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童心说》课件_第1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童心说》课件_第2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童心说》课件_第3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童心说》课件_第4页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童心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童心说李贽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了解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3、《童心说》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是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教学重点:读懂原文。教学难点:了解《童心说》对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具有的积极意义。文化背景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程朱理学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但是,在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衰落。

在沉闷的明初思想界,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提倡,在思想界从者众多。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要求和特点。李贽就是泰州后学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王学与泰州学派作者简介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今福建省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20多年宦海生涯,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他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学格格不入。54岁那年,毅然辞官,寄居湖北黄安。李贽称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83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李贽一开坛讲学,管你是哪座寺庙,在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

1580年李贽辞官,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在75岁高龄时,李贽做梦都想不到获得了一个“僧尼宣淫”的罪名。那些卫道的大臣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着和尚与尼姑、淑女的故事。

1602年,万历皇帝下令逮捕李贽,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其著作不论出版与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惩不贷!”当时李贽就在北京通州的好友马经伦家里,他是应邀到此著书讲学的。听到抓他的锦衣卫到了,身体已经很羸弱的李贽竟快步走出来,大声道:“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锦衣卫目瞪口呆,只好按照吩咐,把他抬进了监狱。李贽不怕死:“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万历皇帝并不打算让他死,李贽既没受什么刑,又可以读书写字。最终的判决书下来了,李贽一看:送回老家,地方看管。公元1602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李贽静坐于北京皇城监狱,一名侍者为他剃头。剃好以后,李贽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顿时鲜血淋漓。侍者大急,问年老的犯人:“和尚痛否?”李贽不能出声,以指在侍者手心写:“不痛。”侍者又问,“和尚为何自割?”李贽写:“七十老翁何所求?”辗转两日,终于断气……李贽思想

李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中年以后接受王守仁学派和禅学的影响,更富于批判精神。他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思想,强调人欲的合理性,肯定“好货”、“好色”是人之常情,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孔子等所谓“圣贤”的盲目学科。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其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先生,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反对虚伪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其思想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他去世以后,著作屡遭禁毁,但书愈禁而名愈高。后代对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文学家,对李贽评价极高。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与李贽交游,其“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也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而正统儒家学者对李贽多持批评态度,如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等。《四库全书》的编者视李贽为洪水猛兽,说:“贽书皆狂悖乖谬……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1.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2.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3.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李贽简况

反理学思潮的兴起,主要在于反对禁欲主义观点。南宋时的陈亮、叶适等已开始反对。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戴震等人更指出“天理”是离不开人欲、人情的,并控诉了道学家们“以理杀人”的罪状。学习李贽《童心说》,首先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背景介绍《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一、“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二、“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三、“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课文研读自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龙洞山农叙《西厢》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二、解释句中标记的字词:1.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2.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3.便谓出自圣人之口,决定目之为经矣。4.假人之渊薮也。表假设的连词,如果表修饰关系,不译;后两个表承接关系,不译表转折关系,反而三、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和意义:1.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2.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3.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之为心也。文章大意及主旨2.分析丧失“童心”的原因,指出丧失“童心”的危害。1.指出什么是“童心”。3.抨击虚伪世风和俗儒,指出天下至文皆出童心。4.抨击儒家经典。

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主旨思考辩论

李贽的《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是针对盲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这种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李贽所谓的童心,重在一个真字,也就是未受世俗观念,特别是名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状态。这样,李贽所谓的童心,实际上主要不是一个哲学的观念,而是一个文学的观念。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李贽的文章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李贽一生,愤世嫉俗,孤寂傲世,他的文章,他的生活,正是他的“童心说”的有力实践,表明他是一个保持了“童心”而为世俗难容的文人。

龙洞山农为《西厢记》作序的结尾说:“聪明的人不要以为我还有童心就行了。”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不可保留,就是认为真心不可保留。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就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1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很快丧失呢?大概是当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见闻从耳目灌入,并且在心里把它当做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长大之后,又从见闻中获得一些道理,而在心里把这些道理作为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2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久而久之,懂得的道理、所见所闻日益增多,那么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渐扩大,这时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要去发扬光大,这样童心就便丧失了;知道恶名是可耻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童心也就丧失了。人的道理、见闻,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读书呢!即便他们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纵使多读书,他们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它丧失。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蒙蔽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义而蒙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来蒙蔽学人呢?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已经受蒙蔽,在这个时候表现在与人交谈,语言不会发自内心;表现在政事上,那么政事就会失掉根基;表现在写文章上,就文辞不能表达真实的思想。不是凭内含来彰显美德,不是靠诚信来产生光辉,想要求得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最终不能办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童心已经被遮蔽,却用从外面进入的见闻和道理作为他的本心了。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既然用见闻道理当作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是见闻道理之类的话,不是发自童心的真心话。话虽说得美,跟我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大概那个人已经成为假的了,那么就没有什么不是假的了。因此,对假人说假话,那么假人就高兴了;跟假人谈假事,那么假人就高兴了;

3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和假人谈假文章,假人就高兴了。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就没有假人不高兴了。满场都是假把戏,见识短浅的人又如何分辨呢?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最好的文章,因被假人埋没而不全被后世知道的,难道还少吗?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是出自童心的啊。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如果童心常在,那些道德义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会失去立足之地,那么,没有一个时代不能写文章,没有一个人不能写文章,没有什么创造的体裁、文字不能写文章。诗歌为什么一定选古代的?散文为什么非得看重先秦的?接下来是六朝骈文,又演变成近体诗、唐传奇、院本、杂剧,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演变成《西厢曲》、《水浒传》,演变成现在士子科举应试的八股文,都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来评论它们优劣。所以,我因此对有童心的人自然成文的文章深有感触,还说什么六经,还说什么《论语》《孟子》呢?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子极力赞美的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是那些不切实际的门生、稀里糊涂的弟子,回忆老师的说法,或者记住了前面的忘记了后面的,或者记住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4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出自圣人的精辟理论,必然把它视为经典,哪里知道那书上大部分不是圣人的话呢?即使出自圣人之口,也是有针对性地说的,不过是根据病情开药,根据具体情况开药方,来挽救这一些稀里糊涂的弟子、不切实际的门生罢了。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