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人际关系_第1页
第8讲-人际关系_第2页
第8讲-人际关系_第3页
第8讲-人际关系_第4页
第8讲-人际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吸引2.人际关系的深化——亲密关系3.爱情4.中国人的人际关系1(1)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在一起?1.人际吸引21.人际吸引A人类的亲和需求依附:指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供应应个体的平安及舒适感。社会整合:与他人交往,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产生团体归属感。牢靠的同盟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自己须要帮助时,他人会救济。得到指导:从他人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比如医生、挚友等处。受教化机会:与他人交往能够使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他人的教化。3高度焦虑低度焦虑选择与他人等待

和他人在一起也可以起到社会比较的作用4B克服孤独孤独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开心感。Weiss把孤独分为心情性的孤独和社会性孤独。心情性的孤独:缺乏亲密关系可以依附所引发社会性孤独:缺乏社会整合感和归属感5影响孤独的因素婚姻与经济状况年龄因素:青少年更孤独人格因素:内向、羞涩、自尊低社交技巧:如何提高我们的社交技能?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年龄中介6如何通过社交训练提高交往实力?

Kupke建议:关注他人:问问题、找话题相识并遵守交往的规范7Adams社交技能训练程序:示范——视察——角色扮演——反馈如何绽开一个话题?怎样处理缄默期?怎样运用非语言线索?怎样倾听别人的观点?8(2)人际吸引的原则强化原则:我们宠爱能赐予我们酬赏的人。社会交换:对成本及利益的评价。联结原则:宠爱与与奇妙阅历联结在一起的人。9(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A.个人特征个人的暖和:暖和是影响我们形成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质,当人们对其他人有正性看法时便表现出暖和,而暖和的人较受人欢迎。个人的实力:人们往往比较宠爱有实力的人,实力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智力、社交技巧等。外表吸引力:人们最简洁留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美丽的人更招人宠爱。10美貌比任何一封举荐信都有用。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OscarWilde1891人类的美貌是多么的邪恶啊,将它触碰过的一切都腐蚀殆尽。Orestes,BC40811美丽的辐射效应:与美丽的人在一起能够提高自己的大众形象,就像对方的光环覆盖着自己一样。美丽的对比效应:外貌一般的人因为另一个刚出现过的异样美丽者,而被认为较不具有吸引力。人格魅力?12有魅力的人格特质包括共享的特质:SociableextravertedlikableHappypopularwell-adjustedfriendlymaturepoisedsexuallywarmandresponsive

西方人看重:Strongassertivedominant东方人看重:sensitiveempathicgeneroushonesttrustworthy13B.相像性人们倾向于宠爱在看法、价值观、爱好、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像的人。相像性来自两方面:一是人口特征的相像性,它包括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以及年龄。二是看法的相像性。14态度的相似性吸引力15C.互补性人们有时候宠爱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宠爱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宠爱老一点的男人。Davis(1990)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男性宠爱年轻女性是因为她们美丽,女性宠爱老一点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且有地位。互补性有时候体现在性格方面。

16D.熟悉性熟悉性导致宠爱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的曝光效应,某个人只要常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宠爱程度。17E.接近性接近性为什么能引起宠爱呢?首先,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而越熟悉,宠爱的可能性越大。其次,接近性也与相像性有关,在有选择的状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像的人为邻居;最终,从社会交换的观点看,物理距离上的接近性使得你更易获得来自他人的好处,他人可以随时来帮助你,与这样的人交往你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多的好处。18思索题:网络如何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以网络为载体的关系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关系究竟有什么不同?从计算机屏幕过渡到面对面的沟通,这种通过计算机建立起来的关系还能经得起考验吗?19网络交往的问题:首先,人们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很可能对自己进行某些言过其实的描述甚至是某种欺瞒性的描述,而收信人并没有什么途径来检验出这种不诚恳的行为。20其次,两人之间密集的电子邮件沟通会趋向于建立一种高水平的亲密感,但有些时候,这种亲密感的建立未免太快了一些。由于你并没有任何有关这个个体的真实信息,你对这个人很可能就会建立起一个志向化的印象,而这种印象随着你与他\她的见面很快就化为乌有了。21第三,言语本身并不能预言吸引力的产生。没有真实的行为,包括非言语的线索,我们就无法准确知晓两个人是否能够气味相投。222.亲密关系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相互影响对方,并且相互依靠。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ABAB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23亲密关系是自我概念的延长?Aron用自我延长来理解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这种自我延长的证据: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视察者效应、资源安排、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Markus的自我图式以及共有记忆。24依恋在亲密关系很重要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它是婴儿和父母之间的一种猛烈的心情联系,很多心理学家把依恋看成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依恋可分为三种类型:平安型:满足要求躲避型:不关注焦虑/冲突型:无法预料会怎样做25亲密关系的层次:友情关系表面挚友和深层挚友的区分:前者主要是因为这种关系的酬赏作用,后者还包括关切。交往的模式也不同:前者随时间越来越少,后者则是一起先见面多,之后渐渐削减。26友情关系中的性别差异方式:女性是肩并肩式的闲聊,男性为面对面式的共同活动情感: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情感参与身体:男性身体接触较少27(2)发展亲密关系的方式——自我展露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知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Al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情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28社会渗透理论对自我展露的说明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水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入深,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一般向亲密转化。社会渗透理论还指出,与他人刚相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即自己的展露水平与他人的展露水平相对应,他人展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展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29自我展露的差异文化差异:美国人倾向与在一个广袤的社会情境中展示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和日本人自我展露的范围则特别有限。30性别差异:内容:男性讲自己的优势,女性谈自己的弱势程度:女性自我展露的程度高于男性结果: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亲密挚友313.爱情追求完备的爱情是人类永恒的志向那一月我摇动全部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暖和;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六世达赖:拉萨玛吉阿米酒吧32什么是爱情?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看法,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困难的因素。33Sternberg关于爱情的观点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指心情上的着迷亲密指心理上的宠爱的感觉承诺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34宠爱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情关系。痴迷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完备式爱情: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三个成分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35Lasswell关于爱情的观点浪漫式爱情:爱是猛烈的心情体验,最典型的是一见钟情。占有式爱情:对爱人有一份狂爱,简洁忌妒,完全被对方迷住。好挚友式的爱情:爱情经由友情、共同爱好及自我展露成长起来。好用式爱情:彼此都感到合适,并能满足对方的基本需求。利他式爱情:无条件的关怀、付出及谅解。游戏式爱情:玩弄爱情就象玩游戏一样。36如何维持爱情与婚姻?公允:付出与收获成比例归因:对对方行为的观点沟通:摆出你的观点嫉妒:“吃醋”的正面作用37CarylRusbult1983:InvestmentModel人们对关系的承诺不仅取决于对该关系中酬赏、成本和比较标准的满足状况,而且也取决于他们假如丢失这种关系时他们须要付出多少。对关系的承诺成本比较标准酬赏对关系满意其他关系的质量对关系的投资关系的稳定性38亲密关系裂开时人们怎样做?人们对关系不满时的策略真诚: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忽视:有意忽视对方,挑剔对方的缺点。退出: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表达:双方探讨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39当冲突出现的时候,女性更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关系,并且没有复原的余地,而男性则有可能回心转意。对双方都会造成损害,但是有探讨发觉谁先提出谁的苦痛就会少一些,对男性来讲更明显。缘由与传统的性别角色有关;也可能与男性的情感专一有关。关系裂开对谁的损害大?40如何利用社会支持削减关系裂开造成的损害?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的关切和支持,社会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挚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我们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生疏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心情上的,也可能是物质救济。Gore认为当人们失去亲密关系的时候,家庭和挚友的社会支持往往会成为应付惊惶的缓冲器。41

4.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杨国枢先生认为,与西方人人际关系的个人取向相比,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取向的。这种取向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需求,这种取向表现在:42A.家族取向家族主义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不论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还是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家族主义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甚至人认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家族而不是个人,并且它的盛行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有关。43B.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中国人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关系的互赖性:中国人与他人发展关系目的就是要利用这种由互赖性所引起的回报。关系的和谐性: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和谐性是特别重要的方面。关系确定论:在中国社会中关系的作用却远远超出在其它社会中的影响。44C.权威取向权威敏感:中国人对权威的存在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