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山海经》和《禹贡》。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

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

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兼顾内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

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

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

4、★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

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

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

等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

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

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

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

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

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

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

域发展等。

5、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化可使每个局部充分发挥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每个区域在全

球话中做出可以做的贡献,同时可以获取回报份额。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的发展;另一方面,

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

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

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

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竺等。

(2)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可带来与区间需求

结构的不同。

(3)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从方面对企业产生激励;

竞争不足会出现垄断;竞争过度,也会使市场处于缩减状态。政府的管理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意义:(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

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不

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距市场越近、

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

上看收益最大。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

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理论的局限性:

(1)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

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2)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

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

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2、|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从工业区位论角度

讲,也即在某特点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区位因子一般非为一般因

子和特殊因子。

3、韦伯区位理论(★书68):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理论前提:分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

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4、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课氛围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如普通

的砂石等;而那些只有在登顶场所才存在的原料,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则为局地原料。根据局地原

料在生产时发生的重量转换状况,可进一步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运费指向论中设定了两个与原料运费相关的工业生产区位决定因子,即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

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1

=原料指数+1

5、廖什需求圆锥体: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域围绕市场中心呈圆形区域,需求曲线围绕价格变化轴旋转而

成的需求圆锥体为需求总量

6、|经济人|: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了环境的一切信

息,并且具有以稳定的选择水平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即“经济人”

满意人在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还是参与者,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目标下行动的“人”,

即“满意人”,并非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为目标而行动的“经济人”。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

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

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2、|货物的供给范围卜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达到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克里斯泰勒将

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共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

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界限。

3、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

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

务的花着那个心底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5、中心地三原则:

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

统空间模型。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

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

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

线的中点。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

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其来由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

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6、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意义: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

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儿个方面:•是关于城

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

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

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存在的问题: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

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

明确。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

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值无法概括。

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

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

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

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

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

第五,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

行论述。

7、服务业的类型和区域特征

第一类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近消费者布局;

第二类是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为对象,提供其运行服务需求的,近城市中心区布局;

第三类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的服务业。可分为三大类:

发挥管理职能的业务中心与办公机构,布局城市中心。

企业子公司和部门中心,布局城市次中心。

从外部支援企业活动的服务业,布局市中心。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1、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

2、企业增长的战略和方法: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

和纵向•体化(垂直•体化)。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

扩大。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

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合并是

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1、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

了折衷理论。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

有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

(2)内部化优势。假若已经满足条件1,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比起把

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这些利益的实现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

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新的价值链环节)。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

势。

〈3)区位优势。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

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它国家的要素优势。

实际上,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等)差别显著。各国的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

素、市场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有很大不同。这些均构成国家的区位优势。

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

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

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2、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时受区域政策影响明显。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

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3、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便利的交通运输。包括与公司内其它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它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

通联系。以便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及时的信息获取。具有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起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变化信

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等。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这些关键人员包括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它

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市场)的决策人员等。通过当面交谈、交流,不仅可获取信息,更

为重要的是建立人际联系,可行游说之便。

4、R&D(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区位要求:/.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

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

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

产品的性能、消费者编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5、★R&D区位

但对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但对不同类型跨

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据贝尔曼和费希尔的研究,母国市场型公司、东道国市场型公司

和世界市场型公司的R&D趋于不同的格局。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即使少量公司在

海外建立R&D,也限于低层次的支持型实验室。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

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综合性R&D实验室)。世界市场型公司(全球

运营)具全球取向,而不限于某一国家市场。这类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特定研究

实验室。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就结构的属性而言,区域经

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2、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

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

教育、卫生、公务等)

(-)★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

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关联产业是指直接

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基础性产

业则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是0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与人文资

源等。根据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以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

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配第-克拉克定律|:佩蒂-克拉克定理是科林•克拉克(C.GClark)于1940年在威廉•佩蒂(William

Petty)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

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

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

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4、|霍夫曼定理|:霍夫曼定理是霍夫曼(W.G.Hoffmann)在1931年提出的。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

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

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

曼系数”。即,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

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

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

(±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5、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

优势。(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4)评价区域产

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7)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6、|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7、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一般地,工业、

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组织在空间上因有集聚的要求往往呈现出点状,于是就形成了相应的工业点、商

业网点、服务网点等。

日域空间结窗中的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根据经济活动的性

质,线包括了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供

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还有由一定数量的城镇作线状分布

所形成的线。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最常见的

有,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形成的域面。

点、线、域面之间的组合方式有7种组合模式。“点一点”构成节点系统,表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

状城镇群。“点一线”构成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点一面”构成城市一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聚

集区,城市经济区。“线一线”构成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施系统。“线一面”组成产业区

域系统。“面一面”组成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如经济区、经济地带。“点一线一面”就构成了空间经济一

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节点相互依存,域面协调发展,通道配套运行,各种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

密集,呈现网络化系统。”

8、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3.网络式空间结构4.区域城市对称

分布。

9、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的

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

追求。〈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集聚导致区

域的极化现象。在集聚过程中,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等将不断地向优区位移动,于是就促成了区域

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其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

内部会产生中心与边缘的分化过程,产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密集与稀疏现象,区域内部因此而出现空间差异和

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

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

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的

形成源于以下儿个方面。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

指向的作用。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

制。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

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10、空间近邻效应: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

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11、报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位于农区的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不仅限于农村工业,还有农村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也就是说农村工业化其实是由发

育于农村的各种非农产业共同推动的。农村工业化的导因可分为3种,其、农民自发、自主地发展非农产业;其二,外来投资者(包

括政府、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在农村投资,雇仞当地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其三、农民与外来投资者均以投资人的身份联合发展非农产

业。)

12、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工业化。

带来了农业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第二,农村工业缓解了

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

自我发展的机会。第三,农村工业化使农村居民受到了商业经济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他们文

化水平、思想意识、乃至人格等素质的全面提高。总之,农村工业化推动了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

的转化,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并对区域和国家的市场经济转轨做出了积极贡献。

13、|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

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14、|区域创新网新:从空间组织的角度考虑,技术创新在较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等

各种创新主体在地理上的接近或者集聚,以及各种相关的地方联系的综合作用。这种创新主体在地理上

的集聚及相互联系的加强,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空间组织形式——区域创新网络。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增长极理谄:区域增长极理论是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

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

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

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到区

域经济研究之中,并且与地理空间概念融合起来,就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机制的区域增长极

理论。

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Mydral)于1944年在其《美

国的两难处境》中首次提出的。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

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

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

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

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

果。循环积累因果原理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

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3、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地域综合体看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

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4、产业集群卜在特点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提供商基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

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即为

产业集群。

5、产业集群的植根性:指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的活动是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的。

根植性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一种紧密关系。产业集群是在“地方”上生长起来的,其

发展又有深深的“地方”烙印,其生命力根源于“地方”特殊的环境。

6、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

产业集群在一个区域一经形成,就会对该区域的空间结构变迁产生持续的影响。首先,产业集群形

成后,必然引发该产业的企业向集群所在的区位集聚,同时:与该产业相关的资源也会流向这个集群所

在的区位,于是,在区域内,由于产业集群的形成而引起该产业空间组织的重新调整,往往形成某种极

化空间分布格局。产业集群的发展则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格局。其次,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带来所在地的经

济快速发展,其结果是导致区域内出现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化,形成或者强化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不

平衡。第三,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开发区的成败,进而也对城

市产业空间布局的重心转换,对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7、|区域管制卜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

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核心理论(了解)

赫希曼认为,如果•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M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

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有以下儿个方面。•是,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

化。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

就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结果,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方则因劳动

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贡献(实际上也包括了智力的贡献)减小。再就是资金的流动。

显然,北方的投资机会多,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南方有限的资金也流入北方。而且,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

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削弱。二是,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特别是,如果北方生产进口

替代性产品,南方原来可以按较低价格进口的这些产品,现在不得不在高额关税保护下向北方购买。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

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三是,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

上涨,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这样,就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涓滴效应体现在,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

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原因是北方的发展长期来看将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

尤其是,北方的发展会出现城市拥挤等环境问题,南方的落后则从国内市场需求方面限制了北方的经济扩张,国家经济发展也将因南方

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受到损害,于是国家将出面来干预经济发展,加强北方的涓滴效应,促进南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

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

2、梯度推移学说核心理论(了解)

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丁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

可以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即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是兴旺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的是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

段的是衰退部门。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

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

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的。这是因为创新往往集中在城市,而且城市从环境

条件和经济能力看比其它地方更适于接受创新成果。具体的梯度推移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另

一种方式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次类推。这样,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

3、中心-外围理论核心理论(了解)

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

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对外围之所以能够产生统治作

用,原因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

中在中心。中心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而从外围获取剩余价值。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它们的发展产生压力和压抑。如中心工资水平的提

高,就会使外围面临相应地提高工资水平的压力,或者是被迫增加出口来弥补进口增长所造成的资金压力。因此,外围的自发性发展过

程往往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中心与外围的这种关系还会因为推行有利于中心的经济和贸易政策,使外围的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中

心流动的趋势得以强化。可见,中心与外围之间构成了不平等的发展格局。

4、空间相互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

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

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第二,区域之间的要达性。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

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第三,干扰机会。这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

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

5、钻石理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

至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6、|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

等化现象。

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根据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第二,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第三,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第四,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第六,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

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进步

(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2)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3)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二、跨国公司对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第一,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

和国际技术交流。第三,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第四,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第五,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

协调与融合。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四、国际经济协调

3、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1)、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2)、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

特点

(4)、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的产业分析

1、★汽车工业

影响因素:(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汽车工业发展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

汽车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投资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到

汽车工业的发展(供给)。

汽车工业的发展有赖于适度规模的汽车市场的支持,这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的多寡和

居民购买能力的高低,也与人、车、路综合系统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需求)。

(2)区域综合工业水平。汽车工业要求所在区域具备广泛的专业化协作条件。汽车工业的效率与

与之配套的企业效率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的技术特点)

(3)区域科技与管理水平。汽车工业受区域新汽车产品开发能力、企业管理体系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