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杨柳河堤防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某县杨柳河堤防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某县杨柳河堤防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某县杨柳河堤防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某县杨柳河堤防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范本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某县杨柳河堤防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况 11.2可行性研究范围及编制依据 31.3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 3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52.1项目建设背景 52.2项目建设必要性 7第三章水文 103.1流域概况 103.2气候特征 103.3基本资料 113.4洪水 143.4.1洪水特性 143.4.2设计洪水 143.4.3分期洪水 183.4.4支沟洪水 193.5泥沙 213.5.1泥沙来源 213.5.2悬移质泥沙 213.5.3推移质泥沙 213.6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 223.6.1控制断面选择 223.6.1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 22第四章工程地质 234.1区域地质概况 234.1.1地形地貌 234.1.2地层岩性 244.1.3地质构造级地震 244.1.4水文地质条件 264.1.5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264.2整治河段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74.2.1拟建河段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74.2.2拟建河段堤基土力学指标建议值 284.3整治河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284.3.1新建堤防地质条件评价 284.3.2新建堤防岩土力学性质评价 294.3.3工程地质添加评价 304.3.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4.4结论及建议 33第五章工程任务及规模 345.1防洪整治规划概况 345.1.1杨柳河流域概况 345.1.2防洪整治规划成果 345.2工程建设任务 355.3工程建设规模 355.3.1防洪标准 355.3.2建设规模 365.4河道设计洪水水面线 365.4.1计算原理 375.4.2计算条件 395.4.3计算结果 39第六章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 446.1工程设计规范及标准 446.2设计基本资料 456.3堤线布置及堤距选择 476.3.1堤线布置原则 476.3.2稳定河宽计算 486.3.3堤距选择及堤线布置方案 496.4堤防工程总体布置 526.5堤防结构设计 526.5.1堤坡及堤身结构 526.5.2堤顶结构 536.5.3亲水平台设计 556.5.4护坡衬砌 556.5.5堤后背水坡设计 556.5.6基础设计 566.5.7堤防工程稳定计算 606.6支沟排水 61第七章工程施工 637.1施工条件 637.1.1工程概况和交通条件 637.1.2水文、气象条件 687.1.3工程地质条件 687.2施工导流 697.2.1施工导流标准及导流时段 697.2.2施工导流方案 707.2.3导流建筑物设计 707.2.4基坑排水 717.3主体工程施工 727.4施工总体布置 737.5施工进度 747.5.1设计标准 747.5.2施工进度计划 74第八章工程管理 768.1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 768.2工程管理的范围和保护范围 768.2.1工程管理范围 768.2.2工程保护范围 778.3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778.4管理设施 778.5工程管理和维护费用 78第九章工程占地 799.1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及实物指标 799.1.1工程建设征地范围 799.1.2实物指标调查 799.1.3实物指标调查成果 809.2移民安置 809.3补偿投资概算 819.3.1编制依据 819.3.2编制原则 829.3.3补偿投资 82第十章水土保持 8310.1工程区概况 8310.1.1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 8310.1.2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8310.1.3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8410.2水土保持措施 8410.2.1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8410.2.2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目标 8410.2.3水土保持措施 8510.3建议 85第十一章环境影响评价 8711.1编制的依据及目标 8711.2环境不利影响 8811.3应对措施 8911.4环境管理结论 90第十二章节能分析与评价 9212.1设计依据 9212.2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 92第十三章项目招标方案 9513.1招标依据 9513.2项目招标方案 96第十四章投资估算 9814.1编制说明 9814.1.1编制原则 9814.1.2编制依据 9814.1.3基础价格 9814.1.4工程单价编制 10014.1.5分布工程费用编制 10014.1.6预备费 10114.1.7移民和环境投资 10114.1.8投资主要指标 10114.2投资估算表 102第十五章经济评价 10315.1评价依据 10315.2费用 10315.2.1工程投资及费用估算 10315.2.2资金筹措 10415.3工程效益 10415.3.1防洪效益 10415.3.2其他效益 10515.4国民经济评价 10615.4.1基本参数 10615.4.2评价方法与准则 10615.4.3评价结果 10615.4.4敏感性分析 10715.5综合评价 107第十六章结论及建议 10816.1结论 10816.2建议 108附件 110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新津县杨柳河堤防整治项目(二)项目业主新津县水务局(三)建设地点新津县境内(四)工程建设内容新津县杨柳河堤防整治项目建设任务是根据《新建县水系规划报告》、《新津县花源镇防洪规划报告》、《新津县普兴镇防洪规划报告》及沿河各乡镇总体规划,依照防洪法和防洪标准,结合杨柳河洪水特点,合理布置堤线,满足河道防洪标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创造河道良好的水力条件和两岸的水环境条件,完善杨柳河防洪体系,提高杨柳河整体防洪能力,保护沿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除防洪标准内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杨柳河沿岸及新津县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五)工程建设规模新津县杨柳河堤防整治项目起点为双流县与新津县交界处(新津县花源镇白云渡大桥上游约1.3km处),末端为杨柳河河口,河段总长度约为15.5km。新建县杨柳河堤防整治项目建设规模见下表。工程建设规模特性表(六)工程建设工期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具体实际情况综合确定,本工程计划分为四期施工期完成。工程总工期20个月,其中准备工期1个月,主体工程施工期18个月,工程完建期1个月。(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本工程总投资49138.41万元,静态总投资49138.41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34884.59万元,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费13303.75万元,水保投资747.34万元,环境保护投资202.73万元。左岸一期工程总投资11218.25万元,左岸二期工程总投资12673.53万元,右岸一期工程总投资11126.73万元,右岸二期工程总投资14119.94万元。2、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49138.41万元,由业主自筹。1.2可行性研究范围及编制依据(一)可行性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条件、水文、工程地质、工程任务及规模、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节能分析与评价、工程管理、项目招标方案、投资估算、经济评价等。(二)编制依据1、国家发改委编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2006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标准》GB50201-94;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6、《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新津县普兴镇防洪规划报告》;8、《新津县水系规划报告》;9、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等。1.3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一)结论本工程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当地居民及耕地,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堤防等级为3级。本工程的实施,对保障新津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新津县的防洪体系,提高其防洪能力和促进新津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经济评价和施工方案布置表明,本项目各项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在经济上合理可行,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因此修建是十分必要的和可行的。(二)建议1、加强规划管理,科学实施,本项目为重要的社会事业,因此在建设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城镇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要求,与其相符合。2、建议业主在项目实施中,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各项技术标准执行,注重建设质量,同时结合改善地区环境,为提升地区形象发挥作用。3、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根据建设现场地质地形条件,进行规划设计,严格执行相关的标准文件,实行可持续发展。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杨柳河是岷江中游的分支河,原在金马河引水,1958年在都江堰内江水系的江安河分水,1970年又移至温江县江安河一支渠下游接江安河一支渠尾水。1972年由温江地区主持,对该河进行改造,自温江城西双流县柑梓园,直线开渠至黄水河。黄水河以下新津金华镇毛家度段仍为旧河道。杨柳河在双流桃荚渡下面(金家渡)入新津境,经花源、花桥、普兴、金华四个镇,沿牧马山麓到毛家渡入岷江,全场52.3km,新津境内长15.5km。在新津县城下游3.5km从左岸汇入岷江。河口控制集水面积276.8km2.杨柳河是一条人工改造的河流,为了改造杨柳河两岸的下湿天,河槽下切较深,河流比降较缓约1.5‰,主要由两岸的田间回归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流。杨柳河中下游修建了备战三条渠、赵筏子支渠等引水渠堰,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水量全被引用于灌溉,没有水量补给金马河。由于杨柳河地处平原水网区,两岸集水区汇流水系密如蛛网,暴雨时区间洪水聚集迅速,加之杨柳河河道比降平缓,躲在1.5‰左右,加上河道淤积,排洪缓慢不畅,河道洪水水位高,极易满溢两岸,自古以来饱经洪患,据历史记载:1934年,新津阴雨兼旬,沿河各坝均城泽国;1949年7月暴雨,河水大涨,淹没田土农作物甚多;1958年9月4日,岷江洪水3410m3/s,温江江安河、杨柳河数座桥梁被冲毁;1959年8月12日,岷江流量达3160m3/s,温江县和新津及沿途全部被淹;1964年7月21日,岷江洪水流量7700m3/s,新津境内堤防工程冲毁80%;1972年杨柳河发生特大洪水,沿岸场镇街道房屋全部被淹;1980年,6月27日~30日连日暴雨,南河、杨柳河沿岸汪洋一片,南河洪水进城,水深2m以上,全程淹没。受灾人口9.27万,倒塌房屋4.65万间,淹没农田7万余亩,直接经济损失2750万元;1984年,7月29日~30日,新津县境暴雨成灾,36h连降暴雨445.2mm,南河、杨柳河沿岸尽遭淹没。县城最低处水深达3m。超过1980年洪水,损失惨重,全县直接经济损失6170万元;1998年7月5日,西河、金马河、杨柳河同时涨水,新津县城附近6各乡镇受灾;2002年7月30日,杨柳河、金马河、南河同时涨水,新进县城附近10各乡镇受灾。杨柳河属平原水网区洪涝灾害频繁的河流。多年来因资金制约等多方面原因,未能进行防洪排涝规划和实施,使得洪涝灾害一直未能根除。杨柳河地势低洼处,一遇暴雨洪水,河道水位上涨,杨柳河干流水位顶托甚至倒灌两岸沿线排水河渠,极易形成内涝。杨柳河花源镇段现状河道宽42~124m,河岸高1.5~4m,河道纵坡约1.5‰,普兴镇段现状河道宽46~271m(有河心洲段),河岸高1.45~4.2m,河道纵坡约1.1‰。杨柳河河道弯曲成“S”型,堤线散乱不规则,高低错落差距大,两岸一般为天然土堤河岸,桥址上下游局部有条石或块石堤防。非工程措施是杨柳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1年四川全省范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来,四川省人民政府设立了四川省防汛抗旱江河管理指挥部,各区市县水务局设立了防洪办公室,在都江堰防洪调度统一指挥下,开展洪水预报、监测等防洪抗洪工作,为杨柳河沿河乡镇及农田防洪抢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搞好防洪、抢险工作,新津县防洪办公室建立了防洪值班制度,安排人员对重点防洪河段及地点进行不定期检查。制定了防洪抢险预案,落实了防洪措施,储备了防洪抢险物资,组成了防洪抢险队伍。初步建立了水情监测及信息传输系统。杨柳河个河段现状防洪能力和标准不一,河堤低矮出,防洪能力仅2~5年一遇,个别河堤高出河段防洪能力达到5~10年一遇,一般只有3~5年一遇。课件防洪形式严峻,防洪建设任重道远。2.2项目建设必要性(1)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防洪是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柳河现有的防洪工程无力有效防御洪水侵袭。能否保护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建设成果免遭洪水侵袭,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关键在于加快防洪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改革开放来,杨柳河两岸国民经济和是市政建设和市政建设迅速发展,各镇区人口不断增多,房屋密集,工矿企业集中。然而灾害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给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兴建防洪工程,是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需要;是保护经济建设成果的需要;是加快西部开发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是加快国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2)是保障沿河乡镇安全的重要措施由于杨柳河防洪基础薄弱,沿河乡镇经常遭受洪水威胁,随着国民经济和市政建设的发展,洪灾损失将会日趋严重。杨柳河岸具有临水的有力环境条件,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范围。随着今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发展目标的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盐和乡镇镇区规模的迅速扩大,现状防洪能力不能满足保护区的防洪要求,一旦遭遇洪灾,损失惨重。为了保障沿河乡镇及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完善杨柳河的防洪体系,提高杨柳河的防洪能,对促进沿河乡镇及新津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3)保护城乡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洪水会使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常年的洪水淹没以下的堤防成为砂砾石众多的荒滩地,汛期一到,洪水冲刷滩地,大量泥沙进入河床,使水土流失情况加重。洪水涌入耕地,使耕地肥力较强的表层土被冲刷,造成肥力下降,土层变薄。洪水涌入城镇,带走城市垃圾,工矿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使河流水质受到污染。由此可见,项目的建设可以保护精华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卫生,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4)结合城建规划,美化城市环境根据建设规划,由于筑堤护岸,开挖的沙壤土用以填平过去常年被洪水淹没的大片土地,改造了城市建设用地,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园林绿化与城镇发展及基础设施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美化城市,改善了沿河自然生态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为新进县城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将起巨大作用。综上所述,杨柳河作为新津县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建杨柳河生态堤防工程,不仅能有效地保护杨柳河沿岸的防洪安全及改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新津县防洪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兴建杨柳河生态堤防工程是必要的。第三章水文3.1流域概况杨柳河是岷江中游的分支河,原在金马河引水,1958年在都江堰内江水系的江安河分水,1970年又移至温江县江安河一支渠下游接江安河一支渠尾水。1972年由温江地区主持,对该河进行改造,自温江城西双流县柑梓园,直线开渠至黄水河。黄水河以下新津金华镇毛家度段仍为旧河道。杨柳河在双流桃荚渡下面(金家渡)入新津境,经花源、花桥、普兴、金华四个镇,沿牧马山麓到毛家渡入岷江,全场52.3km,新津境内长15.5km。在新津县城下游3.5km从左岸汇入岷江。河口控制集水面积276.8km2.杨柳河是一条人工改造的河流,为了改造杨柳河两岸的下湿天,河槽下切较深,河流比降较缓约1.5‰,主要由两岸的田间回归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流。杨柳河中下游修建了备战三条渠、赵筏子支渠等引水渠堰,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水量全被引用于灌溉,没有水量补给金马河。3.2气候特征杨柳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少见,四季分明,空气湿润的气候特点。据新津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7℃(1972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3.0℃(1980年1月31日),全年无霜期318天,日照时数1154.6h,雪日少见,全年仅12天左右。年平均蒸发量965.0mm,多年平均降水量978.2mm,最大年降水量1358mm(1966年),最少降水量津761.5mm(1969年)。年内雨量分配极不均匀,6~9月量集中,强度大,常造成洪涝灾害,该时段雨量占全年总量的68%以上,春季3~5月总雨量仅占全年雨量16.4%。多年平均风速小于2.0m/s,相对湿度在80%以上。3.3基本资料杨柳河流域无水文观测资料。附近河域内水文站网分布的情况是:府河流域的我水文站、水位站、流量站、雨量站、气象站较多,分别由留个部门设置和管理。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设置并管理的测站有石堤堰(毗河)、新东门、新南门、望江楼、夏家沱、江口站及鹿溪河上的借田站等7个站。都江堰管理局东风渠管理处设置和管理的测站有走马河进水口、聚源走马河进水口、徐河堰进水口、柏条河进水口及东风渠进水口等六个流量站。沙河进水口测站由成都市河管处设置和管理。正兴水文站系成都市水利电力局设立,由双流县水利电力局管理。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在清水河河源上游的内江灌溉渠系上,设立了走马河进水口流量站、聚源走马河进水口流量站、徐堰河进水口流量站、柏条河进水口流量站、府河进水口流量站及东风渠进水口流量站,东风渠管理处在干、支渠上设置这些测站的目的,是便于在灌溉期间对都江堰内江灌区的各条干、支渠所负担的灌区准确陪睡,消除水事纠纷,保证农田灌溉。汛期只有走马河进水闸、柏条河进水闸,按都江堰管理局和省防汛办统一调配分洪,内江水系中的其余干、支渠进水口一律关闭闸门,不分引洪水。石堤堰水文站(毗河进水口)测验毗河流量。新东门水位站,新南门水文站分别于1956年、1962年撤销,因流域水系受人类活动影响,两个站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零星的测验资料,现在已无代表性。望江楼水文站位于成都市区府、南河汇口下游河段。有1940年至今的实测水位资料和部分流量资料,该站控制府河集雨面积505km2。该站洪水系列长,可以作为分析计算府河洪水的主要依据站。沙河进水口水位站,系为成都市东郊工业区引用工业及生活用水而设置的测站,汛期为避免淤积,关闭闸门不分引府河的洪水。华阳水位站是华阳镇人民政府设立的防洪专用水位站,仅在汛期观测洪水位,观测资料由双流县防办代为整编保存。正兴水文站于1987年1月1日撤销,仅有5年水位及流量资料。夏家沱水文站于1951年撤销,仅有建国前零星水位、流量资料。江口水文站于1942年撤销,仅有1941年的水位、流量观测资料。鹿溪河上的借田水文站于1961年1月1日撤销,仅有4年水位、流量资料。大佛堰流量站是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设立在江安河尾水河段上的测站,从1982年开始观测水位流量,有1982年~1993年实测的水位、流量资料。各站资料观测情况见下表。府河流域测站统计表上述测站均为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基本站点,其水文测验均严格按水文测验规范进行,成果由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整编,各个站实测资料可靠,精度较高,可供本次设计使用。3.4洪水3.4.1洪水特性新津县境内河流径流丰沛,但年内非配不均匀。径流的年内分配状况大体与降雨量的年内变化相应。新津县境内河流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量级的大小,受鹿头山暴雨区和青衣江暴雨区的影响。根据暴雨洪水发生的规律和天气变化的因素,汛期为5~10月,汛期水位变幅较大,杨柳河处于成都平原水网区,平原区又经常出现雨区范围广、暴雨强度大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易形成大洪水,河道宽浅,洪水位相对较高,河道两岸地势较低,排水不畅,大洪水时两岸漫溢、河渠串通,产生大面积淹没,常常形成宽厚的洪水过程线,易成内涝。3.4.2设计洪水1、设计方案拟定杨柳河流域无实测洪水资料,根据历史大暴雨的笼罩面积和下垫面情况分析,柏条河和徐堰河到石堤堰区间与本流域痛处于成都平原水网区,下垫面情况基本一致,并同在一次暴雨的雨区范围内,因此,选择柏条河~走马河~徐堰河~石堤堰围城的闭合区间做参证流域。柏条河和徐堰河均系都江堰的灌溉干渠。在进口处均有节制闸控制进流量。柏条河和徐堰河至石堤堰区间又无支流汇入河渠分流,区间暴雨形成的洪水可全部由石堤堰控制。石堤堰控制的区间面积为241km2(1972年渠系改造后)。详见《都江堰灌区石堤堰枢纽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四川省水水电勘测设计院1982.8)。根据石堤堰历年实测的洪水流量减去柏条河和徐堰河进水流量,求得石堤堰的区间洪峰流量系列,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将其成果按面积比拟法移用于本流域,计算工程河段的设计洪水。2、参证流域设计洪峰流量(1)走马河在都江堰宝瓶口下游走马闸进水,南流至聚源分为两支:干流叫骤源走马河,下游叫清水河,进入成都市区南沿一代叫南河。在合江亭汇入府河。左支流叫徐堰河,流经崇义镇、郫县前进乡、团结镇等地,在石堤村石堤堰与柏条河相汇。柏条河源于宝瓶口下游柏条闸,流经胥家、先锋、战旗等地在郫县团结镇石堤堰与徐堰河相汇合,由石堤堰枢纽分为毗河和府河。柏条河、走马河、徐堰河进水口都设有流量站,有实测的水位、流量资料;石堤堰分水枢纽毗河闸,府河闸都有实测的水位、流量资料。(2)洪水系列-致性分析柏条河、走马河、徐堰河、府河、毗河有1955年~至今的实测水位、流量资料,经审查后,这些资料能满足水文计算的精度要求。由于1965年以前,柏条河、徐堰河、府河进水口无实测的瞬时流量资料。因此计算区间洪水的流量系列为1965~2005年。1972年,都江堰平原灌区进行了渠系改造,石堤堰水文站控制的区间集雨面积由“渠改”前的174km2变为241km2。本次洪水分析计算了,为了使区间洪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只采用19721~2005年的实测流量系列。(3)历史洪水调查分析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与1982年整治、扩建石堤堰枢纽,成都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余1996年设计徐堰河新民电站时,都调查了石堤堰河段的历史洪水,该河段发挥是呢过过1923年、1981年、1990年、1995年大洪水。由于1923年洪水漫滩严重,加之河道变迁较大,无法推算1923年洪水的洪峰流量。1982年四川省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整治设计石堤堰分水枢纽时,以1923年洪水的发生年代来计算其重现期,把1923年洪水的重现期定为60年。1981年洪水的重现期定为30年。成都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在1996年设计徐堰河新民电站时,调查了石堤堰枢纽上、下游河段60~70岁的老人,他们说:1923年洪水时其父辈见到的第一大洪水,他们见到的第一大洪水时1995年8月11日发生的大洪水,毗河1995年的洪水位比1923年的洪水位约高20cm,1990年的洪水比1995年洪水小,但比1923年洪水大一点,1923年洪水比1981年洪水大,1923年洪水位是其父辈告知的。根据石堤堰枢纽上、下游河段居民反应的洪水情况,文明把石堤堰水文站1995年洪水(实测洪峰流量729m3/s)的重现期定为100年,1990年洪水(实测洪峰流量673m3/s)的重现期定为50年。1923年洪水的重现期定为33年,因无流量成果,不加入系列计算。1981年洪水实测洪峰流量为566m3/s,不作特大值处理,在实测系列中排序。(4)区间洪峰流量频率分析计算石堤堰在徐堰河与柏条河的汇流处,又是毗河与府河的分流出。因此徐堰河~柏条河~石堤堰区间洪峰流量按下式计算:Q徐~柏~石=Q毗+Q府-Q徐-Q柏式中:Q徐~柏~石为徐堰河~柏条河~石堤堰区间洪峰流量;Q毗为石堤堰(毗河)水文站实测流;Q府为石堤堰(府河)水文站实测流量;Q徐为徐堰河进口占实测流量;Q柏为柏条河进口站实测流量。徐~柏~石区间洪峰流量系列为1972~2005年,将1995年和1990年洪水提出作特大值处理,重现期同石堤堰(毗河)文水站,按不连序系列尽心频率计算,历史洪水的经验频率按PM=M/(N+1)计算,实测系列的经验频率按Pm=aN+1+1-aN+1*m-1/(n-1+1)计算,用矩法估计统计参数初值,此阿勇P—=3\*ROMANIII型频率曲线适线,确定统计参数和设计值,徐~柏~石区间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见下表。徐~柏~石区间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5)成果合理性分析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在毗河防洪规划中计算过徐~柏~石区间设计洪峰流量,本次计算成果与之计算结果接近。尽管各次计算的单位、人员、采用的系列不同,但计算结果都十分接近,可以认为徐~柏~石区间设计洪峰流量成果合理,可以使用。3、设计断面的洪峰流量按面积比的2/3次方移用徐~柏~石区间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得工程河段设计洪峰流量,成果间下表。工程河段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单位:m3/s4、设计洪水合理性分析杨柳河系平原河道,受河流和渠系调节的影响较大,河渠水网区削峰效果显著,其下垫面条件与柏条河~走马河~徐堰河~石堤堰闭合区间的下垫面条件基本相同,产、汇流特性相似,流域面积接近,又属同一暴雨区,为统一频次的暴雨笼罩(如1981年发生的“817”暴雨)。所以,移用柏条河~走马河~徐堰河~石堤堰区间设计洪水计算杨柳河的设计洪水相对合理。利用走马河、柏条河、徐堰河所围成的闭合区间作参证流域,计算该区间的设计洪水,洪水系列有34年,历史洪水调查及重现期的分析清楚,区间洪峰流量频率计算符合规范要求,按面积比的2/3次方移用徐~柏~石区间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杨柳河的设计洪峰流量,可靠性好,精度较高,符合程度平原水网区洪水实际情况。综上所述,按面积比2/3次方移用参证流域徐~柏~石区间设计洪峰流量,计算的杨柳河设计洪峰流量成果是合理的。3.4.3分期洪水根据南河河口通济堰拦河大坝各分期最高水位,采用堰流公式计算通济堰拦河大坝的过坝流量,组成1973年~2000年分期最大流量系列进行频率计算,求得各分期设计流量,再加上通济堰引用流量后作为南河河口设计频率的总流量。杨柳河流域无实测洪水资料,以南河河口的分期洪水计算成果为依据,用面积修正法计算工程河段分期洪水。面积指数n分时段采用:11~4月取1.0,5月和10月取0.8.工程河段分期洪水成果见下表。工程河段分期洪水成果表3.4.4支沟洪水工程河段内左岸有8条小溪沟分别在桩号KZ20+632.704、KZ1+812.548、KZ3+886.452、KZ5+211.319、KZ7+982.821、KZ11+663.750、KZ13+961.149及KZ14+421.624处汇入杨柳河干流,右岸有11条小溪沟分别在桩号KY0+718.718、KY3+063.341、KY4+655.926、KY5+806.756、KY8+743.624、KY9+259.225、KY10+678.804、KY11+366.041、KY13+329.549、KY14+469.558及KY14+869.739处汇入杨柳河干流。各小溪沟处于成都平原水网区,属小流域无实测资料地区,按面积比的2/3次方移用徐~柏~石区间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得各小溪沟各频率设计洪峰流量见下表。支沟设计洪水成果表3.5泥沙3.5.1泥沙来源杨柳河处于成都平原水网区,受鹿头山暴雨区和青衣江暴雨区的影响,经常出现雨区范围广、暴雨强度大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易形成大洪水,洪水位相对较高,河道两岸地势较低,大洪水时两岸漫溢、河渠串通,产生大面积淹没,暴雨洪水的冲刷力强,河流两岸坡面侵蚀、滑坡、崩坍等构成了杨柳河泥沙的主要来源。3.5.2悬移质泥沙由于杨柳河流域没有实测泥沙资料,采用《四川省水文手册》的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模数等值线图查算工程河段的悬移质沙量。根据四川省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模数等值线图,查的杨柳河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魔术为qs=600tkm2,由此计算得杨柳河河口断面的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为16.6万t。3.5.3推移质泥沙推移质沙量按悬移质沙量的百分比估算。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在一般平原河流,推移质约占悬移质的5~10%,山区河流占10~30%。根据杨柳河的组成情况,推悬比取10%,计算得杨柳河河口断面的多年平均推移质年输沙量为1.66万t。杨柳河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为18.3万t。3.6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3.6.1控制断面选择杨柳河与岷江汇口下游2850m处为拟建的岷江干流董河坝拦河闸。因此,根据本工程设计要求,以岷江干流董河坝拦河闸为控制断面。3.6.1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根据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二〇〇九年六月编制的《四川省成都市新建县岷江董河坝拦河闸及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岷江董河坝拦河闸由34孔组成,每孔闸净宽12m,闸孔总净宽408m,底板高程442m,正常蓄水位448.55m,2年一遇洪水流量为6230m3/s,2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为1130m3/s,5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为13000m3/s。岷江董河坝拦河闸泄流能力详见下表。岷江董河坝拦河闸水位与下泄流量关系第四章工程地质4.1区域地质概况4.1.1地形地貌新津县城位于成都平原西南浅丘与平原接壤地带,山脊高程190~530m,河床高程440~465m,工区相对高差一般小于100m,以平原地貌为主。杨柳河河流总体较顺直,局部曲折,河谷开阔,漫滩、=1\*ROMANI级阶地较发育,河谷形态呈平缓的“U”形谷。区内地貌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可分为构造剥蚀、侵蚀堆积两种类型,各类地貌特征如下:(1)构造剥蚀地貌地貌形态主要受岩性控制,在工程区左岸首部金家湾附近课件基岩大片出露(0+000~1+650m),以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见一层砾岩。较软弱的泥质岩类在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圆丘,山垭及台地,在河流岸边形成陡坎,山坡呈缓坡。(2)侵蚀堆积地貌侵蚀堆积地貌,亦同样受构造和岩性控制,主要由近代河流作用造成,河漫滩及=1\*ROMANI级阶地较发育,河漫滩高出枯水期和睡眠05.~3m,洪水期大部分倍淹没。=1\*ROMANI级阶地高出枯水期河水面5~10m,阶面平整,顺河向展布,组成物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击层,上层为粉质粘土,中部为砂卵石,下部为基岩。河漫滩或河心滩组成物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主要为砂卵砾石,结构疏松。4.1.2地层岩性测区出露地层主要由:白垩系中统夹关组基岩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al+plQ4),局部有少量人工堆积层,现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al+plQ4):由河床、河漫滩=1\*ROMANI级阶地砂卵飘石组成,主要成分为火成岩、变质岩等。广泛分布于整治河流沿岸及河床中。根据钻探资料,该层以地理位置不同,层厚有一定差异。2、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rQ4):主要有生活及城市建筑拦截组成,以杂填土为主,结构松散,零星或断续分布于堤线附近河边,主要由炭渣、砖头泥土、泥砂等组成。3、白垩系中统夹关组(K2j):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不等厚互层,见一层砾岩,棕红~暗紫色,主要成分为粘土类矿物,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具有易风化和失水易崩解的特点。分布于整治河段砂卵石层下部。4.1.3地质构造级地震1、地质构造测区在构造位置上,处于我国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四川沉降带川西摺带之成都拗陷区,拗陷西边受龙门山断裂带的安县——灌县断裂的控制,东边紧靠龙泉山西坡断层,其中包括蒲江——新津断裂带,龙泉山——苏码头,盐井沟——熊坡构造带,雾中山——高家坝——三合场构造带和成都凹陷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带,现就成都凹陷内的主要断裂简述于下:蒲江——新津断裂带南起洪雅,向北经蒲江至新津,新津以北断裂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纵贯成都平原,经双流、成都、广汉直达德阳,第四世纪以来该断裂显示了一定活动性,据断层泥年龄测定,断层的活动年代为距今12万年。彭县——大邑——名山断裂带据物探资料该断裂在平原内为一条隐伏断裂,大致沿三河场、大邑、金马场三个背斜的东南翼陡带上通过。断距一般300m左右,大者可以达五百余米,为倾向北西的压性断层。苏码头——盐井沟断裂带由盐井沟、邓家湾和石庙子九条小断层组成,规模都不大,总长约25km。总体走向北东30°,倾向南东,倾角较陡。2、地震据史料记载,1734年于蒲江曾发生过5级地震,1962年洪雅5.1级地震,1966年蒲江3.3级地震以及新都3.4级地震。工区位于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蒲江—新津断裂活动强度较低,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地震活动强度小于6级,根据GB19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第1号修改单的规定,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对于地震基本烈度为=7\*ROMANVII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龙门山构造带为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山、灌县至二郎山,绵亘达500km,宽24~40km,是一个经过了多次强烈变动、规模巨大、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从历史记录来看,近二、三百年里,这里已发生过大大小小的许多次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的就有十几次,。2008年5月12日的8级汶川大地震变位于该断裂带内,据相关资料显示,该次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西侧块体向东偏南运动,位移达20-70cm;东侧块体向西偏北运动,位移达20-238cm,下沉达30-70cm,工程区未来危险性主要来自大型断裂带发生强震时对它的影响。总体来说,成都拗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成都市所处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皱带约20km,西侧距龙门山断裂带约50km。4.1.4水文地质条件工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主要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按含水层性质和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地层空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量大类。空隙潜水:赋存于河漫滩及=1\*ROMANI及阶地堆积体中,其透水性强。透水性和富水程度随地貌单元的不同即物质组成、结构、分布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径流补给,季节性变化大,与杨柳河河水呈互补互排关系。根据资料,砂卵砾石层渗透系数K=3.1~4.3×10-2cm/s,水量丰富,属强透水层。区内地下水位变幅平均1~2m,最大可达5m。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工程区下部基岩之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地下水一般呈脉状分布或以下降泉出露,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差,含水性不均匀,含水量较小,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或上层空隙潜水补给,一般含水不丰,季节性明显,渗透系数K=2×10-5cm/s,均排泄于沟谷等低凹地带并汇入杨柳河。水质评价:从地表水及地下水区域资料可知,地下水类型为中碳酸钙镁型水。依据GB50487—2008附录L并结合附近已建水利工程情况和其他建筑工程可知,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4.1.5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拟建场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通过地质调查,拟建工区其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在岸坡坍塌,拟建防洪堤的局部地段岸坡地形坡度较陡,处于河流的冲刷岸,坍岸主要受河水冲刷特别是河水升降动水力作用的影响,采取必要的工程处理措施基本上能消除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4.2整治河段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4.2.1拟建河段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左右岸堤线沿阶地前缘修建。根据勘探资料揭示的堤基组成物质主要是第四系全新统堆积层,现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堆积(al+plQ4)现代河床、=1\*ROMANI级阶地及河漫滩主要是由砂卵砾石组成,稍密~密实,厚度大于12m,未揭穿。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卵砾石成分以火成岩、变质岩为主,沉积岩次之,磨圆度较好,饱和,卵石粒径一般3~18cm,隙间充填物以中粗砂、砾石为主,泥质含量约占15%,泥质含量较重。堤后缘多为=1\*ROMANI级阶地,砂卵砾石下部为白垩系基岩。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1\*ROMANI级阶地(al+plQ4)主要分布于拟建防洪提后缘,=1\*ROMANI级阶地上部为粉质粘土,土层厚度1.5~3.5m,黄色,可塑,偶含碎石。下部即粉质粘土层之下为砂卵砾石层,卵砾石成分以火成岩为主,变质岩、沉积岩次之,磨圆度较好,饱和,卵石粒径一般3~18cm,隙间充填物以粗砂、砾石为主,含泥质。3、白垩系洪统夹关组(K2j)基岩以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不等厚互层为主,棕红~暗紫色,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具有易风化和失水易崩解的特点。强风化深度0.5~4m,岩层产状N50°E/SE∠30°。分布于整治河段(防洪堤后缘)和砂卵砾石层下部。4.2.2拟建河段堤基土力学指标建议值根据现场试验成果,综合土体所处地址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类比,拟建堤基岩土层的力学指标及渗透系数建议值如下表: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4.3整治河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4.3.1新建堤防地质条件评价按设计,本次新建提防左岸:15+521(0+000~15+521m),右岸:15+054m(0+000~15+054)。根据地质测绘和钻探成果,工程地质特征评述如下:左岸:0+000~15+521m:上部为粉质粘土,土层厚度2.0~3.5m,黄色,可塑,偶含块碎石。该层随着地面高程的不同,厚度有一定变化。下部为砂卵砾石层,砂卵砾石层厚度大于12m,稍密~密实,饱和,以卵砾石构成骨架,砂充填其中,卵砾石成分以火成岩、变质岩及灰岩为主,次圆状。结构稍密~密实。拟建场地的砂卵石层埋深适宜,且分布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该层具中等强度及较低的压缩性,可作为防洪堤基础持力层,建议直接使用稍密~密实卵石层作基础持力层使用。右岸:0+000~15+054:上部为粉质粘土,土层厚度1.5~3.0m,黄色,可塑,偶含块碎石。该层随着地面高程的不同,厚度有一定变化。下部为砂卵砾石层,砂卵砾石层厚度大于12m,稍密~密实,饱和,以卵砾石构成骨架,砂充填其中,卵砾石成分以火成岩、变质岩及灰岩为主,次圆状。结构稍密~密实。拟建场地的砂卵石层埋深适宜,且分布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该层具中等强度及较低的压缩性,可作为防洪堤基础持力层,建议直接使用稍密~密实卵石层作基础持力层使用。4.3.2新建堤防岩土力学性质评价1、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拟建防洪堤后缘,黄色,可塑,渗透系数1.2×10-6~1.6×10-5cm/s,属相对不透水层。拟建场地的粉质粘土层分布连续,埋深适宜,厚度有一定变化,该层强度指标中等,属中高压缩性土,承载力一般,可作斜坡式防洪堤持力层使用(堤脚、齿抢除外),其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时,需及时封闭,避免侵泡和人员扰动,丰水季节施工时会存在基坑渗水,应及时采取集水坑(井)疏干。粉质粘土层抗冲刷能力差,不宜作为斜坡式防洪堤齿墙基础使用,建议清除或采取有效防冲保护措施。改成呢个承载力相对较差,不宜作重力式防洪堤基础使用,建议清除。2、砂卵石(al+alQ4):系全新统冲积物,是本工程拟建防洪堤的主要地层,该层以卵砾石构成骨架,砂和泥质充填其中,卵砾石成分以火成岩、变质岩及灰岩为主,次圆状,结构稍密~密实。拟建场地的砂卵石层埋深适宜,且分布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该层具中等强度及较低的压缩性,可作为防洪堤基础持力层,建议直接使用稍密~密实卵石层作基础持力层使用。但该层抗冲稳定性差,建议采取增大堤基埋深、堤脚防冲保护等工程处理措施进行处理。3、白垩系中统夹关组(K2j)基岩:分布于砂卵砾石以下,以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不等厚互层为主,棕红~暗紫色,薄~中层状构造,强风化深度0.5~2m,拟建场地的基岩力学强度较高,可作为防洪堤基础持力层和下卧层,但基础开挖较深,存在施工降水、边坡稳定、工程造价等问题,仅作参考方案推出。综上所述,粉质粘土、砂卵砾石作斜坡式防洪堤齿墙基础使用时,应采取有效的防冲保护措施。砂卵砾石层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建议直接使用砂卵砾石层作基础持力层,其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基岩、砂卵石、粉质粘土同时作堤基持力层使用时需留沉降缝,基础开挖较深时,需采取相应的放阶、支护等处理措施,以确保施工期临时边坡稳定。4.3.3工程地质添加评价1、工区稳定性及环境工程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工区无影响工区稳定性及建筑物安全崩塌、滑坡、地面沉陷、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地表无构造行迹,未发现地埋管线、墓穴、文物、矿床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存在,且交通便利,地形较平坦,地貌较单一,地层结构比较简单,适宜修建。2、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工区上部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砂卵石,堤基地质结构类型为双层结构。3、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堤基基本不存在抗渗稳定、抗震稳定问题和特殊土引起的问题,工程馆地质条件较好,属于B类堤基。4、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据现场勘查可知,拟建防洪堤均位于阶地前缘,组成岸坡的粉质粘土、砂卵砾石层抗冲刷能力较差,输稳定性较差岸坡。4.3.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按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标准,工区场地属“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的区域。工程区未来危险性主要来自大型断裂带发生强震时对它的影响。1、堤基持力层选择砂卵砾石、基岩均可作为防洪堤基础持力层使用,但由于基岩埋深较大,本工程建议直接使用砂卵砾石层作基础持力层,其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2、抗冲刷性粉质粘土抗冲刷能力差,砂卵砾石内聚力为0,粉质粘土。砂卵砾石作斜坡式防洪堤齿墙基础使用时,存在侧蚀,掏蚀等冲刷破坏问题,应采取有效的防冲保护措施。3、渗漏及渗透变形粉质粘土渗透系数1.2×10-6~1.6×10-5cm/s,属相对不透水层,不存在渗漏及渗透变形问题;砂卵石虽为强透水层,但当洪水来时,河床水位提高,通过强透水层的砂卵石使河岸的地下水位野提高,洪水退去时,河床水位降低,通过强透水层的砂卵石使河岸的地下水位野随之降低,故河床与河岸的水力梯度小,不易产生渗透破坏。从邻近已建防洪堤看,基础以下砂卵石虽未作防渗处理,但从未发生过管涌等渗透破坏。使用,工区基本不存在渗透变形问题。4、岸坡稳定性据现场勘察可知,工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堤岸坍塌破坏问题。、岸坡失稳现状由于近期河势的发展,堤岸顶冲,深泓线附近岸脚造成水流对岸坡土体的冲顶侧蚀,掏蚀等作用,形成坍塌。本次拟建河堤部分地段存在这一问题。、岸坡失稳成因分析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剧烈变化和推移质运动的阵发性,即使在比较顺直的河段,在造床流量时,主流并不居中,而是产生顶冲堤岸的横向环流,形成所谓的“倒滩水”,在坡岸脚形成深槽掏刷以及洪水携带的推移质对岸坡撞击破坏,引起岸坡失稳,崩塌。、防止岸坡坍塌破坏应采取的措施这种现象对岸坡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设计堤基埋深时,应充分考虑这一不利因素,采取适当加大防洪堤基埋深,同时禁止开采砂石,疏浚河道(挖中间填两边)等防护措施,以确保河堤安全运行。5、内涝拟建防洪堤顶高程高于自然地面,存在内涝问题,建议充分利用拟建场地内已有沟渠,向下游或堤外排泄。6、支沟拟建堤线与数条支沟相交,各支沟宽度不大,深度较浅,有水慢流,沟底以粉质粘土为主,淤泥质土甚薄,且下雨0.40m,无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4.4结论及建议1、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第1号修改单的规定,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工程区所处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工程区未来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大型断裂带发生强震时对它的影响。2、河堤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将河堤堤基置于稍密~密实砂卵石上,其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3、河堤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堤岸冲刷破坏问题,建议采取适当加深堤基埋深,加强堤身强度等处理措施,并禁止在河道中采砂石。4、施工中存在基坑涌水问题,应采取必要的阻拦、降水、排水措施。5、安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的判定标准,工区河水、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6、工区河段砂卵石料含泥太重,且轻物质含量超标,不宜直接使用,建议河堤所需天然建材砂砾石,在工区附近处的商品料场购买,运输方便,储量、质量能满足设计要求,也可以使用商品混凝土。第五章工程任务及规模5.1防洪整治规划概况5.1.1杨柳河流域概况杨柳河是岷江中游的分支河,远在金马河引水,1958年在都江堰内江水系的江安河分水,1970年又移至温江县江安河一支渠下游接江安河一支渠尾水。1972年由温江地区主持,对该河进行改造,自温江城西经双流县柑梓园,直线开渠至黄水河。黄水河以下新津金华镇毛家渡段仍为旧河道。杨柳河在双流桃荚渡下面(金家渡)入新津境,经花源、花桥、普兴、金华四个镇,沿牧马山麓到毛家渡入岷江,全场52.3km,新津境内长15.5km。在新津县城下游3.5km从左岸汇入岷江。河口控制集水面积276.8km2。杨柳河是一条人工改造的河流,为了改造杨柳河两岸的下湿田,河槽下切较深,河流比降较缓约1.5‰,主要由两岸的田间回归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流。杨柳河中、下游修建了备战三条渠、赵筏子支渠等引水渠堰,枯水期和平水期的水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