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教案集
1'秋夜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
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
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
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
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
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一一《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
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
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
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应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点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
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
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
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
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
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
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
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一一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一一春后是
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
争。...............................................................()
10、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
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
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
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
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
举动。()
13、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
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
“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
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
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
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
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
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
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
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
益的人。
15、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I、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
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
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
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
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
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
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
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
强。
4、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2、对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
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
三、教学难点:
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讲授课
五、教学设计:
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
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
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
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
的。”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
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戈尔
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
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
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
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同时思考练习一。
3.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
明确:“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
土。在那里,人们耕耘,放牧,各种飞禽鸟兽哦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
现出异彩。(学生作答,教师稍加肯定)
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两部分,耕耘放牧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幅“对岸”的画面是淳
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普通平常,甚至夜里还会
有“豺狼”,但在孩子的眼里仍就是个可爱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画面中并未涉及到人,“对岸”普通池塘的周围,在孩子看来,飞禽走兽,一花一草,都
有生命有情趣,“对岸”是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地方,一个美丽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2)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明确:请看文章第三部分。(先选其中几个句子朗读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话看似简约,平淡,
实际上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内心的阵阵波澜,在同龄伙伴那种“诧异”目光的注视下,自由
地渡来渡去,心里是多么地喜悦,得意神气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饿了
可以找妈妈,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么令人眷恋。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之情正
是体现在每段最后“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而不是简单地离开。
(3)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妈妈”和“对岸”都是作者感情寄托的一部分,通过对
“妈妈”和“对岸”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而且,文章全篇都是以一
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因此,“妈妈”就显得很有必要
了。
小结:总之,《对岸》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求和向往。诗人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朦朦胧胧的意
识,纯真的感情描绘了三幅图画。
4.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对岸》选自《新月集》,译者郑振铎先生曾把《新月集》与安徒生的童话相提并论。赞叹《新月
集》的文字也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欲的成人诗集,带到天真秀嫩的儿童的新
月之国里去”,是一部优秀的“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他的诗虽然有时沉
寂,但微妙幽婉,具有很深的感化力,甚至于他的戏剧,小说,论文也是充溢着诗的趣味与音乐似
的词句。在印度,有人说泰戈尔的诗,每天读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烦恼都忘了,也有人说“他是我
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且还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了。”
在中国,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尔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永恒国度;在
欧洲,其一的童话世界力,处处是欢声笑语的幸福。而今天,无论中西,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重
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关闭在水泥森林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声。
3、海燕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
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
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
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
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
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一、加强诵读训练,可使用配乐方式;
二、开展“书法比赛”、“画插图”、“猜谜语”、“当翻译”等活动;
三、精心设计板书;
四、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幽默机智:
五、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有关资料•,训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学与玩(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导入。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读一读,写一写)
1、听写字词-一“书法比赛”(活动一)
①先讲明比赛规则(准确100分,美观20分)
②听写(书法比赛)、评议打分。
③教师出示范作,学生“读一读”。
2、合作交流课外所搜集有关资料
①作者:②体裁:③背景:④海燕:
三、训练朗读,指导方法(完成练习一)
1、教师配乐范读(背)
2、学生自由练读。
3、选段练读,指示方法
(4)〜(6)段(11)段(13)〜(15)段
(嘲讽)(自信)(渴望)
四、开展活动,整体感知(完成练习二)
(一)开展活动
1、“我也能画插图”一一活动一
①教师示范画法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③学生上台表演、解说
2、“我也能猜谜语”——活动二
①学生“猜谜语”,教师板书
②联想相关影视、小说
3、“我也能当翻译”一一活动三
①教师示范(第(1)段)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③选段探究(第(7)段、(11)段、(15)段)
(―)整体感知
海燕形象一本文内谕象征手法
五、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斗转星移,逝者如水。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
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一一苏联一一独联体
(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
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
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
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
生启示。
六、学法总结,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板书设计:
(高尔基)
教后反思:(待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具体地探究本文语言和修辞手法
(略)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喜欢玩吗?
生:(齐)喜欢!
师:那么大家喜欢学习吗?
生:也喜欢!
师:哦……玩也喜欢,学也喜欢,那么如果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还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老师倒有一个主意:
如果有一种方式能把玩和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好不好?
生:好极了!
师:活动课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今天哪,我们适当放松一下,通过开展一系列
活动来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在学中玩,玩中学(板书),好不好?
生:好!(群情激昂)
师:我们今天一起在玩中学的课文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一一高尔基的《海燕》
(板书课题)
[点评:导入方式独具匠心:商讨的口吻,平等的姿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
离,也奠定了本课的基调;从学生较敏感的学与玩关系谈起,容易激发出学生探究
的愿望,创设出有利于探究的良好情境。]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师:昨天已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我将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不过,今天我们
将改变过去听写的陈旧方式,而来开展第一个活动一一“书法比赛”。不仅要求把
字写准确,而且还要写美观。下面请三位同学上台比赛,愿意上台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教师点3人上台听写,听写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打分评
比。)
[点评:用“书法比赛”这种富于挑战性、竞争性的方式来代替听写,符合新
课标“识字与写字”目标要求,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更高标准上提升学生语
文素养。]
(教师出示范作,上有毛笔所书本课生字词,并已注音,教师和学生一起边齐
读边以手空临。)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课外所搜集的有关资料•,内容应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
景、体裁特点等……(生纷纷举手)
生1:作者高尔基,原名阿里克谢•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
级文学奠基人……(出示图片及《三部曲》著作)
师:哦,材料很翔实,还有实物呢。请大家把有关要点记到书上,课后有时间
可以看看高尔基的作品。
生2:本文写于1901年,当时正是1905年革命前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
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反动统治的根基。
师:请大家在书上注①下关于时代背景介绍的字上打上横线。
[点评: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批注的功夫是语文传统教学精华之一,应予以
继承。同时,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阅读文学名著,开发了更广阔的语
文课程资源。]
生3: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介于散文与
诗之间的文学体裁。
师:那么,散文诗究竟是“散文”还是“诗”呢?
生:是“诗”!不然,怎么叫“散文诗”,而不叫“诗散文”呢!(生笑)
师:说得好!下一个介绍课题。
生4:(出示图片)“海燕”是一种海鸟。常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海上飞翔,
在俄文中有“暴风雨的报信者”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海燕本身只是一种海鸟而已,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那么在高
尔基笔下将赋予它什么特殊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的问题。
[点评: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
关资料的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
能力。]
三、训练朗读,指导方法。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诗,尤其要重视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让我
们深刻理解它的意蕴。我们要开展的第二个活动便是朗诵训练。老师先来作示范,
请大家边听边发挥想象,看看诗中描绘了几个场景,哪些形象?
(师充满激情的背诵全文,生热烈鼓掌)
师:老师背得怎么样?
生1:老师背得声情并茂,好极了!
生2:老师背出了气势,我好象听见了暴风雨的声音,海燕的叫声……
师:谢谢大家的赞扬。还是请大家多提出批评意见。
生:老师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比如把苍(cdng)读成了chudng……
师:谢谢你的指正,我应该拜你为“一字之师”!(生笑)
[点评: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真是一个创举!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
的关系以及课堂师生互动的精神]
师:那么大家想不想像老师刚才那样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
生(齐):想!
师:好,就请大家全体起立,象海燕一样,勇敢地、充满激情地把课文朗诵一
遍!(生齐起立,齐声朗诵,甚有气势)
[点评:起立齐读,甚有气势,符合本文朗读要求,也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创造
性方式]
师:真是雷霆万钧,美哉!壮哉!(生笑)但是老师还想再听听哪个同学单独
“吹竽”,请大家选读自己最喜爱的片断,哪位同学愿意试试呢?
(生争举手,教师逐一点名)
生1:“海鸭也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掌声)
师:绘声绘色!把海鸭那种害怕暴风雨的情态都读出来了。
生2:“狂风吼叫……雷声轰响……”(掌声)
师:我好像也听到风吼雷鸣,海浪呼啸声!
生3:“这是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
言家在叫喊——
师:(插话)大家一起来!
师生:(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点评:教师在朗读中用不同的方式实施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兴
趣,加强了朗读效果]
四'开展活动,整体感知
师:刚才大家朗读要领掌握得较好,但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一书
中这幅插图好像只是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之一,还不能描绘出全景,请大家就此共同
探究一下,看看到底画几幅插图最合适?
生(齐):三幅!
师:对,那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开展第三个活动“画插
图”,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如何举一反三,变一为三,三幅图上该画些什么?可以
用文中哪些段落中作为依据?
(生开始研读教材,分组讨论)
师:为了大家画得更快更好,老师来作示范,画上一些简笔画,大家就仿照黑
板上老师画的来画。(师示范画“大海”、“乌云”、“海燕”、“海鸥”等形
象)画好后请大家上台进行解说。
(生分组热烈讨论,动笔画画,然后争着上台演板并作解说,师相机点拨。)
师:大家画得很不错,解说得也较清楚。不过,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课前介
绍资料时不是说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吗?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奇趣大
自然”“动物世界”呀?
[点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循循善诱,问题的提出自然而
然,看似无心,但实际上别具匠心,使课堂教学流程中探究活动灵活而有序地进行
了。]
生:那不是“动物世界”,而是社会上的事情。
师:哦,是“社会风云”,对不对?
生:对。应该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图”。
师:你概括得既准确又新颖,那么那画里面的“大海、乌云、海燕”等形象是
代表社会上哪一类人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第四个
活动一一“猜谜语”。
(生分组合作讨论,教室里热闹非凡,很快便纷纷举手)
[点评:活动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一经设置,即能充分激发学生
探究欲望。]
师:哦,真快,请大家说说这些景物到底暗指社会上什么势力或力量?
生:海燕是革命者。
师:何以见得?
生:你看他一直在奔走呼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是呼唤革命尽快
到来。
师:对,那他应该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是胜利的预言家了。(在黑板上
“海燕”简笔画下板书)海鸥呢?他也在飞呀,叫呀!他也是革命者吗?
生:它虽然在飞,但只是在“飞舞”,而且“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
大海深处。”可见不是真革命行为。
师:对。那它们就是“假革命分子”啰,这种鸟,不,这种人在革命到来时估
计有什么表现?
生:可能开始也很积极,投机钻营,但一到紧要关头便会暴露出本来面目,当
逃兵,当叛徒……(生笑)
师:说得好。大家一定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影视,完全能作些联想。那么海鸭和
企鹅呢?
生:他们根本不喜欢革命,甚至害怕革命,躲避革命风暴。
师:为什么?
生:大概过惯了那种安乐的生活,害怕革命到来使它失去安乐窝。
师: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这一点呢?
生:"胆怯”“躲藏”“呻吟”。
师:说得好,大家能不能象刚才那样联想一下一些影视作品,看看他们象社会
上什么人的形象。
生:身体肥胖,穿着黑皮大衣,戴着眼镜,正象地主老财形象(生齐笑)。
师:那么乌云呢?狂风呢?闪电、雷声呢?
生:乌云肯定是沙皇反动势力。至于闪电、雷声、狂风大概是他们的帮凶。
师:应该是镇压手段,大家看闪电象什么?
生:象剑一一是镇压人民的反革命之剑。
师:对。文后也有这样的句子:“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
深渊里”。看来这些镇压手段在人民面前最终也不灵了。哦,“大海”指什么也该
明白了吧!
生(齐):人民群众力量!
师:很正确。那么“波浪”自然是指革命达到高潮时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了……
大家刚才把这些谜语全猜对了。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
是----
生(齐):象征!
师:对。大家再合作探究一下,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
什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生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小组的代表回答并明确。)
[点评: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机械的讲解,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
究活动中水到渠成的理解。过程大于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师: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
与比喻是有区别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五个活动:当翻译!
生(惊异):“当翻译”?
师:对,当翻译。不过既不是把中文译成俄文,也不是把俄文译成中文,而是
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生:(恍然大悟)是这样啊……真新鲜!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难?
生:有点。
师:那好,还是老师先作示范,开个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
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要译成:“在大革
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
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好,大家接上来!
生1:我翻译这一句:“海鸭也在呻吟着,他们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
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意思是:“一些假革命者在唉声叹
气,他们这些人,享受不了革命斗争生活的欢乐,敌人的淫威早把他们吓坏了。”
(掌声)
生2:"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
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应译成:“沙皇反动统治越来越黑暗,对人民群众的
镇压越来越残酷,但人民群众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乐观、勇敢地同反动派展开
斗争……”(掌声)
师:你的悟性真高!这样高难度的句子也能译出来!那么“下面雷声轰响……
摔成尘雾和碎末”又如何翻译呢?
生3:这反映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残酷性一一人民群众暂时被敌人镇压了,革命
暂时陷入低潮。
师:那么海燕一一革命先驱者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害怕了、退缩了呢?
生:不,他一样勇敢、乐观、顽强。你看,“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是的,遮不住的”。这说明,反动派只能喧嚣一时;而不能阻挡美好的社会理想的
实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无法战胜的,对此革命先驱者充满自信。
师:你能否在课文里找几句话“翻译”一下作为证明吗?
生:能。“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
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黑就消失了。”就证明“人民群众的
力量一旦觉醒,革命高潮就会来临,就能最终战胜反革命的势力。”
师:好!很准确。那让我们一起来译最后一句一一
生(齐):让革命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点评:“当翻译”的活动极富创意,把复杂的枯燥的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行
为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无穷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探究过程。]
五、拓展迁移,体验升华。
师:斗转星移,逝者如水。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俄国革命的风暴早已降
临,又早已过去。而今,俄国的现状与百年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就连政权名称也
经历了“(沙皇)俄国一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一独联体(含俄罗斯)”
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仍有不朽的生命
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积极、勇敢、顽强、乐观的精神在我们和平时代
发挥作用,我们尤其应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
话题,来讲讲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遭遇过哪些暴风雨,又是如何面
对,并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的。
(生分组热烈讨论、交流,师点1人示范,并作点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
时铃声响了。)
六、学法总结,布置作业。
师:大家回顾这节课,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完成学习的?兴趣如何?收获如何?
生:活动收获很大!
师:对,学中玩趣味无穷,玩中学收获多多!(板书)这节课到此结束,今天
的作业是:
(-)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合作探究,“翻译”全文。
(二)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点评:教学应体现“与时俱进”精神,应充满现代意识,要使所学一切均能
为我所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升华。作业的布置是对这节课探究成果的积
极巩固。在课堂上已经过了充分探究,完成起来应该十分轻松,这就是新课程下课
堂教学变革带来的效果]。
[教后反思]
这是在武穴市首届校本教研开放周中荣获特等奖的一节公开课,上完后,有一
位老教师发自内心激动地对我说:“这篇课文我从读书到现在教书,不知道学过、
讲过多少遍,可唯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教法,还能上得这么好……”
老教师的话不乏溢美之辞,不过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我
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
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一一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
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
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
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
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
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
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
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
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
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
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
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
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
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
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
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
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
为。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
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
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
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
一种成功的尝试。
4、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一一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
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
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
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a.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
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
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
行,不押韵
2.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
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b.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
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
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
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
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
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
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
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
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
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
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
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
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己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
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
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
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诗人何为?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们本土的诗人有史以来缘于愤怒,当然也有一大批言志、
载道的诗人。好诗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砖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属精神残废。直
到现代诗人的出现,才似乎真正地跟个体心灵有关。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施蛰存、穆时英、
刘呐鸥,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有戴望舒等等。这是郭风艺术上的幸运,这是我们诗
歌史上一个非常短暂的个体心灵自由书写的黄金时节,郭风有幸地在他们那受到了影响。以至郭风
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
侵略者更为猖狂,在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太平洋……而郭风,却在礼赞他的村庄、礼赞那儿的
劳作与暮归”,对此有论者认为“郭风这一时期脱离了斗争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难中的郭
风,实际上是通过如许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很强烈的对和平的渴望,对失却了的家园,对被践踏的
村庄的遥想和怀念。
有人说这是郭风的懦弱,诗人本身就应是弱的天才,因为“诗歌并不教给人们任何关于现实的东
西,只有科学的陈述才有经验上的可证实的意义,而诗歌是不可证实的一一每一首诗,每一件文学
作品,都有一个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对于现实来说,这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
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
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
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
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
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
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
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
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
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
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
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
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
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
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
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
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
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
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
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
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
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
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
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
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
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
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
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
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这在中国历史上是
一个怎么样的时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
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
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
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
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
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
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这样一首散文诗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许就无法让人津津乐道了。
所以我们只有关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能体味出更多的意味。
齐声朗读《花的世界》
作者介绍
1951年入伍,军队医校毕业,先任军医,后为编辑,继又调到军区政治部从事专业创作。1964年
转业,到下关市文化馆工作。已提前退休,专门从事创作。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转入课文
那家伦曾在《鲜花的灵语》中说“鲜花天然地体现出真、善、美的品性。即使是一片野地里的鲜
花,也能让在与它的心灵与心灵的倾诉中,生发哲情诗韵.”“鲜花,天生地承链和传播着大地
的美丽。如若大地缺少鲜花,大地将是枯荒的。如若世界缺少鲜花,世界将失去多少诗、爱和美
好。那时,连阳光、空气和水都失去许多意义了。”不难感觉到诗人对花是有着极深的情感和喜爱
的,
诗人还说过"鲜花天生的各不相同的象征意义,使它自然地在不同境地都合韵于人文世界。它承袭
着信息,又传导着信息。它的象征意义,从花萼的形象便定位了,它像一只精致造型的杯子,它收
集着天地和人间的信息。天以阳光、空气、雨露与它交流,地由根茎叶向它传导,人以欣赏与它传
导。鲜花像人一样,在赞美中才更美,即使这种赞美存于心臆,仅以目光深情注视-----注视是相
互的。因此,倾心赏花的人很美。"我们己经从阅读中初步感受了作者的赞美,〈花的世界》又是通
过怎样的象征意义传达花朵中所承载的信息和赞美的呢?这首诗歌采用了标序码分章的结构形式.每
一章都选取了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选取侧面
象征意义
花的生命过程
无私奉献的可贵品格
(生,死,眠,立,孕成)
花的四季(秋)
高格调的人格追求和奉献精神
(花朵选择在人间美丽的收获季节绽开,不争春不哗众,显得情深意挚,平实成熟)
大雨中受洗礼的花
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大自然雨,风,雷,晨光,艳阳为背景,勾画花朵旺盛的生命力)
花的颜色(红)
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礼赞
(红色-赤诚,热情)
山野小路上的小花
平凡,无私,真诚的品格
(“以不在人前炫耀"但有“无私地”用那真诚的心灵向世界倾吐一缕缕的芳香,因而使”人间变得
更加美好……”这一章的第二段是点睛之笔,既是对无私精神的赞美,又是对世界充满爱心的美好希
冀.
总结
〈花的世界》是一首谴词有平易有不失华美的散文诗,使人在满目异彩中体会到诗人热爱生命的情怀.
运用象征联想将“花的世界“同“人的世界”建立联系,进行褒扬沟通.就象诗人在〈鲜花的灵语>中
所说的是“合韵于人文世界”了.作者运用了许多人格化的动词,形容词刻画,使之动感强烈.同时
读者的视觉联想,心理体验,情感共鸣一齐丰富跃动起来.另外,为了加强动感,运用了夸张的拟声
词"丁冬……”,制造了如同电影的“慢镜头”的视听效果.花朵勃发的生命活力以及顽强的生长情
态体现淋漓,意境也是很优美的.
结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只是很简单得对散文诗做了一下介绍.如果这45分钟能多少给大家一点鉴赏散文
诗方面的启发的话,我觉得就足够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很主观的.所以大家完全从诗歌中体味
出自己独有的意味来.这也是文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当你们愤怒,伤心,喜悦等等,很强烈的情绪的时
候,说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应当是件极畅快的事情,
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读到你们很内心很真实的作品.这是最最难得的.
5、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谈讨思路:(以朗读为线索)学生参与;引导思考方向;补充观点材料;总结归纳。
知识技能:读准字音,理解文言意思及作者蕴涵的感情。
思想老义:体会李白对自然、对亲情、对生活的态度及其挥洒的才气,体会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
度,从中学会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童难点:结合已有知识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一一生命在于内涵而不是长短,要懂得珍惜生命,
让生命绽放光彩。
步骤:
―、导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一《易经》,凡是中国人都会受这句名
言影响,李白也不例外,那这句箴言会对他有哪些影响呢?
生命是奇妙的,在浩瀚的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
的星球上,人们都忙着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人们忙忙碌碌,可曾想过,什么是
生命的意义?!
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二、范淡(或听录者),然后叫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一起纠正。
总结:重要字音:琼筵(y3n)羽觞(shang)秉(blng)假(ji昌)数(shii)
三、齐族,然后,让学生说出理解不透彻的字词;用《己的语言说一段话:课文阐述了什么?然
后把课文分为两部分,请两位同学解决,其他同学一起纠正。
总结:古今异义: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文章:古义,
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群季俊秀(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四、问题探究(要点:合作,联想、联系诗句.名言)
思路:看现象发现特点---联想别人怎么看---阐述我怎么看
提示:
(先让学生提问,同学自主学习,互相探讨问题)
假如还有时间,我们可以再探讨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文体?根据?(记叙文要素)
2作者的感情?(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一一732年,漫游天下)
3对待光阴的态度?我们应该怎么看?(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例如:人生短暂,积极面对,古
今中外的例子,诗句名言一一“少壮”“对酒”“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兮复何兮,共此灯
烛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莫等
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4关于明月?(月是李白的招牌,有哪些诗句能契合李白的风格,“明月几时有”)
5关于酒?(李白的观点以及你的观点,“酒中仙”,假设李白渴醉了之后骑马有什么
后果,联想今天:豪放要注意场合)
总结:这次筵席是一场文人墨客的盛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
李白告诉我们,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享乐。如果任由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只哀叹人生苦短
而不行动,那样只会让生命白白地消磨。
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仿佛昙花一现。
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般的玉洁、清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
暂呢?
五.资料补充:
1关于典故: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一庄子梦蝶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一一谢惠连(397或407〜433年),南朝宋文学家,
他10岁能作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谢灵运(385-433)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代,是开创山水诗派
的第一人。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一一石崇(249年〜300年),西晋时期一代富豪,豪富甲天下,生活
极端奢侈,建金谷园。
2关于李白那复杂的思想:庄子:逍遥自在,热爱自然山水(天子呼来不上船);儒家:建立
功业,为天下苍生做贡献(仰天大笑出门去);侠客:急人之困,结交天下杰出之士。(十步杀一
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六、作业:熟接课丈,然后能洗杨皆诵。
6、最后一次演讲
学习目的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二、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学习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讲演词,可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讨论,课后练习,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文
体特点。
二、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四、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解题;教师范读;课堂讨论。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1、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
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i设计课件教学课件
- 鼻内窥镜手术病人的护理
- 未来工作规划及发展
- 年度人力资源工作规划
- 新生儿气道的管理
- 九下英语14单元知识课件
- 钻石首饰精美设计
- 直复营销世界风推广-调研总结和案例讨论V06
- 幼儿园班务总结小班
- 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英语试题 含解析
- 中等专业学校数学(高教版)教案:统计图表
- T-CRHA 028-2023 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技术
- T-CPIA 0054-2023 光伏发电系统用柔性铝合金电缆
- 《游泳技能训练》课程标准
- 粮食储备处工作总结
- 大学生就业能力展示 (模板)
- 财务管理与天气变化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环保技术
- 2024普通话命题说话50篇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