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旅游学高峻博士第一章生态旅游兴起与开展第一节生态旅游概念与定义第二节我国生态旅游的实践一、生态旅游概念与定义生态性旅游在生态旅游提出之前各种自然旅游〔森林旅游、观鸟旅游、非洲野生动物欣赏〕的开展:“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ClandeMoulin,1980〕:在满足保护的前提下,从事对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的游乐活动。国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HectorCeballos(1983):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和其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Kutay(1989):生态旅游就是直接或间接促进保护并支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自然旅游。EAA〔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1992〕:生态旅游是促进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的生态可持续旅游。CEAC(加拿大环境咨询委员会,1993):生态旅游就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做出奉献的、同时尊重当地完整性的、富有启迪意义的自然旅游体验。ES〔世界生态旅游学会前身〕:生态旅游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而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开展时机,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人受益。IES(世界生态旅游学会,1991):生态旅游就是在自然区域里进展的、保护环境同时维持当地人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ANES(澳大利亚国家生态旅游战略,1994):生态旅游就是涉及对自然环境的解释和教育的自然旅游,该旅游按照生态可持续的方式经营。Medlik(1996):生态旅游主要是在界定清楚的区域中的小型活动,往往置于根本物种特定的保护形式,并保护当地的传统经济为主的就业部门。TIES〔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生态旅游是对自然区域负责任的旅游,它既保护环境又向当地居民提供福利。IUCN〔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展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大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过去和现在的〕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给当地居民提供经济利益。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实践对94年至03年间用中文发表的关于生态旅游的论文进展统计,总数为654篇,其中理论方面236篇,实践方面418篇。论文涉及内容数量分析(94-03)具体内容细分
GIS方面:旅游景区信息系统建立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应用旅游信息系统运用研究区域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旅游业以及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与展望自然保护区方面:生态旅游开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开展的途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探讨生态旅游概念方面:概念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研究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生态旅游及其类型、评价指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管理、评价面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开展的关系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机理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我国具体生态旅游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分析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方面:
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生态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经济学思考
涉及国外生态旅游研究:
国际生态旅游开展概况具体某国研究(澳大利亚、泰国、日本等)森林旅游方面:
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识空气负离子资源开发可持续开展策略的研究具体某一地区的森林旅游研究宏观森林旅游研究可持续方面:
可持续开展和生态旅游的关系研究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续开展策略的研究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开展的关系开发西部旅游资源应坚持可持续开展战略可持续生态旅游的管理对策探讨西部生态旅游方面
:西部大开发和生态旅游经济开展西部旅游业开展对策的思考西部开展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学思考其它方面:我国导游队伍建立生态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市场调研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第二章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生态旅游的特点第二节生态旅游的理论根底第三节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一、生态旅游的特点根本特征自然性文化性适度性教育性参与性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自然旅游涵盖了任何以自然资源(包括动植物及其栖地、地形景观、自然风景、各式水上活动等等)为内容的旅游方式。只要旅游活动的主要所吸引物是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都属于自然旅游,其本质上是群众旅游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旅游活动。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一样点:两者的对象都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不同点:生态旅游包括了自然旅游并不覆盖的人文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只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热爱,而生态旅游那么起因于生态保护观念的兴起和环境意识的觉醒,更强调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和对当地社区开展的促进。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绿色旅游是与传统旅游相对立而存在的,它可以理解为在向社会提供舒适、平安、有利于人体安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一样点:两者在旅游者体验自然,关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不同点:〔1〕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生态旅游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及地方文化的保护,并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而绿色旅游强调的是让旅游者在良好的绿色环境中获得欣赏美景、享受生活的感受,并学习、探究自然与地方文化。〔2〕生态旅游关注的是区域的开展,即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要促进地方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旅游更加强调旅游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其关注的尺度较生态旅游为小。〔3〕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而绿色旅游却没有开展活动范围的限制。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可持续旅游是从开展观的角度形成的旅游概念,是一种“开展哲学〞,并非一种具体的旅游活动,它要求从长远的观点、全局的角度出发,全面认识旅游的影响,在满足人们开发旅游业和开展旅游活动的需要方面,实现旅游开展的代际平衡和空间平衡,也包括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是从旅游需求者角度产生的概念,它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保护为前提开展的一种具体的旅游活动形式。要求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使旅游活动减少对环境产生破坏。其主要目的在于旅游者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愉悦感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开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二、生态旅游的理论根底可持续开展理论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称为可持续开展。——1987年世界环境及开展委员会〔目前全球采用最广泛的定义〕可持续开展根本理论根底理论核心理论〔1〕经济学〔2〕生态学〔3〕人口承载力理论〔4〕人地系统理论〔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2〕外部性理论〔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4〕三种生产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为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根底,在这个根底上,生态旅游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平衡开展,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旅游的开发有各种方式,生态旅游是其中之一。它强调环境保护,目的地居民参与、社区利益和旅游者的个人体验等,能较好地解决环境保护和产业开展之间的矛盾,因此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开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构造、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开展模式的转变。
宇宙飞船理论——K.E.Boulding(美国,1968)整个地球就如同太空中的宇宙飞船,依靠其自身的资源维持,一旦资源消耗殆尽,宇宙飞船也就无法生存了。因此必须自觉意识到要在容量有限、未来封闭的地球上,建立循环生产系统,提倡“宇宙人经济〞。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地悲剧理论——GarrettHardin〔英国,1968)“公地悲剧〞理论模型,描述了理性地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是如何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公地悲剧〞源于公产的私人利用方式。针对如何防止公地的污染,哈丁提出的对策是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甚至政府强制,而不是私有化。“公地悲剧〞被引申出“救生艇伦理〞,把地球比喻为救生艇,认为救生艇的载重有限,只有让一些人淹死,才能让其他人获救。救生艇理论——GarrettHardin〔英国,1968)增长极理论——DonellaMeadows〔美国,1972〕影响经济增长有五个因素: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这五个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其增长都表现为指数增长:即按照一定的百分比递增。这种增长的特点是起初不引人注意,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会变得非常惊人。能值系统理论——〔美国,20世纪80年代〕能值分析是以能量为核心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值分析以能值作为基准,把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统一标准来进展比较。常用太阳能值(solarenergy)来衡量某一能量的能值大小。能值分析是对货币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综合衡量,从而通过最有效的设计,使得系统到达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经济学与生态旅游贯穿于旅游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矛盾。因此,要把旅游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寻求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开展。任何旅游生态经济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把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放在区域大系统内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网络中,从构造和功能方面进展考察与研究。人类既是旅游经济系统的主人,又是景观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的主体。因此,人类应该而且有可能通过科学技术这一中间环节,来构建能获得最正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的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景观生态学通过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构造评价指标对景观格局现状的分析,来描述旅游区的景观生态特征,为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比照分析以评估生态旅游区规划能否到达预期的效果。〔1〕空间构造评价eg.景观格局分析指数与景观特性的一般关系:“+〞直接相关;“〞表示间接相关或不相关引自〔钟林生,2000〕〔2〕生态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集中表现为:第一,给实践者提供理论框架。第二,为规划设计者提供一系列方法、技术、数据及经历。〔3〕景观视觉评价〔LVEA〕景观视觉环境评价包括对景观视觉敏感度、景观视觉环境阀值计算、景观生态环境质量进展评估和风光质量等方面进展评价。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者/东道主研究2.旅游与文化变迁3.社区研究4.我者/游客研究5.他民族/族群认同研究人类学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业利益相关者主体图来源:SautterET,LeisenB.ManagingStakeholders:ATourismPlanningMode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9,26〔2〕:312-328.三、生态旅游的研究方法作为单一变量预测方法,时间序列方法中用于预测的指标可以是抵达的旅游者人数、游憩消费、或者是航空机票的销售数等。虽然时间序列法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规划,但它随着预测期的延长,准确性和可靠性迅速下降,因此不太适用于中长期的预测。〔Baron,1979;Vanhove,1980〕时间序列法〔Timeseriesanalysis〕回归模型法回归模型主要分成三种类型。其中,经济模型重点分析经济因素〔主要是收入与价格〕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引力模型重视距离的衰减作用,旅行生成模型那么是经济模型和引力模型的综合。1、遥感2、地理信息系统
3、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调查法资料来源:据Shaw,WilliamsandGreenwood,1990.
调查的主要阶段及工作内容旅游者研究中主要的调查法模式分析法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工具,用于描述现象的构造、形态、关系和流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抽象力。其他方法
实验法研究旅游现象,主要在生态旅游者心理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效应研究等领域。统计分折法是借助于统计工具对生态旅游现象进展研究。一般的统计工具可以解决大局部量化资料的分析处理,包括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三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第一节地球生物多样性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第三节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一、地球生物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里,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包括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的变异性,它们来自于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这也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外表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复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生物多样性的意义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类型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消费使用价值是指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消费的一些自然产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商业上收获时,用于市场上进展流通和销售的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的产品一经开发,往往会具有比其自身高出许多的价值。1、直接价值2、间接价值〔1〕非消费性使用价值〔2〕选择价值〔3〕存在价值〔4〕科学价值我国的生物多样性1、物种高度丰富2、特有属、种繁多3、区系起源古老4、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5、空间格局繁复多样6、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
二、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展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可以从类型上理解,也可以从区域上理解。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组合都可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构造一个发育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根本成分都可概括为非生物成分〔环境系统〕和生物成分〔生命系统〕两大局部,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种根本成分。生态系统组成构造的一般性模型〔Bates,1960〕生态系统功能1、食物链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能量流与物质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是一步一步地进展的,每一步称为一个营养级。营养级的特殊结合叫做营养构造。食物以一系列吃和被吃的步骤通过生态系统,叫做食物链。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的循环。当一个生态系统开展到成熟的、稳定的阶段时,它的生产、消费和分解者之间,即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了平衡状态。此时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动,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三、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景观地带性1.经度地带性中国温带地区景区的经度地带性2.纬度地带性中国东部景观的纬度地带性1.季雨林、雨林;2.季雨林;3.肉质多刺灌丛;4.季风常绿阔叶林;5.常绿阔叶林;6.常绿阔叶苔藓矮林;7.硬叶常绿阔叶林;8.温性针叶林;9.落叶阔叶林;10.寒温性常绿针叶林;11.寒温性落叶针叶林;12.矮曲林;13.亚高山常绿革叶灌丛;14.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15.常绿针叶灌丛;16.亚高山草甸;17.高山蒿草草甸;18.高山冻原;19.亚冰雪稀疏植被;20.高山冰雪带中国湿润区各纬度地带的山地景观垂直带谱3.垂直地带性1.热带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红树林、萨瓦纳2.亚热带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3.温带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4.寒温带生态系统——针叶林、苔原5.湿地生态系统——湖泊与河流湿地、沼泽6.海洋生态系统——沿海带、大洋带、深海带、
珊瑚带与海岛自然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是在热带雨林气候下发育形成的地带性植被,是地球上种类成分最丰富的一种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发育的条件是赤道多雨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整年降雨充分,全年分布均匀,无明显的干旱。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不存在季节的变化,终年常绿,呈深绿色。热带雨林乔木特别是上层高大乔木,常发育着板状根。下层乔木常常表现出老茎生花现象。层间植物非常丰富。热带雨林中的动物,树栖攀援类型占绝对优势,并且大都集中在树冠层生活。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monsoonforest〕或称热带季节林〔seasonalforest〕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种稳定的植被类型。在气候上,表现为有明显的旱季、降雨量少、温差大。分布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季雨林在非洲分布比较分散,往往在雨林的外围地区,如西非的尼日利亚。在美洲,它分布在南美巴拉那河上游拉普拉塔草原和卡廷加斯的博尔博雷马台地、西印度群岛和巴拿马到墨西哥的沿岸等地。东南亚的季雨林分布在从印度得干高原、经过缅甸、泰国、老挝到越南等地的干热河谷和盆地中,以及在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伊里安等岛屿中。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海滩上的一类常绿木本植物群落。群落的优势种主要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红树林之名即源于此。红树林适生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厚的海滩,林下土壤为滨海盐土,红树植物均为盐生植物。红树林以“胎生〞方式进展繁殖,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是植物抵抗海浪作用的一种生态适应。红树林的动物群由海洋动物、淡水动物以及陆生动物混合组成。红树林红树林在北半球分布的北界是我国福建省的福汀,南半球分布的最南点是新西兰东部的查塔姆岛,但集中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海南岛文昌县清澜港红树林的生态序列萨瓦纳萨瓦纳又称热带稀树草原。是指在热带夏雨型气候条件下,从热带森林到热带荒漠之间广阔地区的植被总称。各类稀树草原都发育有较兴旺的草本植物层,大型食草动物很多。草原气候的干湿交替,生物群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非洲的萨瓦纳占大陆面积的40%。在非洲东部和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地区特别兴旺。美洲的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巴西中部和委内瑞拉,圭亚那等地。亚洲的稀树草原分布于印度半岛22°N以南,缅甸中部、斯里兰卡北部和中南半岛局部地区等地。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群落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而稍微闪烁反光。动物群种类组成混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动物群落季相变化比热带雨林明显,许多爬行、两栖类及翼手类在本带有冬眠现象。该带人口密集,农业历史悠久,森林大局部被砍伐,现多变成人工次生林与灌丛。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西欧和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北美东部〕和温带季风气候〔东亚〕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动物比较丰富,树栖食虫鸟类,尤其是夏季留鸟较多,林栖兽类也比较多。草原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类型。景观特色为草本植物群落,外貌呈暗绿色,高度不大。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种类比较少,但每个种的个体数相当多,尤以穴居的啮齿类和大型群居的有蹄类最为繁盛。温带草原草甸草原是草原群落中最湿润的类型,根本上与森林草原相联系。在中国,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内蒙古的东北部,即大兴安岭的西麓,位于草原向森林过渡地区,此外也见于草原地带的阴坡和低洼地。典型草原是草原中的典型类型,主要种类为丛生禾草,在群落中占有很大优势。典型草原景观比较单一。典型草原在我国分布广泛,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大部、东北平原西南部及黄土高原中西部,均为大面积的典型草原群落所占据。最著名的是锡林郭勒草原。荒漠草原是草原中最旱生的类型,植被覆盖度低,地面多有裸露。其景观只是较荒漠稍佳一些。我国的荒漠草原分布在草原区的西侧,逐渐过渡到荒漠区。行政范围为内蒙古中部及宁夏一带。荒漠生态系统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干旱是其特征。荒漠深居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地形闭塞,辐射强烈,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年降水量通常不超过250-300mm,而蒸发量却较降水大15-20倍。温带荒漠亚洲温带荒漠地处亚洲内陆,包括中亚〔土兰低地〕荒漠,藏北高寒荒漠,新疆、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荒漠,以及蒙古境内荒漠,其中以塔里木盆地为干旱核心。南美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亚荒漠出现在大陆东岸,气候大陆性不强烈,降水少、风力大。垫状旱生灌木、低矮的仙人掌类植物、硬叶禾草组成稀疏荒漠群落。寒温带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寒温带针叶林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松属、落叶松属等种类组成。常常是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其外貌由于建群种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针叶林带的动物群,主要集中在地面层和树冠层,种类贫乏,并以耐寒性和广适应性种类占绝对优势。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宽阔的带状横亘于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温带以北地区。欧亚大陆的针叶林,从大西洋东岸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西岸,连续成非常宽广的地带。北美洲的针叶林,在北极圈以南从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和加拿大的马更些河以南,经过大奴湖,沿苏必利尔湖北岸而达大西洋沿岸。苔原是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苔原气候又称为极地长寒气候,对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苔原中的大多数植物呈现为匍匐状或垫状,为多年生的地面芽和地上芽植物,发育有粗壮的根。苔原地带的动物,耐寒能力很强,皮下脂肪厚,体毛绒密而长,许多种类在冬季毛色变白。这里无爬行类和两栖类,昆虫种类也很少,但特有的双翅目昆虫,数量众多。苔原湿地〔wetland〕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区域,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由于水陆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的?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规定,湿地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该水域无论是天然的或是人工的,永久的或是暂时的,其水体是静止或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相适应,根据海洋环境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点,通常将海洋分为三个生态带:沿海带,大洋带和深海带。海洋生态系统第四章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第一节生态旅游资源第二节生态旅游产品第三节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一、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中具有生态美的特征要素,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通过适当的开发可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自然客体,以及人工建造的各种生态旅游设施、效劳等。生态旅游资源概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1〕原生性〔2〕脆弱性〔3〕地域性〔4〕与群众旅游资源的辩证性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1、山地型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森林旅游是在林区内依托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野外旅游活动。森林旅游具有放松、猎奇、求知、求新、健身、陶冶情操和激发艺术灵感的多种功能,具有较强的自然性、真实性、科普性和参与性。2、森林型生态旅游资源:3、草原型生态旅游资源:草原是指以近乎连绵不绝地禾草覆盖植物为主地植被地区,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类型中分布最广的。以草原植被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资源,多展现的是辽阔高远的自然风貌,以及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文化。4、湿地型生态旅游资源:湿地旅游是以具有欣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展了解和观察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开展不应改变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还应创造经济开展时机,让当地在经济上受益,符合世界旅游可持续开展的大方向。5、海洋型生态旅游资源:海洋型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海洋、海岛为主,也包括众多的海洋生物和岛屿生物在内为主体组合形成的生态旅游资源,适于开展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科普观光活动等。6、沙漠戈壁型生态旅游资源以沙漠或戈壁为主体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构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气候景观和生物在内及其各种组合,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旅游活动。7、人文生态型旅游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具有特色的人文资源,包括人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人类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利于旅游者从中探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适于开展文化研究、社会考察、风俗体验等各种旅游工程及活动。
二、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概述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定义为所有能销售给生态旅游者,供生态旅游者消费、享受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包括生态旅游吸引物、生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根底设施、生态旅游效劳,以及生态旅游的可进入性等。生态旅游吸引物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它来自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1〕资源取向的自然性〔2〕产品资源的脆弱性〔3〕产品功能的专业性〔4〕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1、群众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类型适应群众化旅游消费市场而开发形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保单位、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展的游览、欣赏、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2、示范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类型主要指生态资源独特,旅游开发管理效劳水平较高,经营开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文保单位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展的游览、欣赏、科考、探险、狩猎、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3、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类型生态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鸟、观察野生动物迁徙、沙漠探险、自然生态考察等。这局部产品数量少、品味高、容量低,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品牌。生态旅游产品设计1、保护为先原那么2、地方特色原那么3、社区参与原那么4、市场导向原那么5、综合开发原那么6、旅游者参与原那么设计原那么:生态旅游时机谱是由巴特勒和史蒂芬〔ButlerR.&StephenBoyd,1996)建立的,它按照对旅游地的可进入性、生态旅游和其他资源使用的关系、吸引物、旅游根底设施、知识和技巧水平、社会干扰水平、冲击和使用控制的可承受程度以及管理类型的不同偏好,将生态旅游分为专家型、中间型和普适型3个等级。通过规划管理措施,衍生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兴旺程度和交通便利程度的生态旅游时机,使尽可能多的人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时机谱生态旅游机会谱尽管生态旅游时机谱能够定义公众可能期望的生态旅游时机,并确定区域内生态旅游地所能提供的各种生态旅游活动类型,但能否开发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旅游产品还要考虑一些限制条件,即不同环境类型与限制条件之间具有很密切的联系。生态旅游产品设计1.资源分析生态旅游的开展是否成功首先来源于特殊的异质资源。巴尼(Barney,1991)认为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资源应当具备以下5个条件:①有价值;②稀缺;③不能完全被仿制;④其他资源无法替代;⑤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为企业所取得。其次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来源于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最后是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通过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建立外部网络为生态旅游的长期开展奠定根底。2.市场评估市场评估主要涉及资源的吸引半径评估,旅游客源市场的等级划分,预期客源市场需求特征研究,预期客源市场定位等。目前有3种理论可以用于旅游产品的市场评估,即引力模型、空间距离递减规律及旅游竞争态模型理论。3.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就是在开发行为或政府政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时,针对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文化、生态等不同层面可能受冲击的程度与范围,事前进展科学、客观、综合性的调查、预测、分析与评定,提出环境管理方案,并且公开说明及审查。4.效益分析主要分析产品开发后能带来多大经济效益,对环境保护和社区居民有多大奉献等。〔1〕因素分析法:把综合性指标分解成各个原始的因素,以便确定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2〕构造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计算某项经济指标各项组成局部占总体的比重,分析其内容构成的变化,从而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动态分析法:将不同时间的同类指标的数值进展比照,计算动态相对数藉以分析指标开展的方向和增减速度。在上述四个根本环节根底上,设计多个可选方案,并进展专家咨询和民意调查,确定优选方案。最后在产品开发后,还需要信息反响及调整。上述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逻辑过程,一般不能忽略或超越,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产品设计的合理性。生态旅游中,不合理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损失往往无法估量。三、生态旅游产品认证生态旅游产品标准美国?康德纳斯旅行者〔CondeNestTraveller〕?杂志社列出的7条生态旅游产品标准:把商业性的旅游业和旅游地生态旅游方案结合起来。帮助旅游地居民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并有意识组织起来去保护它;为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这些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与运作提供支持和实质性赞助;通过购置当地土特产品和效劳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开展;积极促进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进展直接的、有意义的接触和交流;支持和赞助生态环境研究方案;保持并支持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设施,维系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协助恢复被损坏的自然生态环境
旅游认证就是衡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效劳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行业标准的工程。它鼓励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不断加以完善。生态旅游产品的认证制度国外的旅游认证工程通常包括以下5个方面:自愿参加。统一标志或标识(logo)。遵守或者高于政府标准的标准。评估和审计。成员制和收费。国际级:
国际级的共有5个。WTTC发起的绿色环球(GreenGlobe)是旅游业最早的生态认证制度,也是目前惟一涵盖了全球旅游业的认证标准。目前全球的各种旅游认证中,从覆盖范围上划分可将其分为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级四个层次。区域级:欧洲环境教育基金组织的欧洲蓝旗(EuropeanBlueFlag)、亚太旅游协会的绿叶(theGreenLeaf)、欧洲保护区可持续旅游宪章等国家级:澳大利亚的NEAP、奥地利旅游生态标识(AustrianEcolabelforTourism)、丹麦的绿钥
匙(GreenKey)、泰国的绿叶(GreenLeaf)、
德国的绿色行李箱(GreenSuitcase)和英国的
大卫·拜拉米奖(DavidBellamyAward)等Eg.国家认证制度:澳大利亚的NEAPNEAP: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与高级生态旅游评估认证标准旅游产品认证制度的重要性:由于生态旅游大多是在相对没有受到干扰、生态和文化特色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方开展的,因此对环境的保护便显得格外重要;生态旅游企业大局部都是小规模的,没有太多的实践和资源,而其涉足生态旅游主要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利润的追求,因此对其进展管理相比照较困难;对消费者而言,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工具,将那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营者和越来越多的只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市场营销口号的自然旅游经营者区分开来。第五章生态旅游的开发第一节生态旅游目的地第二节生态旅游开发第三节生态旅游的规划一、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目的地概念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由开发客体〔生态旅游资源〕,与媒体〔生态旅游产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严密联系而形成的一个能够接待旅游者的区域。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是生态旅游区,是生态旅游赖以开展的主体空间,也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具体承载者。除了生态旅游区外,还有为生态旅游者效劳的相关设施,包括宾馆、餐厅、交通设施等,以及当地的社区等。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区是生态旅游目的地中由一系列生态旅游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主题和功能较为明确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1.生态旅游区是一地
域系统2.生态旅游区是生态
旅游点、吸引物相
对集中的地域3.生态旅游区是一个
管理系统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点生态旅游吸引物生态旅游区分级系统图我国生态旅游目的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展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保护对象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1、自然保护区〔NaturalReserve〕2、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可以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景区。最早是由云南省开场提出并实践的。2007年6月21日,我国大陆首个被定名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区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正式揭牌。2022年10月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已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是由国家林业局在面积较大,具有一个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展主伐,但可以进展抚育采伐,以提高其欣赏价值。
3、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国土资源部设立的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到2022年8月为止,中国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82个。2004年2月1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中国的8家国家地质公园〔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黑龙江五大连池、河南嵩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到2022年,中国已有22处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4、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GeologyPark〕5、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NationalWaterPark〕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按照水利风景资源即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文化、科学价值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及景区利用、管理条件分级,由景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提出水利风景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规划纲要和区域范围,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依照?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审核,经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评定,由水利部公布的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6、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在中国已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37处世界遗产中,有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峨眉山、武夷山等20处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开发的特点1.资源为国家所有2.高投入与持续回报3.建立风险大4.区位的重要性5.行业自身特殊性开发目标与原那么〔一〕持续开展原那么〔二〕科学规划原那么〔三〕容量控制原那么〔四〕设施生态化原那么〔五〕环境教育原那么〔六〕社区参与原那么生态旅游开展机制社区的参与机制主要由社区的参与程度、居民之间的协作模式、居民间的相互关系等几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建立的根底在于社区有着共同的地区利益,能够相互满足共同的日常需求,这在原本共同点不多的社区中培养起一种团结和共同的属性、共同的目标。要保证社区参与其中,必须做好下以两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社区参与的利益机制。〔2〕建立社区参与的组织机制。1、社区参与机制2、政府引导的辅助机制〔1〕政府应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采用整体规划和整体管理,制定适时适地的规划工程。〔2〕政府应制定法律法规、监视生态旅游。〔3〕政府应该当好产业引导角色,制定产业开展方向,控制产业开展规模。〔4〕政府的扶持功能。〔5〕政府的协调和监视功能。3、企业开展的经营机制〔1〕购置碳汇。碳汇指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碳汇交易就是指兴旺国家出钱向开展中国家购置碳汇指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碳汇交易可以帮助生态旅游企业出售自己所拥有的碳汇,即自身所拥有的碳汇林。〔2〕特许权与专营权特许经营分为以下六种根本类型:商标特许经营、产品特许经营、生产特许经营、品牌特许经营、专利及商业秘密特许经营和经营模式特许经营。专营权是指包销商行使专卖和专买的权利,这是包销协议的重要内容。生态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获取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产品工程的专营权而获取一种垄断地位,从而保证自己在生态旅游地的竞争优势。〔3〕实体产业支撑-林业经营在林业经营方面,除了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区域我们要加强保护外,在外围和边缘区域,我们可以考虑开展现代林业的多功能化经营。这种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估1、区位条件分析综合起来讲,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生态旅游工程开发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该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这是决定该工程交通可进入性的重要制约因素。2、资源调查和评估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的内容包括环境条件、旅游资源状况和环境保护状况等。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主要由初步普查、系统调查、详细调查和专业调查。生态旅游资源的常规调查法有资料统计分析法、综合考察法、资源图表法、区域比较法、分类分区法等,其中遥感技术在调查充分发挥出它的优越性。生态旅游资源评估根本的方法有经济评价、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量化评价等三种。3、旅游承载力分析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旅游区域的生态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置退化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生态容量是立足于当地原有的生态质量,考虑自然环境对于旅游景区所产生的旅游污染物能够完全吸收与净化,以及在开发旅游以后对于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稀有的动植物种群的生存不造成较大的影响。4、市场需求分析市场规模的分析主要用于估计生态旅游区内的饭店数量、餐位数量、根底设施供给能力以及相应的劳动效劳供给量,尤其是其上下限的界定是确定生态旅游开发工程获利能力的根本依据。市场规模的下限又称门滥人口,是指一个开发工程具有获利能力的最低市场规模。三、生态旅游的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内涵生态旅游规划是在调查研究的根底上,根据旅游规划理论与生态学的观点,以可持续开展为指导,通过对生态旅游未来开展状况的设想与安排,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态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进展合理布局,寻求生态旅游业对环境的保护和对人类福利的最优奉献,保持生态旅游业永续、安康的开展与经营。生态旅游规划内涵近年来,国外旅游规划及其研究日渐丰富。概括起来,大致有门槛规划法、综合规划法、系统规划法、依托社区规划法、生态旅游规划和可持续旅游规划等理念。在我国,国家级旅游开展规划编制始于1979年,其后每隔五年便相应制订各阶段的开展方案。我国旅游规划可分为四个类型:创汇导向型规划〔“六五〞、“七五〞规划〕、资源导向型规划〔“八五〞规划〕、市场导向型规划〔“九五〞规划〕和产品导向型规划〔“十五〞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开发过程模式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建立在生产观念或产品观念根底上,认为有什么样的旅游资源就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近来也开场注重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旅游效劳。“资源导向〞的理念建立在市场营销的根底上,以旅游者为中心,旅游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效劳,旅游目的地就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效劳。“市场导向〞的理念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建立在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根底上,以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为根底,以市场为导向,向旅游受众传播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使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之间在意识上建立持久的联系。“形象导向〞的理念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与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严密地联系在一起,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强调对旅游景观、旅游者利益、旅游社区以及旅游企业利益进展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导向〞的理念解析旅游规划的根本分析框架引自李强〈理论与实践:旅游规划编制构造的比较研究〉2001生态旅游规划体系从空间表现形式来看,旅游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旅游客源地(需)旅游目的地(供)交通旅游通道信息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技术、法规等环境按旅游功能分析,旅游系统那么包括四大组分即客源市场〔需求〕子系统、旅游目的地〔供给〕子系统、支持子系统和出游子系统。旅游系统旅游计划者潜在旅游资源旅游供给旅游信息其他旅游体验者旅游产品综合效益旅游信息其他环境反馈生态旅游规划体系旅游系统规划就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这对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严密联系的支持系统和出游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根底上,制定出全面的、高适应性的、可操作的旅游可持续开展战略及其细那么,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到达整体最正确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响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生态旅游规划体系主要规划内容在生态旅游系统规划里,生态旅游系统分为几个子系统,即客源市场子系统、资源系统、出游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社区参与系统、监测子系统。其中客源市场系统的研究核心是旅游主体即作为生态旅游产品消费者的生态旅游者,以及他们出游的动机和旅游行为方式以及选择的旅游产品。重点规划工程1.环境教育与讲解系统规划生态旅游环境讲解系统是指应用生态化的方法和技术,综合各种具有生态旅游区特点的环境讲解媒介,为游客传递生态旅游区自然、文化环境知识,提供环境解译、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时机的旅游讲解系统。生态旅游区环境讲解系统的两大核心功能是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2.旅游承载力与环境容量规划思凯普〔〕提出环境容量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另一层那么指环境承受能力。崔凤军将环境容量称为环境承载力,认为可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等4项组成。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规划要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目前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实定与量测,有些可用经历值加以推测运算加以量测,但有些还难以作到定量量测,如生态旅游政治环境容量、“天人合一〞文化环境容量等。重点规划工程重点规划工程3.社区参与及文化保护规划倡导社区参与,使当地居民收益,从而支持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开展,实现“双赢〞,是生态旅游的的核心内容之一。社区参与的关键是利益公平分配和教育培训,只有在公平分配的根底上,进展环境素质教育。不同尺度的生态旅游规划以生态旅游要素供给和需求联动分析为根底,主要是一种引导性规划,旨在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和应用生态旅游开发案例引导地方社区进展标准的生态旅游开发与开展,如国际生态旅游规划、国家生态旅游规划等。1、宏观尺度的开展战略不同尺度的生态旅游规划中观层次的生态旅游区域规划是以旅游产业和旅游空间分析为根底,界与宏观与微观之间层次,一般注重区域规模聚集效应,如整个秦岭北麓的生态旅游规划,区域内包含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2、中观尺度的生态旅游区域规划不同尺度的生态旅游规划微观尺度的生态旅游地规划是一种实施性规划,即根据不同旅游地的特点而采取具体行动方案。注重景点及效劳设施的建立设计与布局,以旅游吸引源、设施和效劳综合体组合分析以及旅游景区组织分析为根底,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规划等。3、微观尺度的生态旅游地规划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是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场所。对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这类生态旅游目的地进展适当的空间规划,确定功能分区是最大限度减少由于旅游活动对环境破坏的有效措施。1988年冈恩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将公园分成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效劳社区。生态旅游规划空间模式目前在我国大局部的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进展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都承受了三区构造分法,即由内至外,依次是核心区〔绝对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CBAA核心区B缓冲区C实验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景观格局优化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的根本面貌是点、线、面的分布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空间斑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称为旅游区的基质上,旅游路线那么是用以连接景点或景区之间,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道之间常常相互穿插形成网络。1、景观格局优化生态旅游区通过开发建立后,是否能到达预期目标,从景观生态优化的角度主要应考虑以下特性:多样性、自然性、特有性、稳定性、成效性、通达性、安静性、和谐性、开阔性、欣赏性。〔Jones&Jones,1977;李素馨,1985;肖笃宁,1998〕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2、景观生态设计在景观生态设计时,注意保护旅游区的地形骨架,保护特殊的地形地貌,规划中的廊道建立尽量依山就势,防止对景观的破坏。研究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点,保护自然植被,创立符合地域特征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提高区域的美学欣赏价值。保护好珍稀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多样性环境,提高旅游吸引力。结合水文因素规划,保护水体和湿地,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溪流,促进水文循环与防洪,注意瀑、潭、泉或具漂流条件的河段开发的环境容量,利用植物-土壤系统保持好透水的下垫面,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3、视觉景观优化生态旅游区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旅游开发过程免不了需要建立相应的设施,对人工建筑物设计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也是生态旅游在微观层次开发过程中所需要设计的内容,需要加以视觉景观控制,主要为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建造风格、建造用才、户外装饰等。生态旅游区内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与环境共生,除了满足自身的主要功能外,其本身也应成为一景,为人所欣赏,为环境增色,与环境相契合。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4、廊道生态设计生态旅游区中所设计的廊道分为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路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斑内廊的设计以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欣赏的时间。区内廊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比较强的区域进展建立,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区间廊的设计就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的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上应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料。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第六章生态旅游者一、生态旅游者三、旅游者行为的管理与教育二、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一、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者概述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指的是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游客。这类界定具有统计上的可操作性,但只是对旅游者行为现象的局部概括,并不能真正表达生态旅游的内涵。狭义的生态旅游者,仅指来到生态旅游区的对环保与经济开展负有一定责任的那局部游客。生态旅游者与群众旅游者的特征比较生态旅游者特点尊重表示主体对客体理解的一种特定模式,根据其对客体的知觉做出一种恰当的回应。从对自然客体来讲,尊重的核心是给予客体注意和适当的关注,而不是简单地通过一个人自己的理解、愿望等过滤器来对待自然。1、尊重自然2、追求高层次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不仅仅满足放松和安康,同时更深刻地感悟自然的灵性,体验人文的积淀,进而一定程度上自我实现。生态旅游者注重的是高层次的旅游体验。3、抱着追求个性的心情前去造访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繁琐的平淡生活,进入一个全新的异域文化之中,出乎意料的审美愉悦自然不断产生。自然美固然有着永久的魅力,但人文精神的注入必然使得自然美具有了更深远的意蕴。如果在同一景点、同一物象面前多伫立一会儿,能从一种特殊的角度进展观察,审美感受自然要比匆匆一过丰富得多。将富有个性的吸引物注入历史积淀的情感,旅游中的审美才不会是平面化的。生态旅游者分类1、严格型生态旅游者严格的生态旅游者是一种理想类型,他们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具有深刻的环境责任感,与群众旅游者区别显著。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真正表达出了生态旅游的核心思想,他们具备充分的生态意识与生态道德,但他们只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中的一小局部。2、一般型生态旅游者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只有中等或表层的生态意识,对旅游舒适度的要求较高,他们希望景区能提供足够的设施和效劳条件,对旅游效劳要求很高。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喜欢通过导游讲解、小径上的指示标牌或解译中心来获得有关自然的知识,而不愿意自己主动去了解有关的生态知识。根本特点是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群众旅游者。3、组织型生态旅游者组织性生态旅游者拥有学习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旅游动机,他们也具有较强的环境责任感,这一点他们类似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但是,他们要求一定的旅游效劳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因此,组织性的生态旅游者是一个介于严格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之间的过渡性团体。二、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旅游者的行为识别1、行为学方法行为学方法是识别生态旅游者时最常使用、也是最早使用的方法。行为学方法中所认定的生态旅游者一般包括两类人,一类是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另一类是自然环境组织的成员。行为学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由于其取样途径的不同,最终样本的精度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看,行为学方法属于生态旅游者识别与细分的根底性方法,早期多单独使用。近来往往与其他方法综合,以取得更好的取样效果。2、自我识别法
自我识别法就是由受访者自己认定是否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种判别方法,通常与行为学方法结合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对生态旅游者概貌特征的深入理解。但这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即对旅游者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3、专家判别法专家判别法是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历提出一些判别生态旅游者或细分生态旅游者的核心指标,这些指标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由受访者作答,最终根据受访者的答复判别其是否为生态旅游者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生态旅游者。4、数学识别法目前,已经在国外生态旅游者识别研究中应用到的数学识别法主要包括两种,聚类分析和Logi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5、休闲分类法对生态旅游者的进一步细分,可以采取休闲分类法,依据国外研究经历,判别时主要依据3个方面,根据指标的得分分类。生态旅游者分类方法中采用的主要参数是团队人数、时间和奉献程度大小等。6、新环境范式〔NewEnvironmentalParadigm,NEP〕新环境范式,即环境关注,是环境态度的三个维度之一,是指个人对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所持有的一般信念。环境态度直接影响游客的出游动机。NEP尺度是国际上测量环境态度时最常使用的工具。生态旅游者的主要行为特征1、与群众旅游者的区别2、西方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生态旅游者的出游频率更高;生态旅游者倾向于在不同季节出游,其淡旺季差异不明显;至于旅游时间长度,也由于具体活动不同而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出游时间比一般群众旅游者长。2、西方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的总体花费高,但停留时间长,因此平均日花费少。2、西方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欧洲和北美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地。最大的客源国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奥地利、新西兰、挪威和丹麦,另外,日本、东欧和新兴的亚洲工业国家的生态旅游者也越来越多。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排名按洲际来说应该依次是:欧洲、亚洲、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地区与非洲。印度尼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尼泊尔、不丹和新西兰是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接待生态旅游游客最多的地区。中外生态旅游者行为比较1、旅游动机比较引自李明辉、谢辉〔2022〕2、产品选择的影响因素比较引自李明辉、谢辉〔2022〕3、行为特征比较——活开工程引自李明辉、谢辉〔2022〕3、行为特征比较——出游方式、信息获取引自李明辉、谢辉〔2022〕3、行为特征比较——环境保护行为引自李明辉、谢辉〔2022〕4、认知比较国内局部游客仍然把生态旅游当作走马观花式的享受活动,不愿过多地付出体力。虽然国内游客的生态意识已经日趋成熟,在对旅游地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自身的环境行为上,都有比较积极的选择,但是,当环保行为与游客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内游客还是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利思想,而国外游客那么表现出比较坚决的环境观念。三、旅游者行为的管理与教育自我行为标准在参加生态旅游活动,旅游者对环境保护和尊重当地传统具有相当的认识,在主观具有自觉性的前提下,应该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旅游活动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组织行为调控1、团队规模和频率生态旅游团队提倡小规模。一般10人以下为适宜,最多不能超过30人。在这个规模上,团队规模对环境的影响与团队出现的频率对环境的影响的总和最小。游客的时空分布调节目的在于尽量减少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在一些生态脆弱、高度敏感的地区,应劝告游客快速通过在动物繁殖季节,甚至要关闭一些路线。为了减轻环境的压力和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应该尽可能使景区不要出现游客顶峰,应把游客尽可能分散在景区的各个区域,控制一个单位时间段进入景区的旅游团队数量。2、旅游活动及其方式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应选择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的一些旅游活动和旅游方式,而限制那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活动和方式。管理者必须对生态旅游区提供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方式进展筛选,对各项旅游产品首先应该做环境影响评价,只有那些环境影响小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才可以被推向市场。3、游客体验管理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体验就是指游客进入生态旅游区后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后所得到的各种知识、愉悦和满足感的总和。要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区应该在各个环节都提供优质的效劳。包括游客到景区之前、到达景区之时、进入景区、在景区的游览过程、离开景区以及离开之后这些环节,形成景区与游客之间良好的互动。4、游客排队管理游客排队管理措施一旦出现游客经常排队的现象,景区管理者就要采取一些排队管理措施。一方面管理者要对游客的队列进展科学的管理,尽量缩短游客排队等候的时间。另一方面,当不能完全杜绝游客排队等候的现象时,要采取其它一些辅助措施来降低游客在排队过程中的不良感受。宣传教育开展生态旅游要求对旅游者、经营管理者、效劳人员及当地居民加强环境教育。通过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生态责任。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前提,把环境教育和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地域文化。第七章生态旅游设施一、步道与自行车三、游客中心二、生态旅馆四、户外露营地五、环境讲解系统一、步道与自行车道步道概述步道〔trail〕是在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荒野中供旅游者徒步旅行的道路。其路面一般未做铺设,长度从几十千米到上千米,有的可以连接多个风景区、国家公园等。步道通常穿越丛林、原野、山地、沼泽等地区。步道最早创立于欧美。1968年美国公布了?国家步道系统法〔TheNationalTrailsSystemAct〕?,由此建立了美国步道系统。步道的功能主要有引导及教育功能、平安功能、文化功能和休闲、游憩及运动保健功能。步道类型1、短距离步道短距离步道一般邻近营地或游憩区,主要满足普通游客散步、赏景、放松、休闲等需求,应该平安便利、易于到达。这种步道最常见,风景区或游憩景点区域内都以该类步道为主。一般长度在5-10千米左右,最正确长度应该在0.8-1.2千米左右,应该相当于45分钟到1小时的步道漫步。程较长,一般可达几十千米,游客须携带根本露营装备。一般采用中低强度设计,应注意维持自然环境的原貌,仅在部份危及游客平安及特殊景观处,采用生态技术进展施工,对自然原貌仅进展最低限度地改造或修缮。2.中距离步道中距离步道深入森林、草原、湿地、沼泽等自然度较高地区,可以满足游客自然体验及生态学习的需求。步道旅3.远距离步道远距离步道一般是出于满足自然研究、环境保护等目的,路途较长,多以既有原始步道为主,可达性低,对体能有较大的挑战。这类步道通常要穿越原始森林、生物栖息地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脆弱性高、环境敏感的区域,步道设计多以既有山径或小路为主,不建议考虑开凿新路。步道规划与设计〔一〕根本原那么步道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徒步者提供一条穿越最美风景的步道,使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并且平安地游完全程。步道线路选择需要考虑生态学原那么,力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丧失。〔二〕线路规划生态步道选线要综合考虑自然和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自然方面,生态步道的选择应适应自然的地形水文条件、不破坏重要的自然景观并能够让人欣赏体验优美的自然环境。文化方面,首先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历史文化气氛,让旅游者能在行走中感受环境和场景。线路规划要做到:1、线性多边性;2、景观和谐性;3、行走舒适性;4、设施平安性〔三〕步道取材步道应该适地适材、就地取材。步道材料要最小限度地使用硬化路面〔除非迫不得已〕,并维护良好才可供步行者长期使用。〔四〕路体设计之字形步道转弯应尽量平坦,坡度不宜过陡。爬梯应确保稳固,或增设绳索或扶手以维护游客平安。修建栈道时进展的根底开挖应减少对原始地形地貌的改变。在无替代性路线情况下兴建跨越桥。堤式步道通常采用排水能力佳的材质。排水沟渠应尽量使用明沟。当步道所处的地方容易发生滑坡及泥石流时,步道两侧须建挡土墙。〔五〕效劳设施步道效劳设施设计时,在主要的起点、停留点和终点要有公共交通到达,假设没有公共交通到达那么应设置小型的、无障碍的、非正式的停车场。在主要的起点、停留点和终点,住宿设施均应在1-1.5千米范围内,最多不超过5千米。在其它效劳方面,在每条步道的适宜的地方有公共取水处,方便徒步者、马和狗饮用,如果没有,那么提供最近的下一个取水点的信息;有马车停车场和路边的拴马桩,并要方便马匹使用〔一般设在农家或其它平安的地方〕。〔六〕宣传材料步道系统要设计相应的宣传印刷材料,信息正确、互相有联系、有趣、便于游客浏览,以适宜的形式传递持续的信息,包括地方历史、地址、野生动物、建筑和环境教育等。印刷品信息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以满足各个地方使用者的需求。〔七〕标识系统步道标识系统的目的在于使徒步者能在清晰的标识指导下轻松方便地使用步道。步道入口处应设标志系统,告知游客相关本卷须知,并绘明步道路线图及步道长度等信息。行进沿线于适当距离设立长度说明指示桩或指标。需能引起游客注意又不破坏原有景观和谐。不得将牌志直接钉于自然资源上。步道建立与管理〔一〕准备阶段在开展步道规划之前,资料收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进展根本资料收集。第二,进展初步环境评估,判定潜在地质危险因子。第三,对步道的使用属性进展分类。第四,对步道的建立进展分类。第五,将收集的资料汇总并填写步道检索表。〔二〕预算初估步道基地所处区位、离效劳区的距离、及交通便利程度、可达性、施工困难度、既有步道的通畅及平安性、施工的生态技术要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以及施工季节,这些都会对预算产生很大的影响。〔三〕资源调查1.根底数据收集:首先是文献档案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其次是根本地质地形图的收集与分析。2.现况调查分析:沿线景观资源调查,步道路况调查,效劳设施确实认,步道设计调查分析。〔四〕规划设计协调主管机关同意路线用地、地方团体意见基础资料搜集现场踏勘设置控制点路线调整增设路线局部改线替代路线设计评估利用既有线路设计评估绘制步道路线图坡度、初步定线、定桩、测量确立目标规划评估反馈〔五〕招标与验收
〔六〕维护与管理1.确定维护管理工作的先后次序2.维护作业3.游客量管理及游客行为控制4.环境监测自行车道规划与设计〔一〕自行车道分类
1、按照自行车道的使用权可分为:自行车专用道路〔BikePath〕;自行车专用车道〔BikeLane〕;自行车公用车道〔BikeRoute〕;无自行车道〔SharedRoadway〕。
2、根据自行车道的使用目的可分为:运动休闲型自行车道;生活通勤型自行车道;运动竞赛型自行车道。〔二〕设计原那么自行车道规划与设计〔三〕自行车道选线原那么首先,自行车线路应避开生态脆弱区,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其次,应该关注骑乘者的高平安性,及旅行的适意性;再次,路线设计应该富趣味性和教育性;第四,应考虑途径交通枢纽,利于游客便捷换乘其他交通;最后,线路设计应突出自行车骑乘者的优先使用顺序。景点海岸老街活动中心、餐饮设施等停车场、休息站等景区景点、码头等核心景点景区乡镇沿途不同类型的自行车道二、生态旅馆生态旅馆概述生态旅馆〔Ecolodge〕是指符合生态哲学,具有自然倾向鲜明个性的住宿设施。从本质上来说,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胶粉聚苯颗粒保温隔热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货物运输合同标准版
- 简易购车协议书范本与简易车位租赁合同6篇
- 员工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模板
- 钢材料采购合同8篇
- 车辆采购合同模板.(2025版)
- 购房贷款合同(2025版)
- 进出口合同的履行(2025版)
- 《字斟句酌张思源》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2年10月自考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海南康养旅游现状和对策探究11000字(论文)】
- (高清版)DZT 0002-2017 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
- 天然石材更换方案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查房
- 严防管制刀具 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校园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构造(一)-1
- 扁平足的症状与矫正方法
- 青春健康知识100题
- 员工考勤培训课件
- 危机处理与应急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