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陕西省汉中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热带雨林D.荒漠生物群落

2.白桦、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是由于()

A.水分的限制B.低温的限制C.高温的限制D.养分的限制

3.小麦黏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捉,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清除杂草C.大量捕杀田鼠D.大量捕杀黄鼬

4.北方森林群落乔木层一般属()

A.1个层片B.2个层片C.3个层片D.4个层片

5.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其原因主要是()。

A.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B.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

C.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

D.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6.下列有关能量金字塔的说法,有误的是()。A.能量金字塔是指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B.能量金字塔较直观地表明了营养级之间的依赖关系

C.能量金字塔受个体大小、组成成分和代谢速率的影响

D.能量金字塔可以较准确地说明能量传递的效率和系统的功能特点

7.种群世代有重叠的指数增长模型中,满足什么条件种群是稳定的()

A.r=1B.r>0C.r<0D.0<r<1

8.在一些水域中,由于氧、磷等矿物质过多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一现象属于()。

A.生态入侵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季节消长

9.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物种是()。A.稀有种B.伴生种C.优势种D.亚优势种

10.若种群的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下降型

11.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生物循环C.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的是()。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土壤

13.最耐旱,且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所组成的地上不郁闭的生物群落是()。A.稀树草原B.草原C.荒漠D.苔原

14.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A.谢尔福德

B.达尔文

C.奥德姆

D.莫比乌斯

15.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

A.种群动态研究B.种群数量C.种内、种间关系D.种群调节

16.苔藓、蘑菇、白蚁、蜘蛛等均以林中枯死的朽木为生,这些生物组成了()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链

17.根据有效积温法则,一种生物分布所到之地的全年有效总积温必须满足该种生物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

A.K值B.T值C.N值D.T0值()

18.锥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的年龄金字塔属于()。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

19.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问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问的相互影响

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20.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21.根瘤菌和大豆的种间关系是()。A.寄生B.竞争C.互利共生D.偏利共生

22.下列因子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乌对筑巢位置的竞争B.动物对食物的竞争C.干旱D.植物对光的竞争

23.将蜜蜂引入农田生态系统食物链所增加的环节是()

A.一般生产环B.增益环C.高效生产环D.减耗环

24.生活在强风地区的鸟类的特点是()。

A.羽毛短,紧贴在身上B.羽毛短,蓬松C.羽毛长,紧贴在身上D.羽毛长,蓬松

25.按环境的主体对环境分类,可分为()。

A.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B.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C.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26.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27.下列植物属于耐阴植物的是()。

A.槐B.红豆杉C.侧柏D.松

28.高温引起生物()。

A.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B.细胞脱水、蛋白质沉淀C.细胞重量增加D.细胞内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

29.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A.生物个体B.生物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30.马尾松、柑橘、茶和竹等属酸性土植物,宜于生长的土壤pH值是()

A.5.0~6.5B.6.5~7.5C.7.5~8.5D.>8.5

31.判断下面哪个多样性指数高()。A.低丰富度和低均匀度群落B.低丰富度和高均匀度群落C.高丰富度和低均匀度群落D.高丰富度和高均匀度群落

32.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A.阶段性B.限制性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

33.根据食物链富集原理,DDT在体内浓度最高的是()

A.浮游生物B.小鱼C.食小鱼的大鱼D.食大鱼的水鸟

34.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会超过()。A.1~2B.2~3C.3~4D.5~6

35.利用()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快增长。

A.正反馈B.负反馈C.多元重复控制D.多层次控制

36.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形成的根瘤,它们的这种关系属于()。

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原始协作D.负相互作用

37.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

38.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属于群落数量特征中的()。A.频度B.密度C.多度D.优势度

3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B.能量流动是循环波动的C.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增的D.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载体

40.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

41.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锥体呈()

A.金字塔形B.壶形C.钟形D.三者都不是

42.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

A.海洋B.草原C.海陆交接地带D.荒漠

43.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A.生态幅B.生态对策C.种间关系D.内分布型

44.根据食物链富集原理,DDT在体内浓度最高的是()。A.浮游生物B.小鱼C.食小鱼的大鱼D.食大鱼的水鸟

45.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海水含盐量C.温度D.海水含氧量

46.植物适应强风的形态结构是()。

A.树皮厚、叶小而坚硬等减少水分蒸腾的旱生结构

B.根系浅、材质脆软、树冠大

C.花一般都不鲜艳,但花的数目很多,常成葇荑花序或非常松散的圆锥花序

D.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方向倾斜

47.生物固氮的过程是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

A.NO3-

B.N2O

C.NH3

D.NO2

48.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49.下列属于生态农业优点的是()。

A.生态农业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和最稳定的

B.利于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水分返还环境

C.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D.利于太阳能和化学能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50.在一定地区或物理空间内的许多生物种类组合成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是()

A.种群B.种丛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二、填空题(20题)51.光照不足导致植物光合作用下降时,增加C02浓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减轻光合作用的下降程度,这种现象即为生态因子之间的___________。

52.天然水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可利用______资源日益短缺,从而加重了水资源的危机。

53.食物链可分为捕食食物链、腐屑食物链、______和混合食物链。

54.种群数量的年间变动,有的是周期性的波动,有的是______的波动。

55.豆科作物根系上的______对于改善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56.华北的农谚“枣发芽,种棉花”,“杏花开,快种麦”中的枣和杏在此被指为______生物。

57.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该群落为______。

58.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59.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

60.次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

61.广义的共物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__________。

62.______是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63.常见的生态模型有三种:动态模型、______和最佳模型。

64.具有镶嵌性特性的植物群落叫做_______群落。

65.地形是通过改变其他生态因子而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所以地形称为______生态因子。

6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___________、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面。

67.与r对策生物相比,K对策生物的出生率_______。

68.靠风作为媒介来传粉的植物可称为__________。

69.大多数情况下,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大部分要进入食物链中的______链。

70.水生植物有发达的______,以保证身体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三、判断题(10题)71.进入海洋的物质可以由一些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进入陆地生态系统而重新回到陆地。()

A.正确B.错误

72.植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温暖湿润,群落中的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就较高。()

A.否B.是

73.在温暖季节里,干燥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受破坏。()

74.一般说,食物链可以多于五个营养级。()

A.正确B.错误

7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6.全球变暖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关。()

77.种群平衡是指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A.否B.是

78.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循环进行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A.正确B.错误

79.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废气中的硫氧化合物引起的。()

80.各类原生生物群落遭到破坏后都会引起次生演替。()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

82.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

83.简述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的主要区别。

84.简述植物密度效应的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并解释最后产量恒值的原因。

85.什么是植物的密度效应?简述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五、论述题(2题)86.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全球危机。

87.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六、单选题(0题)88.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

A.气候项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项级

参考答案

1.D

2.C

3.A

4.A

5.D

6.C一般用单位时间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流量或生产力表示的比例关系;由于能量以一个营养级向另一个营养级传递时总是不断减少的,能量金字不仅表示流经每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各生物在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中的实际作用。

7.A

8.C

9.C

10.A

11.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

12.D

13.C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是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旱区,往北可延伸到温带干旱区。

14.D

15.D

16.B

17.A

18.C解析:锥体基部窄、顶部宽代表年龄小的数量少、年龄大的数量多,属下降型种群,故选C。

19.B

20.C

21.C

22.C解析:非密度制约因子是指种群外部环境因子,故选C。

23.C

24.A解析:强风地区的鸟类应该具有紧贴身体的短羽,以此避免承受强风袭击,并能保持其在强风中的飞行,故选A。

25.B

26.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27.C

28.D

29.D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30.A

31.D

32.C

33.D

34.D

35.B解析:负反馈是指一种生物增长引起另一种生物减少,这种内部调节能够控制种群过快增长,故选B。

36.A解析:豆科植物利用根瘤菌获得可吸收利用的氮,根瘤菌通过豆科植物吸收养分,这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故选A。

37.B顶级格局假说是由R·H·Wjittaker(1953)提出的。

38.A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发现的频度,即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

39.A

40.A

41.B

42.C

43.A

44.D越接近食物链的最高级,有毒物质在体内的浓度越高。

45.A

46.D

47.C

48.B

49.C

50.C

51.补偿作用

52.淡水淡水

53.寄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54.非周期性非周期性

55.根瘤菌

56.指示

57.单建种群落单建种群落

58.湿润区

59.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

60.海洋

61.【正确答案】:

互利共生

62.干扰

63.灾难模型灾难模型

64.镶嵌镶嵌

65.间接

66.物质循环

67.低低

68.风媒植物

69.腐屑

70.通气组织

71.A

72.Y

73.Y

74.B

75.Y

76.N碳循环是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循环,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这种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受到强烈的干扰。CO2的急剧增加使全球变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77.N

78.A

79.Y

80.A

81.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有:(1)系统组成的多样组成系统的物种越复杂层次相对越多系统的反馈控制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的效应就越强系统的稳态机制就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干扰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压力和干扰有一定抵抗和适应能力但这个适应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就要受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限(阈值)。(3)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幼年的生态系统处在演替开始阶段往往易于波动不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负反馈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有:(1)系统组成的多样,组成系统的物种越复杂,层次相对越多,系统的反馈控制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的效应就越强,系统的稳态机制就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干扰不能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压力和干扰,有一定抵抗和适应能力,但这个适应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就要受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限(阈值)。(3)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幼年的生态系统,处在演替开始阶段,往往易于波动,不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负反馈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稳定性

82.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作用。⑤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⑥限制性作用。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作用。⑤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⑥限制性作用。

83.①胞吞泡的大小不同:胞饮泡直径为150nm,吞噬泡直径大于250nm;②胞饮作用是一个连续发生的作用,吞噬作用是一个信号触发过程;③胞吞泡形成机制不同:胞饮泡的形成需要网格蛋白或这一类蛋白的帮助,吞噬泡的形成需要有微丝及其结合蛋白帮助。

84.植物的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当密度达到一定值时,密度继续提高,最后产量基本是不变的。原因: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超过最适密度时,如果密度继续提高,虽然个体数量增加,但植株间的竞争加剧,个体变小,因而总的产量不会再增加。

85.(1)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2)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几乎恒定。(1)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