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80题)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A.①②⑤⑥B.①②④⑤C.②③⑤⑥D.③④⑥⑦【答案】B2、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B3、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的学习内容。”这种结课方法为()。A.归纳总结法B.设疑探究法C.巩固练习法D.收集整理信息法【答案】B4、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是()。A.组织教学B.导入新课C.教授新课D.总结练习【答案】C5、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答案】B6、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学语言具有的特点()。A.科学性B.逻辑性C.启发性D.人文性【答案】D7、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答案】B8、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A.C8H18(1)+12.5O2(g)=8CO2(g)+9H2O(g)△H=-48.40kJ·mol-1B.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kJ·mol-1C.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kJ·mol-1D.C8H18(1)+12.5O2(g)=8CO2(g)+9H2O(1)△H=-48.40kJ·mol-1【答案】B9、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A.石油是可再生能源B.石油中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C.在炼制过程中,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密度不同,将它们分离D.石油易燃,提炼石油时不能加热【答案】B10、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A.培养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B.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知道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D.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答案】C11、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B.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C.课程资源越多越好D.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答案】B12、下列有关化学教学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化学教学过程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B.化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C.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化学用语为工具、三重表征为手段是化学教学过程的三大特征D.化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认知结构的过程【答案】C13、属于化学教学综合方法的是()。A.讲授—听记B.指导—实习C.组织—参观D.实验—讨论【答案】D14、课程改革要求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初中化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A.①②③④⑤B.④⑤⑥⑦⑧C.①②④⑥⑦D.③⑤⑥⑦⑧【答案】C15、小明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方案,其中方案不合理的是A.见表格选项AB.见表格选项BC.见表格选项CD.见表格选项D【答案】B16、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化学1B.化学2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答案】B17、()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A.智力B.性格C.能力D.气质【答案】B18、下列属于化学概念的是()。A.溶解度B.加热操作C.质量守恒定律D.氧气的性质【答案】A19、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A.诊断功能B.调节功能C.教学功能D.选拔功能【答案】D20、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A.纸笔诊断性测验评价B.纸笔总结性测验评价C.档案袋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D21、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答案】B2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四个部分。A.诊断建议B.实施方法C.实施建议D.教材编写【答案】C23、盐类水解原理属于()。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答案】B24、以下有关个体内差异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A.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B.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难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也无法确定被评价者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C.一个学生化学成绩持续提高,教师就可以作出该生已有进步的评价D.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答案】D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A26、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将5mL5%的盐酸和5mL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现象。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B.反应完成后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HClC.打开盐酸的瓶塞能观察到“白烟”现象D.实验室盛放3%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使用的是玻璃塞【答案】B27、盐类水解原理属于()。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理论性知识C.化学技能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答案】B28、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控制教学节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2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25mL碱式滴定管量取20?mLKMnO4溶液B.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C.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2/3。液体也不能蒸干D.将金属钠在研钵中研成粉末.使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更安全【答案】C30、下列仪器是用于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是()A.元素分析仪B.质谱仪C.红外光谱仪D.核磁共振仪【答案】B31、根据已有知识“碱金属具有很强的金属性,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铯是碱金属元素”,由此可以推出“铯也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这里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演绎B.归纳C.比较D.类比【答案】A32、今年4-5月同学们将要参加全市的中考实验技能考查,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B.“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人漏斗里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D.“探究碳酸钠的性质”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应先将试纸湿润【答案】A3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16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氧分子数目为NAB.0.3molNa2SO4溶液中含有的Na+数目为0.6NAC.10gH2和10gO2所含分子数同为5NAD.标准状况下,44gCO2的体积与18gH2O的体积相同【答案】B34、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反证B.归纳C.比较D.分析【答案】C35、()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C36、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Na+、Ca2+、Cl一、S042-B.Fe2+、H+、so32-、Cl0-C.Mg2+,NH4+、Cl一、S042-D.K+、Fe3+、N03-;、SCN-【答案】C37、科学方法是理解、应用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桥梁。科学方法的核心、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是()。A.科学思想方法B.科学文化体系C.科学对象D.科学过程【答案】A38、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B.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主要依据【答案】A39、下列各种溶液中所含离子的判断合理的是()。A.向无色溶液中加氯水变橙色,溶液中可能含:Na+、SO42-、Br-、OH-、Ba2+B.在c(H+)=10-14mol/L的溶液中可能含:Na+、AlO2-、CO32-、SO32-C.某溶液加铝粉有氢气放出,则溶液中一定含:K+、Na+、H+、SO42-D.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中一定含:K+、Na+、Ca2+、HCO3-【答案】B40、下面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B.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C.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中级教育课程【答案】D41、关于化学史描述正确的是()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1年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B.拉瓦锡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C.汤姆生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测定出空气的成分D.意大利化学家凯库勒最早提出了分子概念【答案】A42、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A.戊烷B.戊醇C.戊烯D.己烷【答案】A43、上课开始,李老师巧设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推导出结论,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新课导人的方法是()。A.实验导入法B.问题导入法C.旧知导入法D.社会导入法【答案】A44、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B.在铁管外壁上镀锌可防止其被腐蚀C.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D.纯银在空气中久置变黑发生的是电化学腐蚀【答案】D45、学生化学成绩考核的方式方法有()。A.以教学大纲为标准,用发展的观点来考核学生成绩B.要提高成绩考核的客观性,认真及时做好成绩的分析工作C.考核有期中、学期或学年等考试D.经常性的考查、阶段性的平时测验考查和总结性的定期考试【答案】D46、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B47、下列哪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设置的二级主题?()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B.我们周围的空气C.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D.金属与金属矿物【答案】C48、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是()。A.内容不同B.行为主体不同C.方法不同D.要求不同【答案】B49、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答案】B50、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A.被动接受式B.主动接受式C.引导探究式D.自主探究式【答案】C51、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A.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B.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C.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D.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答案】C52、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A.汤姆逊B.张青莲C.门捷列夫D.侯德榜【答案】D53、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A.重视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答案】A54、在科学探究的四部分内容中,()是核心。A.发展科学探究能力B.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C.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D.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答案】A55、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疑难或障碍【答案】C56、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室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答案】D57、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不包括()。A.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B.化学课程的课时总数C.化学课程标准D.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答案】B58、用括号内试剂及操作方法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不正确的是()。A.苯中的苯酚(溴水、过滤)B.乙酸乙酯中的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C.溴乙烷中的乙醇(水、分液)D.溴苯中的溴(NaOH溶液、分液)【答案】A59、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反证B.归纳C.比较D.分析【答案】C60、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B.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C.以海水、金属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D.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答案】D61、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A.1/2B.1/3C.2/3D.3/5【答案】C62、教学评价的依据是()。A.成绩测验B.量化指标C.教学目标D.常模参照【答案】C63、某化学教师在讲述石墨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石墨内部层状的原子结构分A.宏观表征B.微观表征C.符号表征D.数字表征【答案】B64、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A.感受B.关注C.珍惜D.养成【答案】A65、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答案】B66、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A.50%B.75%C.100%D.25%【答案】C67、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答案】B68、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A.讲述法B.讲演法C.讲解法D.谈话法【答案】B69、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答案】A70、在下列操作中,所使用的仪器能够达到目的是()。A.用5mL量筒准确量取4.55mL水B.用托盘天平准确地称取6.82g食盐C.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以加速过滤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可以比水大也可以比水小【答案】D71、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答案】C72、关于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育,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问题B.使学生从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C.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利影响D.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答案】A7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B.电解水的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固体的颜色由红色变黑色D.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答案】D74、在2L密闭容器中,发生3A(气)+B(气)=2c(气)的反应,若最初加入A和B都是4mol,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2mol/(L·S),则10s后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A.1.6molB.3.2molC.3.6molD.2.8mol【答案】B75、X、Y、Z、W、R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由X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Z与W同主族,Y、Z、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R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W>X>Y>ZB.均能形成氢化物,且R的氢化物最稳定C.最高正价均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R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答案】D76、化学课堂上,有些同学只喜欢观看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这种兴趣属于()。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答案】A7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答案】A7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Na+、Al3+、Cl-、SO42-B.Cu2+、Cl-、NO3-、OH-C.Ca2+、Na+、CO32-、NO3-D.H+、SO42-、NO3-、F-【答案】A79、“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内容标准,该内容所属的高中化学课程模块是()。A.物质结构与性质B.化学反应原理C.化学与技术D.实验化学【答案】B80、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B.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2的强D.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答案】D大题(共18题)一、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答案】【知识点】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三、案例: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学生】观察并闻气味。【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略?【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科学探究】?【答案】(1)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和比较法。所谓的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2)案例中张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替代式教学策。这种教学策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优点:①比产生式教学策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人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为:观察物理性质一预测化学性质一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一分析现象并解释一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五、“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问题:(1)单—主观题简述在电离平衡**中应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2)单—主观题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的条件。【答案】六、《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2)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答案】(1)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2)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的试剂,从而发现了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人的是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七、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答案】(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八、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的原因是什么(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九、《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具有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设计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教学情境的功能。(2)简述可采用哪些形式创设教学情境。【答案】(1)①激发学习情感;②促进知识迁移;③发展探究能力;④培养合作意识;⑤提升合作素养。(2)①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②设置化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③利用化学史和科技成果创设教学情境;④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教学情境;⑤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教学情境。一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的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6分)(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化学教学策略。(6分)【答案】(1)通过《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①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②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③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策:①教学内容问题化,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并重:②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③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④明确必修化学的基础,确认在该模块的提高及提高的程度:⑤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梳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一十一、“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问题:(1)单—主观题简述在电离平衡**中应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2)单—主观题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的条件。【答案】一十二、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是某本教材“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的教学内容,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潮湿的和干燥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在氯气中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并板书:,得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的结论。这时有学生质疑,HCl与HClO同时生成,为什么不是HCl使有色布条褪色。教师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HCl有没有漂白性,并开展交流讨论得出了结论。(1)简述实验探究法的主要环节。(6分)(2)说明实验探究法的教学功能。(7分)【答案】(1)实验探究法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探究方法,运用好实验探究法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提出问题:从教材以及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②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结合以前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科学合理的假设。③制订计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以及合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④进行实验: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⑤收集证据: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总结。⑥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对假设进行合理的解释。⑦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吸取他人的优点,提出改进措施。⑧表达与交流:通过口头以及书面形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并与他人进行讨论与交流。(2)①化学实验探究的认识论功能。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②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论功能。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受到观察、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等科学方法的训练。③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论功能。实验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一十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落实为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是目前制约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而教学模式是体现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活动操作系统.是教育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流程中的一种简明概括。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方案和策略。是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的范型。因此,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给广大教师以示范,是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三要素是什么?(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包括哪几部分?(3)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答案】(1)任何一个完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程序和教学策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2)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主要是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顺序。(3)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应注意:①学生之间一起进行交流、合作。②理科学科在形成学生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一些重要原理、理论、规律都需要教师讲解。③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模块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④课程改革不应该把原来的都否定了。一十四、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硫化物)4.0g,高温条件下在空气中充分煅烧,只得到气体SO2和4.0g固体CuO。1.要使煅烧后的固体CuO完全溶解,可加入适量稀硫酸。计算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所需的化学方程式)2.运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硫化物的化学式为。【答案】1.解:设质量为x的这种稀硫酸可与4.0gCuO恰好完全反应CuO+H2SO4CuSO4+H2O80984.0g5%x80×5%x=98×4.0gx=98g答:完全溶解这些固体产物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98g。2.Cu2S一十五、某教师在进行“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他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问题:(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6分)(2)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6分)【答案】(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①该教师运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难以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有关氯气性质的探究实验全部通过实验视频来演示,避免了氯气对空气的污染,保证了学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③该教师通过PPT呈现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该教学过程的主要缺点:①该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单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共有两次提问,师生互动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实验视频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该教师将所涉及的实验全部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③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依赖PPT。整节课教师只是按照PPT进行讲解,几乎替代了板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2)①认识论功能。演示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了化学实验事实。②方法论功能。演示实验是落实科学素养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明确实验的方法。③教学论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演示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一十六、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教学活动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教学活动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教学活动3】①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③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分)。(3)在教学活动3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分)【答案】(1)【教学活动1】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2】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优点: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产品形态与设计元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关于紧急信息报送制度
-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三维网络游戏综合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产业升级策略
- 数学知识解析
- 专业案例(暖通空调专业)-注册共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案例》真题汇编3
- 房地产经纪综合能力-《房地产经纪综合能力》押题密卷1
- 年终项目报告
- 毕业晚会串词
- 春节发个闺蜜的祝福语短信
- 2025年1月 浙江首考英语试卷
- 资本金管理制度文件模板
- 2025年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
- 高中家长会 高二寒假线上家长会课件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教学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
- 违规行为与处罚管理制度
- 个人教师述职报告锦集10篇
- 四川省等八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演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 《内部培训师培训》课件
- 《雷达原理》课件-3.3.3教学课件:相控阵雷达
- 红色中国风蛇年年会邀请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