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设计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设计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设计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设计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宋理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学术观点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情境导入五代时的冯道先后事四姓十位皇帝,因多次变节,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节操的人。两汉以来,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唐晚期藩镇割据造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国家裂,社会动荡,君臣相弑,父子相残,需复兴儒学,重建秩序、匡时济世,理学应时而生。一、儒学危机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终极的立足点——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1、时代背景材料一前日五代之乱,可谓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宋史》材料二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宋明理学概述》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需要2、复兴儒学材料三公元819年,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尊迎佛骨,掀起全国性的佛教狂热。韩愈直言上奏,斥佛教乃夷狄之教,劳民伤财,结果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潮州,途中他写下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朽惜残年”的悲壮诗句。士:“以下为己任”的使命3、理学兴起材料四宋,历经五代纷乱权威失坠,又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权力的政权?……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君:重构政权合法性的愿望4、三教合一材料五汉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宋元学案》卷二儒学: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反复辩驳也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教一”的趋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5、社会环境

材料六科制完善,重文轻的治国理念,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北宋儒学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社会:北宋具备儒学发展的土壤二、宋明理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1、程朱理学材料一世的本源是什么?宙观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河南程氏遗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子文集》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材料二什是天理?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河南程氏遗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材料三如得“理”?认识程颐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朱熹理解的“格物”有三点……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朱熹认为格物的对象是极为广泛的…这种对象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格物途径的多样性,其中主要是阅读书籍、接触事物、道德实践。——陈来《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材料四当理和欲望矛盾时如何选择?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程颢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朱子语类》“存天理,灭人欲”1200年,岁朱熹病逝,朝廷下旨禁止天下士人前去送葬。此前,朱学被诏定为“伪学门人被定为“逆党弟蔡元定死在贬所,天下寒颤。问为么宋后它成官哲?朱熹《书定封建士子修的准则,为其作注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元朝迄至明清书注》遂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教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办学的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朱熹的个人担当:著书讲学、传播理学思想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统治者从中窥见了可资利用的门道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德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和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禅宗六祖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材料一世的本原是什么?宙观人心至灵,至理至明;人皆有心,心皆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陆九渊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此花的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王阳明《传习录》一个关于王守仁弟子的故事。这位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良知”的理。那小偷笑着问道问,我的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怕不妥吧守的弟子便对小偷说便是你的良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材料二如何得心?认识论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陆九渊认为人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致学目的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到蒙蔽后的心就不灵,理也就不明了,这样就必须过师友讲学来恢复心的本然“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是良知,不假外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叛乱后给友人写信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何足为异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问王明心集成的因什?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心是万事万物根本,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其“心学”并不是纸上学问,而是实中的智慧。王阳明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学问,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今人称为明朝第一牛人。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学(又被称作左派王)将其说法推向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凡夫俗子,皆可为圣",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学这"心即理看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徐阶,张居正,唐顺之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近代梁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都从中受益。王阳明在日本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中国,章太炎有“本新,王学为其先导之不尽的日本政家、企业家对他奉若神明。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3、比较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今江西上)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见墟墓便兴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这悲哀钦敬之心正是人所共有的千古不磨之心,故可知陆九渊直奔主题地点明心是天地万物的源;由材料“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可知,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故可知陆九渊认为在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的存在——陆九渊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认识论问题上:朱熹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主张通过外在的天理规范人心;陆氏兄弟从“心即理”出发,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可得到真理。二者一个主张“格物致知个主张“心外无物无理们然在认识论上看法不同,但都以服务封建统治为宗旨,其实质是一致的。三、理学的传承1、儒学哲学化儒家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的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明理学了。宋明理学这种吸收、改造和批判主要表现它以释道的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为领域和材料,再建孔孟传统。——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不灭、轮

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可取之处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进作用。“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曰是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令,“凡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中国有史以第一个嘉奖贞节的特别命令。“无事袖手淡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为仁不能胜暴,非仁也;为义不能用众,非义也;为知不能决诡,智也”——唐甄《潜书·有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不可取之处:等级尊卑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重利轻义、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等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3、理学世俗化材料一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慢。读书:要端正审题面对书册,详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烟,不可闻饮食之声。——译编自朱熹《童蒙须知》朱熹特别重视建立书院作为讲学场所,曾亲自创办了考亭书院等所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麓书院等3所院。……制定院中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学规的内容都是集合儒家经典中的语句而,总结了孔孟以来的儒家礼教体系,用儒家伦理的标准去要求和规范书院师生的行为。——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乡约自写了约规南乡约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淳正,守礼畏法。材料三正这种将儒学原则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4、理学走向僵化材料一人们的言论与孔孟、朱这些“圣贤”相左会被视为“非圣无法演戏扮演他们的形象,也被看作是“亵渎圣贤”的行为明律》有明文规定要治以重罪。……它再也不是什么“律己做人的座右铭,而是变成了读书人的“敲门砖”……程朱道学以八股取士而达到鼎盛,也因为八股取而走向衰败。——徐洪兴《中国学术思潮史•学思潮》材料二如一种理论体系,旦高高在上,失去了对立面的反对意见,就会逐步走向封闭、僵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