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安徽大学616译介学808比较文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07年安徽大学616译介学808比较文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07年安徽大学616译介学808比较文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07年安徽大学616译介学808比较文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07年安徽大学616译介学808比较文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一:比较文学原理一、简答题(每题15分)1影响研究与接受研究的异同。【解析】:在教材中可找到原句,讲二者的概念表述清楚,所属流派国家,主要观点等简述出来,再加以总结二者的异同即可。二者的优缺点也可加以表述。言之有据。【参考答案】:相同点: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关联性,都与研究文学的传播、流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关。从这个方面说,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为不同国家文学间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虽然是靠媒介辅助实现的,但它们产生的世纪效果即意义和价值的体现,影响的程度等主要还是靠文学接受来完成的。不同点:它们在研究对象、任务和目标等方面是有区别的。1)影响研究主要是去寻探文学传播和产生影响的经过路线,而且要去的事实联系来证明其影响关系的存在和对于关系之链的三个重要环节(渊源、放送和终点)的确认。2)接受研究不关注文学传播与影响关系的具体路线和事实考证,而是侧重探讨一国文学或一部作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接受过程中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并导致作品意义与价值发生怎样的异变,人物形象又会出现哪些新的诠释等。2原型批评的意义与局限。【解析】:原型批评是第五章中主题学的一个部分的小知识点,要解释原型批评是何意义,由谁提出的观点,对于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学有何意义。作为一种少数人提出的观点仍在发展之中,其存在的局限受到自身学科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截取部分作为参考即可。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美国文论界权威韦勒克誉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的“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原型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传到中国之后,国内的学者对原型批评的经典作家理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且结合中国文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国内对神话原型的研究与认识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弗莱和他的原型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一,弗莱将文学作为整体来考察,注意观察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对人们认识文学的本质、起源、发展和演变有着较为重大的意义不像先前的一些批评理论,如只关注单个作品的形式主义,强调作家就是创造者的历史主义,还有肯定个人理解过程的读者反映批评等,弗莱的理论视整个文学为完全由诗、戏剧小说和散文的规则构成的文化统一体,他把原型批评置于各种批评的中心位置,弗莱所建立的是以原型为中心并融各种文化要素为一体的文化批评。第二,弗莱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考察各种批评之间的关系,而且考察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种“批评的解剖”进一步认识批评的功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在《批评的剖析》的最后,弗莱重申了他创作的理论目标“批评家也就是读者。要把创造和知识、艺术和科学、神话和概念之间破碎了的联系重新焊接起来,我把这样一些活动拟托付给批评去进行。弗莱希望批”评做到的是以原型批评为主导作用的批评内各流派之间建立起一种整体的综合性的批评体系,进而以批评整体对外界的各种学科建立联系,以形成文化层面的批。第三,作为对新批评的反驳,弗莱将文学作品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使人们能够克服狭隘的思维方式,克服极端形式主义的批评倾向。原型批评是以新批评的反对面目出现的,是以人类学的理论及视野为基础的,是“向后站”“远观”是宏观的、全景式的,它要求把题材、体裁主题结构放到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恢复被新批评派所割断的外部联系,同神话信仰宗教仪式及民俗密不可分。第四,弗莱对文学形式的区分,清楚地勾勒出文学形式变化的主流。他根据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书中人物与普通人物的比较标准,又把虚构型文学作品划分为五种基本模式:一是神话,其中人物的行动力量绝对地高于普通人,并能超越自然规律;二是浪漫故事,其中人物的行动力量相对地高于普通人,但得服从自然规律;三是高模仿,即模仿现实生活中其水平略高于普通人的文学作品,如领袖故事之类;四是低模仿,即模仿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作品,如现实主义小说等;五是反讽或讽刺,其中人物的水平低于普通人。他分别研究了悲剧和喜剧中的这五种模式,认为在西方文学中,这五种模式是不断演变的,而演变到反讽模式则又向神话回流,呈循环之势。第五,弗莱的原型批评为观察文学世界提供了新视角,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原型批评理论在用来解释一部作品的结构时最为有效,它要求关注那些明显包含神话或神话因素的文学作品,要求批评家去考虑神话作为一部既定作品整体结构一部分的功能所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作为一种文学暗示的方式使用神话,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通过说明增加主题意义或场景意义,在某些小说结构中会暗含一种神话模式,而这种神话模式是作者无意使用的,所以批评家的任务便是去证明这种模式在作品总的结构中构成了一个联贯的、有意义的整体。在一位作家的作品中或在整个的文学传统中确实存在着原型且它们反复出现,但批评家的任务是从定义这些模式出发进一步去验证它们在作品结构中的作用[5]。2原型批评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弗莱对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文论有所批评,但他自己并没有摆脱形式主义。如果说新批评把文学归结为文辞,使文辞决定一切,那么弗莱把文学归结为结构模式,认为模式决定一切。虽然他也承认文学是有内容的,并且也讲历史批评、伦理批评等等,但他认为文学的核心是结构,是模式,所有的历史内容、伦理判断甚至美学价值等等,在他看来都是从外部强加给文学的东西,而不是文学自身应有的内涵。他还认为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一旦作家选定某种文学模式,他便身不由己,模式本身就构成了内容。研究文学的总体结构的骨架是有必要的,但若把整个文学都归结为若干模式、程式和套式,那么就是把活泼的文学变成僵死的枯骨了。如果说新批评是一种微观的形式主义研究,那么弗莱则从事的是一种宏观的形式主义研究,在漠视或无视文学活生生的内容方面,两者如出一辙。一些批评家批评弗莱的文学艺术仅源于原型的观点,认为其与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相悖。这是对弗莱批评理论的误解。弗莱认为文学的内容可以包含生活、本质及真理等等,他所坚持的是文学形式仅源自于文学自身。他在《虚构文学与神话的移位》中说“我们要求一部关于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写得:真实可信,这是指作品的内容要来自生活,但文学形式不可能来自生活,而只能源自文学传统,因而归根结底来自神话。”《批评的剖析》中弗莱说“文学具有生命:现实、自然、想象和真理,各种自然条件,或你愿意加进内容中的任何东西。文学形式形成自身,不是从外部形成;文学的形式不能存在于文学之外,就像奏鸣曲、赋格曲、回旋曲的形式不能存在于音乐之外一样。”第二,弗莱的理论存在自相矛盾的弊端。弗莱认为文学批评能够也应当像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他声称文学批评在其方法和结果上能够科学化,无需从其他领域借用任何概念。弗莱理论的核心是将其从心理学移位到文学批评,这一概念是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借用而来的。第三,尽管弗莱的理论注重对文学的整体研究,但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功能。在弗莱看来,文学作品失去了其个体性,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原始文化的继承。这与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不相符。第四,弗莱受历史循环论的影响较深,他机械地将历史循环论套用到文学的发展过程上,根据自然界的循环规则比例生命体的生与死等等,弗莱归纳出以下四种叙述模式:1)黎明、春天和出生方面,这是喜剧的原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诗的原型;2)正午夏天婚姻和胜利方面,这是传奇故事、牧歌和田园的原型;3)日落、秋天和死亡方面,这是悲剧和挽歌的原型;4)黑暗、冬天和毁灭方面,这是讽刺作品的原在他看来,每一种叙事模式又是一种更大的模式的一部分,这种大的模式,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或者神话英雄的出生、死亡和再生相似:春天与喜剧对应,夏天与传奇对应,秋天与悲剧对应,冬天与讽刺对应。神话体现了文学总的结构原则,它包括了这四种叙述结构的全部雏形,而所有其他文学的基本类型,则一般指以某一种叙述结构为主。他认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是从神话发端的,然后相继转化为喜剧、浪漫故事、悲剧,最后演变为反讽和讽刺,最后则又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循环运动的特点。但这种文学的循环并不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包括西方文学发展的实际)。首先,从自然的角度讲,世界上有些地方并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这一点便可对弗莱循环公式的普遍性提出质疑。另外,在西方文学中,如古希腊神话之后是悲剧的兴起,悲剧繁荣于喜剧之前,而不在其后,有如现代西方文学中,有反讽向神话的回流,但这不是整个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而仅仅是其中一支现代主义的一种倾向。尽管弗莱的循环理论不乏创新之意,但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机械性和形式主义色彩。最后,弗莱的原型理论看似合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弗莱本人及许多批评家并没有将文学作品和弗莱称之为外部证据的东西联系起来,而主要是集中于辨认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及神话模式。3概述当代形象学的特点。【解析】:形象学作为单独的一个章节主要是说明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具体存在那么共性的和不同的形象存在,以此来发现不同民族的不同心理和认识的异同等等。【参考答案】:形象就是对两种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制作或宣传了某一形象的个人或群体,通过对异国的描述,显示或表达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的空间。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以形象他的方式,表达各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在审视和想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是一个社会可用来言说和思维的象征语言之一它表述了在被描述的他者与形象的制造者间实际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无论在那一层面上,被制作出来的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出对他者的某种否定,对“我”及其空间的某种补充和延长。因此形象制作者用“他者”形象说出了一种跨种族、跨文化的关系,带有主观性。形象具有符号功能,趋向于单义性,在典型的形象文本中,形象已被部分地程序化了套话:套话:形象的特殊存在的形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概括。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形象有三重意义: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当代最关注的是第二层面――创造形象)(当代最关注的是第二层面――创造形象的社会文化)社会总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研究想象物,是要让制作异国形象的社会群体显现出来。作者(作品)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或把神话加诸于公众舆论;或传播一个已在舆论中存在的神话;或虚构一与集体描述相背的。意识形态的形象物是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了自我身份。具有一种集体记忆联结功能,能使开创性事件的创始价值成为整个群体的信仰物。它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偏向于认同性,以强化本群体的身份。对一个特定群体起着一种整合功能。乌托邦类型的想象物这类想象物本质上是质疑现实,具有社会颠覆功能;这类异国形象偏向于相异性,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的社会;形象中葆有被群体抑制的潜能。异国形象类型概括都是建立在整合与颠覆两极间的张力上;凡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建构的是意识形态类形象;凡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群体)对相异性独特看法的话语塑出来的异国形象是乌托邦类形象。这形象将群体的基本价值观投射到“他者”身上,通过调节现实以适应群体中通行的象征模式的方法,取消或改造了“他者”,从而消解了“他者”。形象研究的文本分析法通过具体文本分析弄清形象内涵;词汇层面。检查描写异国的词汇,它们上构成异国形象的原始成分。等级关系。检查文本的生产,关注“我”与“他者”的等级关系: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故事情节。它从两种文化间对话(互文)开始,用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想象物中的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的情境、段落和主题写出当代形象学的新特点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性,把形象放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来研究。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注重注视者一方,对异国形象的描写就是对异国这一大文本的阅读与接受,注重研究阅读和接受者一方。3.注重总体分析,必须研究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总和。4宗教对文学有哪些影响。【解析】宗教不同于神话,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宗教的身影,不同的是在西方存在的时间和时代及影响都比中国文学要强。在总结影响时要注意添加具体的作品以补偿说明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参考答案】:一、宗教经典与文学题材1、《圣经》:“该隐”的故事成为拜伦诗剧《该隐》的题材来源;拜伦诗剧《该隐》的题材来源;“列王纪”中的“神仙”王纪”中的“神仙”成为斯宾塞长诗仙后》的题材来源;《仙后》的题材来源;植物的故事在邓恩诗中转化为“蔬菜”邓恩诗中转化为“蔬菜”和“孩子”的意象;《圣经》中的“三重天”,在但丁的《神曲》中转化为“地狱”、炼狱”天堂”三个世界。弥尔顿的三部曲《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清教徒作家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其实就是对“圣经”故事的图解。歌德名著《浮士德》中的“魔鬼”、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等,都取材于《圣经》。以上抽样式的叙述可以说明,《圣经》中的许多故事、人物,对西方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但丁、歌德、弥尔顿、拜伦、普希金、邓恩、斯宾塞等文学作品的取材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对于其整个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只是就基督教的经典而言。2、《佛经》:我们可以从《佛经》《山海经》与魏晋志怪小说、《佛经》与《封神演义》、《佛经》与《西游记》的关系中得到说明,后者的题材基本上都来自于前者。可以说,《佛经》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特别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二、宗教教义与文学作品的主题1、基督教:基督教:基督教所主张的“博爱”道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等思想,成为了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核心主题。基督教思想对劳伦斯的一系列小说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了《虹》、《恋爱中的女人》《查黛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的核心主题。基督教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陈独秀于1920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一文,称赞“平等博爱”人》一文,称赞“平等博爱”、牺牲奋进”反思忏悔”“牺牲奋进”、“反思忏悔”精神的可贵。基督教的主体精神,影响到了鲁迅基的《药》(“受难”)和曹禺的剧《雷雨》(原罪”)、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忏悔”的小说《沉沦》(“忏悔”)和冰心的诗歌《繁星》与《春水》“爱的哲学”)等。2、道教:道教所主张的“求仙”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隐逸出世”的思想,往往成为李白、陶渊明诗歌的主题,对于魏晋时代大量的“游仙诗”、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干宝的《搜神记》等也有影响,以至于成为唐宋传奇、金元散曲、唐宋传奇、金元散曲、明清神魔小说神仙主题的来源。道教所主张的精神与思想,还成为中国道教所主张的精神与思想,人遭受挫折和失败时的重要精神支柱。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之一。3、佛教:佛教“因果报应”大皆空”世事无常”大皆空”、“世事无常”、“人生虚幻”、“清静禅悟”等思想,影响到了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曹操、杜甫诗歌的主题,对于《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主题的理解,也不能脱离佛教。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几乎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成为宋元话本小说的总主题。成为宋元话本小说的总主题。佛教观念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和发展了其思想内容。佛教思想深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深处,让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一种深远的“无常感”。曹孟德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国古代山水诗融入了佛教的清静。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往往都有禅心;而苏轼的诗中,则有很深的禅悟。三、宗教与文学的艺术形式宗教对于文学的形式往往也产生重大影响。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此我们只看佛教与文学形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骈文。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声明论”骈文。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声明论”直接影响到了沈约关于汉语“四声八病”直接影响到了沈约关于汉语“四声八病”说的提出,并促使新文体“骈文”的产生。说的提出,并促使新文体“骈文”的产生。2、古典律诗。“声明论”对中国古典律诗讲究的“平仄相协”声明论”对中国古典律诗讲究的“平仄相协”理论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声明论”理论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声明论”的传入,中国古典律诗也许不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那样一种形态,那样一种形态,或者说还要晚一些时候才会产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最为关键的东西,是从印度传进来的。中国人以自己的智慧借用印度语言学成果,发明汉语的特点,并运用于诗词创作里,成就了大业。唐诗宋词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光闪闪的明珠,古典文学的顶峰。3、变文。由于佛经的传播而产生的以讲唱为主的“变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新形式,新形式,并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中之诗词融入现象的产生。4、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在志怪小说中时常出现的“梦幻式”离魂式”和“死而复生式”三种叙事模式,来自于佛教“前世”、今生”来世”三重天构想的启示。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体都与宗教有关,但许多文体的产生与宗教人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世界上其他的几大宗教,与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形式产生的影响,大体相似。四、宗教与某种文学整体格局1、佛教中的“境界”与中国古典佛教中的“境界”诗词中的艺术境界。诗词中的艺术境界。佛教中的“境界”有两种含义:佛教中的“境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是指“色”、“香”、“味”、六境;“声”、“触”、“法”六境;二是指学徒修行所达到的程度,如顿悟”无念”“顿悟”、“无念”。这种境界说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就很有境界,那么,佛教境界与中国古典诗词整体境界的关系就值得探讨。佛教中的“前世”、“今生”与“来佛教中的“前世”今生”之生死轮回观念,往往体现在魏晋志怪小说、晋志怪小说、宋元话本小说与戏曲之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的基本格局。2、道教与中国古典诗词的仙境。坐忘”是指修行达到的一种心法相应、“坐忘”,是指修行达到的一种心法相应、物我两忘的程度。李白一生遍访名山大川,物我两忘的程度。李白一生遍访名山大川,执剑出游,追求道家的源泉头。执剑出游,追求道家的源泉头。因此它对于李白诗中的“仙境”有一种决定性的影响。李白诗中的“仙境”,有一种决定性的影响。如李白的抒情诗《将进酒》中的诗行:如李白的抒情诗《将进酒》中的诗行与道教所主张的仙境是完全一样的。3、基督教的“永生”,则是一种超越时基督教的“永生”间和空间的永恒境界。所谓“永生”,并不是一种象东方宗地所谓“永生”方性一样的极境,而是一种过程,具体表现为对于人类来源与未来走向的看法。这就影响到了西方文学的总体格局。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和劳伦斯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原罪”、“忏悔”、“救赎”的主题,并且成为西方文学的基本模式与艺术格局。文学作品之广度和深度,是受这种宗教境界所制约的。4、中国的宗教与中国古典文学总体格局有密切关系。中国古典诗词中如果缺少佛家和道家的精神,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所生存在的那样,中国文学史也许不是眼前的模样。从三代以来,历经几千年,一直支配着中华民族的信仰。纵观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从殷商到春秋,一千三百年中,其实都在发生着种种影响。一千三百年中,其实都在发生着种种影响。在散文方面有了《卜辞》书经》在散文方面有了《卜辞》、《书经》、《周礼》《春秋》《论语》《周礼》、《春秋》、《论语》、《老子》《墨子》在诗歌方面有《诗经》、《墨子》等,在诗歌方面有《诗经》和《楚辞》等。其实我们还可以作更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其实我们还可以作更具体的分析与探讨。《诗经》里的《商颂》就是宋人用以纪念祖宗、祭祀祖宗的重要作品。在《诗.大雅.生民篇》中,也有姜塬感大雅.生民篇》生后稷的神奇传说。我们要明白认识到:所谓宗教影响文学作品的格局,是指某种宗教精神影响到了某一种文学历史的整体结构,并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模式。“原罪”、“忏悔”、“救赎”是西方文学发展的基本模式。“生死轮回”成为中国宋元话本小生死轮回”说的基本故事框架。二、论述题(每题30分)1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各有哪些观点?你如何评价这两个学派的观点?【解析】:论述题要有论点,罗列出基本的概念然后加以自己的解说丰富。注意自己的论点不要牵强附会,要有所依据。【参考答案】: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评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但是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定义之争,国际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然而,也正是这种危机一次次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相关学派的形成,以及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学术界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即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亚洲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本文仅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相关论述。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法国学派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法国学派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巴当斯佩哲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查阅大量报刊和原始文献,崇尚严密的考证方法。其后的梵·弟根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之一,他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他提出“三种文学”的概念,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之后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具体而言,他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它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梵·弟根的比较文学理论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他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进行严格的区分,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而且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实证,使比较文学的研究过分注重文学关系的实证性考察,而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此外,他的比较文学观还带有明显的文学沙文主义特征,不仅局限于欧洲中心主义,而且在后来逐步沦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使比较文学的概念不断狭窄化、“精确化,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法国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卡雷在给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他对法国学派的定义:“我们不应无论什么东西、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乱比一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他的定义仅仅强调实证主义的事实联系,”连梵·弟根的“总体文学”也一并摒弃,使得比较文学的概念变得更加狭窄。卡雷的学生基亚在其著作《比较文学》中最后完成了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即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家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书籍、情感的交流。乐黛云先生曾说:“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释。”在以“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影响下,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渐渐成为一潭死水,对于“欧洲中心主义”我们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接受和认同。在比较文学研究陷入僵局的时候,1958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他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书中明确指出法国学派存在的“五大问题”:第一,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机械的研究渊源和影响;第三,文化民族主义动机;第四,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分开;第五,丢弃了文学之美的欣赏。他认为应当彻底废除“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干脆就称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或文学学术研究。他的观点虽然冲破了法国学派的束缚,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加泛化,变得不可把握。韦勒克的观点遭到来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内部两方面的攻击,来自美国学派的雷马克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主张,并代表美国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定义,即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相关领域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个定义充满了对法国学派的反叛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定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强调平行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并且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美国学派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法国学派的定义为美国学派所取代,美国学派的定义也会慢慢不适应比较文学的发展,进而为新的理论所取代,但是这些学派的形成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和相互交流与理解,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必然会在众多学派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2试从自然观、伦理观、思想认识方法及历史观上谈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解析】:在教材中比较篇中的第九章关于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的不同点的解释可以作为这一题的参考答案解析。【参考答案】:中国农业型经济的特色及影响,农业型经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东方文明,表现在:对自然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人生态度及社会理想西方商业型经济的特色及影响,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比更趋向多变,更为开放也更具活力,相对应地培养了西方人的竞争意识,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人与自然的对立情绪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西方人的社会理想中国集权型政治的特点及影响:人治;集权与上,分权与下;家天下西方民主型政治的特点及影响:法治;民主与集中;个体本位中西哲学的性质:中国哲学是实践型哲学,同政治一样受经济基础的支配。【该部分了解即可】西方哲学注重“格物之致”,只停留在追求事物之理,求真之理,属思辨型哲学。中国实践型哲学的特点:天人合一;真善等同;知行并重西方思辨型哲学的特点:形而上学;认识论;抽象的玄理【参考教材第九章总结】3典型与意境之比较。【解析】:这是中西两种文学体系中不同的观点,做基本的比较即可。注意概念的表述。中国与西方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对艺术美之奥妙,作了深入的、长期的探索,其结晶就是意境说与典型论。这正是意境说与典璎论最根本的相同之处。然而。由于中西不同的社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学艺术实践的丰厚之土壤,使得这种共同探索的结晶闪现出璀灿夺目的迥异色彩。意境说与典型论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主观与客观,情与景,这是构成文学艺术之“二原质”。任何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情与景的妙合无垠。无论是典型还是意境,它们都必须两者兼有,苟缺其一,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典型与意境绝对不是一码事。典型论与意境说最基本的特征与区别是典型论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典型论注重于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西方从具有商业与宗教性的社会产生了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摹仿再现的叙事文学传统.典型论即产生于这一传统,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典型论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了典型论这一最基本的特征——偏重于客观生活的再现。典型论反对作家自己跑进作品里去没完没了地抒发议论.而主张倾向应当从作品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与典型论相反,意境说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这种特征是被从具有宗法性与农业性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出来的以表现为特征的抒情文学传统所决定的.并受影响于儒家学派的文学起源论——“物感说”。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意境说在偏重于主观情感抒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客观形象的描绘。两者的本质区别仅在于描绘形象之目的不同.典型论追求的目的是描绘客观形象;意境说的目的是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二、人物与境物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作为中西文艺审美核心的意境说与典型论,当然都要求描绘出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但两者有所偏重。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型的形象偏重于描绘人物。这种差别主要是中西不同的文学艺术实践造成的。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主要是摹仿人物的行动.中国的抒情文学传统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情感。行动必须由人物形象来体现,而情感主要通过境物形象来抒发。另外,西方的叙事文学以悲剧和史诗为主。中国的抒情文学主要以短小诗章为主.这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也是形成意境说与典型论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的典型论从萌芽到成熟,一直是与人物形象相始终的。当然.典型论也要求写境物,但写境物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而意境说偏重于境物形象地描绘。虽然中国古代文学里也写人物形象,但是这些人物形象多半属于诗人抒发情感的媒介。它不同于西方写人物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本身,是为了塑造人物典型。事实上,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还是景物形象地描绘。当然,许多作品描写的还不是纯景物。而是人物情感活动的空间,其中既有景又有人。这种为表达人物情感而描绘出来的境物与人物组成的空间。就是古代理论家所说的“境”或“境界”而这种“境”,正是意境说所注重描绘的形象。三、求美与求真文学艺术都讲真善美的统一,典型论与意境说同样如此。但是,两者所体现的真善美的统一是有差异、有偏重的。一般说来,典型说偏重于真,意境说偏重于美。这又是它们的—个重要特征与区别。西方典型论偏重于真实,有这么几个特点:其一是强调严格地摹写现实,强调细节的逼真,要求典型人物的一颦一笑,头上的帽子、手上的道具,甚至“脸上的雀斑”。都必须与真的丝毫不差。其二是作品描写——无论是情节、结构、时问与空问、人物的性格一都必须符合逻辑.符合情理。意境说虽然也讲真,要求要写真感情、真景物,但是,它对于真的要求却不像典型论那般严格,特别是对于细节的真实.它与典型论大不一样。意境说注重的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注重的是内在的情感,注重的是神似.而对于外在形象的细节真实却并不十分注意,甚至反对细节过于真实。中国的意境说偏重于美,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其一是着意追求内在的情感神韵之美,而不求外在的酷似;其二是中国艺术不讲究时间、空间、结构层次透视等方面的符合必然律与自然性。常常打破时空限制.不按自然本身的规律去描绘。相传王维作画“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四、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典型论有一整套典型化的方法。即观察体验——分析综合——典型的诞生。意境说也基本上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观察体验——酝酿积蓄——意境从感悟中诞生。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因此。无论是西方艺术里典型人物的塑造还是中国艺术中审美意境的寻求,都离不开对于客观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但是它们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却是很不相同的。典型论是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意境说则不像西方作家那样有条有理地分析综合。而是在酝酿积蓄中感悟,从灵感闪现中捕捉到艺术意境的。中西美学理论是“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唏阳而异品”。典型论与意境说正是鲜明地体现出中西美学理论这种既同又异的状况。我们应该从其相异之处。把握住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从其相同之处,探索到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贡献于我们的美学理论研究与文艺创作。科目二:译介学一、填空题(每空3分)1阿英的《翻译史话》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翻译文学意识的翻译文学史。21898年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发生了两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一件是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另一件是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出版。3翻译的文学创作与作为原作的文学创作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翻译文学是再创造。4施莱尔马赫是西方第一个将笔译和口译区分并定义的学者。二、简答题(每题15分)1判断一部作品国籍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首先在国别(民族)文学的框架内,文学作品的国别问题应该是很明确的。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半段其国籍的依据是作品作者的国籍。强调的是作者的国家,而不是作者属何民族。虽然一些作家的作品与其所属民族的文学传统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作家写作的语言仍是属于民族的语言,但这并不能判断其作品的国籍问题。一位作家其所属于某个国家国籍时,他的作品就依随着作者的国籍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国籍。2陈述你对“理想的文学翻译作品就是要胜过原作”这一说法的看法【解析】:结合《翻译研究新视野》中第三章第四节“文学翻译:不可能有定本”。言之有理即可。3什么样的误译在比较文学中具有研究价值?【参考答案】:误译可以分为两种: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因译者翻译时的疏忽、大意造成的误译;第二种多与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夫有关,这一类的误译具有一定的用语言研究价值和外语教学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