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1.总论1.1评价目的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厂址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以及土壤现状监测评价,确定项目拟建厂址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通过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以及污染源类比测试,确定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对项目主要污染要素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及影响评价,确定项目环保治理措施的可行性以及清洁生产水平,预测分析项目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结果,从环境角度评价该项目厂址选择的合理性,并提出总量控制目标,为环境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1.2编制依据(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1998年11月18日);(2)《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9.27);(3)《鞍山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管理规定》(鞍山市环保局,鞍环保发【2002】24号);(4)关于印发《鞍山市镁砂生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暂行规定》的通知(鞍山市环保局,鞍环保发【2002】66号);—93);(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7)《岫岩满族自治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任务委托书(2003年11月日);(8)《关于建设年产4万吨轻烧镁粉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岫计发[2002]第12号);(9)岫岩镁强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的有关环评补充资料,2003.12.2;1.3评价标准1.3.1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区域环境空气中的TSP及SO2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见表1-1;表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限值(mg/m3)引用标准年平均日平均1小时平均TSP0.200.301.0GB3095-1996二级标准SO20.060.150.5备注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有关方法推算,TSP1小时平均标准为1.0mg/m3。(2)声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参照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1类标准,见表1-2。表1-2评价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功能区类别标准值(LAeq(dB))昼间夜间乡村居住环境15545(3)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见表1-3。表1-3评价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项目CODBOD5石油类氰化物挥发酚硫化物标准值(mg/L)1530.050.050.0020.1⑷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评价区域农田灌溉水质执行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旱作标准,见表1-4。表1-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项目CODBOD5SS氰化物挥发酚硫化物标准值(mg/L)≤300≤150≤200≤0.5≤1.0≤1.01.3.2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气排放标准烟尘、SO2及无组织粉尘排放标准执行国家《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中二级标准,见表1-5。表1-5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炉窑类别标准级别排放限值(mg/m3)烟尘SO2无组织排放粉尘非金属焙(锻)烧炉窑耐火材料窑二2008505备注各种工业炉窑烟囱(或排气筒)最低允许高度为15m。(2)污水排放标准本项目所在流域水体为Ⅱ类地表水体,根据《辽宁省污水与废气排放标准》(DB21-60-89)规定,Ⅱ类水域保护区不得新建排污口,因此,本项目废水不得排入地表水体。若本项目废水排入农田,则需执行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旱作标准,见表1-4。(3)噪声标准建设项目厂界噪声限值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Ⅰ类标准,见表1-6。表1—6建设项目厂界噪声标准类别等效声级LAeq(dB)昼间夜间Ⅰ55451.4评价内容及重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本次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分析、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和影响评价、噪声现状评价及影响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水环境影响分析、污染防治对策分析等专题。本项目评价重点为工程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和影响评价、生态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分析。1.5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93),本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见表1—7。表1—7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评价目的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环境空气三级以项目建设地点为中心,2×2km2区域。地表水低于三级厂址距河流最近处上游500米至下游500米。噪声三级拟建厂区厂界外一米以内区域。生态厂址为中心,半径1000米以内。1.6污染控制与保护目标1.6.1大气污染控制与保护目标本项目大气污染主要控制污染物是粉尘及烟尘,其次是SO2。大气污染源控制目标是各种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环境空气保护对象主要是当地空气质量,保护目标是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1.6.2水污染控制与保护目标本项目水污染控制主要是针对厂区生活污水,主要控制污染物为COD、SS。水污染控制目标是厂区废水不得排入当地河流。水环境保护对象主要为农田及地下水,保护目标是确保农田及地下水不受污染,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1.6.3噪声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噪声控制对象主要是生产中产生高噪声的设备。噪声污染源控制目标是厂界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限值。声环境保护目标是厂区周围的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现状,声环境功能不变。2建设项目概况2.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岫岩镁强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轻烧镁项目。建设地点:岫岩满族自治县大营子镇陶家隈子村开家沟。项目地理位置为东经123°43′42″,北纬40°29′38″,见附图1。建设性质:新建。建设规模:15座煤气发生炉轻烧镁窑,年生产轻烧镁粉4.05万吨。项目投资:工程总投资604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5万元。2.2厂区占地面积及主要构筑物厂区占地东西长约100m,南北长约80m,占地面积约8000m2。厂区内主要设施有厂房150m2、轻烧窑750m2、仓库1500m2、配电室20m2,总建筑面积约2420m2。2.3车间组成及平面布置厂区生产系统共设置两个生产车间,即烧结车间和粉碎车间。烧结车间位于厂区北侧、粉碎车间及库房位于厂区南侧,办公室、化验室、食堂及宿舍等借用位于该厂址南侧距该厂址约20m远的矿区原有住房。厂区平面布置见附图2。2.4工作制度及职工定员年生产天数:300天工作制度:管理人员、生产工人中轻烧、粉碎工序的工人采用三班工作制,其余工人采用一班工作制,每班工作时间8小时。职工定员:190人,其中管理人员10人,生产工人150人,其他人员30人。2.5主要生产设备本项目主要生产设备见表2-1。表2-1项目主要生产设备表序号设备名称数量规格1轻烧窑15座5.3m×4.3m×10.1m(长×宽×高)2煤气发生炉15套ф1.35m×1.8m(内径×高)3鼓风机15台7.5KW4雷蒙机1台5R5雷蒙机除尘设备1台LMф260-776叉车3辆750型铲车1辆8翻斗车6辆9配电柜1只2.6给排水厂区用水包括生产用水及生活用水,总用水量约109.2m3/d。其中,新水总用量约74.7m3/d,循环水34.5m3/d,损耗水66.1m3/d,排水量8.6m3/d。本项目拟在厂区打一眼水井,解决供水问题。厂区附近无排水沟渠,根据该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厂拟将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农田,用于农业灌溉。2.7供暖与通风厂区需供暖区域包括办公室、宿舍、化验室等场所,据该厂介绍,该厂将不在厂区内建锅炉房,厂区内宿舍烧火炕取暖,办公室等用燃煤炉取暖。高温作业场所及粉尘类作业场所采用轴流式通风机解决通风问题。2.8道路与运输本项目厂区东侧有一条土路通向沟口后与公路相接,该路是进出该厂的唯一一条道路。建设单位拟将厂内道路及与公路相接的厂外道路全部采用砂石砼垫层路面。2.9厂区绿化建设单位拟在厂前区、道路两侧、厂区空闲等处进行绿化,绿化系数达20%以上。3.工程分析3.1主要原料及能源消耗项目主要原料及能源消耗见表3-1,原料化学成分见表3-2。表3-1主要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序号类别名称消耗量来源1原料菱镁白云石8.91万t/a岫岩县菱镁白云石矿供给234能源水电煤74.7m3/d162万kw.h/a1.3万t/a自备水井地区电网表3-2原料化学成分指标MgOCO2SiO2Fe2O3Al2O3CaO品位46.5%50.79%1.20%0.20%0.03%0.66%备注菱镁矿的化学式为MgCO3,理论化学组成为MgO46.5%,CO250.79%。3.2产品及规模年生产轻烧镁粉4.05万吨。产品的主要理化指标见表3-3。表3-3产品理化指标指指标品位MgOSiO2CaOFe2O3Al2O3烧失量92%≥92%≤2.0%≤1.3%≤0.6%≤0.1%余量3.3主要生产工艺流程本项目以菱镁矿石为原料,采用煤气发生炉产生的水煤气为燃料,将菱镁矿石经1000~1200℃左右煅烧,使其分解排出CO2和H2O,即得到轻烧镁粉。生产工艺过程如下:轻烧窑工艺原料加工前,首先进行选矿。选矿作业主要是凭经验手工挑选,挑选出来的菱镁矿石(MgO平均品位46.5%)由手推车从炉窑的上部送入轻烧窑中煅烧,每座轻烧窑都配有一台煤气发生炉,煤气发生炉产生的水煤气直接在主窑底部炉条下燃烧,主体火焰通过炉条进入窑内中部直接煅烧菱镁矿石,温度达1000~1200℃,经过煅烧生成含MgO92%的轻烧镁粉;镁粉出窑后,须经24小时散热,然后经人工筛选,将半成品送至粉碎车间,经雷蒙机粉碎成客户所需规格的产品,再装袋入库。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图3-1。窑内的主要反应式如下:1000~1200℃MgCO3MgO+CO21000~1200℃烟气矿石煤矿石水煤气发生炉水煤气发生炉轻烧窑轻烧窑煤气蒸汽煤气蒸汽风机下料风机下料空气空气接料车空气空气接料车倒料倒料散热炉渣散热人工筛选人工筛选装车装车雷蒙机粉碎雷蒙机粉碎成品成品装袋入库装袋入库图3-1轻烧镁生产工艺流程图煤气发生炉工艺煤气发生炉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煤气发生炉中的煤进行气化产生CO、H2、CH4等气体组成的水煤气送入轻烧窑中进行二次燃烧,将固体燃料煤转化为气体燃料使菱镁矿煅烧的更好,避免了煤直接燃烧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烟尘、氧化镁粉尘及炭黑等污染物。煤的气化过程是一个热化学过程。它是以煤为原料,以氧气(空气、富氧或纯氧)、蒸汽等作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将煤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气体燃料-水煤气的过程。煤气发生炉(又称气化炉)是由炉体、加料装置和排灰装置等三大部分构成的。首先,将煤块由煤气发生炉上部投入炉膛内,煤层厚度达700~800mm,煤层及灰渣层由下部炉栅支撑;然后,将少量空气通入炉内,使部分煤层燃烧,产生热量提高煤的温度,并使水套里的水产生蒸汽;当炉温升高到所需的温度后,停止送空气,由下部送风口送入水蒸汽;水蒸汽进入后与煤炭层发生反应生成水煤气(H248.4%、CO38.5%、CO26%、N26.4%、CH40.5%、O20.2%),水煤气由煤层上方引至轻烧窑,作为轻烧窑的燃料。当煤气发生炉反应到一定阶段,炉内温度降低到不能维持时,就停止供蒸汽,再通入空气并燃烧加热炭层,周而复始地重复上述操作。气化反应后残存的炉渣由下部的灰盘排出。炉体外层的水夹套可以防止炉体温度过高,并可回收炉体散热,产生水蒸汽供炉内使用。煤常压气化过程示意图见图3-2。煤气发生炉炉内反应式如下:C+O2CO22C+O22COC+CO22COC+H2OCO+H2CO+H2OH2+CO2C+2H2CH4CO+3H2CH4+H2O在煤的气化过程中,煤中存在的其它元素如硫和氮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下:S+O2SO2SO2+3H2H2S+2H2OSO2+2COS+2CO2H2S+SO23S+2H2OC+2SCS2N2+3H22NH3N2+H2O+2CO2HCN+1.5O2N2+xO22NOx煤气煤煤气煤干燥干燥挥发分析出气化挥发分析出气化燃烧燃烧灰灰灰空气、水蒸汽灰空气、水蒸汽图3-2煤常压气化过程示意图煤气发生炉的相关参数见表3-4:表3-4煤气发生炉设计参数规格型号CDQ-S-3(ф1.35×1.8)炉体内径1.35m炉体外径1.8m炉膛截面积1.43m2炉内煤层厚度700mm左右煤质要求燃用不结焦、不含矸石的煤和5500千卡/kg以上的长焰煤。气化强度220-260kg/m2h煤气出口压力<500Pa装机容量7.5kw煤气热值5650-6070kj/nm33.4物料衡算本项目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及《燃料手册》介绍的水煤气指标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物料衡算,煤气发生炉物料衡算见表3-5,轻烧窑物料衡算见表3-6。表3-5煤气发生炉物料衡算投入产出名称数量(t/a)名称数量(t/a)备注煤13000水煤气27671(21450000Nm3)进轻烧窑燃烧后排放。水蒸汽18000炉渣2470排放空气47750(37016000Nm3)烟气48609(37681395Nm3)进轻烧窑后排放。合计78750合计78750表3-6轻烧窑物料衡算投入产出原料名称数量(t/a)名称数量(t/a)备注菱镁矿石(MgCO3)89100轻烧粉(MgO)40500产品烧失量二氧化碳气体(CO2)45254排入环境空气中其它1125破碎产尘量225部分回收、部分无组织排放下料等排尘量124无组织排放废矿石1782填埋原料及产品损耗90损耗合计8910089100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拟使用铁法矿务局的洗煤,煤质指标如下:粒度20-60mm、全硫分0.7%、灰分15.01~19%、低位发热量5200~5700kcal/kg。煤中硫的物料平衡见表3-7。表3-7煤中硫的物料平衡投入产出名称数量(t/a)名称数量(t/a)备注煤中含硫量91生成SO2消耗硫量78.5随水煤气进入窑内燃烧后排入环境空气中。炉渣中含硫量12.5随炉渣排放掉。合计91913.5主要污染源及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根据项目生产工艺,项目投产后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3.5.1大气污染源及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本项目大气污染源主要有轻烧镁窑煅烧时排放的废气、轻烧镁窑下料时排放的粉尘以及雷蒙机粉碎物料时排放的粉尘。轻烧镁窑废气排放分析本项目每座轻烧镁窑都配有一台煤气发生炉,轻烧镁窑采用煤气发生炉生成的水煤气为燃料,煅烧过程排放的废气经设计高度为15米的排气筒排入环境空气中,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及SO2,该排放源属有组织排放源。轻烧镁窑煅烧排放的烟尘浓度与设备及操作方法密切相关;由于煤气燃烧与煤炭燃烧相比不产生大量的黑烟,以水蒸汽为主的烟气携带的氧化镁粉尘很少,所以,正常操作时,烟尘排放量不大。根据岫岩环保监测站对岫岩璟联镁矿10座同类型轻烧镁窑排放的废气监测结果,烟尘浓度范围为161~263.2mg/m3,每座窑每小时烟尘排放量约0.92~1.51kg,由此推算本项目烟尘年排放量约99.36~162.7t。类比调查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烟尘排放浓度能够达到排放标准要求,但当操作不当时,烟尘排放浓度超标。煅烧排放的SO2浓度与煤的含硫量及硫在气化炉中与气化剂O2、H2O、H2等的化学反应有关。根据岫岩环保监测站对岫岩璟联镁矿10座同类型轻烧镁窑排放的废气监测结果,SO2排放浓度为117~254mg/m3,每座窑每小时排放量约0.67~1.45kg,由此推算本项目SO2年最大排放量约157t。类比调查结果表明,煤气发生炉轻烧窑SO2排放浓度能够达到排放标准要求。轻烧镁窑下料时产生的粉尘分析轻烧镁窑煅烧的轻烧镁粉从窑中下料时瞬间排放大量粉尘,在人工筛选及装卸轻烧镁粉时也有少量粉尘产生,上述排放源均属无组织排放源。根据岫岩环保监测站对岫岩境内10几家轻烧镁窑无组织排放实测结果,轻烧镁窑无组织排放粉尘超标,每座窑粉尘排放量约4.5kg/h~4.6kg/h。按每座窑每天下料6次计算,本项目15座轻烧窑无组织排放的粉尘量约124t/a。雷蒙机粉碎物料产生的粉尘分析本项目轻烧窑煅烧出的轻烧镁粉散热后需经雷蒙机粉碎成客户所需规格的产品,再包装入库。在粉碎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粉尘,产生的粉尘浓度在5~10g/m3左右,粒径分布范围为10~100um。根据岫岩环保监测站对岫岩境内几家轻烧镁窑雷蒙机粉碎车间的实测结果,雷蒙机粉碎物料时粉尘排放量约31.2kg/h;一些安装有布袋除尘器的雷蒙机粉碎车间,因管理不善,袋中粉尘未及时清倒,除尘效率也仅达50%左右,粉尘排放量约15.6kg/h。本项目拟在雷蒙机上安装布袋除尘器解决粉尘污染问题,布袋除尘器型号为LMф260-77,设计除尘效率为95%;由上述类比测试结果推算,当本项目除尘器达到设计水平时,粉碎车间粉尘无组织排放量约11.3t/a。建设单位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粗略统计见表3-8。3-8建设单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序号污染源名称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排放量(t/a)1轻烧窑烟囱烟尘SO2161~263.2117~25499.36~162.7115.2~1572轻烧窑下料粉尘无组织排放1243雷蒙机粉碎物料粉尘无组织排放11.3(η=95%)3.5.2水污染源及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本项目生产用水主要包括煤气发生炉炉壁冷却水、煤气发生炉内耗用的气化剂-水蒸汽以及煤气发生炉出渣口水封水等;生活用水主要包括食堂以及宿舍等用水。炉壁冷却水基本上不外排,在高温下,炉壁冷却水产生的水蒸汽进入煤气发生炉内,用做反应需要的气化剂。出渣口水封水平时不外排,只是在停炉检修时才排放掉,每台炉排放量约0.5m3。因此,本项目主要水污染源是厂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及少量出渣口水封水。当该厂煤气发生炉出渣口水封水不外排时,该厂排放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排水量约8.6m3/d,因本项目采用旱便厕所,生活污水中不包含粪便污水,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CODcr及SS,根据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厂拟将废水经适当处理后排入农田。该厂煤气发生炉出渣口水封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CODcr、SS、氰化物及酚等,本评价委托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其进行了类比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9。表3-9出渣口水封水水质监测结果主要污染物CODcrSS氰化物硫化物酚排放浓度(mg/L)61.582.30.040.040.41排放标准(mg/L)1001000.501.00.5厂区用水及排水情况见表3-10及厂区水平衡图。表3-10厂区用水及排水情况用水名称总用水量(m3/d)新水用量(m3/d)重复用水量(m3/d)损耗水量(m3/d)废水排放量(m3/d)排放方式生产炉壁冷却水90603060——出渣口水封水7.534.53——其他0.70.7—0.10.6间歇生活食堂88—26间歇其他33—12间歇合计109.274.734.566.18.6厂区水平衡图地下水地下水单位:m3/d74.7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63.7116030.783其他食堂化验室出渣口水封水其他食堂化验室出渣口水封水炉壁冷却水3304.50.162210.66038.6图例给水图例给水重复水损耗水排水农田3.5.3噪声源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噪声源是煤气发生炉鼓风机以及粉碎物料用的雷蒙机,声功率约90~95dB,详见表3-11。表3-11主要噪声源情况序号噪声源数量(台)工作情况源强(dB(A))备注1煤气发生炉风机15连续90~952雷蒙机1连续953.5.4固体废物本项目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原料粗选后淘汰的废矿石、燃煤炉渣以及除尘系统捕集的粉尘等。废矿石基本上不外排,填埋于厂址东侧洼地,其产生量约1782t/a;燃煤炉渣产生量约2446t/a,定期出售;除尘器捕集的粉尘量约213t/a,定期出售;固体废物总产生量约4441t/a。3.6主要环保治理措施3.6.1废气治理措施烟尘治理措施本项目采用煤气发生炉产生的水煤气(含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气体)作为轻烧窑的煅烧燃料,避免了煤炭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水蒸汽等烟气携带炭黑和氧化镁粉尘的排出,使烟尘和SO2达标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该方法是目前国内乡镇轻烧镁行业普遍推广使用的方法。煤气发生炉的设计参数见表3-4。粉尘治理措施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雷蒙机粉碎物料时产生的粉尘,建设单位拟采取给雷蒙机安装布袋除尘器的措施加以解决;布袋除尘器设计除尘效率为95%。对轻烧窑下料瞬间产生的粉尘及其它无组织排放源,建设单位无治理措施。固体废物治理措施本项目对固体废物拟采取的治理措施如下:将选矿后淘汰的废矿石与山皮土一起填埋、并在其上面种植植被;燃煤炉渣定期出售。废水治理措施本项目拟建一废水沉淀池,将厂内废水经适当处理后排入农田。3.7环保投资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环保投资为2.5万元,投资明细见表3—11。表3—11环保投资概算工程总投资604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5万元,占总投资的0.4%用途设备数量投资(万元)捕集粉尘布袋除尘器1组2处理生活污水储水池10.5合计2.53.8污染事故分析本项目粉尘产生量较大,分散度小,浓度高。从类比同类型企业看,除尘系统有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极易发生污染事故,产生事故原因可能如下:除尘器及管路因气温低结露粘挂粉尘,不及时清除导致通风面积减小,影响除尘效率,严重者完全堵塞,导致事故排放。布袋破损,除尘装置不能正常运行,导致事故排放。风机维护不好,出现故障,导致事故排放。项目建设单位如不坚持使用除尘装置或除尘系统损坏,即为事故排放。事故排放时,粉碎车间粉尘小时排放量约31.2kg,日排放量约748.8kg。该部分粉尘为无组织排放,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后,日积月累,将造成土地板结,植被受损。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貌本项目厂址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大营子镇陶家隈子村开家沟,地处岫岩县东部山区边缘。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3′42″,北纬40°29′38″。拟建项目所在地的东侧、西侧及北侧均为山脉,拟建项目厂址位于山谷地带的一片荒地,地势为东北高、向西南渐低。4.1.2气候与气象该区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常年主导风向为SE、NNW,年平均风速2.4m/s;年平均气温8.3℃,冬季平均气温-6.9℃;年平均气压1007.8hpa;年平均降水量775.8mm~933.8mm;年平均相对湿度70%。4.1.3土壤与植被项目拟建地点三面环山,中间为荒地,乱石、杂草丛生。西侧山坡和东侧山坡植被状况良好,北侧山坡因矿石被开采,植被状况较差。西侧山坡上植被主要以人工针叶林为主,面积约200多亩;东侧山坡上植被品种教多,主要有榛材树、灌木、柞树等,其中柞树面积约480亩左右。距厂址500米以外分布有农田,主要种植玉米。该区域土壤以棕壤土为主。农田与厂址之间为荒地。4.1.4水文项目所在地属渭水河流域,距厂址南侧约2km的沟口处有渭水河支流自东向西流过,该支流发源于开家沟东侧的砬子沟,于小甸子附近汇入渭水河,渭水河最终汇入哨子河。该支流在枯水期断流。4.2社会环境简况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大营子镇陶家隈子村开家沟。其北侧约1km远为岫岩菱镁白云石矿采矿点;东侧越过山岭是陶家隈子村二道岭村民组、再往东约2~3km远为岫岩与丹东的交界处、越过山岭是丹东凤城市;西侧越过山岭是陶家隈子村庙沟村民组,再往西是岫岩大营子镇;南侧约500m以外是开家沟村民组。厂址距沟口约2km。开家沟村民组约有50余户居民,居住在开家沟内。该村村民主要以种地和养蚕为主,全村拥有耕地约200余亩,拥有柞树林面积约480亩。其中,距厂址1km范围内的东侧山坡上的柞树面积约80亩左右,距厂址2km范围内的东侧山坡上的柞树面积约480亩左右。距厂址1km范围内的农田约10余亩,距厂址2km范围内的农田约200余亩,农作物主要为玉米。该村民组每年有6户居民在8~11月份上山放蚕。该村民组距大营子镇政府32km远,村内有一条乡级公路,是通向本项目厂区的唯一一条公路。陶家隈子村原有一家铁选厂,因铁矿资源耗尽,现在该厂已停产。该村附近无名胜古迹等环境保护敏感目标。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5.1.1.1监测布点在评价范围内布设3个点位,即拟建厂区厂址中心处、厂区西侧靠近植被处、距厂区最近的居民住宅处。监测点位详见附图2。5.1.1.2监测项目环境空气现状监测项目为TSP、SO2,并同步测定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5.1.1.3监测时间及频率监测时间为2002年4月1日~3日,监测频率为连续监测三天,每天三次,时间分别为7:00~8:00、14:00~15:00、17:00~20:00。5.1.1.4采样及分析方法按《大气环境分析方法标准工作手册》进行,详见表5-1。表5-1采样和分析方法项目仪器采样方法时间(min)流量(l/min)分析方法检出限(mg/m3)TSP滤膜60100重量法0.001SO2吸收法450.5分光光度法0.0075.1.1.5监测结果岫岩环保监测站对本项目厂址附近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5-2,常规气象参数同步监测结果见表5-3。表5-2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表单位:mg/m3项目日期时间地点TSPSO2厂址1日0.1990.2220.2110.2110.0610.0620.0570.0602日0.2310.2080.2150.2180.0610.0420.0610.0553日0.2190.2110.2010.2100.0520.0610.0340.049厂址西北侧植被区1日0.2130.2250.2480.2290.0580.0470.0520.0522日0.1980.2490.2580.2350.0660.0430.0520.0543日0.3100.2710.1680.2500.0710.0450.0530.056厂址最近居民点1日0.1950.1510.1850.1770.0450.0430.0560.0482日0.2110.2670.2770.2520.0630.0440.0640.0573日0.2910.2190.2210.2440.0440.0580.0410.048表5-3大气监测期间常规气象参数日期气温(℃)气压(kpa)风速(m/s)主导风向4月1日16.5100.11.2北4月2日14.1102.182.1西北4月3日12.599.82.8东北5.1.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5.1.2.1评价因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因子为TSP、SO2。5.1.2.2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Ii—i种空气污染物的标准指数;Ci—i种污染物不同取样时段的浓度值,mg/m3;Co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5.1.2.3评价结果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见表5-4及表5—5,评价结果见表5—6。表5-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统计结果点位、时段项目厂址厂址西侧植被区厂址最近居民区小时值小时值小时值TSP(mg/m3)样本数999最小值0.1990.1680.151最大值0.2310.3100.291平均值0.2130.2380.224SO2(mg/m3)样本数999最小值0.0340.0450.041最大值0.0620.0710.064平均值0.0550.0540.051表5-5评价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日变化污染物及时段监测点TSPSO2厂址0.2160.2140.2090.0580.0550.051厂址西侧植被区0.2400.2480.2250.0650.0450.052居民区0.2320.2120.2270.0510.0480.054累计平均0.2290.2250.2200.0580.0490.052表5-6大气污染物Ii值及超标率厂址西侧植被区居民点评价区域TSPImin0.1990.1680.1510.173Imax0.2310.3100.2910.277超标率(%)0.00.00.00.0SO2Imin0.0680.0900.0820.080Imax0.1240.1420.1280.131超标率(%)0.00.00.00.0根据上述监测及统计分析结果,对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如下:(1)TSPTSP小时平均浓度范围在0.151~0.310mg/m3之间,最大标准指数为0.31,超标率为0。(2)SO2SO2小时平均浓度范围在0.034~0.071mg/m3之间,最大标准指数仅为0.142,超标率为0。(3)浓度日变化规律从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看,TSP浓度早晨最高,下午其次,晚上最低;SO2浓度早晨最高,下午最低,晚上略高于下午。上述评价结果可以说明,项目拟建厂址所在地区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TSP及SO2小时平均浓度值远低于评价标准值,完全可以达到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厂址所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5.2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2.1现状监测监测布点在厂界四周及厂址南侧距厂址最近的居民住宅处布设监测点,共布设5个监测点,详见附图2。.2监测时间及频率监测时间:2002年4月1日~3日,连续监测3天。监测频率:每天昼间为10:00~11:00、夜间22:00~23:00进行监测。5.2.1.3监测方法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中有关规定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岫岩环境监测站对本项目厂址周围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见表5-7。表5—7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单位:dB(A)点位日期昼间夜间厂东厂西厂北厂南居民点厂东厂西厂北厂南居民点4月1日42.344.641.546.245.435.637.832.839.234.54月2日43.540.943.242.145.638.635.632.836.436.24月3日44.541.943.845.645.237.635.233.936.833.8平均值43.442.542.844.745.437.336.233.237.534.85.2.2声环境现状评价5.2.2.1评价标准采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1类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标准见表1-2。现状评价评价结果详见表5—8。从表5-8中可以看出,厂址周围各监测点昼间等效声级在42.5~44.7dB之间,以南厂界点位最高,其次是东厂界点位,西厂界点位最低;夜间等效声级在33.2~37.5dB(A)之间,以南厂界点位最高,北厂界点位最低,厂址周围各监测点昼夜等效声级均不超标;居民区点位昼夜等效声级均达标。综上所述,本项目厂址周围及附近居民区的本底噪声均不超标,说明该地区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表5-8厂界噪声现状评价结果单位:dB(A)点位时段LAeq评价结果范围均值标准值西厂界昼间40.9~44.642.555达标夜间35.2~37.836.245达标北厂界昼间41.5~43.242.855达标夜间32.8~33.933.245达标东厂界昼间42.3~44.543.455达标夜间35.6~38.637.345达标南厂界昼间42.1~46.244.755达标夜间36.4~39.237.545达标居民区昼间52.0~56.054.055达标夜间50.0~53.043.145超标5.3土壤现状监测与分析土壤现状监测监测因子本项目在生产轻烧镁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其主要成分是MgO,因此,土壤现状监测因子是浅层地表土中镁(Mg)含量。.2监测布点为了解项目建设后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土壤现状,土壤采样点设置二处,即拟建厂址、厂址南侧居民点,具体位置详见附图2。5.3.1.3采样及分析方法采样按《环境监测分析方法》(1983年版)中有关规定进行,即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按梅花形取5个样,混匀后按四分法取用,样品采集时取表层土(0~20cm)。分析方法按《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和《水质环境分析方法标准工作手册》中有关分析方法进行。5.3.1.4监测结果按照上述采样及分析方法,于2002年4月8日进行了一次土壤监测,监测结果见表5-9。表5-9土壤现状监测结果监测位置拟建厂区南侧居民区平均土壤中Mg含量(mg/kg)729690441005.3.2土壤现状分析5.3.2.1分析方法以《海城镁矿排污对牌楼镇影响情况的研究报告》中对海城地区棕壤土中Mg的环境背景监测值及辽河平原棕壤土中Mg的环境背景监测值作为比较对象,采用比较法进行土壤分析,详见表5-10。表5-10不同地区棕壤土中镁的环境背景值地区单位范围平均值海城地区mg/kg7960~128709998辽河平原1600~1300079005.3.2.2分析结果从表5-9与表5-10对比可见,各监测点位土壤中的Mg含量均小于海城地区和辽河平原环境背景值;拟建厂址土壤中的Mg含量较南侧居民区土壤中的Mg含量高,这可能与厂址北侧距厂址约1km的菱镁白云石矿多年开采菱镁矿排放的粉尘有关。6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6.1污染气象特征6.1.1气象特征岫岩县气象台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约15公里,根据收集的该气象台气象观测资料,该地区气象特征如下:(1)风向全年风向频率玫瑰图见图6-1。各月主导风向及频率见表6-1。各月静风频率见表6-2。图6-1年风向频率玫瑰图表6-1各月主导风向及频率月份123456789101112主导风向NNWNNWNNWNNWSESESESENNWNNWNNWNNW频率(%)293527161922231816213230表6-2各月静风频率月份123456789101112静风频率(%)282523222224293635312729(2)风速各月、季、年平均风速的统计结果见表6-3。月平均风速变化曲线见图6-2。表6-3各月、季及年的平均风速6.1.2低空温度场特征根据鞍山地区低空探测资料,本地区大气温度结构随时间变化主要发生在500m以下,一般说早晚时段相对稳定,中午前后最不稳定,冬季比夏季活跃。有关逆温层资料见表6-4。表6-4逆温层资料数值时间平均底高(m)平均厚度(m)出现频率(%)1月2:00169.6738.890.03月2:00198.8649.783.37月2:004005.5300.367.712月2:00825.5549.290.3平均549.8559.582.86.1.3大气稳定度频率鞍山地区大气稳定度以D类为主,E、F次之,其它稳定度出现频率均不大,详见表6-5。表6-5稳定度频率分布(%)稳定度时间AABBBCCCDDEF春季0.080.823.914.387.311.3952.4214.2115.49夏季0.111.143.422.805.760.5759.599.9516.66秋季0.612.346.933.737.831.1938.9814.1824.22冬季0.462.687.344.189.611.5233.3816.7224.11全年0.301.775.423.817.761.1945.7113.9620.086.2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6.2.1预测内容及方法预测因子:TSP、SO2、粉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93)中的有关烟羽模式进行预测。6.2.1.1有组织排放源预测按点源扩散模式预测,其中分别为:a)有风时(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U10≥1.5m/s),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方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mg/m3)按下式计算: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式中: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Y—该点与排气筒的平均风向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距离,m;σy—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m;σz—铅直扩散参数,m;He—排气筒有效高度,m;U—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其中:U10—距地面10米高处的年平均风速,m/s;P—风速高度指数。排气筒下风方一次(30分钟)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Cm(mg/m3)及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m(m)按下式计算:式中:b)小风(1.5m/s>U10≥0.5m/s)和静风(U10<0.5)时,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L(mg/m3)按下式计算:式中η和G按下式计算:式中:、—横向和铅直向扩散参数的回归系数(σy=σx=T,σz=T),T为扩散时间(s)。6.2.1.2无组织排放源预测本项目烧结车间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及粉碎车间事故排放时的粉尘按无组织排放面源进行预测。预测采用虚拟点源的面源扩散模式,选择出现频率最大的D类稳定度及风速2.4m/s的气象条件进行预测计算,具体如下:假定虚拟点源在面源单元中心线处产生的烟流宽度等于面源单元宽度(W),则有:σyo=由σyo和稳定度可应用帕斯圭尔曲线反求出Xy0,虚拟点源就设在面源单元形心上风向Xy0处。由X+Xy0求出σy,由X求出σz,然后代入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即可求出下风向各面源单元形心的地面浓度。即:C=(Q/Лuσyσz)exp[-H2/(2σy2)]式中:Q—源强,g/s;u—平均风速,m/s;σy、σz—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H—排放源的平均高度,m;C—排放源下风向距离Xm处的地面浓度。6.2.2预测源强参数根据工程分析及类比调查结果,本项目有组织排放源源强参数见表6-6。因本项目无组织粉尘排放的随机性较大,影响因素较多,本评价对无组织排放源粗略估算如下:对本项目烧结车间轻烧窑下料时无组织排放的粉尘,考虑到下料口较低(0.6m),且烧结车间的面积较大(约2562m2),粉尘大部分散落在车间内,按经验估算,外泄量约占粉尘总产生量的三分之一,由此估算烧结车间粉尘无组织排放源强参数见表6-7。对本项目粉碎车间事故排放时的粉尘,外泄量按粉尘总产生量的80%进行估算,源强参数见表6-7。。表6-6有组织排放源源强参数排放源污染物源强(mg/s)源高(m)出口内径(m)出口气速(m/s)排烟温度(℃)正常非正常轻烧窑排气筒(点源)烟尘276.7457.4150.66.1159(正常)182(非正常)SO2282.3表6-7无组织排放源源强参数排放源源强(mg/s)平均源高(m)源面积(m2)单窑15座窑单窑15座窑烧结车间产生量1277191550.65.3×4.35.3×4.3×15外泄量425.76385粉碎车间事故排放(η=0)产生量86666.515.75外泄量6932.86.2.3扩散参数的确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中规定,对于丘陵山区的农村,其扩散参数选取同工业区。因此,有风时扩散参数的选取方法为A、B级不提级,C级提到B级,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后查算。小风及静风时的扩散参数直接查算。6.2.4排气筒有效高度的计算排气筒有效高度按下式方法进行计算: He=H+ΔH式中:He—排气筒有效高度,m;H—排气筒几何高度,m;ΔH—烟气抬升高度,m;ΔH的计算方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的方法计算。6.2.5预测结果及分析6.2.5.1有组织排放源预测结果及分析(1)有风气象条件下预测结果以出现频率最大的D、E、F类稳定度,主导风向为NNW,风速为2.4m/s进行计算,不同工况下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见表6-8;正常工况下,在D类稳定度,污染物分布状况见图6-3及图6-4。从表6-8中可见,有风时,正常排放情况下,D类稳定度时TSP及SO2一次值预测浓度值最大,最大值分别为0.465mg/m3及0.475mg/m3,均出现在距源284.8m处,均不超标。非正常排放情况下,D类稳定度时TSP一次值预测浓度值最大,最大值为0.747mg/m3,出现在距源589.4m处,不超标。表6-8有风时浓度最大值及出现距离工况风速(m/s)稳定度TSPSO2最大值(mg/m3)距源距离(m)最大值(mg/m3)距源距离(m)正常工况2.4D0.465284.80.475284.8E0.389503.30.354503.3F0.1021480.40.1061465.2非正常工况2.4D0.747289.7E0.624511.9F0.1621540.9图6-3有风时TSP扩散预测浓度分布图图6-4有风时SO2扩散预测浓度分布图(2)小风气象条件下预测结果选择D、E、F类稳定度、主导风向NNW、风速1.0m/s、不同工况条件下进行预测计算,计算结果见表6-9;正常工况下,在D类稳定度,污染物分布状况见图6-5及图6-6。表6-10小风时浓度最大值及出现距离工况风速(m/s)稳定度TSPSO2最大值(mg/m3)距源距离(m)最大值(mg/m3)距源距离(m)正常工况1.0D0.022574.10.022574.1E0.0151050.80.0151050.8F0.0101480.40.0111465.2非正常工况1.0D0.034589.4E0.0251058.7F0.0181719.0从表6-9中可见,小风时,正常排放情况下,D类稳定度时TSP及SO2一次值预测浓度值最大,最大值均为0.022mg/m3,均出现在距源574.1m处,不超标。非正常排放情况下,D类稳定度时TSP一次值预测浓度值最大,最大值为0.0345mg/m3,出现在距源589.4m处,不超标。图6-5小风时TSP扩散预测浓度分布图图6-6小风时SO2扩散预测浓度分布图(3)静风气象条件下预测结果选择D、E、F类稳定度、主导风向NNW、不同工况条件下进行预测计算,计算结果见表6-10;正常工况下,在D类稳定度,污染物分布状况见图6-7及图6-8。表6-10静风时浓度最大值及出现距离工况稳定度TSPSO2最大值(mg/m3)距源距离(m)最大值(mg/m3)距源距离(m)正常工况D0.01552.30.01552.3E0.01096.30.01297.5F0.009152.40.009152.4非正常工况D0.02549.8E0.01999.9F0.015159.7从表6-10中可见,静风时,正常排放情况下,D类稳定度条件下TSP及SO2一次值预测浓度值最大,最大值均为0.0150mg/m3,均出现在距源52.3m处,均不超标。非正常排放情况下,D类稳定度时TSP一次值预测浓度值最大,最大值为0.025mg/m3,出现在距源49.8m处,不超标。图6-7静风时TSP扩散预测浓度分布图图6-8静风时SO2扩散预测浓度分布图无组织排放源预测结果及分析对烧结车间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及粉碎车间事故排放时无组织放散的粉尘,选择该地区经常出现的D类稳定度,风速分别为2.4m/s、3.0m/s、3.5m/s的气象条件分别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6-11及表6-12。表6-11粉碎车间下风向粉尘地面浓度预测单位:mg/m3风速(m/s)主导风轴线下风方向至源的距离(m)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4η=012.575.232.831.811.290.970.740.59η=95%0.370.160.080.050.040.030.020.013.0η=010.064.182.261.451.030.780.590.47η=95%0.300.130.070.040.030.020.020.013.5η=08.613.581.941.240.880.660.510.40η=95%0.260.110.060.040.020.020.010.01从表6-11及表6-12中可见,风速为2.4m/s时,粉尘浓度相对较大,影响范围主要在600米以内。表6-12烧结车间下风向粉尘地面浓度预测单位:mg/m3同时下料的轻烧窑个数风速(m/s)主导风轴线下风方向至源的距离(m)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52.46.252.871.701.160.840.670.520.433.05.002.301.360.930.670.540.420.343.54.251.961.160.790.580.460.360.2952.42.080.960.550.390.280.220.170.653.01.660.770.440.310.220.180.140.523.51.420..660.380.270.190.150.120.4532.41.250.570.340.230.170.130.110.093.01.000.460.270.180.140.100.090.073.50.860.390.230.160.110.090.070.0622.40.830.380.230.160.110.090.070.063.00.660.300.180.130.090.070.060.053.50.570.260.160.110.070.060.050.046.3预测结果评价评价因子及标准评价因子为TSP、SO2。评价标准见表1-1和表5-4。评价方法评价方法采用评价指数法和污染分担率法。评价指数法计算公式如下:Ii—某种污染因子的评价指数;Ci—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值,mg/m3;Coi—环境质量标准值(i为污染因子的序号),mg/m3。污染分担率计算方法如下:式中:Ki—污染分担率,%;Ci—预测值,mg/m3;C本—现状区域本底值,mg/m3。评价结果6.3.3.1有组织排放源影响评价有组织排放源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预测值评价结果见表6-13。表6-13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预测值评价稳定度工况D类E类F类有风小风静风有风小风静风有风小风静风正常排放IiTSP0.4650.0230.0150.3890.0150.0110.1020.0110.009SO20.950.0440.0300.710.0300.0240.2120.0220.018Ki(%)TSP67.59.36.363.46.34.731.34.73.9SO290.330.122.787.422.719.067.517.715.0非正常排放IiTSP0.7470.0340.0250.6240.0250.0190.1620.0180.015Ki(%)TSP76.913.110.073.610.07.841.97.46.3从表6-13可见,正常排放时,TSP及SO2的Ii值均小于1,说明TSP及SO2的预测值未超标。在正常排放时,污染物在D类稳定度、有风气象条件下的Ki值较大,其中TSP的Ki值为67.5%、SO2的Ki值为90.3%,说明本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污染分担率较大,是当地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在非正常排放时,TSP的Ii值小于1,说明TSP不超标,但Ki值有所增加,说明非正常排放时本项目污染负荷增大。以上可见,本项目有组织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TSP及SO2在短期有风、小风、静风污染扩散浓度预测值均远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因此,本项目有组织排放源排放的TSP及SO2对环境影响不大。6.3.3.2无组织排放源地面浓度预测值评价从表6-11及表6-12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在风速2.4m/s、D类稳定度的气象条件下,预测粉尘的地面浓度较大,为此选择该气象条件下的无组织排放源地面浓度预测结果进行评价,见表6-14。从表6-14可见,正常工况下(雷蒙机除尘器除尘效率η≥95%),粉碎车间排放的粉尘对环境影响不大;烧结车间排放的粉尘对环境的影响与同时下料的轻烧窑的个数有关,当多个窑同时下料时,瞬间无组织放散的粉尘源强增大,扩散范围随之增大。预测结果表明,当烧结车间15座轻烧窑同时下料时,瞬间排放的粉尘将使下风向400m范围内的TSP浓度超标;当2座窑同时下料时,对厂界外环境影响不大。事故排放时,粉碎车间排放的粉尘将使下风向600m范围内的TSP浓度超标,此时若15座轻烧窑同时下料,则两个车间在同一时间内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将使下风向800m范围内的TSP浓度超标,污染分担率随距离的递增而递减,由98.5%降至80.3%,其中以100m范围内的超标最为严重。以上可见,正常情况下(雷蒙机除尘效率95%),若15座轻烧窑同时下料时,预计短期内下风向400m范围内粉尘超标;若2座轻烧窑同时下料时,则对厂界外环境影响不大。事故排放时(雷蒙机除尘效率为零),粉尘超标范围延长至800m以内。因此,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经常检查检修,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同时合理安排生产,错开各窑下料时间,有效控制无组织粉尘的排放量,严禁事故排放,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表6-14本项目厂址下风向粉尘地面浓度预测评价值单位:mg/m3工况污染源评价指数主导风轴线下风方向至源的距离(m)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正常1烧结车间15座窑同时下料Ii2.871.701.160.840.670.520.430.33Ki(%)82.881.679.275.471.767.263.858.5粉碎车间η=95%Ii0.370.160.080.050.040.030.020.01Ki(%)10.77.75.54.54.33.93.01.8本项目Ii3.241.861.240.890.710.550.450.34Ki(%)93.589.384.780.676.071.166.860.3正常2烧结车间2座窑同时下料Ii0.380.230.160.110.090.070.060.04Ki(%)39.038.134.528.625.421.619.714.6粉碎车间η=95%Ii0.370.160.080.050.040.030.020.01Ki(%)38.026.517.213.011.39.26.63.6本项目Ii0.750.380.240.160.130.100.080.05Ki(%)77.064.651.741.636.730.826.318.2事故排放烧结车间15座窑同时下料Ii2.871.701.160.840.670.520.430.33Ki(%)18.323.727.529.230.730.330.828.8粉碎车间η=0Ii12.575.232.831.811.290.970.740.59Ki(%)80.273.167.263.059.156.653.151.5本项目Ii15.446.933.992.651.961.491.170.92Ki(%)98.596.894.792.289.886.983.980.3备注烧结车间距预测原点距离为-80米,粉碎车间位置为预测原点位置。6.3.4小结从上述评价结果可以得出:本项目有组织排放源排放的烟尘和SO2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无组织排放的粉尘若不加强控制,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将产生一定污染,只有在雷蒙机除尘器除尘效率达到95%以上且避免3座及3座以上的轻烧窑同时下料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控制轻烧窑下料时粉尘的外泄量,则本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粉尘才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事故排放(雷蒙机除尘器除尘效率为零或达不到设计水平)时,粉碎车间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将使下风向600m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超标,若此时15座窑同时下料,则两个车间共同排放的粉尘将造成下风向800m范围内粉尘浓度超标,对环境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另外,结合项目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分析,项目厂址东、西、北三面环山,受山体阻隔,本项目污染物扩散范围将受到一定限制,但南侧沟口内外区域属本地区主导风向NNW的下风向,从污染物预测扩散影响范围看,南侧800m以内的居民、农作物及附近山上的植被及蚕场受污染的风险性较大,其中,以厂址西侧山坡的人工针叶林受污染的风险最大。因此,本项目必须采取有效的粉尘治理措施,确保雷蒙机除尘效率达到95%以上并稳定运行,加强管理,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量错开每座轻烧窑的下料时间,以减少粉尘瞬间排放源强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粉尘的外泄量,确保粉尘稳定达标排放(无组织排放粉尘浓度应达到《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5mg/m3的监控浓度限值),严禁事故排放,将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7声环境影响分析7.1噪声源分析本项目噪声源主要有鼓风机及粉碎机等,这些设备均设置在车间厂房内。在满负荷生产时,上述噪声设备均昼夜连续运行。噪声源的种类、数量、源强以及持续工作时间等详见表7-1。表7-1主要噪声设备情况噪声源数量(台)源强(dB(A))持续工作时间车间设备名称烧结车间煤气发生炉风机139424粉碎车间粉碎机191.4207.2噪声影响预测7.2.1预测时段根据本项目工作制度(每天3班制,每班8小时),本评价按昼、夜两个时段进行噪声影响预测。7.2.2预测范围因本项目拟建厂址距居民区较远(约510m),厂址周围无噪声敏感点,因此,预测范围为厂界四周外1米处。拟建厂区占地东西跨度约120m,南北跨度约96m,噪声源距厂界大约距离见表7-2。表7-2噪声源距预测点距离噪声源距预测点距离(m)东厂界南厂界西厂界北厂界烧结车间100403010粉碎车间503040107.2.3预测方法本项目生产车间一般为开放式结构,可忽略混响声影响,因此,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中有关规定,预测方法如下:某声源在预测点的声压级(Li)计算公式:Li=Lpi-△L1-△L2式中:Lpi—某声源的声压级,dB(A);ΔL1—距离衰减值,dB(A);ΔL2—厂房维护隔音量,据类比调查,一般为10dB(A)左右。其中:式中: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ro—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b)各声源在预测点的合成声压级(L)计算公式:式中:L—合成声压级,dB(A);n—声源个数。c)预测点噪声预测值(L预)计算公式:式中:L本—评价点噪声本底值,dB(A)。7.2.3预测结果本项目竣工投产后厂界噪声预测结果见表7-3。表7-3噪声影响预测结果预测点时段L本LL预增量东厂界昼间48.950.853.04.1夜间40.950.851.210.3南厂界昼间47.752.053.45.7夜间42.652.052.59.9西厂界昼间48.764.564.615.9夜间42.964.564.521.6北厂界昼间49.074.074.025夜间42.074.074.0327.3噪声影响评价7.3.1评价标准评价标准采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Ⅰ类区标准,详见表7-4。7.3.2评价结果噪声影响预测评价结果见表7-4。表7-4噪声影响预测评价结果预测点时段预测值标准值评价结果东厂界昼间53.055达标夜间51.245超标6.2dB南厂界昼间53.455达标夜间52.545超标7.5dB西厂界昼间64.655超标9.6dB夜间64.545超标19.5dB北厂界昼间74.055超标19dB夜间74.045超标29dB从表7-4中可以看出,本项目竣工投产后,除东、南厂界昼间噪声达标外,其它厂界四周噪声昼夜均超标,其中夜间噪声超标尤为严重,受噪声影响最大的北厂界夜间超标值达29dB。因此,建设单位在选购设备时应尽量选择低噪声的鼓风机及粉碎机,并采取消声、隔声等措施有效地降低厂界噪声,使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要求。因本项目距居民区较远,所以本项目噪声对居民区影响不大。8.水环境及固体废物影响分析8.1水环境影响分析根据项目工程分析结果,本项目废水排放量约8.6m3/d,废水主要来至厂内的生活污水,且以食堂废水为主;生产废水主要是煤气发生炉出渣口水封水,该部分废水平时不外排,只在停炉检修时才外排,每台炉排水量约0.5m3。本项目厂址所在地原为荒地,附近无排水沟,距本项目厂址南侧约500m远有一些农田、南侧约2km远有渭水河支流自东向西流过。根据地表水功能区划,渭水河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按照《辽宁省污水与废气排放标准》(DB21-60-89)中规定,该类水域不得新建排污口,因此,本项目排放污水不得排入渭水河。根据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拟将废水经沉淀处理后排入农田用于农用灌溉。因本项目平时排放的生活污水量很小,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及SS,经沉淀处理后排放水质能够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在农灌期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但在冬季该部分废水应严禁外排。建设单位应建储水池将该部分废水在冬季储存起来,用于农灌期农田灌溉。对于停炉检修时排放的出渣口水封水,根据工程分析结果,本项目水封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cr、SS、氰化物、硫化物及酚的排放浓度类比测试结果均达到《辽宁省污水与废气排放标准》(DB21-60-89)中二级标准要求。但应该指出的是,类比测试结果与本项目实际排放情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差异,水封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氰化物、硫化物及酚均为有毒有害物质,因此,该部分废水应严禁外排。本评价建议建设单位将该部分废水暂时储存起来,待生产时再用于出渣口水封水,既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又节约了水资源。8.2固体废物影响分析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有原料粗选后淘汰的废矿石、燃煤炉渣以及布袋除尘器捕集的粉尘等。根据工程分析结果,废矿石的产生量约1782/a;燃煤炉渣年产生量约2446t/a;粉尘回收量按除尘系统的设计除尘效率95%计算,回收量约213t/a,固体废物总产生量约4441t/a。本项目废矿石基本上不外排,与山皮土一起填埋;燃煤炉渣定期出售,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等;除尘器捕集的粉尘中MgO含量较高,可作为其它耐火制品原料直接出售,不外排。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不大。但应该指出的是,建设单位应合理选择废矿石的填埋场所,避免对植被造成损害。此外,本项目回收的粉尘属微细粉尘,易产生二次污染,在出售前必须妥善贮存,防止产生扬尘及被雨水冲刷进入地表径流,造成外环境及水体污染。本项目的炉渣年产生量较大,建设单位应设置半封闭的渣棚临时存放炉渣,并及时出售,防止大风天气及雨水冲刷等产生二次污染。9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1生态环境简况本项目厂址位于三家子镇东广村内的山沟地带,该沟东、西、北三面环山,且山势连绵,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山坡植被以灌草、榛材树、柞树、针叶松为主,且主要分布在北侧山坡上;南侧距厂址约20米以远分布有约100亩农田,西南约510米处有居民居住,南侧约600m处有哨子河支流(东广村河)自西向东流过。该区域土质属棕壤土,生态系统属半自然生态系统。9.2主要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施工期和营运期。施工期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建设中开挖土方等,导致厂区及附近地表土层及植被破坏,直接影响原土壤和植被的自然生态循环过程。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MgO粉尘,这些粉尘将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沉降于植物和地表,最终转入土壤并累积于土壤之中,其对生态系统的一些过程,如分解过程、矿质化过程、养分循环和初级生产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和植被。因此,从本项目建设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周围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期是营运期,主要影响对象是土壤、植物以及周围居民。9.3生态影响分析9.3.1施工期影响分析本项目在施工期需对拟建厂区进行场地平整和土石方施工,平整场地面积约11520m2,该范围内原有植被将被清除,表层土将受到破坏,使得地表裸露,表土温度变幅增大,从而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不利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内有机质含量大幅度降低,不利于植被恢复等。此外,地表植被和土层的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增加。但从其影响程度看,项目施工场地不大(约11520m2),且项目厂址所在区域原为荒地,杂草丛生,从其保护价值以及影响范围等分析,项目施工期的生态影响有限。但由于施工期所造成的影响具有长期性、不可逆的特点,因此,项目单位在施工期应严格控制施工区范围,尽量减少对工地周围植被的破坏;营运期应加强厂区绿化,提高厂区植被覆盖率,将施工期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9.3.2营运期影响分析本项目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产过程中无组织排放的粉尘,该粉尘主要含MgO,按照其对植物地上部分的直接影响分类,属惰性颗粒物。根据相关资料介绍及预测计算进行营运期影响分析。9.3.2.1影响范围根据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分析,本项目有组织排放源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均达标,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轻;无组织排放源若13座窑同时下料时,下风向600m以内粉尘浓度超标,影响程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中距排放源半径100m以内的厂区污染最为严重。9.3.2.2对土壤的影响本项目排放的粉尘最终将进入土壤,由于持续的累积效应,将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植物等生长。在我所完成的《海城镁矿排污对牌楼镇影响情况的研究报告》中,通过选择玉米、高粱、大豆和白菜等四种作物为实验对象,在无降尘影响条件下进行盆栽实验,得出了土壤中Mg含量对作物影响的临界值为14080mg/kg。以此为依据,对项目拟建地区土壤中Mg的环境容量进行理论预测,计算公式如下:式中:Q—土壤环境容量,g/亩;CR—土壤临界值,mg/kg;B—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根据上式估算,项目厂址所在区域土壤中Mg的环境容量为2.0×106g/亩,即3.0kg/m2;居民区土壤中Mg的环境容量为2.01×106g/亩,即3.02kg/m2。根据工程分析,在不考虑原料等流失,除尘效率达设计水平时,本项目粉尘合计外排量约为83.5t/a;不采取治理措施的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服装销售店长工作方案
- 2025年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方案
- 2025年幼儿小班教学老师工作方案
- 2025年电子自动血球分析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 2025年生肖牛浮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特润嫩白面膜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燃油锅炉模糊控制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组织行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日照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试题卷化学试题含解析
- 《曼陀罗绘画疗愈-初三减压》PPT
- 四川2022年4月自考06088《管理思想史》真题
- 砼工程技术交底
- 煤矿污水处理站制度(完整版)资料
- 彩钢板屋面监理细则
-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月检查记录表
- 2023年贵州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考试(初赛)试题( 含答案解析 )
-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电子密码锁
-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1版
- 小王子阅读分享演讲稿
-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评分标准(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