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文化发展报告_第1页
新安县文化发展报告_第2页
新安县文化发展报告_第3页
新安县文化发展报告_第4页
新安县文化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安县文化发展报告

近年来,新安县紧紧围绕“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先后获得“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澄泥砚之乡”“中国门球之乡”“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一级文化馆”“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一新安县文化资源概况(一)历史文化资源状况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实物为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25处、县级17处。其他各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涉及近现代的116处、石窟寺及石刻19处、古遗址129处、古建筑547处、古墓葬103处。有著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还有汉函谷关、王乔洞、洞真观等人文景观。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现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志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千唐志斋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因其丰富的内涵被誉为“石刻唐书”“唐书法演变史”等。千唐志斋藏有历代书画大家郑板桥、董其昌、米芾、王铎及近人吴昌硕、于右任、康有为等所作书画石刻,皆为罕见艺术珍品。(二)公共文化资源状况县级设置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电演播中心、新华书店、体育馆、千唐志斋博物馆、奥斯卡影城、世纪文化广场、黛眉地质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事文化服务人员约300人(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在职37人,专业技术人才30人)。乡镇设置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个,从事文化服务人员44人,每站编制4人,每年服务文化工作不少于240天。村级设置文化活动中心306个,从事文化服务人员306人。全县共有文化娱乐场所115家,从业人员约1100人。全县共有戏曲、歌舞、美术、器乐等艺术培训机构30余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县级专业剧团1个,乡镇业余剧团18个,村级自办业余剧团、唢呐班、管乐队、舞蹈队、社火表演队等350多个。(三)民间文化艺术项目状况全县已普查到的民间艺术项目有黄河神龙、九莲灯、新安花鼓、新安花棍、威风锣鼓、女子排鼓、河南坠子、河洛大鼓、高跷、竹马、旱船、麦秸画、郑板桥字画、千唐刺绣、河洛澄泥砚、虢州澄泥砚、黄河澄泥砚、龙龟澄泥砚、黄河奇石、北冶黑陶、烫面角、小丸药、小碗汤、峪里柿饼、柿子醋、山野菜、大粒樱桃、黛眉手织布、根雕、盆景等30余个。二2014年新安县文化发展现状(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完善1.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健全截至2014年底,新安共建成城乡文化服务设施320个,其中县级3个、乡镇11个、村级306个(不含农家书屋和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文化中心总规划占地面积23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是洛阳市仅有的两家县级博物馆之一,并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在省文化厅首批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城关镇、南李村镇、正村镇、北冶镇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一级文化站”;磁涧镇、石寺镇、铁门镇三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二级文化站”;石井镇、仓头镇、五头镇、曹村乡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三级文化站”。先后完成投资1500万元,建成306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完成投资150万元,建成306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点)。文化活动中心全部规范设置了各项制度和标识标牌,每个行政村各配备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保证了村级文化场所正常开放。2.群众文化权益基本得到保障新安县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一是把送戏下乡列入惠民实事项目,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每场演出补贴3000元,每年为农村送戏300场。二是大力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组织11个流动放映队,每年为农村放映电影近3500场。三是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全县设立16个基层图书流通点,年均更新量达8000册次。特别是利用“4·23世界读书日”等节日,组织工作人员送书到户、送书到田间地头,给农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激发全民读书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各乡镇自办民间文艺团队,每年为群众提供演出达500余场。五是招募文化志愿者1000余人,每村达到2~3人,组建服务队20个,全部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基本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六是大力推进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效整合,广泛开展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和优秀文化资源展播活动,实现了党的方针政策直接到基层,科技、卫生、法律知识直接进农村,文化信息直接送农民的“三个直接”目标。3.文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新安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坚持免费开放和免费培训,其中图书馆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到56小时以上,博物馆、文化馆(站)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到42小时以上,并将特殊群体和弱势人群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建成了盲人阅览室,配备了图书、电脑、报纸杂志等资料和设施。二是建成新安地方特色数据库6个,录入图书300种、图片1700张、文档资料5000篇。三是县图书馆建设分馆17个,群众借阅图书实施一卡通。四是坚持举办图书展览活动和图片展览活动,每年举办活动20期以上。五是坚持举办基层文化管理员培训班,每年培训2期,年培训达600余人次。六是坚持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每年为农村培训艺术人才1500余人。七是组建了黛眉女子合唱团,坚持每周免费进行培训,目前已初步打造成特色文化品牌。八是开展了“诵读经典放飞梦想”青少年诵读大赛活动,全县共组织参赛队216个,参与活动的有5000余人。九是开展了两届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文艺作品400余件,并将优秀作品搬上舞台在全县进行巡回演出。十是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和文体活动,坚持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4.系列广场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每年一度的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县委、县政府都要重点部署,召开专门会议,制定活动方案,形成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积极参与,创造良好和谐的节日氛围。二是每年的“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县文化主管部门都要积极联合相关单位、协会开展文化艺术进景区、进军营、进厂矿、进社区演出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三是每年组织开展“中国洛阳黛眉旅游文化节”活动和“河洛欢歌·唱响新安”广场文化活动。为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覆盖面,除常规的文艺专场、戏剧专场、器乐专场外,还开设了“广场舞大赛”“戏曲票友大赛”“歌手大赛”“折子戏大赛”“新安名家演唱会”等活动项目,提高了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每年组织群众性文艺演出达100余场,受益群众约30万人。在搞好广场活动的同时,选出优秀文艺节目参加省、市举办的文化活动,获得全省“百城万场”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分别在第29届、30届、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戏曲选段《花木兰》《朝阳沟》《抬花轿》等获得优秀节目奖。(二)文化市场逐步规范2009年新安县实施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并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稽查队伍,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做到了有机构、有队伍、有场地、有经费。为了推进文化市场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一是每年坚持举办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提高经营业主的法律意识,规范经营行为。二是互联网上网严格执行每周巡查制度和逐日上网登记制度。三是出版物市场严格执行进销货登记制度和检查备案制度。四是歌舞娱乐场所严格执行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五是组织文化、工商、公安、网通、电信等部门,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安全专项整治、网吧专项整治、歌舞厅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文化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另外,还在全县老干部、老模范、教师、共青团干部、妇女干部中,聘请了十几名乐于奉献的同志,组建了“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和行风评议员队伍,在媒体公开了举报电话,建立了举报制度,初步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综合治理体系,2014年度被评为全省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三)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一是发展书画产业。全县17个书法协会及分会,年创作各类书画作品6万余幅,书画创作、研究、经营形成专业化,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二是发展千唐刺绣、郑板桥字画。依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积极发展千唐刺绣、郑板桥字画等文化产业,丰富了旅游文化商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重点发展黄河奇石。黄河奇石集玩、赏、收藏于一体,主要集中于石寺镇下灯村,该村群众收藏奇石起始于爱好,得力于政府因势利导,近年来,累计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奇石一条街;投资1800万元,建成了奇石文化广场,为群众发展奇石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该村群众由部分发展到全体收藏,几乎家家经营奇石,目前,有黄河奇石展馆86所,共藏石10万余方,有数百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被誉为“奇石之乡”,也被河南省命名为“特色文化产业村”。2013年9月,总投资2000万元、规划占地31亩的中韩奇石馆开工建设,2014年底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四是大力发展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砚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继承历代工艺制作的基础上,挖掘澄泥砚工艺制作潜力,取黄河泥为材,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推陈出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目前,全县有黄河澄泥砚厂4家,砚台品种240余种,产品远销海内外,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澄泥砚之乡”。(四)非遗保护初见成效为抢救、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新安县拨出专项资金,对县域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挖掘、整理。目前已挖掘整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民间艺术有威风锣鼓、新安花棍、新安花鼓、女子锣鼓等;民间曲艺有河南坠子、河洛大鼓、社盘等;民间舞蹈有黄河神龙、狮子、高跷、旱船、花棍、九连灯等;传统工艺有河洛澄泥砚、虢州澄泥砚、黄河澄泥砚、黄河奇石、瓷窑烧制等。根据普查整理结果,建立了新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县政府分三批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黄河澄泥砚(传承人:李忠献、游敏),九莲灯(传承人:王汉宾),黛眉手织布工艺(传承人:陈小团)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烫面角(传承人:王银栓、方鸿仪),消食丸(传承人:陈发曾),瓷窑烧制技艺(传承人:介长来)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并有34项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三新安县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有差距。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目前全县尚有少数农家书屋藏书量未达到2000册以上的标准。二是广场文化活动还没有形成常态化。每年开展活动仅限于7、8、9三个月,并且老城没有分会场,受时间限制和区域限制,群众不方便参与,也达不到周周有文化活动的效果。同时各乡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相对较少。三是文化文艺培训力度不够。存在培训次数少、周期短的问题,导致农村开展活动困难,也是村级文化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四新安县2015年文化发展展望2015年,新安县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保障全县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目标,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合理规划,逐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实用实效、覆盖面广”的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努力建设“文化强县”。(一)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1.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网络一是搞好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各乡镇文化站和部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图书馆分馆,将所有图书信息一并录入,建立图书资料库,搭建城乡公共图书一体化服务数字平台,使群众借阅图书真正实现“一卡通”。二是积极筹措资金,在县城主要街道、社区、人员密集场所等安装电子图书借阅机,为群众阅读图书、查看资料提供方便服务。三是开展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创建活动,重点搞好图书、报纸杂志配送和开放窗口规范化设置工作,全面实施村级文化场所提升。四是规划建设文化长廊,重点展示新安历史名人、古诗词、书法作品、摄影作品、黄河奇石、澄泥砚、紫砂、黑陶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等新安特色文化。2.积极推进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县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单位要进一步规范免费开放,更要为特殊人群提供多样化文化服务。县级“两馆”要深入开展基层流动服务活动,每周至少到农村(社区)开展辅导培训或流动服务活动1~2天。县文化馆、曲剧团、数字电影放映队广泛开展文化艺术进基层活动,为老年人、农民工、留守儿童、农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最大化活动。文化馆组织文化志愿服务队到各乡镇行政村开展结对子、帮文化活动,重点搞好文艺培训和小型文艺演出,逐步把送文化变成种文化,推进城乡文化均等化发展。达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年开展文体活动在20次以上,辅导培训活动在10次以上,数字化服务活动在6次以上。3.努力推进文化服务创新图书馆探索建立书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