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
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构造主义
詹姆士:机能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
韦特海默:格式塔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
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
程。
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
维等心理活动
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
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
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包
资料仅供参考
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
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
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
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
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
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
域的实践服务;
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
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
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
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
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
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资料仅供参考
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一、名词解释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
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具体地
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
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
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
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处于非意识状态。(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
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
能够经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当前未被意
识到,但容易被意识到的经验)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
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
资料仅供参考
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
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
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
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
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
活动(广义)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
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
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
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
动上去。
注意起伏: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
资料仅供参考
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
中的对象,而转向其它的对象。(相反状态是注
意的稳定)
二、基础知识
1.意识的基本活动方式:①被动的意识活动:指
意识的承受状态
②主动的意识活动:指
积极的思维活动
2.意识的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3.意识的能动性表现:①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
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
②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
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4,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了注意具有方向
和强度的特征。
资料仅供参考
5.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和集中的客体的性
质,注意可分为:外部注意、内部注意。
6.外部注意: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
内部注意:人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7.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
调节和监督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
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
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资料仅供参考
②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
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②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
醒自己保持注意。
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4)用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11.注意的起伏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
时相。
注意处于正时相时,表现为感受性提高;处
于负时相时,表现为感受性降低。
12.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①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单调刺激的长时间
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
13.影响注意广度的主要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
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
范围越大
②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觉
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反之,注意范围
就大;个人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反之,
注意范围就小。
14.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
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
间存在协调关系
15.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①注意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的把注意
转向新的对象,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
②注意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由无关刺激
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
的对象。
16.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
资料仅供参考
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②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三、简答题
1.简述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
约性。
①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
外信息的了解。没有觉知性就谈不上意识,人能
觉知到客观事物、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事
物的关系。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当我
们的心理活动在语言的水平上加工时,这种心理
活动就成为意识。
②能动性:人的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
性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
平;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
去改造世界。
③社会制约性:首先,在社会集体活动中产生的
资料仅供参考
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产物,受社会调节的制约。
其次,人的意识和语言密切联系着,有了语言,
大脑才能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产生人的意识,儿
童意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在与人们交往中
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发生、发展也表明意识
具有社会制约性。再次,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
同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
实践领域的不同,人们的意识具有不同的水平和
特点。最后,个体意识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个
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她的社会生活实践,
以及她对社会上的知识、思想、观点的接受和掌
握;个体的意识又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
2.注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注意与心理过程有
什么关系?
答: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树: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
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
资料仅供参考
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
的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
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
密联系的。如注意看、注意听等。上课时老师所
说的“注意黑板”“注意听课”,并不意味着就是
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将看黑板的看字,听课的
听字省略了。因此注意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
人们也不可能专门从事注意的意象。
3•注意分哪几种?影响这几种注意的条件是什
么?
答: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
意。
影响条件:
(1)有意注意:①是否能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
的理解
②是否能稳定的培养间接兴趣
③是否能合理的组织活动
资料仅供参考
a.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b.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
求,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c.提出问题加强注意
④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2)无意注意: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
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新异性、活动和变化)
②人本身的状态(人的兴趣和
需要、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
(3)有意后注意:①产生兴趣、熟悉过程的事
②经过意志活动,熟练后转
化为有意后注意。
4.简述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区别
和联系。
答: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
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
资料仅供参考
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
的注意。
这三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有意
注意能够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能够在
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意注意。
5.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答: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
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联系: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
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名称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资料仅供参考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
标。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
变化量,简称差别阈限。
感受性: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
觉系统的基本指标,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联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
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感觉的适应:在强度不变的刺激的连续作用下,
感觉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
视觉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
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
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原色: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分别是红、绿、
蓝。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它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
出的基本色。
资料仅供参考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
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
激的主管歪曲的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
知觉。
感觉的后效: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会马
上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
为后效。
明适应:从暗处进入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感到
晃眼,经过几秒钟至1分钟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
暗适应:指人从亮处进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
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恢复的现象。
双眼视差:左眼看到左边多一点,右眼看到右边
多一点,从而使两眼的视觉稍有不同,这种差异
叫双眼视差。
二、基础知识
1.外部刺激: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
内部刺激: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
资料仅供参考
2.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
一个常数。
公式:ZU/rKAI:差别阈限
I:原来的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韦伯分数
越小,辨别越灵敏。
3.视觉的后像分为:正后像、负后像。
正后像:与原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像
4.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760毫微米之间
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5.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是16—0次/秒的音波,
即可听音。
6.听觉的绝对阈限是0分贝,上阈是120分贝。
7.听觉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属性。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
音响由声波振动的强度决定
音色是反映声波混合的听觉特性
资料仅供参考
8.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9.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
恒常性。
10.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
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1.深度知觉:即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12.深度线索:人所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
件叫深度线索。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1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①个人的兴趣和情绪、
态度
②感觉通道的性质
③一定时间内事件发
生的数量
14.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
觉。
15.运动幻觉包括:
①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
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
资料仅供参考
②自主运动: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
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的动来
动去,此为自主运动。也称为沙蓬特错觉或游动
错觉。
16.影响感觉的因素:刺激强度的影响、刺激时
间的影响、感觉相互作用的影响。
17.感觉主要包括:皮肤觉、嗅觉和味觉、运动觉
和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三、简答题
答:经过感觉,我们只知道食物的个别属性,经
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从而
知道它的意义。然而,事物又总是由它的许多属
性组成的,只有对事物的属性感觉的越丰富,才
能对事物知觉得越完整、越准确。感觉是知觉的
基础,感觉是知觉的第一步,人的事物的认识活
动是从感觉开始的;知觉是感觉的深入,知觉是
认知的过程,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
选信息、组织信息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
资料仅供参考
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2.知觉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
答: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
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
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
性,由不同部分组成,人在对它进行感知时,总
把它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内,人不能感受到所
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
此时,注意的对象仿佛从其它事物中凸显出来,
其它事物就退到后面去,前者是知觉的对象,后
者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具有理解性。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
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领会。
知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
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正
确稳定性。
资料仅供参考
3.何为观察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观察力?
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
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活动之前,要对所观察的事物做一定的了
解,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
①要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观察所必须的具体方
法。
②在观察时,必须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
行,并要设法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
③必须在观察时及时做好记录。
4.举例说明深度知觉的形成。
答:深度知觉又称为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
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
反映。深度知觉主要是经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
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
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线索,也有对象
资料仅供参考
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
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根
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
体也能够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
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
为基础的。经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
距离的判断。可是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
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5.时间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答: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
知。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于
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
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内部标尺是机
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
经细胞的某种状态可成为时间信号。
6.举例说明运动知觉的类型及其形成。
答: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
幻觉。
资料仅供参考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
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
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的相
继刺激网膜上领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
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运动幻觉:包括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诱导运动
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
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
幻觉。自主运动是指若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
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光点在不停的动
来动去。自主运动又称为纱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
7.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答:感觉和知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①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二者密不
可分,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
步发展。
资料仅供参考
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
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②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最简单的
认识活动;知觉是一种比感觉复杂的认识
活动,它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知觉经验和个性特
资料仅供参考
第四章记忆
一、基础知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包括:
识记、保持、重现。
2.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
的过程。
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现
回想起来。(考试中问答题)
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
出来。(考试中选择题)
3.从信息加工学角度,记忆是:编码阶段、存储
阶段、提取阶段。
4.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及内容的了解
和控制。
5.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头脑中再
资料仅供参考
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
表象的作用:①表象是介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
中间环节;
②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
6.遗觉象:有些儿童在观察一件东西之后,能够
产生连细微情节都十分清晰的表象,仿佛还在继
续知觉一样,这类表象称为遗觉象。
7.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
忆
②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
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
容的记忆
④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8.根据记忆活动特点分类:
①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保持时间0.25—2秒。
资料仅供参考
②短时记忆:记忆保持在1分钟以内。(边听
课边记笔记,7个容量)
③长时记忆: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
忆。
9.按再认或回忆时意识状态分类:
①外显记忆: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
来完成当面的任务时的记忆。
②内隐记忆: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
经验对当前作业有影响时的记忆。
10.根据有无明确的目的,识记分为:有意识记
和无意识记。
11.无意识记:事前没有预定识记目的,也不用
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的识记。“潜移默化”就
是指一些良好的素质能够经过无意识记获得。
12.有意识记:明确了识记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13.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分为意义识记和机
械识记。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
基本方法。
资料仅供参考
意义识记:是经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
记。
机械识记: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14.保持内容的变化:数量上,保持量的减少,出
现遗忘。
质量上,记忆内容的简化、
概括,或详细,合理,或歪曲、替代。
15.记忆恢复现象:延缓回忆的数量超过直接回
忆的数量。
16.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
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17.艾宾浩斯保持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而
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先快后慢”
18.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时间
②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兴趣、需要、意义)
③识记材料的性质(熟练、有意义)
资料仅供参考
④材料的数量
⑤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⑥材料的系列位置
19.过度学习: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
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到解决学习者的最高潜能
的程度(150%),称为过度学习。
20.遗忘分为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暂时遗忘: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
不能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
忆,经验还能够恢复。
永久遗忘: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
2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
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
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2.如何正确地组织复习:(大题)
①及时复习(晚上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复习
效果较好)
资料仅供参考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初次识记时,各次识记
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间隔能够逐渐延长)
③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试图回忆是一
种更积极的认知过程,要求大脑更积极地活动,
同时它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让人集中精力
学习不能识记的部分和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器官参加
(视听结合)
⑤活动有助于记忆(把识记对象作为活动的对
象或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活动,记
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23.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主要取决于:
①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②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有关事物
的相似程度
24.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有
意回忆(随意回忆)、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
有意回忆:指回忆的目的任务,自觉地去追
忆以往的某些经验。
资料仅供参考
无意回忆:指没有预定目的,任务,只是在某
种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触景生
情,一件往事偶然涌上心头”
25.追忆:在心理学中,把那种根据有关线索,使
用一定策略,经过不断的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
力下完成的有意再现称为追忆。
26.根据回忆是否需要中介,分为:直接回忆和
间接回忆。
直接回忆:不需要以其它事物为中介即可提
取有关信息。
间接回忆:需要以其它事物为中介,并经过
一系列推理过程,提取有关信息。
27.遗忘的学说: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记忆之间的干扰,产生相
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提取。强调新旧材
料之间的干扰。
•消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
渐减弱,已至最后消退。强调生理过程对记忆痕
迹的影响。
资料仅供参考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遗忘,
又叫动机性遗忘。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认知理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
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消退和干
扰;长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作用。
二、简答题
1.记忆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答:记忆包括识记、保持、重现三个环节。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
过程。
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表
现为回忆或再认。
2.试述记忆的三个储存系统。
答:三个储存系统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资料仅供参考
①感觉记忆:又被称为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
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感觉记
忆中保持的材料如果受到注意,可得到识别,进
入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
②短时记忆: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分钟以
内的记忆。我们上课边听课边记笔记就是利用了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致是7个。复述是
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信息得到复述后能够
保持较长的时间,否则很快消失。复述还能够使
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
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记忆
容量很大,保持的时间长。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
忆的重复加工的结果。
3.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分析提高记忆效率的因
素。
答:①记忆的材料组织的程度高,有助于提高记
忆的效率。
②理解记忆材料的本质和内部关系,利用意义记
忆,能够提高记忆效率。
资料仅供参考
③识记的目的性越强,越能集中注意,排除干扰,
经过有意识记加上自己的记忆方法将材料记住。
4.试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答:内隐记忆:是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
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有影响时的记忆。内隐记忆
是无意识的,在再认或回忆时不需要有意识。
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
来完成当前的任务时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有意识
的。
5.遗忘的特点和原因。
答:遗忘的特点: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
总结出一条遗忘的发展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
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后来逐渐
减慢,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忘记了。遗忘的发
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遗忘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O
资料仅供参考
暂时遗忘: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
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忆。
永久遗忘: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
关于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新旧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而
引起的。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
消退引起的。强调了生理过程对记忆的影响。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引起的,例如
人们对不愉快的事情的回忆较少。
认知理论:认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
的消退而引起的。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痕迹和
干扰引起的。长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干扰引起的。
6.怎样有效的组织复习?
答:①及时复习,由于遗忘一般都是先快后慢,
因此及时复习非常必要。当天晚上背诵的内容,
第二天早上复习,效果最好。
②合理的分配复习的时间。
资料仅供参考
③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
习
⑤活动有助于记忆
第五章想象
一、名词解释
L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资料仅供参考
2.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想象。
3.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
象。
4.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
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经过词对已有
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能够作为创
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
6.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想结合并指向于未来
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7.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时脑电波呈同步化慢波,
睡眠时眼球没有或只有少数缓慢的运动,又称为
非快速眼动睡眠。
8.快波睡眠:快波睡眠时脑电波呈同步化快波,
睡眠时眼球有快速运动(50-60次/分),又称为
快速眼动睡眠。
9,梦: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时一定时相一定部位
的兴奋活动。
资料仅供参考
二、基础知识
1.想象的两个特征:形象性、创造性。
2.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图,想象可划分
成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
象)。
3.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4.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具备的条件:①正确理解
词和图样标示的意义
②丰富的
表象储备
5,发展创造性想象的条件:①创造动机
②扩大知识范围,增
加表象储备
③思维的积极活动
④灵感和艰巨的劳
动
6.幻想有两种: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符合
客观规律、可能实现的,是理想。
资料仅供参考
②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毫无实现
可能的,是空想。
7.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快波睡眠。
8.成人的慢波睡眠分为四个阶段:打盹浅睡、中
度睡眠、中度至深度睡眠、深度睡眠。
9.第一阶段入睡期
第二阶段浅睡期
第三阶段中度睡眠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期,脑电全为高振幅的6波。
快波睡眠发生在第四阶段里,慢波睡觉发生在第
一至第三阶段里。
10.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
11.做梦一般发生在快波睡眠期间。
三、简答题
L为什么说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
种形式?
答: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记忆
资料仅供参考
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想
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新形象。
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
去的经验。不论想象创造的新形象多么新颖,甚
至离奇,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
的感知。
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创造,但它的内容和其
它心理过程一样,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是反映
客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之组合过程,因此说
想象同样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
么作用?
答:再造想象的作用:①再造想象对青少年良好
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再造想象在教学过程
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
少的条件。掌握知识必须有积极的想象参加。学
校教授的知识经过教学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与
概念相应的形象,才能是她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资料仅供参考
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水平上。
创造想象的作用:①现在社会中,人类不断创造
出新的事物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需求。许多文艺作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创造
想象所发挥的作用。
②创造想象时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例如教
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就需要创造想象。
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才
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能够使青少年树立远
大的目标,拥有梦想和理想,加以实际的行动和
意识的努力后,就会成功,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发
展。
3.积极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答: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
可能实现的幻想可称之为理想。
①积极的幻想是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幻想能
把光明的未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在幻想中
看到了自己还没有取得的成果,才会以无穷无尽
资料仅供参考
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活动,战胜困难,迎接胜利。
②积极的幻想也是构成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幻
想常常是科学创造和发现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
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4.怎样科学的解释睡眠和梦?
资料仅供参考
第六章思维
一、名词解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
程。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
其它事物为媒介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
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情,以推测事
情的过去进程,认识事物的现实本质,推知事物
的未来发展。
资料仅供参考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
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也指将多次感知到
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
动作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
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支柱的
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
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
联系的认识过程。
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具有明显的逻辑形式或不遵
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逻辑思维:分析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
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迅
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
悟的思维,又称灵感或顿悟。
集中思维: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是
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
资料仅供参考
成单一的、确定答案的思维过程。
发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
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
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一种设想出发,不
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
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纵向思维:垂直思维,是由点到点的单一直线式
思维过程。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严
密推理思维属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平行思维,水平思维,是由面到面的
平行式的或曲面式的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
维、发散思维、灵感、顿悟属于横向思维。横向
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创新。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
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
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
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
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
合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将经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
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
的认识。抽象的反过程是具体化。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
质属性的反映。
具体概念:是指人脑按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
在属性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人脑按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本
质属性以及内在联系形成的概念。
合取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质特征同时存
在并相互连接的概念。
析取概念:是指既能够同时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属性,也能够只涉及其中某一个属性的概念。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形成
的概念。
资料仅供参考
日常概念: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
经过人际交往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概念。
科学概念:明确概念,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经过假
设和检验后逐渐形成的,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
及内在联系的概念。
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选择
形成的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为将客观事物的
属性或特征结合起来而产生的概念。
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取和运用
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
变式: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或非本质特征发生了
改变后的呈现形式。
下定义:指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的内涵。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经过
一系列有目的和指向性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
解决的过程。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
者是已有的问题解决经验对新问题的影响。
资料仅供参考
启发:是经过观察其它事物的发展、变化,找出
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能够使人的认识发生飞跃。
原型: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
一般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它方面的功
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活动,它影
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
或者产生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二、基础知识
L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本质属性):间接性
和概括性。
2.思维的品质: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
性、敏捷性。可逆性是思维的最核心的本质属性。
3.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思
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资料仅供参考
4.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
和逻辑规则,思维可分为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集
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6.根据思维方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纵向思维和
横向思维。
7,发散思维的三个重要特点:流畅性(对信息很
流畅的做出反应的能力)
变通性(对信息随
机应变的能力)
独特性(对信息做
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8.思维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和具体化。
9.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
10.人类的基本思维过程:注意过程、计划过程、
操作过程、知识获得过程。
11.思维分析分为:过滤式分析、综合性分析(有
指向性)。
资料仅供参考
12.概括的初级水平:对外部特征的概括
概括的高级水平:对内在联系的概括
13.内涵: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
本质属性
外延:指概念的范围,内涵与外延呈反比关
系。
14.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
度,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15.根据概念反映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
互关系,概念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
O
16.根据概念掌握的途径,概念可分为日常概念
和科学概念。
17,根据概念的人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
概念。
18.掌握概念的途径:①不经过专门教学,经过日
常交际河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即日常概念。
②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使学生熟悉有
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即科学概念。
资料仅供参考
19.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比较的两种形式:同类
事物的比较、不同类却相似、相近或相关的事物
之间的比较。
20.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室,应注意的事项: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
③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
④适时给概念下定义(下定义的作用:组
织、整理、巩固概念)
⑤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21.问题解决的过程:①提出问题:发现和明
确问题
②分析问题:分析问题
的性质与条件
③提出假设:考虑解答
方法
④检验假设:获得正确
方法和结果
资料仅供参考
22.迁移的类型:①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
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②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
握干扰另一宗知识、技能的掌握。
23.心理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则妨
碍问题的解决。
24.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
25.创造性思维要求个体的思维具有:灵活性、独
创性、敏捷性和可逆性。
26.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①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没有现车答案
③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
重要特征
④灵感状态
⑤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2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好
资料仅供参考
奇心
②培养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横向思
③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④培养创造性人格
三、简答题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与感知觉和表象
的区别及联系是什么?
答: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等重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
其它事物为媒介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
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知事
物的过去进程,认识事物的现实本质,推知事物
的未来发展。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
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也指将多次感知到
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之
资料仅供参考
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
思维和感知觉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两者又密不
可分。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正确的思维不但不能脱离客观规律,而且应该更
加接近客观现实,使人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现
实。感性认识的材料如果不经过思维加工,就只
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不能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怎样?
答: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人的思维主要是借
助语言来进行的。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关系是有语
言本身所具有的概括性、间接性、社会性的特点
决定的。语言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解的一种
符号,经过这种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把某一类
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确
定下来,巩固下来。因此,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以
词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
思维与语言是有区别的。
首先,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本身
资料仅供参考
并不具有这一特点。
其次,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
的关系,其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语言通
客观现实的关系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之
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次,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并不完全等
同,概念用词来表示,但一个词可表示不同的思
想。同一思想可用不同的词表示。
最后,语言的语法结构与思维规律之间既有联
系,也有区别。不同的民族语法结构不同,可是
思维的规律是相同的,都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也相同。
3.举例说明掌握概念的过程,并说明掌握概念要
注意哪些条件。
答: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
本质属性的反映。
掌握概念要注意的条件: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例如学习平行线
资料仅供参考
时,能够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
门框的两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从中找出共同
的本质属性。
②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例如学习三
角形的时候,不但要学习等腰三角形,还有学习
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③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
例如学习心脏各个部位时,应着重观察心脏各个
部位的轮廓图,消除无关的特征。
④适时给概念下定义,例如当老师讲到垂
线的时候,经过运用变式的说明是同学们了解了
垂直的概念,此时让学生给垂线下定义,什么是
垂线。
⑤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例如同学们学习了
数学的定理、公式,把这些定理和公式运用到做
题当中去,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概念运用
过程。
5.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培养。
资料仅供参考
6.说明动机的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可描绘成一
条“倒转的U型曲线”,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
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加,解决
问题的效率也随之增加,直到达到一个最高点;
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就会造成解决问题
能力的降低。动机水平处于中等强度时,问题解
决的效率最高。
7.思维与感知觉有什么本质区别?人为什么不
能跟着感觉走?
答:思维和感知觉有本质的区别:
①两者反映的形式不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②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
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感知觉反映的
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
资料仅供参考
③感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开端;思维是认识活动的
高级阶段;感知觉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和认
识上,思维则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因为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特征,对事物的反应
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跟着感觉走必然会上
当,受骗或者犯错误。
8.简述原型启发及其在创造创造或思维中的作
用。举例说明。
答:原型是指一种最初的、原始的模型。新形象
的形成,新架设的提出,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国IMBI■对新架设的提出,顺利解决问题起很大作
用。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
作用,在创造创造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瓦特由壶
盖被沸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启发,创造了蒸汽机。
鲁班受丝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创造了锯子。
可是,有时候原型也会限制人的思维的广阔性。
一般来说,原型越接近要解决的矛盾,它的限制
会成比例地增加。
资料仅供参考
9.简述分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答:分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
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
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
的理解,尽可能出左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具有以下
特性:①流畅性:对刺激很流畅的做出反应的能
力;②变通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③独特
性: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创新离不开分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
一步加强培养分散思维水平。人们常说,不怕做
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到了才可能有创新。
因此,教学要多用启发式,鼓励学生用新颖而独
特的方法思考和解答问题,特别是能灵活解答的
问题,不能一概要求以标准答案为准。
资料仅供参考
第七章情感和情绪
一、名词解释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
人的琏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快乐:指盼望的目的达到后随之而来的紧张解除
时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在愿望不能达到或事与愿违,并一再受
到妨碍的情况下产生的。
恐惧:是企图逃避和摆脱某种情景时的情绪体验。
悲哀:是与失去所热爱的人和事物或所盼望的重
要资源有关的体验。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
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资料仅供参考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
态。
紧张:是在人的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
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应激: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
的情绪。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
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特质焦虑:是相当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她们对
未来的各种事情都感到担忧,心神不定。
状态焦虑:是指一个人在特点的情境中所表现出
来的焦虑。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
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
验,是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
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
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的内容
资料仅供参考
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情操:是带有理智性的与正确的价值评价结合在
一起的各种高水平的情感的综合体。
理智的情操:也称为认识性的或逻辑性的情操,
是在评价事物真伪的过程中引起的体验。
道德的情操:是与评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相
联系的高水平的情感体验,是情操的核心部分。
美的情操:是与崇高的人类进步事业相一致的种
种美的高级情感体验,它比一般的美的情感具有
更高的稳定性和概括性。
二、基础知识
1.人类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
恐惧和悲哀。
2.情绪一般不稳定,带有情境性。情绪是情感的
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是情感
的表现形式。
3.情绪状态主要有心境、激情、紧张和焦虑。
资料仅供参考
4.情绪调节技术: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不良
的激情
②转移注意力以冲淡暴发
的程度
5.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6.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7.道德感按其形式而言,可分为:①直觉的情绪
体验
②与具体的道
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③意识到道德
理论的情绪体验
8.美感的特点:具有愉悦的体验、带有倾向性的
体验。
9.高尚的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道德的情操、
美的情操、
三、简答题
资料仅供参考
1.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①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
系的心理活动;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
联系的心理活动
②就个体而言,情绪的表现一般不稳定,发展在
先,带有情境性。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
情感产生体验在后,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
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③情绪表现具有外显性,情感表现具有内在性。
联系:①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
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
②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
变化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
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的存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简述关于情绪的四种学说,谈谈你更倾向于哪
一种或哪几种学说,为什么?
资料仅供参考
答:一、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情绪似乎只是被
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
而已。她们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期性变
化,因此这种理论称之为“情绪的外周说”。
二、巴浦洛夫的情感学说:情感是大脑皮层上“动
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她认为,如果外界出现
有关刺激使得原有的一些动力定型得到维持、扩
大、发展,人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外界条件
不能使原来的动力定型得到维持,人就会产生消
极的情绪体验。
三、强调认知作用的情绪学说
L阿诺德的评价一兴奋学说:阿诺德把情绪的产
生与高级的认知活动联系起来,提出情绪与个体
对客观事物的评估相联系的情绪评价一兴奋学
说。她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认知
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
大脑皮层上产生的。
2.沙赫特的认知激活学说:她提出情绪产生于下
面三个因素的整个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
认知因素。她认为认知因素中的对当前情绪的估
计和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
资料仅供参考
作用。
3.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学说:她反对把情绪单
纯的归结为生理激活这个单一变量。她主张情绪
是包括环境的、生理的、认知的和行为的成分在
内的一种综合性反应,她强调情绪是对意义的反
应,这种反应是经过个体的认知评价来决定和完
成的。
四、普拉契克的情绪进化学说:她指出,要全面、
正确的认识情绪的本质,必须从情绪的种族发生
和个体发展以及情绪的现实功能的角度加以考
察。她认为,情绪是进化的产物,是有机体力求
适应和控制生存环境所必须的心理工具。
3.为什么要控制消极的心境、激情和过度的紧张、
焦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怎样调节
其中的两种情绪状态?
答: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难以激起
人的工作热情,影响人际关系与工作、学习效率。
处于激起状态下的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会减弱,
往往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
资料仅供参考
意义及预见行为的后果。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
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
作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
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长期处于焦虑的人,不
但会影响工作学习,而且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
行为异常和精神病变。
生活中,受到过度剥夺的人容易受陷入激情
爱之中甚至导致犯罪。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重大问题时非常紧张,
不能急中生智,往往不能冷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就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因此,我们必
须学会调节自己的紧张度,及时控制好血压和心
率,或者立即离开此应激情境。
当我们学习成绩下降时,会感到非常焦虑,
可是过高的焦虑会降低行为效率,中等水平的焦
虑行为效率是高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
开朗、心情舒畅,各种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转,增
强对外来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只有在这种平静的
情绪状态下,人才能持续的从事智力活动。
资料仅供参考
4.谈谈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作用及其培养。
答: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
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
验,是由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
要而产生的。
道德感的作用:道德感能够成为行为的最重要的
动机,同时也是自我监督的手段。道德感使人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使人坚决抵制任何人的怂恿和
教唆,避免不道德的、违法的、犯罪的行为,使
人不断的鞭策个体前进,成为善心的忠实保卫者。
道德感的培养:①道德品质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
的感染,要使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教
师应以称赞、欣赏的词句讲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
为事迹,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羡慕的体验;
应以斥责、责备的词句讲述不遵守纪律的事例,
使学生产生羞耻、鄙视、不满的体验。学生对某
种道德认识有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为其形成相
应的信念打下了基础。
②经过实践活动,经过情绪体验的积累才能培养
和改变学生的情感。
资料仅供参考
③教育者必须以沉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去点燃学
生幼小的自尊心的火花。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
验,是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
足、对真理的探索相联系的。
理智感的作用:理智感对人的智慧活动起着重要
的指导作用。只有在理智感的激励下,人才会不
懈的追求真理,使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理智感的培养:①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在学
习过程中经常鼓励和满足她们的求知欲,尽力避
免使她们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②教师应对学生持期望态度,会明显提高她们的
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
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的内容
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的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
美感的培养:
第八章意志
一、名词解释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
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随意运动:是一种受意志调节的、具有一定目的
和方向性的运动,是学会了的、较熟练的动作。
意志行动:即意志行动,意志经过行动表现出来,
受意志支配的行为。
接近一接近冲突:双趋冲突,各种不同目的之间
的冲突,会使选择发生困难。
资料仅供参考
回避一回避冲突:双避冲突,当个体必须在两个
令人不快的选择对象之间作抉择时所产生的冲
突。
接近一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当一个客体或情境
具有的特征既使人喜欢,同时又令人厌恶时,接
近的倾向与回避的倾向便发生了冲突。“想吃粥,
又怕烫”。当面临多重选择的时候,称之为多重
趋避冲突。
动因(做某件事的原因):指的是引起一个人开
始参加某种活动的相当稳定的行为倾向,它只有
在行为中才能得以实现。
动机:指的是有机体在某一刻对于参加某种实际
活动负有责任的状态,是实际引起人去行动或抑
制这个行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自觉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
于社会的要求。相反的品质:受暗示性、独断性、
盲目性。
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
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品质。相反的品质:优柔
资料仅供参考
寡断、草率决定。
坚韧性:是指个体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在
行动中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能
勇往直前,顽强的克服达到目的过程中的重重困
难等方面的品质。相反的品质:顽固,执拗。
自制力:是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相反的品质:
任性和怯懦。
归因:指的是人们对她人或对自己的某种行为或
倾向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
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她人行为因
果关系的理论。
二、基础知识
1.意志的特征:①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③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
系
2.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资料仅供参考
①发生动机的斗争
②确定行动的目的
③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④做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⑤实现所做出的决定
3.主导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结果,决定着实
现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坚持性。
4.内部动机:是指不接受任何一种外部奖励的行
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
5.外部动机: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激起的动机。
6•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归因理论,她按照稳定性
和控制点这两个维度,稳定的因素(能力、任务
的难度),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内部因素
(能力、努力),外部因素(运气、任务的难度)。
7.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
力。
8.怎样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①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资料仅供参考
②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
直接经验
③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
措施
④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三、简答题
1.说明意志的特征,并说明“意志自由论”的错
误何在。
答:意志的特征: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
础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
系
意志自由论者认为,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把意志看作是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这是唯心
主义的错误理论。意志行动的目的的确定始终受
客观因素的制约,它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产生的,是根据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而确定的。即
资料仅供参考
人的一切行动都必须服从客观规律和人对客观
规律的认识。因此,在相正确、有条件的意义上,
意志是自由的,在绝正确意义上,意志是不自由
的。
2.试用实例说明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答:①发生动机的斗争:高中生想经过高考进入
一所认知度高的大学继续学习,可是高中生又同
时对建筑学和生物工程都很感兴趣。
②确定行动的目的。此时,高中生就要权衡这两
个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业率,薪资水平,最
后选择一个自己满意的专业。
③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高中生已经
确定了大学和专业目标,此时,要选择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④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高中生在确立自己
的目标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途
径。
⑤实现所作出的决定。高中生努力的学习,经过
自己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不退缩,考取了自己
资料仅供参考
理想的大学和理想的专业。
3.说明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
怎样有效的激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工作坊交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警官学院《急诊与急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安全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藏汉古代文化对比研究专业选修》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焖渣罐事故培训课件
- 《海航筹资之路与资》课件
-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保健老师培训课件
-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英语中级听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八省联考)河南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化学试卷(含答案)
- 2025中国电信山东青岛分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开题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研究
- 计件工劳务合同范例
- 2024年公交车开通仪式讲话例文(4篇)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五章 透镜以及其应用 测试卷(含答案)
- 教师个人工作业绩总结范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专题培训
- 《自理理论orem》课件
-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学科拔尖人才10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