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_第1页
区域产业结构_第2页
区域产业结构_第3页
区域产业结构_第4页
区域产业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产业结构第1页/共111页目录一、研究背景二、评价指标三、研究方法四、数据分析五、研究结论第2页/共111页一、研究背景2003年9月,广东省领导提出“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概念,又称“9+2”,包括广东、福建、海南、湖南、江西、云南、四川、贵州、广西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总结泛珠三角区域在过去十年合作发展中经济差异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变,则对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的经济合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泛珠三角洲区域概况第3页/共111页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意义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的地理优势和要素资源优势决定了深化泛珠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泛珠三角区域作为国家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国家战略,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等区域合作。从地理区位看,泛珠三角区域北接长江经济带,西南对接孟中印缅、中巴两大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化泛珠区域合作有利于形成与建设长江经济带南北相应的空间格局,可以增强与外国市场对接的能力,有利于加快促进“一带一路”和“两廊”战略的实施。同时,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和扩大合作领域,对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港澳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第4页/共111页产业与产业结构一、产业的概念与划分二、产业的演化规律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第5页/共111页目录1.产业与产业结构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3.投入产出分析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第6页/共111页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

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

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

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

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

不断转换。一、主导产业的定义与特征第7页/共111页一、产业概念与划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第8页/共111页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习惯上,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分别简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产业概念与划分第9页/共111页产业划分(克拉克)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指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第10页/共111页由于第三产业门类庞杂,人们在克拉克对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对第三产业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主要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主要为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和社会性的基础设施产业。第11页/共111页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各业,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第12页/共111页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等;第13页/共111页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第14页/共111页3.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为了统一各国的产业分类,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这一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业、旅店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第15页/共111页4、两大部类和农轻重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并相应地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也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类(第Ⅰ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第Ⅱ部类)。农轻重分类法将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由于该分类方法没有包括对服务业的分类,今天已经很少使用。第16页/共111页5、要素密集度分类法根据各类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一般可将经济活动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分类有利于揭示区域要素禀赋构成与生产优势,有助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经济关系的影响。第17页/共111页6.区域产业功能分类法根据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可将各类区域经济活动分为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又称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区域分工格局中所处地位与作用、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主要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行配套,以及产前和产后的产业延伸。基础产业,为保证区域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展与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和服务业。第18页/共111页二、产业的演化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模式理论第19页/共111页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第20页/共111页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就业人口比重第21页/共111页库兹涅茨法则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22页/共111页第二,在工业化阶段(前、中期),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第23页/共111页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前、中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第24页/共111页这样,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在工业化前、中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也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第25页/共111页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00

时间

0

0

100

产业所占比重

经济成熟期

工业化初期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图示

第26页/共111页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人均GDP第27页/共111页霍夫曼定理

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第28页/共111页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霍夫曼比例第一阶段5(±1.0)第二阶段2.5(±1.0)第三阶段1.0(±0.5)第四阶段1以下第29页/共111页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小,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第30页/共111页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必然趋势。当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重工业的比重将大体上处于一个稳定状态。第31页/共111页1932,赤松要认为日本的工业化遵循着“雁行模式”发展,即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受国内的资源与市场的约束,只有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商品,与工业国交换输入工业设备,然后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替代性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雁行模式理论第32页/共111页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历三个阶段:

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阶段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国内替代阶段在对其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靠进口满足需求;进口阶段第33页/共111页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只靠农业,是不能维持和促进大国、大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无工不富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最重要出路。贫国变富国,首先要实现“农业革命”,然后进行工业革命。就工业化而言,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业主导产业也不一样。第34页/共111页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第35页/共111页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工业的比重逐步增加。第36页/共111页这是因为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工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前后向关联度高的产业,特别是任何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都需要矿业、原材料工业作基础,庞大的重工业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替代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主导力量。第37页/共111页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又表现为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这就是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化进程。制造业结构的深加工化反映了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逐步下降的趋势,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投入。第38页/共111页3.技术集约化过程,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技术集约化不仅表现为所有制造业部门都采用越来越高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的工艺,并实现自动化,而且表现为大批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得以兴起和发展,并逐步成为工业的主体。技术集约化过程中,科学技术将日益成为工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39页/共111页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过程,这就是工业结构中的技术集约化趋势。

第40页/共111页目录1.产业与产业结构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3.投入产出分析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第41页/共111页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

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

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

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

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

不断转换。一、主导产业的定义与特征第42页/共111页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应该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第二,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第三,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主导产业应该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业,从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该主导产业能够拥有不断扩大的市场。如上所述,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考虑的因素第43页/共111页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1)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主导产业以农业、矿业、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并开始生产为这些产业服务的较复杂的技术的制造业,如纺织机械、农用机械。(2)快速发展阶段,主导产业选取先进技术的制造业、组装业。(3)成熟期,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趋势第44页/共111页阶段主导产业部门主导产业群体或综合体第一阶段棉纺工业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煤工业、早期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第二阶段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钢铁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机器制造、铁路运输业、轮船运输业及其他工业第三阶段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电器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以及第二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第四阶段汽车、石油、钢铁和耐用消费品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宇航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合成材料工业,以及第三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第五阶段信息产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程、宇航工业等新兴产业,以及第四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第45页/共111页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第46页/共111页判断主导产业的几种方法(一)区内产业增加值的比重WIij=(Gij/Gi)×100%Wiij——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比重Gij——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Gi——I地区的GDP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Wiij必须大于15%。第47页/共111页(二)地区生产专业化指数(1)地区生产专业化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2)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

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区域属性第48页/共111页(3)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如果某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是所在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可输出);如果某产业的区位商小于或等于1,则说明该产业是所在地区的自给性部门。(小于1,产业处于劣势;等于1,产业具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一般来讲,如果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49页/共111页计算公式区位商=(某地区A产业产量/某地区工业总产值)/(全国A产业产量/全国总工业总产值)区位商=(某地区A产业就业人数/某地区就业人数)/(全国A产业就业人数/全国就业人数)第50页/共111页式中:qij为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

eij为i地区j部门的产值;

ei为i地区工业总产值;

Ej为全国j部门的总产值;

E为全国工业总产值。当>1,可以认为j产业是i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当≤1时,则认为j产业是i地区的自给性部门。第51页/共111页举例:

某年,一个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00亿元,该城市旅游业生产总值为40亿元;该城市所在的省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亿元,全省旅游业生产总值为60亿元。请用区位商来分析该城市的旅游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发不发达?

区位商=(40/300)/(60/1000)

=2.22第52页/共111页

(4)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判断一个地区某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用专业化系数来加以表示。专业化系数=1-1/区位商第53页/共111页根据个部门专业化水平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一级和二级主导产业部门:将区位商≧2(或专业化系数≧0.5)、在GDP中比重≧15%的部门称为一级主导产业部门;

将区位商≧1.5(或专业化系数≧0.33)、产值在GDP中比重超过10%的部门称之为二级主导产业部门。第54页/共111页德国鲁尔区主导产业分析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煤炭、钢铁是其主导产业,是德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其中有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埃森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它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55页/共111页在持续了100年的工业辉煌后,鲁尔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衰落。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第56页/共111页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衰落的原因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和钢铁为主导产业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本区煤炭工业成本上升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交通拥挤,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第57页/共111页政府对鲁尔区的综合整治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1)改造传统工业(2)发展新兴产业(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第58页/共111页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前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后对山西、东北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作用第59页/共111页目录1.产业与产业结构2.主导产业与结构优化3.投入产出分析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第60页/共111页投入-产出分析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分析”和产业关联分析,是分析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分析产业结构状况的有效工具。投入-产出分析是揭示区域经济机制、分析区域经济合理化、进行投资决策和区域发展预测的重要区域分析工具。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能分析与预测特定区域的总量输入或输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能分析区域各部门输入对总体经济产生的效应。第61页/共111页

1、投入产出法概述

(1)投入产出法: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综合系统地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

(2)投入:指一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消耗。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产品消耗;有形和无形产品消耗有形: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办公用品等。无形:劳动力、金融、保险、技术专利、服务等。

(3)产出:指生产活动的成果及分配使用去向、流向。第62页/共111页(4)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完全消耗:

某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另一产品的第一轮消耗为直接消耗。第一轮以后的各轮次消耗为间接消耗。直接消耗和各轮次的间接消耗之和就是完全消耗。第63页/共111页投入产出表就是全面反映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投入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毛附加价值部分(5)投入产出表的结构第64页/共111页2、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是建立在投入产出表和其平衡关系式基础上的,是由系数、变量、函数关系所组成的数学表达式。投入产出表中有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型)物质消耗+初始投入=总产值(价值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就是表述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第65页/共111页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使其它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很强的辐射、拉动作用。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1、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电机及器材制造业4、纺织业5、缝纫业6、建筑业7、金属制品业8、炼焦业9、其他产品工业10、机械工业1·2781·2221·2051·2001·1951·1861·1661·1651·1621·141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分布状况第66页/共111页制造业和建筑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系数,说明这些部门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较多的投入;一般而言,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比较容易带动其他上游产业的发展;增加对影响力系数高的产业部门的投资,会引起对各个产业部门需求量的增加,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67页/共111页当影响力系数F>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F<1,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下;F=1,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Fj=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第j列之和/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列和的平均数第68页/共111页感应度系数是指其它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使某产业的生产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产出量。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1、化学工业2、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3、农业4、纺织业5、机械工业6、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7、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8、煤炭采选业9、运输邮电业2·5642·1952·0621·7901·5291·1021·0721·0541·009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分布状况第69页/共111页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明显集中在原材料、农业、能源和运输部门。这一显著趋势表明,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第70页/共111页基础产业、上游产业(包括农业、各种采掘业及能源原材料工业)则具有较高的感应度系数说明其他产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消耗这些部门的产品。感应度系数高的产业由于是受其他部门发展的拉动而得到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过快时,这些部门首先受到最大的社会需求压力,从而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成为瓶颈产业。第71页/共111页当感应度系数Ei>1时,表示第

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即当感应度系数Ei

<1时,表示第

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当Ei

=1时,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Ei=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第I行之和/该矩阵的行和的平均值第72页/共111页根据产业关联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将产业分为以下四类第1类第2类第3类第4类F≥1,E≥1需求拉动力大,供给推动力大F≥1,E<1需求拉动力大,供给推动力小F<1,E≥1需求拉动力小,供给推动力大F<1,E<1需求拉动力小,供给推动力小注:F是影响力系数,E是感应度系数。第73页/共111页第1类: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是中间需求型制造业,这类产业多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同时对经济发展制约也大。第2类:影响力系数大、感应度系数小的是最终需求型制造业。第3类:影响力系数小、感应度系数大的是中间需求型原材料产业。第4类: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的是最终需求型原材料部门产业。第74页/共111页目录1.产业与产业结构2.主导产业与结构优化3.投入产出分析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第75页/共111页1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2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4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水平与状况第76页/共111页1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率原则。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不断升级的过程,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不同;

第77页/共111页供给结构优化需求结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优化供给结构包括资本结构、作为供应因素的投资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技术供给结构,以及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资源供应结构等。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需求结构包括政府、企业、家庭或个人需求结构,以及各种需求的比例。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第78页/共111页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

第一,是否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

第二,各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

第三,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是否取得了最佳经济效益;

第五,国内外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

第六,能否充分开展区域间的合作;

第七,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第八,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弹性。第79页/共111页(1)是否充分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产业的物质基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脱离物质基础,只有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自然资源一般都具有多用性,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生产多种产品。

对于可更新资源利用得好,能保持其再生能力,做到循环利用,这是一种合理的利用。但是如果对可更新资源利用是毁灭性的,使其丧失了再生的能力和条件,那么可更新资源也会枯竭。对于不可更新资源应该选择好时机,提高产出投入比,尽可能高效利用,使地区优势充分发挥,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第80页/共111页(2)各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各产业应该是协调发展的,具有结构的整体性。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相互创造条件,形成良好的经济互补关系,推动各产业在各个环节的和谐运动。

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量上按一定的比例组成,形成产业有机整体。合理的产业结构不能存在“瓶颈”产业与过剩产业。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协调关系第81页/共111页(3)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应变能力,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

合理的产业结构一定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任何社会生产都要受社会消费需求的制约,社会需求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要有多层次的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及时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第82页/共111页(4)是否取得了最佳的经济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会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效益应该是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统一,那种只顾微观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做法,会危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83页/共111页(5)国内外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是否已采用了较先进的适用技术?是否建立起了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的从传统一般技术、适用新技术到高精尖技术的合理的产业技术结构?现状产业结构是否适应或符合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产业演替趋势?现状产业结构下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如何?第84页/共111页(6)能否充分开展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

当今世界的经济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充分合理利用区域间的分工合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一体化的一条捷径。

(7)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

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对于生态环境没有破坏作用或者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阶段对地球环境的恶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破坏甚至是毁灭性的。人类社会要想延续下去,是子孙后代也得到发展的机会,产业结构就必须不损害生态坏境。第85页/共111页(8)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弹性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要具有弹性,及区域产业既有吸收或减轻经济波动和外界干扰的能力,又有促进主导产业沿着劳动-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方向逐步更替的潜能。第86页/共111页(3)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法—因素分析法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经济发展因素。第二,基础条件因素。第三,需求结构变动因素。第四,供给结构约束因素。第五,科学技术因素。第六,政策制度因素。第87页/共111页—模型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设计是指确定组成区域的各种产业在数量上的最优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最优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以现存结构为基础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预测规划,其方法包括:①利用现存的统计数据编制投入—产出表,计算投入系数表和资金系数表,然后引进线性规划法,来具体设想在某个“价值标准”下的未来产业结构,具体地设计将来某一方案,从而构成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②通过对现有产业结构基本特征以及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分析,指出中长期变化的趋势和方向,从而选择新的主导产业,以带动现存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第88页/共111页模型分析法:(1)确定优化目标。首先确定既与高层次区域发展方向相协调、又要体现区域资源优势特点的总目标,然后把总目标分解成若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目标;(2)确定优化模型中的决策变量。在对区域产业部门进行分析时,可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产业部门作为决策变量;(3)确定约束条件;(4)确定目标函数;(5)计算结果分析。第89页/共111页从宏观上合理配置物质生产的要素,协调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从而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打下基础。2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90页/共111页2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协调能力的提高产业素质之间的协调产业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产业之间联系方式的协调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性上产业之间的协调第91页/共111页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比较协调“标准结构”进行比较第92页/共111页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来分析判断,是否符合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内涵要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有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好的多,差的少。”这样的产业结构就是一个较好的产业结构,就是一个有效益的产业结构,其就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93页/共111页3产业结构高级化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尽快成长的更替,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低水平的均衡,实现少数高科技、高效率产业的超前发展,然后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2第94页/共111页从产业素质看从结构发展方向看从产业组织看从产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看新技术在各产业广泛运用;产业的劳动者素质和企业家的管理水平不断上升;各产业的产出能力、产出效率不断提高;产业能够适合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换代;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内容整个产业结构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发展;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从分散的、小规模的竞争---以联合或集团式的集中性大规模竟争的方向发展,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大大提高;产业间关系趋向复杂化,大中小型企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专业化协作越来越细;开放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再是自我封闭式的维持均衡发展,而是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实现与产业系统外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结构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国际协调型的产业结构。第95页/共111页4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水平与状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符合一般规律。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东高西低”。区域产业结构效益总体不高。区域之间产业结构比较雷同。第96页/共111页(1)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目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物耗高、运量大、污染重的传统工业占绝对优势,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产业比重很低。第二产业内部比例不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第97页/共111页

A.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第三产业。

C.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第98页/共111页中国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①从与发达地区比较看,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落后,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2)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第99页/共111页②从三次产业比较看,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极不协调西部落后地区农业经济特色较为突出,工业化程度不高,三次产业发展极不平衡。③从工业结构来看,重工业过重,轻工业比重相对较小。西部地区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一直高于东部地区,而加工制造业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第100页/共111页目前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三大产业之间不能协调发展。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生产率很低,占用劳动力很多,导致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过低;

②产业结构松散,产业间关联度低。这集中表现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着显著的二元性,少量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中央投资兴办的雄厚的大中型企业群与脆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同时并存,少数较发达的工业中心与广大落后的外围地区同时并存,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相互之间没有渗透与融合,各自沿着不同的轨道在艰难发展。

③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低下。落后地区整个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低技术水平上扩张,大都没有达到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换代的层次,技术进步的过程缓慢,从而使新兴产业难以成长,老产业难以更新改造。第101页/共111页对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换第一.区域优势区域优势产生于自然、经济、社会、区位等多种因素有利于生产的资源条件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某一区域拥有区外缺乏或者更优的资源条件及它们的组合,因而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时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在进行区际贸易时能获得比较利益。为区域内实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建立主导专业化部门创造了条件。①科学、正确地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落后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102页/共111页第二.产业关联主导产业通过与区内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产生对其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的影响,对平行产业、辅助和服务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旁侧影响,引起相关产业的扩张。对主导产业的单位投入,被投入产出矩阵传递到各个经济单位,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系统以乘数的效果增长。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越大,相对应的投入产出矩阵越大,其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