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读书社·千思装饰”杯作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登(高一组)_第1页
“归读书社·千思装饰”杯作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登(高一组)_第2页
“归读书社·千思装饰”杯作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登(高一组)_第3页
“归读书社·千思装饰”杯作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登(高一组)_第4页
“归读书社·千思装饰”杯作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登(高一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读书社·千思装饰”杯作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登(高一组第一辑)1.经典:解读中国的密码——读《论语译注》有感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一周珏指导老师:罗丹经典,经过历史千百年的锻造、打磨才辗转至今。在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时,我们常常会有一个疑问: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在文化多样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正是由于经典中文化的滋养。经典,永远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仔细品读了《论语译注》后,我对《论语》这部经典有了更多感悟,也逐渐理解了其被称为“中国人的圣书”的原因——孔夫子的行为和思想,始终熔融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历经千年而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宋朝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诗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口池塘,只有源源不断的水流涌入,池中水才能清澈似镜;人,也只有不断接受新知,不断进步才不致陈腐落后,才能保持向上的积极姿态。而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学习,学习使人止于至善。学习要求教学相长,孔子更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一生求知,言传身教,同时不断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补充和完善。他主张“有教无类”,开创办私学之先河,让一切有心向学者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有关学习的言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虽被尊为圣人,却并非天生聪慧,而是经过自身勤奋努力才取得如今成就。这不禁令人想起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空有超群的大脑,却因为缺少后天教育而将一身才华付诸东流,令人惋惜。而孔夫子之道,在今天何尝不适用呢?当人生道路上有磐石阻隔时,我们总会感叹自己天资平平。固然,天资高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成为一条“捷径”,可这毕竟是少部分人,天资也并非决定人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即使我们天资平平,却能通过后天科学地付出更多的努力,达到与天资高者相同的效果。孔子给出了睿智的回答:“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可见学习能将资质的不平等扯平。既然大多数人不能“生而知之”,何不“学而知之”呢?通过学习提升个人的境界,这也是学习的意义所在。孔子的核心思想便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有较大的见术。当鲁哀公问起如何使民心归顺时,孔子答道:“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也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凡治国,得民心为首要条件。而统治者只有知人善任,明辨是非,才能使百姓服从,人民幸福。在孔子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孔子倾向于“以德治国”,主张用道德礼教感化使人心归附。一方面,道德确实能够从思想上使人有廉耻,讲礼义。它在某些情况下能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达到规范人行为的目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果治国缺少仁爱之心,如秦始皇般实行暴政,不体恤百姓疾苦,也只会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法制能以另一种方式维持现有社会制度和秩序,社会如果没有法制会是如何?十年文革浩劫使得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社会动荡不安,法制被严重破坏甚至遭到践踏。没有法制约束人的行为而任由一些别有用心者教唆人心引起动乱,人民同样得不到幸福。法制与道德并不是两个对立面,在治国过程中应该适当结合二者长处,真正实现国泰民安。由此看来,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给了我们不断反思和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泛爱众,而亲仁”......老夫子的谆谆教导还在脑海中回响。这位圣贤,永远以一位睿智的老者的形象奔波于各国之间,他不同于消极避世的隐士,可以说,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其“仁”的理想而奋斗。他在学习、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多个方面的思想理论,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辉,深刻地影响着这一代中国人。这些哲理与思想,能够成为国人艰难困惑时刻的精神支柱,警醒而又激励着国人,向前,向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余秋雨认为,唯有经典,才能使中国人真正读懂中国。一个时代往往不缺革新者,相反缺的是敢于“回头”的人。品读经典并不是所谓固守旧文化,只有将经典重新“拾起”,融汇古今,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获得更加持久的时间张力。对文天祥而言,经典带给他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义;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更有深层意义。用心品读经典,妙哉!2.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书人生——读《论语译注》有感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一赖敏指导老师:罗丹“孔子被誉为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言论被后人编撰成《论语》一书。”孔子的百度百科如是说。孔子一生的思想精华,凝聚为半部可治天下的《论语》。半部可治天下来形容此书,断不为过。五千年来,多少帝王将相研习《论语》,寻求治国之法,以此巩固国家统治,并且以此作为科考的科目,《论语》已不仅仅是一本书,它已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基础。但吾辈既非王侯将相,也非欲求功名的秀才。对《论语》的认识仅仅限于课堂和书本,实在是读不出所谓治国之道来。不过作为一个正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学生来说,《论语》是人生的写照,所有你明白的,不明白的,都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论语》,是一本人生之书。少年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之初生,性本相同。每一个生命降临人间时,都是一样的。大都是白白胖胖的身子,被父母如珠如宝似的捧在手心里。圆圆的脸上,大眼睛小鼻子,还有张樱桃小嘴,总是一副灵动惹人爱的表情。再长大一些时,也都是一样顽皮的性子,趁父母不主意,就用涂鸦了满墙的图画。家里玩腻了,就跑出去玩得满身泥土得跑回家,看见父母怒发冲冠,就精灵又鬼马得跑到爷爷奶奶身后。怪不得大人们都说:“现在的小孩子,机灵得很!”怪不得孔夫子也说:“性相近也。”性相近,习相远。在后天的“习”中,每个人慢慢“相远”。于是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色彩。青年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初次见到这句话时,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这说的不正是如今我们的生活。一大帮子人,整天呆在一起。的确,在我们学校,天微微亮时进入教室,与全班同学呼吸同一份氧气,到晚上夜深时回到宿舍。十几个小时,谈的没多少正经事儿,却爱好卖弄小聪明。其实也对,上课时在老师眼里的目光下不声只言片语,只有在下课时,练就三寸不烂之舌。而聊天内容肯定也不能如孔夫子希望的那样,君子来君子去。只不过是朋友间的斗斗嘴,偶尔对教育体系发发牢骚。但夫子感慨“难矣哉”,我们也愿意听从夫子的教诲。而夫子又言:“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话,多么符合现代的发展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对九科作业,我们也不过是大叹一声,然后继续投入作业的海洋中。家和学校,每天两点一线。我们不抱怨,因为这已经成为习惯,这十年的习惯,只为了高考的一搏。可老师又说:“你们要先学会做人。”于是有了法律,有了道德,有了校规,我们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白尊师重道。中年人到中年,孔子曰:“用之则行,舍之既藏。”这句话在如今,却是怎么也不合适的。社会竞争何等激烈,若如此淡然处世,只怕有一天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处境也得不到。后生可畏,怎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即使是中年人,也要有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憾”之勇,迅速跟上时代,还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善于动用自己几十年所学与经验,遇事仔细思考,善于谋划,步步为营。职场如战场,只有善于军事谋划又英勇无畏的战士,才是胜者。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老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私以为,这里的知者和仁者,只有老人才能当之无愧。杨绛先生说过:“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世间,老者人生阅历最为丰富。他们不必追求功名利禄,有一颗恬静安宁的心。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回忆和思考人生。这样的老者,恰如河流,从高原一路奔腾而来,看遍了沿途的风景,在入海口,却变得温和而缓慢,耐着性子,按着自己的步伐,慢慢入海,像是对一路前来的反思。这样的老者,就如高山,没有小孩子的调皮,也无须像青年那样奋斗,也不用似中年那样勇而有谋。他的笑容,不会无忧无虑,不会笑里藏刀,而是有山的姿态,沉稳内敛,却又居高临下,洞悉一切。此情此景,是否让你想起一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用最简单却最富哲理的话,将几千年的斗转星移和沧海桑田,书写并照亮无数人的人生道路。3.谈谈《论语》中的“君子法则”——读《论语译注》有感梅州市蕉岭中学初三刘梓钺指导老师:周小莉众所周知,《论语》是“四书”之一,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而杨伯峻先生译注的《论语译注》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有机会走近并深入了解这部经典,好好研究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的观点。《论语》共有二十篇,主要记录了孔子或他和他的弟子有关道德与政治方面的观点以及对其他一些方面如音乐、诗歌的评论。其中,我认为最具有特色的,除开儒家的仁、礼、忠信,就是孔子说出的一系列带有“君子”二字的观点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我们可以以孔子对“君子”的观点为法则进行评判。所以我把孔子所有对“君子”观点的集合称作“君子法则”。下面,就由我来简单谈谈《论语》中的“君子法则”吧。《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章就提到了君子,成为“君子法则”中的第一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君子在别人不了解自己(也许自己被别人误解并受到攻击诋毁)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不生气,可见要做一个君子,首先要胸怀宽广,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人在世间,难免受人误解,如果发怒,不仅改变不了别人的看法,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不生气是最明智的做法。事实上,一个“君子”不仅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也不会因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而生气,我们应该向“君子”学习不生气的智慧,否则自己一直带着对其他人的怨恨来生活,实在太累了。“君子法则”第二条,是学而第十四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这第二条,孔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君子,应当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对于安贫乐道这一点,在《论语》其他很多章节也提到过。不过,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贫困,而是希望人们在贫困或者失意的条件下不改初衷,保持自己的节操,并且保持对学习的热爱,那才是真正的君子。我认为这一条对现代的我们还是有值得学习之处的,我们不仅仅要能够忍受贫困,更要学会忍受生活中的其他苦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精英。摘自为政第十三章的“(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光荣成为了“君子法则”的第三条。在这里,孔子说君子做事情,会先做后说。在现代,许多人做事喜欢先说后做,甚至光说不做,例如一些女性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我要减肥”,结果一年过去反而又重了几斤。这种人发“我要减肥”,并不是真要减肥,而是看着身边有毅力的人都成功了,而自己还是那么重,好像有点尴尬,于是就发出来,实质上是自我安慰。真正的君子,从来不会光说不做,他们下定决心要做什么事,就会默默地努力,直到达成了预期的目的才会说,甚至有些干脆就只做不说。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闻一多便是这样的人,他写《唐诗杂论》,事先没有说,后来他将《唐诗杂论》发表出来时,才引起人们的惊叹与赞美。因此,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不要太张扬,就认认真真地把它做好做细,无需宣传,你取得的的辉煌成就别人最终都能够看得见。“第四条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紧接着的为政第十四章也是“君子法则”中的一条。《译注》中解释,“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的共同利害而勾结。君子的团结是非常有凝聚力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积极向上的目的而团结,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家共同进步。这条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应用:同学之间可以一起讨论问题,共同钻研难题,自己懂的知识要与同学分享,不要担心共同讨论后别人比自己多学到一点,这样大家都能掌握知识,共同进步,共同体验学习的愉悦,而且能使同学间的友谊长存,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论语》中的“君子法则”自然不止以上四条,在此我就只谈谈这些了。如果你对“君子法则”感兴趣,那就请你捧起《论语译注》,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认真阅读吧,相信你也能从中参悟到不少生活哲理,成为一名“真君子”!4.从古代儒学中探求现代的精神力量——读《论语译注》有感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一张荣杰

指导老师:黄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我们要在学习中思考,发现错误,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别人的看法以及意见,则很可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在生活中勇于去询问他人,并采纳思考,结合自己去回答。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愿子成龙,愿女成凤,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班集体里,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收集孔子的言论的总结,是儒家的经典。时代不同了,但论语给我们的道理不会不同。这本书是中华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将它忘记,我们要把《论语》当成我们的根,去学习,去进步。5.国学经典的价值——读《论语译注》有感丰顺县黄金中学高一谢梦怡

指导老师:李勇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另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即将到来,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必定使知识经济熏染的人含英咀华。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先后影响了中国社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达两千多年。论语语言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博大精深,它的影响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广泛深远。论语的内容,早在我们初中之时就开始接触,即使过了很久,譬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名句我们仍然可以随口而出,由此可见经典易深入人心,但当时我们还年少,对这些名句只是一知半解,现在再细细品读,对其内涵思想也会有新的理解。

我印象最深的一则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意是说:礼的作用,贵在和谐。过去君王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大事小事,他们都能遵循。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为了求和谐而和谐,而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不行的。其中的“和为贵”最为经典,一直是中华民族信奉的治国方针和道德标准。儒家的“和”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通过提高道德素质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和为贵”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重大特征。

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起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京城,要张宰相出面干预,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深感愧疚,也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家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要与身边的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和睦相处。和谐利于我们生活安定,也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在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我认为论语的价值就在于它贴近生活,含蓄隽永。在思想上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式。在孔子逝世两千多年里,孔子思想仍强烈地影响后世所学,证明了孔子思想的巨大价值。“归读书社·千思装饰”杯作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登(高一组第二辑)1.君子论——读《论语译注》有感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一贺洋指导老师:罗丹岁月不停更替,时代不断变迁,《论语》这部中国的经典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雪。时至今日,虽然《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但它所展示的人性的光辉与所体现的人类的追求是时光冲刷不掉的。在《论语》中,君子是孔子推崇的做人的标准,是我们每个人应学习的榜样。所谓君子,必是有仁德之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君子能以身作则,团结众人,发挥群众力量,齐心协力将事情办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君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除了自己奋力奔跑,还会时时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他不会嫉妒别人跑地比他快,反而会更加努力向前,这是当今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人们在为了名利勾心斗角,官场厮杀时,忘记了本领才是宝贵的财富。纵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权力与金钱,然而自身没有使人信服的道德与才华,他这个位置能坐稳吗?如今人们的道德素质也十分堪忧,粗口脏话张口就来,不遵守规章制度,各种辱骂诽谤事件屡见不鲜,都是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君子,涵养品性,锻炼才能,提升道德境界。君子勤于学习,德才兼备,富有知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句子都与学习有关,君子渊博的知识便是通过学习得到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得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君子热爱学习,勤于钻研,他通过学习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作诗绘画,感受艺术之美。对于古人学习就已经十分重要,对于今天的我们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仔细想想,具有高尚道德,被世人所推崇的君子都勤于学习,身上背着重任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很大的用处,我们高中生不需要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只需要认真勤奋刻苦地汲取知识,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君子不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给别人。社会上有许多人将此奉为行为准则,他们将此牢记在心,坚持完善自己,友好待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意思是君子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许多人也有这些优点,科学家一毫一厘都计算准确;普通工人每天都认真完成好每一步骤;外交官不卑不亢,坚决坚持本国原则……君子拥有的优秀品质,我们都有。其实,君子离我们很近,我们虽不能做到那么完美,但是我们可以以君子为榜样,做好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行。《论语》中的道理与思想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是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论君子,君子的高尚道德与良好的作风引导我们前进;学君子,人们一直在学习中不断进步。2.源——读《论语译注》有感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一何颖睿指导教师:罗丹起—诸子百家当人们拥有孔子时,历史中拥有了一位伟人:当人们开始学习儒家文化时,历史拥有了传承的载体。也许就是这么一位老人,喜欢穿着得体,喜欢安静地发呆,喜欢有事无事的发发骚扰,做着每一个老人都喜欢做的事情。可就是这么一位老人,给中华乃至世界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就是这么简单,使我义无反顾的喜欢上了这位老头。他没有道家的那般虚无,愿意从自己做起,一步步的脚踏实地,改变这个世界。我想,他是四分之一的现实主义者。他没有墨家那么清教徒,他喜欢体面的生活,纵使生活拮据也不愿放下身份,他也许又是一个四分之一的享乐主义者。他没有纵横家那般富于心计,虽然奔波乱世几十载,到头来也可回家教书,他也许是位失意的政客。但是这完全不会使他向世界妥协,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推崇自己所崇尚的信仰。我想,他是那四分之一的理想主义者。他没有阴阳家的精灵古怪,他的心中只有平淡的“仁与爱”,礼也好,义也罢。我想,他是四分之一的人文主义者。这便是孔子的一生,没有什么辉煌的记录,最多也不过是教出了七十二贤者,但他留下的足以照亮人类文明的光明。心如止水,动静随心,平淡中不甘与现实的奋斗精神,依旧为现代所敬仰。立—川流不息少年,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实,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个白白的大胖孩子,都是爸妈掌上的那颗耀眼明珠,都是天性善良的种子,这是性格的始然吧。但“习”穿插在人们的生活中,点滴细节中影响着人的成长。后天教育在慢慢被吸收中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于是,每个人便有了不同于别人,独一的性格特点。青年,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青年少有志,为学习而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奋力拼搏,哪怕是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在同一间教师,每个同学都在呼吸着同一份氧气,共同学习上十四个小时,周而复始,矢志不渝。中年,到了而立之年,过不惑之时。子曰:“用力则行,舍之则藏。”可面对当今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又怎么相适应呢?如这般行事,怕是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环境也不复存在了。虽说后生可畏,但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凭实力说话做事是硬道理。人要像子路那样有“暴虎龙河、死而无悔”的勇气和冲动,但也应具备“临事而不惧,好谋以成。”遇事善谋划,抓住机遇,进而迎接挑战!老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孔子说的话中知者和仁者,只有老人可以当之无愧。他们老矣,是,向后看已经过了一辈子。但这世上阅历最丰富的却是老者,那是时间留下的痕迹,不会因岁月而消退。他们已不必再追求功名,有一份最为恬淡适宜的安心,有更多的时间去回顾反思自己的人生,这点滴醉意,尽在回忆的这壶酒中。我常常在想,少年修身养性,敢以悟德;青年立志,当志存高远;中年敢于抓机遇迎挑战;终老于善山流水中。也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是永恒的见证者。得-千年儒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传承文化,那是历史留下来的烙印。而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接班人,站在时代选择的激流中,是进是退,我们拥有自己的选择权。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提及“处江湖之远,则有其君:居庙堂之高,则有其民。时代的激流固然湍急而时间的长河却长不可及,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应有达则接济天下的理想,也不失去穷则独善其身的骨气。也许春秋中的孔子会有点失意,汉朝时的孔子会有点得意,宋代朱熹下的孔子有点可爱,明清时的孔子有点刻板。但是我始终认为《论语》中的孔子是最为真实的,就是这么一位耐人寻味的老头,站在中华文化长河的源头,用自己的言行为中华留下浓浓的一笔,传承千百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3.学会反省——读《论语译注》有感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一翁冠明指导老师:丘杏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为人推崇。

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句子——“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这也就是说人总是有缺陷的,我,而我改正缺点的前提是自省,所以我们要学会反省。

反省是孔子主张修身的一个方法。如今,越来越多人喜欢参照别人世界来评判自己的喜怒哀乐,但观照自己内心世界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反思自己的人也很少,尤其是在遇到不快的事的时候,总习惯性的责怪别人

春秋时期,扁鹊拜见蔡恒公的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扁鹊多次提醒蔡恒公身体有疾病,应该早点医治,但蔡恒公总是说:“我没病。”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当扁鹊再次见到蔡恒公后,什么话也没说就跑开了。于是蔡恒公就很奇怪,派人询问怎么回事。扁鹊便告知蔡恒公的病已深入膏肓,无法医治好了。故事的最后蔡恒公真如扁鹊所说的得了一种无药可救的病,过了几日便病逝了。很明显,这是蔡恒公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如果他肯早日正视自身的疾病,然后对症下药,结果就会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不做深切的反省,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见反省是一面镜子。

许多研究证明了自我反省能力强的人,理性判断能力往往超出一般人的水平,因而自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超群,道德和精神水平也自然就越高,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像孔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反省,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处理情绪的能力体现,而我们的生活中,就常常需要这种反省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人们应时刻反省自己,警醒自己,当我们想要与他人、社会求得一种默契,应该要求自身:“我是否做的很好了?”“我是否还有能改进的地方?”并以此涵养周围的人和事物,如果每个人遇到事都能够自求自身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消失,人与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如此,我们此时应该学会反省自己,改正自身的错误,精益求精。然而我们该如何学会反省呢?

其实,当我们受到别人批评时,就是一个很好反省自身的机会,因为当他人批评你时,一般来说,那时是你犯了个错误,他人才会批评。此时,请你不要急着解释,请你认真倾听他人的批评。理智来说,他人的批评何尝不是他人对自己的建议,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听从对方的批评。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情况,理智地改正错误,我认为这才是自省。

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更是一个自省的机会,因为通过这次错误,我们能知道这是一个错误,此时的我们能通过思考尽可能排除错误的可能。因此在面对错误时,我们要冷静,不能一味逃避。

在我看来,改正错误其实是自省的过程,而成功是自省的结果,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自省。4.得方字者得孝道——读《论语译注》有感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一洪燕琳指导老师:罗丹“父母在,不远游”。在春节期间,这句话在我眼前出现的频率颇高。来自广东共青团的一篇《别笑,社会各界人士春运图鉴》推文中,形象地把春运比作“人类最大规模的短期迁徙”,通过一幅幅古代画作向大家讲述春运。我一目十行地浏览到文尾,“父母在,不远游。古代不是这样的思想么?”这是一位读者的留言,一句赤裸裸的质疑。咦,我前几天刚在《论语译注》中看到这句话。朗朗上口的句子总是让人更容易记住,意思明了又让人更印象深刻。但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我继续往下看,作者果不其然回复到:“游必有方”。在《论语译注》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或许我们不应该一成不变地从前人的思想,前人的角度,去理解与思考这一句话。作为新一代,我有着不同的理解,我想为这句话赋予新的血液。“方”字义为“去处”。在我看来,“方”可为“志向”“做法”,那么这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父母在,不远游,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合理的志向与做法。那么从这个方向出发,我把“父母在,不远游”与“游必有方”理解成对立面。“父母在,不远游”换一种角度来看,是否能理解成依赖父母的人?那么这半句话折射出一种社会现象:啃老族。何为啃老?四个字:好吃懒做。他们有一颗想成功会享受的心,却不想付出一定的劳动。那些拼爹的富二代官二代,我只能说他们的做法何其愚笨。在外拼爹,得到了虚荣,丢失了自尊,更是不孝的表现。他们生来便站在更高的起点,有更好的资源,却没有合理运用“拼爹”的方式,而无“爹”可拼的人不断奋斗,到头来你还在原地踏步,人家早已将你甩在后面。再观古时,有“香九龄,能温席”,亦有“卧冰求鲤”,更有“埋儿奉母”。百善孝为先,但是在今天,这些孝顺的做法早已不实际。孝顺的美德应该传承,却不是用这种不实际的方式。“游必有方”应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孝道。新时代新思想,我们要做到一个“方”。我们既要有志向,也要有行动。不求志向远大,只要有一个目标;不求结果如何,只要有一个动力。我们要摒弃愚孝,用正确的方式传承。作为新一代,我们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才不会浪费生命,不然父母辛苦抚养你为了什么?他们希望的是,你来到这世界,见识这世界,体会人生百态,在这广大世界有自己的天地,或大或小。有人说:“孝顺是情感,不是等级。”不是你有多成功便有多孝顺,不是你给予父母的金钱多少,不是做给外人看到的面子上的满足。不管你是在父母身边还是在外打拼,只要有心,有情感,有行动,便是孝。我认为孝道不是约束,而是一种动力。如今的孝道,不再是《二十四孝》中有些残酷的做法,孝顺不应该攀比。要让父母看到你的成长,看到你的能力,知道:我的孩子不用我操心了,我的孩子是我的骄傲。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孝,这才是最有用的孝。我的母亲时常教育我:“女孩子一定要独立自强。”这是我母亲对我最简单的要求,我想这也是所有年轻人应该做到的。不只要独立自强,更是要有“方”。2022年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说得好:“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国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要进步。新的一年到了,我们应有一个新的目标,怀揣着父母的希望,重新出发。相信这种孝才是父母想要的,而不是以“不远游”这种表面孝道为借口,碌碌无为。由此,我深深佩服孔子,往往越是简单,反而越是不简单。这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谓精妙。它不再是简单的表面意思,而是对现在年轻人的一种期望,对孝道新的定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为孝道。4.怎样生活才能够到达幸福——《论语译注》读后感丰顺县黄金中学高一许龙坤指导老师:彭碧燕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与投入,与同事的团结与合作,对学生的最终与爱护,对学术的严谨与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显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攀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里平衡。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衡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最辛苦的事,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到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