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22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考前验收卷(二)_第1页
济南市2022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考前验收卷(二)_第2页
济南市2022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考前验收卷(二)_第3页
济南市2022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考前验收卷(二)_第4页
济南市2022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考前验收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市2022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考前验收卷(二)(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A.穴位(xué) 污秽(huì) 狡黠(xiá) 茅塞顿开(sè)B.吞噬(shì) 接济(jì) 恣睢(suī) 引吭高歌(kànɡ)C.归省(xǐnɡ)校对(jiào) 作揖(jī) 笑容可掬(jū)D.矍铄(jué) 勉强(qiánɡ) 虔诚(qián) 浑身解数(xi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4分)A.滞碍擎天柱相提并论睡眼惺忪B.理睬流水帐鸦雀无声怒不可遏C.闲暇里程碑左右逢圆漫不经心D.呕歌掉书袋言简意赅融会贯通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4分)A.《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B.夏日的大明湖,华天丽日,岸柳飘摇,泛舟湖上,水光潋滟,秀色可餐。C.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D.李白的《将进酒》,气势豪迈,盛情奔放,语言有气势,如江河日下,一泻千里。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A.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家长,他始终关注着孩子的健康成长。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一起观看了我校举办的“迎新年,庆新春”联欢会。C.一直以来,止痛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的方式,但长期用药往往经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D.部门工作人员对市民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简·爱》中的简·爱出身贫寒,从小就极具反抗精神。她毕业后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最终以独立的人格和勇敢的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B.“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这两句话出自《三国演义》,都是对诸葛亮的赞誉。C.《草房子》中杜小康的成长经历最能表现作者对情感、悲悯精神的诠释。当众人都排挤秦大奶奶时,杜小康没有;杜小康既是桑桑的竞争对手,又是最懂桑桑的人。D.《老人与海》中“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表现出圣地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二、(32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9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B.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遍:遍及、普遍C.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再次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必以分人 咨臣以当世之事B.小大之狱 何陋之有C.战于长勺 胡不见我于王D.吾视其辙乱 其真无马邪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由“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可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B.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C.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共8分)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两处)(2分)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岂有老而捐之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8分)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2.诗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忙碌的气氛。(4分)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根据原文默写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8分)(1)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3)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4)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5)若到江南赶上春,______________。(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6)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____。(梅尧臣《鲁山山行》)(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三、(5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笔是“文房四宝”之一,笔的发明也是人类文明史的标志之一,许多文化行为的名称都和笔相关。例如:不加考虑随手写出叫“信笔”;谦称自己的文字叫“拙笔”;旧社会称写公文、诉状叫“刀笔”;名家作品叫“大手笔”;绝妙的文字叫“生花之笔”……(1)请再列举两个与笔有关的文化行为和一则与笔有关的典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随着时代的发展,笔从无到有,种类多样,再到逐渐减少,将来甚至被无纸化办公取代,你怎么评价笔的消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共12分)说“茶”李国文①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虽然排在末尾,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给人启迪的学问。②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为“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据传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不要瞒我。可见唐代文人饮茶,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③为什么呢?因为好水还要配以“活火”,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古人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所以需特别讲究“火候”。东坡诗“贵从活火发新泉”中的“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出“鱼目”则止,这样煎出的茶,才让人饮后神清气爽。④茶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据说宋代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据《梦粱录》里记载,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为“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欧阳修《归田录》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⑤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虽是烦琐,但也显得精致些,高雅些。我国至今还保留着饮茶风俗的,有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还有北京地区的盖碗茶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沿用着古老的茶道,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等。各地时常举办的茶艺表演,成为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⑥茶是有品格的,它的味道不十分浓烈,也不过于绵软。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摘自《今晚报》,有删改)16.通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了关于“茶”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阅读第④段,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据说宋代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20分)爱之寻朱成玉①母亲这一生,似乎已习惯了寻找。②小时候,母亲总是做好饭后开始寻找,寻找我们回家吃饭,因为她的嗓门不够响亮,不像左邻张大妈声如洪钟响彻云霄,也不像右舍李阿姨京韵十足绕梁三日,在我印象里,母亲很少大声说过话,所以她不喊,只是去寻找。她大致可以知道我们玩耍的地方,所以,每次也都可以很顺利地找到我们。③可是也有例外,因为我顽劣,有时候故意和母亲“藏猫猫”,让她找不到我,她只好一声高过一声地唤我,直到我的耳膜受不了,才跑出来扑进她的怀里。她嗔怪我,照我的屁股打几下,却一点都不疼,反而有些痒。不过,我还是看到母亲额头的汗水,感受到了她的焦急,所以,从此也就不再故意藏起来了。④有一次我要出一趟远差,母亲当成天大的事一般,不一会就惊呼一声“对了”,然后就小跑着去了附近的店铺,买了东西回来就往我的包里塞。不一会儿又跑出去了,直到把包塞得满满,可还是觉得缺少什么似的。车子马上要开了,她又惊呼了一声“对了”,我说:“妈,够了,啥都不缺了,包都要爆炸啦。”她还是小跑着去了,很快回来。她竟然为我寻来了一块带指南针的手表,她说我总是爱迷路,带着这块手表,总会有些用处的。⑤母亲算好了时间,我那边刚一下车,电话就打过来了。问我旅途是否顺利,问我是否迷路,问我指南针是否派上了用场……让我哭笑不得。⑥我知道,有母亲在,一颗心,就永远不会迷路。即便真的迷路了,天涯海角,母亲也会把我寻回来!⑦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母亲在寻我们,可是有一天,母亲忽然失踪了,换成了我们去寻找她。母亲患有间歇性的失忆症,某个时间段,就忽然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可急坏了我们,我们满大街去找也没找到,没办法,只好去派出所求助。到了派出所,正好看到母亲坐在椅子上,焦急地向外张望。原来是遇到好心人了,没办法问出来母亲的住址,只好送到了派出所。⑧我们不禁埋怨起母亲来,明知道自己有间歇性失忆症,还自己一个人走。恢复记忆的母亲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不停地搓着手,喃喃地说:“我只是想去买点儿荞麦,知道你们今天要回来,想给你们做荞麦蒸饺。”⑨我们一时无语,母亲无时无刻想的不是我们啊。⑩每次别离,母亲都会在门前送我,一直送到我拐了弯儿看不见为止,每一次,我都不回头,也不和她招手,我知道,那样母亲的心会更难过,每一次别离都让母亲的心闪了一下。母亲不是闪电,闪电不会弯不会旧,不会枯萎不会生锈,可是母亲,闪一下就衰老一截。⑪现在,母亲的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可是每次离开,母亲还是坚持在门口看着我走。她就那么扶着门框,寻着我远去的方向,好像能看见我一样。其实,她寻到的只是一个越来越小的影子。⑫这一次,我却不停地回头。我和她招手,惊讶地发现,母亲竟然也在同时向我挥着手,好像和她的儿子感应到了一样!⑬有爱,天涯不远;有爱,寒冬尚暖。寻找,只是母爱的一个小小注解,是母亲浩瀚的爱里的一朵浪花,是母亲盘根错节的爱里的一绺根须。但就是这一个小小注解,解开了爱的千古之谜;就是这一朵浪花,泄露了大海的古道热肠;就是这一绺根须,缠绕着我们一生,让我们的心,一寸一寸,生出古朴的根。(节选自《思维与智慧》)19.概括本文围绕“爱之寻”记叙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6分)(1)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语。(3分)每一次别离都让母亲的心闪了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3分)问我旅途是否顺利,问我是否迷路,问我指南针是否派上了用场……让我哭笑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联系全文说说第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60分)23.按要求作文。温暖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温馨的心灵触摸。生活中,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给你留下长久的抚慰。请以“温馨的回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参考答案【解析】B.吭—hánɡ;C.揖—yī;D.强—qiǎnɡ。2.A【解析】B.流水帐—流水账;C.左右逢圆—左右逢源;D.呕歌—讴歌。3.B【解析】A.“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C.“温文尔雅”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D.“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4.A【解析】B.表意不明;C.成分赘余;D.语序不当。5.C【解析】桑桑的成长经历最能表现作者对情感、悲悯精神的诠释。桑桑没有排挤秦大奶奶;桑桑既是杜小康的竞争对手,又是最懂杜小康的人。6.D【解析】再:第二次。7.A【解析】A.介词,把/介词,把;B.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介词,在/介词,向;D.代词,齐军的/表反问语气,难道。8.C【解析】第三段主要采用了补叙的记叙方法。9.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断句,即考查标注句读的能力。断句有误,会曲解原意。解答该类试题,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结构来断句。10.哪里有父亲老了就抛弃的道理呢?【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尽量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字词要翻译准确,做到语句通顺。11.示例: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文章讲述的是原谷劝告父母赡养爷爷的事,告诉我们要善待老人,我们都有老的一天,要给儿孙做表率。12.才又【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赏析。“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意思是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写出了农事的繁忙,其中“才”“又”最具表现力。13.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情感把握。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14.(1)学而不思则罔(2)自缘身在最高层(3)老骥伏枥(4)簌簌衣巾落枣花(5)千万和春住(6)幽径独行迷(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本题考查诗文默写。要注意“罔”“骥”“簌”等字的书写。15.(1)示例:受人之托写的文字叫“嘱笔”,富有启迪和哲理的警句叫“警笔”。典故:投笔从戎。【解析】本题考查与“笔”相关的知识。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2)点拨: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观点陈述。可多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即可。16.①如何能煎出好茶;②茶的功用;③我国至今保留的饮茶风俗和茶的品格与中国人精神的联系。【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本文首先引出说明对象——茶;接着介绍饮茶的要义;然后介绍茶的作用;最后总结全文,指出茶的味道特点正是我们中国人精神的象征。17.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今人泡茶的简单和古人煎茶的麻烦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古人泡茶的精致和高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画线句子内容来看,作者将今人的泡茶和古人的煎茶进行比较,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而突出古人泡茶的烦琐、精致与高雅。18.“据说”的意思是“据别人说,根据传说”,这句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