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2020年秋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2020年秋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2020年秋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2020年秋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

目录

第1课位置和运动...............................................2

第2课运动的方式...............................................4

第3课运动的快慢...............................................8

第4课运动和力................................................10

第5课运动物体的能量..........................................12

第6课声音的产生..............................................16

第7课声音的传播..............................................18

第8课声音的高低强弱..........................................22

第9课怎样听到声音............................................27

第10课噪声污染...............................................30

第11课电在我家...............................................33

第12课让灯泡亮起来...........................................36

第13课导体和绝缘体...........................................39

第14课安全用电...............................................41

第15课认识岩石................................................43

第16矿物......................................................46

第17课金属的来历.............................................48

第18课保护矿产资源...........................................51

第19课太阳与影子.............................................53

第20课地球的形状.............................................57

第21课海陆分布...............................................59

第22课美丽的月球.............................................62

第23课科学擂台(一).........................................64

第24课科学擂台(二).........................................67

第1课位置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依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确定。

2.能说出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

距离。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中各种运动与静止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位置与运动状态的科学事实。

3.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公共汽车行驶、飞机在空中加

油、地球同步卫星、航天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等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应

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荡秋千和乘坐热气球的情景大家可能都体验或见到过,你能判断

坐在秋千或热气球上的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吗?

3.提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二)观察比较,获取事实

1.出示:操场上学生们踢足球的两幅图片。

2.引导: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判断

的理由。

3.讲解: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如果

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比如,我们以球门作为参照物,房屋和树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

静止的;同学们和足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4.判断:学生观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并将判断结果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三)汇报交流,形成知识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小结:以球门为参照物,学生、足球与球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

物体是运动的。房屋、树木与球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

3.引导:刚才我们是以球门为参照物来判断学生、足球、房屋和树木的运动状

态,如果我们换一个参照物,它们的运动状态还一样吗?

学生分组交流。

4.总结: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物体

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时,物体是运动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改

变时,物体是静止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

(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引导:教室内有很多物体,吊扇、黑板、桌椅等,判断它们中哪些是运动的,

哪些是静止的,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

2.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

3.讨论: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4.小结: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相对性。我们坐在教室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我们也是在运动的。世界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在二年级的学习中,知道了描述静止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物、方

向和距离三要素。如果我们要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也需要这三要素吗?

2.提问: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二)描述位置

1.引导:(出示小明发课本的图片)小明在发课本的时候,他是运动的。

我们该如何描述他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呢?描述他的位置需要哪些条件呢?如果

小明从讲台出发给同学们发课本,讲台距离第1排课桌约3米,每排课桌之间的

距离约2米,选取讲台或课桌等物体做参照物,请你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描述

小明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2.判断:以小组的形式,模拟发作业本的活动。

判断不同时刻发作业本同学的位置,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

活动结果。(可以用文字描述、数据描述、绘图描述等方法。)

4.小结: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需要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来确定。

(三)运用知识

1.引导:在公共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汽车里乘客的

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于汽车司机来说,乘客的

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判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判断,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

3.讲述: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

平常说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

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请你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

和老师等方式,解释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

的。

第2课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方式及其特征。

3.能举例说出某种物体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到的运动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及其特征。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和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物体运动方式的视频、小车、苹果、纸风车、秋千模型、弹簧玩具、皮球、乒乓

球、竹蜻蜓、轮胎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

“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人在跳,车在行,鸟在飞……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出示人、动

物、各种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观察一下有哪些物体在运动。

2.提问:常见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哪些运动方式?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

(1)引导:(出示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百米运动员比赛、苹果自由落体的视

频)火车、运动员、苹果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

究吧!

(2)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仔细观察他(它)们的运动路线,画出物

体运动的轨迹。(建议用小车模拟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学生沿过道行走模拟百

米运动员比赛;让苹果从手中自由落地,观察苹果的运动轨迹。)

(3)讨论:比较三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

(4)小结:通过大家的画图和描述,我们发现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从树上落下的苹果都在做直线运动。

2.观察物体的曲线运动。

(1)引导:除了直线运动,物体还有哪些运动方式?(出示转弯的火车、转动

的风车、荡秋千的小孩、投出的铅球、颠簸的木马等图片。)这些物体是怎样运

动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探究和发现吧!

(2)观察:

①观察方法。

A.让轨道上的小火车(玩具车)、风车、秋千模型、弹簧玩具运动起来,观察它

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画出它们运动的路线。

B.用手向外抛小球,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画出它的运动路线。

②温馨提示。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活动中注意安全、安静。

③学生观察,画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路线,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

中。

(3)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物体运动的路线图,说说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讨论:比较几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曲线运动)

(5)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

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请你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评价:对本课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了转动、摆

动、振动等主要的运动方式。其实很多物体的运动不单单是一种运动方式,往往

包含着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2.提问:推轮胎的比赛中,沿跑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运动方式?

(二)获取事实,形成知识

1.观察轮胎的运动。

(1)引导:推轮胎比赛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竞赛活动,你知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

运动方式吗?

(2)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轮胎比赛,观察轮胎是怎样运动的。

(3)讨论:轮胎在运动过程中有几种运动方式。

(4)小结:轮胎的运动包含转动和直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2.判断其他物体的运动方式。

(1)引导:(出示图片)运动员的脚、比赛中的乒乓球、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

些物体的运动又包含几种运动方式呢?

(2)观察:播放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脚、直升飞机的螺旋桨、

比赛中的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

(3)讨论:分析脚的运动、乒乓球的运动、螺旋桨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

学生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小结:运动员的

脚的运动方式包含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既有转动又有随

飞行路线进行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等;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有转动、向前的曲

线运动等。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我们在操场上进行的跑步、跳远、踢犍子等体育运动,它们各包含着

几种运动方式呢?

2.观察:(播放操场上学生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运动现象,判断各种体育活动

包含的运动方式。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总结:各种体育活动中分别包含着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第3课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说出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的运动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计算等方法获取列车运动快慢的科学事实。

3.能用图表等方式记录物体运动经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

4.能运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方法分析活动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如实记录测量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意与同学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到交通工具运行速度的提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雨燕、猎豹、人运动的图片或视频、秒表、显示交通工具速度数据的图片或课件等。

学生准备

有关交通工具速度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雨燕、猎豹、人运动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如果要进行一场200米的比赛,雨燕用4秒钟可以到达终点,猎豹需要8秒钟,

短跑运动员需要20秒左右,而一只蜗牛最少要用20个小时。你知道谁跑得快吗?

3.提问: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比较运动的快慢。

(1)引导:我们班要选拔短跑运动员,谁跑得最快?用什么方法比较呢?

(2)讨论:有几种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同学跑步的快慢?

(3)讲解:判断学生跑得快慢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大家都跑10秒钟,看谁跑得远。

第二种方法是大家都跑100米,看谁用的时间短。

(4)比赛: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学生分组测量、记录。教师要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

确性,要求各小组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5)讲解:我们通过各组的数据可以看出来,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跑得越

快;在相同时间内,跑过的路程越长,跑得越快。如果两位同学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

同时,怎样比较谁快谁慢?我们可以用物体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数据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快。计算公式是“速度

=路程+时间”。

请计算小组内各位同学跑步的速度,比一比谁最快。

(6)计算:根据记录表计算各位同学的跑步速度,并把计算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3页中。

(7)小结: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速度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物体运动得也就越快。

2.了解交通工具的速度。

(1)引导:我们出行时,会根据需求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你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和它们

的行驶速度呢?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来获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

(2)要求:

①调查时,可以了解同一时间内不同交通工具行驶的路程;也可以调查不同交通工具行驶完

成同一路程时所用的时间。

②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③绘制出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条形图。

(3)学生调查、记录数据。

(4)计算: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自行车、汽车、高铁等行驶的速度,并将数据绘制

成条形图,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6)小结:交通工具为我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路程的远近、

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们可选择的交

通工具也越来越多。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根据列车时刻表,如果选择7点左右从北京西站出发到达石家庄站的列车,你觉

得选择哪趟列车比较合适呢?你能计算出每趟列车的平均速度吗?

2.计算:出示列车时刻表以及北京到石家庄的列车行驶路程共281千米,让学生进行计算。

3.讨论:哪个车次的列车行驶速度最快?高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4.小结:火车是我们出行时比较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我国的高铁是国家名片,高铁运行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安全、快速、舒适的出行体验,更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

第4课运动和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归纳出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启动,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出多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案。

2.能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整理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多种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的

方案。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小车、磁铁、塑料尺、绳子、毛巾、棉布、木板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赛车比赛视频)汽车在行进中时常需要停止、启动、加速、减速……

这些都是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

2.提问:物体的运动状态经常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1)引导:你有几种方法能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2)设计: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法

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四个实验:①使用绳子向前拉小车,让小车动起来;

②把塑料尺掰弯,紧挨小车,松手后靠尺子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③在小车上绑

一块磁铁,用另一块磁铁吸引,让小车运动起来;④用手向前推小车,让小车动

起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小结:我们可以使用拉力、弹力、磁力、推力等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2.让运动小车的状态发生改变。

(1)引导: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让小车由静止到运动需要施加外力。如

何让运动小车加速、转弯和停止运动呢?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想出的方法

多。

(2)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改变小车运动状态的方法,并将设计

的方案记录下来。

(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互

评价与补充,形成统一的实验方法。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5)讨论:在改变运动小车的状态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它们有什么共

同点?

(6)小结:在小车的行进中,我们给它施加外力,可以改变小车运动的

速度、方向,也可以使小车停止运动。

3.研究摩擦力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

(1)提出问题。

引导: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之后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水

平滑动,小车在哪种材质水平面上滑过的距离会更长一些?为什么?

(2)实验观察。

①掌握方法。

A.将一条毛巾放在桌面上,在毛巾上放一斜面,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

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毛巾上的滑动距离。

B.将毛巾换成棉布,重复以上步骤。

C.将棉布换成木板,重复以上步骤。

②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教师巡

回指导。

(3)得出结论。

①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是怎样做的,观测到什么数据,说明了什②推测:

想一想,如果水平面没有摩擦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它的运动

状态还会改变吗?(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请将推测到的现象记录

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③总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自行车是我们常用的出行工具,自行车的设计包含了哪些

科学技术和原理?在力的作用下,它是如何启动、改变速度或停止的呢?

2.掌握方法:用手慢慢转动车蹬,观察后轮如何由静止变为运动。再改变车

蹬转动的快慢,观察后轮转动有什么变化。然后捏紧车闸,观察刹车系统是怎样

让后轮停下来的。最后推动自行车,并捏紧车闸,观察刹车系统对前轮的制动。

3.观察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4.得出结论:给脚蹬施加力,脚蹬的转动带动大轮盘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后轮

转动;自行车刹车系统能够增大摩擦力,能够使自行车快速停下来,其科学原理

是物体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第5课运动物体的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2.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归纳出运动物体的能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对运动物体能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进行假设。

3.能通过实验等方式获取证据。

4.能用图表的形式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5.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运动物体的能量产生探究兴趣。

2.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设计探究运动物体能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快速运动的物体具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造

成伤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保龄球运动视频、小车、积木、薄纸、气球、木板、木块、祛码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保龄球运动视频)保龄球是大家喜欢的一种室内运动,说一说你

从视频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运动的保龄球可以击倒前方的球瓶。)

2.提问:保龄球为什么能击倒球瓶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碰撞实验。

(1)提出问题。

提问:运动的小车撞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哪些现象呢?

(2)掌握方法。

出示图片或视频,讲解实验方法:

①在小车前面分别放上积木、薄纸、气球。

②推动小车快速运动起来,分别撞击积木、薄纸、气球。实验各做3次,观察

有什么现象。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5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①汇报:实验中,小车撞到物体时出现了哪些现象?

②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静止的小车接触这些物体时会有这些现

象吗?

(5)得出结论。

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够对其他物体产生影响。运动的保龄球能击倒球

瓶,说明它具有能量。

2.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提问: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作出假设。

假设:猜一猜运动物体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运动小车的能量可能和小车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可能能量越大;运动小车的

能量可能和小车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可能能量越大。)

(3)实验设计。

①讲解:这是两组对比实验,如果要研究小车质量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可变的条

件是小车的质量,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运动速度。如果要研究小车运动速度对能

量大小的影响,可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运动速度,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质量。

②思考:A.怎样让两个小车保持同样的速度运动?怎样让小车运动的速度变快

或变慢?

B.用什么方法能够观察到运动小车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呢?(可以参考活动1的

方法)

③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④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设计结果,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⑤总结:归纳出科学且可行的几种实验方法。

实验(一):让小车从斜坡滑下撞击木块,记录木块移动的距离。保持小车的起

始高度和木块摆放的位置不变,每次在小车上增加一个祛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

记录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实验(二):让小车从较低的斜坡滑下撞击木块,记录木块移动的距离。

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木块摆放的位置不变,每次让斜坡的高度增加2厘米(斜面

长度不变),让小车从斜坡上滑下,记录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4)实验观察。

学生实验,将观测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

巡回指导。

(5)得出结论。

①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是怎样做的,观测到什么数据,说明了什么。

②讨论:

A.速度一定时,运动小车的能量与小车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B.质量一定时,运动小车的能量与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③小结:运动物体的能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一定,质量越大,能量就越大;

质量相同,速度越大,能量越大。

(6)知识拓展。

①讲述:行驶中的汽车、疾速下落的物体,它们具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安全措施

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运动物体带来的伤害呢?

②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出示正确做法,提示学生要遵守交通

规则,注意安全。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我们称它为动能。除了动能之外,生活中还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呢?

2.出示:航行的帆船、太阳能热水器、用炉火做饭、给汽车加油等图片或视频。

3.交流: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实例。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

5.小结:在生活中,存在着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

量形式,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6课声音的产生

科学知识

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用记录表等方法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

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水槽、小鼓、水、纸屑、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

的视频等

学生准备

钢板尺、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知道要上课的呢?对,是铃声响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

(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二)寻找声音,初步感知

1.寻找声音。

(1)引导:声音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就可以听到上下课的铃声;在教

室里,可以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声。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听到了哪些

物体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2)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7页中。

2.制造声音。

(1)引导:同学们都是善于留心观察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声音。

那你,能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制造声音吗?

(2)实验: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让身边各种物体发出声音。

(3)小结:我们可以用敲击、拍打、吹气等多种方法使不同的物体

发出,声音。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

(三)实验探究,构建知识

1.实验探究,获取信息。

(1)讲解:(出示幻灯片)讲解实验方法。

①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仔细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观察叉股有什么变化,用

手摸一摸叉股,看看有什么感觉。用发声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观察,水面出现的

现象。

②在小鼓上撒一些纸屑,轻轻地敲击鼓面观察,纸屑出现的现象。

③把钢板尺的一端用手,固定在桌边,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压钢板尺的另一端之

后松开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钢板尺会有什么变化。

(2)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7页中。

(3)汇报: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手摸音叉的时候感觉有些麻,音叉放在水

里会溅起水花;鼓面上的纸屑跳动起来;钢板尺来回运动。

2.分析信息,形成知识。

3.(1)讨论:

①在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②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③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使物体停止发声。

(1)引导: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呢?请同学们利用音叉和小鼓再试一试。

⑵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2.寻找发声物体的振动部位。

⑴提问:人、蟋蟀、扬声器分别是用什么部位振动发声的?

(2)出示: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的视频(特写发声部位)。

(3)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把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7页中。

3.课堂总结。

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

第7课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能举例说明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科学探究

1.能从传声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假设。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声音的传播产生探究兴趣。

2.能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促进了人工传声物品的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玻璃钟罩、抽气筒、闹钟(或空气传声实验视频)、音叉、橡皮锤、水,

槽、石块、铁棍、细绳、气球、尼龙线、棉线、软管、牙签等。

学生准备

纸杯、《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两个人分别在山上和山下对唱山歌的视频或课件)同

学们,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听到呢

2.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空气能否传声。

(1)掌握方法。

①把小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一听闹钟的声音

②用抽气筒慢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一听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③取下抽气筒,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2)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

动手册》第8页中。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引导: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最后就几乎听不到了;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时一,声音又逐渐变大。这

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

2.探究固体、液体能否传声。

(1)提出问题。

引导:声音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声音能不能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呢?

(2)掌握方法。

讲解: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固体传声的实验。

A.把音叉立在桌子中央,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出声音,把耳朵贴

在,桌面边缘,听一听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B.在音叉的叉股上系上一根细绳,另一端系在铁棍的一端,把细绳拉

直,把耳朵贴在铁棍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

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的声音小一些,尽量使旁边的人

听不到声音。

②液体传声的实验。,A.把两个石块放在水中,互相轻轻敲击。听一听,

看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C.把长气球装满水放在桌面上,把连接音叉的细绳系在气球一端,把

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气球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

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石块,尽量不溅出水花,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

中。

(4)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讨论:以上四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

3.综合概括,形成结论。

①引导:通过活动1和活动2的探究,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②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向不同的方向传播。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制作土电话。

引导:我们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传声小装置,比如

土电话。

(1)掌握制作方法。

①讲解:准备两个纸杯,将纸杯底各打一个小孔,分别将棉线两端塞入

杯中,在棉线两端绑上牙签,用来固定。试着用这个土电话和其他同学

通话。

②注意事项:棉线要拉直,要与杯底垂直;说话的学生声音要小,避免

其他学生通过外界直接听到声音。

(2)制作土电话。

学生分组制作土电话,并尝试进行通话。

(3)探究土电话。

①引导:如果我们把棉线换成其他的材料,比如尼龙线、塑料软管等等,

听一听,通话效果是否有变化?

②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4)得出结论。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棉线、尼龙线、软管里的空气传播,不同物体传播

声音的能力不同。

2.月球上的交流方式。

(1)引导: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航天员怎样互相传递信息呢?

(2)播放: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利用无线电装置交流的视频或图片。

⑶小结: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航天员要借助于电子通

信设备,将声音转换成无线电波进行通话。

第8课声音的高低强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2.能说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

1.能从对声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产生兴趣。

2.能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声音的高低、强弱给人们带来的丰富感受,以及科学技术对声音研究的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铝板琴、小鼓、钢板尺、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纸屑少,许、长

方形硬纸片、齿轮组、粗细相同的皮筋6根、长尾夹6个、相同的玻璃杯,7

个、水槽、胶带、抹布等。

学生准备

硬板纸小纸盒、剪刀、笔2根、《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活动3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产生

的声音是不同的,但即使同一个物体,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播放,高低、强弱

不同声音的音频。)刚才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提问: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呢?

(二)感知声音,作出假设

1.演示:先轻轻敲击音叉,再用力敲击音叉,反复3次,倾听音叉发

出的声音。

2.讲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3.假设: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声音的强弱可能与物体振动幅度

的大小有关。物体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就强;物体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就

弱。)

(三)实验观察,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1)音叉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把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用胶带固定在音叉叉股顶端。

②用橡皮锤轻轻敲击另一个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③用橡皮锤使劲敲击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小鼓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在小鼓鼓面上放一些纸屑。

②轻轻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

③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

④反复实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钢板尺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用手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15厘米。

②用手指轻轻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发出声音的大小。

③用手指用力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钢板尺发声的大小。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9页中。

(四)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1.汇报:你是怎样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音叉、小鼓和钢板尺发出较强或较弱的声音时,它们振动的幅度,有什么

相同点?

3.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五)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声音的强弱。高低

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演示:敲击铝板琴上不同的琴板,让学生观察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讲解:当敲击不同的琴板时,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

表示,有的音调高,声音比较尖锐,叫做高音;有的音调低,听上去,比较低沉,叫做

低音。

3.提问: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观察,记录现象,掌握方法。,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指导学生理解、

记忆。

(1)钢板尺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15厘米。

②用手指向下拨动钢板尺,辨别音调高低,观察尺子的振动

③调整钢板尺的位置,使其伸出桌外的长度缩短为5厘米。

④用相同的力拨动钢板尺,辨别音调高低,观察尺子的振动。

⑤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橡皮筋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把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长度相同的塑料尺上用,铅笔把

橡皮筋支起来。

②用手指轻轻拨动细橡皮筋,辨别音调高低,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③用相同的力拨动粗橡皮筋,辨别音调高低,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纸片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用手拿住纸片的一端,把另一端搭在齿轮组的大齿轮上。

②转动手柄,使大齿轮转动并拨动纸片,辨别音调高低,观察纸片的振动

③用相同的速度转动手柄,使小齿轮转动并拨动纸片,辨别音调高低,观察纸片的

振动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9页中。

(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交流: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3.结论: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

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四)设计制作,巩固运用

1.明确任务。

引导:(播放音乐会视频)人们弹奏各种乐器就是利用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来演

奏出动听的音乐。我们也做一个“六弦琴”或其他小乐器,来体会其中的奥秘吧!

2.设计方案。

(1)出示:六弦琴、吉他、排箫等乐器实物或图片。

(2)讨论:这些乐器由几部分组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要求:可以设计一种或几种小乐器,把设计的方案用图和文字呈现出来。

(4)设计:学生分组设计。

(5)汇报:引导学生按种类分别展示小乐器方案,并相互补充与评价,形成几种统

一的制作方案。

3.制作乐器。

出示“六弦琴”等小乐器的制作方法。学生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

弦琴或其他小乐,并将制作好的乐器的照片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

中。

4.展示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音调高低区别明显几个方

面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引导:我们刚才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和快慢会影响声音的,强弱

和高低。计算机音频软件在播放声音时,则可以把声音转换成波形图来直观表现。

2.播放:计算机音频软件播放声音时呈现的波形图。

3.讲解:波形图纵向的高度代表振动的幅度,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

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波形图横向的疏密代表振动的快慢,声波越密说明振动得越

快,音调越高;声波越稀疏说明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第9课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耳朵的构造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能举例说出保护听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方式获取信息。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活动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4.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积极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对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过程产生兴趣。

2.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分工协作完成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到科技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听到多种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人耳结构模型、硬纸筒、漏斗、气球皮、系有细绳的泡沫小球、乳胶管,(约20

厘米)、笔管尾塞、胶带、救护车鸣笛、上下课铃声、打雷声等音频及,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到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高低

强弱等知识。请大家认真倾听下面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能告诉你什么信息。

(播放救护车鸣笛、上下课铃声、打雷声等音频。)声音是生活中传递信息的方法

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再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

耳朵里。

2.提问: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实验探究,构建知识

1.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引导:耳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人耳模型,分析我们的耳

由哪些部分组成。

(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人耳模型。

(3)讲解:人耳从外,到内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

组成,鼓膜是位于外耳道末,端的半透明薄膜。

(4)讨论:声音在人耳中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并将讨论的结果画在《科学学生活

动手册》第10页中

2.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1)提问:声音进入外耳道,能使鼓膜发生什么变化?

(2)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①把一块气球皮绷紧在硬纸筒的一端,用胶带固定。

②把系着泡沫塑料小球的细绳用胶带粘在纸筒上面,使泡沫小球悬挂在气球皮中

心。

③从另一端向纸筒内说话,观察泡沫小球有什么现象。

(3)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5)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推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小结:当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就像纸筒上的气球皮一样振动起

来,把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听小骨把信号通过耳蜗传给听神经,最后听神经把

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怎样保护听力?

(1)引导:耳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如果耳朵受到伤害可能会引起听力下降,甚

至丧失听觉。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做法可能会影响到耳的健康吗?我们应该怎样

保护听力?请同学们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听力

的倡议书

(2)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整理资料并完成倡议书,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10页中。

(3)总结:保护听力,我们应做到:①不用力扭耳廓;②不用尖锐的工具拘耳屎;③

尽量避开噪声,听到巨大的声音(例如雷,声、炮声)时要张口,避免震破鼓膜;④

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洗澡、游泳后要把外耳道内的水擦干净,以免引起中耳炎;

⑤预防鼻炎、咽炎。鼻、咽与中耳相通,如果鼻、咽发炎,病菌有可能侵入中耳,

引起中耳炎,损伤听小骨或使鼓膜穿孔等。

(三)制作模型,加深理解

1.引导:人们经常借助一些工具倾听微弱的声音,比如听诊器是医生常用,的诊断

用具,它可以收集和放大从心肺部或其他脏器发出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制作,

简易听诊器,体会其中的奥妙吧。

2.讲述:听诊器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

胸件一般由金属探头制成,覆有膜片。

3.出示:制作听诊器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1)用漏斗代替听诊探头,把气球皮绷紧在漏斗上,用胶带固定。

(2)把乳胶管一端套在漏斗颈口,另一端用笔管尾塞堵住,做成耳塞。(如果找不

到中间有孔的笔管尾塞也可以省略。)

4.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听诊器,教师巡回指导。

5.观察:二人为一小组进行,把乳胶管听筒一端塞入耳内,把漏斗上的,皮膜放在

另一个同学胸口,观察能否听到心跳的声音。

6.讨论:听诊器的原理是什么?还有哪些工具也可以帮助人们听见声音

7.讲解:听诊器胸件上的膜片就和鼓膜一样,心跳声会引起膜片振动,继而引起听

诊器内密封的空气振动,再通过耳塞进入人耳,我们就听见心跳声了。

(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引导:除了微小的声音不容易被我们发觉外,还有一些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比

如次声波和超声波,它们超出了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两种声音次

声波和超声波有什么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又有什么危害?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

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2.交流: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并整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耳的构造,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还有保护听力的

方法。关于声音的传播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第10课噪声污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噪声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消减噪声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噪声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利用噪声计测量噪声,并判断噪声的来源。

3.能通过实验获取消减噪声的方法。

4.能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等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无噪声教室。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活动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分析声音对生活的影响。

2.能树立环保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对消减噪声的帮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乐和噪声的录音、噪声计、380毫升的矿泉水瓶、黄豆、报纸、耳塞,毛巾、

大纸筒等。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噪声危害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声和刺耳的噪声的录音)听了刚才的录音,你有什

么感受?我们周围有很多声音,优美的声音令人心情舒畅;但有些声音却使人心烦

意乱,形成噪声污染,干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甚至影,响人体的健康。

2.提问:哪些声音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呢?

(二)探究发现,建构新知

1.认识什么是噪声。

(1)引导:在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我们一起

来用噪声计检测这些声音的强弱吧。噪声计是用来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声音越

强显示的数值越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操场等区域进行音量测定,同时

认真感受哪些声音过大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2)观测:学生分组,测量校园内不同区域的声音,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科学

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3)讨论:哪些声音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这些声音的数值是多少分贝?

(4)小结: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比如,尖锐的哨

声、同学们的打闹声或者音乐课上的乐曲声过大,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

2.认识噪声来源及噪声的危害。

(1)认识噪声的来源。

①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活动会产生噪声?

②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③讲解:噪声的主要来,源包括交通工具、工业机器,和建筑机械,这些设备在工

作和运行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另外,人们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比如集会、

体育比赛或娱乐场所产生的喧闹声也是噪声。家用,电器在工作时也会发出强弱

不同的噪声。

⑵认识噪声强弱。

①播放:录音(音量逐渐增大)。

②测量:学生先用噪声计测量音量数值,然后对应教材中第29页的图表,判断听

到声音的强弱。

③讨论:你听到不同强弱的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④小结:0分贝是我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10分贝相当于微风吹动,树叶

的沙沙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房间里的声音在20—40分贝左右,是比较,理想

的安静环境;讨论交谈的声音约为40-60分贝;大声唱歌约为60-80分贝;重

型卡车行驶的声音约为80-90分贝;风镐的工作声约为90-110分贝;飞机起飞

或降落时的声音约为110—130分贝。

(2)认识噪声的危害。

①讨论:噪声会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产生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

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②小结:声音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

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影响

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超过130分贝的声音甚至会引

起,鼓膜破裂而导致听力丧失。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控制和消减噪声。

3.消减噪声。

(1)引导:把10粒黄豆放入塑料瓶里,摇动瓶子的时候会发出响亮的声音,有

什么办法可以减弱瓶子发出的声音?

(2)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

中。

(3)交流:你用怎样的方法减弱瓶子发出的声音?

(4)小结:轻轻摇动瓶子可以减小声音,这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利用报纸包住瓶

子可以减弱噪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用手捂住耳朵或佩戴耳塞可以减

弱噪声,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我们可以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

节入手,采用不同的材料、装置或方式来消减噪声。

(5)分析生活实例。

①讨论:在生活中,人们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消减噪声?

②小结:在室内装修时人们一般利用密封性好的双层门窗,或者采用软装饰比如

铺地毯、安装胶垫等方法减少噪声。在剧院、演奏厅、音乐教室内壁安装多孔性

(或纤维性)材料制成的吸音板,表面比较粗糙,可以有效地吸声降噪。高架桥上的

隔音板、汽车排气筒上的消音器也是采用了多层、多孔结构;街道上茂密的树冠,

耳塞外面的海绵套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

(三)实践运用,设计方案

1.明确任务。

引导: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个无噪声教室,使教室内的音量保持在40分

贝以下。

2.设计指导。

(1)设计思路:①怎样减少周围噪声的产生;②怎样阻碍周围噪声的传播;③用什

么材料和设施来控制噪声的接收

(2)设计方法:先小组讨论,围绕每个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用思维导图记

录下来,再利用组合法构建多个无噪声教室的方案;最后从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

性等方面筛选出可行的方案,并画出简图。

3.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并用图和文字记录下来。

4.展示交流。

利用多媒体将各自设计的方案呈现出来,进行交流与评价。

5.活动总结。

无噪声教室除了要避开周围环境的噪声、改进教室的结构和材料来减少噪声传播

进来以外,还需要教室里面的同学也要注意轻声低语,不大声喧哗,减少室内噪声

的强度,以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第11课电在我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的重要用途。

2.能举例说出停电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3.能举例说明三种以上发电的方式,说出电的来源。

4能简单描述电的输送过程。

科学探究

1.能从电发明前后人们的生活对比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获取信息。

3.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电的用途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3.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说出电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2能认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手摇发电机、电的用途、古代人生活的图片、各种发电方式的图片或视频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古代人生活的图片)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有电的时代,古时候

没有电,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2.提问:电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它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三)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了解电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哪些电器?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并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

中。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