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自评报告
2005年12月1日
目录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3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情况..........................................5
第三部分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7
一、办学指导思想...................................................7
L1学院定位与规划.................................................7
1.2办学思路......................................................8
二、师资队伍.....................................................12
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12
2.2主讲教师情况................................................13
三、教学条件....................................................16
3.1教学基本设施.................................................16
3.2教学经费..................................................21
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22
4.1专业建设...................................................…22
4.2课程建设...................................................25
4.3实践教学...................................................27
五、教学管理....................................................31
5.1管理队伍...................................................31
5.2教学质量监控...............................................32
六、学风........................................................34
6.1教师风范.....................................................34
6.2学习风气....................................................35
七、教学效果...................................................36
7.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36
7.2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37
7.3思想道德修养..............................................38
7.4体育......................................................40
7.5社会声誉..................................................40
第四部分教育教学工作的特色.................................42
第五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44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
于1952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吴硕伯、张寿
常、张贻侠、张秋生等曾长期在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
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6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成立地球科
学学院,2000年合校,保留原学院设置和名称,简称“地学院”。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逐渐发展
成以地质学科为核心的理、工、管学科相互支撑的高水平研究型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7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
站。现有教师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
22人),副教授34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
学院立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基础,发挥地学学科优势,构建和完善研究型教学体系,
丰富了人才培养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重点学科、岩石学等精品课程、辽宁兴城实
习基地和长春周边实习基地、地质学基地班、地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岩矿双基实
验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建设,创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全面实行本科生导
师制以及全面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项目等培养措施,提升了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
优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学生沿着学院指引的“探索自然修善自我走向自由”的方
向健康成长。
学院与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地质调查部门,在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中、韩、俄、朝、日、蒙6国协商
成立的区域性国际学术组织一一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围绕东北亚地区地质
及资源环境问题,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等单
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有关单位和校友在学院
设立了“五四”青年奖励基金、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等多项奖学金、奖励基金。
近五年来,教师在地学各领域取得研究成果200余项,其中36项荣获国家及省、
部级奖励。目前在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
目前在校本科生约673名,硕士生182名,博士生55名,留学生6名。本科毕
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稳定在50%左右。
第二部分评建工作情况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高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反映教学
质量乃至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迎接2006年教育部评估,地
学院与全校其它学院、中心一道,根据吉林大学评估工作安排和吉林大学《学院本科教
学工作水平综合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地开
展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工作。
长期以来,地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院、室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历来把
教学工作视为学院办学的生命线,把培养人才作为头等的重要大事。坚持以人为本,以
学生为本,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
合校以来,首先制定了地学院《本科教学规章制度》,并把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放在
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位置。进入迎评促建工作以来,按照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的二十字指导方针,学院围绕着本科教学
工作水平评估,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一规划精心组织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本科教学评估
小组和评建办公室,全面领导和组织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以来,先后多次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学院本科评估的各项工作,提出精心准备、加强整
改、全面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按照校评估工作的安排,拟订工作计划,具体安排,
提出了工作要求。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是关系到学院发展和全院师生的大事,学院充分认识到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既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出发点和也是开展
该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学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次召开全院大会和有关人员会议,
专题研究和布置迎评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措施。学院提出:着眼于实效和长效机制建
设,“以实为实”搞好迎评促建工作。
迎评以来,学院根据学校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和指示精神,动员全院教职工,按照
学院的规划,在做好现行工作的同时,充实完善教学档案,并严格执行校、院的教学管
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基础工作分两部分,第一,每位教师进行严格认真负责
自检,针对教学大纲、教案、考试命题、判卷、成绩单、毕业论文、课件、教材等,清
点核查教学档案;第二,评建办全面汇总和整理档案资料,统计基本数据,通过各教研
室联络员收集评估所需的材料。目前,全院教职工正积极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二、对照指标分解细化任务具体责任到人
学院按照吉林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综合评估方案》指标体系,把7项一级
指标,19项二级指标,40项三级指标,层层分解,在我院《教学档案管理规定》基础
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了《地球科学学院教学档案补充细则〉〉。以系统教学档案清
理与收集、补充、整理工作为核心展开工作。档案整理分学院、教研室、教师三个层次
准备,根据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教学档案补充细则》,详细列出要提供收集的材料清单,
然后进行分解内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评建办、教研室联络员、每位教师,按照自
己承担的任务,认真收集整理资料。
三、措施到位目标明确
地学院迎接本科教育评估工作的各项措施是系统和完善的,已经全面实施。地学院
是地学部的“学科基础与核心”,因此,地学院把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做为头等大事,积
极评建,按照学校的要求,精心准备,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学校的评估工作做出自
己的贡献。我们对本次评估也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见实效,有长效,保优秀。
第三部分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
一、办学指导思想
自建院(系)以来,地学院继承和发扬了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办学思想,为我
国地质科技发展、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是原长春地质学院作为全国重点
大学的主要学科支撑。
总结历史经验,新时期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吉林
大学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以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逐渐发展成
以地质学科为核心,理、工、管学科相互交叉支撑的高水平研究型地球科学学院。学院
以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核心,以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地学
高级人才为目标,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1.1学院定位与规划
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
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学的内涵和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才培
养的目标也须随之而进步。新的教育体系要为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环境、
资源、能源、人口、灾害等重大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要求培
养知识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专业人才,所以地学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时代潮流。
我院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创办五十多年的品牌专业,长期办学积淀,在国
内外有相当的知名度和良好声誉,在国内地学教育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有
能力为新时期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继续保持国内同类专业一流水平。资源环
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依托我院
地质学专业的深厚的基础而延伸的新型专业,办学能力逐步增强,办学特色逐步形成,
能够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
东北地区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工业基地,我院是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地
质研究以及地学人才培养的科教中心。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
科技服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根据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学院制定了各项发展建设规划,虽然合校初期变数较大,
但总体上能够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建设,有成效。
1.2办学思路
1、教育思想观念
学院本科教育近期发展思路是:稳定现有办学规模,完善现有学科体系,更新观念,
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居地学部前列。为
此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如下:
①稳定现有办学规模,实施规模适度的招生计划
地资源勘资源勘地理资源环境土地资地球合
质查工程查工程科学与城乡规源管理化学计
学(固体)(石油)划
年度分类管理
2003招生6060303030300240
年毕业28532504000146
在校185215106851761640931
2004招生606030030300210
年毕业3846242659490242
在校207199112591471450869
2005招生6060303030300240
年毕业3456262957570259
在校233173116601271180827
学院的主导想法是,服从学校发展大局,控制本科招生规模,为研究生发展留有余
地。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应稳定150〜20。人的年招生规模,以保证主干学科的
研究生生源和稳步发展。
②根据现有学科的实际状况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科进步的需要,对现有专业科学定位,
合理分类分工,形成扬长补短,各有侧重,培养多规格人才的格局
地质学专业作为我院的理科专业(尤其是基地班),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为地学各学科提供研究生生源。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含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两个培养方
向),属工科专业,但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培养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兼
顾的人才为目标。教学工作的重点是用现代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矿产资源勘查理论、技
术、方法,改造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其中,选用新教材、引入高新技术手段是突
破口。
国土资源系各专业(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主要
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以地学优势专业为依托,培养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具有职业竞争
力的管理和应用人才。
③优化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质量地学人才培养经验
学院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多年办学经验及现实教学条件,从“宽基础,淡专业”的
人才培养规格出发,反复研究,概括提出本科生的人才发展模式为:大树模式。该模式
突出“生命力和主动成长”的人才发展观念,异于“被动加工成型”的教育传统,反映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同时反映学院追求人才质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培养目
标。由此,确定的相应教学基本策略是:
夯实基础:依托综合性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较高标准和水平,奠定宽厚的理工科文化
基础;
练好基本功:强化学科基础主干课程与大型实践教学和基本功训练,通过重点保证,形
成坚实的专业基础;
优势化发展:由不同系列的专业选修课程和多形式的课外教育构建、因学生专业取向不
同和专业训练侧重不同,而导致的有差异的人才优势化发展。
制定并试行地质学专业基地班教学计划,重点保证优秀教师、优化教学条件,抓住
“地学基地班”建设这一契机,通过观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创新,带动全院本科教育工作
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其发展潜力,使其学有所长,实现“高质
量”和“多规格”并存的培养目的。
④关注本科教学全过程,扩大教学服务
学院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全程关注学生发展,从基础课开始,积极提供教学服务。
文化基础课辅助高数(自聘教师增加解题训练)、外语(阶段性检测性竞赛)和计算机
(机房全天免费开放及学院教学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教学是各专业
教学工作的基石,对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如:地质学专业的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
构造和地层古生物)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打牢基础;专业课教育采取的措施是扩
大其知识容量和综合性,并适当反映学科的当代进展,同时提高教学难度,丰富教学方
法,加大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研修式教学)。
⑤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学院首先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依法规范教学,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打
下基础;更新管理观念和手段,开通了学院教学信息系统,推进电子教务,为教师和学
生提供现代教与学环境,正逐步实现本科教学的科学、先进、规范、有序的局面;实践
教学基地建设历来是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学校支持下,建设高水平的地学野外教学
基地,目前,我院已经建立河北平泉、辽宁兴城、长春周边等教学实习基地和内蒙古赤
峰、黑龙江佳木斯等专业实习基地;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教改立项完善教材建设,等等,也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2、教学中心地位
长期以来,学院把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教师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
的同时,还能确保教学工作的投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
放在首位。为此学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具体做法:
1、贯彻执行院长亲自抓教学工作,主管教学副院长认真负责承担教学管理、教学
研究和日常教学工作。
2、学院办公会经常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学院的本科教育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教学研究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院风建设规划等重大办学决策,
研究解决教学运行中的问题。
3、定期召开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总结每学期教学工
作情况,部署下学期的工作安排。有时请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做报告,让全体教
师都清楚教育改革形式、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自觉参与教学改革。
4、学院在教师职务聘任细则中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的本科教学要求,激励和充分
调动博导、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和教学建设与改革,在本科教学中
发挥了极大作用。
5、院长、书记带头参加本科期末考试监考、巡考,并积极支持本科教学建立和完善
教学过程监督和检查措施: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我院制定自己的教学管理规定,
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学指导委员会检查教学过程制度化,院
领导、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化,学院督学员听课制度化,教研室教学检查制度化。特别
是创造了一种适于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评价方法一一结课评价,试验效果良好。
6、学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设立了科研基金(已经资助9个项目),开辟了学生科
研工作室,为本科生聘请基础课教师补课、定期竞赛,组织双开放(教师科研项目开放
和实验室开放)等等,想方设法,强化本科教学,使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自然形成与巩
固。
二、师资队伍
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院一向重视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老师,尊重人才,重视学科带头人领
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国内和国外培养并重。注重提高教师的思
想政治素质、学术水平、教学效果、科研能力,使得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
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截止2005年11月,地球科学学院专任教师98人,
其中中科院院士(双聘)1人,教授37人,副教授35人,讲师14人,助教11人。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5%。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3人,硕
士学位的27人,共占84.2%。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55岁以上6人,占6.1%;
45〜55岁37人占37.8%;35〜45岁39人占39.8%,35岁以下16人占16.3%。
本校毕业留校79人,外校毕业分配19人。
2、兼职教授情况:客座教授10人,名誉教授6人,校内兼职教授7人,校聘兼
职教授17人,外籍兼职教授2人,院聘兼职教授12人。
3、师生比例情况:截止到2005年11月,近三年我院的师生比例情况如下:
2003-2005学年生师比统计表(%)
学年教师总数折合在校生数生师比(%)
03-049712018.08
04-051011161.58.7
05-06941077.58.7
4、培养规划与实施
2003年以来,学院积极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取得了显著效果。
学院共选派了7位老师出国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进修,8位教师进博
士后流动站工作,这些教师了解国内外先进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科研等岗位上发
挥重要的作用。
在“十五”期间,我院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运行机
制。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增专业,我院新增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缺编,加大力度扩
大专任教师规模,从校外引进、校内选留、聘任兼职教授等渠道拓宽教师来源,拓宽办
学渠道。
总之,目前学院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存在的问题,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已经有
所改善;师资队伍高学历化一直是我院师资队伍的一大优势,在我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
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强有力的国内外有名的兼职教授为我院学科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
2.2主讲教师情况
1、主讲教师资格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学校对主讲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与要求:第一,热爱祖国,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第二,主讲教师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同时
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第三,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
证的教师。截止到2005年7月,101位专任教师中,只有两位学士学位教师未具备主
讲教师资格,另外7名助教均具有硕士学位。
因新专业招生数量多,师资紧缺、涉及专业面广,所以部分教师虽然未具备主讲教
师资格,但通过专家的严格把关走上讲台,经过反馈信息反映,这些新教师讲课非常认
真、谨慎,效果很好。目前,新专业招生规模调整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师资配备情况有
所改善,而且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听课指导,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2、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我院严格要求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并且学校明确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必须为本科生开课,在岗位职责考核、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等方面有相应规定。我院教
师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博导、教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理论、实验、实习)、公选课、
学术讲座等教学任务,如李廷栋每年为本科生开专题讲座、学术讲座。
近三年来,我院教授、副教授除了在国外访问进修和修读者之外,在校的均能积极
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近三年我院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同时每年还参加各年级
野外实践教学,特别是我院承担地学部地矿类专业的教学实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需
要大部分的教授、副教授参与实践教学。
如下是我院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和参加实践教学情况表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学年总人数任课教师数/%备注
77(77-6=71)60/84.5%院士1位学术
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讲座;4位教
03-0435422733授、副教授国
外进修;1位
博士后
75(75-8=67)57/(85%)院士1位学术
04-05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讲座;6位教
39362829授、副教授国
6948/69.6(一个学期)外进修;1位
05-06
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博士后;
1学期
36332424
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学年总人数任课教师数及%备注
67(67-6=61)53/86.9%4位教授、副
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教授国外进
03-04
29382132修;1位博士
后
68(68-8=60)51/85%6位教授、副
04-05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教授国外进
35332526修;1位博士
6645/68.2%(一个学期)后;
05-06
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
1学期
34322421
教授、副教授上课同时承担实践教学情况
学年总人数任课教师数及%备注
7762
2003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
354231/88.6%31/73.8%
7566
2004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
363434/94.432/94.1%
6964
2005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
363333/91.7%31/94%
总之,我院教授、副教授能够积极为本科生上课,特别是承担非常艰苦但十分重要
的野外实习工作,对培养高质量地学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神可嘉,功不可没。
3、教学水平
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示范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发
挥了巨大作用,五门精品课程负责人中,有一名教学名师、一名示范教师,其余三人是
学科带头人,同时教学名师亲自负责实习基地建设。
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近三年来,我院自己独立负责的科研项目占总项目数的
53.7%,作为骨干参与的人34.1%,老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业务
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增长得很快。这些老师都能把研究成果适当引入课堂教
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并且积极开放科研课题,使高年级同学有机会直接参
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三、教学条件
3.1教学基本设施
合校以来,我院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在本科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这些条件能满足我院6个本科专业和相关学院8个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
1、房舍状况
地学院长春市建设街与西民主交会处鸽子楼,其工作区总面积为5499平方米。
我院有167平方米的多功能报告厅和会议室和能容纳210人的多功能阶梯教室,近三
年进行1500场次的学术报告、学术年会、学士、硕士、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实验
中心占地面积为1780平方米,年承担教学人时数为44459学时,另外,2001年开
发了62。平方米的地学综合实验室;学院自建多媒体教室6个,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
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保证。学院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整修了教研室,每个教研室
都配备微机;36间科研办公室。几年来,科研年进款均超1000万,2004年列吉林大
学第二位。
2、实验室情况
实验教学在地学人才培养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因为地学所研究的对象
是组成地球的物质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演化规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地学人才,必须
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野外实践和研究实验才能实现。所以我院2000年成
立了地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调配房舍、设备、人员,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实验教
学水平,实现了实验室大面积开放。
我院地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吉林大学地学类骨干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承担本院6
个专业及其他学院8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现有实验室面积1780m2,3个基础
实验室、7个专业基础实验室,9个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369台件,设备总值710
万人民币;具有专、兼职实验教学人员31人,实验技术人员13人;近三年完成的实
验时数为13.3378万人学时。
由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所决定,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国内外近百万件各
类教学标本(仅古生物与地层标本就达21万件),是地学基础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宝
贵资源,其中相当比例的标本是来自国内外的珍惜类型或已终止开采矿区,再无采集可
能的成套标本,极其珍贵。其丰富程度,在国内外同类实验室中名列前茅,屈指可数。
这些教学资源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和学院总体改革目标的指导下,中心结合地学学科的实验教学特点,进行有
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改革,把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使地学基础教学实验成为培养学生地学实
践能力、地学创新意识、地学思维方法的必备过程和有效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
心从培养地学基础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需要出发,将原620平方米的实验室改建成多
功能教学——研究综合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综合实验和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而
学生的基本功能扎实,科研研究意识与科学实验能力明显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型人
才的培养。
地球科学学院本科生使用实验室情况表
类型实验室名称使用专业面积
基础课实基础实验室1地学部地矿类专业80
验室基础实验室2107
地学摄影实验室62
综合实验地球物质实验室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329
室地球演化实验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29
专业基础古生物标本室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36
课实验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古生物教学实验室80
岩矿教学实验区285
构造实验室107
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107
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课和深部地质实验室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140
科研实验区域构造实验室80
室地质流体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76
岩矿鉴定实验室107
微机室所有专业106
科研标本库所有专业44
教学标本库所有专业62
样品自备实验室所有专业34
水槽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52
3、实习基地情况
地学类学科以实践性强为特色,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
基地建设历来是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我院现有稳定的实习基地7个,每个实习基地都
能满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其中平泉实习基地能容纳600多人,兴城实习基地
能容纳1000人,设备完善,能满足地矿类教学实习。
地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情况表
实习地点建站时间实习性质适合专业近三年学生人
数
长春周边1999年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地矿类和相关876
专业
平泉1980年二年级教学实习地矿类所有专
三年级专业实习业
兴城2003年二年级教学实习地矿类所有专1463
三年级专业实习业
内蒙古赤2003年三年级专业实习资源勘查工程48
峰三年级生产实习
黑龙江佳2004年三年级专业实习资源勘查工程36
木斯三年级生产实习
东北石油2002年三年级专业实习资源勘查工程87
局
另外,2001年立项的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虚拟野外地质实习〉〉,开辟了地质
野外实习教学室内辅助平台。本项目研究和开发一个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软件,虚拟
野外地质实习系统(VirtualGeologicFieldTripSystem,VGFTS)是根据野外地质
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在大量收集、整理、数字化和文档化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图
形、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模拟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从而实现野外地质实习的计算机辅
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项目的研制与开发,引起西北大学等国
内同行的关注和借鉴使用。
4、图书资料
我院资料室始建于2002年,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初创、逐步发展到完善三个阶
段,到目前为止,已初具规模。
院资料室总面积为120余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为8。余平方米,阅览面积为
40余平方米,可供2。余位读者同时阅览。
院资料室共有教育及地质学等自然科学图书1500。余册,主要以教育类及地质
学类书籍为主,同时还藏有少量其他学科的图书及常用工具书。另外,还藏有外文图书
60余册。
目前,院资料室共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质类现刊90余种,这些期刊包括一些
重点院校的学报、教育与地质类的杂志,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核心期刊。此外,还有装订
成册的过刊3100余册,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19中,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汉《中国教育报》等。所有图书资料一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
管理。
另外,我院还拥有一个装有3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可供师生上网查询资料。我
院资料室自成立以来,积极为我院教师教学、科研的开展及学生论文写作和科技发明、
社会调查报告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近几年来,院资料室不断扩大藏书规模,
年均投入3万余元用于图书馆资料的购置,平均年增加新图书、期刊400余册,基本
上满足了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学习的需要。
我院资料室面向本院师生员工及全校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全天开放。资料室管理
人员经常为学生介绍新信息,指导学生阅览相关图书资料并开展书讯服务,解决他们提
出的相关问题,并承担学生课余项目“文献查阅”的实训任务。先进的微机图书管理系
统,并与校图书馆联网,此外还更新了书架、期刊架等设施,开辟了专门的阅览室,为
读者提供了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及方便、快捷的图书检索途径。
我院资料室本着“服务师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我们学院的
发展贡献力量。
3.2教学经费
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4.1专业建设
1、专业结构与布局
我院原有地质学、地质矿产勘查两个专业,发展到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地质学、资
源勘查工程(分石油与固体两个方向)、地球化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
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我院的本科专业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长春地质学院开办地
质学与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第二,1997年长春地质学院改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后,成立
了地球科学学院,原能源系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并入我院;第三,200。年长
春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合并后,原长春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
理专业(1993年开始招生)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并入到我院。
另外,1998年教育部修改专业目录,把我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
查专业合并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
我院地质学和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在我国地学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具
有坚定的基础,一直为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关注。其中前寒武纪地质、深部地质、
变质地质学、综合地质研究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些年岩浆岩及地球化学
研究也已在国内外地学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合校后,吉林大学为地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基础课教学和
学科交叉方面与国内专业性院校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根据这一形势和未来社会对地学
人才的需求,我院对人才培养体系做重要的改革,在本科地质学专业建立“地质学理科
校内基地班”。基地班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通
过严格的基础教育和后续研究型学习,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
2001年设立“地质学理科基地班”试点后,学校和学院进行了重点建设,取得了
明显的进展。目前,“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建设与发展势头良好,稳步向国家基地班的
建设目标迈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高等教育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发展起
来的。特别是20世纪9。年代初,随着我国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不断深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突
出,地位日益提高,服务机构——不动产评估、咨询,土地登记代理等如雨后春笋,迅
速形成新的产业(不动产中介)。在短暂的时间内,2005年吉林省第一批土管专业的研
究生毕业,并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在此基础
上,地球科学学院于90年代末期成立了国土资源系,并200。年开始招收地理科学专
业本科生,由第四纪地质教研室具体负责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
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也是和地理科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总之,我院的专业总布局与结构合理,优势专业稳步发展,居国内领先地位。新专
业依托老专业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面向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专业特色和局部
优势。
2、培养方案
长春科技大学1998年开始试行学分制,制定了各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2001
年我院根据吉林大学安排,在1998年版教学计划基础上,制定了2001版培养方案。
学院组织各学科带头人和系主任、主讲教师进行广泛的讨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
实践经验,认真调整,使2001版培养方案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对知识、能力及素
质的培养要求。
2005年开始,吉林大学全面试行学分制,并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根据《吉林大学
修订2005版本科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地球科学学院关于修订2005版本科培养
方案的补充意见》,学院要求各专业科学确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特色,经
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最终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其特点如下:
(1)在研究型大学背景下和地学院现有的条件下,各专业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具体
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特色。第一,办学基础好、拥有相当学科力量,在国内
外已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的专业,主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研究型、
设计型人才;第二,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应具有基本条件,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要求,就
业形势较好的专业,以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第三,社会需求少,
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生存困难的专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了专业内涵改造。
(2)确定了各专业的学科基础主干课、专业课的主干课程,并予以保障,以形成
能够顺利深造或参与就业竞争的“技术支撑”或“业务专长,
(3)在大学统一搭建的理工科文化基础教学平台之上,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
业课设置,体现了“控制总学分(170±)与扩大任选课比例”的原则(取消限制性选
修课,改为“按主要专业方向设置系列选修课(或称模块),建议学生按课程系列选修”;
解决了原方案中存在的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复、脱节、设课目的性不强、课程多而散
等问题。
(4)保证实践教学。在统一进行一年级长春周边实习的基础上,各专业明确了其
他大型实习的主要内容与方式(二年级教学实习地质份量的大小;三年级科研、生产的
侧重与主要组织方式);加强实验课,注意了综合性实验的设置和学生课后自主实验的
辅助安排,特别是主干课程;
(5)各专业教学计划或多或少体现了“研究型教学”或“研究型学习”的教育理
念,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特色,在高年级适当设置强化能力训练的实务性或研讨性课程;
(6)对于大学统一规定的课外实践学分8学分,学院完全纳入了教学管理,并重
新制定了课外培养方案。
(7)地质学基地班总学分大约比普通班高10学分,基础外语开6个学期,学科
基础课加深,多数专业课按“综合性研修课”设置;
4.2课程建设
本科教学依托于学院学科建设。反过来,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学科的发
展。在学院全面建设、整体进步的背景下,本科教学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任务,
就是课程建设。学院对于上百门课程,采取了“强化课程评估,分类管理,重点建设”
的办法,组织课程建设。2003年〜2004年,邀请院内外专家开展了10门主干课程评估,
推动了课程建设工作。
1、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教学计划的基础保证,地学院2001年制定了《地球科学学院课程
建设规划〉〉,比较切合实际,执行良好,成绩显著。目前,地学部地矿类专业的基础课
《地球科学概论》是省级精品课程,专业基础课《岩石学汉《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
与地层学汉《矿床学》等4门是吉林大学精品课程,《遥感技术及应用》、《矿产勘查学》
课程是我院的精品课程。目前,我院正在加强力量,组织《岩石学》等课程做好冲击国
家级精品课的准备。
2、课程大纲
教学大纲是重要的教学标准,对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
根据多年办学经验,提出了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和程序以及编写体例,及时组织大纲编
写。2002年编写了2001版培养方案配套的各专业135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大
纲和5门我院承担的校公选课的教学大纲;各专业不同层次的实习教学大纲13份;
2003年编写了69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
3、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地学院领导率先参加教研项目,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合校以来,负责世界银行
项目一项;校重点项目7项,校一类项目3项,校二项目6项,三类项目6项
项。其中张梅生老师完成的《天体与地球新课程体系》和王义强老师完成的《地球与
社会》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叶茂老师完成的《地球科学概论》网络课程,获省二等
奖;先后6项获校级一等奖;3项获校级二等奖;3项获校级三等奖。李德伦老师编
的《构造地质学》获校级二等奖。
4、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用方面,我院极力推行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五规划”教材和正式出
版教材,个别没有专业教材的课程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教材。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院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
动教学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组织学术水平高且长期担任本科教学的老师来编写
教材,合校以来,我院有14项教材立项,其中四本教材已经公开出版,五本教材已交
稿准备出版;近期十本教材得到地质出版社的支持,申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另外,为了弥补部分专业课和实习的教材的空白,组织教师编写了多本自编教材和
实习指导书。并且为了对于自编教材,学院按照成本作价,并补贴50%的教材款,而
且倡导循环使用,课程结束后,回收旧教材,逐届折扣卖给学生,既节约了资源,教育
了学生,又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学生买书难的问题,保证了学生每人都有教材。
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学院积极推进多媒体授课,随着教学的信息量增加和科学知识的复杂性,改进教学
方法已经十分必要。近年来,我院建立6个多媒体教室,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应用多媒体授课、自行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方面,成效显著,教学效果良好。目前,
我院各专业必修课程51门,其中44门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用多媒体上课率达
86.3%o
应用CAI课件,提高教学质量。我院教师制作的课件,《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汉
《构造地质学》等13门网上演示系统已全部用于教学中,《大地构造学》等课程,可以
在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院各教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7715:2025 EN Flour from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 Amperometric method for starch damage measurement
- 2025-2030年中国智慧养老服务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控制线缆组件行业资本规划与股权融资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收看《反腐为人民》心得体会:弘扬清风正气筑牢廉洁根基
- 年产xxx新型建材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可研报告模板
- 广西河池市环江县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试卷
- 商品加工知识培训课件
-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债券价格的敏感性第五章
- 2023年长沙市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 《电力设备消防典型准则》(DL5027-2022)
- 米吴科学漫画奇妙万象篇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XXX酒店开办费POB预算
- Z矩阵、Y矩阵、A矩阵、S矩阵、T矩阵定义、推导及转换公式
- 中美欧规范桩基承载力计算设计对比
- 外科洗手操作考核评分表
- 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入学申请表
- 长安汽车发动机水温高故障案例分析处置
- 瞬时单位线法计算洪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