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成就语文审美课堂_第1页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成就语文审美课堂_第2页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成就语文审美课堂_第3页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成就语文审美课堂_第4页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成就语文审美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成就语文审美课堂摘要:本文借鉴“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现代美学观念,立足小学语文课堂,从揣摩语言的意蕴、演绎表达的精妙、积淀审美的智慧三个视角,提出语文课堂中涵养学生审美情趣、落实美育的实践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意味的形式审美美育实践策略“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这是歌德的名言。歌德的这句话与英国的视觉主义艺术评论家、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观点不谋而合。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把“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感人形式”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是针对艺术品而言的,却与中国传统美学“意趣”说高度契合。“意” “趣”并举,“意味”与“形式”交合会通产生艺术天地,最后浑然一体地表现为意境,这恰恰是语文教学致力追求的美学境界。正是这些“形式”的“有意味”,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可以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涵养学生审美情趣、落实美育的重要通道。一、以意逆志,揣摩语言的意蕴语言的“意蕴”即其内在的涵义。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蕴简称为“意”。在教材的文本中,作者意蕴的表达往往是隐约的,甚至是隐藏的,它隐藏在文本语言的深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揣摩三者的和谐震荡,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语言的意蕴之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语词的过程,就是智慧形成、丰富认知、道德体验与审美超越的过程。(一)驻足“文眼”以会意在教授《纸的发明》时,笔者引导学生敏感地抓住“伟大贡献”这个“文眼”来梳理文章的来龙去脉,思考“伟大贡献”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对国家、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此时,再抓住“有益”提出问题:造纸术的发明究竟对国家和公众有什么益处?课文选取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从而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索,明白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文眼”是课堂审美的焦点。一方面,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另一方面,它是全文脉络的扭结处。教学中,找准“文眼”就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深刻理解主题思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和结构,寻找到开启文章情感内涵的“金钥匙”。以“文眼”为切入口进入文本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从而获得较好的审美体验。(二)推敲词句以悟情在教授《清平乐•村居》中的“无赖”一词时,笔者设计了四个层次,像剥笋一样层层抵达理解的深意。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卧”的含义,接着用它的近义词“趴” “躺” “睡”去替代,让学生体会到孩子卧得无拘无束。然后再引导学生揣摩小儿是怎样“剥”的,感受他的聚精会神与全神贯注。在充分体悟这两个词的内涵之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这个小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父母的态度、词人的态度,这里的“无赖”其实是像“调皮鬼”“小捣蛋”一样,是一个爱的昵称。说他“无赖”,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文本语言中深层的情感就这样在推敲中逐渐清晰了起来。“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品味词语含义的能力是语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也是阅读审美的一个重要通道。教材中蕴含着多姿多彩的情感,这些情感在作者深情的语言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如《那个星期天》中史铁生情感的起伏,《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凝神已久的思念情韵,《十六年前的回忆》中难以割舍的父女情感等,都蕴含在文中的关键词句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推敲、咀嚼那些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文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教师要在教学中着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的情境,去揣摩词句的情感温度;结合儿童生活想象,去描绘语言中隐藏的世界;领悟运用手法,提升词句的使用能力等,在对语言的揣摩中激活头脑中的表象,丰富视像,让词语学习从单纯的解释意思走向对词的意趣、意蕴的审美层面。(三)把玩细节以悟妙在教授《将相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两人说话的习惯这一细节。在渑池会上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拜其为上卿,廉颇不服气。廉颇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可见廉颇一张嘴就“我” “我” “我”,把自己放第一,对别人直呼其名,显得傲慢无礼。而蔺相如说话却是始终称廉颇为将军,从不直呼其名,总是先说廉颇,然后再说“自己”“我”。就在大家笑话他怕廉颇时,他还是说:“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蔺相如仍是把廉颇放前面,把自己放后面。这种说话的方式是一种习惯、一种修养,是谦逊有礼。通过抓这一细节,学生们感受到,修养不是虚无空洞的,它时时处处体现在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文章往往因细节而生动、深刻和传神。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教师应指导他们关注文本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是一处动作描写,可能是一处语言,也可能是标点修辞上的亮点……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对这些亮点的解读可以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内化。二、披文入情,演绎表达的精妙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情达意的,常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因而教师需要披文以入情,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透过文本中的语言、形象、场景等,去体会文本的言外之意与题外之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语言的形式之美,带领学生破解文字的密码,体会作者表达方式上的用心——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是怎么推敲用词的,是怎么将情感贯穿其中的,进而去借鉴并演绎语言表达的形式之美。同时,又要把握好尺度,儿童语言的艺术性大于逻辑性,重要的不在于标准,而在于蓬勃的生气、个性化的表达。(-)空白处补充精彩在教授《陶罐和瓦罐》一课时,笔者曾利用高尔基信中的省略号来引导拓展补写。顺着高尔基的思路,用他的口吻表达,学生一下子有了兴趣。于是有学生写道:“儿子,你在家要做个男子汉,要懂得照顾好母亲,要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要多关心同学、朋友、邻居,努力做一个所有人都需要你的人。”还有学生写道:“孩子,你要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去好好学习。在学校里要勤奋学习,课后与同学要和睦相处,要尽可能地去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补写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形式的一种实践活动,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和更大的自主创新空间。中国画谋篇布局的经典做法是“计白当黑”,在文章的空白处,让学生顺着思维与情感的脉络来补写,可以赋予学生更高的审美情趣。补写的过程是将情感、理解和形式表达交融的过程,也是语言审美实践的过程。(二)特色处模拟精髓在执教《宇宙的另一边》一课时,对文本中凸显文本表达特色的或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研究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好处是什么。在教学中笔者曾设计了两个品析句子的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每次想象的后半部分,都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为什么要用问句呢?”通过比较句子中“是不是”这个词语的运用,学生感悟到其不仅能突出不确定的情态表述,还能激发想象的空间。在解决了“知”的层面问题之后,笔者随即设计了“行”的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着小作者的方法来说一说,让学生直接从仿写中体会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所营造出的巧妙的表达效果。这篇课文从表面上看似乎很普通,但如果细细品味、斟酌,会从中发现很多的写作技巧。模仿是创作的先导。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曾科学地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巧,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教学中如果找准了仿写的时机,把握文本中的精彩例句、例段进行仿写,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三)喜乐处创新表达笔者在公开教学《画风》一课时,曾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智慧画出了风。如果让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怎么画?请你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有的学生写道:“我画了一碗香喷喷的红烧排骨,弟弟站在旁边馋得直流口水。”有的学生写道:“我画大雨在哗哗地下着,小鸭子在嘎嘎地唱着歌。”对教材的文本进行加工改造,或改换文本表现形式,或改换文本体裁,或改换人称,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四)断点处演绎想象《陶罐和瓦罐》的结尾,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文章到此为止了,但学生的想象却还在继续。于是笔者腾出时间,让学生动手大胆去续写,写出新意,写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学生写道:“瓦罐看着身边的泥土叹息,他怎么也想不到昔日神气活现的铁罐居然无影无踪了。他若有所思地说:’好兄弟啊,我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生活中不能自卑,更不能自负。’”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了解了人物形象,更明白了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在结尾处戛然而止,“言”尽却“意”在,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续写、创写提供了可能。续写文本能够使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将习得的写作能力进行迁移,将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审美情感进行释放与表达,是将内容意味与形式意味融合在一起的最佳途径。三、转识成智,积淀审美的智慧李吉林老师说:“美是情境教育最高的境界。”以美启智是情境教育最鲜明的特色。语文教学的美学境界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让学生学会享用语言,在享用中获取语言、智慧之美,从而提高自身审美感悟、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的能力。(-)由美感悟,融通课内课外在教授王冕的《墨梅》诗时,笔者留给学生一项作业:对照墨梅的特点与王冕的人生追求,你有什么发现?请依据自己的体会写一段感悟。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查阅与语言解析的结合,将“物性”与“人志”进行对比,再辅之以想象,打通了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理解通道。教材文本中,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从作者经历到创作背景,从体裁形式到表现手法,我们需要关注的“形式”十分繁多。但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借助课外时间,将语文教学的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运用中获得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升。(二)由美迁移,丰满学科内涵在教授《在牛肚子里旅行》时,笔者尝试着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之中。借助文本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引导学生即兴表演,要求“仔细观察小演员的语言、神态、动作,看谁的表演最能将道理讲清楚,又能生动表达、创新表达”。这样一来,学生对“不作声”“一骨碌爬起来”“悲哀”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加深了,科学知识与语文表达达到了较好的融合。在教学中,准确地找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避免语文课的“异化”,从而保持语文课的本色。(三)由美想象,拓展生活之源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也是审美意蕴生成的摇篮,教师既要拓展教学的视野,也要拓展语文美育的天地,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和场景转化为审美教学的资源与契机。如教授《秋天的雨》一课时,可以先请学生们去观察秋雨,朗读关于秋天的诗歌、美文,然后交流秋天的特点。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探讨这篇散文是如何承载或表达“内容”的。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拓展儿童的生活世界,让他们感受丰富的社会生活,看似一个简单的举动,其实是将语文与生活对接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被动的接受角色转向了主动的参与角色,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自觉”和“审美的自觉”。它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增加了学生运用语言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于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意识到,只有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让语文学习活起来、灵动起来。儿童的语言训练应该是形象的、感性的、接近生活的、激荡童心的,过程中充溢着想象、联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