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校本课程纲要_第1页
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校本课程纲要_第2页
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校本课程纲要_第3页
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校本课程纲要_第4页
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校本课程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本教材(一)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校本教材(一)主编:邓德坚、黄灵万 编委:蒙荣珍、温巧、潘春梅广东省邓德坚教师工作室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物理课题组编写二0一七年七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5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5第三部分课程内容-------------------------6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原则---------------------7第五部分课程实施建议---------------------9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设(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前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陈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根据学生心里特征的发展,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是现代教育的关键。在物理教育中要实现这一点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相关的学校、老师对实验教学并不重视,而还沉浸在应试教育中。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缺陷。体验式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再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实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历体验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主动对新知识进行解释和构建重整,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奥妙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策略,利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呈现,为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提供心理基础和情感准备。教学情境为认知客体和主体的交互作用提供情感依托,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使学生在探究新的事件或者解决问题中自发的理解知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与合作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动手能力。鉴于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就是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实验观察、动手、思考、交流等学习环境,使物理学习成为既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又有客观的感性认识的有效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实验教学情境创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物理教学效果。只有当学生被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所吸引,被教师创设的实验情境所感染,他们的思维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手脑并用,互动生成,提高教学效率。中学物理学科如何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努力摆脱长期重理论,轻实践技能操作;重学课本知识,轻实验实践经验,脱离生产实际的错误倾向,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积极性和开发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和教学手段的内涵与外延已成为必然。因此,加强学生物理实验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育,通过体验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科学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才能,是当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一、课程性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进行物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体验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获得学习物理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成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让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开发和建立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和改革的必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社会,推动科学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针对市场经济的激烈挑战,我们认为科学开发和建立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二、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开发和建立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科学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外,还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高级人才,为学习者走向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打好基础。因此要求其学生必须具有比较扎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由此可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体验式物理实验技能的教育与培养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科学开发和建立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和深化的要求。据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仍存在理论与实践比率不当的现象,仍然重视理论教学,追求理论教学质量,而忽视实验实践教学,特别是学生亲自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一部分学生思维狭窄,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个体活动次发达,动手能力不强等等。如何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物理教学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引进、吸收和消化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设置多维的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以弥补其课堂教学之不足。三、课程设计的思路《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课程纲要》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他们分别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等。(一)设计思路体现:1.科学开发和物理体验式实验创设情境教学硬件的建立。2.科学开发和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软件的建立。3.科学开发和建立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运行与实施。4.充分利用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二)课程的意义:我校基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物理课题组开发了校本课程《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校本课程《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中选择的实验是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趣味物理实验为教学内容,如不倒翁的原理、趣怪的饮水鸟、烟花在下落时为何呈现球形、帆船为何能逆风前进、在太空中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声波制冷冰箱的原理、磁冰箱的原理、如何分辨生熟鸡蛋、在失重条件下如何测物体的质量等,该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更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技术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校本课程《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于以下三方面:(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景》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提高发现探究与创新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2)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的内容呈台阶式上升,既关照全体学生初步感受和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又让具有理工科倾向的学生有进一步开展探究实验的条件,更让有今后从事科研愿望的学生有机会走向高校、社会,进行物理前沿体验式实验,因而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张扬他们的个性特长。(3)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今社会,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溪”。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力军,是具体的组织者、实践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学思想的开放,实验教学的科学与创新。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如何公正有效地对体验式物理实验运行结果进行考核,是决定体验式物理实验运行性能好坏的重要依据。物理教师应将学生的体验式实验技能训练成绩纳入学业考核成绩,并与课堂学习成绩一并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并不是独立的教学体系,它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构成学生技能综合训练的主体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考核,我们设想,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好物理学科有效的分阶段体验式实验训练计划、内容和标准;分阶段训练标准,规范学生在每一个体验式实验教学中所能达到的最低标准要求,是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物理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做大,做强,取得成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实验教学情境创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物理教学效果。只有当学生被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所吸引,被教师创设的实验情境所感染,他们的思维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手脑并用,互动生成,提高教学效率。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体验式学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开展体验式实验将会使学生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感受,让学生在经历中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体验式实验教学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时,应该依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科学实验方法来精心的设计创设物理实验情境。如果设计的问题经不起科学的经验,那么反而会误导学生,弄巧成拙。

2、针对性原则。在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时要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学要求、物理考试大纲,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重点、难点创设情境。设计的问题要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兴趣性原则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物理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学生看到实际的物理现象和情景,学生会产生探其究竟、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的求知欲望。因此师生可以共同创设神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不及待的去体验,充分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4、实践性原则

体验式实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观察、实验、交流等各种实践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5、主体性原则

在体验式实验教学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实验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6、参与性原则

体验式实验教学创设情的境过程中,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所以在体验式实验教学中,要求人人都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体,避免一人做实验、数人看实验的不良现象。7、目的性原则体验式实验教学创设情境目标,其一是帮助学生做实验认识自己目前的知识、能力水平,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其二是对学生的错误实验操作加以纠正,这些错误实验操作反映了教学中还没有达到的目标,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强化。8、激励性原则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通过实验,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是非常关注的,在心理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时,物理教师应重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用好激励手段,创设实验教学情景,在向学生提出建议的同时,还应包括教师的期望,使学生能坦然面对,找到自己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和方向。9、导向性原则 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仔细分析的实验的现象,不仅能使实验具有系统化,还能有计划、有步骤地突出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分析。二、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充分利用身边或实验室中的器材,让学生有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惯性的知识时,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坐车时注意体验车在启动、刹车、加速、减速时人体倾斜的方向;在学了液化的知识时,创设物理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冬天的早晨,教室里的玻璃上有无水珠,水珠是在里边还是在外边。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既保证体验学习的时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的多样化,使每一次体验教学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体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性的。

总之,体验式物理实验创设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原生态的学习方法,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参与实验中得到快乐,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物理学习方法起到积极作用。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的努力,收集了大量体验式物理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的案例,与大家共享。第一课由“杠杆”引起的震惊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可以这样讲述,“说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就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立足点,我就能移动地球。’杠杆真的有这样大的魔力吗?阿基米德真的能够搬动地球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造成学生的一种惊奇,激发起学生“想试试看”的求知欲望。待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后,详细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讲述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原理后,向叙拉古国国王希罗讲解的全过程。第二课教《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给出的信息课前,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看到当水沸腾时,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汽”,问:这“白汽”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学生对沸腾有了初步认识,出口就答:是水蒸气。再问:大家看得见空气吗?(看不见)给出信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无色的气体,空气是看不见的,按道理水蒸气也是看不见的。那“白汽”究竟是什么呢?教师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新颖感的注意线索,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唤起了学习动机。美学上有一个让熟悉的东西“生疏化”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利用“新颖”的感觉引起人的审美注意。能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给出新颖的信息,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黑格尔曾经说过:“凡事追本求源,这是思维的一个普遍要求,一个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会感到困惑,头脑中的概念在“打架”,这就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第三课制造“问题情境”,引起争论在讲“物体受力怎样运动”时可以这样开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声答:“推不动!”“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没有笑,要大家考虑。忽然有人醒悟过来,“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与地面摩擦力的关系……”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研究推力与摩擦力大小怎样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又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由认知冲突而引发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一个问题放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既制造了“问题情境”,又与物理的“理想化”思维方式相切合。这样的教学真是妙不可言。第四课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我国古典小说和说书人常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力人,用的就是这种力量。如讲授“摩擦力”一节时,一上课,讲台上放两个玻璃容器,一个盛油,一个是空的。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一粒光滑的钢珠。教师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钢珠夹上来,然后请学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夹放在油中的钢珠。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师利用这一“悬念”因势利导地板书课题并和学生开展有趣的讨论。这样只花不多的时间就可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事实上,未能如愿的状态,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应,就像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持续很久很久甚至一生。新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他们“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第五课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在学习《升华》时,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片段。请学生依据看到的“烟雾缭绕”场景,以场景布置人员的身份参与拍摄,你应该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洒此水,利用水蒸气液化产生的雾。有的学生说点些蚊香之类的东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讲出这些方法可能有一点点效果,但绝对达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实际中工作人员只要撒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就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景象。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拍摄现场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急于求知的积极性。第六课滑动变阻器参与活动,促进思考电学中,引入滑动变阻器时,组织学生在试验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一上课就放手让学生选用器材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最好是能调节灯泡的亮度。学生见到桌面上的新“东西”(滑动变阻器),就跃跃欲试,部分同学经过自己的摸索,终于把它连接在电路当中,并且滑动滑片,发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学生看到自已的活动成果,自然兴高采烈,思维活跃。接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其思考。班上某位同学想对家里的学习台灯变为可调节台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他。学生想到学有所用,思考积极。教师逐步引导,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与电流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改变哪个因素最方便?(改变导体的长度)水到渠成地介绍滑动变阻器这种仪器,让学生认识它的结构以及对电流的作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这样让学生卷入活动并促使其思考,学生既可追寻学习的乐趣,又对滑动变阻器这个新仪器的结构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彻些。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师给出了能导致问题深入的相关信息,创设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点拨启发,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研讨的动力,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第七课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焦点与像在“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内容中,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像距也会发生变化,而像的大小也要改变。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规律介绍给学生,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很容易忘记。因此,我在上这节内容时,请三个同学来讲台前演示这个规律:第一个同学站在中间作为凸透镜,我站在“凸透镜”的左边作为焦点,在我左边的同学作为物体,而在“凸透镜”右边的同学作为像。首先是演示物体在焦点以外移动时的成像规律,当“物体”向“焦点”靠近时,“像”向右移动,同时逐渐地踮起脚尖(表示像在变大),显示的规律是:物体在焦点以外,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当“物体”远离“焦点”时,“像”逐渐向左移动,同时逐渐地蹲下来(表示像变小),显示的规律是:物体在焦点以外,当物距变大时,像距变小,像也变小。接着,演示物体在焦点以内时的成像规律。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使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第八课压强一课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这种学习理论建议把课堂放在生活情景中,让生活实际和课本知识充分地融合。这就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能实现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兼顾到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实验1、让班上一个大男生用手掌压一预先准备好的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小女生,她用一根针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大笑。引入新课。实验2、每一位学生都亲自体验。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实验3、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体会)。从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实验4、让一个大男生一个小女生站在讲台前,请学生比较他们对地面的压强。学生分析由于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很难比较。所以,自然得出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要比较相同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或比较相同压力所施压的面积。由此建立压强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句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话正是学生做完实验,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掌握知识关系的概括性描述。第九课汽化和液化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可按下述程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呢?“当然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再问:纸盒能不能用来烧水呢?学生有的说能,也有的说不能,此时学生已处于兴趣高涨状态,急切想寻找答案,证明自己的判断,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必然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十课以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境物理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物理教学中许多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的,但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这些抽象的知识正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在物理学习中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将抽象的概念和规律还原为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惯性时,我们经常给学生讲坐车的例子,再比如讲惯性的大小的量度时,可以给学生碰撞的例子:同学们闹着玩,两个学生撞,那个学生更容易撞“飞”呢?第十一课水声的提示水是会地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把滴滴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用墨水瓶、啤酒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进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压强变小而迅速膨胀,发生冲击,水瓶就这样“说话”了。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那水并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息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温度很高,水的压力不能把它们压破,水的浮力却让它浮向水面。气泡浮到了上边的冷水层,就把热量传给了冷水,自己的温度降了下来。气泡温度一降,里面的压力也小了,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压破了。水的分子乘机冲入气泡,发生了撞击。气泡浮上来的多了,这种撞击声就会大起来,所以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它并没有沸腾。水在大开的时刻,水中的气泡大都钻出水面冲向空气,这时的声响当然就会变成哗啦哗啦的了。人被烫着的时候会喊叫,水挨烫时也会“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烧红了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为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很高,水滴到上边马上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000倍以上,这一胀就扰动了周围的空气,发出了声音。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则是低沉的噗噗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倒在地上发出的声调不同呢?有人解释说,这是由于冷水里含的空气多,而开水里几乎没有空气了。当冷水浇到地上的时候,水和水里的空气同时跟地面撞击,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开水倒在地上,就只有水跟地面撞击,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这种解释是否确切,可以看看冷开水倒在地上会发出怎样的声音:把一壶煮开的水,每隔两三分钟向地下浇一次,同时注意听它的声音,你会发现,随着水温的降低,音调由低转高,由噗噗声变成了噼啪声。这个实验是已故的科普作家顾均正先生设计的。经过他的研究,认为开水的声音是因为开水的温度造成的。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的分子活动能力大大增加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大为减少,这种沸腾的水,不但表面的水分子在快速蒸发,而且内部的水分子也会争先恐后地跳出来变为汽,所以开水四周总是包围着一层水汽。当水倒到地面上时,水汽首先垫在上面,开水和地面之间有了这一层绒毯似的气垫,撞击的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当水温远低于沸点时,液体内部的分子不再汽化,水柱落地再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我们可以用棉被和钢球来验证顾先生的理论:从一定的高度向木床板落下一个钢球,听!那撞击声多么清脆。在床板上垫一床棉被,再让钢球(或其他重物)自由下落。听!声音发闷了。第十二课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教学中,这样引入课题更有趣。根据报载,在帝国主义之间的第一次大战的时候,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事件。这个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现在请你想一想这位飞行员的惊诧,发现他抓到的是……一颗德国子弹!

你知道敏豪生伯爵[1]的故事吗?据说他曾经用两只手捉住了正在飞的炮弹,法国飞行员这个遭遇跟这个故事简直太相像了。

然而在法国飞行员的这个遭遇里,却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用800~900米每秒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力,这个速度逐渐减低下来,而在它的路程终点(跌落前)的速度却只有40米每秒。这个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形:飞机跟子弹的方向和速度相同。么,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它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是略略有些移动。那么,把抓住自然没有丝毫困难了——特别是当飞行员戴着手套的时候,因为穿过空气的子弹跟空气擦会产生近100摄氏度的高温。第十三课烟为什么迎着气流飘找一根筷子和一个火柴盒,把筷子插到火柴盒里,再点上一支香。请你用一只手把火柴盒举起来,另一只手拿起那支点燃着的香(如图),香要放在火柴盒的前边。如果屋子里没有风,香冒出的烟柱是竖直向上的,这时候,你用嘴向着火柴盒吹出一股气流,奇怪!香放出来的烟柱居然迎着气流的方向,向着火柴盒的背后飘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烟柱向火柴盒的背后飘,说明火柴盒背后的气体压强比较小,因而,周围的气体就向那里涌过去,烟柱也跟着飘过去了。用物理学来解释,就是:火柴盒背后形成了一个涡旋。如果你用比较小的力气吹,吹出的气流速度很小,烟柱就不向火柴盒后边飘。只有用力吹气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又说明一定速度的气流才能形成涡旋。运动是相对的。气流吹到火柴盒上和火柴盒在空气里运动性质上是一样的。一个大方盒式的“面包车”在空气中快速行驶,它的背后便会形成涡旋,弄得尘土飞扬。第十四课创设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境科学技术是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中间纽带,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力和运动”这一章时,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2022年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进入2分钟准备”,“进入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0秒”,“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旋转。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托举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长空。日落后的傍晚,有时你会看到夜空中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正在缓缓的移动。他们就是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大多是用于通讯、天文观测、军事任务和遥感(气象、气候、地质、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来把卫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时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好看的图片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等,由此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使其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上述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十五课会变化的“物重”在重力一节教学时,同学们可能知道物体自身的重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即有时候“失重”;有时候“超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体重量的变化呢?别急,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故事:从前,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商人向荷兰渔民购入5000吨青鱼,装在船上,从荷兰一个城市运到靠近赤道的非洲城市——马加的海港去。到了那里,一过磅,发现青鱼少了将近19吨。奇怪!到哪里去了呢?被偷走是不可能的,因为轮船沿途并没有靠过岸。在当时大家都无法揭开这个秘密,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它的原因了:原来这是地球引力跟我们开的玩笑。由于地球是稍带椭圆的,它的南北极的半径要比赤道半径小20公里。半径越小,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在荷兰的五千吨青鱼,运到靠近赤道时,青鱼的重量就自然变“轻”了。除此之外,物体重量的变化情况还很多呢,如在高山上,要比平地上轻一些;在赤道上比两极轻一些;在水里比在陆地上轻的多,等等。可以想象,如果飞到地球引力达不到的高空区域,在那里根本没有重量了,因为在那里地球的吸引力很小。但是,不论怎样变化,物体的质量却不会变化。第十六课《认识浮力》联系生活体验,创设物理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的生活中有丰富的物理素材。如果我们从生活、生产中熟悉的实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案例1:在学习《认识浮力》的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首先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展示讨论。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猜想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举例说明?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给出下列几种猜想及依据:生1: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所处液体的深度有关.例如,我们在河里、海里或泳池里由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时,感觉身体越来越轻,则身体受到的浮力增大.生2: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例如,木块的密度比石块、铁块要小,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石块、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生3: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例如,漂浮在大海上的小木船和大轮船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身的重力,而小木船比大轮船的重力小得多,所以小木船在大海里比大轮船受到的浮力要小得多.生4: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因为物体受到的浮力是由其所处的液体提供的,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提供的浮力可能不同.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死海”是世界上最深和最咸的咸水湖,湖水含盐量极高,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生5: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例如,大河里的运砂船在航行时,如果所装的砂石越多,船和砂的总重力越大,船的吃水深度就越深,根据二力平衡可知船受到水的浮力越大.,学生以生活体验为情境的话题中引发学生的探究实验欲望,并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进行归纳分析。第十七课《认识压强》在所有情境创设中,设置体验主题探究有关的悬念情境,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比如案例:在《认识压强》教学中,笔者利用气球给学生做了一个具有悬念的情境体验。利用气球做压强实验,取一个气球放在地面上,让一名学生用手一插气球爆破了,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即使人站在气球上,气球不被压破?学生纷纷表示气球肯定被压破,人站在上面,气球怎么可能不破呢?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在地面上放了20个气球,在气球上盖上一块厚度约为5mm的木板。然后找班内的10名学生站到木板上去。当这名学生小心翼翼地往上站的时候,其他学生都紧张地等待着能看到气球被压爆、但20个气球安然无恙。到底多少个气球支撑10位学生的压力呢?然后叫另一个同学慢慢的一个个刺破气球,叫在座位坐的同学数剩下个数,在阵阵叫声中和站在上面的同学尖叫中进行,实验结果在剩下4个气球终于压爆了,这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这个“充满悬念’,“扣人心弦”的趣味实验让学生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质量约为50kg的学生,通过压气球的实验告诉学生:学了压强这节课知识后,你就能自己揭开其中的奥秘!正如麦克斯韦所说: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越情境化,学生就越想透彻地获得实验中所隐藏的奥秘。接下来,学生学习压强的动力与激情大增!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气球没有被压破的原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收获了成功揭秘的“喜悦感”,创设体验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点燃学生探究的实验的欲望油然而生。激发进一步体验实验的内动力。第十八课由“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引发的创作

在讲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们大部分老师都会设计一个“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典型实验,甚至让学生针对这个实验进行分组比赛,赛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本实验的物理知识进行专业表述,最后请同学们放飞自己的思维,参照这个物理现象进行生活经验的联想与创作。我上课时有一位学生当场就提出:“当我们增大漏斗上方空气流速时,会不会吸气更多更大的物体?”于是,第二天她很快拿来了一个用矿泉水瓶和自带风扇的小马达制作成的简易吸尘器来到我们的课堂。矿泉水瓶内小小的风扇真的有这样大的魔力吗?当我们大家正好奇时,只见她带着她的小创作在讲台上洒下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铅笔屑和纸屑,然后打开开关不停地在讲台上挥动着小漏斗,很快就把她刚才洒下的所有铅笔屑和纸屑吸得干干净净。她提出的问题和她惊人的创作让所有在座的学生都产生了一种惊奇,激发起他们“想学又想做”的欲望,同时也给我这个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平时上课不但要就知识而授知识,将物理摄取于生活,更要勤奋自制教具,巧妙地及时地引导学生将物理回归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为了将她的这种学习物理的钻研精神发扬光大,当年我极力将她的作品推荐到了由市科技教育局主办的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了二等奖。这就是由“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引发的学生巨大创作。第十九课惯性实验惯性是力学里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惯性现象、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在对教材的内容有所保留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几个学生体验的实验操作,力图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并理解惯性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物理实验操作的能力、思维辨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在桌面上放一张白纸,然后在白纸上面立起一个水杯。迅速拉出白纸,水杯没有随着白纸的移动而移动,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分析原因:纸张受到拉力所以向前移动,矿泉水瓶(或物体)由于没有受到外界的拉力所以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第二十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学生们不亦乐乎,同时他们也仔细认真观察发声体的特点,并相互的交谈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吹笛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涨,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原则本教材主要针对初中学生开设,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物理知识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趣味制作,以让学生更多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程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共设置两篇。第一篇为“体验式实验教学与制作”主要介绍与学生课堂相关的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以及学生可以利用熟悉的身边资源进行的一些制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篇为“物理实验与生活”。主要介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体现物理知识的内容以及简单介绍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最新科学发现。通过第一篇的学习,能让每个学生根据不同发展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动手,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解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本课程第二篇的阅读,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从而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本教材编写遵循以下的几方面原则:一、目的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开发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必须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技能,也就是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针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需求”。

三、实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它的开发,必须要有实用价值,要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教材内容要充实具体,不论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还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完善;不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都应该有具体的内容、生动的事例。教材必须重在实用,重在选择有利于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材料,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以提高。

四、独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的蓝本是教材。教材的开发必须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根据学校实际,编写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因此,教材的开发必须新颖独特,独具匠心,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

五、趣味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发不应选择学术严谨、逻辑性强、知识难度大的材料作为教材的内容,而应将知识性强的材料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体验和经验,注意照顾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语言的表述应幽默诙谐,事例的选择应生动有趣,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内容的趣味性还应体现在活动性、可识性、探究性等方面,要使学生对教材嚼之有味,学之有得,思之有获。六、拓展性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学生要“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一定要注意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应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扩展或延伸。课内讲授虽然提及但又无详细资料的,或者是一些生活常识,或者是一些小试验,或者是日常所见而又未加深究的,都可以将其作为的原始资料进行拓展。特别是一些科学性、性的学科知识,可以在本教材中采取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层进式的拓展,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增强其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并以此培养他们拓展和运用知识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五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在校本课程研修两年,进行相关课程听课学习,开展学生实际作品和实物模型制作比赛。(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三是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3)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附:部分教学设计1、八年级下册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连山民族中学潘春梅课题名称怎样描述运动教师姓名潘春梅学生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怎样描述运动》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1、观察法:首先要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从而理解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体验式物理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实验,创设物理情景,比较直观、感性地深刻体会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或静止可能不同。学生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情况有所了解。全文始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打破学科本位的界限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开拓与创新等综合性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4.了解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教学重点参照物概念、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体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流程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两个乒乓球、细线、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太阳东升西落、流动的长江水、列车奔驰、老师在操场上跑步、钟表秒针不停地“走动”等片段。这些事例的研究对象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新课教学(30分钟)一、机械运动活动:探究物体的宏观运动现象研究对象太阳东升西落(太阳)流动的长江水(长江水)列车奔驰(列车)老师在操场上跑步(老师)钟表秒针不停地“走动”(秒针)学生思考问题、交流归纳: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对机械运动的理解:(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判断是否属于机械运动的关键在于研究对象的位置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思考讨论:你能举例日常生活中发生机械运动的物体吗?学生思考并归纳共同:研究对象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得出机械运动概念。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参照物现象体验1:老师把一个乒乓球用绳子挂在黑板上,老师把乒乓球拨到一定高度再放手让乒乓球自由摆动,这时老师问学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怎样呢?学生回答:乒乓球在做机械运动。老师又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乒乓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现象体验2:老师又把另一个乒乓球用绳子并排挂在黑板上,老师把左边的乒乓球拨到一定高度再放手让它自由摆动,这时老师问学生:两个乒乓球的运动情况怎样呢?学生回答:左边的乒乓球在做机械运动。右边的乒乓球保持静止状态。老师又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左边的乒乓球相对于黑板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它是运动的。而右边的乒乓球相对于黑板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是静止的。现象体验3:让两位同学上讲台前来,一起同步从教室左边走到教室右边,在走的过程中师生一起互动:老师问:大家看到这两位是运动还是静止呢?你以什么为参照物?学生甲:当我以地面为参照物时,那两个同学是运动的。学生乙:当我以其中一个同学为参照物时,另一个同学是运动的。学生丙:当我以太阳为参照物时,那两个同学是运动的。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参照物:我们研究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做参考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参照物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参照物的选取原则:任意性参照物可以是任意的,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排己性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方便性为了方便研究机械运动,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课堂练习:请填写出表格中相关的参照物现象研究对象参照物太阳东升西落(太阳)(地球)流动的长江水(长江水)(地面)列车奔驰(列车)(车轨)老师在操场上跑步(老师)(地面)钟表秒针不停地“走动”(秒针)(表盘)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结合课堂实例,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个乒乓球相对黑板来说位置变化的不同。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实验体验:请同学们将物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手头上的笔放在物理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回答: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改变了,所以书本相对于桌面来说是运动的。(2)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笔相对于书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回答: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笔相对于书本来说是静止的。(3)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回答: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改变了,所以笔相对于桌面来说是运动的。(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能明白什么道理?学生踊跃与同桌交流、谈论,归纳总结:(1)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当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相同时(例如笔和书本一起向前运动),这两个物体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相对静止。(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四、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表的填空:现象运动分类黄河水的运动(变速曲线运动)运动员完成百米赛跑(变速直线运动)飞机在1万米的高空飞翔(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变速曲线运动)地表变迁(地壳运动)植物生机勃勃生长(生命运的)练习:1、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赛: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2、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3、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学生进行实验,并经过讨论思考交流得出: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亲身体验明确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体现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课堂练习(5分钟)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改变叫机械运动。要研究某个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一个。2、图所示是两位同学在放学路上看到的情景,根据该图我们可以得出:(1)路边两位同学说汽车“真快”,他们是以为参照物。为参照物。(2)车里司机说乘客“没动”,他是以为参照物。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太阳系中,只能说“地球绕太阳运动”,而不能说“太阳绕地球运动”B.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只能说“汽车是运动的”,而不能说“房屋或树是运动的”C.一座桥梁建好后,固定在地面上位置不变化,所以它是绝对静止的D.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静止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和同桌相互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做题,加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使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得到升华和提炼,变成自己的能够理解东西。布置作业课本41页“自我评价与作业”:第1、2、3题。教学反思本次课堂教学基本上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在机械运动的有关声音、图片中引入,教学过渡自然,学生也达到了欲设的目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画面使用很有效的帮助了学生对于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本节课中最后进行了练习,但由于时间关系,练习量不大,未达到大容量、快节奏的效果。小组活动参与仍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组长的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小组的对学、群学,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教案设计合理,习题设计有梯度,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最终让学生能够学会选择参照物,并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的还不错,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2、八年级《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连山民族中学邓德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知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时变化的教学难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大小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三、教学资源小车、木板、滑轮、细线、钩码四、教学设计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是研究物理规律的课,研究规律首先要通过观察提出问题,通过体验式实验研究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规律。因此让学生体验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将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生初学时很容易将两个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它们的不同。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吗?板书: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思考、回答通过复习“不受力”引出“受力”的思考,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认识平衡力〔学生举例〕生活中,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事例。〔教师设问〕:讲台上的粉笔盒是否受力?它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它为什么受力后,仍能保持状态?教师分析后,要求学生画出P54页三幅图中物体受到的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力,运动状态仍能保持不变,是因为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效果相互抵消的缘故。从而引出平衡力的概念。板书: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学生举例、思考、回答、画图,并分析总结。故意引导学生举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事例,再由教师举课室内物体受平衡力的事例,特意造成强烈的认知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画图、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平衡力的概念”,同时又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力平衡条件的猜想和设计实验〔教师设问〕:怎样的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力的作用效果才可以相互抵消,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不会发生改变?结合刚才画出的力的示意图〔学生猜想〕:教师提供实验器材,结合“活动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如何让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如何改变力的大小相等;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学生思考分析回答设计实验把“探究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结合实际设计出可行性的实验方案,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结论的理解。实验探究过程〔演示实验〕1、按要求挂上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是继续保持静止状态,还是运动?完成下表2、按要求挂上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是继续保持静止状态,还是运动?完成下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边挂的钩码相同时,小车的运动状态不变。两边钩码个数不同时,小车向力大(钩码多)的方向移动,所以我认为两个力的大小应相同。同时,还必须满足力的方向相反,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力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样两个力才可以相互抵消。板书:力的大小应相同、方向相反〔教师引导〕:现在同学们把小车两端各挂上两个钩码后,把小车旋过一定的角度,放手,观察小车是静止还是转回原来位置?〔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小车会旋转,不是力的大小不同,也不是方向没有相反,是因为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当小车转回原来位置时,力又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了,所以在这位置上静止。由此必须满足作用在统一直线上。板书: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体验物理实验〕:将细线连起来的两辆小车,再在两边各挂上2个钩码后,我将中间的细线剪断,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学生观察、总结〕:剪断细线后,两辆小车将分别运动,因为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由此说明,平衡力还必须满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板书: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学生动手实验、分析、总结、发言有趣的体验式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将操作简单、现象直观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交由学生实验,“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由老师引导实验,“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由老师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解决学生实验的不可控性,很好地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学生总结,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实验结论〔学生总结〕板书: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他们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同时满足这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可以相互抵消,所以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原来静止的原来静止的,会继续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原来运动的以原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板书: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学生思考再次由“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突破口,让学生更易理解平衡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知识巩固1、下列情况,两力平衡了吗?为什么?2、物理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与物理书对桌面的压力

B、物理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理书的支持力

C、物理所受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D、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物理书的支持力3、如果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吗?4、请在下图中画出静止状态时饮料瓶的受力示意图。学生分析、回答及时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这节内容进行总结:板书:在科学探究中或分析问题中,我们更多的是逆推,如果物体受力后,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把它受到的力看作平衡力,即满足四个平衡条件。学生分析、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他们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课堂练习:五、课堂练习学生练习通过及时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生活——物理——生活”的理念。同时,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板书设计】一平衡力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二、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同线、反向。【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运动和力关系的深化,紧扣上一节“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思路,自然地引出“受力时怎样运动”的问题。所以本节教学设计紧扣“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这条主线,由复习引出本节内容,过度自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理解平衡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生活中、身边的事例突出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的改变不同性,激发学生对“怎样的两个力才是一对平衡力”这个问题的求知欲和兴趣。2、为了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甚至高效性,本节课将物体受非平衡力时的情况放在下一个课时讲解,腾出充足的时间来巩固新知识,也就体现了另一个特点是讲练结合,学习新的知识以后及时练习、巩固学习的效果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整节课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注重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3、八年级《探究汽化》教学设计连山民族中学邓德坚课标要求认识汽化现象和汽化的两种方式。能解释生活中的汽化现象。教学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通过探究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物理道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还更好地掌握实验探究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切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蒸发与沸腾现象及特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4、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与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现象及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物理道理;2、通过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德;教学重点蒸发的特点和蒸发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出沸腾的现象和沸腾的特点。教学难点液体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和液体沸腾时温度要继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器材电教器材:计算机、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火柴、铁架台、棉线、热水、集气瓶、毛玻璃片、手表、酒精、酒精棉球。四、教学流程图再次提问开始实验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分析论证再次提问开始实验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分析论证概念教学,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小结评估布置作业结束五、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课题创设情境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教师提问:“液体”到哪里去了?学生体验:液体变成气体到空气中去了。教师总结:物理学中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汽化现象。二、新课教学(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二)蒸发:1、蒸发现象体验实验:取一个盘子,向里面倒少许水。教师:过一段时间后,盘子里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水会变少。一部分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教师:现在你能看见水在减少吗?学生:不能。教师:说明这种汽化现象是比较缓慢的,而且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物理学中把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蒸发的例子吗?学生: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会没有了,晾晒的衣服过一段时间会变干等。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教师:夏天,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会没有了,冬天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也会没有了,说明蒸发在不同的温度下都能进行,实验表明,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3、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体验实验:在手背上用棉球擦些酒精。教师:有什么感觉?学生:凉快。学生实验:将温度计放在酒精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然后将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来,看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教师:温度计的示数有何变化?学生:示数在下降。教师:以上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教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蒸发吸热的一些例子吗?学生:夏天,在室内撒些水会感到凉快;从河里游泳上来,会感到冷等。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师:在家里洗过衣服的同学请举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