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食品安全法》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改进策略_第1页
基于新《食品安全法》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改进策略_第2页
基于新《食品安全法》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改进策略_第3页
基于新《食品安全法》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改进策略_第4页
基于新《食品安全法》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改进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新《食品安全法》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改进策略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验证了奥运食品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虽然北京市政府力图维持奥运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但是奥运会后所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暴露出安全机制的一些监管漏洞和监管体系的弊端。“毒奶粉事件”将公众的目光再次聚集于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推动了新《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北京市应及时更正现行食品安全体制的缺陷,完善奥运食品安全体系的长效机制,依据新《食品安全法》对存在的不足作出及时有效的改进。一目前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缺陷(一)部分安全机制的短视性为确保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的食品安全,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由多个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了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食品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这些保证体系的建立,在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防范方面贡献很大。但是,随着奥运会落下帷幕,这些体系的漏洞和短视性也逐渐显现。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原来支撑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主旨原则也会渐渐失去效力,监管体系中的执行人员在奥运会后执行力度下降。由于奥运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宗旨是确保奥运会期间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一些机构的设置明显存在临时性和重叠性。奥运会后,临时建立的安全体系有些不得不恢复到奥运会前的状态。这就使奥运会期间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失去了效力,如何使惠及一时的食品安全机制在奥运会后放大到全北京、全中国,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二)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监管体系混乱食品监管体系部门众多、分段执法的监管和运行体制,容易导致执法漏洞,权责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执法标准,增加了食品监管的执法成本,同时也削弱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首先,我国不同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资源不共享。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卫生部都有各自独立的质检系统,很多检测的数据没有做到共享。其次,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不完善。由于制定标准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以及多头管理等问题,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很多相互矛盾之处,主要表现为各部门现有的标准不统一,标准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的现象,它们之间的不协调令企业在执行过程中觉得无所适从。再次,食品安全标准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例如,我国食品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食品行业的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这就造成出口贸易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三)撤销临时设置的监管部门,造成安全监管漏洞奥运会期间,为确保食品安全,北京市建立了临时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这些部门的建立在食品安全问题防范方面作用显著。但是,由于体系建立的临时性,奥运会后某些临时部门随之被撤销。这就出现了有些环节多个部门共同监管,有些环节无人问津的问题,食品安全监管盲区和安全隐患的出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就使得原有的食品安全体系漏洞再次显现,安全监管的“真空地带”成为安全问题突发的隐患。(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执行力度下降为了确保奥运会期间不出现食品安全的问题,各大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增加食品检验频率,加大假冒伪劣商品惩治力度,在各大流通领域增设关卡,杜绝问题食品进入北京。同时,启动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和追溯系统,将奥运食品备选供应基地、物流配送中心、食品运输车辆、餐饮服务场所等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对运输食品的车辆通过GPS定位系统,全程监控并自动记录温度、湿度,使奥运食品从生产基地经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奥运村全过程得到监控,奥运会期间加大食品安全控制力度。奥运会后监管体系的执行力度明显下降,出现监控漏洞,对产品的检验检测频率下降。(五)严守下游质量,而忽视对上游质量的监控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是一个全程监控的过程,奥运食品安全体系的短视性还体现在对下游质量监控有力,而忽视对上游质量的监控。这种监控体系虽然在小范围和短期内行之有效,但是上游的不合格产品和原料会流入监管较弱的其他地区,或者作为原料流入其他检测不力的食品中去。这种小范围的严格监控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仅能确保小范围内短期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从源头上避免问题的产生,才是安全体系建设的宗旨和长久之计。(六)监管人员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北京市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多属于“多部门型”监管体系。在这一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由若干政府部门共同负责,每一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种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食品监管除了要达到安全这一首要目标外,还要兼顾其他目标,如发展食品及相关产业、促进国内外食品及相关贸易的实现。因此,食品监管由农业、工商、卫生、商务、交通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在这种监管体制下,尽管从表面看来对每一个监管部门都作出了明确的职责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缺乏国家总体的协调,容易发生监管机构重叠、监管权限不清、执法活动重复、监管力量分散、监管成本增加以及沟通不畅和协调不力等问题。这种互相牵制的监管体系所呈现的问题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多个部门互相牵制,遇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执法不力。二新《食品安全法》对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影响(一)新《食品安全法》的主要新变化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新变化。1.加大了赔付力度凡违反该法规定,生产者或者销售者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于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赔偿标准大幅提高,加大了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对其起到了震慑作用。2.统一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统一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将避免检测人员因标准模糊造成监管不力。新《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同时,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3.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实行食品召回制度,不仅要靠企业自觉,还要强调政府的责任。在企业不主动召回的情况下,政府要责令企业召回不合格食品,要尽可能控制不合格食品对消费者的影响。4.取消食品免检制度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5.严禁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对添加剂使用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消费者对食品成分更加了解,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提供参考,同时减少添加剂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6.“问题产品”代言者承担连带责任“问题产品”的畅销与“问题广告”的热播关系密切,明星效应在不适合的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不合格产品的销售。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承担连带责任。7.保健食品宣传不得涉及治疗功能对企业擅自生产保健食品、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功能、误导公众的行为实行严格监管。保健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二)新《食品安全法》对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影响北京市作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应该积极贯彻和落实新《食品安全法》的新增条例,为该法的实施起到带头作用。与新《食品安全法》有关的制度和机构的及时建立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1)新增的条例明确规定了食品检验的统一标准,北京市有关部委应把这一标准尽快落实到各个部门,并对已有检测仪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检测标准,规定各执法部门严格按照这一标准实施检测。(2)针对“问题产品”的召回规定,北京市应及时建立相关部门,对食品进行监管,同时监督“问题产品”的召回情况。这一条例出台以前,北京市没有建立专门的“问题产品”召回监管部门,少量的“问题产品”召回仅是建立在部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缺少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约束。这就使得进入消费领域的“问题产品”在被揭露以后仍没有及时地召回。(3)北京市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应该明确现有的免检产品的种类及名称,依据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恢复对免检产品的检验,并成立专门的检测部门对“免检产品”进行定期检测,届时将其纳入长期检验体系。同时,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监控制度。(4)对名人代言产品及保健品设立相关规定,减少利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北京市应将新《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落实到各个地方电台和电视台,强制其成立专门部门按照相关标准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督,杜绝虚假、欺诈性广告的播出,从而避免消费者受其误导而盲目购物。同时,明确规定代言人与“问题产品”的连带责任,这样可以使代言人更加理性地选择代言产品。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能否完全实现其立法初衷,需要经历长时期的考验。北京市要将新《食品安全法》更加有效地落实,就需要结合其自身条件进行监管体系的建设。如果把北京的食品安全防范比作一座坚固的城墙,那么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就是建造城墙的支架,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就是城墙建造的地基,相应的执法人员就是其中的一砖一瓦。三者需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三基于新《食品安全法》改进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策略(一)依据新《食品安全法》完善监管机构的设置,避免监管漏洞和职能重叠北京市食品安全体制下存在横向监管职能权限不清的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于诸多食品安全法律存在权限配置的冲突。新《食品安全法》增加了对食品安全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完善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的规定。同时还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重新对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和权限予以明确划分,对监管职能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分工,减少执法活动中的不必要冲突,实现对食品安全有效的监管。新《食品安全法》中关于执法人员的权限规定更加明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食品监管体系中多年存在的监管权责不清的问题。但是,要想实现全国监管体系的权责明确还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对现存的安全监管体系中职能重叠的部门进行合理调整,填补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在法律层面设立规范的地区间协查合作机制,明确规定合作的范围、权利义务以及纠纷的解决机制等具体问题,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应充分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克服多个行政执法部门权责交叉、各自为政、重复管理的现象。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二)大力宣传和组织学习新《食品安全法》,同时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要把学习、宣传新《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实施新《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充分落实。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新《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以及该法的主要变更之处,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要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作出了更为细致、严格的要求,明确了质监部门的职责,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以及索证索票、不安全食品召回、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等制度,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全面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提高监管成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面对新的形势,北京市政府要组织相关人员进一步认真学习新《食品安全法》,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确保新《食品安全法》有关条例得到有力落实。要通过对食品流通领域的相关规定进行重点学习,以此提高相关人员知法用法的能力。同时,向食品经营户进行大力宣传,提高经营者对该法的认知程度。通过对新《食品安全法》的宣传,一方面能使食品生产企业知法、守法,并能与一切危害人身健康、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企业信誉的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可以使消费者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强弱和鉴别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对食品的监管,主要是对食品生产厂家、食品销售商家等卖方行为的监管,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是对卖方行为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将直接影响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同时,消费者对食品的鉴别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对食品企业的行为约束力的强弱。只有消费者对食品的鉴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限制企业的不良行为,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三)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检验标准进行监测,同时调整检验设备的技术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缺乏全面的、连续的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严重制约了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应用;危险性评估知识的普及程度、技术力量明显不足;对食品中化学物品和卫生标准的依据尚未全面进行危险性评估;对致病微生物的危险性评估也刚刚起步。检测技术的落后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一些转基因产品危害性的检验至今无法实现。监管技术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依托,科学、先进的监管技术,能保证有关部门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问题。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食品监测技术的高低是影响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的重要因素,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一个弊端就是在检测技术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以致多次在食品问题产生严重后果、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情况下才进行检测。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要把提高检测的技术水平作为首要目标。新《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标准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特别规定了添加剂的控制标准。北京市可以利用高校资源,提升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增加技术研发投入,促进食品检测技术升级,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为新《食品安全法》的有力实施提供技术保证。(四)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发挥信用机制对各成员单位的约束作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以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从而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信用机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确保信用体系的设立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保障,又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和维护信用制度的实施。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体制,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体制、诚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效,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二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系统,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对不合格食品进行及时披露和惩罚,记录和惩治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为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应当制定统一的基础信息标准。三是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确立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机构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等级的划分、评价方法的确定和评价结果的产生等制度。四是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奖惩制度。对于符合质量认证体系标准的食品给予及时有效的认证;对于不合格食品加大惩治力度,清除其通过其他环节流入市场的可能性,确保一经查出的不合格产品及时销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涉及食品安全建设的诸多方面,要想建立起有效的安全信用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