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内部资料)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_第1页
(师大内部资料)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_第2页
(师大内部资料)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_第3页
(师大内部资料)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_第4页
(师大内部资料)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大内部资料)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LtD2013江西教育学要点PAGE4第一章教育学复习重点1、概念:教育、教育学、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2、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思想家的论点和著作常见考查要点1、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2、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3、制度化教育开始于近代。4、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5、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6、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7、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9、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孔子。10、世界上最早专门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中代表作《政治学》。29、孔子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注重修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30、1939年,苏联教育学凯洛夫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一书,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复习重点1、概念:人力资本、学校文化、校园文化2、分析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常见考查要点1、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舒尔茨。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但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数量和质量。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4、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6、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7、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8、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相反,传统的教育是金字塔型的等级制的教育。9、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10、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11、科技与教育在当今世界被认为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12、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13、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三次信息几乎是革命,他的标志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15、学生文化的特征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复习重点1、关键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成熟、心理断乳期、发展关键期、个性、环境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常见考查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向积极方面发展的过程。2、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3、心理断乳期:指13、14岁——16、17岁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起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又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4、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5、个性: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人的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6、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一个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8、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格塞尔。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时期。10、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1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12、康德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13、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14、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15、少年时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16、皮亚杰将个体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为:感知运算水平(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17、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18、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一致。19、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20、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2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2、初中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是:身体方面,进行青春期和保健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认知方面;重视抽象和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自我教育方面,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所谓标准。第四章教育目的复习重点1、概念:教育目的、德育、智育、美育、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目标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普通中学德育的要求常见考查要点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2、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一课、一单元、一学期等)工作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变化的结果,比较具体,具有可测量性,而教育目的不能测量。4、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5、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6、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能力。7、素质教育:从社会和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全面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8、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10、普通中学的德育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党、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最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状态和应变能力。11、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教育目的体现出来。教育目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2、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包括: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1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16、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和评价。17、孔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士;是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孟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大丈夫”;荀子的教育目的:培养贤能之士;培养“大儒”善于治国理政。墨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18、洛克的教育目的:培养绅士。卢梭的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区分于封建社会的寄生虫,有丰富情感、身体强壮、心智发达、道德纯正、意志坚强,自食其力,独立人格。裴斯塔洛齐的教育目的:发展人内在的天赋力量,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赫尔巴特: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目的的名词。斯宾塞: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人怎样生活。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强调教育的民族性。蔡元培:培养完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社会改良。马卡连柯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苏维埃工人。凯洛夫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19、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五章学生与教师复习重点1、概念: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特征、教育能力、教育理念2、学生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常见考查要点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学生: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是教师工作的对象。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等。5、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6、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7、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8、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10、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条件。11、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12、在校外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13、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献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14、“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应具备创造能力的素养。15、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颁布始于16、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18、《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均规定了教师应接受在职培训。19、学生的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20、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途径是课堂教学。2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于1998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布于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于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于2004年。第六章课程复习重点1、概念:课程、国家课程、课程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评价的几种模式和阶段常见考查要点1、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2、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3、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5、教学计划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材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6、教学大纲也叫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是赫尔巴特。9、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拓视野,发展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10、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展开的过程。1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13、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14、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5、课程安排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16、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17、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如:合作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自学──辅导式;传递──接受式。18、中小学的教学科目的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19、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20、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有: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21、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培养;重视个别差异。22、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23、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当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整体框架。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4、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开设选修课。第七、八章教学复习重点1、概念:教学、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测验的效度、测验的信度、测验的难度、测验的区分度、教学策略2、教学过程的本质3、教学原则4、教学方法5、教学工作的一般程序6、各类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常见考查要点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认识任务数,将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将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情况下,课的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4、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5、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否测出他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比如说你不可能用尺子去量体重。6、测验的信度:同一个测量(或相等的两个、多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测两次或多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7、测验的难度就是指测验包含试题的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8、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的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主要有: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9、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10、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具有特殊性(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1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12、教学过程的结构(1)产生学习动机-启发(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学生练习复习(4)运用知识-教学实践活动(5)检查知识-教师检查,学生自查13、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1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6、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7、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8、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

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19、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导生制、特朗普制第九章德育复习重点1、概念:德育、德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德育过程的规律3、中学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常见考查要点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通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3、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作出规定。4、德育的具体内容:(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革命理想、革命传统、劳动纪律教育等(3)道德教育道德知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等)(4)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5、德育过程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基本要素。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和培养品德行为特殊情况:可以有不同开端(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9、德育的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