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地表形态与演化_第1页
第九章-地表形态与演化_第2页
第九章-地表形态与演化_第3页
第九章-地表形态与演化_第4页
第九章-地表形态与演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科学导论

■绪论■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大气圈■自然灾难与减灾■水圈■地表形态■生物圈■地球环境及其变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本章学问结构●内营力与构造地貌●外营力与地貌第九章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第九章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最干脆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也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最为亲密的自然特征之一。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貌是在不同的地球内、外营力下形成的,这些营力也可称为地貌营力。内营力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海洋、构造山系与拗陷盆地等基本地貌格架,总的趋势是增加地表起伏。地表形态第九章地表形态外营力对这个格架不断进行风化、侵蚀、剥蚀,并把破坏了的物质搬运到低处积累起来,总的趋势是夷平高处,填平低处。上述过程相互交叉、循环往复,呈现出确定的地貌轮回。因此,地貌的变更发展受地球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内营力与构造地貌其形成、发展都与大地构造作用有关的地貌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山、背斜山、向斜谷以及火山锥、熔岩台地等。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海洋;其次级(大地构造地貌):大陆上和大洋底的地形起伏,如陆地上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洋底的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及海洋中的岛屿等。高原与平原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高原边缘地带则在构造抬升过程中受到猛烈侵蚀,常表现为深受切割的陡坡。坡麓地带则积累了来自高原边缘被侵蚀下来的粗碎屑物。在构造抬升过程中,高原内部的构造活动也不一样,致使高原面上地形困难化。高原与平原平原的形成正与高原相反,它是在构造沉降过程中不断从外围得到大量碎屑物的积累而形成的在构造沉降过程中,平原内部还可以有其他形式的构造活动,如我国华北平原在构造沉降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内部的断块活动。侵蚀循环模式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理论,刻划了地面发育的阶段性。将地面的发育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戴维斯地貌循环理论1、侵蚀循环学说是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于1884~1899年间提出的一种地形发育理论。认为地块起先上升与被渐渐剥蚀夷平,并降低到起伏不大的地面或接近基面的准平原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剥蚀过程和地表形态。戴维斯地貌循环理论2、戴维斯强调地形侵蚀循环发育过程中有3个要素,即构造、作用和阶段。他将循环过程中地形的发展分阶段。即幼年期早期地块急速抬升,地形起伏不大,排水不畅。随着剥蚀作用的加强,形成深切“V”形峡谷,但河间地仍特别广袤而平坦;戴维斯地貌循环理论幼年期末,谷坡地形占优势,河间地变窄;随着抬升作用的减弱,剥蚀作用进一步加剧,地形切割达最大深度,地面主要由谷坡及狭窄的分水岭构成,地形发育进入壮年期;随着抬升作用及剥蚀作用安静,形成具有残丘的准平原,进入老年期。戴维斯地貌循环理论的局限性1、对地形发育的过程描述得刻板、简洁2、以匀整岩性及急速抬升为前提来演绎地形发育,且所描述的过程并不总是循环的,过程有可逆的,也有不行逆的3、物质运动不只是由高处向低处一种形式,以沉降作用为主的地形发育无法用学说说明4、地面稳定的时间不确定会足够的长,保证地面的演化能够经验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全部的阶段。盆地低于四周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它和四周山地是同一盆山耦合构造成因的产物。猛烈的升降差异运动,使四周山地抬升快速并同时受到猛烈侵蚀,导致盆地内部积累巨厚的粗粒沉积物;相反,升降差异运动不甚猛烈,则盆地内部接受积累的沉积物较薄、较细。盆地假如一个盆地经过一段积累期之后发生构造反转,上升转变为侵蚀切割地区,从而结束了盆地演化历史。位于长江上游四川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中生代积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四川盆地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四周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使四川盆地成为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气候暖和,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演化(1)扬子陆台(四川陆台)经过两次大规模海浸:5亿—3.7亿多年下陷成海洋盆地;志留纪加里东运动,除西部龙门山地槽接着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发生其次次海浸。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基于石炭---二迭纪煤层发展的天府煤矿。清音阁的玄武岩层四川盆地演化(2)1.9亿年,“印支运动”使盆地由海盆转为湖盆,称“巴蜀湖”。中生代盆地气候暖和潮湿,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这一时期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觉的“马门溪龙”,是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永荣矿业集团四川盆地演化(3)70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发生猛烈的“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接着隆起,同时产生龙门山与华莹山等大断层。气候渐渐变得干热,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积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内陆湖泊猛烈蒸发,形成盐湖。自贡土法制盐自贡盐业博物馆川北朗木寺旁边紫红砂岩四川盆地演化(4)2000多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三峡,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以积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验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第四冰川(距今200多万年)重庆梁平县县云龙镇冰臼外营力与地貌●风化与剥蚀●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风沙作用与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冻融作用与冻土地貌●海岸地貌第九章地表形态风化与剥蚀矿物和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发生的机械碎裂和生物、化学分解过程。风化作用通过风、水流及冰等动力媒体将风化产物搬离原地的过程。剥蚀作用风化和剥蚀都是地质外营力对岩石圈表壳的破坏。风化作用是各种介质(水、大气、温度、生物)对岩石的原地破坏;而剥蚀作用则强调风化作用产物被地质外营力带走的过程。剥蚀与风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辅相成,只有当岩石被风化后,才易被剥蚀。而当岩石被剥蚀后,才能露出簇新的岩石,使之接着风化。风化产物的搬运是剥蚀作用的主要体现。风化作用类型化学风化、机械风化和生物风化。岩石中的矿物与空气和水等发生的化学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些矿物被溶解,而另一些则与水和大气中的某些成分化合,形成新的物质。

长石的风化含铁硅酸盐的风化碳酸盐岩的风化机械风化当岩石处于机械风化时,较大的颗粒会被裂开成细小颗粒。自然界中包括四种导致岩石碎裂的重要物理过程:冻裂、热膨胀、动植物的活动及卸载作用。

冻裂自然界中,水的凝固是岩石裂开最有效的机制之一。水在凝合时体积会膨胀近9%,产生的向外的力足以使岩石出现裂缝甚至发生断裂。有的地区昼夜温度常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充填于裂隙中的水体融、冻频繁,冻裂作用更明显。冻裂作用的原理在古代曾用于采石作业。热融滑塌最早发觉于青藏高原风火山青藏高原风火山。养路工人取土修路,使路边斜坡下的地下冰层暴露,夏天暴露的冰层溶化,上覆草皮和土层失去支承而塌落下来,冰层融水稀释了塌落的物质,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缓缓下滑。这样地下冰层接着溶化,上边土层接着滑塌,并使新的冰层接着露出,这样几经反复,经过几个夏天,这种滑塌就会到达坡顶。风火山,又名隆青吉布山,海拔5010米,地处可可西里东南,距离青海省格尔木市区380公里中国冻土分布我国多年冻土分为高纬度和高海拔多年冻土。高纬度多年冻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面积为38-39万平方公里。高纬度的多年冻土是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南缘,平面分布听从纬度地带性规律。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在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以及东部某些山地,如长白山、黄岗梁山、五台山、太白山等。动植物的活动植物的根茎深化到岩石的裂缝中,水也沿裂缝渐渐渗入。当树木渐渐长大、根茎渐渐长粗变长,岩石也被涨裂分解。还包括掘地的动物和人类活动。如动物掘地常常使簇新的岩体暴露至地表,遭遇更有效的风化;人类则在采矿、修路或建筑基础工程时,会对岩体造成破坏。石头与古树影响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岩石有不同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溶解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物的粒度确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不同岩石类型的风化速率。硅酸盐花岗岩石碑大理岩碑岩石类型气候主要指温度和湿度。这两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确定着风化的速率。温温煦潮湿的环境是化学风化最志向的环境。在极地区,过低的温度使水气凝合,化学风化作用不大。干旱地区则缺乏大量的水气来加速化学风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将屹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00多年并保存完好的克雷帕特拉石柱,搬移到空气污染严重的纽约后,仅过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影响风化的主要因素地形地形条件影响到岩石袒露的多少。地势的高度还能影响到气候:山麓与山顶的温度、气候差别很大,因而其生物界面貌显著不同。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作用更具普遍意义:起伏大的地区,风化产物易被外力剥蚀而使基岩袒露,加速风化。影响风化的主要因素石窟危机:大足石刻面临风化考验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6月底,包括《南华早报》在内的一些媒体报道了一条令人揪心的消息:由于遭遇严峻的空气污染,享誉海内外的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起先地面生活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由于暴露于空气之中,兵马俑始终面对氧化、水侵的威逼。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满布炭微粒,变得灰黑。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专家预言,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最终,兵马俑的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逝殆尽,双臂也有可能从身体上脱落。“假如现在还不实行任何措施加以爱护,那么在100年内秦始皇兵马俑将会遭到严峻腐蚀,届时,兵马俑坑看上去与煤田没有什么两样,将没有任何美学价值。”兵马俑百年后将变煤坑?冲出锥(洪积扇)在沟谷发育过程中,间歇性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由于那里坡度骤减,流速降低,水流分散,于是发生大量积累,形成一种半圆锥形的积累体,称冲出锥。规模不大,面积一般只有几百平方米,锥顶与沟口相连的地段,坡度较大,锥体渐渐向外倾斜,坡度亦变缓。在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这就是泥石流,有些地方称之为“山洪”、“龙扒”。泥石流

8月13日凌晨4:30,受14号台风“云娜”影响,温州乐清市龙西乡的上山村发生泥石流,造成23人死亡,3人被洪水冲走,21人失踪。河流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谷坡上常发育阶地(图8—7)。从河流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常见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多河漫滩和阶地;下游多曲流和汊河,河口有三角洲和三角湾。河床与河漫滩河漫滩:洪水时期为洪水沉没的河床侧旁的谷底部分。河漫滩平原是一种冲积平原或泛滥平原。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河槽。河漫滩河床河床类型顺直微弯型在平水期深槽、浅滩交替出现,两侧边滩犬牙交织,而在洪水期河水沉没犬牙交织分布的边滩,河水顺直奔流。弯曲型无论是平水期还是洪水期,行水河道均是弯曲的。分汊型

由江心洲将河床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汊道。游荡型河床宽浅,沙滩众多,洪水时汪洋一片,枯水时河汊密布、水流散乱,有时难以辨别主流所在,主流摇摆不定,心滩变更莫测。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阶地形成的缘由主要有新构造运动、海面变更和气候变迁等。河流阶地河曲阶地形成过程多级河流阶地河流阶地类型基岩阶地: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基座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积累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上叠阶地内叠阶地埋藏阶地河流阶地不确定对称地分布于河谷两侧,在弯曲河流,阶地大都分布在河流凸岸,而凹岸往往缺失。河流景观河床呈阶梯状时,流水从高处泻落所成的自然景观。瀑布一旦形成,其下蚀便更为猛烈,形成深潭。由于水力的冲击和旋涡水流的掏蚀,可以掘掉瀑布陡壁下部的软岩层,使上面突出的硬岩层失去支撑而崩落,导致瀑布向上游后退。瀑布是流水制造出的最为壮丽的景色之一。瀑布谷地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形之一。十九世纪前,人们信任峡谷是由于某些灾变事务导致地壳裂开而形成谷地,从而才使河流能做区域性流淌。但是今日我们通过很多例证知道,河流的侵蚀作用,才是形成峡谷的主要动力来源。峡谷这种侵蚀分为三种方式:一是溶解基岩-主要见于由碳酸盐岩石为主的地区;二是机械冲击河床-对于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河床破坏性更大;三是携带泥沙磨蚀河床-在洪水期尤为明显。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长江三峡、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都是由这种河流侵蚀作用造成的。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或许你不会信任,眼前巨大陡峭的大峡谷竟是由科罗拉多河塑造而成的。只要细心视察,就会发觉此处的科罗拉多河水流湍急,每天都会带走几万吨沉积物。峡谷平均深1.6千米,宽15千米,蜿蜒约450千米。地质学家的探讨表明:二十亿年前,这里曾经是像喜马拉雅山那样高耸的山脉的一部分,随后被侵蚀成平原,进而变成一片浅海。石灰岩中所隐藏的距今十亿年前的浮游生物化石,证明白这一点。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实际长度504.6公里。最大谷深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核心地段平均深度2673米。大峡谷江面宽度从入口处的660米,渐渐收敛至最窄处的35米,江面最大坡降度千分之75.35,是世界之最。(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长370公里、深2133米;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长90公里、深3200米。)派乡松林口巴昔卡村河曲河曲是河流最迷人的地方,由水流的旁蚀而成,外侧流速最快,侵蚀程度也最大。内侧流速减慢,从外侧侵蚀下来的物质在此沉积,形成点砂坝。河道两侧出现交替排列的浅滩和凹坑。如此反复进行,河道就渐渐变成一系列略呈对称的弯道。随着河道弯曲的演化,河曲带渐渐加宽,河道长度渐渐增大,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低。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因河道弯曲率渐渐增加,河弯颈部渐细,最终在洪水期河水可能冲破河弯颈取直道前进,造成河流的自然截弯取直,原来的河弯被废弃,并堵塞成湖,称为牛轭湖。牛轭湖大兴安岭牛轭湖三角洲河流入海或入湖时,在河口地带形成的典型沉积地貌。当河流到达河口,流速骤减,加上海水顶托,动能耗尽而停止运动。河水在失去搬运实力后,河水夹带的泥沙则发生沉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三角洲丰富的泥沙来源较弱的海洋动力浅平的口外海滨区①河流的机械搬运量大,沉积物能得到充分补给;②近河口处无强大的波浪或潮汐冲刷,能充分保存沉积物;③近河口处坡度缓、海水浅,更易于三角洲的发展。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又称岩溶,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喀斯特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倒塌、坍陷和积累)。发育的条件

1、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喀斯特地貌形成机理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简洁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淌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最终形成洞窟系统或地下河道。石芽、石林、峰林、丘陵;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凹地。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喀斯特丘陵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陵。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左右,坡度不如峰林陡,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它与喀斯特凹地组合成亚热带喀斯特区的主要类型,以中国黔北、鄂西、川东为典型。位于古丈县境内,面积约10平方公里。区内遍布高大奇石,造型各异,颜色变更多端,且随天气、时间、季节变更而变更,晴红雨黑,阴转褐红,晨昏有别。据考证,红石林形成历史约4.5亿年,属扬子古海,海底沉积了大量混合泥砂的碳酸盐物质,经地壳运动和侵蚀、溶蚀作用而成。红石林喀斯特与人类不利生产的因素地表严峻缺水,或雨季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喀斯特凹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窟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有利生产的因素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窟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浇灌;喀斯特泉水水量足够,水质良好,宜于浇灌、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医疗价值很大;喀斯特区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窟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风成地貌风的搬运作用以悬浮、跳动和蠕动三种方式进行。风对于干燥地区地表的改造:

(1)侵蚀作用在干旱地区,风扬起砂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凹地;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2)沉积作用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积累,形成沙丘、沙垅或黄土高原。乌尔禾“魔鬼城”方圆约10平方公里。克拉玛依市乌尔禾乡东南三公里。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每当大风到来,黄沙遮天,大风在风城里激荡回旋,凄厉咆哮,犹如鬼哭狼嚎,令人毛骨竦然,蒙古语“苏木哈克”,哈萨克语“沙依坦克尔西”。白龙堆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位于罗布泊东北部,是一片盐碱地土台群,绵亘近百公里,由于白龙堆的土台以砂砾、石膏泥和盐碱构成,颜色呈灰白色,有阳光时还会反射点点银光,似鳞甲般,故被古人将这片广袤的雅丹群称为“白龙”。从远处望去,白龙堆就象一群群在沙海中游弋的白龙,白色的脊背在波浪中时隐时现,首尾相衔,无穷无尽,气概宏伟。楼兰古城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史载为西汉西域36国之一(公元前176年-公元630年),曾是西汉时期楼兰王国的都城,丝路上的重镇。

风积地貌风力积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风积地貌的物源多来自于古河流冲积物、现代河流冲积物、冲积-湖积物、洪积-冲积物、冰水积累物、基岩风化后的残积

-

坡积物。影响风积地貌发育的因素主要是含沙气流结构、风运动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是沙丘(dune),它指风沙流遇阻或风速减缓后积累于地面的丘状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金字塔沙丘长时期的多风向风沙流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困难的地区可形成金字塔沙丘。在遥感图像上可以由沙丘的角状棱线识别它们。当陆地表面多为细粒沙尘时,强风可以把这些沙尘卷起,形成沙暴。沙暴沙尘暴的影响能见度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加;毁坏房屋、作物,掩埋马路、铁路、农田和池塘,使水库寿命缩短,甚至还会伤及生命;对精密仪器具有破坏性的影响;使空气质量变差,影响人体健康。沙尘暴是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的放牧,导致了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化,为沙尘暴的发生供应了条件。北京沙尘暴这是京津地区今年第三次遭遇沙尘天气侵袭。7省区市226个县市7900万人口受到影响,包括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京津地区和辽宁西部,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受影响耕地970多万公顷,园地98万公顷,草地4100多万公顷。起源于蒙古国南部。缘由:降水少,地面气温回升快,沙物质足够。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主要由风力搬运积累而成。

特征(1)质地均一,以粉沙为主;(2)结构松散,空隙比较发育,空隙度一般在40%-55%之间;(3)富含碳酸钙,含量10%-16%;(4)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明显;(5)具有湿陷性(遇水后碳酸钙等可溶盐被淋溶、流失而沉陷)。黄土黄土地貌的发育条件原始地形条件是岩石圈运动以及岩石圈与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黄土主要是风力吹蚀干燥的松散的地面,将以粉沙为主的细粒物质搬运到合适的地点积累而形成松散积累物,是大气与岩石相互作用的产物;水的侵蚀、溶蚀、潜蚀和淋滤是黄土地貌发育的重要动力。黄土地貌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冰川地貌冰蚀作用——冰蚀地貌冰川积累作用——冰碛地貌冰融水作用——冰水地貌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海岸地貌海岸带地貌外营力:波浪、潮汐、海流等。海蚀作用:波浪通过冲刷、研磨、溶蚀等作用使海岸线渐渐后退的过程。形成各种海蚀地貌。海积作用:波浪在运动过程中搬运海底砂砾物质并在确定的条件下积累起来的过程。形成各种海积地貌。海岸侵蚀作用海岸带侵蚀主要是暴风浪的产物,一般波浪一般只起常常的修饰作用。海水侵蚀主要是通过如下过程完成的:冲蚀作用:波浪水体的海岸的干脆冲击、拍打。据计算,L=50米,H=6米的波浪对岩壁施加的压力可达48吨/米2。波浪裂开时被卷入压缩的空气也有强大的破坏力。磨蚀作用:海水携带的沙砾碎屑对岩石和碎屑的磨损和破坏。溶蚀作用:因海水对岩石的溶解而造成的破坏。海积地貌波浪、潮流和海流等搬运的泥沙物质,在确定条件下在海岸带其他地方积累下来形成的地貌。横向移动形成的地貌:水下积累阶地、海滩与滨岸堤、水下沙坝离岸堤与泻湖。泥沙纵向移动形成的地貌:镶岸地貌(凹岸填充)、接岸地貌(凸岸积累)、封岸地貌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沿岸的海湾。山地、丘陵腹地发源的河流,携带大量的粗砂、细砂入海,除在河口沉积形成拦门沙外,随海流扩散的漂砂在海湾里沉积成砂质海岸。沙质海岸是最受人宠爱,最有开发利用价值,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亲密的海洋资源。砂质海岸卵石海岸潮滩上下积累大量碎玉般石块的海岸称为卵石海岸,在我国分布较广,多在背靠山地的海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广西及海南都有这种海岸分布。台湾岛东海岸,面临太平洋,水深坡陡,形成多处卵石海岸段。卵石海岸成因另一个成因是发源在山地的短促的入海的河流河床比降很大,山洪暴发时,急促的水流携带大量石块入海。其一是海边山崖在波浪冲击、海水溶蚀和热胀冷缩、自然风化作用下,导致岩石的裂开。这些大小悬殊棱角分明的碎石,在海中受巨浪的冲刷,随着激流上下滚动,相互碰撞、磨擦,渐渐地变成光滑的卵石。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由细颗粒的淤泥组成。它的平均粒径只有0.01-0.001mm。我国淤泥质海岸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及黄海的苏北平原海岸。淤泥质海岸与河流有亲密的关系,河流是淤泥质海岸的生命源。潮汐是塑造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动力。芦苇及盐生水草海岸生长着芦苇或大米草、盐蒿等植物的海岸称为芦苇及盐生水草海岸。这些植物的特点是能在咸水中生活、耐盐碱。初春发出新芽,把海岸染成一片翠绿,深秋又渐渐枯黄,为海岸换上金黄色的衣裳。芦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温带沿海的淡水及咸水沼泽里分布最多。我国芦苇海岸以辽东湾及渤海湾分布最广。芦苇海岸是鱼、虾、贝、蟹聚居地,是各种水禽、鸟类栖息的场所。大米草是泌盐性多年生盐生植物,植株高约50厘米,繁殖力强,根系发达。它们生长在潮间带。潮水来临时即遭沉没,潮水退去时即在泥滩上袒露。大米草在宁德,百姓谈草色变,把大米草叫作“食人草”。近870公里海滩有3/4的被大米草侵占,水产品和其它植物因此无法立足,人们生活也受到威逼。据了解,出于防浪护堤,爱护滩涂的考虑,福建最早从美国引种,不料,大米草的繁殖实力极强,草籽随潮漂流,见土扎根,根系又极其发达,每年以五六倍的速度自然繁殖疯长,侵占沿海滩涂植物生长空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而且导致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并与海带、紫菜等争夺养分,水产品养殖受到毁灭性打击。为了根除大米草,火烧、刀砍、药灭,但均未奏效。1996年起,宁德向国内外悬赏20万元寻求除草良方,至今无果。大米草把我们害苦了!冰雪海岸南极洲和北冰洋的海岸特别奇妙,在那里很难见到泥沙、岩石,连绵不绝的是由晶莹、洁白、纯净的冰雪组成的海岸。北极地区是一个以海洋为主的地区。海疆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仅有800万平方公里。在北冰洋沿岸生活着500万爱斯基摩人。他们是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属蒙古利亚种(黄种人)。他们依靠猎取海洋哺乳动物生活。他们在险恶环境下坚韧地生活,成了北极地区的主子,创建了独特的北极文化。生物海岸地貌依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但一些海岸比较特殊,很难归属,又划分诞生物海岸。所谓生物海岸是指主要由于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如珊瑚礁海岸,是由珊瑚作用形成的由珊瑚礁组成的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由红树林组成,以红树林为特征的海岸。珊瑚岛与珊瑚礁海岸基岩海岸珊瑚礁海岸珊瑚是一种较高级的腔肠动物,生长在海洋中不能移动。最适宜海水温度20℃以上,盐度35‰,有簇新而足够的氧气。深度不超过40-60米。珊瑚生长界线主要在赤道两侧南北纬28度之间的海疆。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缤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及南纬30度线间。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海。珊瑚海地处热带,水温终年在18-28℃间,这里风速小,海面安静,水质干净,有利于珊瑚生长。珊瑚海红树林海岸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根系特别发达,革质的绿叶,油光闪亮。涨潮时被海水沉没,或仅露出绿色树冠;潮退则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海南东寨港红树林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在琼山市东寨港海疆设立红树林自然爱护区。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爱护区。东寨港红树林爱护区绵延五十多公里,总面积六万多亩。成千上万棵红树,根交织着根,枝攀援着枝,叶覆盖着叶,摆出了扑朔迷离的阵式来。我国红树共有16科29种,东寨港就分布着10科18种,占全国红树种类的60%以上。湛江市红树林带(面积1.9万公顷,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爱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祖国大陆现存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基地,面积约4万亩,于1997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定为国家级红树林爱护区。其核心区位于北部湾畔英罗港湾沿岸林带,长达27公里,区内红树林茂密相连,树种多达26种,树龄有的长达数百年,树高9米以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爱护区内繁衍生息鱼、虾、蟹等海产品及昆虫373种,本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