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语文下电子版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1.gif)
![年语文下电子版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2.gif)
![年语文下电子版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3.gif)
![年语文下电子版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4.gif)
![年语文下电子版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c20e2edaa57be57a4473ebff19489b4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绝句》。师读:古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2.学生自由朗读。简介作者。(课件出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2.(课件出示)阅读与交流的要求:(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4.检查交流情况。(课件出示:生字)rónɡyànyuānyānɡ融燕鸳鸯(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融”,前鼻音“燕、鸳”,后鼻音“鸯”。(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课件出示)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7)融燕鸳鸯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近字辨析:“隔——融”“怨——鸳”“央——鸯”猜谜语:“一见上菜,口水下落,点点滴滴。”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鸳、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融”左右结构,左宽右窄。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融”左下部里面是一横,右边的“虫”,横变提。“鸳”上面的左面不要多写一横。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自己小声读读这首诗,动笔画一画。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根据学生找到的景物随机学习:(1)迟日江山丽从第一句诗中能不能感觉到春天来了?迟日:春天的太阳。(课件出示:)“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缓慢的样子。春日迟迟: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迟日”就是指“春天的太阳”。春天的太阳什么样啊?(春天的太阳特别明亮。)在春天的太阳的照耀下,山啊,水啊有变化吗?山,水,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明丽秀美的大好春光。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名读——范读——齐读)(2)春风花草香这是一阵什么样的春风?(温暖柔和)你闻闻,春风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香气呢?(我闻到了的香味。)谁愿意读读这句香气扑鼻的诗。(指名读)在春天明亮的太阳的照耀下,大好河山一片明丽秀美,你看到了吗?温暖的春风挟带着百花和芳草的清香,一股又一股扑鼻而来,你闻到了吗?谁想读读这两句!(指名读——齐读)(3)泥融飞燕子可爱的小燕子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你知道小燕子飞来飞去地忙什么呢?(筑巢)你知道诗中的小燕子用什么筑巢吗?(结合诗句)聪明的小燕子用湿润柔软的泥筑巢呢!如果你就是那只小燕子,你此时会是什么心情?(高兴、快乐、激动)读出来!你们在春风中飞来飞去,一边唱歌一边筑巢,多快乐呀!读!眼看着既结实又漂亮的巢就要筑好了,内心多么激动呀!读!(4)沙暖睡鸳鸯。嘘——看,那是谁呀?(课件出示:鸳鸯睡觉图)(指名读诗句)睡着了吧?看它们睡得多香甜啊!没有人来惊扰它们的美梦,多幸福啊!(再读!)可它们是睡在沙滩上啊,会不会着凉啊?(沙暖)它们睡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呀!(指名读——再读!)春天里,冰冻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们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美;河边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互相依偎着睡着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静态的美。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再读。(指名读——齐读)(4)这么多景物融汇在一起,让我们感到了浓浓的春意,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大诗人杜甫,也是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绝句》。请你再认真地读读这首诗,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课件出示:)绝句,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如果每句诗都有7个字就是7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果每句诗都有5个字就是5言绝句,简称五绝。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一首——五绝。其实杜甫住在浣花溪草堂的时候,还写了很多首绝句呢!你们看:(课件出示)绝句绝句杜甫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江碧鸟逾白,一行白鹭上青天。山青花欲燃。窗含西岭千秋雪,今春看又过,门泊东吴万里船。何日是归年。七绝五绝杜甫所写的绝句还有很多呢,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课下去搜集搜集,然后拿到班上来,咱们大家分享!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绝句迟日/江山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6.自由读,练习背诵。五、检查背诵,体会感情。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前两句勾画的是自然界明丽壮美的大画面,让人一读就觉得心胸开阔,激情满怀。后两句选取两种极富春天特点的景物——燕子和鸳鸯,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与自然和谐。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甫,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鸳鸯春睡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春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出示《春江晚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课件出示)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3.简介诗人苏轼:(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huìchónɡtúnlúyá惠崇豚芦芽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崇”是翘舌音,“芦”边音,“豚”前鼻音。开火车读,齐读。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出示第1、2行)。(1)指名读(2)点击重点词: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师生交流,师归纳。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4)指导朗读:想想诗句意境,指导朗读。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3、4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想象当时的情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4.(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反馈所学知识。(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从画面上是看不到的,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惠崇芦芽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宗+山”是“崇”,“户+艹”是“芦”,“牙+艹”是“芽”。减一减:“穗”把“禾”减掉,就是“惠”。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1)“惠”字的右上没有点,中间的提上有一点。(2)“芦”字下面是个“户”,不是“卢”。(3)“崇芦芽”都是上窄下宽,“惠”上宽下窄。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三衢道中》)2.简介诗人曾几:(课件出示)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méixīfànjiǎn梅溪泛减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泛、减”是前鼻音。开火车读,齐读。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课件出示)梅子/黄时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梅溪泛减形近字比较:海一梅喊一减眨一泛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梅溪泛减”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梅”右下的“母”笔顺是:竖折/竖弯,横折钩,点,横,点。“溪”右边是“爫+幺+大”。“泛”的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平一点,长一点。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燕子》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引导学生了解并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春天的美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以及抓住特点生动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搜集春天的景物的图片,搜查关于燕子的资料。2.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来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你们通过平常的观察以及查资料知道小燕子有哪些特点呢?(示例:燕子是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对农作物有帮助,是益鸟。她总是和春天一同来临。)二、指导看图,初步感知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出图上景物。2.学生按一定顺序将观察到的景物描述出来。3.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图中的燕子,并对春光中的小燕子作出评价。4.出示课题并设疑:文中的作者将怎样描述在春暖花开、绿柳轻扬时节从南方赶回的小燕子?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用符号标出不会认读的生字以及不懂的地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2.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多读几遍。3.出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1)读生字卡片。重点指导“拂”的读音。(2)生字扩词,丰富词汇。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俊俏吹拂五线谱4.指导书写。聚:下面不是“禾”。四、再读课文,粗知大意,学习观察方法1.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美景。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写燕子的外形。第二自然段:写燕子从南方赶来。第三自然段:写燕子的飞行状态。第四自然段:写燕子像音符般停歇在电线上,谱成春天的赞歌。)3.请学生图文对照,说说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观察的重点。(作者是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第一段写近处看到的燕子。第二、三段写由近处看到的燕子的各种飞行的姿态。最后写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作者的观察重点是燕子。)4.结合学生读课文之前的看图情况,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去。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师播放歌曲《小燕子》)同学们,你们喜欢歌中的小燕子吗?今天,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歌声继续学习《燕子》这篇课文吧!二、品读课文,朗读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出示填空题。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段话写出了燕子的外形,都写了它的哪些部位?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写了羽毛、翅膀和尾巴。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写。)(3)“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成了”这些词说明了什么?(突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4)课文中为什么用“凑成”,而不用“组成”?(“凑成”能体现出燕子身形灵巧、搭配和谐的外形特点。)(5)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燕子很可爱。)(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7)背诵第一段。2.学习第二自然段。(1)图文对照,自由读第二段,讨论交流。①画出最能突出春天美的特点的一个词。(光彩夺目)②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一特点?(这段共写了七种景物:细雨、微风、柳丝、草、叶、花、燕子。这七种景物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春雨如丝、柳丝黄绿、叶子嫩绿、花朵五颜六色、小燕子活泼可爱,体现出了春天多彩的美。)(2)想象“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聚拢”是聚集的意思,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生动活泼的春景。)(3)带着对春天的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朗读这部分内容要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3.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燕子飞行3(2)找出重点词,交流感悟。通过“斜着身子”感受燕子飞行的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地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3)教师:读了这一段内容,你有怎样的感受?示例:我仿佛看到了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阳光中,迎着微风欢快飞行的情景。这些自由自在的燕子为春天增添了活力,真令人神往!(4)带着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4.学习第四自然段。(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圈出描写燕子停歇的词句。(2)出示句子: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教师:“落”字用得真好,你能体会到什么?(“落”字写出了燕子的轻盈、灵巧。)(3)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①教师:“痕”字用得很好,你能体会到什么?(“痕”字写出了景物在远处若有若无的情景。)②教师:为什么用“五线谱”打比方?(教师出示五线谱让学生了解。)(电线的样子很像乐谱中的五条线,燕子停在电杆上很像音符。这个比喻与最后一句话相呼应,更好地体现了歌颂春天这一主题。)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1.课件展示:在明媚的阳光下,燕子快乐飞行的画面。2.配乐朗诵全文。四、总结1读完全文,燕子给你总体印象是什么?(活泼机灵可爱)2读完全文,你能体会作者在描写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赞美燕子,赞美充满活力的春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五、课外延伸,布置综合性学习1.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燕子。2.搜集并积累描写燕子的好词佳句。教学反思:《燕子》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文章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重点写了与春天一同到来的燕子这一美丽形象。教学本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还要让学生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1.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上课过程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深入感悟燕子的外形美,飞行美,停歇美,以及燕子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2.合适的情境创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伊始,播放歌曲《小燕子》,让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继续学习。学完全文的内容,课件展示明媚的春光下,燕子快乐飞行的画面,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3.注重朗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会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勃勃生机。3.《荷花》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出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感受荷花的美丽。教学准备:识字卡片、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课件、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交流诗句,激趣导入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荷花的诗句。(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导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赞美荷花的诗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的象征。今天,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公园看荷花!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荷花的美1.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公园里的荷花怎么样?2.学生交流看后对荷花的感受。教师:这么美的荷花,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描写的呢?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4.检查反馈。5.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三、品读课文,具体感知荷花的美默读课文,想一想每段写了什么内容?(理清“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的过程)四、指导书写“蹈”“佛”等。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轻声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作者的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提示:心情是急切的、迫切的。从“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可以看出。)为什么他要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未见荷花先闻其香!)(板书:闻清香)师:我们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怎样才能把叶爷爷急于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读出来呢?先自己试试。(指名学生读,评议,全班齐读。)2.相机引入学习后面的自然段。师:这么美的荷花,这么浓郁的清香,把人都给深深陶醉了!怪不得,叶爷爷说:“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初读。)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师: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请大家带着赞美之情读一读这句话。2.(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师: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出示句子)“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照插图,想一想,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师: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姿态外,还有别的姿态吗?(歪着脑袋的样子,翘着嘴巴的样子,挨挨挤挤靠在一起的样子;还有的荷花的花瓣都张开了,就像一张花瓣床;小莲蓬就像个调皮的孩子……)2.(出示句子)“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1)教师:眼前的荷花有多美?你怎样感受到的?为什么称它为“一大幅活的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2)教师:花,用眼去欣赏;优美的文字,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同学们,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提示: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例如: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四、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句子:“不光……好梦……”,齐读。1.蜻蜓在荷花上空飞行,为什么会感到快乐?2.小鱼在这么美丽的荷花池中游过,它会梦见什么?3.蜻蜓、小鱼都是“我”的伙伴,他们会跟“我”说些什么呢?还会有哪些动物来与“我”交谈,会对“我”说些什么?4.指名读第四节,分角色再现课文情境。5.让我们满怀爱的感情来配乐读第四节。(配乐齐读)6多热闹的荷塘呀!大自然不用笔、纸就能画出这么美的荷花,那我们又应该怎样画荷花,赞美荷花呢?学生自由说:如果你是歌唱家,你怎样?如果是诗人呢?如果是舞蹈家呢?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师:我们沉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清醒过来。哎,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一齐读第五节。六、小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是那么洁白,那么清纯,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把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荷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一起融入书中,用我们的声音把这一池荷花留下来!七、课外延伸1.让学生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2.提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描写荷花的诗句及文章。教学反思: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整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深入地进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2.抓住阅读,培养语感,体会“冒”字。《荷花》这篇文章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十分合适的文本材料,课文中许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流动,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让他们去抓住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体会,对词句进行一定的品读、研讨,深入到文本中去。“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3.抓住想象点,培养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1)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2)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3)第4自然段小鱼、蜻蜓与“我”的对话。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整篇课文中我贯穿一个“读”字。通过多样的诵读,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中领悟感受荷花的美丽,进而升华到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昆虫备忘录》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录、凡”等10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2.默读课文,了解各种昆虫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默读,感受昆虫的有趣。2.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昆虫有趣的地方,培养想象能力。重点难点 1.了解文中各种昆虫的特点,找出感兴趣的地方。2.体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有趣。教学课时 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蜻蜓、瓢虫、蚂蚱、独角仙。提问:图上的昆虫大家都认识吗?如果认识,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各抒己见,介绍这几种昆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昆虫,它们身上还藏有哪些秘密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昆虫备忘录)。2.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课文揭示了这几种昆虫的什么秘密?(2)“备忘录”指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3.试着读课文。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1)出示词语:备忘录凡是距离款款黑绸膜翅益虫(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4.学习生字。(1)约斑录凡距款绸膜瞎益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绸”,前鼻音“凡款斑”。(2)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1)熟字加偏旁:“巨+⻊=距”“周+纟=绸”“莫+月=膜”“害+目=瞎”。(2)形近字比较。如:绿一录风一凡斑一班(3)组词扩展:“款待款款有益益虫大约”(4)以多种形式认读词语,如猜读、“开火车”读等。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三、交流讨论,重点感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你感兴趣的内容:(1)“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从上文中,你知道了什么?(独角仙个头大,甲壳硬,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2)除此之外,还写了独角仙的什么特点?(力气大)找出表现独角仙力气大的句子。“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3)“复眼”想必是许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想必”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一定肯定)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文中提到有哪些昆虫有复眼?(蜻蜓、苍蝇)复眼有什么作用?(视觉变得灵敏)(4)“瓢虫,朱红的,瓷器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特别漂亮。”这里抓住瓢虫的什么来写的?(颜色、硬翅、硬翅上的小圆点。)(5)“挂大扁儿”是哪里人对什么的称呼?(河北人,尖头绿蚂蚱)(6)你喜欢蚂蚱吗?介绍蚂蚱时,一共介绍了几种蚂蚱?(两种蚂蚱:尖头绿蚂蚱和土蚂蚱。)各有什么特点和有趣的地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都是从外形和动作来叙述的:A. 尖头绿蚂蚱动作描写:“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板书:咯咯作响)外形:“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非常好看。”这句话写出了蚂蚱的什么?(膜翅的颜色很漂亮)(板书:膜翅漂亮的桃红色)B.土蚂蚱:外形:“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这里抓住“土蚂蚱”外形上的什么写的?(身体、头、翅膀)(板书:身体粗短、方头、翅膀有黑斑)动作:“这种蚂蚱,抓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顶讨厌。”你认为那些地方写得很有趣?(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一泡”写出土蚂蚱的口水非常恶心。)(板书:吐褐色口水)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小短文,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5.《守株待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守株待兔》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设计思路:1.这篇课文是寓言,内容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写突破本课重、难点。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研读中明白寓意: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3.复述课文,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重点、难点:研读课文,明白寓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孩子们,你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今天,老师将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2.板书课题:5守株待兔,齐读课题(强调"株"的读音)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梳理问题:"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过渡:刚才小朋友都交流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生)读书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演示课文录像)伴随着老师的朗读请大家来欣赏课文,边听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株"在文中指的什么?("株"指的是树桩。)树桩是露出地面的大树的一部分。我们再来看课题,"守株待兔"就是?(守着树桩等待兔子。)三、初读课文,说出大意师: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守着树桩等兔子呢?结果又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生读课文)1.这个人为什么坐在树桩旁等兔子?(板书;等)2.那他又怎么会在树桩边捡到野兔的呢?3.后来,他等到兔子了吗?田里变得怎么样?4.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默读课文把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四、自主读书,合作交流1.自主读书:师:小朋友现在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线条或?标注在书上,也可以和你的同桌小声说说,讨论、讨论。(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养成勾画、旁注的好习惯)2.合作交流:(1)请2-3名孩子汇报读懂了什么?(2)同桌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说给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大家一起解决。(互相解疑,既满足了孩子汇报的欲望,又能轻松解决孩子提出的大面积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4)师生共同解答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学生细读第一段划出有关野兔撞死在树桩上是碰巧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词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造成野兔惊慌失措的原因,继而得出野兔一定是遇到了危险的事,碰死在树桩上纯属一件巧合的事,接着便让学生谈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得出偶然的事件是不能经常发生的。(板书:偶然)五、个性朗读展示,自主评价过渡:小朋友,老师发觉你们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们想把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现在,小朋友就选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用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1.学生自主练读。2.生朗读展示并评价。(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在评价中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六、讨论交流,理解寓意。1.师:小朋友读得可真好,那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生甲:我觉得这个人太懒了,我才不会象他这样!生乙:我觉得这个人太笨了,不会动脑筋,天上掉馅饼的事哪会有呢?生丙:我觉得很高兴,因为读第三自然段时我当了一回小老师。……2.小组交流合作:师:小朋友的感受可真多,如果这个守株待兔的人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甲:我想对这个守株待兔的人说:你真傻呀!你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那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怎么能天天想好事呢?"你赶快种地吧。生乙:我想对这个守株待兔的人说:你这个懒家伙,想要不劳而获只会饿死!……3.满足所有孩子的愿望:假如老师就是哪个守株待兔的人,把你们想说的都说出来吧!(相机板书:一无所获)(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和说法,就是揭示寓意的最好途径,通过相互的交流,学生也就明白了寓言所揭示的道理,从而突破重难点)七、拓展延伸,激发想象,训练听说能力假如这个"守株待兔"的人听到了你们对他说的话,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1.自主说(或写),组内交流、汇报。生甲:这个"守株待兔"的人听了就会觉得我们说的有道理,从此不在那里等待了,他的庄稼又丰收了。生乙:那个"守株待兔"的人听了就会想,我才不会相信你们这些小家伙的话,继续坐在树桩旁等待,结果饿死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寓意)八、课外延伸,古今文对照过渡:其实这则寓言故事古人很早就写出来了,你们想看看古人是怎么写的吗?1.大屏幕出示《守株待兔》文言文(带注释)2.师范读3.生自读,并结合注释揣摩意思。九、作业、1.观察分析,练习写生字,同桌互相评价。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其他人听3.推荐课外读物: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要求会写11个字。练习查字典,读懂奚落、懦弱、争辩、恼怒、羞耻、轻蔑、和睦相处、朴素、陶、流逝、宫殿、掘等字词的意思,读懂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同时结合课文学习,读懂这些词语表达出来的形象特征和作者的情感态度。2.练习抓住重点复述课文,能够比较详细地复述课文中两个人争吵的部分,简要复述结果部分。3.通过读课文体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做人应该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友好相处”的道理。4.首先,体会对比的写法,赏析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两个角色态度和性格的不同。其次,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二、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家乡有句俗语“没有勺子不碰锅的”,意思是人们在一起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为琐碎小事就吵起来没完没了,应该和睦相处。但是,在国王家的厨房里,两个罐子却无缘无故地争论起来了。请同学们打开书,先大声自读课文,读准课文生子的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一)自学课文,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并结合课后要求,画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词。2.同桌互相检查对要求会认的字的认读情况。前后桌交流哪些字音比较难读难记。3.检查学生认读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难读难记的字音做记录。4.指导学生分组查字典,读懂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朴素的意思,读懂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再读词语的同时,顺便引导其理解争辩、恼怒、羞耻几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读懂句子和段落的意思。5.读课文,随着将课文读的通顺,顺便读懂陶、宫殿、流逝、掘的意思。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将课文读通顺、读流畅。(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复述课文内容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讲述这个故事。指导要点:把争吵的过程讲清楚,把故事的结果和陶罐的表现讲清楚。(三)交流读故事的感受1.读了这个故事,你对陶罐和铁罐分别有怎样的印象呢?铁罐:欺负人、蛮横、瞧不起人。陶罐:谦虚、温和、忍让、期待和睦相处。2.体会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四)研读课文1~9自然段抓住作者对两个角色对比鲜明的行为、语言描写,体会对比的写法,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赏析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两个角色态度和性格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1.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铁罐奚落陶罐的。读后,要求学生勾画出写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并在突出表现了铁罐态度的词语下面画线。2.学生交流文中具体写铁罐奚落陶罐的行为。3.提示学生再次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写陶罐的谦虚、忍让、希望和睦相处的特点的,边读边勾画出具体表现陶罐特点的词语。4.细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作者笔下,故事中铁罐和陶罐的态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体会:(1)铁罐:奚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引导思考句子的意思,抓住“敢”“子”来体会铁罐的轻蔑不尊敬。(奚落就是专门说人家的短处,取笑对方。“你敢吗?”不是铁罐不知道对方敢不敢,而是明知对方不敢而故意发问,其实是在揭短啊。这就是奚落。而且,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加上一个“子”跟“陶罐”,有区别吗?在这里,这“子”在表达着对对方的极度瞧不起、不尊敬对方啊。这是对铁罐人格的入骨刻画。)陶罐:“不敢,铁罐兄弟。”引导学生抓住“不管、兄弟”来体会谦虚、和气的特征。(什么叫谦虚?实事求是,承认自己有短处。但是,并不失人格魅力──“铁罐兄弟。”他将对方称之为兄弟,不为你的人格低下而发怒、气氛,这是一个怎样宽宏大度啊!)(2)铁罐:轻蔑。“我就知道”跟“我知道”,体会两句话语气是不一样的。(“就知道”是原本的,而不是刚知道的,“就知道”将原本轻蔑的语气加重了。所以作者说“更加轻蔑”,在这里,作者用了“懦弱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表现铁罐的人格特点──不单单是瞧不起、揭短了,他开始羞辱对方。)陶罐在这时候还是不亢不卑,为什么要争辩?陶罐想告诉对方:承认短处,不是懦弱。我也有自己的长处。(3)铁罐:恼怒。抓住铁罐听了陶罐的争辩,竟然“愤怒”了,引导学生体会:因为什么愤怒,陶罐想说他自己也有长处,铁罐竟然不能容忍陶罐有一点长处,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嘲讽、羞辱辩解,这是何等霸道啊!在这里,铁罐的傲慢、无理在升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消失掉。”看不起对方到什么程度?盼着你赶快消失──连在一起相处都不愿意。陶罐:则继续克制。“何必这样说呢?”面对对方的羞辱,陶罐仍然大度,“何必”在这里充分的传递出了这样的意思。(4)铁罐的傲慢则继续升级。抓住“和你在一起都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引导学生体会:这里,铁罐不再说陶罐是懦弱的东西,而改成了“你算什么东西!”“算”这个词用得好啊,你的身份地位跟我并不平等,怎么能跟你相处呢?而且,不再是“盼望”对方消失,而改为:“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简直就是欺负人,在用自己的长处对比别人短处的时候,横行霸道到了极致!陶罐知道这样的人不可理喻,干脆不再理会。随着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五)深入体会文本主旨文章的结尾令人可笑,同时也是令人惋惜的。谈一谈,最后的结局可笑在哪里?令人惋惜在哪里?给人启示在哪里?(六)总结写法人物的一个特点,通过写他与其他人互动、对话过程中的态度变化,就能够写得非常具体。就本课而言,就是写他变化着的神态、语气和话语内容。(七)小练笔观察一段人物对话,将人物对话内容和对话时神态语气的变化观察细致,说一说,再写下来。《鹿角和鹿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最喜欢它的什么?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鹿角和鹿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生齐读题。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1.你想想自己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2.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A、同桌互相读。B、开火车读。C、生齐读。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1.师:故事到底怎么向我们展开呢?让我们一起慢慢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3段,想一想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板书鹿角2.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美丽)板书美丽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1)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A.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珊瑚)出示珊瑚图,感受读B.小鹿,小鹿,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兴奋、惊讶)C.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只漂亮的鹿,谁快来夸夸自己?(2)带着你的满足,带着兴奋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话3.正在小鹿得意洋洋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的视线往下一移,看到了自己的腿,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师:看起来它十分不满意自己的腿啊!小鹿,小鹿,撅起嘴,皱起眉头,把你的抱怨告诉大家吧!课件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个别读、齐读4.师:就在小鹿抱怨的时候,危险也向它逼近了,看,你看见了什么?(狮子)小鹿,你心里怎么样?(害怕)
多么紧张,多么危险的时刻啊,带着你的害怕和紧张,谁来读一读第5段?(1)师:狮子正向小鹿逼近,多么危险啊,我们都很想知道,鹿能脱险吗?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2)反馈,小鹿靠什么逃离狮子的追赶?(腿)这是怎样的腿?(有力的腿)从哪儿可以看出腿的有力?(读课文第六段的第一句)(3)那美丽的角是不是也帮了它很大的忙?(没有,差点害了它)朗读剩余部分,读出危险(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小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四、师生共同总结,提示寓意,拓展延伸。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2.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3.小鹿经历这样一件事,它也懂得了许多。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拿笔写下来板书设计:
鹿角和鹿腿
鹿角
鹿腿
美丽
难看差点送命
逃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8*池子与河流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滔、涯”等8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池子与河流的观点。过程与方法:1.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寓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寓言,明白: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同时也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重点难点 1.了解文中池子和河流的各自观点,明辨是非。2.体味诗歌的寓意。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见过多少池塘和河流?你是喜欢池塘还是河流呢?(课件出示:池塘和河流的图片)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池塘、河流。2.有一个池塘和一条河流是邻居,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池子与河流)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2.检查自学情况。(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出示词语:(课件出示:出示词语)滔滔生涯贵妇忙碌遵循尊敬(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3.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滔涯妇碌遵循验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注意读准平舌音“遵”,前鼻音“循验”,边音“碌”,不读“nǜ”。4.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①熟字加偏旁:“女+彐=妇”“录+石=碌”“尊+辶=遵”“盾+彳=循”。②熟字比较。如:稻一滔脸一验涯一崖(3)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件出示:出示词语解释)①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②贯穿:穿过、连通。③哲理:本文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④遵循:遵从;依照;不违背。⑤应验:原来的预言或估计与事后的结果相合或得到证实。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1.池子对于河流的生活的评价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课件出示:)“你几时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涯?”“生涯”可以换成哪些词语?(生活)“这样的生涯”是指?(是指河流整日忙忙碌碌,不知疲倦地流着,身上负载着船只、竹筏。)(2)“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因为它觉得“河流”的生活的太累,负重太多。(3)池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生活?(课件出示7:)“这样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替代?”理解“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烦恼,很自在。)池子平日的生活是怎样的?用横线画出来。(课件出示:)“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这里把柔软的泥土比作什么?(鸭绒垫)(课件出示:)“任凭人世间忙忙碌碌,我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2.河流的生活观点是又是怎样的呢?(1)“河流”所提到的“自然法则”指什么?(课件出示:)“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也就是一种辛勤劳动的生活。(2)“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因为它(课件出示:)“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3.“池子”和“河流”各比喻什么样的人?预设:“池子”比喻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板书:贪图安逸、不思进取)预设:“河流”比喻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板书:河流:永不满足、负重前进)4.你最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预设:我赞同河流的观点,人要勤劳,因为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预设:我也赞同河流的观点,因为“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并会逐渐磨灭;”懒惰只能使人一无所为,一无所有。四、回顾整体,读写训练生活中有没有分别河流和池子一样的人,为什么河流的生活观点是正确的。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8池子与河流池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河流:永不满足、负重前进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4.简介作者。(课件出示)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3.检查交流情况。(课件出示:生字)屠苏(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平舌音“苏”。(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课件出示)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旧符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日+丨=旧”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课件出示)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课件出示)炮竹声声,告别旧年举杯同庆,迎接新年大红对联,美好心愿(二)理解古诗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5.诵读古诗(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元日爆竹/声中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5.自由读,练习背诵。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学生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3.简介诗人杜牧:(课件出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húnjiǔmù魂酒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开火车读,齐读。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5)师生交流。(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借问:请问。遥指:远远地指着。(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课件出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出示)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dúyìjiāxiōnɡbèi独异佳兄倍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开火车读,齐读。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课件出示)独在/异乡在异乡为客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当。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图文)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兄独异佳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近字比较: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纸的发明》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2.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听评课记录
-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4课时利率等其他问题听评课记录(新版浙教版)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2《垂线》听评课记录2
-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听评课记录
- 新版湘教版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题不等式听评课记录
- 听评四年级音乐课记录
- 听评课记录七年级历史
-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听评课记录新湘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2 《有理数的除法》听评课记录
-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巴西》听课评课记录2
- GB/T 32691-2016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
- 第八章 客户关系管理
- 新版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一、选修二词汇表
- 2022年河北邯郸世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万物有灵且美(读书心得)课件
-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质量控制管理考核标准
- 人民医院医共体财务管理部工作手册
- 战略规划培训luqiang课件
- 高三日语一轮复习之自谦语句型课件
- YYT 0325-2022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
- 收取执行款银行账户确认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