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工安全技术职业卫生第1页/共71页4.1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概述
4.1.1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occupationalhealth)是识别和评价不良的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科学。职业危害因素分为4大类:(1)化学性因素包括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2)物理性因素噪声、振动、高温、低温、高气压、低气压、辐射(3)生物性因素烈性细菌(4)劳动损伤性因素疲劳损伤有害因素造成的职业损伤与劳动者个体因素及作用条件相关第2页/共71页职业性损害三级预防原则: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设计、施工、操作、管理各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有害因素;确定就业禁忌症,筛查出易感染者。二级预防,疾病预防加强通风、隔振、降噪、个体防护等,开展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三级预防,脱离接触,治疗康复。第3页/共71页4.1.2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s)P112-113
国家法定的职业病名单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性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通过立法明确职业病名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广义上指职业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狭义上指在国家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职业病。第4页/共71页4.2职业中毒4.2.1工业毒物的基本概念1、毒物的定义与来源毒性物质指进入肌体并累积到一定量后能与体液或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毒性物质来源原料、中间体或副产物、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溶剂、添加剂,夹杂物,电解所用汞电极,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第5页/共71页工人在化工厂内接触到的毒物最多的是空气中的毒物,其存在的物理状态: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Cl2、CO、H2S蒸气:液体蒸发形成的蒸气,如苯、乙醚蒸气、二氯乙烷蒸气固体升华形成的蒸气,如碘、升汞等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如各种酸雾,有机溶剂雾等烟尘:飘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如氧化铅烟尘粉尘:直径大于0.1μm的固体微粒。如煤粉、塑料粉尘2、毒物的形态第6页/共71页3、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主要经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口腔途径比较次要。(1)呼吸道吸收量与毒物的水溶性有关(2)皮肤既具有水溶性又具有脂溶性的物质易经皮肤吸收,先穿透表皮的角质层,然后在真皮经毛细血管吸收。估算吸收量:估算剂量(mg/kg)=毒物浓度(mg/m-3)×10m3×储留率(%)/体重(kg)(3)消化道机会很少,有毒害物工作场所禁止饮食。苯胺苯小分子有机溶剂损伤皮肤的屏障功能;甲醇、乙醇、丙酮…水长时间浸泡,增加皮肤对毒物的吸收。第7页/共71页自学4、毒物的体内分布5、毒物的排泄4.2.2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第8页/共71页4.2.3毒性评价指标与分级1、评价指标①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即能引起试验动物全部(100%)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②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即能引起试验动物半数(50%)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③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即引起个别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LD01或LC01
)④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部存活(LD0或LC0),试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⑤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MTac),一次接受毒物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反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⑥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MTcb),长期多次接受毒物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反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第9页/共71页剂量:mg/kg,每千克试验动物接受的毒物毫克数;浓度:mg/m3,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毒物的毫克数ρ。或体积分数φ。混合工业毒物的毒性值估算:准确的LD50M通过毒理学试验测得比较LD50M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可以判断毒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第10页/共71页毒作用带:致死浓度和急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能够反映出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小。而急性阈浓度和慢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则反映出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大。嗅觉阈:根据嗅觉阈或刺激阈,可估计工人能否及时发现生产环境中毒性物质的存在。第11页/共71页2.急性毒性分级:毒性分级小鼠一次经口LD50(mg.kg-1)小鼠吸入2h的LC50(mg.m-3)兔经皮吸收LD50(mg.kg-1)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1011~100101~10001001~10000>10000<5051~500501~50005001~50000>50000<1011~5051~500501~5000>5000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LD50或LC50是物质的固有毒性(绝对毒性)为便于区分毒物的毒性程度,利于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毒物的急性毒性可按LD50或LC50的数值划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类。第12页/共71页3、潜在吸入毒性指数(indexofpotentialinhalationtoxicity,IPIT)20℃时饱和蒸气浓度与半致死浓度的比值:IPIT=(VP/101.33)/LC50×106反映吸入中毒的危险性绝对毒性(LD50)————潜在(相对)毒性(IPIT)考虑蒸汽压潜在吸入毒性指数更能反映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危害程度第13页/共71页4.2.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多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CTWA=(C1T1+C2T2+…+CnTn)/8C:
接触浓度(mg/m3),
T:相应接触时间
(h)
例:乙酸乙酯PC-TWA=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400mg/m3——3h;160mg/m3——2h;400mg/m3——3hCTWA=(400×3+160×2+120×3)/8=235mg/m3第14页/共71页(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不引起:①刺激作用;②慢性不可逆损伤;③存在剂量-接触次数依赖关系的毒性效应;④导致事故升高、影响逃生和降低工作效率。已有PC-TWA,未制定PC-STEL的粉尘和化学物质,采用超限倍数控制短时接触浓度:第15页/共71页(3)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MAC:在工作地点、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内有害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有些毒物只有MAC值第16页/共71页毒物的联合作用:(1)独立作用(2)协同作用(3)拮抗作用相加作用:各毒物分别作用的强度的总和。(同系物或结构近似或作用的主要靶器官相同,如苯及其同系物)相乘作用:一种毒物加强另一种毒物的毒性。总的毒效应小于各毒物单的作用的总和。如乙醇+二氯乙烷,乙醇+乙二醇各自单独作用如CO+NxOy,H2S+石油气,乙醇+苯,乙醇+CO第17页/共71页两种以上物质共同作用(相加作用)的毒性估算:按下式评价:
C1/L1+C2/L2+…+Cn/Ln≤1,符合卫生标准>1,超过卫生标准C——车间实测浓度L——PC-TWA或PC-STEL例:苯甲苯二甲苯C51525PC-TWA650505/6+15/25+25/50=1.63>1,毒物浓度超出卫生标准第18页/共71页4.2.5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综合性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P123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最高容许浓度六项指标进行分级。Ⅰ级:汞及其化合物、苯、氯乙烯、氰化物、铬酸盐、重铬酸盐、砷及其无机化合物…Ⅱ级:铅、氯、甲醛、氯丁二烯、一氧化碳、光气…Ⅲ级:甲醇、甲苯、盐酸…全面衡量,以多数指标的归属或突出危害的指标定级别。思考题:毒物的职业接触危害、防护设备安全措施、废弃物处理
第19页/共71页123456第20页/共71页4.2.6职业中毒与现场急救自学第21页/共71页4.2.7常见工业毒物4.2.7.1常见工业毒物危害程度、健康危害、职业中毒诊断标准、职业禁忌症P125-127(自学)4.2.7.2化工常见毒性物质性质及事故案例1、刺激性气体2、窒息性气体3、有机化合物4、金属及化合物第22页/共71页刺激性气体有氯气(Cl2)、光气(COCl2)、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氨(NH3)等。1、刺激性气体吸入后能在支气管、肺泡中生成强烈刺激和腐蚀组织的物质,造成支气管炎和肺炎、肺水肿,这是其共同症状,其他症状如在严重时可引起心脏停止,窒息等。Ⅱ级(高度危害)
第23页/共71页1)氯气Cl2
黄绿色气体,相对密度2.45,沸点-34.6℃,易溶于水、碱溶液、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常温下0.9~1.2MPa压力可以液化,液氯为深黄色,相对密度为1.56。性质:高毒、IPIT>300,职业性接触危害程度Ⅱ级(高度危害)助燃、腐蚀性,储运:加压液化与CO生成光气:Cl2+CO=COCl2
刺激性气体:Cl2+H2O=HCl+HClO;2HClO=2HCl+O2
按照GB11984-89《氯气安全规程》,车间MAC=1mg/m3。第24页/共71页2005年3月29日晚6时,京沪高速公路上35吨液氯槽罐车与货车相撞,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肇事的槽罐车驾驶员逃逸,货车驾驶员死亡,延误了最佳抢险救援时机,造成了公路旁村民重大伤亡。与事故发生地相距300米的地方,是一个村庄,住有1万名村民。到3月30日下午,27人中毒死亡。高速公路淮安段液氯泄漏事故第25页/共71页发生泄漏事故的液氯槽罐被吊装进入临时建成的烧碱池进行酸碱中和。将槽罐车吊起至一平板车上第26页/共71页城市给水中的氯气加氯间防泄漏安全设计氯气检测报警及泄漏氯气吸收装置吸收(氧化)反应:2Fe2++Cl2=2Fe3++2Cl-
再生(还原)反应:2Fe3++Fe=3Fe2+检测浓度超过设定值启动风机和泵、报警检测浓度低于设定值关闭风机和泵风机启动时使车间内形成负压,使氯气不向室外泄漏。第27页/共71页2)光气(COCl2)
Phosgene,碳酰氯
(1)性质:
剧毒、IPIT>300、职业性接触危害程度Ⅱ级(高度危害)、腐蚀性、不燃烧无色,有腐烂干草或烂苹果气味,沸点:8.3℃,气体相对密度3.4,加压可以液化,液体相对密度1.39;易溶于醋酸、氯仿、苯和甲苯等;水解反应COCl2+H2O=2HCl+CO2,所以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以被氨水吸收。(3)环境标准:MAC=0.5mg/m3
。
浓度20~30mg/m3时,即可发生急性中毒;在100~300mg/m3时,接触10~15min可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2)健康危害:主要损害呼吸道,导致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吸入光气后,一般有2~24小时的潜伏期。第28页/共71页(4)光气生产安全防护措施严格的设计条件:合理的工艺流程,采用较高的设备、管道的等级,可靠的密封,紧急切断装置等;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和连锁,设备和管线的监测和腐蚀防护;光气与操作人员的隔离;设置泄漏报警装置,氨水喷洒和水蒸汽喷洒管线COCl2+4NH3→CO(NH2)2+2NH4Cl人员防护:正常作业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人员培训、应急响应及事故演习、急救等;废水废气处理:含有光气的废气用氨水喷淋,废水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处理。2)光气第29页/共71页(5)按照光气安全规程:在500m半径范围内无工厂、商店、居民。光气及光气化生产装置应集中布置在厂区的下风侧并自成独立生产区。(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实行审批制度。(7)污染来源:用于有机合成,制造染料、橡胶、农药、医药和塑料等。第30页/共71页发生光气泄漏事故的反应装置:(光气钢瓶已被移走)2005年6月15日中科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一下属企业因实验操作不当,造成有毒光气泄漏事故。造成1人死亡,300多人中毒,其中十几人重度中毒。操作光气的实验室设在实验大楼的四楼,同时研究所的家属区离实验大楼很近。案例:光气泄漏事故第31页/共71页从光气性质、现场情况及防护措施几方面分析事故原因:从光气性质分析:高毒,导致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有发病潜伏期;气体相对密度为3.4,在泄漏时下沉,积存于低洼处,不易扩散。按照光气安全规程,在500m半径范围内应无工厂、商店、居民。现场情况分析:本事故中操作光气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所实验大楼的四楼,且临近居住区,实验室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这些均违反了光气安全规程;因光气密度大,在发生泄漏时,向楼下扩散,同时在人口稠密区,并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因此造成大范围的中毒事故;由于光气中毒有一段潜伏期,使中毒者不能及时觉察而延误最佳救治时间。第32页/共71页防护措施:(1)操作光气的实验室或车间应远离人口稠密区;(2)实验室必须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①光气钢瓶与管道应当有监测和防护,确保安全可靠;②光气钢瓶应进行隔离,采用负压通风;③实验室防护:安装泄漏报警装置,设置氨和水蒸汽喷雾装置;④个人防护:应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防化服。(3)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进行申报登记。第33页/共71页3)氮氧化物(NOX)组成:包括多种化合物,N2O、NO、NO2、N2O3、N2O4和
N2O5等。其中NO2比较稳定。环境中接触主要为NO和NO2,并以NO2为主。性质:NO——无色、无刺激气味的不活泼气体,可被氧化成NO2
。NO2——棕红色,有刺激性臭味,相对密度1.6,MAC=5mg/m3污染来源:工业燃料燃烧以及硝酸、氮肥、炸药的生产及使用过程。健康危害:难溶于水,对对上呼吸道黏膜刺激不大,在肺泡中阻留,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引起肺水肿血液中毒。第34页/共71页事故案例:2005.11.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苯胺装置硝化单元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氮氧化合物扩散,附近数万人紧急疏散。第35页/共71页4)SO2无色气体,相对密度2.3,加压可液化,液体相对密度1.43,沸点-10℃。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和硫酸,大量吸入引起喉水肿、肺水肿。5)NH3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相对密度0.6,易液化,沸点-33.5℃,遇水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铵。高浓度吸入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第36页/共71页2、窒息性气体1)一氧化碳(CO)性质: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相对密度0.968,沸点-190℃。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氨水、乙醇、苯和醋酸。污染来源:化工原料,燃气,合成氨、丙酮、光气、甲醇的生产,煤气生产(水煤气含CO40%,高炉煤气与发生炉煤气中含30%)。健康危害:一氧化碳被吸入后,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大于氧气,又不易解离,所以吸入一氧化碳后造成缺氧而窒息。第37页/共71页2)氰化氢(HCN)性质:无色、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气体,剧毒品,职业性接触危害程度Ⅰ级(极度危害)。相对密度0.94,沸点26℃,易燃气体,爆炸下限5.6%。溶于水、醇和醚生成易挥发的氢氰酸。污染来源:生产丙烯腈、丙烯酸树脂及农药杀虫剂。健康危害:毒性作用是在体内释放氰基,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结合,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造成细胞内窒息。氰化氢具有速杀性。残留与蓄积: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一起因清理废弃青梅腌制池导致中毒事故的调查<<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第23卷第03期
作者:边归国,甘健彪,陈泓,林志斌,潘秋生,第38页/共71页灭火方法:首先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环境标准:车间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0.3mg/m3。居民区最大允许浓度,0.01mg/m3
。防护措施: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在毒物泄漏时,应该佩戴呼吸器,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氰化氢处理:喷洒次氯酸钠,把剧毒氰离子氧化成低毒氰酸根离子
CN-+ClO-CNO-+Cl-第39页/共71页3)硫化氢(H2S)Hydrogensulfide
性质: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易挥发,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相对密度1.19,沸点-61.8℃。易溶于水、醇类、石油溶剂。污染来源: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接触硫化氢的职业有70多种。主要有:硫酸、二硫化碳、硫化铵、硫化钠、对硫磷、磺胺类的生产;煤制气,橡胶硫化,石油钻探、开采、炼制(硫化氢在有些生产过程中做为中间产物或杂质出现)。第40页/共71页环境标准:车间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10mg/m3),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0.01mg/m3)浓度(mg/m3)毒性反应
4~7
中等强度难闻臭味
0.4明显嗅出
0.035
嗅觉阈健康危害:硫化氢是窒息性兼具刺激性的气体。吸入的硫化氢进入血液分布至全身,与细胞内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造成细胞缺氧。硫化氢接触湿润粘膜,可导致眼结膜炎,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
第41页/共71页3、有机化合物1)苯(C6H6)具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液体相对密度0.879(20℃),熔点5.5℃,沸点80.1℃。闪点-10.11℃(闭杯)。蒸气相对密度2.77。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健康危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神经系统症状污染来源:化工原料、有机溶剂第42页/共71页性质:硝基苯无色或淡黄色具有苦杏仁气味的油状液体。剧毒,相对密度1.20,蒸气相对密度4.25,熔点5.7℃.沸点210.9℃。几乎不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或苯互溶。苯胺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油状液体。相对密度1.02,熔点-6.2℃,沸点184.4℃,蒸气密度3.22,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和苯等。健康危害: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进入人体后,破坏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这类毒物还能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性贫血,也可直接引起肝、肾和膀胱等脏器的损害。污染来源:硝基苯有机合成原料,最重要的用途是生产苯胺、染料,还是重要的有机溶剂。苯胺印染、染料制造、硫化橡胶、照相显影剂、溶剂、生产树脂、制药等工业。2)硝基苯和苯胺第43页/共71页3)有机氟化合物性质:有机氟化合物主要包括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氟利昂等。这些化合物都是无色、无臭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沸点低。健康危害:有机氯化合物的中毒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毒气被吸人后,作用于肺脏引起肺炎、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并能作用于心脏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第44页/共71页4)有机磷农药这类农药有几十个品种,除敌百虫、乐果、亚胺硫磷等少数品种是白色固体外多数是浅黄色至棕色的油状液体。难溶或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具有大蒜样臭味。剂型有乳剂、油剂、粉剂、喷雾剂和颗粒剂等。一般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而失去毒性。惟有敌百虫能溶于水,遇碱液变为毒性更大的敌敌畏。有机磷农药被吸收后迅速分布于全身,在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导致神经介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酶分解而积聚,引起神经紊乱。第45页/共71页4、金属及化合物1)汞液体、黏度小、密度大、易蒸发
常温下为银白色液体,相对密度13.6,熔点-38.87℃,沸点356.9℃。黏度小,易流动和流散,有很强的附着力。常温下即能蒸发.温度升高,蒸发加快。不溶于水,能溶于类脂质,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能溶解多种金属,生成汞齐。污染来源:化工、冶金等,例如电解制烧碱的废水、废气中都含有汞。健康危害:汞破坏生物体内的某些酶,消耗细胞内的乙酰胆碱,可导致生物体记忆功能衰退,运动协调性降低。汞蒸气、铅、铬等化合物粉尘造成对人的危害;污染土壤、水体,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健康。第46页/共71页2)铅性质:银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11.35,熔点327℃,沸点1620℃。加热至400一500℃即有大量铅蒸气选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和氧化铅,并凝结成烟尘。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能溶于硝酸、有机酸和碱液。污染来源:化工、冶金、印刷、涂料、颜料、蓄电池、农药等健康危害: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叶咐代谢,一次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产生贫血。第47页/共71页3)铬性质:钢灰色、硬而脆的金属,相对密度7.20,熔点1900℃,沸点2480℃。氧化缓慢,耐腐蚀。铬化合物:六价格毒性最大。化肥工业催化剂主要原料三氧化铬,是强氧化剂,易溶于水,常以气溶胶状态存在于厂房空气中。污染来源:化工(铬化合物生产)、冶金(铬铁合金)、轻工(电镀、鞣革、染料等)健康危害:六价铬化合物有毒性、强刺激性和腐蚀性。吸入较高含量的六价铬化合物可导致鼻中隔黏膜溃疡,鼻中隔软骨部穿孔;并具有致癌并诱发基因突变的作用。第48页/共71页几天之内有2000多人死亡,2万多人受伤。1984年底直接致死:2.5万人间接致死:55万人永久残废:20多万人20世纪最严重工业灾难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异氰酸甲酯(MIC)毒气泄漏事故储存MIC的储罐被水和其他杂质污染,产生放热化学反应,将MIC加热超过其沸点;冷冻装置没有启动(降低温度,重新液化MIC);MIC蒸气通过卸压系统,进入到气体洗涤塔和火炬系统,但这两个安全装置并没有工作,使MIC蒸气直接排放至大气;没有先进且可靠的毒气泄漏监测装置。。MIC为该厂生产杀虫剂的中间产物。45吨MIC储存在地下不锈钢储罐中。1984年12月3日凌晨,30吨液态异氰酸甲酯的毒气泄漏。第49页/共71页异氰酸甲酯(MIC):剧毒品,职业性接触危害程度Ⅰ级(极度危害)。车间最大浓度MAC=0.02ppm;沸点39.1℃,蒸气相对密度约为2。安全措施:1、改进反应路线,使中间产物MIC改变为氯甲酸酯;COCl2+CH3NH2→CH3NCO2、重新设计工艺过程,减少中间产物MIC的量,即使产出和消耗MIC尽量平衡,MIC<10kg;3、建立完备的工艺参数安全监测连锁和泄漏监测装置;4、执行完备的安全检查,保证气体洗涤塔和火炬系统等正常运行。第50页/共71页4.3生产性粉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自学)第51页/共71页4.4防止职业毒害的技术措施1、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2、密闭化、机械化、连续化措施3、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4、通风排毒5、有毒气体净化回收第52页/共71页4.4防止职业毒害的技术措施1、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
在化工生产中,应该尽量采用无毒或低毒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如用二氧化碳代替光气生产碳酸二甲酯,生产线性烷基苯固体酸催化剂替代了氢氟酸催化剂。2、密闭化、机械化、连续化措施生产设备的密闭化,往往与减压操作和通风排毒措施互相结合使用,以提高设备密闭的效果,消除或减轻有毒物质的危害。设备的密闭化需要辅以管道化、机械化的投料和出料,才能使设备完全密闭。采用连续化操作工艺。
第53页/共71页3、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隔离操作是把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隔离开来,使操作人员免受散逸出来的毒物的危害。常用的隔离方法有两种:①将全部或个别毒害严重的生产设备放置在隔离室内,采用排风的方法,使室内呈负压状态;如光气生产。②将操作人员的操作处放置在隔离室内,采用输送新鲜空气的方法,使室内呈正压状态。过程的自动控制减少了工人与毒物的直接接触。第54页/共71页4、通风排毒1)局部通风局部通风是指毒物比较集中,或工作人员经常活动的局部地区的通风。排毒效率高,动力消耗低;便于有害气体的净化回收。
(1)局部排风在车间内工艺设备比较集中的区域,采用各种局部排气罩或通风橱将有害气体罩起来排出去。必须有补充新鲜空气的通道,门窗不能严闭。(2)局部送风对于工人集中的操作室或控制室等,可进行隔离并采用局部送风的方法,使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清洁度等局部空气环境条件合于卫生要求。(3)局部送、排风采用送风和排风相结合的通风设施,既有新鲜空气的送入,又有污染空气的排出。第55页/共71页2)全面通风全面通风是用大量新鲜空气将作业场所的有毒气体冲淡至符合卫生要求的通风方式,又称为稀释通风。全面通风适用于:低毒有害气体且散发量不大;污染源不确定;操作人员离毒源比较远的情形。不适用于:产生粉尘、烟尘、烟雾的场所。第56页/共71页(1)全面排风在毒物集中产生区域或房间采用全面排风。使含毒空气排出,较清洁的空气从外部补充进来,从而冲淡有毒气体。
(2)全面送风为了防止外部污染空气进入室内,同时室内有害气体又得到送入的经过滤处理的空气的冲淡,可采用全面送风的方法。这时室内处于正压,室内空气通过门窗被压出室外。一般用于洁净车间。(3)全面送、排风采用全面送风与全面排风相结合的通风系统。一般用在门窗密闭、自行排风、进风比较困难的场所。第57页/共71页3)混合通风混合通风是既有局部通风又有全面通风的通风方式。如局部排风+全面送风系统,局部排风时室内空气是靠门窗大量补入的。在冬季大量补入冷空气,会使房间过冷,往往要采用一套空气预热的全面送风系统。第58页/共71页5、有毒气体净化回收1)燃烧净化方法将有害气体、蒸气或烟尘,通过焚烧使之变为无害物质,称为燃烧净化方法。燃烧净化方法仅适用于可燃或在高温下可分解的有害气体或烟尘。燃烧净化法广泛用于碳氢化合物和有机溶剂蒸气的净化处理,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氮气。(1)直接燃烧对于可燃组分浓度较高的有害废气,可采用直接燃烧法。在直接燃烧中,有害废气是作为燃料来燃烧的,燃烧温度一般在1100℃以上。(2)热力燃烧需要辅助燃料燃烧提供热量,废气主要作为助燃气体,燃烧温度在760~820℃第59页/共71页(3)催化燃烧催化燃烧是用催化剂使废气中可燃组分在较低温度下氧化分解的方法。适用于含有可燃气体、蒸气的废气的净化;不适于①含有大量尘粒雾滴的废气,②含有催化活性较差的可燃组分的废气。废气需要预热,反应温度较低,所需辅助燃料少;催化燃烧的燃烧产物与热力燃烧完全相同。催化剂铂、钯等,价格昂贵。应用燃烧净化方法,要注意防火、防爆及防止回火,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第60页/共71页2)冷凝净化方法
冷凝净化法是把有毒蒸汽从空气中冷却凝结为液体,并回收加以利用。冷凝净化后,仍有冷却温度下饱和蒸气压浓度的有害蒸气残留在空气中。冷凝净化法只适用于蒸气状态的有害物质,①多用于回收浓度较高的有机溶剂蒸气;②可处理含大量水蒸气的高湿废气。因此,冷凝净化法常用作燃烧、吸附等净化方法的前处理措施。第61页/共71页3)吸收和吸附净化方法
废气的吸收净化,是应用吸收操作除去废气中的一种或几种有害组分。
如用水从空气中吸收氨,吸收后再用蒸馏的方法从溶液中回收溶质。采用气体吸附净化可以清除空气中浓度相当低的某些有害物质,是有害物质净化回收的重要手段。第62页/共71页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一、物质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二、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三、环境条件对毒性的影响四、个体因素对毒性的影响第63页/共71页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一、物质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化学结构是物质毒性的决定因素。有机化合物结构影响毒性的规律:碳链的结构长度——碳原子数的增加,麻醉作用增强,如戊烷、己烷、庚烷支链和直链——支链毒性<直链毒性环烷烃毒性>直链烷烃毒性。碳链首尾相连成环,则毒性增加。
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和作用特点,与物质的化学结构、物性、剂量或浓度、环境条件以及个体敏感程度等一系列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软件应用技术考试
- 2025中文合同谈判常用句型
- 人工挖井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版知识产权服务框架协议
- 个人退股协议书范例二零二五年
- 商铺产权转让合同
- 2025四川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聘用兼职教师合同二零二五年
- 工业品买卖合同参考
- 二零二五食品安全协议责任书
-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三模试题 生物 含答案
- 2025年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招聘(2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3月中央社会工作部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考点剖析附解题思路及答案详解
- 2025年中高端女装市场趋势与前景深度分析
- 2025北京清华附中高三(下)统练一数学(教师版)
- 2025-2030中国孵化器行业市场发展前瞻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5.3基本经济制度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Unit4 Breaking Boundaries 单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T-CCTAS 61-2023 桥梁承重缆索抗火密封综合防护技术规程
- 2025慢性阻塞性肺病(GOLD)指南更新要点解读课件
- 2024年05月湖北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北省分行春季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