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改革历史的认识,中国经济论文_第1页
对当代中国改革历史的认识,中国经济论文_第2页
对当代中国改革历史的认识,中国经济论文_第3页
对当代中国改革历史的认识,中国经济论文_第4页
对当代中国改革历史的认识,中国经济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当代中国改革历史的认识,中国经济论文我们通常所讲的改革,特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国家,由集权向分权,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经过.现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开场的.就曾经讲过:从中国实际出发探寻求索社会道路,是从开场的,这是的最大功绩[1].从1956年开场的半个多世纪的改革经过中,我们国家先后采取了多种措施,变革集中计划的经济体制,以及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国家改革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78年的分权型命令经济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向下属各级放权让利.第二阶段是1979-1993年的增量改革阶段.改革主要在国有部门以外的经济领域中推进,并以民营经济的成长壮大来支撑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至今的整体推进阶段.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为目的进行全面改革[2].(一)分权型命令经济改革(1958-1978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计划经济在初期获得不小的成就,但其弊端也很快就显现出来,即低效甚至僵化.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对合适中国情况的社会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寻求索[3].1958年至1976年期间进行了屡次体制下放,但无一例外地以造成混乱和随后重新集中告终.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循环下,构成了放-乱-收-死的怪圈.(二)增量改革(1979-1993年)在计划体制内屡次成效不大的改进尝试和震荡,迫使中国进行深入的反思,并考虑其他方向的变革.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这时起,中国开场把改革重点放到非国有部门,发展市场导向的企业,并依托它们实现经济增长.这种战略被称为增量改革战略或体制外先行战略.总之,十余年的增量改革,给我们国家经济带来了高速增长.(三)整体推进全面改革(1994年至今)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改革战略.也就是讲,改革开场从非公部门推向公有部门,从农村推向城市,从经济改革推向政治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尝试.由此,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是我基于现实与国情的重要抉择,表示清楚了我对社会当代化建设的认识,已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建设的新高度[4].二、对现代中国改革历史的认识(一)时代的改革是常代改革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指出:改革成功的原因,恰恰是决定性地毁坏了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努力.他以为,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毁坏的时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毁坏,但这种毁坏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毁坏.它毁坏了中国变成苏联式的计划经济的方向,创造了中国经济体制在改革前非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构造,为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谢淑丽也以为,改革是在东所奠定的分权化的轨道上进行的.正是由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使得中国的计划经济在严格的意义上讲就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过.改革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依靠国有企业的改革,而是主要由计划体制以外的非国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起来的.它的成功在于它能够在计划体制之外又发展出了一整套新的经济主体,是由非国有的地方经济十分是乡镇企业所带动起来的.由此可见,的改革,只要在时代所构成的中国社会经济构造高度地方分权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改革实际上是改革的延续.(二)常代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形式.它有着如下四个特点:一是自上而下.我们国家改革都是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制度创新.二是量力而行.我们国家的改革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根据群众能够承受的程度,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量力而行,一步一步地推进.三是循序渐进.改革初期没有经历体验,要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场,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逐步变化,逐步过渡为社会市场经济.四是途径依存.我们国家出台改革措施以前,都要谋定而后动,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去推行.同时,还要通过试点来探索经历体验.我们国家渐进式改革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我们国家着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曾经用两个没有预测料想到来概括:第一,我们没有预测料想到改革的路程如此漫长.30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仍然处在改革的经过中,我们仍然不知道改革将终于何时.第二,我们没有预测料想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改革的成就如此之大.笔者以为,中国改革的路程如此漫长,改革的成就如此之大,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中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三)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解读由上可知,我们国家的渐进式改革所获得的成就是宏大的.但也无法否认,20世纪90年代后的改革经过中,我们国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方环境恶化、腐败蔓延、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而就在这时,一种新的改革共鸣正在构成.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式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强调,现今中国的改革要愈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种科学发展观高度融汇了现代中国的三种传统:一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构成的文化传统,即中国传统文化.它主要表现为重视人情乡情、家庭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首先,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真髓,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其次,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再次,儒家和的思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绳,如以和为贵等.这些传统对于中国把立为公、执政为民作为的执政原则和施政理念,树立在尊重自然中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确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发展目的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5].二是新中国以来时代所构成的传统,它是一个追求平等和正义的传统.如他所竭力提倡的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有起来,按劳分配原则是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等等.总而言之,建立社会平等社会是的一生理想,尽管在追求平等的详细做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对平等的固执追求却代表了人类追求公正秩序的崇高理想,具体表现出了人类追求平等的美妙价值,是他留给我们的难得珍贵精神财富.他追求社会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值得认真考虑的广阔空间,为解决今天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了线索.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常代所构成的传统.这个传统基本上是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包括自由和权利等等.如他竭力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就没有社会的当代化、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等等.总而言之,改革所获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甚至是后无来者的.世界银行前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曾经讲过,80年代后全球脱贫所获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三、结束语我们能够从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社会市场经济等目的中看出,它的构成正是现代中国的这三种文化传统的互相作用,互相融合的结果.因而,笔者以为,当今中国改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像前苏联、东欧那样的社会社会,也不是要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成一个独特的中华特点社会的中国.它意味着,首先,中华则指我们国家特有的文化传统;其次,人民共和国则指它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的共和国,而不是资本的共和国,它是社会的共和国.因而,中国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华特点社会的共和国或者儒家社会共和国(中国着名学者甘阳语)[6].因而,现代中国改革的最本真意义,就是要深切进入揭示出中华特点社会或儒家社会的深入内涵,这将是我们国家在新世纪的最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国家能否在新世纪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以下为参考文献:[1]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张维迎.中国改革30年[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