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1页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2页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3页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4页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

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文化产业在西安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1)西安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以文化产业增加值为例,从2011年到2015年,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54.94亿元、334.68亿元、381.60亿元、410.40亿元、490.0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33.00%、30.60%、27.30%、10.60%、10.00%。虽然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年放缓,但是,增加值占西安GDP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GDP三者增速逐渐达到均衡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对西安实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2)西安文化单位数量逐年提高。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来看,“十二五”期间,西安文化事业机构和从业人数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加的势头,而艺术表演团体出现了下滑现象。艺术表演团体从2011年的20个降为2014年的18个,人员从2439人降为2331人,相应的影院放映单位和人员却呈上升趋势。2012年、2013年、2014年电影票房收入分别达到34600万元、41950.9万元、56599万元[1]。从中可以看出,西安广播影视业和文化娱乐业所呈现出的繁荣景象。(二)区县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区县发展情况来看,全市的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六区。从横向来看,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名靠前的三个行政区分别是雁塔区、莲湖区、碑林区;从纵向来看,2013~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处于上升状态,尤其是周至县与未央区,分别以10.96%与10.1%的增速成为发展最为显著的行政区,2014年各区县的平均增速为7.5%,构成西安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整体上升态势。(三)文化产业各大板块协调发展从板块发展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各开发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自身特点,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西安市产业集群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中,高新区、曲江新区和经开区处于第一梯队,文化产业保持良好增速。此外,曲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印包产业基地、浐灞生态园区和临潼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等重点文化产业聚集板块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重点和特色,对于实现西安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为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推进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四)重点行业和领域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与2014年,西安市三大类文化产业(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均有增长,平均增幅11.3%[2]。全市“三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文化企业的增加值主要分布在文化服务业。从文化产业10个大类来看,增速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与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其中,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最高。(五)行业聚集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从行业聚集区发展的情况来看,西安的广告、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广播影视等行业聚集性较好,呈集中连片分布态势,新闻出版和文化娱乐演出等行业分布较为分散。各个产业聚集情况是由它们的产业特点决定的。立足整个城市来看,文化产业形成了三条产业带,一是从书院门到湘子庙街东西产业聚集带,二是文艺路沿线南北产业聚集带,三是长安路沿线南北产业聚集带。以钟楼为中心,以西安东、西两条大街为界,西安文化产业呈现出城市南部文化产业分布密集,城市北部文化产业分布稀疏的发展格局,这与西安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有极大的关系。(六)文化产业专项投入成倍增加西安文化产业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较大。2011年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000万元,2012~2015年一直维持在1亿元,增长达100%。综合“十二五”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来看,按照文化产业门类划分,广电影视、文化艺术和文化休闲娱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得到了重点支持,此外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曲江、高新、碑林、临潼等文化产业板块也获得了政府资金的倾斜。在文化产业财政资金的帮助下,西安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和板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而带动了相关区域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形成。二文化产业特点分析(一)坚持政府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成熟就全国范围而言,西安较早成立了西安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文化产业被确定为全市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2012年西安市荣膺全国首批“国家级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称号;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财政用于文化投入占比增幅大,效果显著。目前,西安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服务网络比较完备、活动样式比较多样、覆盖范围比较广泛、群众参与比较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满足居民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二)坚持板块承载,文化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以盛唐文化为品牌的曲江新区板块、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品牌的高新区板块、以印刷包装为品牌的经开区板块、以生态旅游为品牌的浐灞生态区,以及城墙景区、碑林动漫产业基地、临潼文化旅游区、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等文化产业板块已经形成特色的产业聚集效应。(三)坚持项目带动,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多年来,西安市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支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西安文化产业的增速远远超出同时期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以上,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5%,其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四)坚持两轮驱动,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西安拥有各类文化企业6000余家,其中,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是佼佼者,截至2014年底,集团总资产达到427亿元,发挥了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另外,在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占据了半数以上。2014年,规模以上的私营文化企业达到56家,经营额达68.33亿元;国营文化企业27家,营业额21.98亿元。此外,西安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较好的态势。截至2015年5月,西安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已达到113座,种类众多、类型丰富的民办博物馆,更是成为西安文化传播的良好载体。三西安文化产业资源禀赋(一)历史资源方面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在此勃兴、发展。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为西安留下了星光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造就了西安中华民族文化殿堂的历史地位。西安有314处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84处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分布着古墓葬、古遗址4000余处,现存出土文物12万余件;西安还有各级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百余座。因此,西安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基础和支撑。(二)自然景观方面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的水力资源优势,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秦岭横跨西安东西,是陕西的重要生态屏障,也使得西安成为全国少有的自然博物馆。西安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为我国植物大自然基因库之一。(三)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12年,全市拥有博物馆94个,公共图书馆15个,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5个,文化站181个。2012年全市开展的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8000余场次。西安现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台7座,电视人口覆盖率接近99%,广播人口覆盖率接近99.5%。(四)经济资源方面近年来,西安国民经济保持良好的快速增长势头,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全市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五区一港两基地”的城市产业聚集板块基本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科教特色更加突出,教育事业进步巨大;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速度加快;金融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繁荣;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城市外向度不断提高。近年来的发展成绩都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五)科教资源方面西安科教资源优势比较突出,西安区域内有各类高校科研机构3000多个,其中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单位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近百个,国家技术研究和行业测试单位近30个。这些科研力量对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撑,有利于西安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西安现有普通高校80余所,在校学生80余万人,每年毕业大学生25万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和人才积累。(六)区位优势方面西安作为全国最大的干线路网节点城市,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和国际航班机场,是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划建设的八大区域性枢纽之一。西安国际港务区为西北最大内陆港。西安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为陕西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七)政策支持方面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发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号召,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此后的十多年,西安经济增长连续保持13%以上的增幅。其间,国家又相继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印发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陕西省委、省政府也给予西安众多的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两个创新改革”示范区的命名,又为西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家战略部署和相关政策的叠加效应,极大地激活了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四西安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作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较小,与深圳、杭州、青岛、武汉等部分城市仍有较大差距,西安文化产业增加值仅高于沈阳、大连、哈尔滨,这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极不可相符。2014年,杭州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607.3亿元,是西安增加值的3.9倍;深圳紧追其后,是西安的3.7倍;与西安同样位于中西部的武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08.6亿元,高出西安298.2亿元[3]。(二)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品牌缺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市场的繁荣,而文化市场繁荣的核心是文化消费。但是,西安的文化消费市场还不成熟、不够稳定。一方面,文化观念滞后,产业意识淡薄,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上的热情普遍不高。截至2014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632.20元,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894元。另一方面,西安本土的文化品牌缺失,营销手段单一,对于国家级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利用不足,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不清晰,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势文化品牌。因此,西安在文化消费方面还需引导,在文化品牌塑造方面还要精雕细刻。(三)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从全局来看,西安的文化产业体系尚不完备,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从而导致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资源整合不足,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挖掘和开发;文化企业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不足,龙头文化企业盈利能力较差。具有规模效益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太少,没有能够发挥西安高校科教资源禀赋优势,使得西安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发展后劲不足。(四)人才制约问题凸显,自主创新亟待加强西安的文化领军人才严重缺乏,西安文化企业从业人员以中低层次人才为主,使得整个产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不合理状况日趋严重。另外,西安文化企业中熟悉文化企业管理,熟练掌握企业运营规律的职业经理人数量较少,管理人才队伍尚未建立,企业管理经验缺乏,不熟悉国际国内行业惯例和规则,不擅长媒介市场和资本市场运作。人才问题制约了创新发展,因此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缺少挖掘和利用,直接造成西安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文化资源蕴含丰富与利用开发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整个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不强,也没有形成拳头产品。(五)长期规划仍显薄弱,政策体制支持乏力编制和实施文化产业规划是政府科学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抓手。西安文化产业在规划方面仍显薄弱:一是缺少针对整个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部分重点行业专项规划少。西安文化产业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一方面,旅游、会展等产业的相关规划体系较为完备;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动漫、影视、演艺等产业的规划数量较少。文化产业发展中等政策、靠政府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不强、主动性不足。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等情况仍然存在。文化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科学性不足。这些问题暴露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要求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仍有一定的偏差。五西安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一)把文化产业作为西安未来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现在和将来必须作为西安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一是要做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稳定增长,凸显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二是要保持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持续增长与优化增长模式将是下一阶段西安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三是要有代表性的新兴文化业态领先全国,具有传统优势的文化旅游、博物馆等文化业态完成升级转型,形成繁荣的文化市场与消费格局,并具有一批有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代表品牌。(二)把实现文化产业聚集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文化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有利于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完善城市结构,强化城市文化服务功能。目前,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多核心结构的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主线,做到产业的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一致、相统一,保护和恢复历史街区、人文遗存,提升文化空间的功能,进而不断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构建独具特色的古城风貌。(三)把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基本原则由于商品性和精神性是文化产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而精神性往往在市场交易中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会存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倒挂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处理好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促进和平衡,彰显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以人为本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凝聚价值共识,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境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四)把深入挖掘历史资源的现代价值作为核心内容西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结合西安文化产业的优势门类,决定了西安能够在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意的转化、产业化的运作手段将历史文化资源重新挖掘并根植于文化产业的不同领域,实现历史资源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提升以及西安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发挥好文化产业带动性强的特点,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复兴,实现西安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把促进战略发展与文化+技术作为实现手段文化+技术,能够实现文化与技术的相互促进与提高。首先,现代科技能够丰富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形式,促进新型产业形态的出现。其次,现代科技发展能够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必然会推动新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出现,这必将加快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最后,借助信息技术,开发新型文化项目,将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六)把创意创新作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资源环境约束和资本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背景下,传统产业的硬驱动模式逐渐显现出很多弊端,需要通过创意资源的转化来推进经济的发展。创意的运用,能够将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赋予历史文化资源以现代价值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以产品创新推动产业的内涵式扩张。六西安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时,一是要紧抓文化创意,把创意创新作为传统业态提档升级、新兴业态突破发展的主要抓手,有选择地做大、做强、做优主导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文化企业、资金、项目、人才等产业要素聚集,实现产业聚集。西安已有的文化产业聚集区的产业链条仍有待加强,政府应当继续强化规划和引导,实现产业聚集区的差异化发展,构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文化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成长的发展格局。(二)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文化产业的创意集群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本身就是产业竞争力的演进过程,而产业结构优化的行为本质是持续动态创新能力的推进。故而,借助产业内生机制的自发作用和外驱动力的人为作用,重新调配制度、战略、技术、人才等资源,以适应市场竞争与外界环境,从而达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产业规划和城市空间设计应结合西安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在打造文化产业的创意集群时,注意与区域资源分布相结合,特别是要挖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创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体制机制,营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街区。(三)深入挖掘历史资源,打造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类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当形成文化品牌,以西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底,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旅游项目,满足群众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其次,整理发掘文化资源,围绕周、秦、汉、唐等西安代表性文化遗产,打造一批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历史主题影视作品;再次,对西安宗教文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维修和重建,适度开发利用,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宗教文化产品和品牌;最后,围绕西安地方民俗艺术,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长安鼓乐、农民画等为主题,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策划实施一批代表性项目。(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释放城市的文化创意能量持续的动态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在产业政策方面,吸引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文化创意能力的文化企业到西安投资建厂,并且通过创新的投融资方式保障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市场机制方面,政府可以利用“有形的手”调控市场,通过大企业引进、奖项激励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带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对于区域内的文化企业而言,应当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强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利用,积极推进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七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省市合力,共助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不断破除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实现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对文化创造力和创新力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加大对西安文化产业大项目的扶持力度。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文化大项目支撑。举省市合力,争取国家级文化产业项目落户西安,引领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二)完善产业政策环境,做好制度保障机制建设从宏观政策环境来看,一方面,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快“西安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立法进程,为西安文化产业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尽快完善西安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从微观政策内容来看,一是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二是制定积极的税收政策,三是完善市场监督体系,不断强化文化管理机构建设和完善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三)加快科技和金融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要优化载体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