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产业型城市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形态,在绿色理念、绿色科技、绿色消费的依托和支撑下,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形式。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与象征,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过程中,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综合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营造最佳生态和生活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一绿色产业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一)绿色产业的内涵与特征1.绿色产业的内涵“绿色产业”源于1989年加拿大环境部长提出的“绿色计划”一词。它第一次从宏观层次上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将生态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这一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12个工业发达国家的认同,而绿色产业成为绿色计划实施的有效支撑,发展绿色产业也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后,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绿色产业、环境产业、环保产业、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等概念不断涌现,“绿色产业”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与内涵。但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多层次性与演变性,迄今为止关于绿色产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绿色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依然比较模糊,与绿色产业相似的概念也比较丰富。各个国家、各种国际组织与机构、不同学科依据自身的特点,对绿色产业及其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1)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InternationalGreenIndustryUnion)认为“如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节能减排)的产业,我们即可称其为绿色产业”。(2)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对绿色产业的定义是:“防止和减少污染的产品、设备、服务和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交通工具以及其他可节省能源和减少资源投入、提高效率和产品的设备、产品、服务与技术。”(3)由于绿色产业的多层次性,由于各个国家的侧重点不同,对绿色产业的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美国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称为“生态产业”或“生态商务”,但基本内涵都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在中国,生态学、产业学、经济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绿色产业”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和定义,比较常见和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1)绿色产业主要是指直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产业或各种环境友好型产业,即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使用中对环境无危害的产业。[1](2)绿色产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绿色技术的采用为其内在需求,以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外部成本、追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目的的企业及其相关组织的集合。[2](3)带有“绿色标识”的“绿色产品”的产业则被称为“绿色产业”。具体地讲,就是由国家权威部门依一定的标准进行确认,对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过程进行审查、监督,凡合乎“对环境友好无害”要求的产品颁发正式的“绿色标识”。[3]综上可见,尽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绿色产业”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人们对绿色产业的认识在不断完善和不断深化,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绿色产业从兴起到迅速发展的趋势。其基本内涵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以及生产环保设备的有关产业。2.绿色产业的特征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产业具有典型的生态性、循环性、渗透性、交叉性、公益性等特征。随着全球范围内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1)全球范围的广泛认可与标准的统一性统一产品标准、规范产品生产过程成为绿色产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已制定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又发布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其中环境标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ISO正致力于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从而使环境标志产品具有国际统一性的特征。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是全球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绿色行业组织之一,是接受联合国领导的国际性非政府团体组织,“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绿色产品”是国际绿色产业协会设立的一项专业认证,“IGIU”是其绿色产品标志。(2)生产的系统性发展绿色产业不仅要有系统的思想和观念,更要落实到生产全过程。从生产设计到产品的消费及处理各环节都必须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纳入相应的环境管理行为之中,进行绿色理念和技术的渗透融合,实行全过程的开发、管理与监督。同时绿色产业涉及诸多行业和部门,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进行绿色产业开发,不是由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所能完成的,是全社会的责任和意识,因此必须协调好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明确分工、主动配合、平等互利;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才能取得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绿色产业的重要特征是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生产工艺,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开发与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4)产品工艺的高科技性绿色产业所追求的发展理念,决定了其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保证工艺和产品的“绿色”质量,保证向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消费品。因此,注重对高新技术的开发是绿色产业具有的另一个鲜明特征。这种高科技性还包括对传统工艺或技术的改造,传统工艺与高新科技成果的有机结合。3.绿色产业兴起的背景和动因绿色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1)资源与环境困扰。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物质财富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度追求,导致了非再生资源的匮乏和环境危机,给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带来了很大危机。为了合理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的“绿化”势在必行。(2)各国政府和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经提出便深入人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极力采用积极的产业政策大力扶植绿色产业,从而大大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3)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增强。消费者用“绿色观点”来选择商品并向生产者施加影响。这种新的“绿化”需求结构引导了“绿化”生产和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4)资金与技术支持。绿色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加之国家政策扶持及快速的现代科技支撑,极大地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5)国际竞争的促进。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方面带来的“绿色浪潮”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各国的产业结构,促使其向“绿色”方向发展,以求与国际潮流同步,参与国际竞争。总之,由于人们生态价值观的不断强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包括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的引导,生产者的绿色生产意识的增强,政府的政策和法律的约束与引导等,绿色产业迅猛发展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二)绿色产业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经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现代城市所倡导的低碳、节能、便利、环保,倡导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绿色产业型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绿色产业型城市的内涵绿色产业型城市是指通过倡导绿色理念,采用先进技术,建立绿色化产业体系,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与人文生态和谐的城乡统一体。在绿色产业型城市中,绿色功能突出,绿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高,环境绿色和谐,公共服务手段与机制先进科学,城市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生态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统一和谐;在城市发展中,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与紧密结合。对绿色产业型城市的理解,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其内涵。一是从人的需要和发展角度来看,绿色产业型城市以满足人对绿色环境的需要为核心,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人本理念的全面渗透,强调人类共创繁荣和幸福,绿色产业型城市是面向未来和谐社会的人类主要居住区;二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绿色产业型城市中的生产要素不断向绿色产业相关部门集中,且以绿色为核心的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绝对比例,绿色产业是绿色产业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绿色旅游、绿色科技、绿色文化、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等,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方向;三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产业型城市是以人与自然、社会共生共融,以传承和发扬城市文化,以实现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为目标的宜居、宜游、宜业、宜乐的和谐城市。2.绿色产业型城市的特征(1)生产清洁化与高效性绿色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增长的质量。因此,绿色产业型城市要求有合理高效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要求通过开发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循环再生技术、防污染技术等,开展清洁生产;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从而使资源和能源得以有效利用,使城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高效运行。(2)消费绿色化与健康性绿色产业型城市提倡消费者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有效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3)行为理念理性化与自觉性绿色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已远远超出了纯自然的范畴,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绿色产业型城市要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形成自觉的社会责任与健康理念。绿色城市要求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全方位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开放民主的社会政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的文化发展、绿色的生活社区和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环境。(4)生活自然化与和谐性城市生活的和谐性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崇尚自然,再造自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互爱、互助、和谐,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打造健康、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产业的发展,建设清洁、高效、健康、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5)生态环境园林化走进绿色,拥抱绿色,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是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潮流。绿色城市意味着污染全部控制、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产业型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能够消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3.绿色产业型城市发展的背景与动因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呈现出与工业时代越来越大的差异和全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1)城市产业轻型化与服务化成为主流趋势。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后,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许多新兴的以绿色、环保、科技为基本理念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城市化的新动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崛起,使现代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正变得越来越软化,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日益成为支配城市经济发展和决定城市地位高低的主要动力和首位因素。(2)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在现代世界城市发展中,立体交通网络一体化是最鲜明、最主要的趋势。一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目前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尽最大可能节能减排。地铁和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承担市区内部大部分的客运,铁路承担城际客运。城市立体交通网络追求安全、环保、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促进了绿色产业型城市的发展。(3)城市园林化成为城市建设的潮流。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各个国家和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与手段加大了城市园林建设。园林般的城市不仅美丽如画,给人们居住生活营造了和谐氛围,也给产业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推动着城市绿色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也使城市个性不断得到展现和强化。个性化、园林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显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4)城市空间结构向着多层次方向演化。城市地租的提高不断推动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商业、服务业、居住区逐渐向城市中心集中,制造业逐渐向外转移。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中,强调中心城区的功能再造与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比如美国城市中心区再发展被广泛应用的7个规划和发展战略是:增加步行街、改建室内购物中心、保护历史文物、开发临水区域、开发写字楼、建设重大活动场所、提高交通能力。中心城区的再造在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再造了城市产业结构。(5)城市信息数字化创新了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手段。“数字城市”正在成为世界城市积极规划和建设的全新目标,美国约有50个城市正在建设“数字城市”,香港也开始建设“数字港”,新加坡首先提出“智能城市”的设想并在积极进行中。城市信息化进程使城市的管理手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和高效率。总之,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一个现代化城市,不仅是为城市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更多的是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绿色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二绿色产业型城市的评价绿色产业型城市不仅要求人居环境优美宜人,而且要求支撑其永久续存的产业及发展具有“绿色化”趋势和特征。因而,构建绿色产业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在准确把握绿色城市内涵及其功能和效益特征的前提下,在总结绿色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因子的绿色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绿色产业型城市的评价体系,以及据此建立起来的模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应具备描述、解释、评价、预警及辅助决策的功能。因而,绿色产业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物理意义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方法规范,客观真实地反映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及实现程度。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绿色城市建设各要素的特征、状态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能反映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指标间应相互补充,充分体现绿色城市作为一个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的一体性和协调性。3.层次性原则绿色产业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合理而清晰的层次结构,评价指标在不同尺度、不同级别上都能反映或辨识绿色城市的属性。4.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对不同时段上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比较,表现其变化趋势;二是空间上的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对不同地域间或不同功能区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比较,表现地域或城市不同功能区间的差别。5.区域性原则由于区域的自然条件、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造成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地域差异性。在绿色城市建设和评价其建设效果时应遵循区域性原则,因地制宜地对绿色产业型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根据以上原则,构建以下绿色产业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绿色产业型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续表(三)绿色产业型城市的评价方法1.定性分析法绿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理念,强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城市管理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建设等多方位的彻底变革,是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的全面创新。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是必然的。2.案例分析法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发展水平、发展条件、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等存在着很大差异,绿色产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案例分析是十分必要的。3.定量评价法绿色产业型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改善城市人居条件,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一体化发展。因此,对于绿色产业型城市的评价,还必须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进行定量分析,更好地体现其社会经济效应。三绿色产业型城市建设(一)中国城市产业发展现状1.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国民经济总量呈现较快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也获得了较快增长,从2000年到2010年绝大部分城市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地级以上城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8%上升到2009年的62%,城市正逐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见表2。表22000~2009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概况2.城市产业结构向绿色产业化方向演进,产业水平不断提升首先,城市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势头,第一产业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为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明显增加,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其中旅游、金融、文化等产业增长迅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功能得以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其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总的趋势是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21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3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1175.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99%、48.31%、48.7%。表32000~2009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三产结构变化情况表42009年中国计划单列市及省会以上城市产业结构续表3.城市产业群体基本形成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功能迅速提高,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体。这三大城市群体是目前我国城市经济活动比较活跃、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的区域。2006年以来,在全国城市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除重庆、成都、武汉之外,全部是这三大区域的城市。2009年,三大地区城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41.7%,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表52003~2009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体经济与全国对比(二)中国城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城市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市产业结构低水平趋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产业结构低水平问题突出;大部分城市仍以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城市工业生产之间缺乏紧密的分工与协作,城市工业特色不突出,从而形成了中国各地城市工业布局上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局面,产业趋同、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2.制造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科技含量比较低我国制造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加工制造业中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比重偏高,技术和知识密集的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偏低,从而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的过度消耗,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并加剧了环境污染。目前,中国所采用的工业技术水平只有15%~18%达到世界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技术水平,能源利用率不到35%,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倍。3.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一直以来,以城市为主导的中国工业片面追求较高的增长速度,形成劳动、资源密集型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环境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石油、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不足,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与经济转型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污染超越了环境承载力等,这些问题已经困扰着城市产业的发展。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每年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新增GDP的10%,如果不改变现有发展方式,2020年将上升到13%以上。4.产业技术进步依赖外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还十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关键技术自给率很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还很低下。(三)中国城市产业发展的选择——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城市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并且明确指出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等。“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将向着高度化、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发展方向如下:(1)新能源产业。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新的增长点。(2)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环保产业将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也是我国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取向。(3)新一代IT产业。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正在酝酿新的突破、新的升级阶段,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4)绿色制造业。绿色制造业是指综合考虑环境影响与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制造业,其核心是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使用乃至最后的废弃物处理过程,都做到环境污染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这是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5)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总称,包括教育培训、高端知识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6)医药保健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城市老龄化不断加重,城市居民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医疗保健业发展,是绿色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7)现代都市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农业,具有营造绿色景观,提供绿色农产品,为市民与自然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功能,是城市绿色产业的主要内容。(四)绿色产业型城市的建设举措1.发挥政府在城市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明确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职责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中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保证。政府应成立综合性的绿色产业开发领导机构,实行归口管理。其主要职责: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对城市绿色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制定全面完善的绿色标志制度,把绿色目标责任制和经济目标责任制相结合,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及所属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之一。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向企业推介绿色产品技术,向社会宣传绿色消费。(2)发挥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必须施以相应的政策引导及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绿色产品卫生和质量监控体系。二是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四是改革绿色产业建设的投融资体制。五是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3)培育绿色市场体系一是要培育发展各类流通组织,加快绿色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三是各级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上,以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2.制定绿色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1)制定适合城市特点的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立足于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利用和严格管理,立足于克服浪费资源求发展的短期行为,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此,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实施末端污染控制;二是按照绿色产品和食品高于洁净技术,洁净技术高于末端污染控制的经济效益次序选择战略;三是依据地区优势,重点发展那些资源充足、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和技术。(2)构建城市绿色产业体系建设绿色产业型城市需要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利用技术产业群及生态产业群中的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综合利用产业、生态维护产业等改造传统农业、工业及服务业。一是要引导推广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绿色农业体系;二是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经济技术模式,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按照“推动一块、改造一块、拓展一块”的思路,推动第二产业向绿色经济方向发展;三是全力做大绿色服务业,贯彻生态化、信息化、知识化要素和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3.发挥绿色企业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作为绿色产业主体,应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绿色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当中。一是制定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建立企业绿色发展机制。事关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活动,都应围绕“绿色”展开。同时要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企业绿色发展机制,以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二是加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施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是企业绿色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制定清洁生产方案,采用绿色工艺,组织内部物料循环,实施全程控制及必要的末端治理等措施,实现绿色生产。三是实施绿色营销管理,倡导和推进绿色消费。企业的营销活动既要立足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要立足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这就需要企业认真研究绿色市场需求、绿色消费心理,做好企业产品绿色认证及定价,引导、倡导和推进绿色消费。4.完善政策法规,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法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一是要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在整个立法、执法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要彻底改变我国绿色产业立法水平低、制裁措施过软和执法不严的状况。二是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要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如规范的绿色产品标准、完善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等。5.开展绿色教育、培育绿色文化、增强公民绿色意识要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建设一批绿色学校和生态教育基地,在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绿色文化教育,开展全民绿色环境保护教育工程,抓好绿色生态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把绿色环境道德教育、绿色行政意识、绿色经济意识、绿色法制意识、绿色科学意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绿色文化畅行整个社会,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四绿色产业型城市案例分析——以杭州市为例(一)案例背景杭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下游,杭州湾西端,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自然条件优良,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进入21世纪后,杭州市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诸如“国际花园城市”、“东方休闲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国际或国内殊荣。以下将从绿色产业型城市建设角度,探讨杭州案例的实践经验及启示。(二)杭州市在绿色产业型城市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1.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主要做法有:一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二是引导和推动市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中心市区外五县(市)有序转移,加快五县(市)新型城市化进程。三是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按照集聚化要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便利化要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均等化要求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二是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把产业基础好、企业实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是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导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农业在减少污染、增加绿化方面的独特作用。3.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一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和统计监督体制,严格实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淘汰高能耗行业的落后产能。二是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清洁生产,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节能由工业节能向交通、建筑、家电在内的社会节能延伸。三是加强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引导,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循环农业。二是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加强再生资源现代回收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5.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一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6.加强资源节约利用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特别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规划、管控、综合开发和集约利用,厉行节约。(三)杭州绿色产业型城市建设成效杭州绿色产业型城市建设的成果可总结为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化繁荣。1.生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围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形成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5.0∶50.8∶44.2调整为2010年的3.5∶47.8∶48.7。5年间,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以知识分子创业、文化人创业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合作共赢:工程项目联合经营合同
- 2024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销售与安装合同
- 专利维权服务合同(2024年版)
- 2024年学校水电安装施工劳务合同
- 2024年古董艺术品交易合同指南
- 2024油漆装修合同
- 仓储物流防雷检测合同
- 航空航天洁净室施工合同
- 2024至2030年中国亚光发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氟炭涂装高档合金平移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课程标准
- 元代青花瓷工艺美术鉴赏课件
- 心脏骤停与猝死
- 小学二年级数学培优辅差工作记录文本
- 工程师职称代评销售话术
- 模具验收检查表
-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知识讲座
- 私立民办初中学校项目融资计划书
- 脓毒性休克病人护理查房课件
- 《本量利分析》课件
- 2023光伏组件隐性缺陷检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