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体验的大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_第1页
基于审美体验的大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_第2页
基于审美体验的大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审美体验的大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基于审美体验的大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

引言

大学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根底课,散文、诗歌等文学性写作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文学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短少对生活和生命的细致体察与审美观照,观物浅薄为文肤泛;不足对生活与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局限于表层描述短少深度透视。文学写作立足于人的审美体验精神活动,是自己独特审美体验的传达,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学写作教学指导学生审美体验实践活动的不充沛。如何使文学写作内容的生成立足于一定的审美体验认知与实践活动,向审美性、文学性有所回归,笔者在实践中从下列几方面展开了探索。

一、充实统整教材教学内容,凸显文学写作理论的审美性、文学性

大学写作的教材内容以全面、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为导引,这些知识波及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载体与受体、写作行为过程、写作叙述方式与技巧以及各类文体的文体标准等,各自为章、各有侧重,是对写作活动所波及各方面要素、过程、要求等的抽象概括,对文学写作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相对广泛,写作审美性、文学性的特性缺乏,不利于指导文学写作具体过程。要加强理论学习对文学写作实践指导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就要对文学写作理论的审美性、文学性有所凸显,因而以审美活动论、美学思想为主导思想充实统整这局部教材内容,可以加强文学写作与审美活动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使一般写作主体向文学写作的审美主体靠拢,以审美活动的发生与体验过程代替一般的写作感知运思过程作为文学写作的根底,以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意象意境代替一般写作载体作为文学叙述的主要内容,以文学文体标准引导审美叙述。教学内容也随之充实统整为依次了解文学写作发生的相关问题: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体验的层次“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文学审美意象与境界、文学文体标准与文学传达等。因此,将审美活动的相关理论内容渗透在文学写作教学中并指导审美实践,能使文学写作立足于审美体验的认知与活动,改变原来文学写作教学由概念直接到写作的抽象孤立、简单机械化的状态,符合文学写作的规律。

二、依循审美体验活动规律,文学写作教学分阶段、有重点地解决写作难题

文学写作教学中审美体验是一个重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审美体验活动由审美活动中主体审美态度确实立、主体与对象审美关系的建立到审美观照下对美的发现与把握、审美意象的生成,再到审美超越与境界提升,审美活动由“入乎其内〞逐渐深入,由“出乎其外〞逐渐阔大。审美活动中的“入〞,是审美中主体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的忘我的审美体察,把握物之真趣神理,发现自己眼中物的独到美或心与物合一沉醉;“出〞着眼于精神的超越性观照,“出乎其外〞地观照、反思自己的人生感受,进而回升到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人生理念层面上,二者共同构成丰盛的审美活动所不可短少的两个环节。立足于此根底上的写作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特质的对象美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体味、咀嚼甚至陶醉,继之的写作就可把这种对美的发现的体验感受加以把握和表现;而审美体验活动一旦进入超越的领悟境地,可以唤醒蒙蔽的自我意识与精神的自觉,灵魂为之震撼,认识清彻透亮,对人具有唤醒、激活、澄清、提升等积极意义,写作的境界亦可随之提升阔大。

因此,文学写作教学可依循审美体验活动由“入〞而“出〞逐渐深入的审美活动规律,分阶段、有重点地解决学生在审美体验这两个环节活动不充沛的问题:第一阶段主要展开“入〞的审美认知与实践,着重解决文学写作中如何把握事物美、生成审美意象与写作内容的问题,这也是文学写作教学的重点;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根底上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感悟、追求深度的审美超越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一〕“入〞乎其内,获致真趣与体验,把握意象以写之

1.明了审美态度,体验审美状态

审美态度是一种超功利态度,它摆脱、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实用功利需求,不把对象世界看作是可以占有和利用的对象,而是敞开胸怀接触和拥抱对象世界,在对对象形象的观赏中把握其内在生命的韵律,甚至与对象生命交感共振。确立了这样一种态度,主体便由原来功利性的我转化为审美的我,建立了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我国古代亦有“虚静〞之说,强调主体在对对象关注之际虚其私心、静其欲念,清除了一己当下的利欲追求,始能够以纯洁的心地去从事美的发现与发明。写作教学在阐明此要义的同时,可从具体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意象情境入手,指导学生静心体会作者对物象或人事的凝神、忘我、虚静的内在审美心态,体会人与物之间清明和谐的审美关系,如“悠然见南山〞“欲辨已忘言〞、朦胧月色下尽情领略荷塘风月等心态,从中理解审美态度,体验审美状态。

2.创设情境,体物察情中发现美

文学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发现美、生成审美意象,关键要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由对景物人事的体察审美而发现其独特美。创设情境审美体验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其一是对文学作品意象意境的审美体验,即引导学生赏析所学诗词散文作品中的意象意境,体会作者对自然人事美的体察与把握,如红于二月花的霜叶、静谧澄明的春江花月夜、流觞吟咏的闲雅情致等,从中领略作者对美的意象意境的发现与把握及其营造的办法思路。其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景物情境进行审美体验,即引导学生将审美注意直接指向对象,确立审美态度,由“凝神〞而“澄怀〞,对审美对象作精细体察,审美细察中也需要从思维上对感性表象进行分析、比拟、综合,把握其形式的独到之处与美之所在,得物之“真趣〞“神理〞,发现物美,如山如何厚重、水如何灵动;或将自我心灵与自然相融合、将主体情志灌注到对象世界与物同化,生故意中美的意象,如刘禹锡之视陋室、周敦颐之视白莲。这种创设情境的审美体验可围绕山、水、花、鸟、树木、昼夜晨夕等自然主题分别进行,可与阅读观赏互相配合,作品范例阅读体验引路、课堂审美实践紧随其后。审美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发现自然景物的独特美,相互交流启迪,共同观赏,及时记录。第三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难忘的人事经历,将其转化成审美观照的对象,回味思考其中感动人心之处,发现善良的人情美、和煦的人性美、纷繁多元的事物美。3.把握审美意象与审美形式标准传达审美体验

审美将自然物景或生命体验对象化过程的同时便是它的意象化过程,它将外在事象和物象作为构形的根底与自我生命体验交会融合生成新的意象,或将生命体验中各种片段式印象、情绪、意念为材料提炼、加工、组合形成意象,这些既包含形象又蕴含着审美主体理解和感悟的审美意象意境,是诗歌散文写作中着力要把握的内容要素。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审美体验发现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其中生成的审美意象或意境,这是审美体验与审美传达之间的重要中介,犹如从“眼中之竹〞转化成“胸中之竹〞。

审美传达便是采用符号化的叙述形式来展示审美主体的“存在之思〞,将审美活动中生成于内心的审美意象意境、审美体验得以具体显现在其所构造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标准中。写作教学此时可以结合文学作品与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文学形式的审美标准,尤其是诗歌与散文这两类侧重表现自我内在审美体验的抒情文学形式标准,引导学生探求如何“立象以尽意〞“立言以尽象〞,把握不同文类由语言符号构建“形象〞以传达渗透着主体审美体验的“意象〞的规律与特点,努力传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在传达中不断完善审美意象,将“胸中之竹〞转化成“笔下之竹〞。

〔二〕“出〞乎其外,追求超越,提升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文学写作教学在引领学生“入〞物察情发现美的根底上,还要“出〞乎其外,超越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的本然层次而追求深度审美体验,超越个别而及人类,探寻对象世界中蕴含的本质与真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赏析一些能与学生青春生命共鸣的优秀文学作品,与作品中潜藏的作家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进行交流沟通,注意了解作家的际遇、困境,尤其要关注他如何通过审美观照来重新体验生活并在审美体验中产生新的感悟与超越,思考他对生命本真的理解及对生命内涵与境界的开拓。如?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者超越了不自由的、饱受痛苦的生命体验,将眼光放到自家身外的“类〞,思考“人〞之生、死、爱、病、心灵、自由等,由小我而进入“大我〞,获得对人生意义更深一层的领悟。文学写作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在审美观照中有所超越,实质是引导学生追问与思考人生,在这种审美的人生终极关心追问中领悟超越性生命体验与大我境界,领略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三、注重展开过程性评价,构建写作展示交流平台进行多元评价

文学写作是在审美体验实践根底上的审美传达,不管是审美体验还是审美传达都以实践为根底,因此,文学写作教学的评价就不能以最终的作业或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伎俩,而要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审美体验过程中感知、察看、想象、思维、领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生成审美意象或超越性精神感悟方面的困难,认真思考对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办法,在交流与评价中促进学生在课内外更认真进行体物察情的审美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