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编辑出版家的叶圣陶先生_第1页
作为编辑出版家的叶圣陶先生_第2页
作为编辑出版家的叶圣陶先生_第3页
作为编辑出版家的叶圣陶先生_第4页
作为编辑出版家的叶圣陶先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编辑出版家的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就文学创作而言,《隔膜》《火灾》等短篇集,“实为中国新小说坚固的基石”(茅盾语);“扛鼎”之作《倪焕之》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童话集《稻草人》,“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语);1921年发表的四十则《文艺谈》,是我国现代文艺理论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为新文学理论的孕育起了奠基的作用。就文学活动而言,圣陶先生以文会友,广结良缘,为开创新文艺的园地和聚集作家队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教育而言,圣陶先生始终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要让学生“受教育”而不是“受教材”;“‘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教育”的生命是“爱”;教育的方式方法是“相机诱导”。就编辑出版工作而言,圣陶先生认为编辑工作就是教育工作,编辑和教师一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在1921年7月写的《“先驱者”》一文中就曾说过:“(编辑)的事业真是重要且伟大!他们给人以精神的粮食,授人以心的锁匙”,他们“至少也应是先驱者”,把编辑出版工作上升到引领民族走向的高度,他奋进的历程以及编辑出版工作的业绩,值得我们去探寻和追忆。一“四库艺文穷究”夯实作为一个编辑的学养圣陶先生编辑出版的“起点”是办“油印小报”。1911年5月,还在苏州草桥中学读五年级的叶圣陶,就与同班同学一起创办了年级油印小报《课馀》,后改名为《课馀丽泽》。“丽泽”,源于《易·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王弼注:“丽犹连也”。“兑”,喜悦。意谓两个沼泽相连滋润万物,所以万物皆悦。办报的宗旨,是激励同学彼此相亲相爱,互相切磋,砥砺学问。圣陶先生在《杂谈我的写作》一文中说:“升到五年级(前清中学五年毕业)的时候,和几个同学发起一种《课馀丽泽》,自己作稿,自己写钢板,自己印发,每期二张或三张,犹如现在的壁报;我常常写一些短论或杂稿,这算是发表文章的开始。”[1]这之后,当“编辑”成了圣陶先生孜孜以求的理想,而能成为一位编辑出版家,则是经历了艰辛的修炼。1982年2月,为纪念圣陶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周年,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填了一首《水龙吟》[2],词云:懿欤海内词宗,竹林稷下驰名久。情殷私淑,一朝相见,新交如旧。当代方皋,马空冀北,承恩独厚。幸长随杖履,亲承謦欬,勤培植,粗成就。四库艺文穷究。苦钩玄,焚膏赓昼。焕之高制,西川佳作,藏山传后。毓德良师,树人宏业,芝兰清秀。祝康健逢吉,心闲身健,无疆眉寿!“四库艺文穷究。苦钩玄,焚膏赓昼”是赞美,也是写实。“四库”,当指《四库全书》;“艺文”,不仅指《艺文志》,也涵盖了从域外译介过来的新学术和新文艺。圣陶先生博闻好学,对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含英咀华,对外来文化取精用宏,处处表现出高人一筹的敏锐感悟。众所周知,圣陶先生只念过小学一年,中学五年。1912年2月,中学毕业后就当上了小学教员。他在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不止一次说过:当教师的倒出一杯水,得要准备一桶水;当编辑,首先得是个“杂家”。为了充实和发展自己,圣陶先生就请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好友顾颉刚帮他拟定《为学程序》。其1914年9月29日日记记:接颉刚一书,为学程序业为定就,条分缕析,备举无遗。苟能铭其言于肺腑,行之十年,中国学术亦足谓得其大凡矣。兹录其自定为学方针,并以诏我者于下:一、四部不能偏废。二、经应尽治,正史治至《三国志》。三、小学之音韵形体训诂,分年肄之。四、集部不但重记忆涉览,故前后应不异书。五、文至南北朝而止,诗至唐代而止。六、目录学为研究学术系统之关键,必与平议并重。七、语录学案虽极委琐,然欲洞明学术之大体,亦应涉猎。颉刚为余定每日读书时间如下:上午,经(两小时),小学(一小时),下午,史(两小时),小学(一小时),夜,集(两小时),平议(半小时),目录学(半小时)。颉刚云:今定程序为四分,每分速治则一年,迟治则二载,中则岁半;不必存猛进之心,唯计日进,量力而读。毕业不妨复诵,圈点不妨重加,毋畏买书,毋畏参考,毋畏巨帙,毋畏新书而不加圈点,毋畏臆想而不登笔记。久而久之,自与神化。《为学程序》共四个部分,对所学的“经”、“小学”、“史”、“子”、“集”、“平议”和“学案”,列有详细的书目,圣陶先生奉为“圭臬”,铭于肺腑,专心志学,“计日而进,量力而读”,“行之十年”,果真成了有深厚学养的学者。1922年2月,北京大学聘请他担任中文系预科讲师,主讲作文课,但他更愿意当编辑,于1923年春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编纂我们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课本《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选注《荀子》《礼记》《传习录》《苏辛集》《周姜词》《史记》等“学生国学丛书”,还编过《十三经索引》。1931年2月进入开明书店后,除了编纂了一系列中小学语文课本外,还和开明同人一起出版过《辞通》《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师石山房丛书》等几部辞书和大部头学术性较高的史书,为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圣陶先生治学淹博而精审,对我国的学术史和文化史有宽阔的整体性的宏大视野,对文学的古今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全局的眼光和贯通性的思考,因而成了出版界的领军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圣陶先生担任了出版总署副署长和教育部副部长,主管出版工作和教科书编写工作。我国第一部大学语文《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和《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及我国第一部《新华字词》,都由圣陶先生主持编纂。他先后审阅过《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一大批工具书书稿;为中华书局等出版部门修改过《〈永乐大典〉说明》、《〈胡笳十八拍〉出版说明》、《〈史记〉出版说明》和《校点后记》、《〈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丛刊〉序言》、《〈笔记史料丛刊〉例言》、复制本《〈永乐大典〉出版说明》、《〈三国志〉出版说明》、《〈文字蒙求〉影印说明》、《〈后汉书〉出版说明》等文稿。1958年2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圣陶先生任小组成员。1982年,新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圣陶先生任规划小组成员。从20世纪60~80年代,圣陶先生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呕心沥血,贡献甚多。晚年,圣陶先生还审阅了《鲁迅全集》注释稿和《红楼梦》校注稿。1984年底至1985年初,他还为中共中央统战部审阅了《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的注释稿。学识渊博,勇于担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成了圣陶先生作为一个编辑出版家最厚重的底色。二所取者确所见者深王力先生在《水龙吟》中用“当代方皋,马空冀北”来盛赞圣陶先生出版界的“伯乐”。圣陶先生慧眼识珠,谦恭待人,尽可能把名家都诚邀过来作为自己所编的报刊和丛书的“撰稿人”,尽可能把名作都汇集到自己所编的报刊和丛书中,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编辑出版了一部又一部的佳作。20个世纪20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诗》月刊、《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此外还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和“文学研究会”丛书,以及《公理日报》、《苏州评论》和《妇女杂志》。30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灵魂”,圣陶先生主编过“开明文学丛书”“世界少年文学丛刊”“开明少年丛书”“开明青年丛书”,以及《中学生》《新少年》和开明《月报》的“文艺栏”。40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文协成都分会会刊《笔阵》,以及《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一直生活在“作家”和“读者”之中,生活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生活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文学”大潮中,对时代的需要看得最真切,对民族的企盼把握得最精准,因而他主编的报刊和丛书都具有揭橥方向、引领潮流的意义。圣陶先生不仅发表了茅盾、巴金、沈从文、丁玲、戴望舒、施蛰存、端木蕻良、秦牧、胡绳、子岗、徐盈等一大批作家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把他们推上文坛,还推荐和编辑出版了一批翻译作品和学术著作。王力先生早年翻译的法国小说《小芳黛》《酒窟》《屠槌》《讨厌的社会》,以及戏剧《我的妻》、《婚礼进行曲》、《恋爱的妇人》、《爱》、《娜娜》、《生意经》(上、下册)、《莫里哀全集·一》等,就都是经圣陶先生举荐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力先生1960年代初主编的大学教科书《古代汉语》,也是经圣陶先生审阅过的,《水龙吟》中的“幸长随杖履,亲承謦欬,勤培植,粗成就”是由衷之言,他把自己学术生涯中取得的成就归结为圣陶先生的“勤培植”。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1942年定稿后,拖了六年才辗转将稿子送到圣陶先生手里。圣陶先生看后觉得很好,托王伯祥先生再看一遍,王先生也赞成出版。圣陶先生1947年9月26日日记记:“下午四时出席八十五次经理室会议,决定收受钱锺书《谈艺录》稿。”次日日记记:“钱默存契约亦送出。”《谈艺录》的书稿原是一则则并不连续亦无标题的随笔,圣陶先生安排学养至深、为人真挚谦诚的周振甫先生担任“责编”,周先生给《谈艺录》加了“标题”,使全书有了既简洁又醒目的“统领”。《谈艺录》1948年6月由开明书店出版,钱锺书先生在《序》后的《附记》中说:右序之作,去今六载,不多追致,以志一时世事身事耳。书既脱稿,偶供友好借观,沈兼士先生过听徐森玉丈之言谬加叹赏,欲为刊板;柯灵、唐弢二君亦谋收入丛书印行。事皆不果,卒由王伯祥、叶圣陶两先生二审定,付开明出版;周振甫、华元龙二君于稿中失字破体,悉心雠正;周君并为标立目次,以便翻检。底下短书,重累良友浪抛心力,尤所感愧。给学术大师钱锺书先生的大作“悉心雠正”“标立目次”,谈何容易。这至少可以表现出圣陶先生、王伯祥先生、周振甫先生学识的深厚和学风的严谨,胸中自有珠玑百斛,即便是文章泰斗钱先生的代表作也得细勘精审,锦上添花。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刺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正式聘请雷海宗、潘光旦、吴晗、浦江清、许维遹、余冠英、朱自清等七人组成“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由朱自清担任召集人,编定后交大孚出版公司出版。后因时局及其他原因,大孚出版公司未能接手。闻一多先生家属代表人吴晗先生与圣陶先生联系,询问开明书店是否愿意接手印行。圣陶先生与开明同人商量后决定出版,表现了一个编辑出版家的宏大气魄。圣陶先生1947年9月12日日记记:一多全集之原稿已由沫若处交来,尚缺一部分。其已来者将近七十万言。此书甚富学术性,宜为仔细校雠。而发售之际,人震于一多之名,亦必能畅销也。在圣陶先生的主持下,开明书店做了具体分工:圣陶先生全面负责,同时摹写全集中的金甲文及《唐诗大系》和《周易义证类纂》的点校,王伯祥先生、徐调孚先生、朱光暄先生分任校雠。吴晗先生在《〈闻一多全集〉跋》中说:圣陶先生摹写金甲文字,伯祥、调孚、光暄先生分任校雠,所有引用古书文字,都抽检原书核对一过。(1947年)十月二十五日,圣陶先生给佩弦先生的信说:“闻氏全集已付排,缮钞之稿,实多错误,当初以为《死水》《红烛》必无问题,孰知钞者所据为排印本,而排印本不惟多错字,且有错简之处,校时始发觉,颇累了排字工友。其考据文字,引用处如有可疑,皆检原书查对。”又在给沫若先生的信里说:“期其比较精善,庶无负一多先生耳。”这部书的精善,这里面不止是学术上的共鸣,也包含了崇高的友情。我完全同意圣陶先生的话:“此集交开明,为其幸事”,不止是闻集之幸事,也是学术界的幸事。1948年8月18日,《闻一多全集》正式发行,分为精装4册八集,卷首汇集闻一多先生的照片、印章、写生、手稿、图片等共42幅(方)。版权页署编辑者: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闻一多全集》是继1938年8月出版的《鲁迅全集》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士逝世后出版的第二部作家全集。这时的中国,正处在革命与反革命决战的关键时刻,广大读者出于对人民英烈无限崇敬的心情和拜读先驱遗文的迫切愿望,争先购买,很快销售一空。1948年9月出第二版。1948年11月出第三版。1949年12月出第四版。圣陶先生为《闻一多全集》作的广告词中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他说他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那二千年前的昨天,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他又说:“我的历史课甚至伸到历史以前,所以我又在研究以原始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他的贡献真个太多了。创作《死水》,研究唐诗以至《诗经》《楚辞》,一直追求到神话,又批评新诗;更动手将《九歌》编成现代的歌舞,象征着我们青年农民的严肃的工作。他将古代与现在打成一片,成为一部“诗的史”,或一部“史的诗”。[3]圣陶先生在为《闻一多全集》写的《重印后记》中说:“闻一多先生被反动派看作死敌,他当然是咱们的英雄;反动派消灭了他的肉体,咱们就得拥护他的精神的永生——包括他的道德和文章。给他编集子当然应该编全集,不编全集就感到不满足,不够劲,不够给敌人一种威慑力量,不足以向全世界控诉反动派竟杀害了这样一位正义的有成就的学者。”[4]《闻一多全集》的出版,圣陶先生做的是“接受”(书稿),以及审读、编排、抄写、校对等琐碎的工作,进行的却是一场特殊的战斗。闻一多是被反动当局杀害的。圣陶先生挺身而出,和朱自清先生、郭沫若先生、吴晗先生一起编辑《闻一多全集》,使英烈的精神业绩得以长驻人间,“令人神往”,催人奋起,其意义十分深远。三总得心安,才解眉间锁圣陶先生的长子至善子承父业,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填过一首《蝶恋花》,说编辑看起来只是在咬文嚼字,其实是在“画龙点睛”,要做到尽善尽美是很难的,因而心里总是忐忑不安:“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圣陶先生追求的正是至善先生所说的“总得心安”的境界。他说“编辑工作就是教育工作”,编辑和教师一样都是思想文化园地辛勤劳作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编辑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工作讲究学术和艺术,这中间大有学问。每一本书,从提出选题到印制成书;每一篇文章,从“初审”到“定稿”,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发挥编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一种只有经过编辑加工提升才能达到的境界和水准。对于编辑来说“难得心安”是常态,“眉间”的“锁”总是很难舒展得开的。但圣陶先生用他的博识和严谨,“句酌字斟”,“尽心尽力”,心头一日不安,“眉间锁”一日不解,则求索也就一日不止!1949年3月,圣陶先生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来到北平(北京),出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统筹解放区教科书的编审工作。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和《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简称“华北版”),由华北联合出版社出版。过了不到2个月,新中国诞生了。新中国得用新中国的教材,但因时间促迫,只能对“华北版”进行修订。1950年6月,经过修订后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和《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简称“新中国版”),由新华书店出版。虽说是修订,但面貌一新,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初级小学国语课本》中的几篇课文:“华北版”《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五册)第二十七课《朱德的扁担》全文如下:朱德的扁担民国十六年秋天,一部分红军,驻在井冈山。井冈山上没有吃的,要到五、六十里外的宁冈去挑粮。当时人多,扁担少,大家争先恐后,一不留心,扁担就会让别人抢去,不能去挑粮食。我们的朱德司令,恐怕他的扁担被别人抢去,就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战士们很敬爱朱德司令,不好意思再拿他的扁担,这样他能常常和战士们一块去挑粮。后来,人们常常骄傲的说:“我们和朱德司令一块挑过粮,你别看他是个总司令,挑起来比我们还挑得多呢!”再请看“新中国版”《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五册)第二十七课《朱德的扁担》:朱德的扁担一九二七年秋天,一部分红军,驻在井冈山。井冈山上没有吃的,要到五、六十里外的宁冈去挑粮。当时人多,扁担少,大家争先恐后,一不留心,扁担就会让别人抢去,不能去挑粮食。我们的朱德司令,恐怕他的扁担被别人抢去,就在扁担上写上“朱德”两个字。战士们很敬爱朱德司令,不好意思再拿他的扁担,这样他能常常和战士们一块去挑粮。(下略)将“民国十六年”改为“一九二七年”,这是技术层面的处理。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改为“‘朱德’两个字”,这就看出作为一个“编辑”的睿智和功底了。在扁担上写“扁担”岂不重复?朱总司令会不会这么写呢?即便是这么写的要不要改动呢?圣陶先生及其同人当年是怎么考虑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的扁担”这三个字删得真好。类似这样的改动,正是至善先生所说的“点睛”之笔,一字值千金!也有改动较多的。“华北版”《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二册)第三十三课《乌鸦喝水》,全文是:一只乌鸦,想喝瓶里的水。瓶很长,水浅喝不着。后来他衔了一块一块石子,投进瓶里,水就升上来了。乌鸦就喝到瓶里的水了。这篇《乌鸦喝水》,收入“新中国版”《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二册)时,标点和文字的改动多达二十多处。修改后的课文如下:一只乌鸦想喝瓶里的水。瓶很高,水又少,喝不着。后来,它一块块儿的衔了许多石子,投进瓶里去。瓶里的水升上来,乌鸦就喝着了。也有的课文可以说是重新构思,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例如“华北版”《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八册)第一课《人人歌颂毛泽东》,全文如下:人人歌颂毛泽东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领导咱们翻了身。××××××翻了身,拔穷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