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领域创新研究_第1页
图书馆领域创新研究_第2页
图书馆领域创新研究_第3页
图书馆领域创新研究_第4页
图书馆领域创新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书馆领域创新研究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并指出要“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报告还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研究如何采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培育图书馆新的文化业态,建立新的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学科的出现,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综合化、高效化的趋势,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读者需求的变化、更新,图书馆在不断地创新与拓展其服务方式和内容,图书馆的新型功能也在不断扩展,新媒体服务功能、文献信息数字化功能、光盘数据库网络服务功能、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展览、会议、文化交流、音乐欣赏、影视观摩、文化娱乐、审美、综合服务等功能已得到蓬勃发展。对于图书馆来说,创新既包括业务、服务和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观念、管理、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本文所指创新主要包括业务、服务和技术的创新,也可以理解为以图书馆与图书馆员为主体,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对图书馆现有人才、经费、设施、文献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等。一应用新媒体,创新图书馆信息服务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和“信息”息息相关。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媒体逐渐涌现出来。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已经成为人类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新媒体特性使图书馆服务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图书馆传承人类文明方面的作用将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更快的发展。(一)数字电视数字电视不仅是一种收看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的灵敏触角已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数字电视的发展规划,我国将于2015年完全实现数字电视。根据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125.1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31.36%。[1]预计到2011年底,累计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1.1165亿户。[2]与传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备图像清晰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支持互动等优点。这些优良特性为图书馆利用数字电视传播文化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近年来,我国少数图书馆已借助数字电视的交互功能,尝试着将图书馆的服务送入千家万户。用户只要打开电视通过遥控器就可以查询图书馆书目、查询借阅信息、预约图书、续借图书、观看图书馆数字展览、聆听图书馆虚拟讲座、阅览电子书刊、点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典剧目等。2005年9月,杭州图书馆联合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开通了“数字电视杭图栏目”,成为我国首家全方位借助网络服务商的力量进行图书馆网上业务建设、创新网络远程服务、数字电视服务的公共图书馆。青岛有线电视的全新媒体——数字传媒依托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网站,开辟了“共享工程”专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5月14日,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佛山珠江传媒网络有限公司、佛山市图书馆三方签订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电视应用示范单位合作协议书,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佛山有线数字电视专栏”,佛山市50多万数字电视用户在家打开电视,即可浏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各种文化资源。国家图书馆的数字电视服务,是国家图书馆与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把国家图书馆适合数字电视发布的资源和服务通过北京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推送到北京的300万数字电视家庭中。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国图讲座”、“国图展览”、“电视阅读”、“国图精华”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内容。在内容选材上,主要播送面向大众的服务内容,读者也可以通过交互式门户获得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同时在数字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同步控制信息功能,使观众可以利用遥控器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来。例如,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就可完成“知识问答”、“喜好投票”、“问卷调查”、“背景知识调阅”等交互操作。虽然自从2005年数字电视陆续开始在图书馆运用,但是我国现阶段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少,笔者于2009年6月15日利用中国电子期刊网中的“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子数据库,按关键词“数字电视+图书馆”精确检索,检索了2000~2008年的文献,经过查重处理仅有11篇文献,洪光宗在介绍数字电视概念以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数字电视作为延伸图书馆服务的新平台,主要功能体现在:查询服务、导航服务、预约预借服务、续借服务、预览阅览服务、光盘点播服务、新书通报服务、支付服务。他认为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具有普及性高、易于操作、主动性好、方便等优点,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比如读者对数字电视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读者只能通过遥控器输入数字,不能输入汉字,精确查询难以实现,数字电视的相关技术不够成熟。夏年军在《数字电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一文中阐述了数字电视的概念与特点,认为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有频谱利用率高、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开展交互式业务与增值业务的优势,在分析我国数字电视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数字电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影响有增加终端用户、扩充网络带宽、提高服务针对性,丰富信息资源,促进关键技术的完善和标准化进程,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孙一钢、魏大威在介绍移动新媒体特征的基础上,强调了在应用过程中要解决好有效保护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的问题和移动媒体格式的自动适配问题。(二)移动通信媒介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3月,我国移动通信的用户人数已经超过5.7亿人,过手机上网的人数也达到3000多万人,手机使用者几乎达到了全国成年人口的2/3以上,普及率极为可观。[3]这为图书馆把服务从“物理”和“虚拟”空间搬上“移动”空间,开展泛在服务提供了物质条件。到2010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近7.4亿,而习惯用手机阅读的用户将占到期间的一成多。手机阅读因其受众面广、方便、快捷、交互、价格低廉等优势,越来越成为年轻受众的新宠。[4]目前我国已有20多所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馆手机服务试验系统,提供手机信息服务,其中公共图书馆主要有:上海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主要有:香港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使用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功能一般体现为:图书借阅信息查询、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图书到期提醒、读者证事务、新书信息公告、公共信息发布与搜集、参考咨询、留言咨询、讲座信息及预订、书目信息查询、移动阅读、个性化定制服务、邮件、论坛与博客服务、读者荐书与选书服务等。服务方式以手机短信息为主,部分图书馆开通了WAP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多以短信息通知提醒、续借为主,功能还比较简单。2008年12月22日,国家图书馆启动移动服务——掌上国图,读者不仅可以用手机完成图书预借、续借等手续,甚至还可以从手机上阅读1000余种图书。此项服务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了解国家图书馆的服务、使用国家图书馆的资源。经过试运行,已经形成利用短信、WAP、快讯等多项移动新技术,逐步建成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WAP网站、国图漫游以及手机阅读等服务模块。实现了双向的短信服务[5]。随着这些新媒体的应用,国内图书馆界在2000年以后开始关注手机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笔者以检索表达式:关键词=“手机图书馆”or关键词=“移动媒体”or关键词=“移动通信”对中国期刊网收录2000~2008年度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得到图书情报领域相关论文共计69篇,按年度统计得到图1。图1国内手机图书馆相关主题文献的年度变化情况2002年朱海峰发表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一文,提出了无线图书馆的概念,所谓无线图书馆就是用户使用便携式终端设备,以微波、无线电等接入方式获取所需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图书馆,是数字化图书馆的进一步扩展,这是国内较早论及手机图书馆的作品,从图1可以看出,到2004年,国内关注这一新应用的学者开始增多,到2006年,关于手机图书馆的研究论文已为数不少。2008年,茆意宏、武立斌、黄水清对南京地区12所图书馆组织了“图书馆手机服务系统需求调查”活动,其中包括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公共馆与高校馆的读者对手机服务需求的意见大体一致,其中读者对借阅提醒、续借服务和图书信息查询的需求超过50%,对手机服务提出明确需求的读者比例总的来说占多数,图书馆手机服务是有较好的用户基础的。作者进一步指出图书馆界应研究读者使用移动信息服务的行为特征,根据读者需求和行为特点开发图书馆手机服务实验系统,然后通过对实验系统服务的跟踪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手机服务系统。“手机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依靠传统模式为读者服务的界限,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它以手机为终端,其即时性与个性化,为延伸图书馆服务时空,增加与读者互动提供了又一新途径,是图书馆扩大外延服务的一次新的尝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付诸实施,3G将加快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手机图书馆系统也必将随着无线信息技术的进步,由简单的文字短信到图文并茂的信息再到图像声音俱全的多媒体信息,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手机图书馆系统的功能将越来越强,信息通知、借阅管理、在线阅读等几乎所有的数字图书馆功能都将能在手机平台上实现。二整合文献资源,实现数字资源共享(一)合作数字参考咨询近年来,网络环境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开始关注,从而引发了对“区域图书馆”的讨论,主要涉及区域图书馆的建设思路、合作类型、意义等,反映在数字图书馆方面则是对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的探讨。参考咨询服务(ReferenceService)是图书馆的一项核心业务。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用户对网上信息资源利用习惯的养成,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相继加入到提供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行列,在数字时代,信息剧增,读者需求广泛,任何一家单个图书馆不再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开始开放办馆,加强与所有类型的图书情报单位开展互利合作,提升区域文献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理念产生。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也称合作虚拟参考咨询、分布式虚拟参考咨询或协作式虚拟参考咨询。它是“一群独立、自主的图书馆,根据正式或非正式的约定或协议,保证由合作系统的负责人商定的共同的服务”(ALAYEARBOOK,1977)。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建成了几个比较成熟的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国外比较著名的合作参考咨询系统有英国公共图书馆网络EARL(ElectronicAccesstoResourcesinLibraries)的AskALibrarian系统,美国教育部推出的虚拟参考咨询台VRD(VirtualReferenceDesk),以及目前被视为合作参考咨询典范的由美国国会图书馆OCLC及全球多家图书情报机构联合推出的QuestionPoint服务项目。我国的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开展较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在馆藏建设方面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缺乏共享观念。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内也有不少单位开展了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运行较好、比较成熟的系统有上海图书馆牵头组建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及科研院所图书馆联合相关文献信息机构推出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科学参考咨询台,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及其他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的联合参考咨询网,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规划建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DCVRS)。小型的如“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等;另外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以成员馆身份加入了QuestionPoint。2001年8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与超星数字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湛江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合作,建立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心,在网上开设图书馆专家联合导航站。2004年11月开发了新的系统,2005~2007年12月,联合参考咨询网共解答读者咨询60多万例,传递文献近200万篇。2007年11月投入“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的研制与开发,并于2008年3月投入试运行,该系统面向全国读者提供免费服务,已发展接纳读者会员100000多名,成为国内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服务的一个著名品牌。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相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服务,对读者不设门槛,完全彻底的免费服务,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宗旨,联合参考咨询网实现了分布式网上参考咨询系统,成员馆的电子资源、人力资源等可实现全国范围的高度共享。目前联合参考咨询网走向更大范围的联合,建立了“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联盟”,构建公共、教育、科技系统资源共享平台,合作成员馆将达到700个以上,这个平台将推进实现全国公共、教育、科技系统的文献资源共享。2004年湖南图书馆联合湖南高校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组建了湖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2006年协作网采用“联合在线咨询”,形成了各成员单位轮流值班的7×8服务模式,由7家成员单位轮流值班,咨询馆员在24小时内回复咨询请求。2007年,为了方便咨询员的联系沟通,协作网各单位使用统一的企业邮箱,建立了“联合在线咨询QQ群”,基本保证了各成员馆在值班日回复咨询请求。2008年,湖南图书馆与湖南大学图书馆结成知识型联盟,这是全国范围内首家联合省内高校、科研情报单位组建的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作组织,协作网的成立有效提高了各成员馆的资源拥有量和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用户的满意度达到了100%,为国内和国外在跨行业合作与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协作网成立后,在上海、广东、陕西、云南、四川等省市地区都展开了关于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关于国内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理论研究,蓝青对近7年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研究的国内文献定量调查后得出,我国在2002年前涉及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论文为零,到2002年才逐步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以后呈现出激增的趋势。直到今天,合作数字参考咨询已成为图书馆界的一大热点,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的发展[6]。讨论的方向主要围绕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案例分析、管理概况分析、咨询服务质量分析、不同服务模式分析、系统建设分析进行。2005年,焦玉英、王娜全面介绍了我国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主要从机制与人才两个方面指出国内合作式参考咨询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与发展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协调机制和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缺乏补偿机制。发展我国合作参考咨询服务,应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系统,然后向全国辐射,要建立质量评估和利益补偿机制,要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要规范各方行为等。2006年,于宁、徐跃权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台、联合参考咨询网、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五个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总结出各自特色。2007年,周敬治、林桂娜、王强针对中外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RS)的咨询方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响应时间、合作程度、实时咨询时间、实时咨询功能、网络表单设置、合作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国与国外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方式中存在的差别与差距,提出我国开展合作DRS应当引进或开发先进的DRS软件系统;组建全国合作网络;建立规范化的数字参考咨询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质量的知识库;建立高水平的数字参考咨询队伍。(二)大力推进总分馆制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共建共享和服务方式受到了资金投入、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很难打破行政界限,形成跨区域的协作,极大限制了图书馆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随着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已有不少省、市、地区都在逐步尝试实行总馆分馆制,高校图书馆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取消全校资料室,按学科门类重新组建分馆的厦门大学;在原院系所资料室基础上转型为分馆的北京大学;由于高校合并,图书馆重组后由一个总馆和若干个分馆构成的武汉大学。国家图书馆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地方分馆”建设项目,自2006年11月至今,国家图书馆先后与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东莞市人民政府、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机构,就设立分馆相关事宜进行协商一致后,正式签署设立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的有关协议并根据各分馆需求逐步展开项目合作。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平台,各分馆在开展资源建设时可以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小而特”的优势;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的建设打破了地域、行业界限,不仅面向省市公共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等服务,还与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等开发区图书馆合作,探索出跨行业资源共享与服务的有效模式,大大拓展了图书馆资源跨界合作与共享的思路。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一)RFID技术的应用图书馆经历了从手工到自动化,从自动化到网络化再到数字化的发展过程。然而,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即馆藏文献管理与服务却几乎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方式阶段。迅速增长的文献量和全开放的阅览、外借模式更激化了文献服务与文献管理之间的矛盾。虽然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的、数字的方式查询文献信息,获取文献却茫然如“大海捞针”。随着无线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正以其非凡的魅力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技术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国外许多图书馆和图书馆系统供应商开始研究RFID在图书馆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新加坡国内公共图书馆系统、美国SeattlePublicLibrarySystem(全球采用RFID管理的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公共图书馆、德国维也纳市公共图书馆等等。2006年6月9日,我国科技部等十五部委编制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正式发布,标志着以国家的名义开始推动RFID产业与RFID应用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2006年10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设立和发布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等20个重大课题,表明国家正以计划和资金启动RFID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于2005年底开始筹建,于2006年2月率先成为国内第一家使用RFID馆藏管理系统的图书馆;深圳图书馆通过项目投标也采用了RFID技术对全馆图书进行智能管理;武汉图书馆是第三家研发并全线使用国内自主开发的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及相关产品的图书馆。该系统集合了自助借还书系统、智能安全门、馆藏架位管理系统、图书编目系统、柜台工作站及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平台等,彻底改变了武汉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典藏管理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效率。我国的RFID技术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相关论文发表,国内图书馆界对RFID的应用研究则更晚,相关论文2004年始见诸报端。关于我国对RFID技术以及RFID技术在图书馆运用的理论研究,笔者于2009年6月15日利用中国电子期刊网中的“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子数据库,按关键词“RFID*图书馆”、“无线射频技术*图书馆”、“射频识别*图书馆”组配检索,检索了2000~2008年的所有期刊,经过查重处理共有142篇文献,把文献按年度统计成如图2所示。图2RFID技术相关主题文献的年度变化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国内图书馆界对RFI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5年,研究热点大多数是围绕RFID技术在图书馆运用的优势、不足及改进办法。2004年,张厚生、王启云发表论文《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首次将RFID技术引入国内图书馆界,拉开了我国图书馆界研究RFID的帷幕,其后RFID在图书馆的运动越来越多的引起国内图书情报界学者的关注。刘白秋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内图书馆中的首次应用实践》一文中在介绍厦门诚毅学院图书馆RFID智能馆藏系统部署环境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RFID智能馆藏系统的六大功能模块: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阅系统、自助还书系统、馆员服务系统、馆藏盘查系统、安全通道系统,并对诚毅学院图书馆RFID智能馆藏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总结了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此后又对RFID技术在国内8家图书馆的应用情况做阶段性的全面调查,其中包括4家公共图书馆、2家大学图书馆、1家儿童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根据调查结果认为:①RFID技术在现阶段多为示范验证阶段;②地区应用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③不受图书馆类型的局限,通用性好;④实现功能明确;⑤大都没有完整采用图书自动分类与移送系统;⑥RFID系统在集成应用方面以国内企业为主。作者结合参与RFID系统项目的实践经验,对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应用中的普遍优势与不足进行归纳与分析,最后指出RFID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频率选择与标准的统一、投资成本核算、系统软件与设备整合、RFID安全及防盗性能。甘琳在《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一文中介绍了深圳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效果,2006年7月深圳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后,从文献的采访、分编、加工到流通、典藏和读者证卡,RFID标签和阅读器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条码、磁条等传统设备。“RFID文献智能管理系统”集精确典藏、自助借还、灵活排架、文献定位导航、自动寻址归架、科学整架上架和典藏防盗等功能为一体,新技术的应用使深圳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同时,也给图书馆行业在服务、业务及管理上带来新的挑战。作者认为图书馆行业应寻找RFID最能发挥作用的正确方向,将技术的客观优势与主观应用冲动结合起来,借助RFID来提高整体效益。针对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也有不少学者持谨慎和反对的态度,综合他们的观点主要有:花费巨大;隐私权得不到保护;有些图书馆报道不实,夸大RFID的功效;标准化问题以及RFID标签的放到能力问题。胡明玲、王建涛在介绍RFID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特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在对待RFID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困难及要点,比如国内的RFID集成商问题、RFID与现有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集成问题以及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图书馆应用RFID提供了一些参照和警示,有利于改进图书馆使用新技术的思路,给图书馆使用RFID新技术提供了一些理性思考。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创新,是未来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变和文献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RFID尽管在图书馆界存在不少争议,优缺点比较明显,各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在观望着它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RFID标准的建立,开展以RFID技术应用为手段,尝试改革图书馆沿袭多年的文献服务方式,冲破图书馆工作的瓶颈与困境,在图书馆智能化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二)SSLVPN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的进步,为解决资源提供商和资源用户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契机,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目前用户已可实现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所订阅的网络电子资源。SSLVPN是采用SSL(SecuritySocketLayer)协议来实现远程接入的一种新型VPN技术。SSLVPN的突出优势在于Web安全和移动接入,它可以提供远程的安全接入,而无须安装或设定客户端软件。SSL在Web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VPN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移动办公和远程访问企业内部网络方面,国外高校也广泛采用该技术作为从校外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采用VPN实现多校区之间的数据传输。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采用VPN实现了3个校区之间的网络互联。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也都采用VPN供用户在校外访问校园网资源。2007年9月25日,上海图书馆采用基于SSLVPN的远程访问技术方案实现了电子资源远程服务——“e卡通”,365天每天24小时免费为上图有效持证读者提供上图购买的、并获得厂商授权电子资源内容的远程服务,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上图电子资源,有效提升了电子资源的性价比,突破了国内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局域网服务瓶颈,有效发挥了电子资源可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自2007年9月25日系统开通运行以来,用户远程登录率已达18000多次,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上海图书馆在国内率先推出集网络接入、读者身份认证、授权中外文电子资源访问、远程使用管理为一体的电子资源远程服务,其采用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其积累的经验,必将为国内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服务的实现和普及起到重要借鉴和示范作用。四拓展延伸服务,打造文化服务品牌2007年5月15日,文化部在天津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交流会上做了题为《大力推进图书馆延伸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报告,他强调,拓展延伸服务是当代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社会效益和完善公众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加强图书馆服务工作,要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培训,开展网上服务等方式,狠抓图书馆内涵建设,积极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增强辐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广度与深度都得到延伸,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图书馆都举办了多彩的科普和阅读活动,各式各样的科技周、服务宣传周、读书月等活动已经成为图书馆扩大宣传、拓展社会职能的重要方式。公益讲座作为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图书馆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经过26年的精心培育,在“大型宏观信息讲座”的基础上诞生了都市文化系列讲座、新世纪论坛、院士讲坛、青年讲坛、学生讲坛、国际科学家讲坛、世界与上海等一大批新兴品牌讲座,已成功举办讲座1000多场,听众覆盖1300多家单位,累计超过78万人次,并以强劲的势头向周边城市辐射,昆山、苏州、无锡、杭州、绍兴、湖州等10多个城市的市民都闻声而来,成为他们忠实的听众。山西省图书馆与山西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合作,使山西省图书馆“星期日讲座”通过荧屏又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省内外各学界骄子展示思想的神圣舞台,同时给公众以丰富的学术熏陶、浓厚的人文陶冶、深刻的思维启迪。对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科学知识、引领先进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及相关文津读书沙龙”是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该评选活动从2004年设立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由读者和评审专家共同参与,共评选出获奖图书39种和推荐图书117种。至2009年4月29日止,“文津读书沙龙”举办相关活动138场,参加人数3万余人次。配合“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设立,国家图书馆同时推出“文津读书沙龙”读书俱乐部,邀请获奖图书的作者和出版社,以及广大读者参加相关读书活动。此活动拓展了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职能,开创了读者参与读书的新形式,对图书馆界拓展服务形式和内容有新的启示。此外,大连图书馆的“白云论坛”、深圳南山图书馆的“博士论坛”、广西图书馆的“八桂讲坛”等,均成为各馆的文化品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各级图书馆积极开展流动服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展览、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上海图书馆以“广设点、全覆盖”为目标,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组建了一种新颖的图书馆联合体,将图书馆的服务向全社会辐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03年启动流动图书馆建设,截至2006年底,建设分馆39个,各分馆以丰富多彩的图书、多样化的服务和免费的借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深圳图书馆以建设图书馆之城为目标,推进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开展网上虚拟服务、流动图书服务、“通借通还”,大大延伸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上海图书馆从2002年就会同一些单位发起了“读书乐”全国摄影比赛,这一国内首个以读书为主题的摄影比赛展览每两年举办一届,并从2005年开始,上海图书馆先后在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了52场巡回展览,累计吸引观众逾30万人次,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读书、爱书的热潮,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