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西地震史及调查村介绍
尽管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并未被提前预测到,但历史上汶、茂、理三县属于地震频发带,自有史料记载以来,经历过无数次的地震。近百年中,此区域还发生了两次7级的大地震,这两次地震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但人们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而是重建家园继续生活在这里。一历史上的川西地震有关四川地震的资料,笔者主要参考了《四川地震资料汇编》[1]一书,此书分两册,是由多学科研究机构合作编写的。该书专门介绍历史上四川地震的珍贵资料,撰写人员参考了1000多种史料,足有万余册,书中收集的四川地震资料十分全面。因为笔者非地质学专业人士,该工作主要是对调查区域的地震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选用此书。本书从有史记载至1979年的史料及新闻报道的材料中,摘出各文本中与地震相关的翔实资料,按照年代及一定的样式将资料整理成册。根据书中的强震简目[2],自公元前26年至1979年5月22日,四川省共有274次强震[3];按照中国的历史年代划分,在1911年之前的封建时代;有61次强震;在民国时期,1911~1949年间有47次强震;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此书编写时的1949~1979年间有166次强震,1949~1979年的30年间发生的强震就占总数的60.5%,从此数据可以得出四川地震明显在近现代频发的结论。古代的史料对地震的描述较为简单,有的只是短短几字,对地震的级别测定不一定准确,可能存在一些出入。鉴于导致人员伤亡的大型地震,有较完善的记录,而且本书关照的史料十分全面,可以认为四川地震在近现代频发的结论的信度较高。笔者从强震简目中摘出大于、等于7级的大地震,四川地区在历史上共发生了11次,分别是1536年(西昌),1725年(康定),1786年(泸定磨西),1816年(炉霍),1850年(西昌),1866年(甘孜),1923年(炉霍、道孚间),1933年(茂汶叠溪),1948年(理塘),1955年(康定折多塘),1976年(松潘小河一带)。在这11次地震中,震中与本次调查区域接近的是1933年和1976年的两次,而又以1933年地震的震中位置最为接近。因此,笔者将对1933年的特大地震做一些说明,本项目调查区域集中于汶、茂、理三县,此区域在1933年特大地震中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在《四川地震资料汇编》一书中关于1933年的地震资料比其他年代的都多,因为当时已经有报纸、电报等新闻通讯媒介,所以保存的资料相当丰富,而且由于是特大地震,余震不断,还引发水灾,造成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1933年最开始的记录见于1月16日理县的地震,资料原文是“川理番地震”[4],载于《人文月刊》大事类表4卷,1期4页。同年5月,在南充、乐山、泸县都有地震,但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并未因此造成人员伤亡。1933年特大地震发生时间是当年8月25日,地点为茂县叠溪、黑水、汶川、理县、松潘一带,也正是本次调查的区域,此次地震发生初期,由于道路堵塞,政府当局无法获悉松潘的受灾情况,与汶川大地震很相似。《民国档案》[5]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据调查报道称,茂县叠溪镇全部陷落,南北约卅余里,东西约五十里,松坪沟群山倒塌,岷江上游河流阻塞,松茂大道已无通路,松城情形尚不明瞭,人民伤亡财产损失为数极巨,全屯均受波及,房屋墙垣道路桥梁破坏甚多,实空前未有之奇祸,请转电恳发款赈济等由。在8月25日大地震之后,此地区余震不断,同年9月一直持续到12月31日都有较强震级的地震发生,其间10月23日至11月24日每天都有较强地震,12月6日更是大震六次。在第二年即1934年的1~10月间又发生数十次强震,此次大地震才算告一段落。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四川叠溪调查记》[6]中,据茂县震灾救济委员会调查,此次地震直接损失主要有:死亡人员6945,受伤人员1925,房屋倒塌5180,难民5124,牲畜死亡9678。水灾是在大地震之后,于10月9日爆发积水,10月12日灌县杨县长钧寿文电报称:佳夜大水,当地红十字会灌县分会及各机关法团电称,“佳夜一钟大水淹至,上起茂、理、汶川,下迄崇(宁)、郫、温、双、崇、新各县均受巨灾”[7]。在1958年的《叠溪地震琐记和对地震的初步认识》[8]一文中,对此次震灾和水灾造成的损害,做了如下的概括。据不完全统计,震灾和水灾死亡人口六千一百三十五人,其中叠溪城居民死亡五百七十多人,松坪沟、黑水河各死亡一千三百多人,死亡原因全属震灾。财产损失:冲毁农田七千七百多亩;房屋六千八百多处;粮食二百多万斤。灾民人数一万二千八百多人。松坪沟内羌民的石砌房全被震毁。黑水河碉楼大都震垮。另外,在《茂汶羌族自治县志》中,对此次大地震有一个专题介绍,书中未指明资料来源,但是较为简练地概括了这次地震和水灾。民国二十二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叠溪发生7.5级强烈地震,有感范围北至西安,东至万县,西抵阿坝,南达昭通。叠溪城以西松坪沟,以北平羌沟、平定关、镇平,以南小关子、马脑顶、大店、石大关等地均遭震灾。有21个村寨全部覆没,另有13个村寨房屋垮塌。县城一带房屋摇摆如扇,梁柱忽开忽合,屋瓦飞下,其震力亦有7度。据省震灾委员会调查,此次地震震区共死6856人,伤1925人,损失房屋5108间,牲畜9678头。县境岷江沿岸田地损毁,有4970余人无家可归。大地震时,叠溪、大桥、银屏岩三处,山岩崩塌,将岷江堵塞为三大堰,积水40余日。10月9日下午7时叠溪堰崩溃,下游茂县、汶川、灌县沿江村镇被水冲没,又死2500余人,造成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地震水灾。[9]自1933年大地震之后,时隔70多年后的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地震。汶川位于茂县的南面,与茂县相邻。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震级达到8.0级,造成近7万人员伤亡,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笔者认为将1933年发生的大地震对此次汶川地震有一定的参照作用,但不能直接做数据的比较,因为尽管是同一地区发生的地震,但是在不同的年代,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环境都很不相同。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迅速从4.5亿增加到现在的13亿多,四川又是中国的人口大省,此次汶川地震的人口伤亡如此严重也与此有关。鲁克亮、刘琼芳根据四川的187种地方志资料及其相关的地震史料,在统计清至民国时期四川震灾(震级≥4.75)数量的基础上,与同时期水、旱灾害比较分析,另外还考察了清至民国时期四川震灾的地理分布、呈现的特征和震灾严重的后果等。他们指出,地震的爆发频率,特别是强烈地震的爆发次数相对较少,震间时距相对较长。同时,受地震断裂带的限制,地震有相对固定的爆发区域。[10]位于西南腹心的四川,在中国地震区、带划分上,地处大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地质活动较为频繁,是中国多地震的省份之一。从地壳构造来看,包括六条地震构造带,其中两条为强震构造带,对四川地震关系影响最大。这两条强震构造带为:一是甘孜—康定地震带;二是理塘地震带,四川历史上的几次强烈地震,例如1786年6月康定7.75级大地震、1948年5月理塘7.25级大地震,分别发生在这两条断裂带上。在清至民国时期发生震灾的166县次的四川县份中,并不代表有166个州县,剔除重复,实际上清至民国时期四川有震灾发生的州县共有57个,约占此时期全省州县总数(119县)的47.19%,即约有一半的州县都发生过震灾。按一般自然地理特征,四川可分为两大部分,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属青藏高原,二者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界为分界线。就不同地域看,在发生震灾的166县次中,川西地区达133县次,约占震灾总县次的80.11%;川东地区有33县次,约占19.19%。并且在具体发生震灾的57个县份中,川西地区占33(约4次一县)个,川东地区占有24(约114次一县)个,川西地区明显多于川东地区,分别约占震灾县份的57.19%、42.11%。四川地区地震(震级≥4.75)活动主要分布在东经104°以西地区,即大致以龙门山—大凉山为界,以西的高原山地是四川地震活动的主要的发生地,特别是鲜水河、安宁河、龙门山三条主要的断裂带上。在灾害的地域分布方面,震灾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在地域分布方面,这一时期的震灾基本处于不平衡的分布格局,即主要地震多分布在川西沿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理塘—巴塘、马边等几条大断裂带上,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强震具有明显的成带性。据不完全统计,清至民国时期,川西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地区所发生的震级≥4.75级地震次数,约占总发震次数的80%,震级≥6级地震约占92%。而川东地区多属零星分布的中级地震,频度较低。此段文字从总体上介绍了四川地震的地理状况及地震带分布,以及各地方地震的频率和烈度的情况,指出川西地区为主要的地震发生区域。历史上,震灾一旦发生,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人员的大量伤亡;震灾还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房屋的倒塌和损坏、牲畜的大量死亡和田地的破坏。茂县是此次调查的三县之一,在《茂汶羌族自治县志》中也对当地历史上的地震有一些概括描述。茂县地处祖国东西南大块体过渡地带——南北地震构造带的中段即龙门山地震带,震情时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叠溪一带;5级左右地震分布于县南茂汶断裂附近。有记载的较为严重震情为:明弘治元年(1488)9月15日,震级5.5级,烈度6~7度,境内黄头寨等6寨倒碉房37户,人有压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9月4日,震级6.5级,时全川地震,今县内境最甚,死伤人民甚多;民国22年(1933)8月25日,震级7.5级,烈度10度,死亡6865人,受伤1925人,10月9日下午引发地震水灾,淹死2500余人;民国30年(1941),10月8日,震级6级,烈度为8度,死15人,伤10人;1958年,1961年,1970年,1975年均发生4~6级地震,但无伤亡记载。[11]总体而言,历史上四川是地震频发的地区,而尤以川西为重。本次调查针对灾后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文化村落,地处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地区,由于农村房屋的结构特点是石木结构为主,地震发生时不会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地震会造成道路的堵塞与房屋的大量垮塌,并损坏农作物,这些都会使当地经济蒙受巨大损失,生活水平急速下降,而且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地震前的生活水平。在历史上,此区域是地震频发地带,但当地居民并未因地震灾害选择迁出,而是世代居住于此。居民对地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懂得利用本土文化来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也能利用本土知识来应对地震灾害,并在灾后积极恢复生产生活。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川西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人们并没有因为地震选择放弃故土,而是在全国各界的帮助下积极地走上灾后重建家园的道路。二调查村背景介绍1.藏羌文化圈本课题组调查的地震灾区正好位于最近在民族学界被热烈讨论的“藏彝走廊”地区。这个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前后提出的,并在多次演讲、报告以及论文中论及这一概念且进行分析。他把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划分为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藏彝走廊,然后是云贵高原,南岭走廊,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他还提出在宏观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切实的微型调查,从全国民族格局棋盘上的演变看各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12]今天学界一般认为,藏彝走廊这一“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为“六江流域”。[13]六江流域是藏彝走廊的主要区域[14],课题组调查的区域在岷江流域的上游,是邛崃山系岷江山脉、龙门山系尾段。李星星曾经把藏彝走廊按照民族或族群划分为五个文化圈:羌民族文化圈、彝民族文化圈、藏民族文化圈、纳民族文化圈以及多民族文化圈。在按照地理单元划分的八个文化圈中[15],本书调查的三个村落都位于第一个地理单元,即“岷山所出三江(白龙江、岷江、白水河)流域羌文化圈”,位于藏彝走廊东北端、岷山与龙门山的衔接地带,历史上主要为氐、羌、戎等民族的活动区域。该文化圈一分为二,即岷江上游藏、羌文化圈和嘉陵江上游藏(白马)、羌文化圈。[16]按照李星星的划分,汶茂理三县在族群上属于龙门山西羌民族文化圈,地理单元上属于岷山所出三江流域羌文化圈的岷江上游次级文化圈。2.调查村所在县、乡介绍本项目在羌族和藏族居住地区选择3个村落进行实地调查,选择原则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地处边远山区(受到的关注比较少)、少数民族村落、属于国家划定的贫困村、汶川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灾后重建与发展工作繁重)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课题组经过多方面考虑,决定选择汶、茂、理三县为本项目的调查区域,此地区正是处于前文所述的历史上地震带的川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项目课题组选择这一区域的理由是考虑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受地震灾害影响严重,而且是羌族和嘉戎藏族两个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区,而阿坝州又是以汶、茂、理三县的羌族和嘉戎藏族人数最多。“羌族聚居区都集中在地震的断裂带上,受灾十分严重,遇难羌人达到3万多,而羌族在地震前的总人口才30多万人,尤其高山羌寨受灾最为严重,大部分房屋垮塌十分严重。羌族传统文化受到沉重的打击,本土文化专家总共7人,其中5人遇难,还有4名释比也在地震中遇难,音乐器具被大量破坏,桃坪羌寨博物馆的大部分器物遭到毁坏,碉楼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7]同时受灾较严重的理县是嘉戎藏族的聚居区,理县与汶川相邻的地区有许多羌寨,比如桃坪、休溪山寨的羌族文化特色都十分浓郁,该地区也被称为“藏羌文化走廊”,因此调查组认为这一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书根据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大致比例,决定选择两个羌族村落(汶、茂)和一个藏族村落(理)作为调查村进行调查。藏族和羌族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因此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也不尽相同。本书选择三个村落作为调查点,希望通过对各调查村的实地研究能探寻合适的文化保护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书同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做一个试点村实践并探讨具体的文化保护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调查组到达当地后,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特色浓厚的汶川(A村)、茂县(B村)和理县(C村)各选择一个村落作为调查村进行实地调查,具体各村的选点依据将会在下文介绍。本书调查的三个调查村:阿尔村(A)、河西村(B)、沙吉村(C)分别位于汶川县龙溪乡、茂县曲谷乡、理县下孟乡。我们先简要介绍这三个村所在的县、乡背景,资料大多来源于当地县志,其中包括村落的地理位置(见图2-1)、主要历史沿革、地震发生情况等。图2-1调查村地理位置(1)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汶川古属冉夷部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冉夷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五县,绵虒为郡县治所,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山县。东晋后汶山郡迁址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萧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取消。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迁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虒乡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汶山、汶川等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治》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时“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汶川县位于阿坝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邻彭县、都江堰市,南靠崇庆、大邑两县,西接宝兴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东北部为龙门山脉,西南部为邛崃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汶川位于我国南北地震中段、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境内地震多,烈度高。龙门山断裂带北起陕西,南至康定,由三条大断裂带(后山、中间、前山)组成,每条断裂又有分支和次级断裂。后山断裂经过草坡、耿达,中间经映秀、三江,前山经漩口赵公山。三条大断裂带均为发震断裂,特别是后山和中间,如1986年9月6日的映秀4.0级地震,映秀地区震感强烈,造成一些家具倾倒和部分建筑物墙壁、门窗开裂。据记,汶川县境内1986~2000年15年间,县境内2.5级以上地震有40次,县境内及邻区4级以上地震16次。[18]龙溪乡位于汶川县杂谷脑河左岸龙溪沟内,位于北纬31°32′,距县城威州15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河谷狭窄,耕地大多分布在龙溪沟两侧,海拔在1500~2800米。[19]阿尔村地处龙溪沟最深处,背靠“起架”(连绵的高山),山体顶部朝北,村落沿山沟分布,其间点缀着大小溪涧,一条柏油路道路沿小溪而筑,直通龙溪乡和317国道。全村共有55户,244人。主要人口为羌族,外来汉族有1人,为一结亲进寨的男子。(2)茂县曲谷乡——河西村茂汶羌族自治县在商至春秋战国,即已由进入岷江上游的古羌人开发,是为“蜀山氐”,系古代冉夷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在岷江上游东岸今松潘、茂汶等地置湔氐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冉夷地置汶山郡,领绵虒(郡治地)汶江、广柔、蚕陵、湔氐5县。今县境凤仪镇北为汶江县,今较场乡叠溪为蚕陵县。宋仍置茂州通化郡。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以汶山县置威戎军使,以石泉县隶属绵州。茂州领汶山、汶川2县。汶山县(今凤仪镇)为州、郡治地。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属吐番宣慰司,世祖至元中仍置茂州,领汶山,亦称文山。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废,后又复置汶山、汶川两县。汶山县(今凤仪镇)为州治。清顺治初,仍置茂州隶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年),升为直隶州,属松茂道,辖汶川县、保县(今理县)。嘉庆七年(1802年),省保县入杂谷厅。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茂州领有汶川1县及土司12个。民国二年(1913年),改茂州为茂县。1916~1924年属四川省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属(驻茂县)。将松潘、理番、懋功、茂县、汶川5县和抚边、绥靖、崇化三屯划为屯殖区域,由二十八军军长兼督办。1924年5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驻茂县,30日成立茂县苏维埃政府。1925年2月在凤仪镇设置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茂县、理番、懋功、靖化、松潘5县。1950年元月,茂县解放。2月11日,在凤仪镇建茂县人民政府。2月26日建茂县专署,隶属川西行政公署。1953年元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茂县成立。1954年,迁往刷经寺。1958年7月7日,茂县、汶川县、理县合置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原汶川县威州镇为自治地。1963年3月,仍析置汶川、理县、茂县羌族自治县,县治地从汶川县威州镇迁回凤仪镇。1987年阿坝藏族自治州改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2月10日,茂汶羌族自治县改为茂县。[20]茂县境位于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青藏高原歹字型两大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东经102°56′~104°10′,北纬31°25′~32°16′。东与北川、安县、绵竹连界,南与什邡、彭县、汶川接壤,西与理县,黑水相连,北与松潘毗邻,总面积4064.35平方公里。[21]茂汶县地势大部分属邛崃山系岷江山脉,东南边境属龙门山系尾段。山脉沿四周边界走向,其余由东北婉转曲折走向西南,延伸至县境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群山连绵,峰峦起伏重叠,谷坡险峻,河谷狭窄,河流深切。[22]茂县地处祖国东西南大块体过渡地带——南北地震构造带的中段即龙门山地震带,震情时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叠溪一带;5级左右地震分布于县南茂汶断裂带附近。[23]茂县有五个区,分别为凤仪区、土门区、赤不苏区、沙坝区、较场区。其中赤不苏区位于县西部,东与沙坝区接壤,西南与理县交界,西北与黑水县相邻,面积764.88平方公里。区公所驻赤不苏,距县城66公里。“赤不苏”系羌语意译,意为“仓笼子”。新中国成立前划为3乡、73寨。1950年将原理县所属雅都、维城划入该区。1952年建赤不苏羌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7年改为区公所,同年,沙坝曲的曲谷划入该区。1953年,曲谷乡分为曲谷、和平两乡。该区墨守成辖4乡,12村。1958年和平更名为洼底,划归沙坝区。[24]曲谷乡在县西北,东与洼底接壤,南同三龙相连,西与雅都为邻,北与黑水县相依,面积129.9平方公里。[25]河西村全村人口为624人,共147户,平均一家4~5口人,但2001年时全村有800多人,200多户,基本全是羌族。(3)理县下孟乡——沙吉村理县位于阿坝州境东南部,地处北纬30°54′~31°12′、东经102°33′~103°3′。东邻汶川,西南连小金,西接马尔康,北依茂县、黑水,西北通红原。[26]县境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邛崃山脉东部边缘,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群山绵延,海拔在1422~5922米,高低悬殊,沟谷纵横。杂谷脑河(古称沱水)横贯全境,至汶川注入岷江。地貌类型为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土壤、气候、植被以及农牧业生产都具有明显的山地区域垂直分布差异,呈高山主体的多层次分布结构特点。[27]理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杂谷脑河畔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据《禹贡》载为梁州所辖,秦朝时属于湔氐道,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理县开始被纳入中央版图。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广柔县,属蜀郡。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78年)属汶山郡。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置杂谷脑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改土归流,废杂谷脑司,设杂谷厅(治所在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升为直隶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下辖有“司土、五屯、九枯、十寨、三番、六里”之称。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理番县,属川西道,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名理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成立理县人民政府,1951年县治由薛城迁至杂谷脑。1958年撤县成立含汶川、茂县在内的汶茂羌族自治县,1963年分县恢复理县至今。[28]理县属龙门山地震中段(或松雅地震带中段),震情时有发生,地震烈度为8度区。据1952~1984年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地震197次,其中5级地震1次,4级以上3次,3级以上19次,2级以上129次。[29]下孟乡位于县治北15公里处,东南与薛城乡接壤,西邻甘堡乡,北接上孟乡,海拔1900米以上。下孟乡因地处孟董沟下游,故名下孟。明末清初属杂谷土司辖地,乾隆年间改土归流设下孟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废屯置乡,为下孟乡,是藏族聚居乡。[30]沙吉村坐北向南,孟屯河位于本村西南部,盘山公路可达下孟乡和薛城镇之间的县级公路,村子共包括上寨、官寨(中寨)和下寨三个部分,共有五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为301人,共59户,全部为藏族。三调查村选点依据本项目关注在汶川地震的灾后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对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村落传统文化保护的状况,前文提到选择调查村的几个原则,即:地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村落、属于国家划定的贫困村、汶川地震受灾较为严重地区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选择了汶、茂、理三县作为调查村调查区域之后,具体选点则是调查组到各县咨询当地的扶贫办、民政局、文化局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具体的作法是,课题组根据县扶贫办提供的贫困村的名单,向文化局、民政局的相关知情人咨询备选村的实际情况之后再作出选择,而且调查村尽量选择国家级重点贫困村。但当几个村都符合条件时,调查组就去各村踩点后再作出选择。比如调查组在理县了解的相关情况后,认为甘堡村与沙吉村两个村都较为符合调查村的条件,调查组花一天时间去两个村踩点,发现甘堡村的地理位置靠近平坝区,并且该村在地震前就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而沙吉村地处较边远的高山地区,收入较低,经过比较后,调查组选择沙吉村作为理县的调查村。本书选择的三个村都满足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村落以及传统文化保存较为良好这几个条件。1.汶川县的选点:高山中的释比文化传承基地调查组到汶川后,直接去县城扶贫办临时办公地点拿到国家贫困村名单,共有10个村。在此基础上调查组咨询了当地文化部门各村羌族文化特色的保存情况。县文化部门和阿坝州羌学会长杨成华都认为,在这10个村当中,阿尔村位于高山区,是羌族文化特质保留最为完整的,因此最后选择阿尔村为本次调查的调查村。图2-2为调查组画的阿尔村地形示意图。图2-2阿尔村地形示意图汶川县地处此次大地震的震源,阿尔村的四个小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立别组的房屋全部倒塌。阿尔寨有一个碉楼,还剩下四五层,据说以前有19层;巴夺寨有两个碉楼,但基本看不到了。阿尔村是释比文化传承基地;这里有很多著名的释比,如余明海(已去世)、朱光亮以及羌区最年轻的释比——余明海的徒孙余政国等。村里的每个小组都有羊皮鼓队,经常被邀请去三江乡、萝卜寨等旅游景点表演羌族传统的羊皮鼓舞。阿尔组海拔在2400米以上,地势较高,村民的主要收入依靠农业种植,由于缺乏灌溉设施,农作物的收成基本依靠天然降雨,收成不稳定,也就是村民常说的“靠天吃饭”。阿尔村是国家级贫困村,由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不高,加上蔬菜的运输费用,村民收入十分有限,而且村民很少从事其他副业。阿尔村羌族历史文化悠久,曾出土过西周时期的陶器,羌族的传统建筑基本保留至今,阿尔寨的羌碉有着数百年历史。阿尔村是个相对封闭的羌寨,没有经过旅游开发,因此羌族传统文化特质保留较为完整,释比文化保护得较好,羌历年庆祝活动也比其他乡村更为丰富。阿尔村过去曾有学者前来进行调查,并出版过著作《云端中的阿尔村》[31]。2.茂县的选点:“瓦尔俄足节”起源地茂县调查组先去当地民政部门,但由于正值羌历年放假5天期间,相关负责人休息,值班人员不了解情况。之后调查组辗转找到县扶贫工作办,由于茂县是省级贫困县,没有国家级贫困村,因此只提供给调查组省级贫困村的名单。经由杨成华老师的介绍,调查组请教了茂县前文化馆馆长余光远,向他咨询哪个村较为符合选点的要求。由于多年从事羌学研究,他对茂县的羌族村寨有丰富的了解;余光远认为,省级贫困村名单上的羌族村落基本上是相对富裕的村子,传统文化也不浓厚,如果一定要选名单上的村就选三龙乡。另外,他推荐了河西村西湖寨,虽然其不在贫困名单上,但确实比名单上的村子要贫困,而且羌族特色传统文化很浓厚,地处边远的海拔2200~2280米的高山上,符合调查选点的要求。比较之后调查组将选点定在河西村,图2-3为河西村示意图。图2-3河西村示意图河西村村民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因村落地处海拔过高,农业灌溉受限,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另外,三组和四组海拔最高(3000米左右),冬季由于自来水冻结,其居民只能依靠雪水或从山下运水维持生存,缺水状况十分严重,生活贫困。由于缺水,河西村的灾后房屋重建工作进展十分缓慢,大部分居民只能在木板房里过冬。曲谷乡被定为羌语的两个标准语音点之一,当地村民称曲谷是羌语发源地。河西村的羌碉数量很多,类型丰富(比如四方八角碉、十二角碉),而且大多保存完好,在此次地震中也有部分羌碉受到破坏。河西村四组西湖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的起源地。“瓦尔俄足节”据说是羌族的“妇女节”,在五月初三到五月初五期间,举行转山会、跳锅庄等仪式。在《阿坝文化史》[32]一书上,对“瓦尔俄足节”有如下的介绍。瓦尔俄足[33](歌仙节),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地处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来,一直流行这样的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妇女们都要举行“瓦尔俄足”的活动,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是羌族女性的习俗活动,当地人又称“妇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供水合同:自来水公司与居民关于住宅供水的协议3篇
- 酒店2024年终工作总结
- 艾滋病的国际治理
- 认识昆虫中班
- 二零二四年度智能教育平台开发合同3篇
- 矿泉水促销活动方案
- 玉林师范学院《酶工程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户外拓展与定向运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手房交易2024年度税费代理服务合同2篇
- 卡文迪许(cavendish)实验室
- 招生合作协议书
- 花开应有时教学设计
- 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工作计划5篇
- 电子仓库物料先进先出(FIFO)管理细则
- 在全市信息化发展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地下储油罐泄漏应急方案(完整版)
- 6A系统培训课件[行业特制]
- 竖井施工方案(完整版)
- (完整版)临近营业线施工方案
- 蝶之毒华之锁 中文文字攻略(整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