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实录】认识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认识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认识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认识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认识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6页,认识钟表。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2、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4、体会到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深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学习成效呈现方式时间预设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想不想听故事?(想)一天,放学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雨。老师护送同学们离开学校,然而这几个孩子需要自己回家,所以老师特别不放心他们。于是就开始了下面的故事:(课件播放视频)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认识钟表,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认识钟表。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初步认识钟面。师:(出示钟面)认识它吗?关于钟表,你都知道什么了?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师分别指钟面长针与短针问:这是——分针,这是——短针。你知道钟面上分针和时针是怎样走的吗?教师边比划边说:时针和分针都是这样顺时针转动的。师:关于钟表,你还知道什么?师:它们是从——(生接)1到12。师:现在,拿起你面前的钟面先找找12个数字,再找找分针和时针,分别转动分针和时针一圈。(学生操作)学生观看课件:教材第2页情境图:老师打电话给小力询问到家时间,发现数学问题: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学生交流,预设:生1:钟面上长的针叫做分针,短的针叫做时针。指一生到前面边操作边说生2:钟面上有12个数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来仔细观察钟面。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有探究的欲望。唤醒自我对钟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讲述全班交流动手操作2分钟3分钟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面,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对钟表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认识整时师: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小力说的:长针改为分针,短针改为时针。那么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谁来说?师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教师引领学生认读整时(课件出示3个钟面:2时、4时、7时)师:我们把这样的时间叫做整时。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吗?师:你眼神很犀利,一下自己就发现了这几个时间的相同点。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指着4就是4时,指着7就是7时,指着8就是——8时,指着10就是——10时。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师:知道了整时的指针位置,现在拿起你的钟面,快速拨出6时。师: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师追问:当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竖线上时,那是几时?师:迅速在钟面上拨出12时,这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又会怎样呢?师:这是怎么回事呢?3、认识大约几时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几时,还发现其中蕴含的小秘密,真是了不起。当王老师给小青和小林打电话的时候,两个孩子是这样说的:(录音)这是他们家的钟面,是5时吗?为什么不是?师:不是5时,它们又是什么时间呢?师小结:看来小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是的,我们把时针指着5,分针不到12,叫做快到5时;时针指着5,分针转过12,叫做刚过5时。无论是快到5时还是刚过5时,分针都接近12,时针都指着5,这两个时间都可以说大约5时。师:从以上几个钟面你能发现大约几时的指针位置吗?4、认识几时半师:小云又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呢?教师组织辩论,突破难点。师:总之,你们都认为这是几时半,对吗?非常正确,分针走过了这一圈的一半,指在6上,这就是几时半。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呢?师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小结:让我们请出小尺子看一下,时针转过5,还不到6,所以是5时半。师:孩子们看,这几个钟面都是——几时半,因为它们的分针都指在6上。到底是几时半呢?师:看来你们是掌握了几时半的指针位置了,谁能说一说?师:现在我们来拨一个自己喜欢的半时,同桌互相看看拨的对不对。生:5时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就是5时。学生个别回答,全班集体订正。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学生动手拨6时交流怎样拨的。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交流发现: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生齐答:6时学生动手拨6时,发现:时针和分针重叠了。指生交流:因为12时,分针指着12,时针也指着12,所以时针和分针重合了。课件继续播放:小青和小林接听电话的录音生思考后,回答:分针没指着12。学生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商量商量。全班交流:生1:我们认为分针不到12,应该是快到5时。生2:我们认为分针过了12,应该是刚过5时。课件出示大约几时的两个钟面,学生口答生交流课件播放小云打电话录音: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预设:生1:5时半生2:6时半小组合作研究之后全班交流。预设生:5时半,因为时针刚转过5还没到6呢,所以是5时半。课件出示3个钟面,都是半时,学生口答。学生总结半时指针位置: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学生生动手拨自己喜欢的半时,同桌互相检查拨的是否正确。然后全班交流。会观察、会思考,并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述钟面上指针位置,能发现6时、12时指针位置的特别。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快到5时”和“刚过5时”这两个时间,知道分别总结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规律,同时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突破“究竟是几时半”这一学习难点,在合作的过程中感悟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并且能够根据上面的学习自己总结出半时的指针位置。全班集中学习个别交流观察发现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同桌合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自主探索同桌合作8分钟6分钟10分钟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合作交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整时的指针位置规律。从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发现特例,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收获。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认识整时的基础上,以判断的形式出示5时刚过和快到5时的钟面,让学生辨一辨是不是5时,进而来认识是什么时间,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的思维自然顺序下来,课堂显得紧凑、完整。通过区别“刚过5时”和“快到5时”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钟表,构建时间观念打下了基础。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旨在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半时”的认读方法,更深刻地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三、时间排序,知识升华。师:孩子们平安到家,王老师非常的高兴。你们知道四个孩子到家的顺序吗?看来不管是什么时间,只要我们确定了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就能知道,还能比较出它们的先后顺序。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通过排序对时间的早晚有初步的感悟。全班交流3分钟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旨在让学生对时间的早晚有初步的感悟。四、巩固训练,拓展应用。1、在作业纸上填一填。2、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巩固学会的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自主练习6分钟本环节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四、钟表文化赏析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钟表认识了几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你们知道吗?钟表没有发明之前,日晷是最古老的计时工具,后来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机械时钟”,这个庞然大物叫水运仪象台,正常报时误差小于20秒,当然也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很久很久之后,欧洲人才造出“大机械钟”,这是传入中国第一座西方机械钟,可是每日误差一千多秒。孩子们,中国占据世界计时冠军的宝座一千多年呢,身为一名中国人,你们自豪吗?学生欣赏感悟感悟中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升起自豪感。课件播放学生欣赏2分钟本环节通过文化赏析,在图片展示与解说中,让学生感悟中国数学文化的深厚底蕴,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认识钟表》学情分析学生知识基础20以内数的认识生活经验准备关于钟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虽然本课是认识钟表的开始,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是零,但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积累了在钟表上看时间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分辨长针和短针,能说出钟面上是几点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和认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更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的好机会。学生学习难度分析教学前与学生交流发现,基本上都能读出整时,但习惯说成几点,而不是几时。因此,教学中首先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述。一部分学生能够感知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甚至个别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简单的几时几分,对于半时,孩子们有这种意识,但是究竟是几时半,还不是很清楚,这些便是不同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虽然学生的生活基础不同,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没注意过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而这正是认读时间的关键。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能自主发现时针、分针的位置规律,正确探究出“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则需要经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的认读方法,甚至一部分学生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方能恍然大悟,提升认识层次。钟表是我国古代重大的发明之一,古代中国曾占据世界计时冠军宝座千余年,沈括、张衡、梁令瓒等人的发明,彰显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份数学文化是学生所或缺的,所以我设计文化赏析环节,旨在从内心深处震撼到每一个孩子。课前(课外)学习准备教学前,我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制作钟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开始最初的学习,同时又为课堂提供学习工具。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借助自制的直观学具,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在观察中发现,在交流中矫正,在练习中强化。《认识钟表》学情分析学生知识基础20以内数的认识生活经验准备关于钟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虽然本课是认识钟表的开始,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是零,但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积累了在钟表上看时间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分辨长针和短针,能说出钟面上是几点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和认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更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的好机会。学生学习难度分析教学前与学生交流发现,基本上都能读出整时,但习惯说成几点,而不是几时。因此,教学中首先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述。一部分学生能够感知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甚至个别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简单的几时几分,对于半时,孩子们有这种意识,但是究竟是几时半,还不是很清楚,这些便是不同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虽然学生的生活基础不同,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没注意过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而这正是认读时间的关键。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能自主发现时针、分针的位置规律,正确探究出“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则需要经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的认读方法,甚至一部分学生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方能恍然大悟,提升认识层次。钟表是我国古代重大的发明之一,古代中国曾占据世界计时冠军宝座千余年,沈括、张衡、梁令瓒等人的发明,彰显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份数学文化是学生所或缺的,所以我设计文化赏析环节,旨在从内心深处震撼到每一个孩子。课前(课外)学习准备教学前,我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制作钟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开始最初的学习,同时又为课堂提供学习工具。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借助自制的直观学具,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在观察中发现,在交流中矫正,在练习中强化。《认识钟表》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认识钟表》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本课是小学段认识钟表的开始,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是零,但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积累了在钟表上看时间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分辨长针和短针,能说出钟面上是几点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和认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等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版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人教版关于钟表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上册进行,要求学生会认读整时(钟面和电子表),同时让学生知道两种方式记录(写)整时。苏教版则明确要求学生会认读整时和大约几时,北师大版关于认识钟表的认识增加了半时。以上版本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各不相同,版的教材则是借助下雨了,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到家时间的情景,引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学习。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教材对于几种时间的认识顺序是: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即大约几时)的学习。试讲之后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层次下进行学习,一方面抓不住重点,另外容易产生思维跳跃,缺乏连贯性。于是,我将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在学生充分认识整时的基础上,出示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即大约几时),让学生辨一辨是不是整时,进而来认识是什么时间,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的思维自然顺序下来,课堂紧凑、完整,更加突出教学重点——“整时”和“半时”的认读方法。最后,增加了将几个时间按顺序排列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的先后,为下节课的练习做好准备。课程教学资源的取舍本课充分利用信息窗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选取了自主练习第一题中的两个“大约几时”和第三题进行当堂练习,其他题目则放到下节练习课进行。教学重、难点: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课时安排:本课内容安排2课时进行,第1课时新授课,第2课时练习课。《认识钟表》评测练习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基础训练1、钟面上的又细又长的针的针叫()针,又短又粗的针叫()针。2、钟面上一共有()个数。【测试意图:以上两题旨在评测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情况。课堂上这部分内容以自主学习为主,此题正好反映出学生课堂的自我学习能力。】3、认一认,填一填。大约()时()时半大约()时()时【测试意图:此题是根据钟面认读时间,一方面测评学生是否掌握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以此观察学生课堂合作、交流的情况,另一方面测评学生是否用规范的语言表述。】4、先连一连,再讲一个数学小故事。【测试意图:此题以故事连环画的形式呈现,通过一家三口去观看马戏表演过程的连续画面,让学生按时间的进程选择相应的时间,并能对照时间,编一个故事给同学听。一方面评测学生对时间先后顺序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能否合理运用时间讲述数学故事。】能力提高1、()时整,分针与时针重合,()时整,分针与时针成一条直线。【测试意图:此题除了考查学生对整时的认读,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查,主要想看看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给下面的钟面画上时针和分针。4时8时半大约9时【测试意图:此题给出不完整的钟面,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画上时针和分针。这道题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学生知道不同时间的指针位置,又要考查学生对于时针和分针长短的区别。此题对学生除了有知识的考查外,还对学生的画图能力进行考查,通过这一题目的考查,确定出下节练习课的重难点。】《认识钟表》课后反思执教完《认识钟表》一课,习惯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堂松弛有度,师生关系协同,文本整合恰当,学生认真观察、积极交流、动手操作、充分感悟数学之美。具体分析:1、打乱教材出示顺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教材对于几种时间的认识顺序是: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即大约几时)的学习。试讲之后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层次下进行学习,一方面抓不住重点,另外容易产生思维跳跃,缺乏连贯性。于是,我将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在学生充分认识整时的基础上,以判断的形式出示5时刚过和快到5时的钟面,让学生辨一辨是不是5时,进而来认识是什么时间,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的思维自然顺序下来,课堂显得紧凑、完整。最后,增加了时间排序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的先后,为下节课的练习做好准备。经过这样的调整,自我感觉课堂很紧凑,不零碎。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前与学生交流发现,基本上都能读出整时,但习惯说成几点,而不是几时。因此,课前准备中我认真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述。针对学生能正确读出整时,我把教学侧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交流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上,从教师领着说,到学生试着总结大约几时,再到最后能归结出半时的指针位置,步步深入的过程中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认读时间的关键是找准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可以说新知在学生既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深蒂固地建构起来了。对于学生能够感知半时,却不是很清楚几时半的情况,我则侧重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究竟是几时半。这样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事半功倍。3、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学生获得活动经验作为教学关注的主要目标,认识钟面设计让学生找一找、转一转;认识整时让学生拨特殊时间“6时”“12”时,感受指针的位置的特别;认识半时让学生拨自己喜欢的时间,在拨的过程中去感受指针位置的变化引起时间的不同,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把本节课数学活动经验的实践性突显出来!4、学科拓展,适时渗透数学学科文化钟表是我国古代重大的发明之一,古代中国曾占据世界计时冠军宝座千余年,这份数学文化是学生所或缺的,所以我设计文化赏析环节,在图片展示与解说中,学生得到了很深的震撼!本课有一些遗憾,在最后“去奶奶家”习题的处理,虽然是临时生成,但是没有考虑的更完善,足以见出课堂智慧还远远不够。《认识钟表》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要求: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第一学段是这样解释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要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