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比较_第1页
中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比较_第2页
中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比较_第3页
中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比较_第4页
中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比较

本文利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的1978~1992年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中的1993~2004年数据,2006~201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5~2011年数据以及印度统计与计划执行部提供的印度1993~2007年的收入法核算GDP数据,通过特定拆分方法还原两国相对真实的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印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研究。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阐明本文数据选择和混合收入数据的拆分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数据调整前后的中印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第三部分比较中印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第四部分为本文结论。一数据选择和混合收入数据的拆分(一)数据选择在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核算时,所用数据来源有三: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和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简称“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本文选择地区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核算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数据来源。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准确全面,但因数据不连续,所以难以利用;资金流量表提供了1992~2010年的连续数据,但其存在的问题在于非经济普查年份的数据常常是根据相应的增长率推算得到,这可能会增加数据的主观性。[1]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将GDP分为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按照各分配主体的情况来划分,劳动者报酬归住户部门所有;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相加得到总营业盈余额,归企业部门所有;生产税净额归政府部门所有;对应初次分配格局需要计算的指标有:住户部门份额、企业部门份额和政府部门份额,均定义为各主体收入占GDP的比重。选择地区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核算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数据来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印比较的需要。印度的统计与计划执行部提供的印度GDP数据是按照收入法口径提供的,包括雇员报酬、经营盈余、混合收入、固定资本消耗和净间接税五部分,其中雇员报酬纳入住户部门,经营盈余、混合收入和固定资本消耗纳入企业部门,净间接税纳入政府部门。(二)混合收入数据的拆分在1993的SNA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混合收入被定义为由住户成员个人所有或与其他合伙人共有的非法人企业创造的收入,且所有者或其住户的其他成员可在其中工作而不领取工资和薪金。该企业的所有者必须是自我雇用的,有付酬雇员的所有者是雇主,而无付酬雇员的所有者是自营劳动者。就其性质而言,混合收入既不是纯粹的劳动报酬,也不是纯粹的营业盈余。在按收入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是把混合收入作为劳动报酬完全纳入住户部门,还是把混合收入作为营业盈余完全纳入企业部门,抑或按照一定的比例把混合收入分解到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劣,把混合收入全部纳入住户部门或企业部门,在核算上简单明了,但却会高估住户部门份额或企业部门份额,精准性欠缺;按照一定比例分解混合收入,核算的精准性提高了,但核算的成本也提高了,并且按照怎样的比例进行分解也需要研究。目前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中,习惯上把混合收入全部纳入企业部门。对发达国家而言,这样做的原因是这些国家自雇用的混合收入主要表现为资本收入,将其全部计入企业部门虽然会抬高企业部门的份额,但总体上影响不大。在我国,因为统计口径的关系,混合收入没有被单独进行统计,但是却包含在劳动和资本报酬中(2004年之前被纳入劳动报酬,2004年之后被纳入资本报酬),纳入劳动报酬将导致住户部门份额高估,纳入资本报酬将导致企业部门份额高估。印度采用的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核算体系,将混合收入统计为企业部门收入。就某一国家而言,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只要数据是连续的、完全的,都可以对该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把握和分析。但不同的统计口径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却遇到了困难,简单地根据各国的统计数据直接比较无法真实体现各国的实际,比较也因此失去意义。对不同国家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进行比较必定要建立在相一致的统计口径上,这就要求对混合收入进行拆分。对混合收入进行拆分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支撑。一是虽然本文利用的中国和印度数据均是采用收入法核算口径得到的,但印度GDP核算中的混合收入与中国的相关统计口径不甚一致,这就要求拆分印度统计核算中的混合收入项目,同时计算出中国的混合收入项目,将其归入相应的国民收入分配主体。二是对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拆分混合收入后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更加切合实际。发展中国家的自雇用混合收入中劳动要素的参与程度远高于资本要素参与程度,其收入更多来自劳动要素的贡献,故而将印度的混合收入按国际通行的方法进行拆分后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较符合印度的实际情况。[2]国内鲜有关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混合收入拆分的研究,张车伟、张士斌(2010、2012)对劳动份额调整的研究中涉及对自雇者经营收入的调整方法;[3]在国外,Young(1994)通过对韩国、新加坡等地的研究认为,自雇者与部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同的雇员具有相同的小时工资;[4]Johnson(1954)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研究发现,农业自雇者收入的64%、非农业自雇者收入的2/3是劳动报酬;[5]Gollin(2002)通过对42个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研究提出了三种调整自雇者经营收入的方法:一是自雇者的所有收入均属于劳动报酬;二是自雇者与公司经营者有相同的分配比例;三是自雇者与雇员有相同的劳动报酬。[6]在以上的几种调整方法中,本文选择Johnson(1954)的方法对两国的混合收入进行拆分。原因在于Young(1994)的方法虽能够比较准确地计量自雇者的资本性收入和劳动报酬,但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翔实的微观数据,包括劳动者行业、职业、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工作时间等信息;二是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如果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自雇者的收入函数与雇员的收入函数差别大,自雇者与性别、年龄和教育等相似的雇员的劳动报酬差距就可能较大。对于中印两个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国家的来说,Young(1994)的方法明显不适合。[7]Gollin的第一种方法就是中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以前使用的方法,它把自雇者的所有经营收入都计入劳动报酬,这种方法会高估劳动报酬;Gollin的第三种方法假定自雇者的劳动报酬与雇员的劳动报酬相同,实际上是Young(1994)的方法。[8]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中印两国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Johnson(1954)提出的方法作为本文调整混合收入数据的依据,即城乡自雇者的经营收入中的2/3属于劳动报酬,1/3属于资本收益。[9]按照中国的统计口径,2004年以前,混合收入(包括农民和个体户经营收入)全部纳入劳动报酬;2004年以后,则将个体户收入全部纳入资本报酬。按照上述拆分方法,2004年以前,剔除农业经营收入和个体户经营收入中的资本性收入后,劳动者报酬将有所减少,资本报酬相应增加;2004年至今,剔除农业经营收入中的资本性收入,再加上个体户经营收入中的劳动收入后,根据我们的计算,劳动者报酬先减少、后增加,资本报酬呈相反变动趋势。在印度的统计口径中,混合收入全部纳入资本报酬,因此,拆分后印度的劳动报酬将会增加,资本报酬相应减少。二数据调整前后的中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一)数据调整前后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将Johnson(1954)提出的混合收入拆分方法具体应用到中国数据的调整中,我们的做法如下:通过剔除农民和城镇个体户经营收入中的资本性收入,得到自雇者的劳动报酬。2004年以前,在各地区收入法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从劳动报酬中剔除农民和城镇个体户经营收入中的资本性收入,并将其加入营业盈余;2004年之后,在各地区收入法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从劳动报酬中剔除农民经营性收入,并将其加入营业盈余,同时从营业盈余中剔除个体户经营收入中的劳动收入,并将其加入劳动报酬中,至此完成数据的调整。需要剔除的农民经营性收入由乡村人口数与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按来源分的纯收入中的家庭经营收入相乘得到;需要剔除的城镇个体户资本性收入由城镇人口数与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中的经营净收入相乘得到。表1和图1描述了数据调整前后1978~2011年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表1数据调整前后1978~2011年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续表图1数据调整前后1978~2011年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演变图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进行数据调整,中国1978~2011年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都可分为三个阶段且总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劳动份额都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有所回升的趋势;企业部门份额与之呈现相反变动;政府部门份额在经历前期的小幅下降后进入上升通道,近期呈现稳中有降趋势。这里,我们以调整后数据为例,观察1978~2011年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演变趋势。第一阶段(1978~2003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略有变动。具体表现是:住户部门份额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9.97%上升到2003年的42.81%),但变幅不大,后期呈小幅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1995年的45.69%);企业部门份额在波动中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46.82%下降到2003年的41.41%);政府部门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1994年以后进入上升阶段(由1978年的13.2%上升到2003年的15.77%)。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三部门之间均有调整。第二阶段(2004年~2007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是:住户部门份额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42.81%下降到2007年的39.16%),企业部门份额明显上升(从2003年的41.41%上升到2007年的46.68%),政府部门份额基本稳定,保持在14%左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在住户部门与企业部门之间进行调整。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出现了有利于住户部门的调整。具体表现是:住户部门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在波动中小幅上升,基本恢复到了1995~1999年的水平(2009年上升到46.71%);企业部门份额在长期上升以后总体上出现了回落(下降到2011年的41.55%);政府部门份额继上阶段的略微下降后,仍保持小幅向下回落的趋势(保持在13%左右)。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演变,我们发现,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居民部门份额明显下降,企业部门份额明显上升,政府部门份额稳中有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出现了明显不利于住户部门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以来住户部门份额出现了回升趋势,由于时限较短,我们不能判断这就是劳动份额上升的转折点,但这一上升趋势至少表明了一个迹象:经历过持续下降后的劳动份额开始有上升的趋势了,这可能得益于经济不断发展的成果和政府政策两方面的作用。比较数据调整前后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2004年之前,数据调整对住户部门份额与企业部门份额带来了较大影响。具体而言,住户部门份额明显下降,企业部门份额明显上升,且总体上,时间越靠前,住户部门份额下降的幅度越大,最大降幅发生在1983年,住户部门份额由53.68%减少到41.11%,减少了12.57个百分点。2004年至今,数据调整对住户部门份额与企业部门份额影响不大,在2004~2007年,调整后的住户部门份额略有下降,之后略有上升。数据调整带来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变化是预料中的。2004年前,由于把混合收入全部纳入劳动报酬中,经过数据调整,住户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下降是自然的。时间越靠前,住户部门份额下降幅度越大的原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自雇者的收入中劳动的贡献率下降,资本的贡献率上升,因而时间越靠前,混合收入中劳动报酬占的比重越大,把混合收入全部纳入劳动份额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越有限;时间越靠后,混合收入中劳动的贡献率越低,把混合收入全部纳入劳动份额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影响就越大。从理论上说,在拆分的时候,应该按照时间序列不断增加资本报酬的比重,减少劳动报酬的比重。但实际中,我们按照同一比例对不同时期的混合收入进行拆分带来的后果是,经过拆分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时间越靠前,住户部门可能越被低估,从而住户部门份额下降幅度越大。2004年后,数据调整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影响不大,这表明,我国目前的自雇者收入中,资本报酬、经营收入已经超过了劳动报酬,因而把混合收入全部记为资本报酬,纳入企业部门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影响不大,这也间接证明了我国在国民收入核算口径方面进行的这种调整是必要的。(2)数据调整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变化较之前更为稳定。具体而言,住户部门份额经过调整后没有出现调整前那样大幅的下降状态,调整前的最高值出现在1983年(53.68%),最低值是2006年(40.61%),两者相差13.07个百分点;调整后最高值是2009年的46.71%,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39.16%),两者相差7.55个百分点。企业部门份额调整前的最高与最低值相差13.18个百分点,调整后的最高与最低值相差7.84个百分点。从中可以发现,数据调整后,尽管我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仍旧不够稳定,但较之调整前,极值差下降了近一半,尤其是住户部门份额虽然仍然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明显降低,且目前已经基本恢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劳动份额开始快速进入下降通道,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还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这种观点虽然得到统计上的支持,但却无法在学理上得到说明。我们承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户部门的份额仍然偏低,因而提高劳动报酬,增加住户部门份额仍然是国民收入分配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住户部门的份额并非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低,政府为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做的努力也并非毫无效果。(二)数据调整前后印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从印度的统计核算数据中我们可以直接获得其混合收入这一项,因此在进行数据调整时我们直接将混合收入这一项用Johnson(1954)提出的拆分方法拆分成劳动报酬占2/3、资本报酬占1/3,然后将这两部分加入相应的住户部门份额和企业部门份额,计算数据调整后的印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表2和图2提供了数据调整前后印度1993~2007年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表2数据调整前后1993~2007年印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图2数据调整前后1993~2007年印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演变图由表2和图2,比较调整前后印度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调整与否,印度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均十分稳定。具体表现是:调整前,在1993~2007年,印度住户部门份额的最大变动为4.47个百分点,企业部门份额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4.05个百分点;调整后,住户部门份额变动为5.55个百分点,企业部门份额变动为5.06个百分点,政府部门份额变动为3.38个百分点。状态平稳是印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一大特点。(2)数据调整后,在印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住户部门份额大幅上升,企业部门份额大幅下降。住户部门份额由调整前的27%~31%上升到调整后的51%~56%,至少上升了20个百分点;企业部门份额相应下降了至少20个百分点,由调整前的60%~64%下降到调整后的34%~40%。对于印度这样小企业多、自我雇用比例高的国家而言,把原本全部纳入企业部门的混合收入进行拆分,导致住户部门份额大幅上升,企业部门份额大幅下降是预料之中的,但变化如此之大是我们没有想到的(3)对印度而言,调整后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应该比调整前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更符合实际。原因有二:一是如前所述,我们的调整是有依据的,调整符合印度的经济实际;二是调整后的数据可以在理论上得到解释,而调整前的数据则无法得到理论上的支持。理论上,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取决于要素的贡献率和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实际的分配结果偏离要素的贡献率。但如果偏离过大,就会加剧劳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绝大多数国家,劳动的贡献都超过了资本的贡献,这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住户份额大于企业份额的原因。而印度的住户份额低于30%,甚至不到企业份额的一半,如此之低的住户部门份额在理论上是无法解释的。实际中,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大国的住户份额和企业份额呈现如此格局。三中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及演变趋势比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发展阶段相近,都处于快速的经济发展中,近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均令世界瞩目。但由于两国实行的经济制度不同,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各异,因而两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较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目的不在于要求一个国家向另一国家看齐,而在于提供一个判断本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参照物,在于寻找导致两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从而为改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份额寻找思路。下面从中印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状况及演变趋势两个方面比较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一)中印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比较比较数据调整后的中印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可以发现,与印度相比,中国住户部门份额明显低于印度,企业部门份额和政府部门份额明显高于印度。(1)就住户部门份额而言,中国住户部门份额低于印度,且波动幅度较大。1993~2007年,印度的住户部门份额均在50%以上且保持稳定,最高份额(2000年的56.66%)与最低份额(2007年的51.12%)相差不大。而中国在1978~2011年,住户部门份额从未达到50%的水平,中国住户部门的最高份额(2009年的46.71%)与最低份额(2007年的39.16%)相差7.5个百分点左右,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印度。与印度相比,中国住户部门份额平均比印度低,甚至中国住户部门份额的最高值比印度住户部门份额的最低值还少4.5个百分点左右。可以说,即使与发展中大国印度相比,中国住户部门份额水平也是偏低的。因此,尽快扭转住户部门份额偏低,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已经刻不容缓,(2)与住户部门份额相反,中国企业部门份额高于印度。印度企业部门份额的最高值为40.36%(2007年),最低值为34.41%(2000年);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部门份额相对较高,在1978~2011年,中国只有1991年(39.69%)和2009年(39.78%)这两年的企业部门份额在40%以下,其他年份均在40%以上,最高值达47.53%(1983年),比印度的最高值多7个百分点。(3)印度政府部门份额较低,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政府部门份额近些年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印度政府部门份额长期保持在8%~9%,只有1993年超过了10%。中国政府部门份额自1978年以来均在11%以上,大部分年份保持在13%~15%,最高值达到17.41%(1991年)。在发展中大国中,印度政府部门份额是较低的,中国政府部门份额是较高的。中国住户部门份额低于印度,企业部门份额高于印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劳动比率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企业在高速经济增长中获得了广阔的盈利空间。一方面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较高的资本回报率,这为企业部门获得较高份额提供了可能。二是中印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别导致企业部门份额的差距。一般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住户部门所占份额就越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企业部门所占份额越大,这也是在工业化初期住户部门份额往往下降,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住户部门份额开始上升的原因。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印度,但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远高于印度,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低于印度,这是造成中国企业部门份额高于印度的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2012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1%、45.3%、44.6%;而2010年,印度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6.8%,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8.2%和55.0%。三是中印两国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中国形成了主要依靠高投资和多出口发展经济的道路。在过分追求GDP的氛围中,地方政府对投资、出口的重视自然超过了消费和民生。要维持高投资,就必须为资本创造更有利的环境;要维持多出口,就必须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因为中国的出口主要是以价格低廉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如果说,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各自的份额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那么一定会出现不利于住户部门的结果。因为不仅劳动者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追求GDP的政府通常还会站在企业一边。在印度,繁荣的中小企业经济和新兴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印度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其IT业的发展远超许多发达国家。印度鼓励自主创业,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多优惠政策。印度存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经济体,这在为印度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拉动了印度的经济增长。[10]印度政府部门份额低于中国既与两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关,也与两国政府拥有的不同经济权力有关。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该体制下,政府要包办一切经济事务,需要支配更多的资源。政府拥有配置一切经济资源的权力,能够获得需要的资源。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份额较高的原因。改革开放尤其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政府职能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计划经济的惯性,使得政府仍然承担许多本该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职能,而政府要完成这些职责,就必须支配较多的资源。在我国的威权政府下,政府占有更大份额的目标很容易实现。印度自经济独立后历经几次经济改革,已经完全走上市场经济道路,不存在干预市场过多的现象,加之印度政府在动员经济资源方面受到的掣肘远大于中国,即使想提高政府部门份额,也很难实现。(二)中印两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演变趋势比较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一般演变趋势是:在工业化初期,劳动份额下降,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劳动份额下降的趋势开始扭转并逐步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于稳定。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也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加大,整个分配趋于不平等,劳动份额处于不断下降中;一旦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居于支配地位,比率变化所起的作用将缩小,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国民收入中的劳动份额也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以住户部门份额变化为例,我们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住户部门份额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住户部门份额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上升期,住户部门份额由40%左右提高到45%左右,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住户部门份额基本稳定;2000~2007年出现明显下降,2007年住户部门份额达到整个考察期的最低值;2009年以来,住户部门份额明显回升,恢复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可以说,改革开放初期,住户部门份额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政府为了补偿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的低工资(在农村表现为对农产品的低价统购),有意识地通过政策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结果,与经济的发展阶段关系不大。如果2009年以后出现的住户部门份额回升是一个拐点,并且能够长期保持下去的话,那么,可以认为,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演变趋势基本符合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一般演变规律。只不过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拐点出现得较晚,不是在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