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闻阅读(含访谈)综述_第1页
高考新闻阅读(含访谈)综述_第2页
高考新闻阅读(含访谈)综述_第3页
高考新闻阅读(含访谈)综述_第4页
高考新闻阅读(含访谈)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阅读-2--3-整体阅读方略

新闻的特征与阅读技巧一、新闻的概念新闻有超广义、广义和狭义三种概念。超广义的新闻是指人与人交往中传播的各种最新信息的综合。广义的新闻是新闻机构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指消息。超广义的新闻高考中不会出现,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应该关注的是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4-二、新闻的类别1.消息①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②特征:用事实说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③要素:又称“5W+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结果如何”(how)。这六个要素与记叙文是完全一致的。④结构: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5-2.通讯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等。人物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事件通讯主要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①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串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②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6-3.特写特写就是作者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的新闻体裁。特写一般用于再现重大事件的一个片段或者变化的一个场景。文学手法运用较多。感情比较充沛,爱憎分明。-7-4.访谈①概念: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②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访谈的提问技巧: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问者的情绪。-8-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9-三、新闻的特征1.真实性①新闻六要素必须明确无误。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必须具体、确凿,不能含糊不清。②新闻事实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包括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不能进行“想象”式的报道,更不能搞“创作”式的报道。③新闻中引用的数字、引语、用典,以及其他背景材料都必须有根有据。④新闻中对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变形。-10-2.时效性①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②报道新闻要在真实、确凿和不泄密的基础上求快。③要注意掌握新闻报道的时宜性。-11-四、新闻的阅读技巧1.抓要素,把握新闻内容新闻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2.理脉络,把握文章结构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通讯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3.抓主旨,明确作者态度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情感态度。-12-4.明手法,分析表达技巧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思考材料的表达技巧。-13-一二三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对文本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本题型,新闻阅读也不例外。新闻类文本考查的归纳与概括,主要是新闻事实有哪些、是什么,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等。本考点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新闻内容,分清报道的角度与侧重点。-14-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一、概括新闻内容概括新闻的内容在考查形式上和传记相同,既可以指整篇新闻的中心内容,也可以指某则材料报道的中心事件或传递的主要信息。【常见设问方式】①材料一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②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反映了哪些问题?请简要分析。③阅读材料一,试概括说明材料传递的重要信息。④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回答材料反映的某类问题有哪些。-15-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如果按年人均口粮135千克计算,需求量将至少增加135亿千克;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饲料用粮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的提升,生物燃料、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发展迅速,对粮食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我国人均耕地1.52亩(1亩≈666.67平方米),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此外,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一步降低。近些年,我国气候变化频繁,旱涝灾害增多,特别是极端性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剧,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增加了一些不稳定因素。-16-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与粮食种植直接相关的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增多,直接导致种粮农民的数量减少,粮食种植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近些年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增长幅度很小,远远低于其他商品同期的价格涨幅,种粮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水,极大地抑制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4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摘自《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4月2日)根据材料,谈谈作者认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问题。-17-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参考答案:粮食需求不断增加;耕地数量减少且质量下降;气候变化频繁,旱涝灾害增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价格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新闻的内容要点。在材料中,作者分层介绍了我国粮食生产目前面临的问题。文中有“近年来”“近些年”等提示性的标志,可据此概括。-18-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概括内容要点的3个方法1.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新闻的中心而言,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3.提取关键信息,重新加以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19-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答题建模第一步,通读。要对所给的材料仔细通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容。第二步,提取。新闻内容要点的提取,因文体不同各异。消息看标题与导语,评论看作者的观点句,新闻分析看文章层次与材料。第三步,整合。根据题目要求,用简明的语言作答;有时还需要分出答案点。-20-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二、比较报道异同在对新闻内容要点的概括上,新的考题示例增加了对比分析的内容,从两则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却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材料分析概括报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常见设问方式】①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指出两则报道内容有哪些异同。②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新闻都报道了某某事件,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之处。-21-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8个班级,264名幼儿,只有26名教师,且年龄均在41周岁以上,均为学校直接委派,所学专业均为非学前教育专业。2010年以来,只有5名教师外出参加过培训。”这是一所农村校办园的真实情况,类似的校办园在农村屡见不鲜。在吉林省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农村校办园占很大比例。一所幼儿园办得好不好,取决于有怎样的师资队伍。笔者通过对吉林省24所农村校办园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阻碍当前农村校办园发展的重大瓶颈,恰恰是师资问题。调查显示,这24所农村校办园平均师幼比为1∶12,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7的最低标准,其中最严重的一所幼儿园,师幼比竟达1∶37。据园长介绍,当前农村校办园师幼比普遍不符合要求,幼儿教师极其短缺。-22-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农村校办园师资来源以学校直接委派为主,学校自主招聘为辅,学校作为主办方,其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师的数量。据园长介绍,多数学校在为幼儿园委派教师时,往往不会优先考虑幼儿园的需求,只把学校富余的教师下拨给幼儿园,无论幼儿园师资是否充足,学校对其均采取放任的态度;同时,也不乏部分学校自身师资本就捉襟见肘,难以为幼儿园提供师资支持,为维持幼儿园运行,只能为其安排为数不多的教师;再者,农村校办园自身经济实力普遍较弱,除维持幼儿园日常开销外,很难有大量结余,学校因此也无法通过外聘教师这一途径来填补幼儿园师资空缺。-23-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在受调查的232名教师中,52%的教师年龄在40周岁以上,其中超过一半的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上。这些年龄偏大的教师主要由学校直接委派,由于年龄较大、素质偏低,他们不能承担中小学教学任务而被下派到幼儿园。据园长反映,这些教师由于自身原因,很难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呆板、落后,严重影响农村校办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在受调查的农村校办园中,67%的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上,75%的教师为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当前,农村校办园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但专业素养却不尽如人意,这些教师以往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鲜少接受过专业的幼儿教育培训,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教师所必备的绘画、跳舞、弹琴、唱歌等专业技能非常薄弱。他们虽然坚守着幼儿教师岗位,但因专业知识匮乏,无法满足幼儿园科学保教的需求。(摘自2015年2月8日《中国教育报》)-24-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材料二:在教师调配方面,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时,校长向幼儿园派遣教师,很少征求园长的意见。“校长派谁来幼儿园,我们无权过问。”一位园长说。在这个过程中,园长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发言权。通过调查得知,派到幼儿园的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不合格的占总数的25%。在教师考核方面,由于幼儿园教师与所在中小学教师同在一个编制系统中,对幼儿园教师的考核最终要按照中小学的标准进行。两类教师一起参评,幼儿园教师评优评奖的机会很少。而且,两类教师工作内容不同,考核时参照一个标准,有失妥当。园长作为园所的管理者,对幼儿园教师的情况最了解,却往往对考核缺少发言权。正如一位园长所说:“我们幼儿园就像小学的一个年级,虽然我是园长,但幼儿园的事情还是校长说了算。”-25-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园长具有高水平的领导能力,农村幼儿园更是如此。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上,农村校办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按照当前的管理体制,幼儿园的财务和人事统一由中小学校长负责管理,园长只负责幼儿园内部的具体事务,没有园所经营的自主权与决策权,缺乏相对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那么,幼儿园便会失去自身发展的活力和生机。(摘自2015年2月15日《中国教育报》)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指出两则报道内容有哪些异同。-26-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指出了农村校办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不同点:①材料一侧重于从师资来源、年龄特点、专业素养等方面指出农村校办园师资的现状。②材料二侧重于讲幼儿园园长在教师调配、教师考核方面没有发言权。

解析:作答这类题时,要把不同文本中相同的内容进行合并,把不同的内容分别列出。概括材料一各段的内容,就会发现它所陈述的主要是校办园师资力量方面的不足。概括材料二各段的内容,就会发现它既讲了校办园师资力量的不足,还有材料一没有涉及的内容,如园长的权力等。相同的合并,不同的分别列出,就能得出答案。-27-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1.比较报道的对象。这类题目,在报道的对象上基本相同,都是针对某一现象进行的。比如上面的两则材料,都报道了农村校办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2.比较报道的深度。有的新闻,仅就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而有的新闻,除这些新闻要素之外,还有深厚的新闻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3.比较报道的宽度。所谓新闻报道的宽度,就是新闻的涉及面,如上面的两则新闻,第一则是就农村校办园师资现状而谈的,而第二则不但指出了师资现状不足,还涉及园长的权力、教师的考核等问题,明显比第一则新闻负载的信息多。-28-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答题建模第一步,通读。把要比较的两则新闻全面通读,分别概括出内容要点。第二步,对比。除对比报道的中心事件外,更要注意“细节性”的材料,注意报道的深度和宽度。第三步,作答。作答时要有分点意识,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有几个,要逐一答出。-29-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三、分析报道角度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同样一个新闻事件,角度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比较新闻报道的角度要关注新闻的内容和手法。【常见设问方式】①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就某某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②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30-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王宇、王希)

国家统计局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根据公告,2014年全国谷物总产量55726.9万吨,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增长0.8%。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73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千克/公顷,比上年提高0.2%。-31-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材料二:国家统计局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全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关键是近些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缓解了资源要素约束偏紧、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影响。第一,得益于新品种的大推广。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紧密相关,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国审品种的推广面积已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两优系列超级稻品种、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有力支撑了粮食单产水平的快速提高。此外,一些突破性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扩大了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使传统粮食低产区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产区。-32-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第二,得益于技术集成的大应用。近年来一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的集成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土壤深松、播后镇压、越冬浇水、一喷三防等常规技术的集成推广,我国小麦亩产水平近十年提高了近70千克。第三,得益于农作物结构的大调整。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一靠播种面积扩大,二靠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单产增长既有各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普遍提高的因素,也有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的结构调整贡献。玉米、稻谷等高产作物替代大豆等相对低产作物,对促进粮食总产增加作用很大。-33-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第四,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农田水利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水旱灾害的不利影响有所缓解,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是基础设施的大改善、农业科技的大发展,还是作物结构的大调整,背后重要支撑是“三农”投入的大增长。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由2144亿元增加到13799亿元,翻了两番还多,年均增速20.5%。今后,要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摘自《农民日报》2014年12月11日)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网记者与《农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34-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参考答案:新华网记者侧重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这一事件本身,侧重数字的比较,是消息;《农民日报》报道侧重分析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的原因,是新闻评论。

解析:从文中看,“材料一”是消息,报道了我国2014年粮食增产的情况,没有涉及增产的原因;材料二是新闻评论,侧重分析了粮食产量增长的三个原因。-35-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1.抓导语,体会内容侧重点。“材料一”的导语部分重点是: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材料二”的导语部分重点是:全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关键是近些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缓解了资源要素约束偏紧、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影响。2.抓手法,体会技巧不同处。从文体看,第一则是消息,第二则是评论;从手法看,前者侧重用数字说明,后者是分析评论。-36-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答题建模第一步,通读文本,抓住新闻的中心内容,看各自报道了什么事件,或是某一事件的哪一个阶段、进程。第二步,结合文体,把握新闻采用的手法,文体如消息、时评、通讯,手法如特写、点面结合等。第三步,分点作答。这类题目,一般要分别指出每则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或手法上的不同处。-37-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材料一:今年以来,我国部分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些专家认为应该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从更宏观的层面找到问题的本质。从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看,当前我国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空前关注,是我国旅游消费全面释放的报喜鸟,说明我国旅游正大踏步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正日益成为我国更多居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视为自身必需的常规消费品,在此情况下,大家自然像关注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消费品价格一样,关注旅游景区价格。从这个角度看,业内外人士应当更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和应对当前出现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现象。(摘自2010年8月18日新华网)-38-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材料二:进入9月以来,国内多家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9月1日起,广东丹霞山景区和卧龙冈景区分票制整合为一票制,门票价格由原来平日160元、节假日180元统一调整为200元(不分节假日);9月3日,保定涞源十瀑峡景区调价方案获得通过,门票从35元上调至50元。这只是今年以来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的缩影。其实,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但景区门票似乎落入了“3年必涨”的怪圈,往往3年时间一到,景区调价的消息就不绝于耳。面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价格,一方面,民众叫苦不迭,发出“玩不起”的感叹;另一方面,景区面对民众对高票价的不满,也以自身运营压力大为由而大倒苦水。如此来看,景区门票涨价陷入了“两头叫苦”的尴尬境地。(摘自2014年9月18日中新网)-39-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材料三:“一家三口出游,一张景区通票动辄一两百元,相当于大多数人两天的工资,再加上餐饮、交通费的支出,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江西某旅行社负责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记者采访发现,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部分旅游景区票价为何会进入“三年必涨”的怪圈,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据公开信息显示,以江西井冈山景区为例,近三年该景区年度平均运营维护成本为11582.95万元,按年度平均游客接待量77.59万人次计算,人均成本为149.29元,成本已经超过其现行门票价格。-40-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景区尤其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产品结构单一,除了简单的景区景色外,配套的饮食住宿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单一的门票收益成为维持景区发展的唯一手段。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地方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一些景区看到同级或者次一级景区上调门票价格,就出现了“比较涨价”心理,也随之跟风申请涨价。专家认为,旅游景区价格一再飙高,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都转嫁到游客身上,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将更多的游客挡在景区之外,最终景区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将危害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摘自2012年4月25日《经济参考报》)-41-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二者在主要内容和报道角度方面的异同。参考答案:①相同点:两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国内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引发公众关注这一事件。②不同点:面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这一社会关注的现象,两则材料的报道角度不同。材料一从事件正面积极的一面进行报道,认为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空前关注,说明我国旅游正大踏步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是个利好消息;材料二则是从事件消极的一面进行报道,认为景区门票涨价陷入了民众与景区“两头叫苦”的尴尬境地。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两则新闻在内容上共同关注的是什么,然后再看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关注的。从内容上不难看出,都关注了景区门票上涨的问题,材料一是从“利好”角度分析的,而材料二是从“叫苦”角度分析的。-42-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2.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景区门票上涨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景区门票上涨的主要原因有:①景区运营维护成本上升;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③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④地方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⑤景区之间攀比涨价。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要点的概括。从记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运营成本的问题,有垄断经营、地方财政依赖门票收入的问题,还有跟风涨价的问题。-43-一二三四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实用文本,其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可考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分析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的关系、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分析新闻访谈的技巧等。-44-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一、分析导语的作用新闻的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以凝练简洁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简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新闻的导语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实;一类是延缓性导语,通常设置一种现场感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常见设问方式】①文章开头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②试结合文体特征和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5-典例方法点拨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新华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石昊岳瑞芳王晖余)

王煜全是奔波于中美两地的投资家,作为海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他正在忙碌着组织一场10月7日在波士顿举行的中美科技创新峰会。“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开放合作之门不能关,习主席访美就强调了这一点!”王煜全说,这正是他致力于通过民间渠道,为中国制造业与美国科技创新公司合作搭桥铺路的出发点。中美双方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沟通、对接,还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当前,美国中小企业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科技创新的潮流,这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与美国科技前沿企业深度合作的绝佳时机!”王煜全说。一二三四-46-典例方法点拨此次科技创新峰会是继海银资本今年5月邀请十几家美国高科技企业访华后,又一次聚集中美高科技企业家、投资人、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盛会。在美国硅谷,一段时间来,时常能看到前来学习、进修、投资的中国企业家。不少中国企业在这里与美国企业搭建了合作平台。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对记者说:“10年前,英特尔宣布在成都建立工厂时,许多国际同行还要在地图上找成都的位置。而今天,英特尔成都工厂以全球最大封装测试基地的身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到成都来寻找商机。”英特尔第10亿颗“成都造”芯片出厂、全球80%IPAD由成都供应、一汽大众成都工厂实现25万辆整车年产能、西门子全球第三大工业自动化研发中心落户……一二三四-47-典例方法点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如火如荼展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文章前三段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一二三四-48-典例方法点拨参考答案:文章前三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以王煜全在中美科技创新峰会上的言行引出下文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情况的介绍,以点带面,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一二三四解析:这是一个延缓性导语,以王煜全在中美科技创新峰会上的言行引出下文,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可结合导语的类型和作用分析。-49-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四1.从内容角度分析,导语属于什么类型,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2.从结构角度分析,导语概括了哪些新闻事实,总写了什么,引出了下文哪些内容。3.从社会、读者角度分析,导语中所写的中心事件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和价值,给读者怎样的感受。-50-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四答题建模第一步,明确导语的类型。第二步,明确分析的角度。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第三步,用简明语言作答。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先从内容上指明写了什么,再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1-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二、分析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常见设问方式】①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某些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②某一材料本不属于新闻事实,作者写这一部分材料的目的是什么?③新闻报道中的某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52-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梦碎雅典

杨明

马小林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百米的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次世界锦标赛、4届奥运会,但还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到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53-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美国的奥运会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唯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54-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去年底,奥蒂曾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55-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深深的同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6-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参考答案:文章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地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新闻背景对新闻事实的说明、解释、铺垫可以起到阐明意义、揭示真相、开拓视野、勾画概貌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此题可围绕这些要点分析。-57-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四分析新闻背景要注意三个角度:1.从新闻背景与内容的关系角度思考,说明或解释新闻的主要内容,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令新闻通俗易懂,更具有可读性。2.从新闻背景与主旨的关系角度思考,分析并揭示新闻的意义,唤起社会的关注。3.从新闻背景与手法的关系角度思考,分析运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暗示、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示变化的情况。-58-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四答题建模第一步,找出背景。把握哪些内容是新闻事实,哪些内容是新闻背景。第二步,辨明角度。从背景与内容、背景与主旨、背景与手法的角度思考其作用。第三步,综合作答。对新闻背景的作用,要多角度分析,综合多种因素作答。-59-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三、新闻的表现手法新闻的表现手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与其他文体一样,也有属于本文体最常用的基本手法,比如新闻安排材料的顺序、详略以及引用与列数字,点面结合的手法等。【常见设问方式】①这则材料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②材料中大量引用某某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③这则新闻是报道某一集体的,为什么作者重点写某某人?谈谈你的理解。-60-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随着机械化收割秸秆还田、生物质发电等综合利用方式的普及,农民获得的实惠有所增加。但是,秸秆的再利用以及出路问题在一些地方仍未彻底解决,农民不烧秸秆的“收益”尚未超过“一烧了之”。“近些年来,安徽各级政府采取强力措施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作的难度仍然很大,问题就在于秸秆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说,秸秆变固粒成本较高,变木板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发电回报周期长,气化技术成本高,目前几种主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均存在不足,投资较大,获利较少,导致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很少,秸秆利用产业发展不足,带动性不强。-61-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目前很多秸秆深度利用项目尚处于调试验证阶段,还有不少需要攻克的难题。“我们每天产出7000多吨优质沼液,是国内最大的有机液肥生产商。但让农民选用沼液代替化肥,还需要一个过程。”安徽格义公司董事长邹海平说。“秸秆利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产业规律及可持续、绿色发展方向。”南京林业大学周建斌教授说,“说白了,一方面要有效益,另一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季昆森强调:“加强对农作物秸秆深度利用、高效利用的科技攻关,提高秸秆资源产出率,自然会提高秸秆利用率,农民就不会一烧了之。”(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05日《安徽力推秸秆深度利用》)-62-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这篇报道,除了作者介绍的文字外,多处引用了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的话。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①引用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的话,意在说明秸秆循环利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强化记者的观点。②安徽格义公司董事长邹海平的话,从企业方面印证了季昆森的说法,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③南京林业大学周建斌教授的话,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具有权威性。

解析:新闻的表现手法要符合新闻报道的需要,这里引用有关方面负责人、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说法,可以从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等角度分析。-63-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过去的十年间,平均每天,中国大约有250个自然村“消失”。村庄的消失,让不少人感叹“故乡沦陷”“乡愁难留”;对村庄消失的惋惜和怀旧,夹杂着对城市病的不满与批评,交织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时代情绪。然而,感叹之余,人们并未停下奔向城市的脚步。36岁的通城县人杨勇,离村十年后,带着全家从城里踏上了回乡的盘山路,通城县马岗镇黄鹤村6组,一个藏在竹林深处的自然村,到家后,却发现村子已经“空”了,村里16户人,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人,“打个牌都凑不齐一桌。”杨勇说。-64-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与之相邻的两个村——石脚盆、郭家村,则完全“消失”了,已经完全无人居住。这两个村子已有近百年历史,却在最近十年左右,村民陆续全部外迁,如今仅仅作为地图上的一个地名存在。这在咸宁通城县不是孤例,诸如此类的村子过去十年共消失了64个。据网上的一组公开数据,全国的自然村在过去十年间消失了90万个,也就是说,每一天中国约有250个村庄消失。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很多人和杨勇一样,眼看着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村庄消失:在昆山,一共有多达1386个自然村消失;在山西盂县梁家寨乡宽坪村,全村仅剩9口人,而仅在十年前,村里人口数还是三位数……-65-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春节前,“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感叹,在社交网络唤起了许多人的乡愁。有人发现“故乡像一个慢慢萎缩的橘子”;有人感慨“乡村在都市欲望的挤压下崩裂”。诗人于坚曾感叹:我们一直爱用“青梅竹马”这个词语,现在哪里还有这种事情?青梅竹马是一种长久做邻居才能产生的关系,如果你搬离故乡,住到了陌生人中,怎么可能有青梅竹马呢?(摘自大楚网,有改动)这则新闻在报道村庄消失的现状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66-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四参考答案:①采用了列数字的手法,作者为了准确说明中国农村的萎缩现状,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准确地反映了村庄消失的速度和数量。②点面结合,文中以通城县马岗镇黄鹤村为典型,写了该村的情况,以点带面,并以杨勇的返乡为例,真实地写出了村民对故乡的情感。③对比,作者将十年前的盂县与现在对比,说明了村庄消失速度的惊人。

解析:此题考查新闻的表现手法。在这段文字中,既有列数字、对比,还有举例(或点面结合)的手法,结合新闻文体的特点和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典型性分析即可。-67-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四三个角度分析新闻手法1.从新闻的真实性角度思考新闻的手法。新闻为了真实,除注意新闻的六要素之外,还要引用数字及新闻当事人的语言等。2.从新闻的典型性角度思考新闻的手法。新闻为了典型性、代表性,往往采用点面结合、举例分析的手法。3.从新闻的生动性角度思考新闻的手法。新闻也追求生动性,其中场面的描写、材料的选择、插入新闻当事人的具体做法等,都是为达到这一效果。-68-方法点拨典例一二三四答题建模第一步,通读文本,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由此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内容的。第二步,结合新闻的特点,思考新闻表现的手法,看新闻选用了哪些材料、是怎样使用这些材料的,是否运用了对比、举例、引用等手法。第三步,结合手法,分析作用。任何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凸显文章的主旨,新闻也不例外。-69-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四、访谈的技巧访谈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访谈从形式上看是一问一答循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程。因此对于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常见设问方式】①这篇访谈在提问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②作者在与访谈对象的交流中,十分注意谈话的技巧,请简要分析。③这是一篇成功的访谈,文章的成功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70-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进行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记: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71-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的财富。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72-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73-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74-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有什么特点。-75-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参考答案:(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

解析:此题考查访谈的技巧。回答本题一定要联系全文,分析访谈中问题提出的方式和每个提问之间的关系。-76-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分析访谈的艺术要注意三点:1.根据访谈的针对性,明确提问的艺术性。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提问要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技巧性。2.根据访谈的专题性,明确提问的集中性和条理性。访谈的问题要高度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求大求全,还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顺序和逻辑性,不能东拉西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3.根据访谈的典型性,明确提问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77-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答题建模第一步,通读文本,把握话题。即了解访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第二步,拆分问答,体会技巧。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无铺垫;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的内容,分析其回答的技巧——是正面回答,还是委婉暗示。第三步,结合主旨,分析作用。访问者的提问有一定的技巧,如直问、追问、推问等;访谈对象的回答也有其特点和目的。这都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的特点分析。-78-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材料一: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

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79-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80-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81-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千米,移民34.5万人。-82-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83-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摘自《京华时报》)-84-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1.材料二第2段列举了六个具体的数字,表达上有哪些作用?请具体分析。参考答案:①前四个数字具体而客观地说明了坝高与水位的变化,后两个数字表现了移民的规模之大,这些数字体现移民难度大,强调移民付出之多。②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符合新闻的要求。(数据的列举,产生了视觉冲击力,加深读者印象。)

解析:此题考查新闻的表达技巧。在新闻中,为了增加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感,往往采用一些数字进行说明。此题即可从这个角度分析。-85-一二三四典例方法点拨即学即练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都作了报道,二者报道的内容与手法有哪些异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相同:①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移民是主要问题,突出移民的觉悟和巨大牺牲。②本次移民规模大、速度快,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不同:①材料一以赵久富为例说明移民群体巨大的付出与牺牲,是以点带面的手法;材料二以南阳市为例突出了政府的努力,并用日本对比,突出我国完成移民工程速度快、用时短,是举例说明和对比手法。

解析: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报道了移民问题是中线工程的大问题,但报道的技巧不同。材料一是从移民本身,以赵久富为典型进行报道的;材料二是从南阳市政府的角度报道的,侧重点是移民的成本,并用日本对比,突出了我国移民工程的速度快,用时短。-86-一二三新闻阅读的评价与探究新闻文本的阅读与其他文本相似,均有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和文本有关内容的探究。在题型上,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时评类新闻阅读的重点,对文本有关问题的探究则主要考查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对有关问题的个性化解读。-87-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一、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新闻材料中报道者所表达出来的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和思想倾向。【常见设问方式】①作者在文中对某某问题有怎样的看法?谈谈你的理解。②作者引用某材料(或某人的话),其目的是什么?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③阅读有关材料,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态度。-88-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新浪财经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于3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出席并演讲。内容如下:去年以来,国内围绕粮食问题有两个热门话题,第一个是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增产,第二个是进口了一亿吨粮食。围绕这两个问题议论比较多,为了澄清问题,我简单把中国粮食生产、消费、进口的形式给大家做一个报告。过去十年简单地概括就是粮食十一连增,进口也是快速增长,消费也是快速增长,具体来看粮食生产的年均增长率是2.82%,其中单产的贡献大概是52%,面积增加对生产的贡献大概是32%,粮食品种内的结构调整对增产的贡献是16%。粮食消费年增长比粮食增长快,粮食消费年增长3.39%,由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的消费的增加是40%左右。-89-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粮食进口年均增长非常快,达到32.86%,粮食增长了16%左右,去年我们进口了大约是一亿吨,2013年我们增产了六亿吨,进口了一亿吨;2014年消费大概七亿吨,根据判断,实际需求是6.5亿吨;到2020年,我们生产的极限大概也是6.5亿吨。但是,目前,资源、环境已经亮起了红灯,我们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腾出一点空间,粮食生产的目标还是维持目前的水平,大概是6.1亿吨。到2020年,粮食的需求量预测大概7.2亿吨,自给率基本上能达到85%,和我们粮食安全定的目标大体吻合。-90-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未来粮食安全从生产、消费、进口这三个关系来看,面临着挑战,短期看如何应对这个非配额管理产品的过多进口问题。去年过多进口的主要是大豆,占了72%,其次是大麦和我们的高粱,占了谷物进口的57%:这些是非配额产品。国内外的价差扩大主要是指这些非配额产品。应对大豆、大麦、高粱的过多进口问题,必须降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抑制三大主粮的国内外差价,不能超过65%的警戒线。长期来看,如何构建一个粮食产业生产安全的保护机制和产业损害的补偿机制,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的。阅读上述材料,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对我国粮食问题有哪些主要看法?你又是怎样看待我国的粮食问题的?-91-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参考答案:①粮食消费增长比粮食生产增长快,粮食进口年均增长非常快;②2020年,粮食自给率基本上能达到85%,和粮食安全目标大体吻合;③未来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意思对即可)看法:粮食生产需要政策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减少粮食浪费。(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总经济师钱克明对我国粮食问题的看法在材料中比较明显,共三点,可根据段落层次的划分概括。自己的看法可以参考专家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要紧扣材料,言之有据,言之有理。-92-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三点:1.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所运用的材料、所做的分析中。因而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角度、筛选出作者的分析议论(特别是观点句、结论句),是分析评价的前提。2.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新闻事实,避免离开事实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3.客观评价。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意图,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93-典例方法点拨一二三答题建模第一步,通读文本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建立在整体把握新闻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通读是前提。第二步,明确作者观点。这一步是归纳整理作者在文中表露了怎样的观点态度,有哪些要点,明确分析评价的对象。第三步,做出合理评价。紧扣文本内容,根据具体分析、客观评价的原则,给予合理评价。-94-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二、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新闻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包括政治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方面。要能够理解新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意义和产生的影响,对新闻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常见设问方式】①这篇新闻曾引起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②这篇新闻报道曾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你认为这篇新闻的社会价值是什么?③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95-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展腾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认为,“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宪法日,是对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地位的确认,体现了党和政府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促进宪法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使人们对宪法的地位、权威、效力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力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那么“国家宪法日”怎么过?去年全国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宪法权威深入人心,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今年,各地继续深入宣传弘扬宪法精神。-96-一二三典例方法点拨12月3日上午,成都市检察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在奏唱国歌之后,27名新任检察官面向国旗庄严宣誓,表达了人民检察官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的决心。据悉,从明年起,北京市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前,同样需按照统一誓词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展腾在采访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宪法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宪法日的设立、宪法的贯彻落实将有利于健全我国法律体系,为公职人员的工作提供健全的法律依据和法律武器,实现有法可依;也有利于让宪法思维深深植根于公职人员心中,牢记权力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