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爆兼本安型分析装置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_第1页
隔爆兼本安型分析装置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_第2页
隔爆兼本安型分析装置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_第3页
隔爆兼本安型分析装置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_第4页
隔爆兼本安型分析装置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隔爆兼本安型分析装置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电子组装设备产业链结构电子组装设备行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行业集中度较低。我国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相对欠缺,国外厂商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了行业内的主导优势,以瑞士ABB集团(AseaBrownBoveriLtd.)、德国西门子(SIEMENS)、德国库卡(KUKA)、日本发那科公司(FANUC)、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凭借其在关键组件、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占据了高端自动化设备市场较大的市场份额。2015年电子组装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为363.42亿元,2021年我国电子组装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008亿元。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向小型化、轻量化、高工作频率、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发展,现有的电子组装产品渐渐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的需要。电子组装设备企业要持续加强对于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增加研发投入,以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组装不断提高的要求。电子设备行业壁垒(一)电子设备技术壁垒行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进入需要较高的技术层次和跨越较高的技术门槛。核心技术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跨越自身技术与客户不同专业技术融合的技术门槛,跨越多重标准、异构平台、多源数据融合的技术门槛,从而确保产品实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二)电子设备人才壁垒核心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工作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硬件、软件、网络知识,以及丰富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经验。我国智能化视频终端设备相关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高端技术人员的稀缺构成拟进入行业企业实现快速突破的障碍之一。(三)电子设备客户资源壁垒成为下游客户的供应商、加入其分工体系前,需进行长时间的市场开拓,并通过下游客户严格的供应商质量审核。同时下游客户为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货源,不会轻易改变供货商。严格的审核过程使得下游客户与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合作关系。电子设备市场规模全球电子设备智能制造行业主要的细分行业包括智能分析识别设备、消费电子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电信设备、云服务设备等。根据MarketsandMarkets统计,预估至2023年全球智能制造的市场规模将成长至2,991.90亿美元,亚太地区智能制造的市场规模为1,208.70亿美元(40.40%),欧洲地区为774.90亿美元(25.90%),北美地区为765.9亿美元(25.60%),其他地区为242.3亿美元(8.10%)。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全球电子产业从垂直结构向水平结构转变、价值链分工的日益细化,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电子制造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并由此促进了中国电子产业的快速成长。中国电子制造业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力量,受国际电子制造服务商的产能转移和中国本土品牌商崛起的影响,带动了国内电子制造外包业务增长。目前全球领先的电子制造服务商均把中国作为其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扩大了我国电子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为国内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带来了新的产业协作模式,也为国内本土厂商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机遇。2013年起,工业4.0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国开始着重将现有工业技术、销售及产品相结合,发展智能工业。中国也开始聚焦智能化工业,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行动纲领提出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在工业4.0下,工业互联网将通过连接各生产环节,集成、控制、侦测、识别等多种技术,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等信息数据化、智能化,从而建设更具适应性、实现高效配置资源的智能工厂。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有力助推我国电子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的跨越式发展。影响电子设备行业的不利因素(一)电子设备智能终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随着人工智能、传感物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硬件实现了传统设备的智慧化改造,创造了全新的产品形态。随着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智能终端设备及其配套产品行业变化迅速,多种技术并存。相关设备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准需要紧跟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二)电子设备国内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人才供给不足近年来行业发展迅速,与行业定制化生产经营特点的要求、行业技术加速更新换代的趋势相比,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价值变迁,基层员工供给同样普遍不足。劳动力招募成本和生产成本逐渐提高,但行业内产品开发周期逐渐缩短,产量需求不断增加,对基层劳动力的需求同步攀升。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员工薪资水平加速提高,使得人力成本大幅增加,对行业内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设备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一)电子设备行业发展概况1978年,我国推行改革开放,电子设备制造业进入市场化转型阶段,电子设备制造业开始采用市场化运营的模式;1990-1999年,国家对重点领域出台了多部政策,大力扶持产业发展,我国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规模化;2000年以后,我国电子设备制造业通过代工切入全球电子产业链分工。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0%,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6,增速创下近十年新高,较2020年加快8个百分点;增速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1个百分点,差距较2020年有所扩大,但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低2.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1.60%,比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拉动作用明显。(二)电子设备行业发展趋势202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拓展融合创新应用、加快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壮大创新发展动能、加快完善产业生态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20项具体举措。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力。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速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进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以及企业形态变革,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煤矿智能化建设,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煤矿智能化发展目标: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初步形成煤矿开拓设计、地质保障、生产、安全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传输、自动化运行技术体系,基本实现掘进工作面减人提效、综采工作面内少人或无人操作、井下和露天煤矿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同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能源领域5G应用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导科学规范有序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煤炭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煤炭开采利用方式的变革,提升煤矿智能化和安全水平,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随着煤矿智能化发展,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企业面临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的预判防控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的艰巨任务,强化源头管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通过实施超前辨识预判、提前预警、远程监管监察、精准现场检查等措施,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把风险隐患化解消除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有效防范和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因此,服务于煤炭安全生产、安全监管、智慧应急和公共安全的智能化视频终端设备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经过行业内企业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我国智能化产品和项目实施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煤炭行业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和应用成果。随着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智能装备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轮转型发展浪潮为矿业价值链体系重塑、创新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智慧矿山建设是未来矿山发展的必然方向,是矿山企业破解发展困局、化解过剩产能、控制生产成本、实现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减人、提效、安全的目标,智慧矿山将会把企业生产、辅助运输、安全管控、综合调度、分选、供应整合为一体,实现矿井管、控、营一体化、安全可靠化、效益最大化。十四五期间,矿山企业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引领生产、加工、储运、消费和矿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