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_第1页
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_第2页
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_第3页
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_第4页
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文章的发布者未必是最权威者,如果离开下面的跟帖和点赞,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打开帖子或微文的时候,往往有一半的动机是看评论和跟帖。网络时代如此,其实古代纸质书时代也如此,网民喜欢点赞和评论,古代的学者也有类似行为,而且,对于文化的升华,对于史料的补充和纠正,几乎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跟帖”中完成。这种方式在古代叫“注”,为古书做注,其实就是现在的跟帖和点赞。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方式,也许就没有我们中国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缘起史学“神帖”《三国志》太简略喜欢跟帖做注解,一向是我国学者的嗜好,从孔子开始就有苗头。孔子说过:“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换成潮一点的话就是:我孔丘膜拜古代的“大咖”,自己不开帖子写文,就喜欢给大神们的帖子点赞,能在后面跟跟帖子,也觉得蛮有成就感的。因此,他一生的主要工作,除了教育,就是整理上古“大咖”们的“神帖”,例如整理“神帖”《诗经》,偶尔在后面来个“点赞”,说声“思无邪”。孔子唯一算是写出来的著作,就是《春秋》,简短得如同一条条微信,水平高的人看得津津有味,水平低的人就会纳闷:“写的都是些啥?怎么没故事呢?”你要故事?行,于是有了“大跟帖”《左氏春秋传》,写得天花乱坠,不厌其烦,故事一串接一串,小说似的,看得关羽夜不释手。你以为关公秉烛夜读《春秋》是因为要备考吗?其实他读的不是《春秋》,而是关于《春秋》的“跟帖”《左传》,他看那些“点赞”和补充看得津津有味,上瘾了,换现在,关将军也是个“刷屏”达人,当然,这是有文化高度的“刷屏”。接下来我们进入主题,关于三国。三国史恐怕是我们国人最熟悉的历史,这要感谢《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怎么来的呢?其直接的源头就是名列二十四史的《三国志》。不过,如果你打开《三国志》这个“帖子”,可能要失望了,《三国演义》里很多有趣的故事,在这里压根找不到。《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略传神,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历史嘛,也是故事,把故事给砍了,谁有兴趣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算是三国史的见证者,他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同事,亲眼见到蜀国是如何灭亡的,而且他父亲还参加过街亭之战,因为失职,马谡被斩,陈寿老爸被剃头。因此,陈寿记录的三国史应该是可靠的,他本人也被誉为“良史”,也就是史学界的“大咖”。《三国志》记录得很简略,这在当时是没问题的,因为还有其他一些史书作为参照,有些史料在《三国志》里看不到,或者语焉不详,不要紧,你可以看“链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三国志》有关的一些“链接”过跟三国史相关联的一些其他著作也在渐渐失传。陈寿死后一百三十多年,是南北朝时期,有个三国史的粉丝,名叫裴松之,特有责任感,他对南朝宋的皇帝说:我们得赶紧把关于《三国志》的那些“点赞”和“跟帖”给搜集起来,免得子孙看到的是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史。宋文帝说:行,我拨款,给人给场地,你尽管去做。于是,《三国志》的“跟帖点赞搜集小组”成立,组长自然是裴松之,他们的工作就像蜜蜂一样,搜罗材料,然后一条条粘贴到《三国志》的后面,保存史料,裴组长也是以蜜蜂比喻自己的工作:“蜜蜂以兼采为味”。特点三国史因“跟帖”而生动起来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记录,因为记录者的差别,会有很大的差别,换个角度去看,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趣味,因为记录者多了,角度多了,材料也就多了,故事自然就多了。《三国志》记载的“官渡之战”,当然也是生动详实,惊心动魄的,其中老曹如何亲自充当敢死队队长,冒着危险前往乌巢烧粮仓,陈寿的“帖子”里记录得毫不含糊。不过,在主文的下面,还粘着一条“跟帖”,这条跟帖透露了一个八卦:当初老曹有个哥们叫许攸,本来是袁绍的员工,因为和老板闹翻了,半夜三更跳槽去投奔曹操,老曹鞋子都没穿就出来迎接。老许要考验老曹的诚心,就问老曹还有多少粮食,老曹不老实,先说能支撑一年,接着说还能支撑半年,最后说只能支撑一个月。还是许同学戳破老底:“粮谷已尽。”这条八卦“跟帖”是谁发的?是东吴人发的,叫“曹瞒传”。裴松之赶紧将它贴到曹操传记的下面。公元219年,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争战不利,于是撤军,《三国志》的记载很简单:“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然而,下面浮出一则帖子,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老曹撤军的意图是怎么促发的吗?那是某天用餐的时候,老曹拿着个鸡肋反复念叨“鸡肋、鸡肋……”主簿杨修智商高,就说赶紧撤军吧,曹丞相说鸡肋,就是说汉中这地方可要可不要,如同鸡肋一般,“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这条“跟帖”是西晋时期的司马彪发上来的,“跟帖”的题目叫“九州春秋”。司马彪是司马懿的侄孙,是西晋皇室朋友圈子里的人,消息应该不会离谱。这两件趣事,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根本就没有记载,想一想真是冒冷汗,如果没有裴松之那不厌其烦的如蜜蜂采蜜般的整理工作,《三国演义》得缺了多少生动曲折的情节啊!在这里,我们要给裴松之老师“点赞”。再说赵子龙,谁不知道子龙大哥的威名啊,一身是胆,威慑敌军。然而,如果只看陈寿的《三国志》,赵云大哥的一生恐怕就黯淡无光了。陈寿笔下的《赵云传》,分明就是一份简历,一份履历表,既没有水分也没有养分,似乎什么业绩也没有,仅仅给了一个评语:“强挚壮猛”。感谢裴松之吧,他找到了子龙帅哥的相关链接,发现赵子龙长得威猛,“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而且还英勇善战,汉水一战,单枪匹马守住营寨,让十万曹军不敢近前,史上掷地有声的“子龙一身都为胆也”就是从这个“跟帖”里面来的。感谢这条名为《赵云别传》的“跟帖”,没有让一位英雄的光彩被掩盖。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过,没有有心者的发掘,那光芒也不会让人看到。这条“跟帖”是可信的,司马光也把它复制粘贴到《资治通鉴》里。疑惑“跟帖”里的“空城计”靠谱吗?稍微了解三国史的人都晓得诸葛亮的“空城计”可能不真实,只能当小说看。不过,别以为这个故事不靠谱,它还是有一定依据的。“空城计”不是罗贯中的精心创作和虚构,它也是从“跟帖”和“点赞”里提炼出来的。在诸葛亮传记的后面,有条“跟帖”叫《郭冲三事》,里边有这样的记载:“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惊疑不定,不敢贸然进兵,犹豫稍许,于是撤军,“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被趣山”。对于这条“跟帖”,裴松之本人立即“跟帖”辟谣,说这事荒唐不靠谱,不符合军事常识。而且郭冲的这条“帖子”,还转发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懿的儿子看自己的老爸这么被诸葛亮逗着玩,难道不会生气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