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_第1页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_第2页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_第3页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_第4页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柳永词二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柳永进则庙堂,退则青楼,达则兼济,穷则享乐的复杂双重人格结构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体现“开拓词境,雅俗共赏”的特点。2.柳永作为浅斟低唱的俚俗词人,其作品主要有两大特点:语言浅近易懂;题材内容多市民化和世俗性。3.把握柳永慢词艺术的铺叙风格。(二)过程方法目标: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词人柳永人格结构的复杂性和双重性,正是由于这种双重性格,深深影响着词人的创作,体现了“开拓词境,雅俗共赏”的特点,发挥了“诗言志词言情”的抒情功能。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教学重点:理解柳永词点染与铺叙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化虚为实,寓情于景的创作方式。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柳永的慢词语言结构特点。五、教学课时:2课时完成两首词的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长调。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发展和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于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二)课文简析蝶恋花1.题解这首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主旨)此首为登楼怀人念远之词,上片写倚楼远望,下片写欲醉无味。上片写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引起对所爱的无限思念。起三句“伫倚危楼”写欲穷千里目,“春愁黯黯”写登楼触人心。“细细”写春风轻吹,“天际”指“伊人”所在。结二句由上文“望极”而收回视线,“草色烟光”写惹愁之景,夕阳“残照”撩归去之心。“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都是“伫倚危楼”时的所望、所感,由此而使“春愁”黯然而生。所谓“春愁”,就是相思。“无言谁会凭阑意?”“谁会”一问,肯定凭栏之深意,极写其孤独和无奈。下片写在登高望远的情景下的联想,进一步写“春愁”的无法排解,并表达了对爱情的矢志执著和坚贞不渝。下片重头三句乃设想之词,“疏狂一醉”想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写别后之苦,故“强乐无味”。想借醉酒狂歌来排解相思的痛苦,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样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的一再铺垫,“春愁”的无限就给读者以极其鲜明的印象。结二句写甘心痛苦,不回避相思。“衣带渐宽”间接写身体的消瘦,“消得憔悴”直接写“为伊”的诚心。这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后悔了吗?不!永不后悔。因为对他(她)的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我愿意为了这样的爱而消瘦,为这样的爱而颜容憔悴。3.鉴赏要点情景交融是此词的艺术特色之一。上片从凭栏的所见所感,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词眼鲜明突出是其艺术特色之二。词的末尾两句,非常警策,是此词的词眼。不仅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而且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所谓形象大于思维,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本词所要表现的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对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柳永的《蝶恋花》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作品没有明示,应是男女均可。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到一起来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全词成功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细腻充分,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深刻传神。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4.问题探究王国维《人间词话》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又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以爱情的执着比志士的坚毅,这正是千古名句强大的生命力。望海潮1.写作背景简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教科书“资料信息”所录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的一段记载,这首词是写来送给当时钱塘的长官孙何的。此前宋杨浞在其《古今词话》中又有些细节的记述,说孙何门槛很高,一般人不易谒见。柳永想见,而无从入手,于是作了此词,让歌妓唱给孙何听,因而打动了孙何,终于得以谒见。(见“相关资料”)对这些文献的记载,现在有人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是,认为柳永的生年与“孙何帅钱塘”不相符。孙何当长官时柳永还是14岁的孩子,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才华创作此词,也还不懂得什么是政治干谒。有人认为“孙何”当作“孙沔”。孙沔当钱塘长官的时间与柳永的生平比较相符。从本词的实际内容看,送给杭州的地方长官是切合的。2.题解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这首词着力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此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3.基本解读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主旨)在这首《望海潮》中,柳永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写了杭州的繁荣景象,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拍摄了杭州的全貌。首先点出了杭州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形胜”和悠久的历史“三吴都会”,自然而然就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和会稽。此处的“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力透纸背。开头三句,从地理形势和历史渊源方面总括钱塘的繁华。接下来,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它的繁华。而“形胜”和“繁华”四字,乃全篇之主脑。自“烟柳画桥”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前后相契合。但是在具象描写中:“烟柳画桥”,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了居民住宅的雅致。“烟柳”三句,写居民区的繁华: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其中“参差”为大约之义,整句以力挽千钧之势,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的繁华富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又推开一层,由市内说到郊外。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犹如云雾一般。一个动词“绕”写出了长堤蜿蜒曲折的形态。“怒涛”两名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云树”三句,用特写的笔法,突出钱塘潮的雄伟壮丽:钱塘江口,周围风景优美,沙堤绿树浓密如云,江面广阔无边,江口怒潮白浪滔天,汹涌澎湃。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时,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市民的殷富展露无遗。写人民富有,社会财富丰盛,民众生活豪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互文见义,所有市场,家家户户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珍珠宝贝、绫罗绸缎。至于一般的衣食住行的所需之富庶,则不待言而自明。词的下阙前半段专咏西湖。西湖经唐代白居易的治理,五代吴越王的营建,到了宋初已十分秀丽。词从湖山胜览、四时购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西湖美好的风貌。过片之后的六句都是写西湖的繁华景象。“重湖”三句,写西湖的自然景观之美,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重湖叠清嘉”,总括湖山之美。“三秋桂子”承“叠”说,着重写山;“十里荷花”承“重湖”说,都是西湖最具特色的最有名的景观。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两字概括,接下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作者在这里则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得虽有夸张,但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色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三句,写湖里、湖边民众悠闲自在的生活风貌。白天夜晚,男女老少都是安闲自在,各乐其乐,一派升平景象。“一千骑”三句,写钱塘长官高雅的休闲生活。“千骑拥高牙”,写长官出游时的扈从之多,千千万万的兵马拥戴着长官那高高飘扬的牙旗,从而突出了长官的威望之高。“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喝酒,听歌,吟诗,观赏风景,这是踌躇满志的高雅娱乐生活。其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弄晴”、“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相互映衬,着一个“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船上,“嬉嬉钓叟莲娃”可以看作是对上文的补充,也是对上文中吹羌笛者是钓叟,唱菱歌者是莲娃,而“嬉嬉”二字将他们欢乐的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下阙后半段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孙何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所以柳永作词相赠。为了博得孙何的称赞,柳永不得不在最后唱一点歌功颂德的马屁经,然而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也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威武昂扬,风流倜傥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结尾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也就是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意谓暗指当孙何召还之日,将好景画成图本可以献与朝廷。然“归去凤池”,也深含入朝执政之意,则“好景”除去湖山胜览、市井繁华之外,还寓指着其守杭州的良好政绩。最后两句,直接恭维颂扬钱塘长官的政绩。“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归去凤池夸”,言外之意是说,到朝廷去请功受赏,还隐含着“你很快就要提升到朝廷当更大的官”的意思。3.鉴赏要点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作品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反映城市生活的词作,唐五代以来为数甚多,但生活面很窄,角度很片面,绝大多数都是限于樽前檀板的歌酒生活。至于城市的繁荣面貌,在词这个文学领域,并未涉及。而这首词却用浓墨重彩对杭州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展现了一派昌盛的景象。“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时人范镇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祝穆《方舆胜览》)善于点染,是其特色之二。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比较抽象,是点;下面九句就是针对发端三句的“点”来加以生发和渲染的,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句,不正是对“三吴都会”加以具体渲染么?“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三句不正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加以渲染么?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句,也就是“钱塘自古繁华”的具体写照。这是在较大范围内的点染了再看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这首词不但画面美,韵律也很美,在柳永词中别具神韵。《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当是柳永所创作的新声。观其内容与声情,确似将钱塘江观潮的感受谱入律吕。如果说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合于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檀板浅斟低唱的话;那么这首词中的“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非关西大汉弹起铜琵琶、敲起铁绰板引吭高歌不可。世人论宋词,说起豪放派作品,多推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即使上溯,也只及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殊不知柳永此词早于范作十多年,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全篇语言质实,开阖起落,颇有豪迈之气,大笔淋漓,层层铺写,把杭州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市井风情,表现得既充分又含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