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全册教案合集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全册教案合集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全册教案合集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全册教案合集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全册教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八年级生物上学期教学计划 1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备课) 3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章节备课) 5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6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8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0 第四节鱼 12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4第六节鸟 17第七节哺乳动物 20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章节备课) 23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24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6第三节社会行为 29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2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章节备课) 34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5第二节细菌 37第三节真菌 39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1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43第五章病毒 46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单元备课) 48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章节备课) 49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50第二节从种到界 52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54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56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单元备课) 59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60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60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64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66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68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70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70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73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75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77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78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80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80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82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85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89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89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89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92第二章用药与急救(1) 95第二章用药与急救(2) 97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98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98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01八年级生物上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二、教学目标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四、具体措施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五、进度周次日期教学内容18.31至9.6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9.7至9.13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四节鱼 39.14至9.20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六节鸟 49.21至9.27第七节哺乳动物 59.28至10.4国庆放假610.5至10.11第八节动物的运动第九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710.12至10.18第十节社会行为 第十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810.19至10.25复习910.26至11.1复习1011.2至11.8复习1111.9至11.15中段考试1211.16至11.22第十二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十三节细菌1311.23至11.29第十四节真菌 第十五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411.30至12.6第十六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十七节病毒1512.7至12.13第十八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十九节从种到界1612.14至12.20第二十节认识生物的多样性1712.21至12.27第二十一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812.2至1.3复习191.4至1.10复习201.11至1.17复习211.18至1.24期末考试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五章:第一章是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介绍了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文中附带了详细的图片和说明文字,课堂上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阅读,准确识记。第二章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关节与肌肉结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本章内容重在理解,课堂上要多利用例子,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第三章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本章内容较少,学生认真阅读即可。第四章是细菌和真菌,主要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作用,人类对它们的利用。本章识记内容较多,所以重在阅读。第五章是病毒,主要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②识记关节、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方式。③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能区分两种行为。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⑤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3、情感目标①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②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四、教学重点:①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②识记关节、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方式。③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能区分两种行为。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⑤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五、教学难点:1、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2、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六、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2、采取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提示和启发学生思考。3、自主探究、学生积极参与4、引导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方面的东西,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抓问题关键,进行深入分析6、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度:参照学期计划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章共分七节,主要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章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查、表达和交流,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二、教学目标: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动物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可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4、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5、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6、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三、课时安排: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课时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课时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课时第四节鱼1课时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课时第六节鸟 1课时第七节哺乳动物1课时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1、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3、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4、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学难点: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课时:1课时教法:观察阅读教具:腔肠动物模型扁形动物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二、互动授课(一)腔肠动物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二)扁形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三、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种类代表动物主要特征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板书: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如果一条小溪原来有水螅,现在没有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有人喜欢吃生鱼片,是否安全,为什么?当堂检测:1.水螅刺丝的重要作用是()A.射出毒液 B.协助运动C.感光 D.感知水流2.下列都属于腔肠动物的一组是()A.水螅、涡虫、水母、海葵 B.水螅、珊瑚虫、水母、海葵C.水螅、涡虫、水母、血吸虫 D.水螅、涡虫、蛔虫、海葵3.涡虫、海蜇等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都是()A.由肛门排出 B.由口排出C.由胞肛排出 D.由细胞排出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不包括()A.身体背腹扁平 B.身体呈左右对称C.有口无肛门 D.有眼点和耳突5.水螅的内胚层细胞围成的空腔叫做()A.体腔 B.肠腔 C.口腔 D.消化腔6.下列关于涡虫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涡虫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的眼点 B.涡虫的运动能力比水螅强C.涡虫的体形是辐射对称的 D.涡虫的身体左右对称7.从活的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A.异样 B.自养 C.腐生 D.寄生8.水螅的体壁不包括()A.两层细胞间的胶状物质 B.外胚层C.内胚层 D.中胚层9.用解剖针刺激水螅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发现水螅全身都会收缩,这说明水螅具有生物的什么特征?()A.新陈代谢 B.能够运动 C.遗传和变异 D.应激性10.湖南刘某生吃海鲜,结果将华支睾吸虫带入体内,这些寄生虫身体结构的特点是()A.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B.消化器官复杂,生殖器官发达C.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简单 D.消化器官复杂,生殖器官简单教学反思: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教学重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1、蚯蚓的观察实验教法:观察实验课时:1课时教具:蚯蚓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讲解和图片了解蛔虫病发病时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觉时磨牙等。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简要作答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蛔虫病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二、互动授课(一)线形动物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9页,完成以下问题。1.蛔虫有什么特点与寄生生活相适应?2.人类是怎样感染蛔虫病的?3.怎样预防蛔虫病?小组讨论并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找出线形动物主要特征。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二)环节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何意义?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背面和腹面,摸腹面有什么感觉?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那个快?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处理生活垃圾;优质鱼饵,饲料。)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沙蚕、水蛭内容,找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分析总结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三、练习巩固四、课堂小结,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种类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线性动物蛔虫、蛲虫、线虫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环节动物蚯蚓、沙蚕、蛭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运动。板书:1线性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和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性动物?2举例,哪些动物是环节动物,哪些是线性动物?当堂检测:1.蛔虫寄生在人体的()A.肌肉 B.小肠 C.血液 D.内脏器官2.蛔虫消化器官不同于涡虫的特点是()A.有口无肛门 B.有小肠大肠 C.有口有肛门 D.有肛门无口3.蛔虫在人的胃中不怕胃酸是因为()A.体表有角质层 B.能很快逃离C.体壁有黏液保护 D.体表分泌酸性黏液4.下列几种动物中,哪一种不属于线形动物?()A.蛲虫 B.蛔虫 C.钩虫 D.血吸虫5.蛔虫、血吸虫属于不同的动物类群,但这些寄生虫的共同点是()A.消化器官发达 B.生殖器官发达C.感觉器官发达 D.运动器官发达6.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 B.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C.蛔虫吸食半消化食物 D.蛔虫有专门的运动器官7.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中,错误的是()A.体表有角质层 B.生殖器官发达C.消化管结构简单 D.虫体乳白色或粉红色8.下列选项中,很可能感染蛔虫病的生活习惯是()①喝白开水②喝生水③睡懒觉④随地大便⑤不勤洗手⑥不勤漱口A.①② B.②④⑤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⑥9.人类研究遗传、发育、衰老等过程的重要实验动物是()A.秀丽隐杆线虫 B.蛔虫C.钩虫 D.血吸虫10.取一条活的蚯蚓观察:(1)蚯蚓的身体呈形,由许多构成。?(2)用手触摸蚯蚓身体腹部,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突起叫,蚯蚓利用它与协作完成运动。?(3)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速度比在粗糙的纸上要,这是因为;蚯蚓运动过的地方,留有痕迹,这说明它的体表有。?课后反思: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的:1、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教学难点:1、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教法:观察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蜗牛模型蝗虫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二、探究新知软体动物-----缢蛏1、观察与思考: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石鳖、蜗牛、乌贼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5、观察与思考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6、昆虫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1)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2)蝗虫的呼吸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3)外骨骼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7、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9、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板书: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的生存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节肢动物有什么特征?当堂检测:1.下列动物属于软体动物的是()A.水螅 B.涡虫 C.蚯蚓 D.石鳖2.河蚌的运动器官是()A.腹足 B.腕足 C.斧足 D.纤毛3.河蚌、蜗牛、乌贼都属于软体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身体柔软、有贝壳 B.身体柔软、有外套膜C.身体由体节构成 D.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4.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A.贝壳 B.外套膜C.珍珠层 D.斧足5.蝗虫的触角具有的作用是()A.嗅觉和触觉 B.嗅觉和听觉 C.视觉和味觉 D.听觉和味觉6.取甲、乙两只活的蝗虫,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乙蝗虫的胸腹部浸入水中,结果是()A.甲蝗虫先死 B.乙蝗虫先死 C.都死 D.都不死教学反思:第四节鱼教学目标:1、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3、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鱼类的呼吸。教法:观察阅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鲫鱼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请说出前三节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点,并举例说出几种每一类群的动物。2、找出以上六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鱼类的知识。二、探究新知(一)认识多种多样的鱼学生阅读p20-21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二)鱼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鱼图片,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2、鱼的体形: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3、鱼的体表: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4、鱼的鳃: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5、鱼的鳍:提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阅读p23最后两段,小结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课堂小结:本节通过观察鲫鱼,学习了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小结鱼的主要特征。板书:1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章鱼、带鱼、墨鱼都是鱼吗?2鱼有什么特征?当堂检测:1.下列水产品中,属于鱼类的是()①甲鱼②黄鳝③鲫鱼④鲸鱼⑤鳙鱼⑥墨鱼⑦鲍鱼⑧娃娃鱼⑨鳄鱼⑩鱿鱼A.①②③④⑦⑧ B.①②③⑧ C.②③⑤ D.②③⑤⑦⑧⑩2.冬季,我国北方常利用冰孔进行捕鱼的原理是()A冰孔处水温高 B.鱼类具有趋光性C.冰孔处食物丰富 D.冰孔处氧气多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鱼适应水生生活特点的是()A.用鳃呼吸 B.体内具有脊柱C.用鳍游泳 D.身体呈流线型4.将活鱼从水池中取出,不久便会死亡的直接原因是()A.体表干燥 B.无法呼吸C.身体内缺水 D.血液循环停止5.下河捉鱼的时候,已经到手的鱼往往会挣脱,只是由于其体表的黏液,鱼体的黏液主要作用是 ()A.预防人类捕捉 B.减少运动的阻力C.保持体表湿润 D.辅助呼吸教学反思: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2、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4、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教学重点: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概念。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青蛙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青蛙和龟的图片,教师问: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1、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2、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提示: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青蛙的皮肤在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3、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4、提问:各种动物的共同特征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在认识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前,有必要先复习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1)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2)哺乳动物、鸟、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不同?5、出示图片:壁虎、乌龟和蛇。6、谈话:图中是什么动物?7、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这几种动物的知识。8、指导学生认识蜥蜴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①观察、汇报:蜥蜴生活在什么地方?蜥蜴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身体表面有什么?)蜥蜴靠什么运动?怎样运动?②谈话:关于蜥蜴,你还知道什么?9、关于爬行动物体表特征——有鳞或甲壁虎、乌龟、蛇的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与多数动物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哺乳动物、鸟、各种虫子的身体表面都没有鳞或甲。虽然鱼的身体表面有鳞,但鱼不爬行。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作为爬行动物的又一个共同特征。10、生殖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11、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板书: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蛇为什么是爬行动物?2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没有青蛙了?当堂检测:1.有一动物体表覆盖有鳞片,体内受精,受精卵有卵壳保护。据此我们可初步判断它属于()A.鱼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2.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为了保护扬子鳄,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且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下面有关叙述中,与扬子鳄相符的是()A.卵的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卵很小,储存的养分很少B.母鳄承担孵卵直到幼体孵出,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C.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D.身体表面覆盖着较大的角质鳞片,靠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3.在爬行动物中,蜥蜴、扬子鳄等依靠什么器官进行呼吸()A.内鳃和外鳃 B.肺C.气管、鳃和皮肤 D.鳃和肺4.下列关于蛇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蛇主要用鳃呼吸 B.蛇是恒温动物C.蛇是体内受精 D.蛇是无脊椎动物5.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A.爬行 B.吸收营养C.辅助呼吸 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6.下列不属于爬行类动物的是()A.扬子鳄 B.大鲵 C.蜥蜴 D.龟7.能正确表示动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的是()①蚯蚓——体壁②鲫鱼——鳃③家鸽——肺和气囊④青蛙——鳃和皮肤⑤家兔——肺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8.下列关于两栖类动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两栖类指的是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种类B.两栖类的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C.蛙是常见的两栖类动物D.两栖类动物能够进行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9.下列能正确表示青蛙发育过程的是()A.水生—两栖—陆生 B.外鳃—内鳃—肺C.鸣叫—抱对—产卵—受精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10.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相比较,其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皮肤的颜色不相同 B.体形的差异很大C.有尾无四肢 D.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教学反思:第六节鸟教学目标: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3、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鸟类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课本: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二、探究新知(一)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思考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思考并想像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1、下面请各小组参照课本制“探究鸟飞行的特点”的探究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并互相交流补充完善。提问:(1)请同学们根据家鸽的标本观察来完成自己的探究计划。你们观察鸟的体形是怎样的?你们能联想到些什么呢?(2)鸟类的体表被覆着什么?有何意义?(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它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4)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2、提问:(1)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肌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2)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们说能量从哪来?(3)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4)请阅读表格:从鸟与人的心脏及心搏次数的比较中,你看出了什么?(5)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6)经过上述的探究活动,请你们归纳一下:鸟类有哪些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的特点?3、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二)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1、鸟类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还有哺乳动物。2、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三)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板书:1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鸟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鸟的食量大,为什么不增加体重,影响飞行呢?2鸟的全身为飞行而设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当堂检测:1.对家鸽气囊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囊位于内脏器官之间,有的突入到骨的空腔里B.气囊可进行气体交换C.气囊可减轻家鸽的比重D.气囊可以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2.鸟最发达的肌肉是()A.颈部肌肉 B.胸部肌肉 C.四肢肌肉 D.头部肌肉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写的动物属于()A.鸟 B.哺乳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4.飞行使鸟()A.扩大了活动范围 B.利于觅食 C.利于繁殖后代 D.以上都对5.鸟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与提供能量没有关系的是()A.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B.鸟的呼吸旺盛,供氧能力强C.鸟的胸肌发达,收缩有力 D.鸟的体温高,循环系统发达6.家鸽胸部的骨很突出,其作用是()A.减少空气的阻力 B.维持身体平衡C.减轻体重 D.附着发达的胸肌7.鸟类与其他种类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a.体表有羽毛b.前肢变为翼c.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d.心脏四腔e.体温恒定A.abcB.bdeB.bde C.ace D.cde8.许多鸟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下列属于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是()A.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覆盖鳞片 B.胎生哺乳,体表多被毛C.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 D.卵生,靠湿润体表呼吸9.“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①前肢变成翼②长骨中空③胸肌发达④体温恒定⑤有气囊⑥有复杂的繁殖行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10.请结合家鸽的骨骼图,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家鸽哪些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于飞翔。(1)家鸽的身体呈,这种体形可以减少飞行时的。?(2)观察家鸽的骨骼,可以发现很突出,长骨中空,内有空气。?(3)家鸽等适于飞翔生活的鸟类,一般具有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提高了对的摄取能力。体内有发达的与肺相通,它们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11.通过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你发现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有:(1)鸟类的体形呈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2)鸟的体表覆盖着,用于飞行的羽毛主要是。?(3)前肢变成,呈扇形。?(4)鸟的胸部肌肉。?(5)鸟的骨很轻,长骨都是的。?(6)鸟的食量,消化能力,食物残渣形成后在体内不停留。?(7)鸟的心率比人,血液运输能力。?(8)鸟呼吸时,除了有肺这一器官外,还有许多与肺相连的。?教学反思:第七节哺乳动物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教学重点:1、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哺乳动物牙齿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二、探究新知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自学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哺乳动物体表都被毛,体毛有什么好处?(2)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2、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1)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共同特点?(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3)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3、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4、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学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哺乳动物在自然界有什么作用?(2)哺乳动物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5、拓展延伸讨论:以小狗为例说出哺乳动物哪些特征适于陆地生活?板书: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2人类怎样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当堂检测:1.家猫适于捕食家鼠和野鼠,其牙齿的分化特点是()A.门齿不发达,臼齿咀嚼面宽 B.有发达的门齿C.犬齿数目很多 D.犬齿尖锐锋利,特别发达2.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B.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了优越的营养条件C.胎生、哺乳大大降低了幼仔的死亡率D.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3.下列动物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A.猎豹 B.响尾蛇C.企鹅 D.大猩猩4.国宝大熊猫“团团”“圆圆”作为大陆人民的友好使者被赠送到我国宝岛台湾,下列不属于大熊猫主要特征的是()A.用肺呼吸 B.胎生哺乳C.牙齿分化 D.变温动物5.下列哪项不是食草性哺乳动物所具有的特征()A.犬齿发达 B.消化道长 C.盲肠发达 D.臼齿发达6.下列关于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体毛光滑柔软有保温作用B.神经发达,对外界感知敏锐,反应迅速C.前肢较后肢发达,适于跳跃,奔跑速度快D.体内有膈,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7.在南美考察的动物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树懒”的动物,具有以下特征:行动非常缓慢,皮肤上长有毛发,胎生,体温恒定,用肺呼吸,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把树懒归为()A.两栖动物 B.鱼类 C.哺乳动物 D.爬行动物8.下列哺乳动物的特性中,与其后代成活率高有直接关系的是()A.大脑发达 B.心脏四腔 C.胎生哺乳 D.用肺呼吸9.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指示线所指部分的名称并回答问题。①的作用是食物,②的作用是食物,③的作用是食物。?(2)图是家兔的牙齿,判断的理由是家兔的牙齿有和之分,没有,这与相适应。图是狼的牙齿,判断的理由是尖锐锋利,适于,这与肉食性生活相适应。?教学反思: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运动和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各类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取食、防御和繁殖行为有了具体的了解,但是对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还缺少深入的探讨,也未从总体上认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本章内容在第一章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更高认知层次上深入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从总体上了解动物如何通过各种行为来适应环境,在生物圈中生存和繁衍。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4、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5、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6、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7、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三、课时安排: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课时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课时第三节社会行为1课时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使学生能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关节模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通过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所表现的如: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是依靠哪些身体结构,它们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二、探究新知1、运动系统的组成指导观察哺乳动物家兔和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基础。设疑: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结的?每四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对照教材上的关节模式图解剖观察鸡爪子。培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精神,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安全。小结:骨与骨之间是通过关节来连接的,它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其适合运动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小结过渡: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活动的连接,它为骨的运动提供了可能性,那么骨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学生能回答出肌肉)准确地说是附着在骨上的肌肉,也就是骨骼肌,大家想知道它的形态结构吗?观察图片:展示骨骼肌的结构(肌腹、肌腱)和收缩、舒张的形态变化(收缩:变短变粗;舒张:变细变长)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肌肉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刺激消失时舒张开来。有人把肌肉比喻为拉车的绳子,因为靠绳子只能向前拉而不能向后推。如果让车倒退,还需要在车后面另拴绳子。因此,任何一个关节的活动都需要两块以上的肌肉协同作用。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设疑:骨骼肌为什么能使骨动起来,它是怎样着生在骨上的?动物的运动是靠骨骼肌牵引骨围绕关节活动而产生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展示屈、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同时学生做屈、伸肘动作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设疑: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各种运动吗?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小组讨论,总结出动物的运动不仅要靠运动系统还要靠神经系统的支配,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各种运动。动物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板书:1运动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2运动对于动物来说具有什么意义?作业:1鸟的胸肌两端是否在胸骨上?为什么?2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当堂检测:1.骨连结包括()A.活动的连结 B.不活动的连结 C.半活动的连结 D.以上都是2.脱臼是指()A.关节骨折 B.关节囊拉伤C.关节头从关节窝脱出 D.关节韧带扭伤3.人体的运动系统由组成()?A.骨膜、骨质和骨骼肌 B.骨、骨连结和骨骼肌C.骨、骨连结和肌肉 D.骨、关节和骨骼肌4.一块骨骼肌可以看成是()A.一个细胞 B.一种组织 C.一种器官 D.一个系统5.关节的什么结构既能减少运动时关节面的相互摩擦,又能缓冲运动时的震荡()A.滑液 B.关节软骨 C.韧带 D.关节囊6.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 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 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7.下列各项中,属于骨骼的是()A.颅骨 B.股骨 C.肋骨 D.椎骨8.使肱二头肌附着在骨上的结构是()A.肌腱 B.肌腹 C.神经 D.血管9.“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述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跳跃、爬行 B.奔跑、蠕动 C.飞行、游泳 D.行走、跳跃教学反思: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目标:1、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教学重点: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教法:观察阅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迷宫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家里现在或者曾经养过宠物。不知道大家有内有利用这个假期好好地观察过它们。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你家的宠物有哪些特别有趣的、让你印象深刻的行为。二、探究活动学生自学,仔细思考,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举例说明2、什么是学习行为?举例说明3、分析实例,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4、对比资料3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5、比较资料3和资料4,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6、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三、知识新授1、先天性行为特点: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举例:猫吃老鼠——取食行为乌贼释墨——防御行为鸟类育雏——繁殖行为公鸡斗架——攻击行为2、学习行为特点:由遗传物质决定,环境因素的影响举例:小猫跟母猫学习捕鼠本领大山雀偷喝牛奶3、在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资料1和3是先天性行为,资料2、4、5都是学习行为。4、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可以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如初生的小袋鼠发育很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备爬向母亲育儿袋的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来。而学习行为则是动物来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动物就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行为的,所以说,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为高级的一种行为。5、对比资料3和资料4可以知道,先天性和赤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但这对于美国红雀来说是一种浪费,因为它喂养的金鱼对本物种的延续没有任何意义;从另一角度说,任何动物都不可能靠父母喂养一生,如果一种生物一生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被大自然淘汰,研究发现,就连就低等的原生动物草履虫,也是有学习能力的。6、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0次以上的尝试攻错误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走复杂迷宫的鼠学习就快得多,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学习行为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四、课堂小结动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的不同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学习新的行为,包括条件反射、尝试法和顿悟学习。将一种刺激物与一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就是条件发射;尝试法是动物通过反复的练习,越来越熟练地进行某种行为的学习过程;顿悟学习是不经历尝试阶段,运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学做新的事情或解决一个问题。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某种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板书:1如何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作业:1婴儿吃奶是什么行为?对于他生存有什么意义?2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多吗?当堂检测:1.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A.先天性攻击行为 B.先天性防御行为C.后天性防御行为 D.后天性攻击行为2.“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一项是()A.母兔生下的小兔有黑兔和白兔 B.变色龙体色由褐色变成绿色C.猫静伏在老鼠出没的洞口 D.蝙蝠白天栖息于岩壁上4.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B.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C.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D.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寿命有关5.下列不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A.猫捉老鼠 B.公鸡报晓 C.蚂蚁搬家 D.老马识途6.“老鼠打洞”这种动物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①由生活经验获得的②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③动物生来就有的④由动物生活环境因素决定的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7.下列各图中表示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是()8.在日照的海边生活着一种甲壳动物——招潮蟹,它的雄性长有一个大螯肢。在繁殖季节,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也不同。分析甲、乙两种招潮蟹求偶行为的类型以及决定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分别是()A.先天性行为、应激性 B.先天性行为、遗传性C.学习性行为、遗传性 D.学习天性行为、适应性教学反思: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教学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2、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课时:1课时教法:讨论阅读教具:蚂蚁模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的取食过程。1、蚂蚁的取食行为有何特点?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二、探究新知活动1、社会行为的概念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营业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蚂蚁、蜜蜂等。2、社会行为的特征放录像:蜜蜂的群体生活。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蜜蜂的社会行为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提问:(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3、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2)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4、探究新知活动(一)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蜜蜂、蚂蚁信息交流的录像。问题:①蜜蜂和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②长尾猴又是怎样交流的?(二)探究蚂蚁的通讯①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③提示:蚂蚁喜欢吃什么?怎样饲养蚂蚁?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能否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5、小结: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特征: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本节课通过同学们查资料、举例,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板书:1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哪些特征?2信息交流对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作业:1哪些动物群体有最占优势者,你能举出例子吗?2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有什么异同吗?当堂检测: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的是()A.主要表现在攻击行为上总是得胜者 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 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A.蜜蜂的舞蹈行为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A.生理活动的需要 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 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在社会行为中,群体成员之间常利用动物“语言”联系。下面有关动物“语言”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的“语言”就是指动物之间有联系作用的声音B.动物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信息C.动物之间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信号D.动物的各种行为5.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鲫鱼 B.亚洲象 C.白蚁 D.金丝猴6.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下列关于首领狒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B.优先选择筑巢场地C.是雌性 D.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7.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8.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A.雄蚁 B.雌蚁 C.工蚁 D.兵蚁9.材料分析题蜜蜂营群体生活,由雌性工蜂、雄蜂、蜂王组成。工蜂维持整个蜂群的生存,它们建筑蜂巢、清扫蜂室、喂养幼蜂、外出采集花蜜、保卫蜂巢等。雄蜂的任务就是交配,蜂王的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1)群蜂内有蜂王、工蜂、雄蜂3种蜂,它们分工明确,这是蜜蜂的行为。?材料中描写了蜜蜂不辞辛苦、忙碌采蜜的情景,实际上描写的是蜂,它的职能是,性别是。?(2)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从功能上看,这是行为和行为。?(3)蜂王的个体最大,主要职能是,从功能上看,这是行为。?(4)蜜蜂发现蜜源后,会向同伴跳起舞蹈,你认为蜜蜂跳舞的目的是。?(5)蜜蜂白天采蜜,晚上回巢,这是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受控制的。?(6)蜜蜂的社会行为提高了动物适应的能力,对于维持群体内个体的和种族的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3、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教学重点: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教学难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法:阅读讨论教具: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使学生产生比较,突出动物和这个大自然的关系。二、探究新知整体感知:动物在生物圈中是一个重要成员,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明确:在植物部分里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又如何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1-63。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再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出以上结论。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上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时。建议各小组应把一种动物放到生物圈中去考虑。因为每一种动物都是生物圈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断了,就会影响食物链的其他生物的生存。出示食物链图例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列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2、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展示一幅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食物网的图。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知道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传递、在生态系统内形成循环的情况。3、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给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以说:植物时动物最大的“恩人”那么动物也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呀!就寻找一切机会去报这个大恩大德。其中就有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引导学生分析PPT上四幅画中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帮助植物的行为是不是一种“报恩”行为?总结:这是生物圈中常见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板书:1动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什么作用?2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化中有什么作用?3动物对植物生长繁殖有什么影响?作业:1使用农药和引入天敌控制害虫,哪种方法好?为什么?2有人说如果蜜蜂消失了,许多植物会受到影响,人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你认为正确吗?当堂检测:1.如果人们大肆捕杀青蛙食用,其直接恶果是()A.植被被破坏 B.农作物减产 C.环境被破坏 D.害虫密度增加2.动物作为消费者可从外界摄取食物,并通过呼吸作用将其消化分解。这种现象反映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哪种作用()A.维持生态平衡 B.促进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 D.传播植物种子3.在“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绿色植物被有毒物质污染,那么受害最严重的是()A.绿色植物 B.猫头鹰 C.鼠 D.蛇4.家鼠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下列对于家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家鼠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占据一环,过多、过少对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B.家鼠在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方面有一定作用C.家鼠能传播疾病,对人类有害,必须彻底消灭干净D.家鼠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5.下列例子中,哪一项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A.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B.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的青蛙、麻雀和蛇C.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D.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教学反思: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4、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5、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6、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7、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8、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9、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10、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11、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3、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4、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5、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6、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7、认识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8、能认识常见的真菌、霉菌的形态结构。9、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0、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1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课时安排: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课时第二节细菌1课时第三节真菌 1课时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课时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1课时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合作能力,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5、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培养皿培养基教学过程:一、引入:展示大型的真菌及霉菌实物,至于细菌,肉眼无法看见,谁能替老师想办法,让大家见见细菌的“庐山真面目”?二、探究新知:(一)、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课前培训过的两位同学当小老师,在讲台上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二)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1、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布置自学内容:2、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四)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每组发给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五)根据书中提示设计探究步骤讨论:①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为什么不能打开培养皿?②为什么要有两套培养基的培养皿?各有什么作用?③培养基应在怎样的环境下培养?两套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吗?④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棒?⑤提示4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⑥细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⑦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是什么情况?为什么?⑧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作业: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是什么?2细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板书: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细菌的生活条件当堂检测:1.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A.菌落 B.细菌形状 C.细菌体积 D.细菌结构2.蒸馒头时为使馒头暄软多孔,和面时要加入一些()A.乳酸菌 B.酵母菌 C.青霉菌 D.曲霉3.下列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A.酵母菌 B.青霉 C.曲霉 D.大肠杆菌4.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A.潮湿的沙地上 B.潮湿的粮食 C.干燥的衣物 D.煮沸的牛肉汁5.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的重要原因是()A.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B.空气中没有漂浮着细菌C.盐分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D.大多数细菌是对人体有益的,不会使肉腐烂6.夏天,未洗净的衣服上会长毛,而洗净的则不会,原因是()A.未洗净的衣服上有一些有机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真菌会大量繁殖B.洗净的衣服上细菌和真菌都被洗掉了,所以不会长毛C.未洗净的衣服上有一些有机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细菌会大量繁殖D.洗净的衣服上的霉菌受到洗涤剂的抑制,处于休眠状态不能繁殖课后反思: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4、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细菌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二、探究新知(一)细菌的发现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书本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二)细菌的形态: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