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肠道传染病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肠道传染病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肠道传染病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肠道传染病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市涪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业指导书疾控科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文件编号:版号:第1版编写:审核:批准:2007年9月15日2007年9月18日2007年9月19日

修改记录修改页码修改内容修改人批准人生效日期

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主题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第1版第0次修订第9页共2页

1、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规范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处理程序,提高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现场处置能力,又快又好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一大类病毒传染病。病死率很高的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脊髓灰质炎所引起的暴发流行亦参照本规范开展现场处置。3、人员职责3.1应急组组长:负责对事件的核实和队员的管理及指挥.现场工作结束后和流行病学组长共同撰写突发件事的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3.2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负责对事件提出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定采样方案,确定检测项目,队员负责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协助采样并开列采样单及检测送检单。负责制定现场消毒方案,指导消毒用药剂量,检查消毒效果。相关应急队员服从组长指挥,依据工作步骤完成现场消毒处理工作,并做好消毒前、后环境样品的采集、编号、填写检测送检单及时送检。3.3检验组:检验组负责准备采样器材、试剂,检验人员配合流调人员完成相关采样工作并及时送实验室检测。4.工作步骤4.1疫情接收与核实疫情值班人员或法定疫情报告人接到疫情报告后,均要详细询问并记录报告人的联系方式和事件经过,然后报告中心应急办,由应急办负责对报告信息分类处理。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疫情、可疑院感事件、不明原因疾病等由疾控科进行疾病检诊、流调、采样、处置,流调及处置结果报区卫生局业务主管科室和市疾控中心,同时提供所发生肠道传染病的详细个案流调资料及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对达到或可能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事件,应急办立即向应急小组领导报告,得到指令后再电话报告区卫生局,同时通知中心各应急小组组长;应急小组长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队员到指定地点集中,检验组人员需准备采样用具,流调人员到应急库房领取应急处置物资,并着手准备消毒器材、药品,30分钟内做好相关工作,前往事发现场。4.2组织准备:4.2.1物资准备:主要准备消杀药械、采样用品、个人防护用品、诊断试剂、预防药、电脑、照相机、人民币、录音设备等。4.2.2应急资料:现场联系人电话和工具书、各种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相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主题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第1版第0次修订第9页共3页

关技术资料、相关个案调查表、流调专用记录纸、消毒工作记录、病人/疑似病人隔离转运通知书、病人/疑似病人隔离控制通知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处置技术指导建议书等。4.2.3应急器材:体温表、消毒棉花及酒精、喷雾器、灭菌粉/片、消毒桶和消毒盆等、余氯试纸、耐酸手套等。4.2.4采样器具:静脉采血管、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肛拭管、表面样采样管、无菌取水瓶、无菌食品袋、消毒棉签等;4.2.5防护用品:普通口罩、橡胶手套、鞋套、长筒胶鞋、医用工作服、医用工作帽等。4.2.6应急组长清点物资无遗漏后,宣布出发。5、工作程序5.1核实诊断:到达现场后,找到现场负责人了解事件情况,并查看现场,明确下一步调查控制工作内容和重点;必要时先向现场指挥提出应急控制措施,控制局面。5.2应急队员分工:流调组分别询问病人、病人家属、密切接触者、医生、执法监督人员、其他相关人员,并做好消毒准备工作;检验组立即收集患者或事件相关标本,防止标本流失;5.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流调组长和有现场调查经验的队员找首诊医院或首诊医生了解情况、查阅病例,询问病史、向病人详细了解发病经过,核实发病时间、发病人数、发病地点、密切接触者人数、死亡人数、实验室检查结果。向当地防保机构了解发病后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等。注意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如果疾病是经水或食物传播的,则要询问接触的频率、时间及性质,如果疾病自然史是未知的或不能作出适当的定义,则应询问有关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最后,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是否存在。5.2建立病例定义:定义病例运用简单、容易应用和客观的方法。现场调查早期建议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现场调查后期的病例定义建议严格按照疾病的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病例定义。5.3编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和首次病例定义,编制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案,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和使用的调查表格。5.4描述三间分布:针对发现病例的个体和其家庭以及周围环境,按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全面收集信息,详细收集调查表中信息,尽量不留空白。主要调查病人、病人家属、密切接触者等相关人员的发病情况。5.4.1流行病学资料:病前5天至就医前的就餐和活动情况,详细调查病人患病前五天到就诊时的就餐情况,要求调查到每一餐的就餐地点、就餐人员食谱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主题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第1版第0次修订第9页共4页

种类,并了解就餐人员中有无发病人员。同时调查与那些人有生活接触,如同餐、同宿、护理等情况,并追问每一天的解便次数和解便的详细地点。消化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常有不洁饮食(水)、群体性聚餐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5.4.2病人临床表现:腹泻、大便每日是否≥3次以上,有无里急后重,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是否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全身不适、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5.4.3实验室检查:所有腹泻病人要求医院及时进行三大常规检查。5.5样品采集与送检5.5.1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对病人、密切接触者以及可能被污染的环境、食物等在调查的同时应尽快确定样品采集的种类、人群,及检测项目,并开列采样单协助检验组进行样品采集,开列检测送检单及时送检。5.5.2霍乱样品采集与送检标本以病人粪便为主,水样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指甲大小的粪量,亦可用碱性蛋白胨水湿润的棉拭或采便管由肛门插入直肠内3~5cm处旋转一圈轻轻取出。外环境标本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碱性蛋白胨水采集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疫点内所有人群的肛拭子和可能被上述人员污染的物体表面,用无菌瓶采集污染的饮用水、污水、粪坑、和可能污染的沟渠、鱼塘、堰溏、江河水300ml,及时送检。5.5.3甲肝样品采集

采集静脉血5ml,注意避免溶血。5.5.4痢疾样品采集

可采用便盒留便、肛拭或采便管采便。5.5.5伤寒副伤寒样品采集血液、骨髓各5ml,尿、粪便标本,玫瑰疹刮取物。5.5.6感染性腹泻采集病人血液和粪便标本。5.5.7脊髓灰质炎粪便是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主要标本,由于脊髓灰质炎病人粪便排出病毒主要是在麻痹前期和麻痹后二周内,排毒呈间歇性,故标本的采集应在病人麻痹后14d内采集二份粪便,二次采集的间隔为24~48h,每份标本量5~8g。由于病毒对热和对紫外线的不稳定性,因此采集的粪便应放在无菌的干净容器内,4℃以下冷藏保存和带冰运送,采集后应按规定贴好标签,一周内送到指定的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5.6完善现场调查:根据初步调查的情况,找出现场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调查方案,进一步追踪病人、密切接触者和补充采样等。5.7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资料由专人收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5.8书面报告:包括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主题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第1版第0次修订第9页共5页

6、预防控制措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基本相同,但不同疾病又有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了便于现场操作,现将各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归纳如下:6.1霍乱预防控制措施6.1.1严格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临床症状消失,病人和带菌者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6.1.2疫点、疫区处理6.1.2.1疫点、疫区的划定6.1.2.2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同一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户为范围。6.1.2.3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乡,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6.2疫点处理6.2.1隔离治疗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立即就地隔离治疗。转送病人时对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运送病人的工具要随时消毒处理。6.2.2疫点消毒: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消毒。6.2.3验便:对疫点内所有人员,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第一次采便应在服药前进行。6.2.4追踪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家人进行追踪调查,对腹泻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登记和预防服药。6.2.5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2天。6.2.6疫点的解除:在传染源隔离后,疫点内所有人员验便连续两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时可予以解除。如无粪检条件,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出现时亦可解除。6.2.7疫区处理:加强饮用水消毒和水源管理、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管理、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及时进行杀虫处理。6.2.8健康教育:对疫区内开展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为主的健康教育活动。6.3甲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措施6.3.1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广泛开展病从口入的卫生宣教。各单位应创造条件,提供流动水供洗手及洗餐具,自备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6.3.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6.3.3要加强生食水产品的卫生监督。加强对产地水域的卫生防护,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主题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第1版第0次修订第9页共6页

6.3.4要加强水源保护,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6.3.5中小学要供应开水,学生自带水杯。6.3.6取缔不符卫生条件的、无证的饮食摊贩。6.3.7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6.3.8幼托机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儿童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制。对全托单位还应注意尿布消毒。使用的玩具各班组应严格分开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6.3.9对甲肝病人的食品、便器、衣服、床单、注射针头及其排泄物亦均应作消毒处理。6.3.10消毒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煮沸、福尔马林、强力戊二醛、有效氯以及紫外线等灭活病毒。6.3.11应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贝类食品。6.3.12甲肝疫苗应急接种:对疫源地周围的易感人群,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但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6.3.13免疫球蛋白应急接种:适宜于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以及暴露2周后的接触者,接种时间越早越好,接种免疫球蛋白后,未出现肝炎临床表现者,3个月以后补种甲肝疫苗。接种方法:丙种球蛋白按0.02ml~0.04ml/kg一次肌肉注射,亦有推荐用5mL一次肌注者。6.3.14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6.3.1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隔离治疗。6.4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预防控制措施6.4.1传染源:急性、慢性病人及带菌者

急性病人应隔离治疗。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等重点行业人群中的患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及时访视管理,并给予全程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二次大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无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托儿患病后处理原则相同)。慢性痢疾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待大便培养连续三次(每次间隔一周)均为阴性,方可解除访视管理。慢性痢疾和带菌者一律不得从事上述重点行业工作。暴发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在小范围内可投服抗菌药进行预防:氟哌酸0.4gBid连服三天。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每片含SMZ0.4gTMP0.08g)成人2片Bid,连服三天。6.4.2切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可以借食物、水、与病人日常生活接触,及不洁手污染食品、食具、玩具、用具而传播。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主题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第1版第0次修订第9页共7页

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孳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加强饮用水水源和饮水卫生管理,尤其对地面水在夏季和雨季应做好水的卫生指标监测,水源周围30m以内不得有厕所、猪圈、牲口棚、垃圾堆等污染源的存在,同时做好饮水的消毒工作。切实落实食品卫生措施:生熟分开,货款分开、不买、不卖、不食腐烂变质的食品,做好饭前便后洗手,病人粪便消毒(漂白粉干粉,则粪药之比为5∶1,应充分混匀),把好病从口入关。对暴发疫情应立即作出疫情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迅速赴现场调查、核实,尽快查明暴发原因,并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治疫情蔓延。6.4.3其他措施:对饮食制售人员、炊管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等重点行业应定期(至少一年一次)进行健康体检及粪便培养,以便尽早发现病例。对新调入的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和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对重点行业人群应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落实各项消毒措施,患者用厕所应做到每日消毒,防止交叉感染。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及健康教育,培养洗手的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6.5伤寒、副伤寒预防控制措施隔离治疗病人: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之间隔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6.5.1疫点消毒处理6.5.2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伤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预防。6.5.3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病人。6.5.4全面开展饮用水消毒与管理。6.5.5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随时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6.5.6作好饮食行业、食品摊点的卫生管理。6.5.7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6.5.8对疫情爆发地区及其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6.6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措施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及临时性大型工地应特别注意预防爆发和流行。可参照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主题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第1版第0次修订第9页共8页

6.7脊髓灰质炎预防控制措施6.7.1传染病报告:在发现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例后城市6h内,农村12h内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后确诊或排除者再作进一步排除或确诊报告。6.7.2个案调查:对报告病例必须在48h内进行个案调查,在发病的14d内未再服苗前收集二次粪便(间隔24~48h,每份标本量5~8g),在冷藏条件(4℃以下)送省级实验室作病毒分离。有条件者应尽量同时收集血液或脑脊液作出快速诊断。6.7.3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减毒活疫苗能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发病,基础免疫为婴儿出生后二月、三月、四月龄时各服活疫苗一剂,间隔一月。在4岁时给予加强免疫一次。6.7.4强化免疫:根据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要求,由卫生防疫部门根据需要可实施除基础免疫外的补充免疫,如应急免疫,不同范围的强化免疫活动。强化免疫一般应在冬春季进行,对一定年龄组的儿童(如4岁以下),不论其过去是否服过疫苗,均应进行两轮免疫,间隔1个月。6.7.5病人的隔离与治疗:病人应作消化道隔离,隔离期为40d,排出的粪便应经消毒处理后再排放。早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症治疗。肢体麻痹病人,妥善保护麻痹肢体免受外伤及压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