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体裁专项训练:游记类(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1.gif)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体裁专项训练:游记类(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2.gif)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体裁专项训练:游记类(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3.gif)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体裁专项训练:游记类(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4.gif)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体裁专项训练:游记类(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9b484550e1dd107816b722f424f5568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体裁专项训练
游记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干斗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
春,复如平万,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等尊,不能
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
诉,捕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
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埋瑰福,疑古时冢,然无理单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皇,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都■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较,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
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鲫艮延住丕及食去遇出但更回名胜处值指南为太公应室南而送力招真宣为携
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
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
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
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B.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C.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D.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干支之一。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其中辛丑为第38位,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B.江阴,江的南边。古人用“阴阳”指山水的方位,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C.筮屐,即“筑”和“屐”。筑,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做手杖;屐,用木头做的鞋。
D.碑碣,纪念或歌颂某人事迹的刻石的总称。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刻石叫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
能成行。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
自游山。
C.作者从破龙涧上山,由眼前所见的景象引出了一个传说,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根据眼
前见到的迹象,似乎又让人觉得可信。
D.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
地离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答案】1.D
2.B
3.C
4.(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遇山僧”,“山僧”是“山中僧人”的意思,是“遇”的宾语,应在“山僧”后断开,“更”是副词,
做状语,修饰“问”,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B;
“舍去”意思是“离开”,“不忍舍去”和“遇山僧”是各自独立的两件事,中间要断开,排除C。
画线部分含义为:我两脚斜着站立了很久,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
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错错误,应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A.“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行”表述错误,原文:“丙午春,复如江阴……榜人诡云:距剑门
二十里,仍未及登”。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
B.“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错误,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
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
D.错误,“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连续二I•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是本
次游山之后的事情,原文的表述是“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自是”,从这以后,指本次游山之
后。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通,通往;时,不时;潜,潜藏的;名,名词作动词,叫出名字,命名。
(2)之,动词,至IJ,往;稍,稍微,稍稍;面目,表面的情况;幽邃窈窕,幽深的地方;探历,探访游
历。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
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
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
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
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
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
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
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
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石块堆成的小土丘,似乎是古时的坟墓,但没有墓碑标记是什么人的坟墓。
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
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
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
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
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
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
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
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
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不一会天放晴了,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
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
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
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
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
穷无尽的思恋啊。唉,难道只是寻山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园四记
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究,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
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⑴”,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
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
尊毒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涧状,竹万竿如绿海,惟蕴
隆宛喝⑵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琉埔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
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
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⑶,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叠矣,
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浩之事,
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耦川云。
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
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2)蕴隆宛喝:
覆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楼障西障:遮挡
B.不能」上吾足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C.后虽有作苕作者:记载随园的人
D.宜为文组成功纪:记载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天地之藏惟蕴隆宛喝之勿虞
B.黄鸟且终对之时倜然以远
C.园悦目者也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
D.奥如环如竹万竿如绿海
7.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于行宜
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
B.既镇其薨矣,夫何加焉
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
C.目有雪而坐无风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
D.不过洒港之事,丹垩之饰
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
B.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孟浩然“辆川别业”而来的。
C.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
D.作者晚年安居在随园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9.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1)随园的妙处在于和。
(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
【答案】5.C
6.C
7.B
8.B
9.:①“悦目”“藏身”②适合行走适合静坐适合四季居住适合风雨之时游玩
【解析】5.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
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
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C项,句意为: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的人。作者,修造随园的人。
故选C。
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C项,都是代词,……的地方;
A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
B项,代词,这样/……的样子;
D项,……的样子/好像……一样。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
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
翻译。
B项,句意为:己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既,己经。
故选Bo
8.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
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
B项,“辆川别业”是王维的住所,不是孟浩然的。
故选B«
9.(1)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
上,概括分析。
由“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可知随园的妙处是“悦目”“藏身”。
(2)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概括分析,分点作答。
“是数宜者”在段末故答案在前文。由“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
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可以得出“适合行走”;由“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黠玉石,书横陈数十
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可以得出“适合静坐”。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
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
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
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
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
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
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
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
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在人的欲望之中,只有眼睛是没有穷尽的。耳朵、鼻子、嘴巴,它们的欲望都是很容易满足的。眼睛
向上观看,向下窥:视,能够看尽天地之间的事物,但是这些足以满足眼睛的欲望吗?然而古代的圣人把观
看东西这一能力赋予眼崎,也一定会把"艮"授予它。"艮"就是停止。"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
停下栖息",黄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园子是用来愉悦眼睛的,也是用来栖身的。人的寿命不过百年,能够愉悦眼睛而又与四季分不开的是
园子,能够寄居一身而又不免行走的是园子。如今看我的随园,幽深回环,一间房子看完,一间房子又接
着出现,园中参杂着像镜子反射一样的光线,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往来其间,甚感着迷。像这样的情
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房中左置琴,上置书,又摆放一些酒具玉石,书本累积有几十层,面对着这些,
内心超然物外。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静坐的。高楼遮挡园子西面,清流回旋湍急,万竿翠竹犹如绿海
一般,在这里不用担心盛夏酷暑。这种情况是适合夏季居住的。透明的玻幅装在窗上,坐在屋中眼睛可以
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这种情况是适合冬季居住的。园中百枝梅花,十余丛桂花,月光入射,花影分
明,微风吹过,可闻花香。这种情况适合是适合春秋两季居住的。长廊相接,风雨雷电交加,也不能阻止
我行走。这种情况是适合风雨之时游玩的。这几种适宜居住、游览的条件,得到其中一个,便能基本满足
人的需求,更何况全部占有的人的?
我刚得到这座园子的时候,一开始也想不到这些。二十年来,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抛弃了一
些,也修建了一些。已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年高近衰,放弃仕途从事生产,在
园中弹琴,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这也不能够停止吧?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的人,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
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随园必定没什么大的变化。应该写文章记载随园的建成,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
照(仿照)王维“耦川别业”而来的。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娄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
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攀,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
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
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
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
之高深,关院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
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翠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
也。”四降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较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健之勤,
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
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
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
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
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
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町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
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走建的一项是
A.自六朝迄于南唐,卷皆偏据一方类:大抵
B.由是声教所掌,罔间朔南暨:到
C.此朕德尊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绥:制止
D.欲上推宵吁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阡:天色晚
11.下列各项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砚的一项是
A.六朝指建都建康的南方六个朝代,按时间顺序依次是东晋、吴、宋、齐、梁、陈。《资治通鉴》将之作
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遂合称为六朝。
B.相传大禹铸造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重宝,此后“鼎”也就成为了拥有政权的象
征,后世因此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C.文中“中夏”代指全国。“夏”原本是史书中记载第一个王朝名称,后来也指古代中原地区;因与外
族对应,又衍变为华夏、中国之意。
D.“逢掖之士”指儒生。逢掖是古代读书人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后代指儒生。用所穿之服代指学
子的词汇还有“青衿”、“青衫”等。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2)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13.本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加以概括。
【答案】10.C
11.A
12.(1)皇上因为此地有雄伟的景观,下诏在山顶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
字叫“阅江”。
(2)我知道兴建这座楼,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或:抒发情感),凭借景物而触发感慨,(这一
切)无不寄寓着他实现天下太平的想法,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13.赞赏阅江楼下雄伟景致;歌颂皇上丰功伟绩;婉谏皇上励精图治;劝勉儒生忠君报国。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
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
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绥”,安抚,使安定。
故选C。
II.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
项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A项,“按时间顺序依次是东晋、吴、宋、齐、梁、陈”错误,吴国应在东晋之前。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
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
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上”,皇上;
“以”,因为;“胜”,胜景;“巅”,山顶,“于巅”是后置状语;“同……之乐”,同享游览观景的
乐趣;“锡”同“赐”,赐给;“嘉”,美妙的。(2)中,“斯楼之建”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建斯
楼”,“斯”,这;“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因”,介词,凭借;“寓,寄寓;“致治”,
实现天下太平;“奚",哪里。
13.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文本,把握文本所写的内
容,是如何来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然后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文章第一段由叙述金陵的山川王气,引出对当今皇帝的歌颂,并交代阅江楼所处的位置,同时也点明了建
楼的起因和楼名的来历,皇上之所以“诏建楼于巅",一是因“其地雄胜”,二是为了“与民同游观之
乐”,歌颂皇上的丰功伟绩。
第二段由阅江楼所处地势的雄伟壮丽,展望“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的美妙景象,
接着悬想风和日丽之时,皇上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凭栏远眺,遐思一定会悠然而生,君主看见长江汉江
的流水滔滔东去,各地诸侯纷纷前来述职,他想到的是城高池深,关隘险固,继而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
帆船的上下颠簸,他想到的是边远民族,海外的船只接踵来朝,四方的珍宝争相人贡,看见大江两岸之
间,四郊田野之上的人群,他想到的是黎民百姓,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女
有采桑送饭的辛劳,最后作者推想,皇帝兴建这座楼的目的,是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景物而触发感
慨,寄寓其志在天下的思绪,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这里寄寓了对人主的劝勉之意,婉谏皇上励
精图治。
第三段“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
不油然而兴耶”,这是对登楼者所说,劝勉儒生忠君报国。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
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
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
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
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
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
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
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京城的西
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
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
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
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
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
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
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
四方僻远的边陛,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
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
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
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
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
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
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
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
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
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彩容它的
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
吗?
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
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冬,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承郭,
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手,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
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卓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
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乌兽
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亚珍的一项是()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无碘的一项是(〉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事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借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
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
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
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
表现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8.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请对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
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案】14.C
15.D
16.B
17.①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②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
样子。
18.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及日出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②色彩鲜明,“白若樗蒲”“正赤如丹”“须臾成五采”,写出了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壮美动人。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皆若偻”赋予山峰人的感情,形象生动,写出了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特点,显
示出日观峰的雄峻。
④动静结合。云雾弥漫,山峰矗立,写了II出前的静态景观;“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天边
云彩瞬间的变化;“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日出时红光的浮动。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绕”意思是“环绕”,宾语是“泰安城”,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D。
“循”意思是“沿着”,宾语是“西谷”,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最末一天为‘朔'”错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错误,应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
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故选Bo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限”,门槛。
(2)“或”,有的;”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绛皓驳色”,或红或白,
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
敬的样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技巧的能力。
从写景的顺序来看,作者描写泰山日出的时候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以及日出后的景
色,如“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是日出前,“日上……”是日出时,“回视……”是日出后。
从修辞技巧来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是所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
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
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依次展现日观峰的雄峻。
从写景的技巧来看,日出前“极天云一线异色”是静态的画面,日出时“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是动态的画
面。
从用词来看,作者借助色彩词来描述泰山日出,如“白若樗藕”“正赤如丹”“红光”“绛皓驳色”,展
现了日出的壮美景色。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
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
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
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
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
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
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
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
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
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株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
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
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
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
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
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出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
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
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
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
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游龙鸣山用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
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喧丽,亳英少
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
小路,随两山势深窗曲折。行三四里,脸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L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
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
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
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
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梦,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液③,其水
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
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
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
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
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衿次风雪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
者心乎.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濯:水深广的样子。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兰亭之会既有徜徉美好时光的快然自足,又有时过境迁不免感慨横生的终期于尽。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髯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等,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
世的高尚情操。
2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
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雪”那样纯正的快
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
【答案】19.B
20.C
21.B
22.(1)高高的篁竹上冲云霄,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邀请我们进入后堂,堂上有各
匾额,上面写着“白云深处”四个字。
(2)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是虚妄荒诞的(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看作一致)是胡编
乱造的。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
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为主谓判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法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
- 2024浙江宁波市余姚市牟山湖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及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招聘聘用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年数控机床智能调度算法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新型垫肩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户外休闲吊床设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可降解玻璃包装膜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坚果文化创意产品店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园艺大师投币版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在线语言学习材料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大模型原理与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考核计划表
- 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招聘中的创新应用
- DB3502T 051-2019 家政服务规范 通 用要求
- 症状护理意识障碍
- 光伏发电项目试验检测计划
- 安全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单元拓展-字族文》教学设计
-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2024年青海省中考生物地理合卷试题(含答案解析)
- 牙外伤的远期并发症监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