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塑造讲究文行出处_第1页
儒林外史中塑造讲究文行出处_第2页
儒林外史中塑造讲究文行出处_第3页
儒林外史中塑造讲究文行出处_第4页
儒林外史中塑造讲究文行出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儒林外史中塑造讲究文行出处[摘要]文中王冕追求文行出处,即重视文章学问与品德修养,最终追求人性的本真与自由。相比之下,匡超人孜孜以求功名富贵。尽现旧时代受学识分子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现象。封建时代学识分子性格扭曲还受着社会习俗和心理的影响,由此更加突出了推崇“文行出处”的主旨。

[关键词]儒林外史;文行出处;功名富贵;品德修养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由颠峰逐步滑向没落的明清两朝,科举是宏大下层文人跻身朝堂、享有功名富贵的唯一而又直接途径,因此备受文人追赶。文人们能够高中及第,自然得在文章上下功夫。至于文章的选本,在当时尤受重视,并且有着一套系统而又模范的作文标准。

至于选批文章,马二先生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任他风气变,理法总是不变”,无论是作文章,还是批文章,“既不成带注疏气,犹不成带词赋气”。即作为应试的八股文有着严格的内容及形式规定。明清之际的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这种提防形式,严格操纵士人思想的科举制度,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卷首楔子里面,王冕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文章于此处点领略宗旨,“文行出处”亦贯穿全文主题。

文指文章、举业,行指道德、品性,出指仕宦,处指退隐。在几乎全体读书人藉文章出世、孜孜以求功名富贵的时候,看法,文人理应更加提防品德修养,必要时可退隐以保全其道德品性。《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君子品性操守与文章举业历来是文人们的追求。对品性操守更为重视,集中表达在王冕这个人物的刻画上。

第一回写到:“这王冕天资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串。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挚友,终日闭门读书。”王冕的读书从目的上就与当时的腐儒们不同。王冕打小由于家里贫困给同村的老秦家放牛,用省下来的点心钱买几本书,无意闲暇些就躲在书院门口听人读书,是发自内心对学识的渴求、对读书的喜欢。其心境与以读书为手段挣名夺利的八股儒士们相比大不一致。从王冕画荷花这一情节可见一斑。一日,王冕放牛倦了,坐在绿草地上,只见这样一番景象:“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心爱。湖里有十来只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荷花“不仅使王冕爱上自然,也是王冕能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的写照”。此情此景,王冕不禁迷醉于其中,想到古人所说“人在画图中”。与此良辰美景融于一体仅是王冕而已,一个心胸坦荡、不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与此相比,同时走来的另外三人:一胡子,一瘦子,一胖子,满口功名富贵,仰慕攀附权贵之情溢于言表。这些醉心于功名的人自然无法会意到如诗如画之景,仅仅是不经意间画上一败笔。王冕终其一生恪守信念,几次朝廷征聘不任,隐逸于会稽山中得以终老。写到这里说想要用以“表白一番”,其实是对文行出处,贤明政治梦想的追求。

当然,有了比较性更能表达的思想主题。文中刻画了无耻钻营个人功名利益的各色人等,其中匡超人是更加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他前后性格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匡超人从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勤奋乖巧孝顺的良好印象。马二先生见他“乖觉”,送书并勉励他努力进学,乐清知县感于其深夜读书、勤奋可嘉,从而大加赏识。他侍奉老父更是尽责尽力,尤其是侍奉父亲出恭,更能表达出他不怕脏、不怕累、全力孝敬父亲的孝子形象。但是,匡超人的性格逐渐发生着变质。为了去应考做官,他最终还是丢弃了生病在床需要他照管的父亲,还与一些自认为是诗文名士的景兰江、支剑锋、浦墨卿等人举办西湖诗会,附庸风雅且丑态百出。这些西湖斗方诗人“不过在这喝彩声中,他们卑微和丑陋也暴露无遗了,在卖弄风雅的斗方下面,只不过是一颗羡慕功名富贵的心”。正是物以类聚,一度积极和这些人交友的匡超人也高明不到哪儿去。更让人不齿的是他后来停妻再娶,忘恩负义,还为此找了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等到他考取教习,便逐渐“口气不同”了,开头摆上官架子,无限吹嘘,他教的“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尤其是对于曾经扶助过他的潘三,知道他陷入狱中立马撇清关系,对于潘三想见他一面的苦求也置之不理,并且拿朝廷的律令来搪塞。“只是小弟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是到这种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领略。”“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也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莫非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说到这里,他貌似忘却了在他贫困潦倒时候,潘三给他盘缠。替他张罗着娶媳妇,甚至两人合谋替人代考的那些事儿了,往日恩惠交情如过眼云烟,一切只是以自身官职利益为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匡超人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本性。对于匡超人性格的进展与变质,有的学者认为:“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在这里我所强调的是社会制度及习俗在其性格转变中的关键作用。

其一是根植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对于封建社会下层文人来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是唯一向接途径,是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晋升之道。在这种开口不离八股、一心想要钻营的环境下,匡超人由乖顺到自私自利的性格变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对匡超人而言,想要摆脱贫困地下的社会地位。只有伺机而动,不断扭曲自己以迎合官场需要。关于科举制度对学识分子的毒害,大量进步思想家都有着明显地熟悉,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曾经说过:“(科举)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窃贼奸宄得而乘之,故国外辱得而胜之。”他不仅熟悉到了科举制度对宏大人民的荼毒,而且把这种危害性上升到了民族危亡的程度。其二,无处不在的社会习俗和心理是造成匡超人性格扭曲的又一理由,尤其值得留神的是市侩主义。当他一事无成回到家时,看到的是生病在床无人照料的父亲,还有哥哥嫂子的势力无能,叔叔想要霸占自家房屋,经过自己的好说歹说才延缓了几天搬出去。自身地位的底下致使四处受辱,匡超人后来对科举的钻营以摆脱这样的境地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实面前多少豪杰被迫低头。李汉秋说过:“那条路(科举取士)是制度性的,此外还有那空气一般的习俗、社会心理呢。这些东西鲜明比马二说的更低下、赤裸而现实。”正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市侩风气迫使匡超人一步一步走向人性物质化的道路。

纵观《儒林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