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上海社区文化建设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海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一项新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化保护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对于传统文化冲击的日趋强烈,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列入了整个国家的文化立法之中。但是,在较早的“文化遗产”概念中,主要指的是以有形与实物形态出现的物质文化事象,如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建筑物等等,而对于以语言、行为、记忆等无形形态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所忽视。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觉性的国家,1950年5月,日本在本国所颁布的具有鲜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目的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整个文化财保护对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此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逐渐加强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以各种形式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内容纳入到整个国家的文化保护计划之中。这一举措后来又被推演为一种世界性的共同行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并建立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正式作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一项共同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值得指出的是,已经受到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型理念,是在深厚的社区背景与社区基础上所提出的,它所涉及的内容与一定社区内民众所具有的各种最为基本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实践,包括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生活方式、文化创造等等都有密切关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所谓“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方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和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等等。在这一定义中,明确揭示了无形文化遗产与社区之间的密切关系。社区是各个民族和各地方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基础,也是各种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与温床。除了少数无形文化遗产以外(例如,与特殊行业有关的一些艺术或技艺传统等),现在被我们视为无形文化遗产的各种文化和艺术的门类,几乎都是以一定的社区为背景,由社区民众集体创造和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各种无形文化遗产,又是社区共同价值观与社区群体精神世界的集中反映,它们深厚地积淀和蕴含着社区的历史记忆和社区民众的智慧情感,代表了具有群体特征的“社区期望”与“社区意识”。当前,上海正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文明的城市社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深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努力加强对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非常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积累的社区文化传统,负载着深厚的社区文化情感,延续着深厚的社区文化血脉,因此在创建文明社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增强社区的凝聚作用,加强社区的亲和程度与和谐程度,提高民众对于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促使社区民众找到情感的归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代表着一定“社区期望”与“社区意识”的社区精神产品,反映了一定社区民众的社会道德理想与文化价值取向。因此,在创建文明社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倡导具有优良传统的社区价值观、道德观与群体意识,提高社区精神文明程度和民众思想道德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代表了社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创建文明社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满足社区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丰富社区文化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增强社区文化的再创与重塑能力。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当前上海城市构建和谐文明社区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树立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型理念,充分尊重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资源,是一项关系到社区文化能否深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二上海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格局与资源特征上海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大型工商业城市,具有极为丰富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这些资源形成发展以及分布格局,与上海社区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元代建县时,上海主要的社区形态是以农村居民为主体而构成的农村社区,其范围主要包括当时的华亭县、青浦县、南汇县、宝山县、崇明县、嘉定县等一些区域。在这些农村社区中,主要的经济方式是稻作、植棉、煮盐、捕鱼和运输,主要的居民群体是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业,文化程度极低的农民。明代以后,上海的县城规模有了扩大,并且逐渐形成了在经济生产方式与居民结构成分上都与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一定区别的邑城社区形态。在邑城社区中,主要的经济方式是商业与手工业,所居住的居民,则多为士绅、船主、商人和各种手工业者。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全国各地的移民,特别是江苏、浙江等邻省的移民大量进入上海,致使上海的社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上海的城市社区面积迅速向西南与东北地区扩展,农村地域相对退缩;另一方面,由于租界的出现,上海的城市社区本身也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以本地居民为主要居住对象的华界社区(如原南市区)与以外国侨民为主要居住对象的租界社区(如原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虹口区等),除此以外,还出现了一些以外地移民为主要居住对象的移民聚居区(如原杨浦区、闸北区、普陀区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城市社区范围继续扩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上海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宝山县、上海县、川沙县、嘉定县、南汇县、松江县等一批郊县先后划入市区范围,致使上海的城市社区范围日益扩大,城市社区人口迅速增加,整个上海社区形态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城市的发展以及社区形态的发展变化,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促成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格局。从整体上看,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不同的地域与社区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发展于农村社区中的具有鲜明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这类遗产形态主要存在于上海原来的一些郊县农村社区,如青浦、金山、松江、奉贤、宝山、嘉定、崇明、南汇、川沙等地区,其形式主要有田山歌、长篇叙事山歌、仪式歌、江南丝竹、锣鼓书、宣卷、皮影戏、花鼓戏、木偶戏、舞龙、舞狮、滚灯、剪纸、竹刻、石雕、庙会、灯会、乡村游戏、农谚、棉纺技艺等等。它们大都具有较为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并与当地农村社区的农业性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密切关系。例如主要流传于青浦、松江、奉贤地区的田山歌,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唐宋以前,至明清时大盛,演唱的时间主要是在每年的六七月份间,与当地农民耘稻、耥稻的稻作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这类遗产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吴越文化共性。由于古代时期上海一直属于吴越地区的范畴之中,致使上海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农村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大都呈现了吴越文化的共性特色。例如流传于上海南汇的锣鼓书,最早由浙江平湖、海盐一带的太保书发展而来,现在在平湖、海盐以及苏州、无锡地区均有流传;另如流传于上海奉贤的滚灯,在邻近的浙江许多区县中也广泛盛行。至于江南丝竹一类的民间音乐,就更是具有江南地区文化的共性了。第二,发展于城市社区的具有鲜明工商文明和城市文化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这类遗产资源主要存在于上海主要的城市社区以及市中心地区,如南市、黄浦、静安、卢湾、徐汇等区域。这些区域在上海开埠以后主要属于华界与租界地区,是上海本地市民、外来移民,以及诸多外国侨民居住生活的地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主要有码头号子、石库门住俗、城市叫卖、小热昏、老字号商业习俗、集体婚礼、大世界综艺、独角戏、滩簧、沪剧、越剧、各种行业行规、各种制作技艺(如烹饪、服饰)、各种民间美术(如雕刻、刺绣、绘画)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传承时间相对较短,但却十分鲜明地展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诸多特点,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是工商文明特色。例如码头号子、城市叫卖、小热昏、老字号商业习俗、各种行业行规、制作技艺等等,都是上海发达的城市工商文化与手工业文化的产物,他们鲜明地反映了自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工商业在经营方式、制作技艺、行业规则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海派文化特色。上海城市社区是各地移民与外国侨民入驻的主要区域,各种外省的与外国的文化形式在这里进行了充分的碰撞与交融,由此而产生了大量具有海派文化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形式。例如徐汇区的土山湾手工制作技艺,本由西方教会来沪创办传授,带有一定慈善性质,其形式包括月份牌绘画、泥塑、编结、绒绣、彩绘玻璃制作等等,后来则演变成为在上海的一些本地市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手工技艺形式。另如在上海城市社区居民中具有一定影响的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海派面塑艺术等等,同样都显现了鲜明的海派文化特点。从上海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上看,几乎涵盖了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所有门类,但是如果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分析,还是可以看出上海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一些独特特点。在2007年上海各个区县及其社区申报并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被列为上海市级名录的共有83项,被列为上海各区县名录的共有204项。在83项市级名录中,民间文学为5项(占6.02%),民间音乐为9项(占10.84%),民间舞蹈为3项(占3.61%),传统戏剧为8项(占9.63%),曲艺为5项(占6.02%),杂技竞技为4项(占4.81%),民间美术为13项(占15.66%),传统手工技艺为26项(占31.32%),传统医药为1项(占1.20%),民俗为8项(占9.62%)。其比例大小的顺序依次为:①传统手工技艺,②民间美术,③民间音乐,④传统戏剧、民俗(并列),⑤曲艺、民间文学(并列),⑥杂技竞技,⑦民间舞蹈,⑧传统医药。在190项区县级名录中,[1]民间文学为7项(占3.68%),民间音乐为20项(占10.52%),民间舞蹈为16项(占8.42%),传统戏剧为10项(占5.26%),曲艺为6项(占3.15%),杂技竞技为11项(占5.78%),民间美术为23项(占12.10%),传统手工技艺为74项(占38.94%),传统医药为6项(占3.15%),民俗为17项(占8.94%)。其比例大小的顺序依次为:①传统手工技艺,②民间美术,③民间音乐,④民俗,⑤民间舞蹈,⑥杂技竞技,⑦传统戏剧,⑧民间文学,⑨曲艺、传统医药(并列)。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上海市与区县的两级名录中,以口头流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门类——民间文学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而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一些具有一定具体形象和动作的非物质文化门类则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较大份额,至于传统手工技艺则更是以遥遥领先的数据名列榜首,这一事实,与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城市工商业文化相对较为发达,农业文化相对较为弱化的特点是完全吻合的。另外,从上海市与区县的两级名录中也可以看出,上海郊县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这两种社区类型在非物质文化的具体形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在上海郊县农村社区中,诸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例,要远远超过上海城市社区,而传统手工业、商业习俗等一些在近代以后逐渐兴盛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则主要流传于上海广大的城市社区之中。这一事实,正体现了上海两种社区形态在生产方式、居民构成、文化审美需求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表12007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各类项目数量及市区与郊区比较表表22007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县级名录各类项目数量及市区与郊区比较表三上海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手段自2003年文化部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发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抢救工程以来,特别是2005年3月与2005年12月国务院分别下达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与《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两个文件以后,上海掀起了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其中社区在这项工作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充当了整个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排头兵。几年来,上海各个社区努力实践,大胆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点的保护方式与保护手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记录性保护所谓记录性保护,就是运用一些科学的方式与手段(如笔录、照片、录音、摄像等),将社区中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濒临灭亡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真实地记录下来,以使社区中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以长久保存与传承。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口头与无形的形态出现的,不能像有形文化遗产那样进行实物保存,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性保护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记录性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资源普查,②建立档案,③制定名录,④出版文献等。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与数据库。”在三年多的时间中,上海各个社区共已建立了普查队伍214支,挖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000余项,建立国家级名录9项,市级名录83项,区县级名录204项,其他待申报项目500多项,出版有关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专著、资料集、调查报告等文献1000多种。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的是徐汇区。自2004年以来,徐汇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已经率先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区、街镇、居委会三级网络,总共普查到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00余项,形成文字材料100多万字,图片1000余张,录音、录像资料百余份。根据历史文化价值大小与濒危状况,有关人员还及时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建档立目,现已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题片7部,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1项(“黄道婆及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项。2.生态性保护所谓生态性保护,就是将保护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保护主体对象本身,而是扩大到与保护主体对象有关的整个生活场景、生态环境,将与保护主体对象有关的整个生活场景、生态环境一同完整地保护起来,以使保护对象更好地显示出一种文化的整体感与生命感,为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营造一种更好的生存空间。最近文化部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所谓“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专门选择的特定区域,以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历史街区与乡镇、传统民居、历史古遗迹、文物等)相依相存,并与人文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这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置放到一种原生态的环境中,并在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基础上去进行保护的做法,是当前国际上一种文化保护科学方面的新型理念。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个社区的文化历史与民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社区民众的生活同在同生,表现了一种生活的真实性与整体性,而不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僵死的“文化碎片”,完全与社区民众的生活相隔绝。上海南汇的新场镇,在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宋元时期,新场是上海的著名盐场,全镇面积约1.48平方公里,直至今日依然保留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整个镇区内河网交错,田园环绕,石桥纵横,牌坊层叠,老街绵延,古宅深深,展现了一种充满乡情野趣的乡村社区景貌。在新场镇区中,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较有影响的有锣鼓书、浦东琵琶、卖盐茶(民间舞蹈)、灶头画、盐傩、丝竹清音、鹤器吹打、浦东花鼓戏、浦东宣卷、南汇皮影、钹子书、民间纸扎等等。近年来,新场镇本着大胆探索的精神,在创建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区,实行对镇内各村落与社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对全镇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制订了“三乡四区十八馆”的系统计划(三乡:锣鼓书之乡、浦东琵琶之乡、乡村游艺之乡;四区:上海传统技艺创意园区、原住民生态园区、熬波园、民间文化收藏园区;十八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锣鼓书陈列馆、浦东琵琶馆、江南丝竹清音馆、传统游戏馆、浦东民俗风情馆、端午民俗馆、浦东家谱馆、彩豆画馆、南汇灶画馆、海上鸟哨馆、海盐文化陈列馆、桃文化博物馆、浦东行业祖师馆、南汇建筑风水馆、晏公祠陈列馆、南山武术馆、上海民歌博物馆),将镇内各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系统整合到了整个镇的生态环境之中,较好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的特点及其与当地民众生活的密切联系。3.活动性保护所谓活动性保护,就是让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继续活动与发展,寻求新的生机与市场,使其在今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延续,以获得新的生命。由于这种方式主要是让保护对象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继续存活下去,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寻求生机,因此也称为“动态保护”。动态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它与静态保护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像静态保护那样,只是把保护对象放置到一种脱离生活的“文化楼阁”之中。上海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国际性城市,长期以来一直具有十分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在这些社区文化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本社区的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大都以某些传统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原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其作用是一方面满足了当代社区民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促进了当代社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一种活态的保护作用。长宁区的新泾地区在以开展活动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方面做得较为出色。近年来,该地区在民俗文化中心的组织与带领下,充分挖掘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将传统的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引入社区,以各居委会为单位组建了20多支社区民俗文艺团队,如荡湖船队、花伞队、嫁妆队、响铃队、扁鼓队、舞狮队、花轿队、大头娃娃队、龙兵对、高跷队、丝竹队、莲湘队、民乐队、沪剧队、京剧队、越剧队、锡剧队、彩灯队、皮影班等。它们经常活跃于本社区以及整个上海市的许多文艺比赛与节庆活动的场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表演团队不但有效地保护了各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且也为推动社区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社区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如舞龙本是一种我国传统的文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浦东三林地区把舞龙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逐渐打造成群众文化的特色品牌,作为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品质,提高市民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自1996年起,该区在艺术指导陆大杰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男子竞技舞龙队、老奶奶舞龙队、娃娃舞龙队、少年舞龙队、青年女子舞龙队等20多支特色舞龙队伍,成员达到几百人。这些团队技艺高超,编舞、配乐、竞技、展演样样都能。三林舞龙在国内外很多重大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曾经七进上海大剧院,五次出访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国家,还曾为APEC会议嘉宾、六国首脑作过精彩表演,三林镇也因此而分别被文化部、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龙狮运动之乡”。4.传承性保护所谓传承性保护,就是通过一些掌握非物质文化技艺的老一辈传人对新人进行教育、指导、示范、训练等等方式,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延续与继承,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脉能够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是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维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生命基础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方式主要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承,因此,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努力注重培养新人以及充分发挥老一辈传人在传承教育方面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问题上,社区负有极大的责任。社区既是社会民众生活聚居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民众创造、传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因此,当我们说要尽量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维持其传承机制时,主要都应该是在社区的环境中实现。当前上海的许多社区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问题予以重视,并且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的实践与探索。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南汇的锣鼓书班、奉贤的滚灯班、青浦的田山歌班等。2004年以来,南汇区组建了数支锣鼓书表演骨干队伍,先后举办了各镇社区(村)锣鼓书唱腔培训班、节目传授班以及艺术档案专管员培训班,参加培训200多人次,并与教育部门合作,相继在祝桥、新场、大团等镇建立了锣鼓书表演队伍和培训基地,共计投入锣鼓器材150套,培训创作经费10多万元。作为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已培训中小学生队伍6支,共150多人。奉贤胡桥社区对于滚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较好的传承措施。近年来,该地已成为专门培养滚灯人才的培训基地,每年举办男女培训班各一期,在胡桥学校中实行定点教材授课。该地还在全区学校中推广滚灯普及性教育,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进滚灯健身项目,编创了有关滚灯的文化课程与健身操。四上海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近几年来,上海各个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适应自身特点的保护方式与途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它们较为集中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资源衰亡明显,传人年龄老化自2004年以来,上海各个社区中虽然广泛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且逐渐挖掘、整理出一大批具有自身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上海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衰亡程度还是非常明显,尤其是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和上海地域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迅速衰亡,给当前上海各个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忧虑。例如,清末民初时期,上海七宝一带的皮影戏演出十分盛行,承担皮影戏演出的戏班也很活跃,积累了《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数十套传统剧本。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七宝的皮影戏逐渐开始衰落,到60年代时,基本已经停演。现在,除了个别80岁左右的老艺人还在世以外,七宝的皮影戏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崇明的扁担戏又称布袋木偶戏,在崇明已有150多年历史,其特点是将所有演戏道具放入一副戏担之中,由一个人挑着扁担招徕生意。演出时将扁担支起作为舞台,艺人坐在舞台布幔后操动套在手指上的木偶进行表演。至20世纪50年代初,能够掌握此戏技艺的便只剩10多人,而现在更是只剩一两人。如果再不加以保护,无疑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濒临灭亡。松江的顾绣曾经被称为是“古代刺绣艺术的最高境界”,属于“闺门绣”的一种,多出自名门闺媛之手。由于顾绣高雅精致,需要有较高的刺绣技艺,以至在传承发展上遇到很大困难。20世纪70年代时期,松江工艺品厂曾创作过一些“以馈赠国际友人”为出路的松江顾绣,但是由于市场空间太小,终于1988年破产,顾绣濒临绝境。后在松江有关部门的牵头下,才由松江电子仪器厂出资建立顾绣车间,请原松江工艺品厂的几位顾绣艺人从事顾绣创作。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逐渐濒临衰亡以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现象也在加剧。纵观上海大量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人年龄都在75~80岁以上,45~50岁从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的人员数量很少,而33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的人数更是凤毛麟角。2.生态破坏严重,失去保护基础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在当代上海的许多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却依然十分严重。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改造,大批的民居被拆除,大批的农田被征用,大批的桥梁、牌坊、街道、寺庙被摧毁,致使上海许多社区中的非物质文化生存环境很难得到较好的生存发展与有效保护。例如,上海浦东三林塘本是一个农田连片,农舍广布的乡镇社区,境内拥有三林刺绣、三林崩瓜、三林酱菜等多项很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三林境内的原生态生活环境完全被改变,随着大批农田被改为现代化的生活园区,大批的农舍被翻造成商品房,原有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迅速衰亡。上海的龙华镇本是一个依托于龙华庙而兴盛起来的千年古镇,镇内街巷纵横,市商繁盛,镇外农田连绵,桃花盛开。其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龙华庙会、龙华细布、龙华豆腐干等。但是经过几次的改造以后,龙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受到很大破坏,许多颇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维系或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这方面的典型事例还有上海城市社区中的石库门习俗。石库门本是一种自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时期上海一般市民居住的民居建筑形式,广泛分布于黄浦、虹口、卢湾等区。在石库门生活方式中产生的民俗风情,是近百年来上海城市市民生活最忠实的写照,是人们解读上海独特民俗文化密码的一把钥匙。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因为市政建设的需要拆除了大量的石库门建筑,随着一排排熔铸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内涵的石库门建筑的灰飞烟灭,诸多颇有特色的上海弄堂文化与弄堂民俗也随之式微衰亡,这给当前上海石库门民俗的保护带来了重大损失。3.参与人数不足,缺乏社会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与社区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审美情感、价值取向都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事业,对于创建和谐健康的社区文化,改善社区公共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与亲和力具有很大影响,因此理当受到广大民众的重视与青睐。但是就目前而言,上海各个社区中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当前承担上海各个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力的,主要还是那些政府机构中负责文化管理工作的干部与管理人员,而大部分的社区民众,还是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外围,并没有真正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许多社区民众至今仍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是一件应该由政府出面来完成的事情,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更有相当一部分社区民众至今仍然认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陈旧,形式老化,因此根本没有保护的价值与必要。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普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缺乏热情,对自身所处的社区中所开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不感兴趣,不予关心,甚至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如果长期存在,势必会对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造成极大的不利。4.投入资金匮乏,难以维持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长远、浩大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有一个较大力度的资金投入。当前上海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据调查,2005年上海市财政拨给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项经费为105万元,2006年为134万元。除了市财政以外,上海的许多区县也对本地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例如自2005年起,松江区对本区的特色民间工艺项目顾绣每年资助50万元;南汇区对本区的特色民间说唱项目锣鼓书投入50万元等。但是就总体情况来看,这些经费对于现在已经列为市级名录的83项保护项目与列为区级名录的204项保护项目,以及还在挖掘整理的大量未曾列入各级名录之中的其他项目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上海各个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费短缺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例如2007年度杨浦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只有3万元,闸北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只有5万元。各个乡镇投入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费则更是十分微薄。除了政府财政以外,各个社区中的民间资金也很少投入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现在整个上海地区除了少数几家民营企业对本地的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所资助(如浦东三林绣庄、松江的顾绣厂等)以外,其他民间资金几乎完全没有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由于资金的匮乏,造成本市许多颇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无法开展,许多优秀精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后继无人,许多身怀绝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人只能歇业改行,另谋它途。5.机制不够完善,缺少专业人才当前上海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运作机制与人才配置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上海的各个区县中,都已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中心机构,它们承担着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主要工作,并与本区内各个社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些机构中普遍存在着岗位职责不清、从业人员不足、专业性人才缺乏等问题。当前上海大多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没有专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一般是由文化局群文科或者文化馆负责群文工作的人员来兼管本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整个机构中实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一般只有1~2人,而且从这些人员本身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专业性不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业务不够熟悉精通等现象。在他们中许多人虽然具有较高的工作责任心,但却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民俗学教育与文化保护方面的训练,因此面对当前十分迫切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免有些勉为其难。另一方面,目前在市内各个高校与研究机构中专门从事民俗学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的教师与研究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与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结成一种长期、紧密的关系,难以对各个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专门的指导;一些毕业于民俗学与文化保护专业的研究生,也很少能够进入到各个区县及其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层面,并在此项工作中承担主力。造成上述问题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缺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特别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一个新型理念,对于我国大多数人来说还十分陌生,因此使得在有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大多数社会民众中普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自觉意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不足。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主要形成于传统社会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形式,其文化表现形式与内在价值取向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审美需求有很大的距离。现代社会中的民众大都以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为时尚,以快节奏、多动感的现代艺术为爱好,这就势必会造成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和贬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三是缺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相适应的系统性社会基础。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一项较为新兴的事业,因此在其推进与实施的过程中,还缺乏多方面的社会基础的支持,这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体制机制的完善、财政经费的落实、教育宣传的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民间力量的扶持等。如果不能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社会基础,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就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五促进上海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提高自觉程度,使为数众多的社区民众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当前的情况下,上海必须努力培养广大社区民众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精心营造一种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与理想环境,在积极做好普查、认定、评审、制作名录等等各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具体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力量,如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手段,对社区民众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广泛宣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资料整合进公共网、地图、旅游资料中,特别是要注重运用那些通俗易懂,为普通老百姓所熟悉与喜爱的文化传播方式,如电视剧、连环画、动漫电影、电视有奖竞猜活动等形式来推广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知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融入整个社会,走进千万户社区家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各个社区中更好地生根、开花、结果,找到自己更为理想的生存位置与发展空间。2.加强体制建设,建立较为完善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作体系针对当前上海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体制不够完善,人员不够集中的问题,应当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商贸物流枢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珠宝店面安全应急预案
- Naphthol-AS-BI-β-D-galactopyranos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智慧旅游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m-PEG-DMG-MW-5000-生命科学试剂-MCE
- 外国文学专题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素养提升
- 迈向智能:卓越设备运行管理
- 生物质燃料生产车间操作规范制度
- 溶洞造型培训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国融通旅业发展集团限公司秋季社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挂靠、被挂靠核算表格
- 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情境案例答辩题22题汇编(广东)
- 作物育种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 《压覆矿产资源估算规范》编制说明
-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生物试题
-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第二版 课件 任务5.2 甜味剂的使用
- 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
- 矿区钻探工程施工方案及保障措施
- 瓦工贴砖承包简单版合同范本
- Scrum敏捷开发模式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