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鄂伦春族摩苏昆研究_第1页
当代鄂伦春族摩苏昆研究_第2页
当代鄂伦春族摩苏昆研究_第3页
当代鄂伦春族摩苏昆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鄂伦春族“摩苏昆”研究

鄂伦春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创作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说唱文学“摩苏昆”包括英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两部分。其英雄史诗的研究,同我国三大史诗研究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补充完善整个“东北亚史诗带”的史诗研究,并在区域性史诗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对中华民族史诗的整体认识框架,更为国际史诗界提供鲜活的研究个案。对“摩苏昆”中民间叙事诗的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鄂伦春族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一研究论著目前学术界对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特别是“摩苏昆”的研究还显薄弱。据笔者现有资料,目前暂且没有研究专著对“摩苏昆”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有些著作是将“摩苏昆”作为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的一部分而专章列出论述。如,隋书今的《东北俗文化史》总结了“摩苏昆”的概念、形式特征及主要内容;潜明兹的《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主要论述了“摩苏昆”中的英雄复仇故事《英雄格帕欠》;彭放主编的《黑龙江文学通史》论述了“摩苏昆”的篇目、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满都呼的《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将“摩苏昆”分为英雄故事、神话传说故事和社会生活故事三种类型。徐昌翰、隋书今、庞玉田的《鄂伦春族文学》把“摩苏昆”列为鄂伦春族说唱故事,不仅介绍了“摩苏昆”的发现、篇目、内容、分类、形态特征及演唱与采集整理,还详细分析了“摩苏昆”中的母题、人物形象以及与萨满文化的关系和语言艺术特点,涉及“摩苏昆”的方方面面。汪立珍的《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将“摩苏昆”置于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中,从挖掘与整理、宏观内容到微观母题,再具体到类型、风格、演唱等方面总结出“摩苏昆”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比较文学视野。此外,有多篇将“摩苏昆”作为民族音乐论述的论文,如古宗智、杨方刚主编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收录叶磊的《鄂伦春族民俗音乐研究》与可心的《试论鄂伦春族的“摩苏昆”》,提出鄂伦春族的“库雅若调”等专用曲调起源于“摩苏昆”英雄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并分析了“摩苏昆”的音乐结构。二学术论文1.综合探究。马名超的《中国北方民族民间文学的新发现——论鄂伦春史诗“摩苏昆”》,分析了“摩苏昆”英雄史诗形体溯源以及英雄和犸猊冲突的本质。韩有峰的《试论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瑰宝“摩苏昆”》对“摩苏昆”的含义和语源以及其产生、表演形式、艺术特点做了全面分析。赵华、宋德胤的《“摩苏昆”初探》探究了“摩苏昆”的语义、语源、血亲复仇母题以及是否可称其为史诗等问题。李英的《当代语境下的鄂伦春族“摩苏昆”》介绍了鄂伦春族文化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摩苏昆”,并分析了“摩苏昆”的艺术特点及保护传承问题。2.有关“摩苏昆”语义、语源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孟淑珍的《鄂伦春语“摩苏昆”探解》,从音乐和内容角度对“摩苏昆”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较为全面总结。孟淑珍的《鄂伦春民间文学艺术主要形体名称及其语源、语义》,探讨了“摩苏昆”词源的三种观点,源于“莫日根”“莫昆”;源于鄂伦春语“摩尔布任”或“摩如布任”;源于满语“莽斯昆比”。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比较研究论文,主要有:郭崇林的《中国东北地区赫哲、鄂伦春族与蒙古族民间英雄讲唱的比较研究——北亚民族民间英雄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之四》,总结了三者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的相似性,并从叙事背景的地域性、叙事形象的民族性、信仰观念的独特性三方面比较了三者的不同。汪立珍的《日本阿伊努人的说唱叙事文学—尤卡拉浅析—兼论与鄂伦春族“摩苏昆”之内在联系》,从故事内容、讲述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阐明了东北亚诸民族在文学艺术方面存在的共同特征,促使“摩苏昆”这一文学形式与国际接轨,拓宽了“摩苏昆”研究的范围。黄任远、闫沙庆的《伊玛堪与摩苏昆──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说唱文学之比较》,从说唱文学的结构形式、情节内容、英雄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全方位地剖析了两个民族说唱文学所具有的相同特征及原因。齐海英、齐晨的《比较视阈中的满族说部与鄂伦春、赫哲、达斡尔族说唱艺术》对四个民族说唱文学艺术方面存在的异同及相互交融现象进行对比研究。高荷红的《东北亚的五种长篇叙事传统比较研究》从叙事传统本身进行解读。杨蕊的学位论文《赫哲族史诗〈满都莫日根〉与鄂伦春族史诗〈英雄格帕欠〉的文本比较研究》,将两个民族的英雄史诗代表作进行比较研究,在相同点中发现具有民族特色的差异。4.“摩苏昆”的社会功能研究论文,主要有:刘翠兰、张林刚的《从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看其信仰习俗》,分析了“摩苏昆”中所体现的鄂伦春族传统的自然崇拜。王丙珍的《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文学的跨文化认同——以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为例》,从文化认同功能角度阐述文化承担者的普遍认同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王丙珍、关小云、战庆学的《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的生态审美文化研究》,从生态审美范式、生态审美理想与生态哲学观三个层面论述“摩苏昆”所具有的丰富生态审美文化意蕴,指出鄂伦春族把保护生态的观念以各种形式融入口头文学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5.音乐角度的表演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孟淑珍的《“摩苏昆”的韵律》,从唱段、乐调、节奏分析“摩苏昆”的韵律。张一凡的《北方渔猎民族说唱音乐论》从曲调分类、形态表现、风格色彩等方面,对乌钦、摩苏昆、伊玛堪进行比较分析,把专业的音乐知识与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王潇苑的《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生活的历史变迁》论述了“摩苏昆”调。吴迪的《鄂伦春族说唱音乐“摩苏昆”的考察与研究》以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归纳总结出“摩苏昆”的曲式结构、曲调分类、调式、调性、旋律形态、节奏节拍、表演等方面的特征,进一步肯定了“摩苏昆”的音乐性是其重要的艺术构成要素,从音乐角度对“摩苏昆”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6.“摩苏昆”传承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娜敏、杜坚栋的《“摩苏昆”传承状况研究》,描述了“摩苏昆”的传承状况、问题,并就其合理保护以促进良性传承提出对策、建议。海日、方征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摩苏昆”为例》从“摩苏昆”的艺术特征及价值出发,对其保护提出五点建议。海日、方征、冯正国的《狩猎文化视野下鄂伦春族“摩苏昆”的现状与保护》在上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通过文化重构使鄂伦春族精神得以延续的建议。总的来看,迄今为止,“摩苏昆”只是作为鄂伦春族民间文学或者民族音乐的一部分被提及,还没有关于“摩苏昆”的专著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结语“摩苏昆”是鄂伦春人集体创作、世代传承,用以书写民族记忆与文化的口头文学作品,具有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多重研究价值。然而,目前“摩苏昆”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表层文本研究,多为简单描述文本,还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升华。本文主要是对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摩苏昆”的产生、发展脉络进行分析,进而认识“摩苏昆”传承与社会变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