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1996~2013)
一从人对物的占有关系的形式规定看,公有与私有的基本区别是占有主体人数上“一”与“多”的区别:一人为私,多人为公。但多字是一个模糊概念,两个人三个人算不算多,究竟多少人算是公产主体的最低标准?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家庭人数大多在三至五人,法律承认家庭成员对财产的共同共有。但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把使用家庭“共有财产”的家庭经营解释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看来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人数。公有制是超出家庭范围的劳动者共有制,雇工经营的合伙制、非公司职工私人持股的公司制无论产权主体人数多少,都不能算作公有制,而三五户、七八户农民组成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具有公有制的性质了。但也很明显,这种形式的公有制与更大范围的公有制,如一国范围的全民所有制,仍然有区别。我们把这种区别称为公有产权外排他性的差别[1],公有产权主体范围越大,产权的外排他性越小,产权制度“私”的性质也就越小。这里存在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然而,我们更关注公有制经济内部劳动者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即劳动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由于公有产权内排他性的制约而表现出实现程度的差异。公有产权具有对内的排他性,即公共财产权对其公产组织成员个人财产权的排斥,不得损公肥私,不得化公为私。由于公产代理制的存在,这种公有产权的内排他性必然转化为公产代理人与全体公产成员之间的双向监督关系,转化为二者间权、责、利的矛盾与冲突。随着公产组织人数与范围的扩大,协调这类矛盾的“代理成本”不断提高,这意味着代理人行为与委托人权益的冲突不可避免地扩大,表现为公产组织内部劳动平等关系的弱化,我们把这称作公有产权内排他性的增强[2]。因此,公有制实现形式只能在公有产权的两种排他性的对立中寻求平衡,劳动平等关系的实现永远只有相对意义。一个完全实现了劳动者分工平等、分配平等与决策平等的理想的公有制经济只存在于理论家的头脑中。二私有产权的实现其实也有一个程度问题,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绝对的、独占的、充分的私有产权,在现代经济中也不存在。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针对当时已经出现的由大资本所有者控制的股份公司说过:股份公司是大资本对并非自己所有的社会资本的支配,因而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极扬弃”[3]。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大量存在的经理式企业,人们有更充分的理由认为,公司法人制度是对私有制的“扬弃”。一方面,公司剩余控制权由投资者向经营者转移,现在支配社会资本的公司经理阶层只拥有少量的公司股份,甚至不拥有公司股份,他们是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家,而不是拥有大量投资资金的资本家。但他们比资本所有者享有更多的公司剩余控制权,进而也享有更多的剩余索取权。另一方面,公司股东的构成已经发生变化,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大企业中,工薪阶层成为股东的主体,主要为工薪阶层服务的养老基金成为大股东,职工持股计划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公司出资者的资本家成分逐步淡化。这一变化趋势被一些人称作“人民资本主义”。但我们以为,这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框架内发生的变化,只是表明资本所有权与资本家分离的可能性,却不能充分地将这一可能转化为现实性,财产占有的不平等以及私人大资本对社会资本的相对优势仍然清晰可辨。这种可能性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市场经济对私有制实现程度的限制,还应当从更宏观的视野上考察。现代民事立法对私有财产绝对的独占的充分的权利有越来越多的制约。如城市土地使用中城市规划的制约、开发时限的制约(不得长期闲置);项目建设中对环境污染的限制,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等等。近来公司理论中讨论较多的公司立法新动向——“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决策问题——也可以看作是私有财产权受到制约的例子。有人把它视为“对私有制逻辑的否定”,虽然言过其实,但还算言之有据。经济学用外部性理论讨论这类问题,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财产私有者之间的平等交易使外部性内部化。但事实上,由于交易成本与信用成本的存在,有许多使用和处置私人财产的行为对社会利益的损害是不能依靠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易有效解决的。国家立法与政府管制对此负有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私人财产权的行使受到限制,并且越往后这类限制就越频繁。这与生产社会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有关,与知识财富在社会财富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有关,是任何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都无法阻挡的。市场经济中私有者行为对社会利益的最大威胁在于财产占有的两极分化。市场竞争具有“马太效应”,它使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社会财富日益严重的不公平分配有一系列消极后果,即使单纯从社会经济的长期效率角度看,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所无法承受的。一方面,贫困人口的劳动力再生产条件恶化,社会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无法提高,社会经济将逐步丧失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这种不安定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秩序将会崩溃,社会进化过程将会中断,由此造成的效率损失更加无法估量。因此,成熟的现代社会必须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公平问题与社会经济的长期效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现代社会通过财产再分配来解决公平问题,国家一方面征收高额累进的所得税与遗产税,另一方面实行全民受惠的深度福利政策。北欧诸国在这条路上走得最远,但其他发达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类似政策。这类财产再分配政策也是对私有产权实现程度的一种制约,以至于有人把它称作“民主社会主义”。尽管笔者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此不同,但我们仍然认为,这类政策措施具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私有制的负面作用,为社会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环境中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起码的空间。三由于现代经济中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自身固有的相对性,二者间的界限不再像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明确、清晰。在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产权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宽阔的中间地带,存在着一系列或多或少兼有二者特征的过渡性产权形式。在公司制法律框架中产生的混合经济是最显见的中间形态。一个公司法人财产事实上包含了许多股东的财产,这些股东财产可以是私有的,也可以是公有的。自然人股东的财产自然是私有的,法人股东的财产则可以是国有的、本企业或其他企业职工集体所有的(如劳动集体基金)、社区法人所有的、各种财团基金或共同基金所有的,以及其他公司法人所有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明显属于公有制的范畴,另一部分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混合经济可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大规模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其发展潜力甚至更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我国竞争性经济领域的大企业绝大部分将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应领域不同的,只是我们的混合经济从整体看公有股权的比重可能相对大些,公有资本的份额可能相对高些。即使是完全自然人股东组成的公司,也可能出现公有制到私有制的中间形态。一种由全体公司员工持股,并且股权份额相对平等的公司股权结构,与公有制劳动平等的本质要求高度近似,如果公司章程规定有利于这样一种产权结构的长期稳定(如规定“资本报酬适度”,规定股东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那么,这样的公司制与职工合作制就没有实质性区别。我国改革实践中大量涌现的股份合作制就包含了这样的性质。如果这一判断基本合理,那么我们可以说,公司制与合作制之间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通道,进而,在自然人持股的公司形式的私有制与职工合作社形式的公有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通道。实践中,处于两者间的中间形态是经常可以观察到的。一部分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也可能出现向私有制过渡的中间形态,这主要是通过产权主体成员与企业劳动者身份分离的过程实现的。无论是职工集体所有制企业还是社区居民合作制企业,经营过程中都有可能雇工,一开始是小部分临时工,以后是很大一部分与企业签订较长时间合同的工人,企业劳动者中非产权成员的比重逐步提高,甚至可能超过作为产权成员的劳动者。极端情况下,一部分社区居民合作制企业可能全部雇用社区外工人,企业产权成员与企业劳动者完全分离。从企业制度基本的产权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看,这类企业与自然人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差别很小,公有制所要求的劳动平等关系已经十分微弱,企业公有与私有的性质差异已经相当模糊。甚至在合伙制这种古老的企业形式中,中间形态的产权安排也是可能的。一个主要使用家庭劳动力的小规模合伙企业,由于不同家庭出资额大体平等,劳动者之间在财产权利上的差异不大,劳动平等可以是调节“企业”内部关系的主要原则,因此说它具有若干公有制性质。我们在乡镇联户企业的初期发展中经常可以观察到类似现象。当然,合伙经营要发展,最终必须突破家庭劳动的限制,除非改制为职工合作制企业,否则大规模合伙企业只有依靠雇工劳动为主,企业内部的劳动平等关系是不可能持久的。一部分高科技、知识型企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有类似特征。开始的时候,一小群拥有企业核心资源的知识型劳动者集合到一起开创事业,企业使用的其他辅助劳力很少,内部关系主要按劳动贡献调节。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这类企业大多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注册(市场经济国家则大多采用合伙制或公司制)。一旦创业成功,其他类型劳动者人数迅速膨胀,核心集团与企业其他职工之间的差异日益突出,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就由劳动平等为主转化为业主与雇员间关系为主,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不再适应调节这种关系的需要,通过股份制或者合伙制的“改制”界定企业产权就成为必然趋势。[4]四从概念上说,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制度安排,是产权制度中完全对立的两极。现代公有产权存在着人对物的占有形式及人与人的本质关系的双重规定,可以把这看作区分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理论标准,从人对物的占有关系看,公有产权是由多人同等享有的同一财产权,这里包括三重含义:①产权主体不是一个人,而是由多人组成;②产权客体的统一和不可分;③公有成员间财产权利的等同和无差异。从人与人的本质关系看,这是一种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前提下的劳动平等的经济关系,也包含三重含义:①以劳动能力为依据的分工平等;②以劳动贡献为标准的分配平等;③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平等的决策权利。[5]一种产权形式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符合公有产权的规定性,那么,它的公有制性质就确定无疑;相反,如果一种产权形式无论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都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它的私有制性质也应当没有疑问。但现实经济中的产权安排,几乎没有一种完全符合上述规定。占有形式上适合公有制规定的产权形式是大量存在的,但劳动平等关系的实现程度却有很大差别,从全社会范围经济关系的视野看,没有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能够完全满足劳动平等的要求,任何情况下劳动平等的实现都只有相对意义。但在占有形式明显属于私有制的场合,劳动平等关系有时候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例如,在股权量化到每个职工的股份公司中,或者在对私有财产实行高额累进税的场合。由于对物的占有形式与对人的相互关系的错位,由于在企业法人层次上不同所有权资本的混合,过渡性质的、中间形态的产权形式大量存在。现实生活中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区分,比以往任何一种理论的阐述都要复杂得多。事实上,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资本所有权对劳动平等权利的不断侵蚀,建立在个人劳动力所有权基础上的经济关系才走向了它的反面。即使如此,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关系的调整中,“能力主义”仍然是通行原则,只不过它现在已是从属于资本主权、服务于资本主权的次级权利。一个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完全否定资本权利,从社会经济的总体来说,它所能够做的也就是在“效率第一”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平等的实现程度。即使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替代了私有制的场合,公有制本身的内在矛盾仍然会将劳动平等的实现程度限制在一个有限的水平上。然而,基本分野还是清晰可辨的。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本质区别可以用劳动平等实现程度的量的差异予以界定。笔者在对现代经济中多种多样产权形式的全面考察中形成了如下理论图式: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之间存在着一个以劳动平等实现程度为量标的连续的谱系,一个由量变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课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 子程序结构
- DB14T-日光温室草莓固碳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 《PCT在细菌感染诊》课件
- 《母婴护理员》课件
- 《电子邮件课件》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选集【职员管理】十篇
- 医药高新区排水防涝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拿地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人员管理篇十篇
- 《头晕的健康教育》课件
- 2025房屋装修合同范本版
- 办理落户新生儿委托书模板
- 施工现场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环境因素清单、控制措施
- 2024年医药行业年终总结.政策篇 易联招采2024
- 儿科护士述职报告2024
- 股权投资协议的风险控制
- 酒店微笑服务培训
-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鸿蒙智能互联设备开发(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
- 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安全与急救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