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_第1页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_第2页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_第3页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_第4页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广州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十分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粤剧、广东音乐、岭南木偶戏、广东醒狮为代表的传统表演艺术,波罗诞、乞巧节、迎春花市、扒龙舟为代表的民间民俗节日等,这些非遗既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珍宝,也是岭南文化的精华所在,文脉所系。按照联合国保护非遗公约的初衷,其目的在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体到广州而言,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既是传承岭南文化中心地的题中应有之意,也对守护广州的城市记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广州非遗保护的发展历程2005年3月,广州的非遗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广州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了非遗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在政府和学者层面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通道。2007年2月,广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在广州市文化馆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广州市非遗保护的专业机构,负责执行全市非遗保护的规划、计划和工作规范,组织实施和指导开展全市的非遗普查、认定、申报、保护和展览、宣传、推介及交流传播工作。非遗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广州非遗保护工作有了专业的负责机构,此后,广州的非遗保护就逐渐开展起来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广州已初步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体系完备、机制健全、全民参与、具有广州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一)非遗普查顺利开展,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系不断完善广州的非遗保护自启动以来,在广泛开展非遗普查的基础上,已开展了五批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工作,粤剧和古琴艺术(岭南派)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目前,广州已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保护体系。表1广州市五批非遗项目概览批次新增名录扩展名录所涉门类第一批350民间文学(1)、民间音乐(4)、民间舞蹈(5)、传统戏剧(1)、曲艺(3)、民间美术(8)、传统手工技艺(2)、传统医药(2)、民俗(9)第二批294民间文学(3)、传统音乐(2)、传统舞蹈(3)、传统戏剧(1)、传统技艺(11)、传统医药(5)、民俗(8)第三批66传统舞蹈(3)、传统美术(3)、传统技艺(3)、传统医药(1)、民俗(2)第四批712传统音乐(1)、传统舞蹈(1)、传统美术(4)、传统技艺(7)、传统体育(2)、民俗(4)第五批197民间文学(3)、传统舞蹈(1)、传统体育杂技与游艺(5)、传统美术(1)、传统技艺(7)、传统医药(1)、民俗(8)合计9629资料来源:徐俊忠等主编《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0页。表1广州市五批非遗项目概览(二)非遗展示形式多样,文化惠民持续彰显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样态,一般民众并不熟悉。近年来,广州多次开展非遗展示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普及展览,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推广传播非遗知识,提升市民对非遗的认知水平。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广州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以普及非遗文化为目的的广场活动,抓住“广场”和“展演”作为活动关键词,让市民更积极地参与到非遗活动中来。其次,广州市文化部门及非遗保护中心以传统节日为载体,通过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大力展示非遗项目,与此同时,也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大量融入非遗元素,扩大了非遗的公共影响力。此外,广州还积极参加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相关活动,通过展会、交流访问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广州的非遗文化,既传播了广州的文化形象,也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和认同感。(三)非遗保护不遗余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5年11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对于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广州非遗保护与传承,为未来广州非遗工作的定位与方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该《方案》提出要设立非遗专项经费,提高传承人的补助额度,对广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补贴由原来的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1万元,并鼓励各区设立非遗专项资金。非遗的最大特点在于以人为载体,人是传承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落实非遗专项经费,对于支持非遗传承人授徒传艺,收集、整理非遗档案资料,开展传承培训活动和扶持传承基地,具有积极的意义。《方案》中的这一举措无疑将更加有力地保证非遗工作的顺利开展。(四)非遗学堂成效显著,民间传承有序开展为了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近年来,广州开设了青少年暑期传承班,将非遗项目引进课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4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又开设了春季和秋季“非遗学堂”,开设课程包括广绣、广彩、榄雕、醒狮、太虚拳(南派太极)推手、岭南盆景等,主要面向成年人传授非遗项目。此外,在青少年暑期“非遗学堂”的基础上,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还推出“体验非遗”亲子班,通过参观非遗项目单位、传承人工作室、与传承人互动等形式,融实地参观与课堂学习为一体,延展了非遗传承的社会关注度。二广州非遗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非遗保护面临困境,亟须提升保护力度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已进入“后申遗时期”,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掘,可以进入名录的代表性项目已完成申报,另一方面,在申报成功之后,后续的保护工作如何开展,却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广州现已建成较为完整的非遗名录体系,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缺乏目标明确的考核办法,非遗保护仍面临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和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难题,非遗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还未根本扭转。目前,广州在关于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仍有待完善,在非遗保护上缺乏刚性约束。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鼓励措施力度仍有待提高,尤其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由于学艺周期长,工资待遇低,年轻人往往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导致行业成才率不高,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传统技艺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二)非遗展示零散单一,国际显示度尚待提升广州自非遗工作开展以来,就致力于以博物馆、民营企业为依托进行展示并开办各种展览。例如,灰塑的展示在花都区广州民俗博物馆,广绣的展示在锦纶会馆,西关打铜工艺的展示在恩宁路,等等。但目前仍没有一个集中展示广州市各类非遗项目的平台。我国有些城市为展示非遗项目,有的建立了非遗博览园,有的建立了非遗博物馆,广州2012年曾计划建设非遗博览园,但由于涉嫌重复建设而被搁置。目前,广州有十大类百余个非遗项目,但常规展示的品种较为单一,比较零散,也缺乏系统展示广州十大类非遗项目的引导规划,而在展示的内容和手段上也缺乏创新,多为图片和实物的静态展示,很难吸引观众。此外,国内一些省市不遗余力地加大非遗宣传,将非遗项目推广至海外,反观广州,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但在国际推广方面却鲜有大的动作,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三)非遗传承仍需探索,加强面向民众的开放程度非遗作为活态的文化样式,必须有薪火相传的传承队伍才能接续发展。2016年3月,广州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33人入选。至此,广州的非遗传承人已有161人,非遗传承总体上呈现后继有人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专业化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之外,非遗的大众传承主要有学校传承和社区传承两种。在学校传承方面,广州已进行了很好的探索,通过“非遗进校园”和定期举办的“非遗学堂”等方式,促进了非遗的普及和传播,但由于受开班规模和学习条件的限制,非遗学堂仍面临传承范围较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的问题。而在社区传承方面,广州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进一步唤起民众的兴趣,走依托社区面向大众推广的路子,尚需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表2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统计批次国家级省级市级第一批11933第二批11431第三批72124第四批31240第五批尚未公布尚未公布33合计1266161表2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统计(四)非遗专业人才匮乏,非遗研究开展缓慢非遗研究是一项专业要求很高的工作。对于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研究者要通过录音、录像、笔录等多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口头讲述文本、表演展示的现场影像等,还要采用现代科技,对非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建立影像数据库的方式,保存、再现非遗的“活”态。此外,编写非遗项目的相关教材,撰写非遗志等,对从业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胜任。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开始培养非遗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广州的非遗从业者专业化程度不高,高层次人才明显匮乏,由此也导致非遗研究工作进展缓慢,成绩欠佳,这对于推进非遗保护向纵深发展形成了明显制约。(五)宣传亟须创新手段,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目前,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官方网站是宣传非遗的主要平台。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2014年,广州市以“广州非遗”为名,开通了官方微信和微博,借此发布非遗讲座、非遗学堂相关知识,并介绍广州非遗项目的保护情况。但截至2016年10月,“广州非遗”的新浪粉丝仅有206人,社会关注度微乎其微,宣传效果欠佳。如何调动市民的参与热情,是非遗保护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按照我国公布的非遗分类体系,非遗项目被分为十大类,其中很多项目确实与民众日常生活无关,所以,政府层面轰轰烈烈,普通百姓反应平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理由的。但与其他项目相比,民俗类非遗主要依靠民众的集体传承,是最能调动民众积极性的一类非遗项目。因此,做实民俗类非遗项目,民众的参与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非遗保护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三广州非遗保护的对策建议(一)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广州非遗之路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大规模存储和管理,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生态保护区的监测评价,对利用数字化保护成果,开展更为广泛的宣传弘扬和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2011年正式启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至今已有5年多的历程。2016年,广东省文化厅正在加快推进全省“互联网+文化”发展布局,并积极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试点工作。截至目前,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汉剧、潮剧四个项目已被列入其中,这正好为广州探索数字化非遗保护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应该看到,广州作为一个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积极探索数字化非遗保护的广州之路,是一项相当紧迫的任务。为此,建议在广州非遗保护中心内设数字化非遗保护小组,主要负责建设广州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分类体系,制定数字化保护方案,建立广州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库,综合运用多种数字化手段保护、记录、再现广州的非遗资源,真正实现以数字化方式保护非遗项目的目的。(二)加大非遗展示和宣传的力度,利用多种形式推介广州非遗文化2015年,广州市非遗文化传承及展示传播中心进驻广州塔,以展示、传播、传承为旨趣,在占地300平方米的展厅内实现了广州非遗的集中呈现。而《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又提出,要在新建的广州文化馆中设置非遗展示,应该说,这也是很好的设想。但广州非遗项目丰富,至今已多达100多项,所以,要实现广州非遗的完整展示,在文化馆布展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建议在花都区新建的广州民俗博物馆内,开辟专区系统、详尽地介绍广州的非遗资源,并开设体验馆,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实景领略广州非遗的风采。此外,为有力推介广州的非遗文化,需加大非遗的旅游开发功能。首先,《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提出在荔湾区和花都区打造非遗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为此,建议在旅游景区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可以考虑把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国际影响的粤剧粤曲等作为重点着力打造)。其次,根据广州的珠水特色,建议结合珠江夜游,设计水上游船博物馆,在游船内重点以活态形式展演广州的非遗文化,以提升旅游体验。再次,建议依托北京路核心区,广府庙会等资源,打造广州传统手工艺体验区等特色旅游项目,以突显广州非遗旅游线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体验内容。(三)创新非遗传承模式,继续做实非遗学堂目前,广州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已基本形成,根据《方案》,广州将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建议广州市财政部门和文化部门尽快起草《广州市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专拨一块经费用于支持非遗传承,并制定工作方案,以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技艺传授和开门授徒,在原有师徒相传的基础上,尝试探索非遗传承的新模式。在非遗的大众传承层面,广州已有“非遗学堂”的成功实践,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非遗学堂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暑期青少年非遗学堂,二是春秋季成人非遗学堂,三是周末非遗学堂。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非遗进校园”的力度,选择条件成熟的中小学,以试点方式,开展非遗兴趣课堂,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讲座、课程学习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四)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培育非遗保护的骨干队伍非遗保护需要一支专业的文化队伍,这其中既包括非遗传承人的薪火相传,也需要有非遗研究、管理、策划、推广的各类专门人才。为此,《方案》提出将非遗相关专业纳入城市扶持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院校采取减免学费或给予奖学金、助学金等措施,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建议在此基础上,依托广州高校资源,制定吸引高层次非遗人才留穗的相关办法,并由人社部门和文化部门联合出台《广州市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方案》,从制度上为各类优秀人才留在广州敞开大门,为广州的非遗保护之路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五)兼顾保护开发,适时发展广州非遗文化产业受广州商业文化及务实精神的影响,广州非遗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很多项目可以产业化。如著名的“三雕一彩一绣”及其他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美术类项目,都有很好的市场需求。对于这些可以产业化的项目,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比较成熟的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