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演示文稿_第1页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演示文稿_第2页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演示文稿_第3页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演示文稿_第4页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演示文稿当前1页,总共62页。(优选)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当前2页,总共62页。肾小球肾炎----免疫介导疾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始发因素补体激活炎症细胞、炎症介质:

肾小球损伤并出现临床表现当前3页,总共62页。二、体液免疫反应发病循环免疫复合物(IC)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当前4页,总共62页。当前5页,总共62页。当前6页,总共62页。当前7页,总共62页。当前8页,总共62页。抗原外源性抗原

药物、食物

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其它内源性抗原细胞成份:核、浆、膜蛋白成份:Ig,C1q组织成份:肿瘤、肾GBM、肾小管其它当前9页,总共62页。三、IC介导的发病机理当前10页,总共62页。(一)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发病机理概念CIC在人体内运转、清除及致病过程CIC沉着的决定因素:当前11页,总共62页。概念一些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在体内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形成复合物(IC),由于肾小球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循环免疫复合物在某些情况下可在肾小球内沉积或被肾小球捕获,免疫复合物在局部可造成损伤,并激活炎症介导系统,发生肾小球疾病。当前12页,总共62页。

CIC在人体内运转、清除及致病过程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因为体内存在完整的转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途径,因此可避免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导致肾疾病。当前13页,总共62页。图.循环免疫复合物在体内运转、清除过程及致病途径当前14页,总共62页。

CIC沉着的决定因素:

1.CIC的本身特性:IC大小及网络样结构:超过2个抗原、抗体分子(>Ag2Ab2)易沉积在肾小球内。

Ig的类及亚类2.RBC结合、转运CIC的能力3.补体4.单核巨噬细胞与系膜细胞

5.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当前15页,总共62页。CIC的本身特性:

IC大小及网络样结构:超过2个抗原、抗体分子(>Ag2Ab2)易沉积在肾小球内。

当前16页,总共62页。图.抗原、抗体比例及抗原的价数与IC网络状结构的形成当前17页,总共62页。Ig的结构、类及亚类当前18页,总共62页。

图.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结构简图当前19页,总共62页。当前20页,总共62页。表.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理化及免疫特性 IgG IgMIgAIgEIgD重链亚型 G1,2,3,4M1,2A1,2——沉降系数 6-7197-1186-7分子量(千道尔顿) 150-160900160-400190180血清浓度(mg/ml) 1212.50.0030.03血清半衰期(天) 23562.53合成率(mg/Kg.d) 337250.020.5补体结合能力 有 最大无 无 无抗细菌作用 有 最强有 ? ?抗病毒作用 有 有 最强? ?能否通过胎盘 能 不能不能不能 不能当前21页,总共62页。当前22页,总共62页。当前23页,总共62页。RBC结合、转运CIC的能力红细胞膜表面的CR1是决定红细胞可否有效与循环免疫复合物结合、转运的关键。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转运CIC的能力下降,造成CIC容易沉积在肾小球单独的C1q分子对C1q-R的亲和力很低,因此C1q-R常优先与免疫复合物(IC)结合的C1q相结合当前24页,总共62页。补体补体活化后,C3b可以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抑制免疫复合物沉积,也可使之易被巨噬细胞和多型白细胞吞噬、清除。补体缺乏或低补体血症容易发生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疾病。

当前25页,总共62页。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系统各成分通常多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之中,当其被激活物质活化之后,才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补体系统的激活可以从C1开始---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也可以越过C1、C2、C4,从C3开始--旁路激活途径当前26页,总共62页。一、经典激活途径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人为地分成三组,即识别单位(C1q、C1r、C1s)、活化单位(C4、C2、C3)和膜攻击单位(C5~C9),分别在激活的不同阶段即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功击阶段中发挥作用。当前27页,总共62页。(一)识别阶段

C1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免疫球蛋的补体结合点相结合至C1酯酶形成的阶段。C1是由三个单位Clq、Clr和Cls依赖Ca+结合成的牢固的非活性大分子。(二)活化阶段C1作用于后续的补体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C42)和C5转化酶(C423)的阶段(三)膜攻击阶段

C5转化酶裂解C5后,继而作用于后续的其他补体成分,最终导致细胞受损、细胞裂解的阶段当前28页,总共62页。二、旁路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与经典激活途径不同之处:1.激活是越过了C1、C4、C2三种成分,直接激活C3继而完成C5至C9各成分的连锁反应;2.激活物质并非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是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以及多糖、肽聚糖、磷壁酸和凝聚的IgA和IgG4等物质。旁路激活途径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未产生特异性抗体时,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旁路途径的激活在于激活物质(例如细菌脂多糖、肽聚糖;病素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痢疾阿米巴原虫等)的出现。当前29页,总共62页。单核巨噬细胞与系膜细胞

professional:专职肝脏内的巨噬细胞:在肝病变时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下降,易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Non-professional:非专职

肾脏系膜细胞:吞噬ferritinglobinIC

当前30页,总共62页。(二)原位IC(insitu)发病

机理概念:

血循环中的游离抗体(或抗原)与肾小球内固有抗原或种植在肾小球的外源性抗原(抗体)相结合并在肾小球局部形成免疫复合物。

当前31页,总共62页。当前32页,总共62页。当前33页,总共62页。以肾小球固有成分作为抗原:

1、以肾小球基底膜为抗原,并最后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急进性肾炎I型Goodpasture综合征2、以上皮细胞成分为抗原实验性肾炎大鼠:Heymann肾炎:

gp330—近曲小管细胞刷状缘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细胞)3、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成分为抗原实验性肾炎大鼠:抗Thy-1肾炎当前34页,总共62页。GBM结构成分一、胶原成分:IV型胶原二、非胶原成分:1.糖蛋白:层粘连蛋白(laminin) 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其它2.蛋白多糖:硫酸类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当前35页,总共62页。当前36页,总共62页。当前37页,总共62页。种植抗原:

肾小球含有硫酸肝素类蛋白聚糖,因而带负电荷;当带正电荷的蛋白可通过电荷吸附种植于肾小球基底膜上,导致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HBV相关肾炎:抗HBe抗体常带正电荷,吸附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侧血液中HBe抗原某些与肾小球滤过膜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也可以作为种植抗原,导致在肾小球局部免疫复合物形成。如DNA-抗DNA免疫复合物。当前38页,总共62页。(三)免疫球蛋白直接活化肾小球

固有细胞(配受体学说)血IgA通过IgAFc直接与系膜细胞IgAFc受体相结合,导致IgA肾病发生IgA.当前39页,总共62页。四、细胞免疫T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中的研究

T细胞既能发挥效应细胞作用,如Tc、Td,又具有免疫应答调节作用,如Th、Ts细胞;分类见下表:

当前40页,总共62页。表.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类 表面标志 MHC识别限制 主要功能杀伤性T细胞 CD3+CD4+CD8+ I类MHC抗原 杀伤靶细胞 (CTL,TC) 分泌IFNr抑制性T细胞 CD3+CD4+CD8+ ——— 抑制靶细胞功能 (TS) 分泌TSF诱导辅助性T细胞 CD3+CD4+CD8- II类MHC抗原 分泌淋巴因子 (Tind/Th) 辅助T,B巨噬细胞应答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 CD3+CD4+CD8- II类MHC抗原 分泌IFNr和白细胞 (Td) 移动抑制因子(MIF)抗抑制性T细胞 CD3+CD4+CD8- ? 分泌Tcs因子,对抗抑 (Tcs) 制性T细胞功能

当前41页,总共62页。

进入机体内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APC)识别并加工处理,与II类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结合,这种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并结合到T细胞受体,使T细胞活化,T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直接造成组织损伤,或活化B细胞。当前42页,总共62页。细胞免疫在肾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最近有许多研究报道细胞免疫直接介导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如用GBM抗原免疫过的CD4+T细胞注入大鼠体内,35天后出现肾炎征状;抗CD8单抗可以有效地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肾小球肾炎。但在人类尚缺乏直接证据。当前43页,总共62页。五、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疾病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反应(肾小球)(炎症细胞炎症介质)肾脏损伤当前44页,总共62页。(一)炎症细胞肾脏固有细胞:

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当前45页,总共62页。

肾内浸润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当前46页,总共62页。(二)、炎症介质膜攻击复合物(MAC,C5b-9)活性氧(O-2,OH.,H2O2,1O2)细胞因子:IL-1,ET,NO/EDRF多肽生长因子:EGF,IGF,FGF,PDGF细胞粘附分子:ICAMs,VCAMs,selectins,

Integrins当前47页,总共62页。细胞粘附分子(CAM)及其配体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mmunoglobulingenesuperfamily,Ig-like):ICAM-1,ICAM-2,VCAM-1,PE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CAM-1)选择素家族(selectins):L-selectin,P-selectin,E-selectin当前48页,总共62页。选择素配体(包括粘蛋白-mucins):唾液酸化的糖类(sialyllewis-x)GlyCAM-1MAdCAM-1(mucosalvascularaddressin)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GSL-1),CD34整合素(Integrins):VLA-4(verylateactivationantigen-4)CD11/CD18LFA-1(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s-1)当前49页,总共62页。图.选择素、粘蛋白、整合素和免疫球蛋白样白细胞粘附分子的结构特点当前50页,总共62页。当前51页,总共62页。图.中性粒细胞粘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过程的模式图当前52页,总共62页。发病机理各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分类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当前53页,总共62页。发病机理各论一、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致病抗原:β-溶血性链球菌A族、链球菌分泌的阳性蛋白:M蛋白、内链素发病机理:循环免疫复合物:

原位免疫复合物:抗原植入

直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病变当前54页,总共62页。免疫复合物:上皮下、系膜区炎性细胞浸润、炎症介质

免疫炎症、组织损伤低补体血症:C3当前55页,总共62页。发病机理各论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和继发原发病因分类:I型原位IC胶原IV非胶原区(NC1):抗GBMII型免疫复合物III型不清、血管炎ANCA(+)继发病因分类: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和膜性肾病感染性疾病SLE肾炎细胞免疫介导:T细胞当前56页,总共62页。发病机理各论原发性RPGN发病机理病理特点肾小球新月体形成

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增殖、移行淋巴细胞-浸润

纤维蛋白/细胞外基质-堆积当前57页,总共62页。1.肾小球内抗GBM抗体(IgG)沉积:

肾小球沿GBM线样免疫炎症2.肾小球免疫复合物沉积:毛细血管袢、系膜区IgG、补体沉积免疫炎症3.肾小球寡免疫复合物沉积:

细胞免疫:T细胞淋巴因子组织损伤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