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动安徽文化创新发展-安徽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性研究_第1页
改革推动安徽文化创新发展-安徽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性研究_第2页
改革推动安徽文化创新发展-安徽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性研究_第3页
改革推动安徽文化创新发展-安徽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性研究_第4页
改革推动安徽文化创新发展-安徽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推动安徽文化创新发展安徽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性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这一科学论断,同样指引着全国和安徽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性实践道路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赋予了文化建设新的使命、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安徽省与全国各兄弟省、直辖市、自治区共通的,都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后继者,也都传承了地域特征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共同构建了现实的多元并存的地域特色文化。近年来,安徽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彰显了创新发展活力。一“四新”理念引领改革,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党中央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任务。当前,无论从中央的战略部署,还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时刻。2013年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北京市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以新的举措积极稳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同时,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是要跳出文化看文化,正确认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长期性。毋庸置疑,文化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要有新观念、新目标、新举措。从国际上看,文化已被普遍作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日趋频繁,文化和传播领域中的“西强我弱”状态依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大量的、多种形态的、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产品进入国内各个领域,从多个层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生活内容及生活方式。从国内看,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迅速。从农村到城镇社区,到在校的大、中、小学生,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对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对多种文化的需求普遍增长。影视等视觉文化,报刊传媒及各类出版物,快速发展的宽带网络、移动网络、各类新媒体等传播手段及各种内容,不断扩大着的终端消费群体的人群数量和消费量,对外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使得国外的多元文化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入国内,影响广泛。尽管国内有关机构加强了多方面的管理,文化发展还是不能与不断增长的各种建设相适应。面对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相对较低、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等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去深刻理解、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制定的政策意见、采取的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营机制的举措,是与中央的精神相一致的。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由点到面、有序推开、逐步深化,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率先完成了阶段性重点任务,创造出文化体制改革非试点省走在全国前列的“安徽现象”。全省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文化创新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得到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安徽特色的文化改革发展道路。2012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安徽省第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受到表彰。安徽省在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创了全省文化建设新局面,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和占全省经济总产值比率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推进快、抓得紧、做得细。为进一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安徽省先后出台了《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配套文件和多项保障措施,涉及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基本涵盖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二“五力”提升,打造徽风皖韵、文化强省创造力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自然资源、物质能源资源当然宝贵,但在未来市场经济的世界里,优质智力资源才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紧缺性资源。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安徽同样如此。打造徽风皖韵、打造文化强省创造力,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一种安徽全社会优化智力资源的创造力和社会生产力交换的执行力等。在安徽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应运而生,其中明确表达了到2015年,安徽文化强省水平“显著提升”的五项“能力”,具体如下。第一,文化凝聚引领能力,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诚信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风尚进一步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信用安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文化惠民服务能力,表现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中西部前列。第三,文化产业竞争能力,表现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培育形成3~5家百亿级文化企业和30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助推10家文化企业上市,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改革创新能力,表现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形成,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新型文化业态快速发展,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第五,文化队伍建设能力,表现在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努力造就50名文化名家、200名“六个一批”拔尖人才、150名青年文化英才,使安徽成为更富吸引力、更具创造活力的文化人才高地。也就是说,在未来文化建设、发展主要的五个方面,要按照文化强省的发展规律进行全面提升。三“六大战略”通力实施,硬软兼顾,影响深远战略决策是战略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面对富于变化的发展环境,各项战略实施活动之间又必须融合联系,既要有“硬件”提供必要的建设保障,又要有“软件”提升文化精神方面的创造性发展。在《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中,安徽确定的六项“发展战略”如下。一是改革创新战略。以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二是统筹推进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三是龙头带动战略。以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全国一流的“徽”字号文化航母,扶持引领中小文化企业创业兴业,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四是品牌提升战略。充分发掘安徽文化丰厚底蕴,精心策划重大文化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大力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五是融合推动战略。推进安徽省文化与科技、信息、教育、旅游、体育、建筑、物流等多项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的创造力、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延伸文化产业链,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经济效益。六是人才兴文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集聚大批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文化拔尖人才和文化名家,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改革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主要内容就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安徽建设文化强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2005年,安徽自主开展改革试点;2008年,推动改革向面上拓展;2010年,全面打响改革总体攻坚战;2010年6月,在全国率先完成改革阶段性重点任务2011年,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拓展,进一步建立了更加开放、充满活力、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营机制;2012年11月至今,《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意见的出台,为安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提高文化建设、龙头带动企业发展、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融合推动发展和人才兴文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七个方面”取得新进展,改革成果实效突显安徽省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文化系统着重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呈现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生产不断繁荣;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得到创新;坚持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安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按照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统一部署,全省93家国有文艺院团,除安徽省徽京剧院经国家批准保留事业体制外,其余92家全部转企改制,整合成立53家演艺公司或集团。为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的文艺院团改制,安徽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到优化资产组织形式以及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逐步建立了体现当代文化企业特点的业务运营、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通过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生产投入产出评估机制,安徽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转变了发展理念,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推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引领社会道德准则、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解放了艺术生产力;立足演艺谋发展,跳出演艺求突破,涉足新业态,进军新领域,实施新项目,拓展发展空间。通过这些举措,安徽省涌现出了安徽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庆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宿松县新黄梅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先进典型。安徽省文化厅多次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多个地区、单位和个人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二)全力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意见》,选好突破口,强力推进,加快实施。省直文化事业单位安徽省演出中心、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安徽省庐州艺苑先后完成转企改制,其中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实现了跨行业兼并重组。全省106家经营服务性文化事业单位中有93家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约占全省文化系统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总数的87.7%。对完成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文化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资产经营责任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创造具有发展优质竞争力的文化品牌,积极支持跨地区以及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文化单位。(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为契机,以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绩效考评体系为重点,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入手,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按照省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工资绩效制,合理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省直文化事业单位服务标准已建立,绩效工资制全面推行。全省文化系统共有近200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约占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总数的80%。(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省综合文化站已有1410个,实现了“乡乡有站”的目标。加强管理,加大扶持,试行文化站等级评定,全省现有等级站1121个。扶持6个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和9个县级“两馆”维修改造。积极推进重点项目立项和规划,拟建设省美术馆、省图书馆新馆、省博物馆新馆、省非遗馆、省音乐厅、安徽百戏城、安徽大剧院等。加强数字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提升基层文艺院团的装备水平,增强基层文艺院团服务能力,配送流动舞台车84辆。2013年,在全省6个县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试点,在6个市的20个中心村开展了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及项目建设。马鞍山、铜陵和淮南分别承担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首批示范项目“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少儿文艺发展项目”创建任务,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文化部和财政部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安徽省文化厅及安庆市、宣城市、蚌埠市分别于2012年9月、11月,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言。创新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员活动。坚持“自发自愿、规范引导、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原则,2012年7月,安徽组建了一支有2000名有专业技能和志愿精神的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培训583人,赴新疆皮山县、西藏山南地区、青海、内蒙古等地参加“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2013年,组织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双千百十工程”(发展8000人,建立2000个辅导点;表彰100名优秀群众文化辅导员,评选105个群众文化辅导示范点;评选10个“最有创意群众文化辅导服务项目”、10个“最佳群众文化辅导服务团队”),依托基层群众文化辅导点,组织“美好心灵”群众文化辅导系列活动、“美好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美好安徽”文化展示活动,以常态化的文化志愿辅导服务带动全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以庆祝党的十八大系列文化活动为主题,2012年全省组织各类宣传庆祝活动1158场、群众性文艺晚会346场、书法美术作品展395场。各级文化馆(站)广场、社区演出4050场次,接待观众676万人次;各级博物馆接待观众1883万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609万人次;文化馆办班1974个,培训13万人次。省博物馆举办《走进御书房》等展览20场,观众超90万人次。省图书馆接待读者98万人次,外借书刊176万册次。“新安百姓讲堂”“安徽人文讲坛”“中华文化大学堂”“安徽文博讲堂”四大公益性文化平台举办讲座近百场。省文化馆安徽画廊举办展览32场,阜阳剪纸、萧县农民画、青阳农民画等,纷纷走进省城,并到各市巡展,观众达14万人次。省书画院举办“献礼十八大·畅和新安”书画展等活动。省文物鉴定站开展“鉴宝江淮行”等活动,年鉴定文物近万件。繁昌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等7个基层服务点被授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太湖县喻小祥被授予“全国文化共享之星”称号。(五)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推动地方政府整合职能,合并市、县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或文化委员会,统一履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的行政管理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执法力量,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全省已全面完成了省辖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综合机构组建工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从600个编制逐步增加为1100个编制,逐步形成了由党委领导到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和企事业单位全面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六)多措并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基地(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开展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巡检,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其引领带动效应。桐城佛光工艺美术集团、合肥乐堂动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业绩大幅增长,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12年9月,安徽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庆帝雅工艺品有限公司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安徽省有9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岳西泉源盛工艺品有限公司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名录。蚌埠花鼓灯嘉年华、淮南志高文化园、池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成开园。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安徽省动漫产业“十二五”时期展规划》,支持合肥、芜湖国家动漫产业基建设和马鞍山、淮南、蚌埠动漫产业集群发展,全省有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24家,列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涌现出一批原创优秀作品,《黑脸大包公》动漫舞台剧被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评定为重点动漫作品。以“放飞创意、汇聚精品”为主题的第二届安徽省动漫大赛,收到参赛作品1600件。2012年,全省动漫企业产值比2011年增长32%,连续五年增速超过30%。促进民营演艺娱乐业繁荣有序,文化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现有文化市场经营机构11507个,居全国第8位;娱乐场所3879个,居全国第7位。推动娱乐、网吧、演出等传统门类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广网吧连锁的“安徽模式”,开拓网络文化新兴市场。促进民营演艺院团发展,民营院团“3311”计划圆满收官,评选表彰了四批民营“百佳院团”。安庆黄梅戏、临泉杂技、埇桥马戏三大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粗具规模。多形式培训民营院团负责人和演职员,培训人数达1500人次。组织举办全省民营院团优秀剧目展演,12个市、21个团、200名演职员参加。2012年,民营院团总收入达4.5亿元,院团数量、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分别占全省院团数量、演出场次、演出收入的96%、96%、88%。精心搭建服务平台。安徽省文化厅与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签署合作协议,为安徽中卡通等11家文化企业提供协议贷款24.15亿元。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为宣纸集团、桐城佛光、江南文化园、华安达工艺品、安庆帝雅、万盛文化传播等10家文化企业申报落实资金3900万元。开通安徽文化产业网,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发布、产品交易、引导发展的平台。(七)积极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2012年,安徽省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40批次,引进境内外优秀艺术团组130批次。积极参与文化部“欢乐春节”品牌活动、新加坡第19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演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国41周年大型庆典演出。赴匈牙利、塞尔维亚、以色列、土耳其等地演出。圆满完成“活力澳门”安徽推广周、德国“中国文化年·安徽周”展示展演任务,参加肯尼亚、阿根廷等国际考古合作项目和国际性学术研究交流会。推进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安徽博物院举办“历史的跨越——纪念《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十九周年暨澳门回归十二周年图片展”。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赴香港展演。“云林宗脉——安徽博物院藏新安画派作品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展出,并举办新安画派研讨会。2012年,组织6个批次人员赴中国台湾进行交流考察。提高对外文化贸易水平。2012年1~10月,全省文化产品出口8.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1%,居全国第7位,较2011年同期上升了15个位次。出口总量居中部第2位,增幅跃居全国第2位、中部第1位。宣纸、铁画、文具等在文化产品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五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展现安徽文化创新发展从全国来看,文化强省建设在宏观规划、目标动态管理与调控等方面,还没有现成的经验或标准模板可资借鉴,迫切需要创新理论研究予以支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用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了更全面、更科学地把握文化强省建设过程,服务于全省社会实践,安徽省把文化强省的能动性努力,通过《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概括为公民素质提升行动、文化服务惠民行动、文化科技创新行动、文化产业跨越行动、文化精品繁荣行动、文化品牌打造行动、对外文化拓展行动、文化人才建设行动(简称“八项行动”)。这是安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工程中实施于行动的要件,其关键是“实施”,尤其是如何具有保障性地“实施”,以此构成了安徽文化软实力、发展硬道理和实践能动力的基础。2013年8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的相关政策,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过程中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安徽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按照“加大力度、巩固提高、深化拓展、攻坚克难、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文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等多方面统筹并举,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通过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在转企改制基础上增强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在规范秩序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统筹城乡基础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统筹用好各种资源基础上提高文化走出去水平,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一)形成合力,共谋改革发展,共建文化强省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像支持工业、农业一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样改善文化发展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安徽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常务副省长、宣传部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文化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市成立了文化改革发展领导组织及办事机构,由各市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里专门出台文件,规定文化建设在市、县领导班子工作实际考核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分别占8%、6%。构建齐抓共管格局。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专题汇报,研究解决问题,主要负责同志经常深入一线调研,重大事项亲自过问,重要问题亲自解决,重要工作亲自指导。编办、发改、财政、税收、人社等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关心、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坚持以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靠政策支持,坚决落实中央政策,结合安徽实际,先后出台20多个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12年,研究编制《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等政策保障。(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民生工程”的建设,形成了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延伸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前完成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任务,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扎实推进。全省1597个图书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省博物馆新馆、省广电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仅合肥政务文化新区1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新建大型文化设施30个,规划用地5000亩,完成投资100亿元,建成面积77万平方米。实施文化精品战略。2012年,全省152部作品获全国性大奖,其中6部作品荣获第12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省委宣传部获得组织工作奖。电影《许海峰的枪》、电视剧《杨善洲》被中宣部和原国家广电总局列入迎接党的十八大20部重点献礼作品。《江淮情》大型演出、中国农民歌会等,成为富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三)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安徽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