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_第1页
有关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_第2页
有关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_第3页
有关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_第4页
有关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讨论稿)》起草情况的汇报根据会议安排,现将《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讨论稿)》(以下简称《方案》)起草情况汇报如下。一、起草过程2021年4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东发〔2021〕6号),明确了全市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市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研究起草了我区实施方案,对各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明确了具体牵头和责任部门,确保落实落地。在征求相关责任单位意见建议并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提交本次会议研究的讨论稿。二、主要内容《方案》共14项40条内容,主要分为总体要求、战略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一)总体要求(第1至3条)。主要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与市规划一致,发展目标参照市规划指标体系,以2020年为基期,分“十四五”、2030年两个时段,提出24个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9个,预期性指标15个,包括水安全、生态保护修复、污染治理、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民生福祉等六个方面。(二)战略任务(第4至37条)。是《方案》的主体部分,共分十二个方面:一是积极参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具体建设任务有两个方面,即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以沿黄生态防护带为主体的国土绿化。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优化水资源配置,积极参与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示范城市建设。建设内容有三个方面,即深度推进节水控水行动、增强区域供水保障能力、提升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三是助力黄河三角洲长治久安。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区黄河安全保障水平。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即提升河流防洪能力、提高防洪减灾保障水平。四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统筹推进农业、工业、城乡生活污染等治理,建设美丽东营区。建设任务包括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深入开展城乡生活污染治理、促进陆海协同治理等四个方面。五是增强石化产业优势力量。大力发展石化关联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和发展能级。主要战略任务包括:促进石化产业提质增效、构筑石化关联产业转型发展新高地等。六是构建创新融合型新支柱产业体系。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具体内容包括升级筑造制造业新引擎、催生孕育融合型新经济、高效搭建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等三个方面。七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坚持农业高效发展理念,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体建设任务包括建设特色农业种养基地、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养殖、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三个方面。八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市转型和品质提升,构筑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主要建设内容有建设现代化湿地城市、发展高水平县域经济、推进油地校融合发展、推动展区综合提升、增进民生保障水平、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等六个方面。九是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助力全市高铁、航运、航线、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主要战略任务有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两个方面。十是打响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品牌。推动黄河入海文化保护与宣传,推进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加强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等三个方面。十一是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牢牢把握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外要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进外贸提质增效,提升重大开放平台功能。对内要积极融入多个经济发展圈,各区域协同发展。主要战略任务包括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强黄河流域区域合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等四个方面。十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有效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建设更加高效规范的制度环境。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创新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构建节约集约用水长效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市场化机制等三个方面。(四)保障措施(第38至40条)。从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支持政策、严格督导落实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另外,《方案》谋划提出85个重点项目,汇总形成了《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清单》,计划总投资额约470亿元。三、意见建议建议《方案》经本次会议研究通过后,提交区委常委会议研究。附件:《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讨论稿)》东营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讨论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东营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东发〔2021〕6号),做好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牢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方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融合。落实省委、省政府“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指示要求,围绕“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坚持生态优先、创新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突出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综合治理、资源型城市转型、现代基础设施建设、黄河入海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我市建设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东营区力量。(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服务功能,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构筑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统筹利用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等多种水资源,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以制度改革为动力,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不断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探索,围绕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产业转型等加强技术创新,探索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加大对内对外开放与合作力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黄河流域沿线地区在产业、科技、人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强化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的互动合作,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高水平招才引智。(三)发展目标分“十四五”、2030年两个时段谋定发展目标,中期展望到2035年,远期展望到本世纪中叶,重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明显进展。“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主要是:生态功能明显提

升。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基本稳定,生态补水系统进一步优化,种质资源和生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黄河河道基本生态流量和入海水量得到保障,防洪防潮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湿地保护率达到23.02%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96%以上。(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水利局、东营黄河河务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能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再创新水平,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增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区发展改革局、区水利局)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重点河湖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显著增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8%。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农村坑塘得到有效治理。完成化工园区绿色化改造。(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水利局、史口镇)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旧动能转换走在全市前列,区域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开放合作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加快产业转型,石油装备产业向“制造+服务+品牌”融合发展,化工产业向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加快演进,精密铸造、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在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过100亿元的支柱型产业集群,打造创新型企业集聚区。(区发展改革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卫生健康局)黄河入海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推出一批黄河入海口故事作品,文化和旅游、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带文的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良性格局。“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共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区文化和旅游局)到2030年,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水资源保障能力等更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建立,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黄河三角洲特点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子,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全面增强。(区有关部门、单位,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2030年指标属性分工水安全1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8.57<65.55<68.83约束性区水利局牵头,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397>0.6405>0.641约束性区水利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36.75与“十四五”相应指标一致与“十四五”相应指标一致约束性区水利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4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7.9<7.85<7.75约束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9

责生态保护修复5森林覆盖率(%)9.019.07>9.07约束性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6湿地保护率(%)23.02>23.02>23.02预期性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7水土保持率(%)859698约束性区水利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污染治理8达到或好于III类水质断面比例(%)9.1达到或高于上级考核目标要求达到或高于上级考核目标要求约束性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水利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9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0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全面消除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全面消除约束性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水利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1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0.2达到或高于上级考核目标要求达到或高于上级考核目标要求预期性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1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7.8>98>98.5预期性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12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100100预期性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卫生健康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高质量发展13粮食产量(亿斤)2.592.6>2.6预期性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14万元GDP能耗下降率(%)12.95与“十四五”相应指标一致与“十四五”相应指标一致预期性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0

1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4.04保持基本稳定保持基本稳定预期性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6“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21.08〉30>36预期性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7〉3.1预期性区科技局牵头,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8.158889预期性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文化保护传承弘扬1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3710预期性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20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个)151618预期性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21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100100100预期性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22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4129001200预期性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民生福祉2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3.7稳步增长稳步增长预期性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2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1.411.5约束性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区教育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二、积极参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一)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区域湿地保护修复。以河道、湖泊、中小型水库和星罗密布的坑塘等为重点,开展区域内湿地保护修复,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建立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等一系列保护形式,对现有湿地进行多方位、立体化保护,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推动河流、湿地水系连通,建设城区、沿黄湿地生态网。(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水利局、东营黄河河务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继续推进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提升作业效能,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增雪作业。实施地面作业装备升级改造,落实基层作业人员保障制度。(区农业农村局)(二)开展以沿黄生态防护带为主体的国土绿化打造沿黄生态廊道。结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以黄河大堤、南展大堤为轴线,以森林湿地为主体,串联沿线的重要生态片区,形成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生态长廊。统筹黄河滩区展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构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黄河展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多位一体的生态治理示范带。(龙居镇)推进城乡国土绿化。科学核定林草生产力和区域承载力,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高国土绿化水平。以本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体,加强对未成林地、疏林地补植造林,持续推进道路、河道、干渠沿线绿化。(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12责)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结合村庄社区总体规划,搞好农村道路、河渠、房前屋后、驻地周围及闲置土地绿化,连片发展,建设绿色美丽新农村。开展盐碱地绿化与生态修复研究,推广耐盐碱优良绿化植物,探索合理栽植技术,完善抚育措施,促进盐碱地生态修复。(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交通运输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深度推进节水控水行动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依据水资源禀赋、生态用水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要等因素,确定全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推进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节水,综合运用雨洪水、再生水等水资源,打造“总量可控、多源共济、高效利用、安全可靠”的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体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硬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开展节水型社区、机关、公共服务机构、校园等创建活动,加强工业、城镇节水管理,严控高耗水低附加值工业项目,鼓励低耗水高科技产业发展,在用水行业、企业和公共机构中积极培育水效领跑者。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参与黄河流域节水型社会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区水利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机关事务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提升工程,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农水利用与监测管理平台、水量数据监测终端建设,提升灌区管理水平。新建黄河南展宽区灌区工程,构建新型智能化现代灌区。(区水利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田间高效节水与水肥一体化,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推进末级渠系及田间工程改造,实现输水高效化。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度压减高耗水农作物,优先发展符合本地自然生长条件的耐旱、耐盐作物品种。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力度,全面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工业节水行动。严格高耗水行业和企业节水管理,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动创建节水标杆园区、节水标杆企业。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串联、分质、循环用水设施建设,推动企业和园区用水系统集约化,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强化生产用水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落实工业节水评价制度,推动闲置取用水指标认定和处置,实现工业用水动态管理。(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提高工业用水超定额水价,倒逼高耗水项目和产业有序退出,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 (区发展改革局、区行政审批局、区水利局牵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到2025年,高耗水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降低到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化工园区中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3立方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科技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促进城乡和生活节水。推进城市节约用水,严格落实城镇节水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水奖惩机制,加强城镇公共用水与居民生活用水节约利用。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强化城乡居民节水意识,大力开展全民节水创建行动。全面推广生活节水方式,研制、开发节水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质优高效、性价比高的节水型器具,城镇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城镇供水管网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加快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升级,确保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0%,提升城镇供水效率。(区水利局牵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增强区域供水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积极适应《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调整,统筹黄河水、长江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源,加快构建多水源供应保障格局。建设纳洪调蓄湿地,加大雨洪水资源利用力度,调蓄涵15养雨洪水资源。增强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联调联配能力,保障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将非常规水资源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中水、农田退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区水利局牵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东营黄河河务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提升城乡联合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库升级改造,完善引黄干渠渠首配套工程。实施城乡居民饮水质量提升工程,稳步推动全区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区供水优质化、供水管理专业化,保障城乡用水安全。建设乡镇抗旱应急水源,提高应对突发性水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区水利局牵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区管理条例,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审批污染项目。(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龙居镇)(五)提升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制度。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以水资源为最大刚性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积极探索水价综合改革,通过价格杠杆优化用水结构。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培育一批专业化节水管理服务企业,实现利益共享。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拓展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16与金融信贷资金进入。(区水利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东营黄河河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按需确定监测、监控、计量站点的数量与分布,提出监测体系总体布局方案。推进东营区河流湖库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在重点地区和重点水源地建立自动化监测站,逐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实时监控体系,监测重点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定期开展全区和特定水域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区水利局牵头,东营黄河河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构建水资源智慧管理平台。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汇集水资源基础监测数据、预警预报信息及气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信息,建立集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发布与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提升智慧用水监控和管理能力,实现各部门、全流域信息共享。(区水利局牵头)四、助力黄河三角洲长治久安(六)提升河流防洪能力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整治,进一步完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维护防汛设施完整,巩固提高黄河防洪工程抗洪强度。(东营黄河河务局牵头,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增强城市河流防洪。推进区管河道综合治理,配合市级推进市管河道综合治理,在不打乱现有防洪体系的前提下,采取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河道拓宽等措施,对具有防洪功能的主干河道进行防洪标准提升。对于防洪功能较弱的支流、水系等非主干河道主要进行清淤疏浚、堤防加固治理。对河道老旧防洪建筑物以除险加固为主,对损坏严重建筑物进行配套新建。(区水利局牵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完善排涝工程体系。按照“雨水就近入河”“上分、中疏、下排、控水位”的原则,构建以排水河道、排涝建筑物、排涝承泄区为主要水流路径的排涝体系。田间涝洼片实施干沟和支沟输挖治理,畅通排水路径,增强田间除涝能力。扩大绿地面积、铺设透水路面、增建蓄水设施,增强城市调蓄能力。(区水利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七)提高防洪减灾保障水平增强防洪减灾监测能力。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强化对雨情、水情、旱情等状况的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和科学分析,搭建综合数字化平台。(区水利局牵头)健全防洪减灾风险指挥体系。建立相关灾害预测与防灾减灾控制体系,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指挥系统。(区应急局牵头,区水利局、区区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区大数据服务中18心、东营黄河河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水资源、河务、自然资源与交通、环境、海洋等部门合作,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发挥整体防洪效能。(区应急局牵头,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大数据服务中心、东营黄河河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对涉河涉湖活动联审联批,联防联控。(区水利局牵头,区河湖长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提升防洪减灾应急抢险能力。加强防洪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洪涝灾害救生知识。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各级防汛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开展常态性的应急演练,提升抢险救灾专业能力。加强经费、设备、装备保障,建立防汛物资储备制度,优化防汛物资仓库及防洪抢险道路布局,确保应急抢险物资调配通畅。(区应急局牵头,区水利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八)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与先进适用装备,提高化肥、农药、饲料等投入品利用效率,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农药19使用量。推广高效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产品和先进施肥机械。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扩大配方肥应用面积,提高施肥精准性。以蔬菜和水果栽培集中区域为重点,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节水节肥水平。实施有机肥增施行动,鼓励农业生产主体使用有机肥。(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财政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以就地就近原则推动发掘以养带种、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鼓励和引导第三方处理中心对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进行专业化集中处理。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努力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渠道。加大对新国家地膜标准宣传贯彻力度,推广使用0.01毫米以上标准地膜。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支持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发展。支持研发和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标准化养殖鱼塘建设改造,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农用地土壤保护修复。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详查,建立健全土壤环境质量预警和应急监测体系,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高标准建设和更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大雨洪水资源利用力度,通过上供下排方式,降低土壤盐碱度,改良土壤环境。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探索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九)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强化工业项目准入管理。严格产业环境准入标准,从严审批建设项目。推动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淘汰和搬迁入园。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对新建“两高”项目,严格实行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区行政审批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工业企业进园区。适应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功能定位,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入园负面清单。优化产业园区详规布局,杜绝工业用地散乱、无序蔓延。严格化工园区和化工监测点管理,根据产业政策推动化工企业入园、转产、搬迁、升级改造。(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工业炉窑综合治理。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2L理一批”的原则,实施工业炉窑深度治理,推进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推进燃料清洁能源替代,对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等工业窑炉,逐步完成用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以及工厂余热、电厂热力等进行替代。新建、扩建、改建工业炉窑,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工业企业循环化改造。突出“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发展”,全面推动功能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提质升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回收”等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提高资源再生能力和就地转化能力。(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局牵头,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对列入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公告企业的监督管理,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企业,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特色基地。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区科技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十)深入开展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提升城乡污水处理水平。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按照22“厂网配套”的要求完善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相关泵站。加强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截留、收集,鼓励淤泥资源化利用。以解决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和垃圾沿河堆放等问题为重点,集中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推进污水处理“一镇一厂”,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城乡垃圾综合治理。加强分类设施建设,强化前端、中端、末端各环节的有序衔接,逐步建立起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依托市、区、镇街、社区(农村)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发挥好分类示范区、示范片区的引领带动作用,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水利局、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促进陆海协同治理加强入海河流污染控制。开展辖区河流“消劣行动”,确保广利河等河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实施入河排放口23动态监管,完成非法和设置不合理的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全面实施水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东营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增强石化产业优势力量(十二)促进石化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区化工产业园区发展布局,有序推进海科化工产能整合转移,指导海科化工编制产能退出和转型发展工作方案。引导石化企业向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型,拉长产业链条,石化产业向下游产品丙烯、碳四延伸,推动我区化工产业从传统向高端化转型。(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史口镇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石化产业创新能力支撑。加强与央企国企等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及化工领域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创新型化工产业孵化中心,推进新型石化工艺技术攻关、高端新材料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实施智慧化工园区建设行动,强化5G、工业互联网、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提高化工园区的安全水平、环保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区科技局牵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构筑石化关联产业转型发展新高地巩固再塑石油装备产业新优势。突出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坚持产品和服务并重、海陆并重发展方向,以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承载,重点加强海洋油气装备、非常规油气装备、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端大型成套产品研发创新,巩固总装及配套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智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构筑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服务+品牌”融合发展价值链,支持优势企业加快拓展装备工程技术、工程建设、项目咨询、综合集成等高端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化发展水平和品牌国际影响力,实现向系统集成总承包商和整体解决方案商转型,打造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新优势。(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科技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提高产品高端智能化水平。支持高端装备企业研发生产海洋工程装备、成套钻井设备、大型压裂成套装备、油气复合开采系列设备等高端装备,推动产品向大型成套、高效、节能、模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油服平台公司发展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新模式,强化整体性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推动技术服务由地面工程技术服务向井下作业延伸,由陆地向海洋延伸,打造高精尖油服链条,实现由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迈进。(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发展改革局、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5促进石油装备、油服产业双向互动发展。强化石油装备产业和油服产业发展关联度,推动石油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业齐头并进。以“内保外延”方式推动油服产业扩大市场,对内重点向老旧油田提供综合性增产方案,提高采收率,向外延伸到海洋勘探、海外市场,以石油技术服务带动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石油装备交易、会展、商务、培训、认证、技术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技术展览会层次和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贸促会、区发展改革局、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七、构建创新融合型新支柱产业体系(十四)升级筑造制造业新引擎提升发展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新材料产业。坚持创新、高端发展方向,重点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以区内传统的化工产业、石油装备产业和国内迅速增长的新能源产业、电子工业材料应用为方向,依托现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关键项目技术,培育发展高端新材料产业,初步构建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出抓好海科高端聚酯新材料产业园、神驰新智汇材料产业园落地,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科技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提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生物医药产业“链长制”,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资本化为目标,聚焦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关键药物中间体、仿制药、靶向药、原料药研发制造,积极引进生物化学、日用化学品、医疗器械设备等项目及配套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加快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增强经略海洋意识,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建设海洋强市。坚持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方向,着力发展壮大水产种业,推动传统渔业养殖向品牌化提升、水产品向深加工延伸,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推进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农林生物质热电项目。合理推进地热能利用,推动水热型地热供暖和地热能多元化利用。(区发展改革27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催生孕育融合型新经济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实施一批智能装备应用、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等项目,推动石化、石油装备等产业升级和数字赋能。引导鼓励企业在研发、管理、生产、营销、物流等各环节加强数字化应用,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发展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制造,以数字化转型加快组织变革、业务创新和流程再造。(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深化企业上云应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海尔、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联合建设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夯实产业数字化的基础,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支持石油装备等领域的优势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等提供智能制造的诊断方案、工艺流程再造、装备智能化升级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强化典型引路,持续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活动,争创省级示范企业、示范平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区发展改革28局、区科技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创新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后台服务中心等,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强资本实力,打造提升金融产业聚集区。鼓励融资租赁公司、金融机构积极为生产制造提供融资租赁、卖(买)方信贷、保险保障等配套金融服务。支持领军企业整合产业链与信息链,配合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高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积极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梯次培育格局,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境内境外上市。充分利用首发、定增、配股、可转债、公司债等融资工具,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跟进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探索推动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产业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抓好企业债务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加快金融生态修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区财政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融合发展现代物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物流园区。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完善与全球、地区联动发展的物流动脉,加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衔接,提高一体化转运衔接能力和货物快速换装29便捷性。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货、车、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鼓励和支持云仓等共享物流模式、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发展。(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区商务局、区交通运输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培育服务业新兴经济形态。围绕产业集群价值链升级需求,以高端、融合、创新发展为方向,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型服务企业,推动与互联网结合的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提升研究开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等高端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能。聚焦消费升级新需求,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提质,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激活夜间经济、购物经济、数字消费、创意消费等消费经济潜力,实现生活性服务多样化、品质化、精致化发展。(区发展改革局、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牵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高效搭建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度整合油地校科技、人才资源,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建设科教园区、中国石油大学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30业基地等平台载体;(区油地校融合办牵头,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东营市科教园区管理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着眼优势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着力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创新资源配效能,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或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区科技局牵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各类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队伍。加快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支持制造业企业以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装备、升级产品为主攻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实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科学研发计划。 (区科技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促进高水平创新合作。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良好创新生态。深化与“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集中力量加快招院引校,补齐高端创新资源短板。积极融3L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知名大学、研发机构等到东营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 (区科技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打造高成长创新队伍。加大泰山系列、黄河三角洲系列等人才工程的培育选拔力度,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绿色精铸等重点领域,遴选从事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技能攻关的领军人才,加大本土优秀人才扶持力度。打造人才有价评价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各类人才身价创业。举办高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海外留学人才石油装备产业对接洽谈会、产业链精准引才等系列活动,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油田科研院所等,深化产才融合发展,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0名(个)。开展东营籍高层次人才走访活动,与50名东营籍在外博士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完善高层次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直通车制度,推行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东营高新区管委会分工负责)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建设,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交易,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作模式,着力解决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推动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筛选出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名32单,推动辖区内符合中国(东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条件的企业积极备案,推动创新主体加大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数量。(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八、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十七)建设特色农业种养基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5年,全区粮食总产稳定在2.6亿斤以上,保持粮食价格稳定,确保粮食安全。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做强做优绿色蔬菜、莲藕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燕麦、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推广农牧结合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老果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代种苗花卉和经济林产业。开展国家、省、市、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联创,支持牛庄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居镇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构建以“吕韵黄河口”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知名农产品品牌为支撑,以粮、菜、牧、渔、果等产业为重点的农业品牌体系。做精黄河三角洲大米、蓝海逸园、麻湾西瓜、龙居丸33子、史口烧鸡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优质农产品品牌申报驰名商标,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八)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养殖坚持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品牌渔业。严格落实水域滩涂养殖管控政策,优化渔业养殖区域布局。着力壮大水产种业,稳定常规鱼类养殖规模,加强黄河口大闸蟹、小龙虾养殖,发展集约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优势品种繁育和养殖,加快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推广集约化健康养殖、工厂化对虾养殖等先进技术和渔业智能装备,加强养殖污染防控监管,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推动渔业向技术先进、质量高端、品牌过硬、环境友好方向转变。(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农文旅融合为方向,精准招引一批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抓好润丰棉业、鲁通米业、胜大维可得等农产品加工项目,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抓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依托优势资源,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牛庄镇依托蓝海逸园农业基地,建设蓝海蔬果萌宝乐园,打造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式、参与式、体验式的“城市菜篮子”和有机农业产品基地。六户镇依托胜大物流配送中心,密切当地种养殖业和胜大超市的关联,提升产业融合度。龙居镇依托黄河沿岸、森林康养资源优势,推进“龙居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在承载力、环境预测、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应用,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和科技农业等功能复合型农业。(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九、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二十)建设现代化湿地城市推动城市内涵转型。坚持精明增长、精致城市理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深入推进风貌特色提升、蓝绿空间提升、空气洁净提升、道路交通提升、生活服务提升、治理能力提升、安全运行提升、文明素质提升等专项行动,强化城市品质提升省级试点片区建设,培育一批市级试点街区、项目,带动全域品质提升。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开展中心城区控规一张图数据整合,把湿地、黄河、油田等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全面提升规划引领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35领域创新应用,统筹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应急、智慧市场监管等建设,打造智能化公共服务和便捷智慧生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区商务局、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区科技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道按取责分工负责)塑造湿地城市特色风貌。优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做足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亮化、市容美化等方面文章。对重要街区等重点场所进行整治,确保整洁有序。建设绿廊、绿环、绿心、公园游园,构建完整连贯的绿地系统。做精广利河水脉,精心塑造关键节点景观,力争创建广利河国家5A级景区。优化整合耿井水库及广利河河心岛、揽翠湖、动物园、银杏林、花仙谷等旅游资源,一体化打造3万亩“耿井湿地”。实施湿地修复,进一步彰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特色风貌。统筹推进城市街区容貌整治、城市绿荫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逐步实施黄河路等“六纵六横”城市主街区立面改造提升,彰显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街区环境。(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水利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建设优质生活圈。实施社区优质生活圈行动,以城市社区36为基本单元,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配套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构建“15分钟生活圈”,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通过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善道路交通、增加开敞空间、美化景观环境等方式,打造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职住空间。(区社区建设服务中心、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深化数字城管建设,探索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城市管理运行全面感知、业务服务协同融合、指挥调度高效通达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引入市场机制,推进网格化管理,调动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格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红色物业”,改进物业服务质量,提升住宅小区管理水平。(区区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牵头,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应急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一)发展高水平县域经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提升乡村建设规划,谋划推进重点示范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东营区地处平原、沿黄和拥有大量盐碱地资源的优势,健全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制度、标准等体系,积极参与打造沿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稳妥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四好”公路建设、改厨改厕、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以及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交通运输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开展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积极融入毗邻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按照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理念加快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明显、布局合理、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按照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适度发展飞地园区。(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发展特色小城镇。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重点镇集约发展。加快史口、牛庄等重点镇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支撑的强镇、重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到202538年,建成4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片区,重点培育4家服务能力强、运营规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5年过渡期,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加强就业产业扶持。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和协作帮扶工作。(区乡村振兴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医保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二)推进油地校融合发展完善融合机制。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油地校信息互通和协同共建格局,强化制度供给、政策创新。深化油地校各层级沟通对接机制,完善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工作专班等工作体系,推动重大共建事项落实。创新融合发展内容,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区油地校融合办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产业融合。发挥油地校团结共建优势,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与绿色发展,推进页岩油等难动用储量开发,实现稳产增效,打造“百年胜利”。推动油公司增产提效、胜利油田化工总厂转型发展,着力解决制约油田改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大做强油服产业,提升可持续融合发展水平。做优做强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引导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研发、设计、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入驻。支持推动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物探院等入驻东营高新区、东营科教园区,打造石油技术服务与装备公共创新基地。积极推进地方国有公司与油田科研院所、改制企业在公司混改、人才招引、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深度融合与合作,推动产业共育、科技共享、人才共用。发挥石油大学科研人才优势,强化对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区油地校融合办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市科教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共促社会和谐。做好胜利油田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后半篇文章”,创新完善移交后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交得出、接得住、可持续、更美好”,让油田职工、家属真正成为东营市民。按新区标准,提升西城城市建设水平。推进油地校共同挖掘胜利精神、石大精神、石油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内涵,保护并活化利用石油景观、工业遗址等“城市名片”,支持石油科技馆等文化地标建设,参与打造石油文化名城。推进油地共同打造平安油区、智慧油区,做好油气管道保护工作。(区油地校融合办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社区建设服务中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共保绿色生态。统筹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构建涵盖水、气、固废的联防联治机制,联手加强“三线”管控,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胜利油田油气勘探开发井位坐标、规模及范围落实到公园、广场、城市绿地等公共建设城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发挥胜利油田在石油石化绿色循环发展方面的技术优势,扶持带动石化企业绿色循环发展。推进油地共同开发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氢能等资源,盘活油田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支持石油大学加快生态环保成果转化,为推进环保联防联治提供科技支撑。(区油地校融合办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东营生态环境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东营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4L(二十三)推动展区综合提升加快推进展区居民迁建。积极稳妥推动黄河展区村庄改造或搬迁,按照就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进城镇等多种方式进行妥善安置。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适度超前,推进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加快提升安置区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高生产生活设施保障水平,确保群众搬迁后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健康局、龙居镇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展区扶持发展。坚持安置区建设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同步推进,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展区迁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行动计划,提高迁建群众增收致富支撑能力。(区乡村振兴局牵头,区有关部门、龙居镇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增进民生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加快提高医疗便利化、均等化、智慧化水平。深化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确保新建和老旧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调整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向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优化提升城乡“路网、水网、管网、气网、互联网”一体化建设水平。(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民政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医保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重点做好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产业、企业、创业、就业联动。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拓宽市场化就业创业服务渠道。探索以财政出资、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创业融资渠道,降低创业成本。优化创业孵化激励制度,鼓励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文化创意街区等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融资服务。加大创业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促进健康养老、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行业与互联网融合,提高新业态就业能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大城乡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统筹各类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深化职普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区教育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深入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完善提升区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水平。围绕加强源头防控、排查预警、应急处置、调处化解等全周期动态治理,强化信息集成、力量融合,搭建“一个平台、一张网、一套体系”,加快构建上下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健全社会治理力量下沉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践行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机制,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市公安局东营分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区应急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五)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完善预防控制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市、区疾控机构设施设备与人员队伍建设,健全疾控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推进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协同联动,夯实联防联控基层基础。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抓好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区发展改革局、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区卫生健康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医疗救治体系。加强综合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增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强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区中医院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强化院前医疗救治网络建设,加强急救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建立统一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提高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水平,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红十字会、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完善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平战结合导向,配合做好特效药品、消毒防护用品、疫苗、血液制品、呼吸机等重要物资储备和跨县区应急调运。强化应急储备能力,提高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和应急管理水平,建设以口罩、防护服、无纺布、手套等为主的防护用品生产储备基地。借鉴方舱医院经验,提高大型场馆等设施建设标准,具备承担救治隔离任务条件。(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应急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二十六)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助力全市对外高铁大通道建设。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圈,积极推动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津潍段规划建设,主动配合做好项目前期手续和土地迁占等工作。 (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市域铁路建设。积极配合推动东营西站(现东营站)和东营南站改建及新建东营东站至东营南站、东营东站至东营站铁路支线、德大铁路与张东铁路联络线等铁路项目建设,助力普通铁路通运能力提升和改善。 (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公路网络建设。高速公路方面,积极配合东青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提高东营市南北向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普通干线公路方面,实施南外环(G220东深线东营段改建)工程;推进河广大道等进展;根据路况养护计划加快实施辖区内国省道大中修和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打通市域内断头路、瓶颈路,提升路网整体水平。农村公路方面,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县区间、乡镇间、县至乡镇、乡镇至村庄的联通水平。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实现县乡道全部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技术标准,重要县道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东营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布局新基建,实现城区5G信号全覆盖,助力搭建城市一体化管理平台,深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供热、智慧停车、智慧路灯等领域的应用。提升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聚集整合能力,着眼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发展,招引一批数字产业链关键企业,打造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鼓励企业建网、入网、用网,推动业务系统、关键设备梯次向云端迁移,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十一、打响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品牌47(二十八)加强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加强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开展东营区黄河文化资源普查调查和科学梳理,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平台,实施分级分类保护管理。围绕刘氏庄园等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自然遗产等,完善黄河文化遗产遗址分级分类名录,健全遗产遗址档案。加强治黄历史及“人民治黄”精神历史资料、现有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 (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力保护黄河三角洲戏曲、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信息资源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九)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黄河入海故事。坚持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溯源黄河归故史迹,融汇时代理念,深入挖掘、凝练、集成黄河入海的文化内涵,多视角诠释黄河入海文化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以黄河南北大堤为轴,打造龙居湾生态旅游度假区,积极推动龙居人家•温泉小镇、打渔张记忆小镇等项目建设,塑造上古、千年、百年及新生黄河口的独特场景体验。综合运用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等平台和现代传媒技术手段,讲好“黄河入海新故事”,让黄河三角洲成为向世界展示黄河文化的标志地。(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建设石油文化、黄河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积极推进集科普教育、夏令营、爱国主义教育等于一体的复合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针对中小学生旅游市场,重点推出研学游,建立科普、运动、拓展等基地。(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区教育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促进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