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行与重学问_第1页
尚德行与重学问_第2页
尚德行与重学问_第3页
尚德行与重学问_第4页
尚德行与重学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尚德行与重学问

徐复观先生曾说“杨雄虽然从《论语》中提出颜渊的突出地位,但颜渊之所以为颜渊,他并没有真正了解”,并认为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1]这就提出一个研究视角,即颜回之所以为颜回的问题,值得留意与研究。本文拟从德行与学问并重层面诠释颜回的生命特征,试图为“颜回何以为颜回”寻找答案。颜回是孔子最称许的弟子,是儒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都受到人们的推重。在孔门求学时,颜回便被孔子赞为“贤哉”“好学”“不违仁”等;在死后,又被尊为“复圣”,名列七十二贤之首。《论语》中将颜回列入德行一科,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将颜回置于七十二贤之首。北宋周敦颐尝指点二程寻孔颜乐处,在宋明理学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学界研究多侧重于肯定颜回的德行方面,突出其德行上的造诣。这种颜回形象的阐释显然是沿袭了传统的观念,仅从德行层面讲,传统上侧重于颜回德行的诠释也是不够充分、不够全面的;而仅从德行一方面入手很难真正解决颜回之所以为颜回的问题。有学人曾撰文提出,在《论语》里,颜回与子贡都接触到“性与天道”的问题,但为学之方和人生境界不同,颜回“尊德性”而子贡“道问学”。[2]事实上,颜回不仅在德行上成就卓越,在学问上亦不可等闲视之。作为儒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代表,颜回不仅“尊德性”,而且“道问学”,成功实现了尚德行与重学问的统一。我们认为,这正是颜回之所以为颜回最为重要的原因。在尚德行方面,颜回达到庶几于道的境界,坚守着穷不失义的原则,遵循了隆师亲友的路径;在重学问方面则呈现为既好学又审问的特征。这种既尚德行又重学问的特质,即后来儒家经典《中庸》所谓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一修养德行、践行学问的行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亦记:“颜回,鲁人,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这是我们了解颜回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资料。然而,对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为代表的持颜回“少孔子三十岁”的观点,后世有学者提出质疑。清初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断定“三十”下脱“七”字,认为颜回小孔子三十七岁。[3]清代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和崔适《论语足征记》通过考证提出,《史记》的“三十”应为“四十”之误,颜渊比孔子小四十岁。杨伯峻《论语译注》采此说。[4]无论是认为颜渊小孔子四十岁,还是小三十七岁,都与《史记》《孔子家语》的观点相矛盾。据钱穆先生考证,颜回实小孔子三十岁。[5]因此,本文仍然从《史记》等颜回小孔子三十岁的说法。关于颜回一生的事迹,后人所知寥寥,这是“文献不足故也”。笔者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作为依据进行统计,在《论语》中,涉及颜回的有八篇(为政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子罕篇、先进篇、颜渊篇、卫灵公篇),共计二十一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关于颜回的记载仅110余字,基本材料如太史公所言“取《论语》弟子问”。即使再算上《孔子家语》等文献,关于颜回的切实可信的资料仍然是相当缺乏的。今以《论语》为主要依据,辅之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等,[6]对颜回一生行迹的关节点作一番概要梳理。这是我们阐释颜回尚德行与重学问必不可少的前提。第一,颜回家贫。《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宋明理学家尤其重视此章,热衷于寻孔颜乐处。通过此章孔子对于颜回饮食、居所的大概描绘,我们便可以想见颜回的贫困状况。曾有学人撰文称,颜回“在陋巷”的原因不是穷,而是因为他的归隐思想,并认为颜回家没有人们认定的那么穷。[7]关于颜回的归隐思想问题,姑且不论。笔者认为,颜回家贫,其“在陋巷”的原因应该是他的贫穷,乃生活中的无可奈何。这一点在《论语》中便可以找到充足的证据。《论语·先进》篇第十九章云:“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空”为空匮之意,“屡空”就是常常贫穷的意思。何晏《论语集解》与刘宝楠《论语正义》皆持此说,杨伯峻《论语译注》亦采此说。《论语·先进》篇第八章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的事情也能说明颜回家贫。第二,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颜回不只是受学于孔子,而且在孔门学得颇有成绩,最受孔子称许。不仅颜回曾从学于孔子,其父亲颜路亦曾从学于孔子,乃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父子皆受学于孔子在当时并不是仅此一例,曾参父子也是如此。颜回于孔门学习之时,不仅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而且很受同门的推重。如孔子赞其“贤哉”“三月不违仁”等,针对颜回早逝,孔子感叹“天丧予”;同门子贡认为其“闻一知十”,编纂《论语》的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将颜回列入德行科,这些都足以说明颜回受学于孔子时便取得不俗的成绩,广受推崇。第三,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三章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周游列国,颜回曾经陪同。当在匡地遇到困难时,孔子道:“我以为你是死了。”颜渊道:“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师徒之间和睦亲切之情跃然纸上。关于孔子“畏于匡”一事,据钱穆先生考,孔子过匡,其时当鲁定公十三年冬,或十四年之春。[8]由《论语》此章记载可知,颜回曾随孔子出游列国,并且孔子还有其他弟子随从。我们还可以得知,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是充满危险的,这无疑磨炼了孔子及其弟子。第四,颜回短命早逝。颜回在孔门学习颇有成绩,又随孔子周游列国,然而“不幸短命死矣”。《论语》中有两次记载孔子说颜回“不幸短命死矣”,分别在《论语·雍也》篇和《论语·先进》篇。又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颜回)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据宋立林《颜氏之儒考述》考证,《家语》此处的“三十一早死”当为“四十一岁”之误。[9]颜回虽然在德行与学问上成就卓越,却短命早逝。第五,颜氏后学颇有影响。颜回虽短命早逝,然其德行与学问对当时及后世颇有影响,乃至其后学在儒家中形成“颜氏之儒”一派。《韩非子·显学》开篇即云:“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由韩非此文可知,儒学作为显学之一,自孔子死后,分为八派。学术界一般认为韩非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宗师颜回的儒家一派。亦有学者指此处的“颜氏”非颜回而是他人,然这类说法颇难使人信服。笔者赞成“颜氏之儒”是指以颜回为宗师的儒家一派,并进一步推测,颜氏后学在战国时期是很有影响的,否则难成一派。综括颜回生平行迹,生命短暂,但安贫乐道,无论居陋巷箪食瓢饮,还是周游列国困厄陈蔡,他都尊崇老师的学问品格,坚持仁德修习,友善同门,增进学问。虽然独以德行称誉于师友,其实他的生命历程中始终贯彻着尚德行与重学问的精神,这一点因其德行太突出及早逝的原因被遮掩了。二颜回之尚德行对于颜回德行的研究,学者们十分重视,着墨颇多。《论语·先进》篇第三章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家语·弟子解》亦称“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因颜回被列入德行科,后世在阐释颜回形象时,主要论其德行,涉及多个层面。从整体来看,对于颜回德行的阐述仍有待深入探讨,进一步补充完善。我们认为,颜回的德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庶几于道的境界,穷不失义的原则,隆师亲友的路径。首先,颜回达到庶几于道的境界。《孔子家语·颜回》记载孔子对颜回说:“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日思也夫。”孔子与颜回讨论其道,感慨时人多不能以正确的姿态对待其道,又罕能行道,这大概由于颜回是孔门弟子中最能体会、最接近夫子之道的人。明代大儒王阳明甚至直言“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传习录》)。孔子称“回也其庶乎,屡空”。对此,刘宝楠《论语正义》注曰: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这个注释是很中肯的。此处的“圣道”应当是指孔子之道。“庶几圣道”也就是说颜回十分接近孔子之道。那么孔子之道又是什么呢?劳思光在其《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中指出,孔子论道,大抵即以仁为主。[10]沈顺福教授亦认为,儒家之道的内涵还是比较清晰的。它的基本内涵,和道家相似,指正确的原理或基本方法。在儒家看来,这个正确之道便是仁义之道。[11]显然,孔子之道主要是指其核心思想仁道。因而我们可以明白地提出,颜回是十分接近孔子仁道的。只有充分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孔子为何单单赞颜回“贤哉”“三月不违仁”。颜回庶几于道的境界在其生活中最生动的显现便是孔子所谓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宋明理学家们所追寻的“孔颜乐处”,或许也可以认为是庶几于道所呈现出的境界。关于颜回庶几于道的境界,我们还可以从颜回的志向与行为上略见一斑。《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六章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与师友讨论个人志向的时候,与子路的志向有所不同,颜回说自己的志向是“无伐善,无施劳”,即不夸耀自己的善行和功劳。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我们可以通过《孔子家语·弟子行》中子贡对颜回的评价来了解其行为。子贡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子贡的评价应当是较为客观的,因为他对于颜回的这种评价与孔子有近似之处,我们知道孔子也称赞颜回“好学”“不贰过”等。颜回“无伐善,无施劳”的志向理想,“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的行为实践,乃是仁者所应有的境界,皆可以视为庶几于道境界的另一番表达。颜回之所以能达到庶几于道的境界,一方面与他独特的人生行迹和孜孜不倦地求学经历有关;另方面则是因为孔子的谆谆教诲,悉心培养,即西汉扬雄所谓“孔子铸颜渊矣”(《法言·学行》)。其次,颜回持守穷不失义的原则。前文已经论述,颜回家贫,并且随孔子周游列国不见用于诸侯。身处穷顿,尽管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竹筐饭,一瓢水,颜回仍然能够不改其乐,此乃真贤者气象。这种气象与颜回持守穷不失义的原则紧密相连。《论语·述而》篇第十一章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颜渊志向相投,坚守道义,受任用,便积极从事;不被任用,就藏起来。事实上,孔子一生多数时间不被任用,栖栖遑遑,颜回更是如此,即如《荀子·大略》所谓“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因而师徒二人只能力行克己复礼,修养德性,持守不失义的底线。《孔子家语·颜回》记载颜回对子贡说:“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论语》中也记载孔子教诲颜回视听言动要合乎礼。由此可见孔子对于行礼修德的重视,还可知颜回积极践行老师重礼重德的理念。积极从事礼义,注重修德实际上就是颜回坚守穷不失义的具体表现。颜回不只是不失义,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孔子所谓“不违仁”。《论语·雍也》篇第七章记载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持守穷不失义的原则,又不满足于此,更努力追求庶几于道的境界,这是孔门强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修养工夫的真切实践。再次,颜回遵循隆师亲友的路径以求仁德。就其隆师的方面看,受学于孔门,颜渊特别推崇其师孔子。这点在《论语》《孔子家语》中皆可以找到说明。《论语·子罕》篇第十一章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可见颜回对老师的仰慕之情。《孔子家语·在厄》篇也记载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在孔子门下从学多年,对于老师的道德与学问深有所知,极为钦佩,却深感力不可及,这里足以见得作为弟子的颜回对孔子由衷的崇敬。从《论语》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颜回聆听孔子讲道终日,能够“不违,如愚”,能够“退而省其私”,亦尝被老师认为“语之而不惰”“未见其止”,这些皆可以反映颜回隆师之诚。就其亲友的方面而言,颜回能与孔门弟子亲密相处,受同窗好友的赞誉,《史记》《孔子家语》等所记载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便是一证。《论语·泰伯》篇第五章载:“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对于曾子所说的“吾友”,通常被学者认为是指颜回。[12]从正面看这句对颜回高度赞美的话,我们可以得知,曾子视颜回为友,并颇有以之为榜样的意味。从另一个方面看,颜回日常为学与为人乐于亲近师友,让同门感到可亲。除曾子之外,子贡在与孔子讨论到颜回时,表示“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与颜回同在孔子门下求学,既然能够深知颜回闻一知十,自然彼此关系亲密。另据《孔子家语·颜回》篇记载,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回答说:“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家语》这段记载孔子论朋友之际的话,可与《论语·季氏》篇孔子“益者三友”的说法相参,且二者可以互发。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颜回询问老师关于朋友之间相处的道理,也可以说明他重视交友、亲友的人格特征。三颜回之学问孔门虽然重视德行方面的修养,但绝不忽视学问方面的追寻。这点从孔子本人的生命历程与为师任教两方面皆可以看出。如《论语·述而》篇第三章记录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从孔子所表达的人生之忧可以得知,孔子是兼重德行与学问的。孔子在为师任教中十分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说明其绝不忽视德行和学问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我们认为,颜回完满地展现了孔门德行与学问兼重的风尚,而这种风尚是儒学初创时期就具有的重要特质。颜回是人才济济的孔门中最好学的。孔子尤其看重“好学”的价值。《论语·阳货》篇第八章记载:“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知、信、直、勇和刚等德目固然重要,固然美好,然追求这些德行一旦缺少“好学”,便会有弊病。孔子又两次以好学来赞美颜回。《论语·雍也》篇第三章云:“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先进》篇第七章也记载:“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在孔子看来,为数众多弟子中仅有颜回可以称为好学,颜回早逝后,其他弟子便没有能够称得上好学的了。孔子十分重视好学的价值,又在据称三千多的弟子中赞赏颜回最为好学,因而,好学是颜回身上所表现的重要特质。颜回之好学,具有多层次的内涵。从一般求知的意义上讲,既表现在“未见其止”“以多问于寡”“于我言无所不悦”等求知态度上,又表现在“闻一知十”的求知方法上。颜回所表现出的这种求知态度和方法,可谓是深受孔子教育思想熏陶的结果。如,颜回表现出的“闻一知十”显然与孔子所倡导的“举一反三”的教育思想相契合。颜回所学的内容,想必就是孔子所授的内容。《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以“文行忠信”四教,颜回自然以之为学;孔子在教学中强调礼乐射御书数,颜回无疑也学习这六艺。孔门的教与学皆是极广的。颜回之好学不仅仅是表现在求知的层面,还有更深一层次的内涵。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儒学、在孔门中更是如此。关于学的理解,王国维先生曾在《〈国学丛刊〉序》一文中感慨“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并认为“学之义广矣。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13]张岱年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大纲》中更为明晰地指出,过去中国之所谓学,本不专指知识的研究,而实亦兼指身心的修养。所谓学,是兼赅知行的。[14]以上两个说法都是很有洞见的。古人言学时,往往与行连说,或有行的意味。如《论语》开篇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如子思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如战国末期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又如西汉扬雄说:“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法言·学行》)颜回之学是涵括知行的。《论语·颜渊》篇第一章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在问仁于孔子之后,颜回就表示愿意将夫子之语付诸行为实践,可见其为学是兼赅知行的。为学强调兼赅知行,这是孔门追求的重要风尚之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门对好学的理解中得到佐证。对于好学的解释,《论语·子张》篇记载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对于好学的说法不甚清楚,而孔子关于好学的解说却较为明白。《论语·学而》篇第十四章记载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由孔子从饮食、居住、从事和发言等方面来限定好学可知,孔门所认为的“好学”包涵优良道德行为的意味。因此,孔子在称赞颜回好学之后,紧接着便具体表扬“不迁怒,不贰过”。概言之,求知与修德是颜回之好学的两个方面,是颜回之好学应有的内在意涵。由此我们也不难窥见,颜回之德行与学问是浑然一体的,正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说“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四书章句集注》卷十四)。颜回不仅好学,而且审问。颜回之审问既与其好学关系密切,又与孔子循循善诱人直接有关。《论语》中记载颜回发问共两次,一是问仁,上文已经引用;一是问为邦,《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一章:“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仁与为邦(也就是为政之意)的思想不仅在孔门中倍受重视,而且在儒学发展过程中成为一贯的主题,是极为重要的。颜回发问不多,而且所问皆是儒学中切要的问题,定然是审问的缘故。《论语》中记载颜回发问极少也可能与编纂者的取舍态度相关,但审问的确是颜回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特质。《论语·为政》篇第九章记载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刘宝楠《论语正义》注曰:“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知之,如愚。”颜回对于夫子之言多闻阙疑,不发怪问,默而知之,结合学思,其审问的求学态度就更显明了。结语综括观之,颜回之所以为颜回,正在于他将尚德行与重学问融于一身,其德行与学问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以往那种多侧重于颜回德行的分析是失于片面的,颜回实实在在地将“尊德性”与“道问学”纳入自己的生命当中,已经具有《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气象。正是基于此,无论是在后世被认为偏重于尊德性的陆九渊,还是侧重于道问学的朱熹,都对颜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陆九渊说“颜子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